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与都市带.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6917940 上传时间:2020-11-05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3.09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与都市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与都市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与都市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资源描述:

《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与都市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与都市带.ppt(6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引言 当前对都市圈的研究方兴未艾,对城市群集现象的称 呼各国也不统一, 有 Metropolitan Area、 Urbanized Area、 Metropolitan、 Urban Agglomeration、 City- Region、 Daily Urban System等。 国内 对城市群集现象的称呼 也 比较混乱 , 出现许多不 同的叫法,如 都市区、 都市连绵区、大都市密集区、城 市圈 、 城市群、城市带、大都市带 、大都会区 等 。 本文: 都市区、都市圈 、城市群 和都市带 1.1都市区概念 ( 1)城市地域概念的界定形式 城市地域概念通常有三种界定形式: 行政地域、景观地

2、域(实体地域)和功能地域。 ( 2)都市区概念起源 1910年美国首先定义了都市区的概念,“都市区” 一词来源于英文“ Metropolitan Area”,也译为大 都市区。 1.1都市区概念 ( 3)都市区的定义 周一星 : 都市区是由一定规模以上的中心市及与其保 持密切社会经济联系、非农业活动发达的外围地区共 同组成的具有城乡一体化倾向的城市功能地域。 宁越敏( 2003):大都市区是城市功能区的概念,它 是由具有一定人口规模的中心城市和周边与之有密切 联系的县域组成,中心城市是核心区,周边县域是边 缘区。 1.2都市区界定 ( 1)常用方法与指标 结构与形态 功能的方法 学者们多以中心

3、地的人口规模大小、外围地区的非 农劳动力比例和整个地区的 GDP中来自非农产业的 部分的比例,这三个指标作为为界定都市区范围的 标准。 1.2都市区界定 关于都市区范围界定的 数学模型 ,其基础是城市地 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模型,包括基于引力模型的断裂 点公式和距离衰减效应。 断裂点公式 : 距离衰减效应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 一是幂指数衰减规律 : 二是负指数衰减规律 : 1.2都市区界定 ( 2)国 外 相关研究 美国是最早采用都市区概念的国家。美国确定都市 区范围的方法以县为基本单元,采用劳动力的非农比 重、人口密度及中心县到外围地区的通勤率三个指标 。 规定中心地人口规模应大于 5万人,外围

4、地区非农劳 动力比例大于 75%或绝对数大于 1万,人口密度 50人 / 平方英里,通勤率单向 15%或双向 20%的地域可称之 为都市区。 1.2都市区界定 ( 3) 国内 相关研究 周一星等( 2000年) :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 况提出了用外围地区的非农化水平来替代通勤流指 标,提出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津京唐等经 济发达地区的都市区界定方案,认为这些地区都市 区中心地的人口规模应大于 20万,非农劳动力占总 人口比例大于 60%,外围地区的 GDP中来自非农产 业的部分在 75%以上,且这些地区与中心地在地理 位置上直接相邻或与划入都市区的县相邻。 1.2都市区界定 宁越敏(

5、 2003)都市区标准:“五普”确定的城市 区域人口 50万以上作为中心城市,“外围县”的县 市区城市化水平 60以上。 在确定外围地区时,统计的基本单元有县和乡镇。 2.1都市圈概念 ( 1)概念提出 最早提出都市圈概念的是法国著名地理学家简 戈特 曼。戈特曼将都市圈定义为: 多个大城市地区连接成的巨型化、一体化的居住和 经济活动的群集地带 2.1都市圈概念 ( 2)国内研究 张京祥、邹军、张伟等 ( 2002) 对都市圈概念和空 间规划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认为“都市圈” 是指 一个或多个核心城市以及与核心城市具有紧密社会 经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临接城镇与地区构 成的圈层式结构。 李国

6、平 ( 2004) 在所著首都圈一书中,将都市 圈定义为:跨越城市界限而和都市在景观上连为一 体或在职能上具有紧密联系的区域。 2.1都市圈概念 郭熙保,黄国庆( 2006)给出的都市圈定义: 城市化发展到相当阶段时出现的,以一个或少数几 个大型城市为中心,以圈域内若干大中小城市为次 中心或节点,辐射周边腹地区域,依托发达便利的 交通、通信网络,经济联系紧密,具有较高城市化 水平和一体化特征的社会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形态。 2.1都市圈概念 ( 3)都市圈特征 1) 李国平 ( 2004) 提出都市圈的三个特征: 在景观上和都市连为一体的城市化区域; 在通勤等日常生活方面和都市联系紧密的区域; 从

7、经济活动以及流入人口等方面和都市关系密切的区域。 2)陈建军 王国正( 2009) 拥有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 ; 拥有范围广阔的经济腹地和除中心城市外的众多其它城市 ; 区域内各城市间有着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形成合理的社会 、经济职能分工,具有较强的一体化倾向。 2.2都市圈范围界定 ( 1)界定原则 戈特曼提出了 都市圈范围界定的 五项原则 : 1)区域内有比较密集的城市; 2)有相当多的大城市和都市区; 3)有联系方便的交通走廊把核心城市连接起来,都市 区之间有密切的经济联系; 4)达到相当大的规模,人口在 2500万以上; 5)属于国家的核心区域,且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2.2都市圈范

8、围界定 ( 2)国外研究 1)美国的标准 美国在世界上最早对都市圈的界定标准作出规定, 设定的标准包括三部分: 第一是都市圈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标准; 第二是外围区域的城市化标准; 第三是外围区域和中心城市的经济社会一体化方面 的标准。 2.2都市圈范围界定 2)日本的标准 20世纪 50年代,日本行政管理厅对都市圈的界定标 准为:中心城市人口在 10万人以上,周边地区在一 天的时间内可以提供或接受中心城市某一方面功能 服务的地域范围。 1960年,日本又提出了“大都市圈”的概念, 规定中 心城市为政令指定城市或人口规模在 100万以上的大城市,周 边分布一个或多个 50万人以上的城市,周边地区

9、到中心城市的 通勤人口不低于本地人口的 15%,对外货物运输量不超过总运 输量的 25%的地域范围。 2.2都市圈范围界定 目前日本行政管理部门界定都市圈的标准为:常住 地区 15岁以上的就业人口和 15岁以上的上学人口在 10%以上构成的“通勤圈”和“上学圈”就形成都 市圈。 据此日本政府在全国划分出三大都市圈 (东京、中京和京阪神 ) 以及地方都市圈。地方都市圈的概念类似于美国的都市区,而 大都市圈的概念则类似于城市群,在空间尺度、城市功能和空 间结构上已不同于都市区。 2.2都市圈范围界定 1980年,日本全国确定了八大都市圈,即首都圈、 近畿圈、中部圈、北海道圈、九州圈、东北圈、中 国

10、圈和四国圈。其中,最著名的首都圈包括一都三 县,即东京都、神奈川县、崎玉县和千叶县,面积 13500多平方公里,人口 3131万。 2.2都市圈范围界定 ( 3)国内研究 1)研究背景 相比日、美而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起步较晚 ,发展相对滞后。 都市圈的划分标准离不开一国的人口、土地面积大 小及构成等基本国情。 2.2都市圈范围界定 总体上,我国适宜居住的国土面积、人口密度介于 日、美之间。人口和土地面积是都市圈大小的两个 重要指标,因此我国都市圈的划定标准必然和日、 美有所不同,我们可以借鉴但不能直接照搬照抄美 国或日本的标准。 2.2都市圈范围界定 2) 国内 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在定

11、性和定量两个方面都对都市圈的空 间界定做了研究。 2.2都市圈范围界定 张京祥、邹军、张伟等( 2002)对都市圈界定标准 是:中心城市人口规模在 100万以上,且邻近有 50万 人口以上城市;中心城市 GDP中心度大于 45%;中 心城市具有跨省际的城市功能;外围地区到中心城 市的通勤率不小于本身人口的 15%; 2.2都市圈范围界定 张召堂( 2005)通过引入引力和场强模型,计算经 济距离引力和场强,最后根据向量判断该城市是否 应该划入都市圈; 李彦军( 2008)以武汉市为例,引入引力模型与场 强模型对都市圈空间界定的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 此即距城市任意一点的城市 “场强” 计算公式:

12、 式中 S 为场强 , P 为人口数 , V 为工业总产值或国民生产总值 , d 为 距离 2.2都市圈范围界定 3)郭熙保,黄国庆( 2006):试论都市圈概念及其界 定标准。 从定性、定量两方面对都市圈的界定标准作了探讨 从定性上来讲,都市圈至少应满足“两大、两高、 多通”三项总体原则 。 2.2都市圈范围界定 A“两大”:都市圈的中心城市、都市圈域整体人口 规模较大、经济总量大 (远高于其土地面积占比 ); B“两高”:都市圈域内城市密集度高,城市化水平 高 (至少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 C“多通”:都市圈内城市间有快速便利的交通通道 相连接,人员、物质、资金、信息等流通通畅,往 来频繁

13、,联系紧密。 2.2都市圈范围界定 从定量上,结合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实际和远景,以 及人口、地理等相关条件,在都市圈域界定上提出 初、中、高三级标准: 初级标准(单中心都市圈): 中心城市人口不小于 100万 ,外围地区城市化率在 30%50%之间;圈域总人口在 1000万 以上,圈域 GDP达到 1000亿元以上;圈域范围在距离中心城 市 100公里范围内,圈域内各地到中心城市有较便捷的公、水 或铁路,以铁路为主。 济南都市圈 2.2都市圈范围界定 中级标准(多中心都市圈): 中心城市人口达到 500万水 平,至少出现一个圈域次中心城市,其城市人口规模次于中心 城市,但应达到 100万以上,外

14、围地区城市化率在 50%70%之 间;圈域总人口在 3000万以上,圈域 GDP达到 8000亿元以上 ;圈域范围在距离中心城市在 200公里范围内,除公、水或铁 路外,圈域内形成较为发达的高速公路网。 杭州都市圈、武汉都市圈 2.2都市圈范围界定 高级标准(成熟都市圈):中心城市人口达到 800万 以上,出现数个次级中心城市,城市人口分布在 100 万 800万之间,外围地区城市化率达到 70%以上; 圈域总人口在 5000万以上,圈域 GDP达到 45000亿 元以上。 上海都市圈 4)陈建军,王国正 ( 2009): 都市圈内涵与界定维度研究 研究方法综合定性和定 量两种方法,同时突出

15、中心城市的地位 。 如图所示 : 2.3江苏省三大都市圈 ( 1) 苏锡常都市圈 包括苏州、无锡、常州 3个都市区,属于国内典型的 多核心网络状都市圈,包括 3个中心城市、 9个次级 城市和 7个城镇发展轴。 2.3江苏省三大都市圈 苏锡常都市圈网络空间结构 2.3江苏省三大都市圈 地域 非农业产 值占 GDP 比重 ( %) 非农从业 人员占从 业人员比 重 ( %) 地域 非农业 产 值 占 GDP 比 重 ( %) 非农从业 人员占从 业人员比 重 ( %) 地域 非农业产 值占 GDP 比重 ( %) 非农从业 人员占从 业人员比 重 ( %) 苏 州市 区 98.3 90.5 无 锡

16、市 区 99.0 94.7 常 州市 区 97.2 90.2 常熟市 97.6 90.9 江阴市 98.1 86.7 溧阳市 91.2 77.3 张家港 98.3 86.0 宜兴市 95.5 71.8 金坛市 90.7 79.5 昆山市 98.6 93.8 吴江市 96.3 83.5 太仓市 95.0 84.3 苏锡常都市圈的非农化水平 ( 2007) 2.3江苏省三大都市圈 ( 2)南京都市圈 也称“南京一小时都市圈”,以南京为龙头,成员 城市有:南京市、马鞍山市、滁州市、镇江市、扬 州市、芜湖市六市全部行政区域以及淮安市下辖的 盱眙县、金湖县。 2.3江苏省三大都市圈 包含周边 100 公

17、里左右的区 域,地跨苏皖 两省,面积达 43236平方公 里,覆盖人口 约 2600万人。 2011年总 GDP : 14678亿元 南京 扬州 滁州 镇江 马鞍山 芜湖 2.3江苏省三大都市圈 南京都市圈规划 形成一个核心、 两个圈层的空间 结构,重点发展 一带一轴三通道 。 2.3江苏省三大都市圈 ( 3)徐州都市圈 范围包括:江苏省的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 安徽省的宿州市,淮北市;山东省的枣庄市,滕州 市,济宁市的微山县;河南省商丘市的永城市,共 涉及 8个地级市,其区域构成以江苏省境内为主体。 2.3江苏省三大都市圈 2.3江苏省三大都市圈 空间组织:核心层以 50KM为半径,包括

18、徐州市区和 铜山、邳州、沛县三县(市);紧密层以 100KM为 半径,包括徐州市睢宁、丰县、新沂,宿迁市,商 丘市的永城市,安徽的宿州市和淮北市,山东的枣 庄市,滕州市,和济宁市的微山县。 2.4中国都市圈竞争力排名 高汝熹等( 2009) 中国 18个都市圈综合竞争力排名 选取国内非农业人口 200万人以上的 20个城市作为中 心城市 ,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将北京和天津合并为一 个都市圈、广州和佛山合并为一个都市圈,最终确 定为 18个都市圈。 根据各地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交通便捷程度、中心城市的辐 射能量等因素,将都市圈的半径划分为三个级别: 300公里、 200公里、 100公里 ,相应圈

19、内的所有地级市、县级市都是圈内 的成员城市。 2.4中国都市圈竞争力排名 评价指标:包括发育指数、实力指数、绩效指数三 大单元与交通联系强度、经济落差、城市化水平、 中心城市地位、总体规模、次区域发展强度、投入 与消费能力、发展水平与财富、产出能力与效益九 大准则,以及 23项具体指标。 3.1概念定义 联合国人类聚落中心将城市聚集区( Urban Agglomeration)用作衡量城市规模的标准,是指一 群密集、连续的城镇所形成的人口居住区。现在城 市群的英文名称便来源于此。 曾菊新认为城市群是指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 射构成的多个城市的集合体。 3.1概念定义 姚士谋在其专门以城市群为

20、研究对象的著作中国 城市群中,给出的城市群的定义是: 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 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 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 ,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 ,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 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 “综合体”。 3.2国内城市群界定的相关研究 宁越敏( 2011)首先采用 五普 资料对大都市区进行 界定, 以大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界定中国的大城 市群, 分析了中国 13 个大城市群的空间分布特征及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3.2国内城市群界定的相关研究 宁越

21、敏关于城市群的界定标准: 一个大城市群拥有较高的城市化水平,至少有两个 人口百万以上大都市区作为发展极,或至少拥有一 个人口在 200 万以上的大都市区 ; 沿着一条或多条交 通走廊,连同周边有着密切社会 经济联系的城市和 区域, 相互连接形成的巨型城市化区域由于都市区 是城市功能区域的概念, 缺少相应的统计资料,在 此把都市区所在城市的整个行政区域作为城市群统 计的基本单元。 3.2国内城市群界定的相关研究 宁越敏所划的 13个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珠三角、京津唐、山东半岛、辽中半 岛、哈尔滨 -齐齐哈尔、长春 -吉林、中原地区、闽南 地区、成渝地区 、 武汉、长株潭、关中 地区。 3.3山

22、东半岛城市群简介 ( 1)规划出台:山东省委省政府委托北京大学规划 设计中心所作的 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 于 2006年 12月经省政府正式批准后实施。 ( 2)规划范围:包括济南、青岛、淄博、烟台、东 营、威海、潍坊、日照等八个地市辖区和邹平县( 行政区划属滨州市)。将邹平县纳入规划区域,主 要是考虑到邹平县与济南的经济联系更为密切。 3.3山东半岛城市群简介 3.3山东半岛城市群简介 4.1 都市带概念 ( 1)概念提出 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在研究美国东北部大 西洋沿岸的城镇密集地区时,借用原意为巨大城邦 的古希腊语“ megalopolis”来描述这种巨大的城市 化区域,在我

23、国一般翻译为“都市带”或“大都市 带”。 4.2都市带范围界定 ( 2)都市带形成的基本条件(范围界定标准) 一是区域内有较密集的城市; 二是有相当多的大城市形成各自的都市区; 三是有联系方便的交通走廊把核心城市连接起来, 各都市区之间没有间隔,联系密切; 四是必须达到相当大的规模 ,人口在 2500万人以上 ; 五是具有国际交往枢纽的作用。 4.2都市带范围界定 1961年 ,戈特曼指出当时世界上有 6个大都市带 ,包括 美国东北海岸地带、欧洲巴黎 阿姆斯特丹 鲁尔 三角区、东南英格兰地区、美加五大湖地区、日本 东部太平洋沿岸、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等。 4.2都市带范围界定 (3)国内研究现状

24、 周一星等通过全面地比较借鉴和实证分析,提出了 都市连绵区 (Metropolitan Interlocking Region, MIR)的概念,他将 MIR界定为以若干城市为核心, 大城市与周围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 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 体化区域。 1990年代,国内 8家研究单位对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 地区辽中南地区等四个城市密集地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认为 珠三角长江三角洲在若干大都市区发展的基础上业已形成都市 连绵区。 4.2都市带范围界定 肖枫、张俊江认为,城市群体是由若干个中心城市 在各自的基础设施和具有亲和性的结构方面,发挥 特有的经济社会

25、功能,形成的一个社会、经济、技 术一体化的具有亲和力的有机网络。 4.2都市带范围界定 顾朝林等撰写的中国城市地理,提出了大都市 密集区的概念,即一系列大都市相对集中分布的一 定区域,它是区域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 4.2都市带范围界定 综上所述,都市带是由若干相互连接的都市区共同 构成的、在社会经济方面存在密切联系的巨大的带 状城市化地域。都市带空间规模庞大,内部结构复 杂,具有高度密集的人口和频繁的城市经济活动, 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金融、贸易等活动中发 挥重要作用,是国家对内联系和对外联系的重要枢 纽。 5.都市区、都市圈和都市带辨析 从全球范围来看 ,都市区、 都市圈和都市带

26、的形成 和发展是 20世纪世界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是大 城市地域空间组织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 5.都市区、都市圈和都市带辨析 5.都市区、都市圈和都市带辨析 都市区、都市圈和都市带是城市功能地域不断扩张 的结果 ,它们分别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 ,是大城市地域 空间组织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变过程 。都市区是构成都市圈和都市带的基本单元 ,都市圈 和都市带是都市区不断演化的必然结果。 从内部经济联系程度来看 ,都市区最为紧密 ,都市带较 为松散 ,都市圈介于两者之间。都市区、都市圈和都 市带的形成与发展将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新 的动力与市场 ,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增强国际竞 争力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