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69156792 上传时间:2022-11-14 格式:DOC 页数:73 大小:36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资源描述: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7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1. 为什么要建立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 电网安全风险仍然是各供电单位面临的最大风险,生产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安全问题。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和安全基础工作还需要强化,管理还比较粗放,系统性管理不够、标准不高、要求不严、管理不到位的问题仍然存在,安全生产形势时有反复。解决好这些问题,是把企业做强做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基础。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是基于目前安全生产管理现状和企业发展要求而建立的。体系从管理理念、管理内容、管理方法等方面规范我们的安全生产管理,提高管理软实力, 既有现实意义,又有战略意义。体系从风险控制出发,提出了一套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和方法,解决安全生产“管什么、怎么管,做什么、怎么做

2、”的问题,它从管理理念、内容和方法上确保安全生产风险可控在控。 2.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内容有哪些?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由9个单元、51个要素、159个管理节点和480条管理子标准组成。9个单元包括:安全管理、风险评估与控制、应急与事故管理、作业环境、生产用具、生产管理、职业健康系统、能力要求与培训、检查与审核。这9个单元指出了安全生产需要管理的范围,包括了电网安全生产的各个环节,也包括了安全、健康与环境管理内容。管理要素指出了需要具体管理的工作,管理节点指出了要素的管理关键点或流程节点,子标准是各流程节点的工作要求或方法。 3.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与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其它安全体系有什么

3、不同? 国际上流行的五星安全系统(NOSA),其起源是南非的矿山安全管理,主要是关注人身安全。而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关注的“五要素”(人、系统、设备、环境、管理),丰富和发展了NOSA的风险控制的思想。后来的体系SHE,即“安健环”(安全、健康、环境),也只是围绕人的安全。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不仅要考虑人的安全,还要考虑生产的安全、系统的安全、设备的安全、环境对人的影响。 4、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为什么是南方电网公司率先提出的? 南网公司在2003年成立之初,便致力于运用现代安全管理手段,对传统电力安全管理进行完善和优化。 从2004年开始,在遵义供电局、深圳供电局和珠海供电局正式启动安全生产

4、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工作。2008年,在总结试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正式形成并出版发行南网企业规范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目前,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在南网公司下属的所有生产经营单位全面推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央企探索建立现代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作出了积极贡献。1 安 全 管 理1.1 安全生产方针目的:体现企业安全生产、职业健康、环境的宗旨和方向以及企业持续降低安全生产风险的承诺,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提供方向。规 范 要 求链接1.1.1 安全生产方针的制定 企业最高管理者应组织制定安全生产方针。 制定的方针应体现: 企业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承诺。 企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方向。 企业对安全、健康、环境

5、及持续改进的承诺。 顾客、员工、社会和其他相关方的需求。 方针应简洁并与企业的核心业务相适应。 方针应清楚传达管理层对安健环管理的承诺,并由企业最高管理者签发。1.1.2 安全生产方针的传达与沟通 安全生产方针及其任何修订均须告知企业所有员工。 所有员工应熟悉并理解安全生产方针。 管理层可通过下列方法传达方针: 在整个企业中公布、张贴。 作为员工入职培训及再培训的内容。 印刷在安全工作手册中。 在会议中强化。 安全生产方针应向相关方传递,并可方便地获知。 应向公众披露安全生产方针。8.2.11.1.3 安全生产方针的回顾与修订 管理层每年至少对安全生产方针回顾一次,以保持适应性。同时确保对公众

6、、股东关注问题的适时回顾。 若出现其他须修订之处,安全生产方针须立即修订。1.2 安全生产责任制目的:确保企业内安全生产的职责、权限得到规定和沟通。规 范 要 求链接1.2.1 安全生产职责与权限 企业应制定各级、各岗位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责任制应包括以下内容: 安全生产职责。 到位标准。 权限与义务。 到位标准的建立应考虑以下内容: 贯彻、落实政策法规的行动。 组织、参加的安全生产活动。 执行安全生产的巡视、检查。 参与风险评估研究。 参与体系的内审。 对评估发现问题的处置。 对纠正行为的实施进行回顾。 参加应急演练与救援。 参与安全事故调查。 对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回顾。 日常事务包

7、括与相关方沟通安全生产问题。 企业应建立员工拒绝程序,并形成文件,让员工有权拒绝在存在安健环隐患的环境中工作: 程序应向企业的所有员工沟通。 程序必须确保员工拒绝的事件得到客观地调查。 在安健环条件不符合要求的情况下,员工拒绝工作不受到惩罚或问责。 经评估工作现场和条件满足安健环要求,员工应返回工作。1.2.2 安全生产责任沟通 安全生产责任制应逐级沟通。 各级、各岗位人员应熟悉并理解自己的职责。 安全生产责任制的修订应书面通知员工。1.9.21.2.3 安全生产责任到位评估与责任回顾 企业应至少每年按照各岗位安全责任制的到位情况进行一次评估和回顾。 对发现的问题和不足,按程序进行纠正或更新。

8、1.5.11.129.1.19.2.29.2.31.3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标准目的:确保企业对所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依从。规 范 要 求链接1.3.1 法律法规与标准需求识别 企业应建立并保持识别、获得、融入、回顾影响企业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程和外部标准的程序,形成文件。 识别相关的法律、法规需求时应考虑: 国家法律、法规。 省、部委及地方法规。 行业标准。 国际惯例。 应提供获取法律法规需求的有效途径。 应建立适用于企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清单。 所有已识别的法律法规与标准应适用于企业的系统、标准及程序。1.3.2 法律法规与标准的融入 为确保法律的依从性,所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应融入企

9、业相关的标准及程序。 企业应按识别的法律法规要求,对员工提供资质培训。1.78.2.11.3.3 法律法规与标准依从 应对企业法律与标准依从性进行综合审核和正式的评估。 审核应识别违反法律、法规、标准的事项并立即予以纠正。91.3.4 法律法规与标准回顾 企业应确保法律、法规、规程或标准的任何变化得到: 识别。 获得。 融入。 沟通。 企业应及时更新法律法规、标准的清单。1.8.21.4 安全生产目标与指标目的:为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提供焦点与方向。规 范 要 求链接1.4.1 目标与指标的设立 企业应识别所需要控制的风险和关注的安全生产目标与指标。 企业应制定安全生产目标与指标,制定时应该考虑

10、: 上级下达的目标与指标及相关方的要求。 企业发展战略目标要求。 持续改进的要求。 管理评审结果。 绩效评估结果。 风险评估结果。 相关方的满意度。 同类企业平均水平或先进水平。 自我评估结果。 实现目标所需的资源。 安全生产目标、指标应与政策一致并与企业的风险相关。 安全生产目标与指标应是可测量的;测量可以是定量、也可以是定性,可考评、测评。 目标与指标应文件化。 安全生产目标应体现: 改善安全生产管理的努力和行动。 对事故、事件控制的期望。 对生产运行指标控制的期望。1.4.2 目标与指标的实施与监测 企业应制定实现目标和指标的实施计划,包括: 目标、指标的层层分解。 制定完成目标、指标的

11、工作计划。 企业应定期对目标、指标和相应工作计划及完成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内容应涵盖。 安全指标。 生产运行技术指标。 安全生产管理。1.4.3 目标与指标的回顾 每年对安全生产目标、指标制定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回顾,并在需要时及时修正或更新。 每年对安全生产目标、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回顾。 定期对安全生产目标、指标的实施过程进行绩效评估。1.5 安全生产会议目的:为企业提供一个反映、讨论和处理安全生产问题的平台。规 范 要 求链接1.5.1 安全生产委员会会议 企业最高管理者每半年至少主持召开一次安全生产委员会会议。 会议主要内容: 研究、确定安全生产管理的方向与措施。 研究、确定安全生产目标

12、与指标,并评估其完成情况。 确定控制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的措施与计划。 研究、解决安全生产中的突出问题。 监督安全生产风险控制计划的执行情况,并进行考核。 会议应形成纪要,明确工作内容及责任单位或责任人、完成时间。1.2.31.5.2 安全生产工作会 企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安全生产工作会议。 会议主要内容: 对企业上年度安全生产情况进行回顾、分析、认可与奖励。 发布企业年度安全生产目标、指标。 公布实现年度安全生产目标、指标的工作计划。1.5.3 安全生产分析会 企业每月召开一次安全生产分析会议,会议由分管领导主持。 会议主要内容: 督促落实年度安全生产措施计划的月度执行情况。 对上月安全生产工作情

13、况进行分析、回顾。 对上月风险控制措施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对影响安全生产目标、指标的风险进行分析。 协调布置月度安全生产的重点工作。 会议应形成纪要,明确工作内容及责任单位或责任人、完成时间。1.5.4 安全生产专题会 企业应根据风险变化的需要不定期召开安全生产专题会,处置和降低风险。 会议主要内容: 根据企业风险变化和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 制定控制计划与实施要求,落实所需的资源。 会议应形成纪要,明确工作内容及责任单位或责任人、完成时间。1.6 安全管理机构与人员配置目的:为企业安全管理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规 范 要 求链接1.6.1 安全管理机构设置 企业应依据国家法律、法律的要求设

14、置安全生产委员会,对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实行统一领导。 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的要求设置安全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管理人员。 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的要求在企业内部建立三级安全管理网络。1.3.11.6.2 安全管理人员配置与任命 安全管理机构人员的数量应满足安全管理工作的需要。 安全管理机构人员的数量与企业规模和安全管理任务相适应。 生产性车间(工区、项目部)设专职安全员(安全区代表),其他车间和班组设兼职安全员(安全区代表)。 专业搭配合理,分工明确。 最高管理者应按管理范围和区域书面任命下列职位: 安全管理部门负责人。 安全员(安全区代表):依据企业风险和管理区域确定安全员

15、(安全区代表),一般不少于1:50的比率;明确安全员(安全区代表)的责任范围和职责,用平面图或书面的方式指明检查范围并在工作场所展示;所有员工要知道安全员(安全区代表)的任命标准及其职责。 内部审核员。 事故/事件调查员。 法律规定需增加的职位及与风险/影响评估相关的职位。 有条件的企业要配备专职医生、职业卫生员、专职护士。 被任命的人员需清楚理解并承诺履行被任命职位的职责与义务。8.2.11.6.3 安全管理人员资质 依据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的要求,被任命人员应具备相关的技术水平和资格。 被任命的人员应分级参加下列培训: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及审核员培训。 安全生产管理培训。 危害辨识和风

16、险评估的培训。 事故调查与分析技术的培训。 安全管理岗位和职责的培训。 必要时,应用由外部组织提供的国际标准和规程知识来衡量能力水平。8.2.11.7 安全生产文件与数据的控制和管理目的:为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的运行提供依据,确保其有效运行并受控。规 范 要 求链接1.7.1 安全生产文件的制定 企业应建立、执行和维护满足安全生产过程所需文件。 建立文件时应考虑下面因素或要求: 法律、法规要求和国家、行业标准。 认可的国际标准。 风险评估结果。 流程管理与控制要求。 相关方的要求。 与企业发展相关的外部信息。 企业的管理惯例。 企业文件产生、使用和控制的效力与效率评估因素: 针对性。 合理性。

17、 功能性(如处理速度)。 流转与闭环。 所需的资源。1.3.11.7.2 安全生产文件识别与控制程序的建立 企业应建立安全生产文件识别与控制程序,识别与控制程序应包含下列内容: 主索引表。 文件颁布与执行时间。 文件的版本与编号。 文件批准。 文件的发放控制。 文件解释权。 文件的变化与废止管理。 强制性文件、法律法规要求和外部文件的接收、处理与反馈要求。 文件保存要求。8.2.11.7.3 安全生产文件的回顾 企业应每年对安全生产文件及其管理流程进行一次回顾,回顾内容包括: 文件的适用性和针对性,必要时修订或废除文件,要以受控的方法处理废除文件,处理时须考虑法律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影响。 文

18、件的全面性,必要时新增文件,新增文件要以受控的方法处理。 文件接收、处理、保存与反馈管理的有效性和及时性,确保关键的安全生产文件必须能被需要的人获取。8.2.11.7.4 安全生产数据与记录 企业应识别需要建立的安全生产数据与记录,识别时应考虑: 法律法规与标准的要求。 管理活动要求。 生产运行过程。 作业活动要求。 与相关方的往来。 企业应建立安全生产数据与记录控制程序,程序控制应考虑下列因素: 数据与记录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数据与记录的可追溯性。 数据与记录的存储的安全性与使用的方便性。 数据与记录的维护方式。 获取信息的记录。 安全生产数据和记录的主要内容: 安全生产管理数据与记录

19、:安全生产会议纪要;流程管理信息;运行分析;事故调查报告;检查数据与记录;纠正与预防行动记录;采购与发包过程信息;承包商和供应商信息;技术档案与图纸资料;培训记录;其他。 安全生产作业活动数据与记录:内、外部不符合/事故;设备、设施与工器具检查维护和校验;任务观察;许可记录;应急演练;其他 生产运行数据与记录:设备与电网运行数据;电网运行方式及保护运行数据;设备、设施缺陷数据;设备变动信息;其他。 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运行数据与记录:管理评审摘要;系统审核;危害辨识、风险评估与关键任务分析;职业健康检查和监测;环境因素登记和监测;其他。 数据与记录要求:真实、完整、齐全、准确、及时。1.8 流

20、程与变化管理目的:实现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流程优化,控制变化带来的风险,确保其有效运行并受控。规 范 要 求链接1.8.1 流程管理 企业应识别安全生产及风险管理过程,根据精简、高效的原则,制定工作和管理流程。 流程应体现管理的目的、重点、主要环节、不符合项的处置反馈,使生产及管理过程处于闭环管理状态。 流程应与组织机构和资源配置相适应。 组织机构和资源配置发生变化时,应修订管理或控制流程。 对流程的重要环节建立相应管理和工作标准,作为管理和控制的依据。 每年回顾流程的效率,必要时修订、增加或废除相关的流程或环节。1.8.2 变化管理 企业应识别以下变化可能带来的风险。 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程

21、、标准或规章引起的变化;企业机构引起的变化;流程变化。 生产条件:人员引起的变化;作业环境引起的变化;电网结构及运行方式发生的变化;生产设备及设备参数发生的变化;作业方式、新技术、新工艺应用引起的变化;相关方引起的变化。 企业应成立专家组或问题解决小组,针对变化应完成安健环风险评估、缓解、控制行动: 采取适用的安健环控制措施。 更新作业指导书、程序、规定并已符合强制性要求。 更新培训要求并对受影响的相关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 更新应急处理程序。 对涉及到的所有风险进行回顾。 企业应每年回顾变化管理的情况,必要时按程序修定、增加或废除相关标准。 变化管理需文件化,并保存变化过程的相关记录。2.1

22、1.9 安全生产信息沟通目的:确保企业信息交换、传递快捷、有效。规 范 要 求链接1.9.1 沟通的建立 企业应建立安全生产沟通程序,沟通程序应包含内容、对象、时机、方式、职责,确保信息得到及时沟通和传递。 安全生产沟通的内容: 国家和各级政府最新发布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 上级下发的安全生产文件、管理标准及要求。 企业制定的安全生产文件、管理标准及制度。 国家、行业有关安全生产的事故信息。 内部安全生产信息、安全生产会议纪要、简报、简讯等。 员工对安全生产建议和抱怨。 相关方的需求与企业潜在风险的影响。 沟通的方式可以是会议、简报、简讯、报表、联络单、网络、广播、交谈、信函、电话

23、、电子邮件等。1.9.2 内部沟通 企业应及时、有效地将安全生产信息传达到各层次的有关人员。 企业应按月、季或年公布内部、外部的安全生产信息。 企业应定期收集内部对安全生产的工作意见和建议。 沟通的方式与时机。 负责人应每月与员工就安全生产重要内容进行计划性对话,计划性对话应是:一对一方式;必须提前做好计划;处理特定的或与员工相关的安健环问题。 在规定的时间召开小组安全会议,讨论小组安全生产问题,收集小组员工关心的问题和建议。 向员工分派任务时,负责人应用沟通技巧,正确说明任务的步骤:激发任务接受者对任务的兴趣;清楚说明要执行任务及其要求,必要时进行演示;必要时对他们完成任务的能力进行测试。1

24、.122391.9.3 外部沟通 企业应及时、有效地将有关信息向相关方进行传递。 企业应及时将构成重大风险的外部因素向相关方通报。 企业应定期召开客户座谈会,通报相关的安全生产情况。 企业应向承包商和供应商及其他进入企业的相关人员提供风险管理和控制的要求或标准。23.11.9.4 合理化建议 企业应建立合理化建议制度,听取员工、客户、相关方和承包商的意见及建议,制度应鼓励员工提出建议。 合理化建议可通过下列方式提出: 填写建议表。 当面提出建议。 通过安全区代表提出。 通过电话、E-mail提出建议。 其他方式。 企业应设置建议箱,并放在生产场所的醒目位置。应经常收集建议书。 所有员工应熟悉合

25、理化建议制度的详细内容,了解建议的渠道、方式。 企业应对收集的建议进行登记,记录处置结果并适时反馈。 应让员工体会到管理层是以公平的方式来评审所提出的各项建议,从而增强员工对建议机制的信心。1.10 供应商与承包商管理目的:管理与供应商和承包商相关的风险。规 范 要 求链接1.10.1 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 企业应建立程序对供应商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 合法经营资质。 按期提供产品和质量保证能力。 经验、信誉。 产品在企业的运行情况。 价格、交货期、交付后的服务和技术支持能力。 供应商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安健环的表现。 企业应根据供应商评价结果和招投标要求选择设备、安全用器具与个人防护用品、材料/

26、危险化学品的供应商。 保持供应商评价、选择的相关记录。2.11.10.2 承包商管理 企业应建立承包商管理程序,程序内容至少包括: 识别、评估承包商进入企业带来的风险。 承包商风险控制要求。 承包商选择要求。 承包商现场安健环表现与服务质量评价。 承包商信息管理。 企业应对承包商进行资质审查,审查内容应包括: 法律法规许可的资质。 承包商内部管理的规章制度。 承包商在服务过程中安健环的表现。 承包商员工培训与能力证明资料。 承包商员工的保险证明资料。 承包商的工伤率、员工赔偿费用等资料。 企业在选择承包商时应考虑: 承包商进入企业带来的风险和招投标要求。 承包商的安健环资质、内部管理和业绩。

27、承包商在企业的安健环表现。 承包商遵守强制性要求的能力。 承包商满足企业安健环要求的能力。 承包商的保险程序是否充分。 企业应在承包商工作前进行全面的安全技术交底并要求承包商指定人员协调安健环事宜。2.11.10.3 合同管理与履约(诚信)评价 企业应与确定的供应商、承包商签订正式的供货、工程或服务合同,合同至少应明确以下内容: 需依从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供应商和承包商必须遵守企业的安全生产要求。 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争议事项的解决方案。 企业应建立供应商、承包商履约的评价标准,供应商、承包商履约评价内容应包含: 产品、工程或服务所达到的技术标准。 产品、工程或服务所达到的质量标准。 供

28、货、工程或服务完成的准时性。 供货、工程或服务期间,其安健环的表现。 供应商、承包商履约的评价结果应作为今后业务需要时的选择依据。1.11 安全科技目的:通过安全科学技术的研究、应用与开发,提高对安全生产风险的控制能力。规 范 要 求链接1.11.1 安全科技研究 企业应鼓励开展安全生产方面关键性技术难题的科学研究。 安全科技项目研究应以降低企业风险为目的。规 范 要 求链接1.11.2 安全安全科技应用与评价 安全科技成果(包括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计等)应用前应进行风险评估与分析,并制定其风险的控制措施。 定期对应用效果进行回顾,必要时修订相关的标准和制度。2.11.12 纠

29、正与预防目的:建立统一、正式的纠正预防系统,确保纠正和预防行动的有效实施。规 范 要 求链接1.12.1 纠正与预防系统的设立 企业应建立纠正和预防行动的控制程序。程序应确保对下列过程/活动出现的问题提出所需的纠正和预防行动并跟踪落实: 安全生产委员会的活动。 问题解决小组的活动。 员工提出的意见和关心的问题。 培训程序评估。 操作分析。 工程设计变更。 流程变化。 制定规章的许可要求。 计划的综合性检查。 其他检查。 职业卫生监测、巡察。 环境监测、影响评估。 事故调查。 内审、管理评审。 风险评估。 流程不符合。 设备、设施、工艺不符合。 任务观察。 规程、规章和标准。 客户投诉。 企业应

30、建立系统将纠正和预防行动统一集中管理,明确责任人、工作内容、时间、地点。 纠正和预防行动程序要求: 纠正和预防行动应书面化。 执行纠正和预防行动的责任部门/人、时间。 及时反馈纠正和预防行动的执行情况。 上级主管领导应审阅纠正和预防行动的执行情况报告,并对不符合标准的提出处理意见。 通过流程测试等方法检验纠正和预防行动的效果。 应评估纠正和预防行动,以确保类似问题不会再次发生。1.12.2 纠正与预防措施的落实 根据轻重缓急对安全生产问题采取行动。 按计划执行纠正和预防行动。 每月回顾纠正和预防行动的执行情况。 责任人应每月与管理者沟通纠正与预防行动的执行情况。 责任人应每月与员工或安全区代表

31、沟通纠正与预防行动的落实情况。1.12.3 纠正与预防效果评估 企业应评估纠正与预防行动解决根本原因问题的效力,评估有下列方法: 消除、降低风险的评价。 随机选择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对所采取的纠正和预防行动效力向员工询问。 选择一个工作现场进行观察,检验纠正和预防行动是否控制了危害的再次发生。 定期与安健环人员讨论并回顾采取的纠正与预防行动是否针对根本原因和控制因素。 保持纠正和预防行动的记录并随时可用。6.7.492 风险评估与控制2.1 风险评估与控制总体原则目的:应用规范、动态、系统的方法去识别及评估企业安全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实现风险的超前控制,把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程度。

32、规 范 要 求链接2.1.1 风险评估要求 企业应建立风险评估管理程序,明确以下内容: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的管理、实施责任。 电网、设备、作业、健康与环境风险评估内容与方法。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的动态、闭环管理要求。 企业应按照以下流程开展风险评估: 确定风险评估的对象。 危害辨识。 确定风险描述,即列出危害可能引起风险的具体结果信息。 确定风险种类和范畴。 查找可能暴露于风险的人员、设备及其他信息。 列举控制风险的现有措施。 分析危害转化为风险的可能性、频率和后果的严重性。 量化风险结果并划分风险等级。 对不可接受的风险制定控制措施。 评估所制定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和经济性。 风险评估结果和合理

33、控制措施的审核。 制定后续行动建议。 企业应对所管辖区域内和区域外的所有危害进行识别,并对识别的危害确定其名称、类别和危害信息描述。危害类别包括: 物理危害。 化学危害。 机械危害。 生物危害。 人机工效危害。 社会/心理危害。 行为危害。 环境危害。 能源危害。 危害信息描述应包括: 危害存在的数量。 危害存在位置。 危害的物理或化学特性。 危害存在时间和空间。 企业应基于危害辨识进行风险的评估,风险评估类别包括: 基准风险评估。 基于问题的风险评估。 持续的风险评估。 企业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应结合实际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并确保方法的一致性、可重复性和可审核性,同时应不断探索新的科学的风险评估

34、方法。 企业在开展风险评估过程中应确保: 通过培训,使员工掌握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估的方法。 员工清楚其暴露场所的安健环危害、风险及后果,熟悉其控制措施。 评估的范围应涵盖企业所有工作场所、生活活动过程。 全员参与,必要时邀请技术专家、相关方参与,或委托第三方进行。 风险评估结果应文件化,并予以公布。重大的风险问题应及时提交安委会。 企业应每年或当内部和外部变化产生时,对风险评估进行回顾和更新。 企业应为风险评估提供必要的人力、财力及技术资源保障。8.2.12.1.2 基准风险评估 企业应进行全面的基准风险评估,作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持续改进的基准。基准风险评估应考虑: 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 社会责

35、任。 相关方的要求。 地理环境。 可能的紧急事件。 常规和非常规情况。 现有的管理方法和措施。 流程的特点和相互之间的影响。 安健环危害及其累积影响。 作业活动的技术含量和复杂性。 作业活动的员工信息。 作业环境与作业用具。 设备的重要程度。 职业健康要求。 历史事故/事件的回顾。 企业应对基准风险评估的量化结果进行排序,作为企业制定风险概述的依据,并为基于问题的风险评估提供输入。2.62.1.3 基于问题的风险评估 企业应对基准风险评估中所确定的高风险对象,或针对生产过程中所发生事故/事件暴露的高风险问题进行风险评估。 企业在进行基于问题的风险评估时应考虑: 问题的研究要求。 根本原因分析与

36、风险的评估、回顾。 预防和控制措施计划。 预防和控制措施效果的监测、评估。 出现下列情况时,应对基于问题的风险评估进行回顾和修订: 发生事故、意外或未遂事件。 新的或更改的设计、规划、设备或工艺等。 在持续风险评估过程中明显出现的结果。 员工或相关方的要求。 风险概述发生变化。 新的风险评估知识和信息出现。2.1.4 持续的风险评估 企业应开展持续风险评估活动,不间断地、不考虑位置、个人地识别人身、电网、设备所面临的安全风险,及时采取措施控制重大风险。 企业应运用以下方法开展持续风险评估: 计划任务观察。 作业前评估。 安全区代表检查。 日常巡查。 交接班检查。 内、外部审核。 使用前检查。

37、安全技术交底。2.1.5 风险控制与回顾 企业应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控制措施,制定措施应考虑: 可行性与适用性。 可操作性。 经济性 资源保障。 控制措施可能带来的新风险。 企业选择风险控制方法应遵循下列顺序: 消除/终止。 替代(含运行方式改变)。 转移。 工程(改造、修理等)。 隔离。 行政管理(改变程序、检查、保养及培训等)。 个人防护。 企业应对风险控制措施的效果进行测量、评估、回顾。 相关部门或人员应能获取最新的风险评估(回顾)报告。2.2 电网风险评估目的:识别电网潜在风险,为控制电网风险提供依据,确保电网安全可靠运行。规 范 要 求链接2.2.1 电网风险评估的分类 企业应按照下

38、列周期或状态进行电网风险评估: 中期:25年电网风险评估。 短期:年度电网运行风险评估。 运行中遇到下列情况应及时进行电网风险评估:运行方式的变化(施工、设备故障、新设备投运等);潮流的变化;特殊运行方式;突发事件(自然灾害、外力破坏、恐怖袭击等);特殊保电时期;其他。2.2.2 电网危害因素识别 企业在进行电网风险评估时,应识别影响电力系统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的危害因素。 外部因素:地域特征影响;自然灾害影响;污秽(污闪)影响;外力破坏影响;其他。 内部因素:系统规划、设计的标准是否满足要求;电网结构的合理性;电源分布的影响;负荷分布及负荷特性的影响;无功补偿与无功平衡的影响;设备选型、配

39、置标准的影响;运行方式的影响;继电保护与安全自动装置的配置及运行的影响;设备健康水平的影响;人员行为和技术素质的影响;电厂及重要用户的影响;其他。2.2.3 电网风险评估的基本方法与要求 企业在进行电网风险评估时可采用以下方法: 系统现状分析。 负荷特性分析。 电源与负荷分布(供需平衡分析)。 电网结构分析(找出薄弱环节)。 系统潮流及无功电压分析。 系统N-1静态安全分析。 系统动态(小干扰)稳定性分析。 系统暂态稳定性分析。 应分析可能造成的潜在危害,包括危害的起因及范围(区域)、时间分布、频度及后果。 调度运行部门(单位)应按期完成电网运行风险评估,并提供给相应部门(单位)落实防范措施。

40、2.3 设备风险评估目的:识别设备潜在的风险,并采取控制措施,避免和减少事故及其损失。规 范 要 求链接2.3.1 设备危害因素识别要求 企业应对设备进行危害因素识别,设备危害因素识别时应考虑: 安装地点。 运行环境。 技术状况。 运行工况。 维护水平。 应定期或条件发生变化时,对危害因素进行识别与回顾。2.3.2 设备风险评估的方法和要求 企业在进行设备风险评估时可选择以下方法: 安全性评价。 设备状态评价。 安全检查表法。 故障树分析。 事件树分析。 国际惯例或最佳实践(如EA)。 企业应通过风险评估确定影响电网安全的关键设备并进行分级管理。 企业应通过风险评估找出设备存在的缺陷和故障模型

41、。6.6.42.4 作业风险评估目的:识别作业过程潜在的风险,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方案,避免和减少事故及其损失。规 范 要 求链接2.4.1 作业危害因素识别要求 企业应针对作业过程可能导致人员伤亡或威胁电网、设备安全运行的危害因素进行系统、全面的识别,识别过程应考虑: 作业环境。 设备。 工器具/用具。 人员行为。 管理手段。 作业方法。 应定期或条件发生变化时进行回顾、更新。2.4.2 作业风险评估方法和要求 企业进行作业风险评估时可选用下列方法: PES法。 LEC法。 矩阵分析法。 安全检查表法。 “2分钟”思考法(为使企业营造一种正式的安健环文化意识,应规定员工在作业前、执行每一步骤前

42、应进行“2分钟”非正式风险评估,以清楚工作中的危害及其影响)。 企业在作业风险评估过程中应确保全过程、全方位。 建立作业风险数据库,作为每次作业时风险控制的参考。 风险数据库应便于员工取阅。 作业过程中新识别与评估的危害因素和风险应及时输入数据库。2.4.3 关键任务及其分析 企业应基于作业风险评估结果,系统识别可能造成人员、财产或环境等严重损失的关键任务。识别过程应考虑: 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的要求。 员工意见。 相关历史损失事故/事件。 生产过程。 现有的安全生产管理实践经验。 流程间的相互影响。 生产流程系统的可变性。 基于关键任务分析制订作业指导书。 定期或当发生变化时对关键任务进行回顾

43、。6.72.5 环境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目的:识别及评估生产活动中影响人员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因素。规 范 要 求链接2.5.1 环境与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识别 企业应针对危害类别系统识别在生产活动中可能危及环境及人员健康的因素。 环境与职业健康危害因素识别应覆盖企业所有场所。 应定期或条件发生变化时进行回顾、更新。2.5.2 环境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方法与要求 企业应根据实际选择定性或定量的评估方法。 环境风险评估时应考虑: 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相关方要求。 国际形势及趋势。 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应考虑下列因素的影响: 噪声。 温度。 照度。 振动。 辐射。 空气质量。 人机工效。 心理因素。 企业应培养

44、员工在工作中建立良好的环境与职业健康工作习惯。 企业应定期公布环境与职业健康危害因素,使员工了解有关的危害。2.6 风险概述目的:优化风险控制的秩序。规 范 要 求链接2.6.1 企业风险概述的建立 企业应依据风险评估结果建立风险概述。 风险概述至少应包括以下信息: 危害名称及信息描述。 风险值及排序。 可能暴露于风险的人员、设备及其他信息。 现有及建议控制措施。 措施的经济性和有效性判断。 执行措施的责任人和时限。 风险概述应具有可审核性及持续性。2.1.22.6.2 风险概述的应用 企业风险概述应用于: 指导人力资源优化组合。 企业流程、制度、标准的制定与修订。 指导风险控制。规 范 要

45、求链接 指导员工培训。2.6.3 企业风险概述的回顾 企业应在定期或发生变化时,对风险概述进行回顾、更新。 保存风险评估/回顾的记录。3 应急与事故管理3.1 应急管理与响应目的:确认潜在的事件或紧急情况,以预防或减少与之有关的损失和影响。规 范 要 求链接3.1.1 应急事件识别 企业应依据风险评估结果,认定潜在的应急事件。认定时应考虑: 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以往发生的事故、事件和紧急状况。 地质和气象因素影响。 人为因素影响。 灾难的影响程度。 紧急预防及响应时的相关方。 企业至少应识别下列可能发生的应急事件: 大面积停电。 较大、重大及特大人身伤亡。 较大、重大及特大设备损坏。 自然

46、灾害。 恐怖事件。 群体事件。 电力供应短缺。 公共卫生事件。2.19.23.1.2 应急管理组织机构与人员 企业应建立应急救援系统,指定专人负责,确保应急管理机构的效力。 应急管理的组织构架包含: 应急领导小组。 应急指挥部。 应急工作小组。 现场指挥部。 现场响应小组。 企业应针对设定的机构确定应急指挥、管理、响应小组人员。 企业应明确应急组织管理机构的职责与人员,确保各机构运作协调,系统工作快速、有序、高效。 企业应认定紧急情况下需要援助的外部机构名单。1.9.33.1.3 应急预案 企业应对认定的应急事件制定应急预案并明确职责,应急预案至少应包括以下类别: 大面积停电。 较大、重大及特

47、大人身伤亡事故。 较大、重大及特大设备损坏事故。 气象灾害。 地质灾害。 较大、重大及特大交通事故。 恐怖事件。 群体事件。 电力供应短缺。 公共卫生事件。 应急预案应涵盖以下内容: 应急响应等级。 应急资源准备。 应急组织和人员职责。 应急响应程序。 外部的联系和支援。 应急培训与演练计划。 恢复程序。 企业应确保编制的应急预案内容简单、明了,符合实际,操作性强。3.1.4 应急物资保障 企业应根据预案准备下列类别的应急物资: 设备类。 设施类。 材料类。 工具类。 医疗救护类。 企业应定期检查应急物资,确保应急物资齐全并处于完好状况。 每年对应急物资需求的评估进行回顾、更新。3.1.5 应

48、急培训与演练 企业应根据应急预案对员工开展培训,使其掌握应急预案的内容、程序与响应要求。 企业应依据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演习方式,每年选择适量的预案进行演习,检验和完善预案,确保应急预案的有效性。 进行演习时应考虑: 确定演习时间、目标和演习范围。 编写演习方案。 确定现场演习规则。 指定演习效果评价人员。 安排相关的后勤工作。 编写书面报告。 演习人员自我评估。 针对不足及时制定改进措施并确保措施的实施。 应急响应队伍应熟悉应急响应时潜在的安健环风险及与其对应的个人防护装置(PPE)限制。8.2.13.1.6 应急响应 企业应建立紧急状态的预警机制,根据可能发生事故的后果,分层次启动应急预案

49、。 应急小组及人员接令后,应依据应急预案的要求履行职责。 应急响应小组到达现场后,应根据现场情况立即制定应急处置措施。 任何应急人员在应急过程中应确保自身安全。3.1.7 应急回顾 企业应每年或演习后对预案进行回顾、更新,必要时增加或废除不必要的预案。 企业应针对实际发生事故的应急处置情况对应急准备、组织、响应及应急预案进行回顾。3.2 事故/事件管理目的:确保安全生产事故/事件得到报告、调查、统计分析,确定趋势,防止其重复发生。规 范 要 求链接3.2.1 事故/事件的报告 企业应建立安全生产事故/事件报告的程序。应报告的事故/事件包括: 人身事故/事件。 职业病及职业性疾病。 电网事故/事

50、件。 设备事故/事件。 火灾。 交通事故/事件。 环境破坏/污染。 相关方投诉。 未遂/违章。 报告程序应阐明事故/事件定义、类别、等级,报告的时间与方式及应采取的响应。 企业应根据报告程序制定事故/事件登记、报告表格的标准格式。 企业应对报告的事故/事件登记注册,并定期审查,以确保所有的事故/事件得到有效调查和处理。 企业应系统地管理与事故/事件相关的文件,明确文件保存方式及保存时间要求。 企业应对员工进行事故/事件的报告程序进行培训,确保其理解意义和作用。1.7.48.2.13.2.2 事故/事件调查 企业应制定事故/事件调查的程序,程序应包括以下要点: 事故/事件类型。 调查机构/人员。

51、 调查内容。 调查方法。 调查时间要求。 调查所需装置、设备。 现场调查要求。 事故/事件证据/资料的收集整理。 调查人员应具备资质并接受正式的培训。 事故/事件调查应满足下列要求: 查明事故/事件经过。 查明直接原因。 查明根本原因。 分析事故/事件再次发生的可能性,提出补救和防范措施建议。 事故/事件涉及人员应在事故/事件调查报告表/书上签署确认。 员工及安全区代表应参与事故/事件调查。 与涉及事故/事件的所有员工进行交流。8.2.13.2.3 事故/事件统计与分析 企业应对下列事故/事件指标进行统计: 工伤次数。 工伤事故率。 工伤严重程度。 安全天数。 交通事故率。 承包商事故率。 安

52、全作业率。 电网事故次数。 输电事故率。 变电事故率。 配电事故率。 设备强迫停运率。 供电可靠性。 报告的环境事故率。 企业应按规定对上述统计指标进行分析,分析应关注: 时间特性。 频率。 趋势。 原因。 类型。 费用。 人员。 体系元素。 企业应尽量将上述分析数据以图表形式可视化。 企业应将分析结果应用于。 风险控制。 绩效评估。 管理评审。 体系改进。1.7.41.123.2.4 事故/事件信息沟通与回顾 企业应明确事故/事件沟通的方式、渠道、时间、对象,可采取以下方式进行沟通: 事故快报和事故通报。 月报、季报。 公告栏或备忘录。 计算机网络。 工作总结报告。 每爪在向安委会汇报统计分

53、析的结果(包括认定风险,增加/降低趋势)。 应定期对典型事故进行回顾。1.9.21.9.34 作 业 环 境4.1 标识管理目的:用规范的图形、符号、颜色传达安健环信息。规 范 要 求链接4.1.1 标识的识别 企业应对作业场所的标识需求进行识别,识别范围应包括: 工作环境。 设备、设施。 工器具、安全用具。 企业应对所识别的标识需求,确定对应的标识类别: 功能识别类。 禁止类。 警告类。 指令类。 提示类。 公告类。4.1.2 标识的配置与设置 企业应按标准在作业场所配置标识。 标识的配置与设置要求: 内容准确、符合标准及现场实际。 标识清晰、位置明显、对应。 安装(张贴)规范。 企业应就标

54、识的配置目的和含义对员工进行培训。8.2.14.1.3 标识的检查与维护 企业应对标识进行检查,保证标识的可视性、适用性、可追溯性。 企业应对损坏的、变化的标识及时进行维护或调整。9.1.14.2 划线管理目的:设立规范、建立秩序。规 范 要 求链接4.2.1 划线识别 企业应针对区域的功能和类别识别划线的区域,识别应考虑: 工作与非工作区。 堆放与非堆放区。 停车与非停车区。 通道与限制区。4.2.2 划线原则与要求 企业应按标准对所识别的区域进行划线。 划线应满足: 清晰、准确、规范。 符合标准及现场实际。 企业应就划线的原则、目的和含义对员工进行培训。8.2.14.2.3 划线的检查与维护 企业应对划线进行检查,保证划线的可视性、适用性。 企业应对损坏的、变化的划线及时进行维护或调整。9.1.14.3 通风目的:识别作业场所内与空气质量相关的风险,并进行控制和改善。规 范 要 求链接4.3.1 空气质量监测与控制 企业应基于风险评估结果确定需要进行空气质量监测的区域。重点关注的区域应包含: 密闭或通风不畅场所。 可能产生有毒有害气体场所。 人员密集场所。 易滋生细菌、病菌场所。 企业应针对空气质量监测对象确定监测标准、时间、频率。 企业应根据风险评估或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