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调查评价

上传人:ba****u 文档编号:168940844 上传时间:2022-11-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4.8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水资源调查评价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水资源调查评价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水资源调查评价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源描述:

《水资源调查评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资源调查评价(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三章水资源调查评价第一节水资源分区及评价方法一、水资源分区1. 水资源分区目的 水资源分区是水资源量计算和供需平衡分析的地域单元。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环境的保护和 治理受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情况、工农业布局、市镇发展、水资源特点以及水利工程设施等诸 多因素的制约。为了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和治理水环境,既反映各地区的特点, 又探索共同的规律,展望同类型地区的开发前景,需要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合理的分区。按分 区进行水资源供需分析,揭示其供需矛盾,提出解决不同类型供需矛盾的相应措施。2. 水资源分区的原则(1)照顾流域、水系和供水工程供水系统的完整性。(2)分区要体现自然地理条

2、件的相似性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的类似性。(3)尽可能保持行政区的完整性,以利于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调配和取水许可 制度的实施。(4)考虑已建、在建水利工程和主要水文站的控制作用,有利于进行分区水资源量计算和供需 平衡分析。(5)本次划分水资源调查评价按浙江省水资源综合规划划分区手册和有关规定执行。3. 水资源分区根据上述目的、原则和温岭市的实际情况,本次水资源综合规划将温岭市划分为二个水资源分 区,即温黄平原区(I)和玉环区(H)。详见附图水资源分区图。I分区为温黄平原区:位于温岭市北、中、东部区域,该区地势西部高,主要为山丘;中东部 低而平坦,河网密布,土地肥沃,为温黄平原的主要

3、产粮区。范围包括太平、城东、城西、城北、 横峰五个街道,泽国、大溪、松门、箬横、新河、石塘、滨海、石桥头、温峤(约苗0% )九个镇。 土地面积737.0Km2,耕地面积47.44万亩,其中水田40.19万亩,旱地7.2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 39.8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4.1。该区是金清水系的主区域,无大型骨干蓄水工程,旱涝灾害较 频繁,是防旱防涝的重点。U分区为玉环区:位于温岭市西南部低山丘陵区域,该区地貌属沿海山区和小平原。范围包括 城南、坞根、温峤(约占40%)三个镇。土地面积188.8Km2。耕地面积7.6万亩,其中水田3.16 万亩,旱地4. 4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5. 20万亩,占

4、耕地面积的68. 4。该区内蓄水工程小而分 散,抗旱能力低,易发生旱灾。二、评价原理和方法1评价原理某一区域的水平衡计算中,对多年平均值而言,一般只计及降水、蒸发和河川径流,而不计及 地下水。其主要原因在于地下水在地表层中的储量虽然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但多年平均而言 是一个常值,因此在多年平均的水量平衡中,就不计算地下水储量的变化,可用以下水量平衡方程 表示。对于某一个而言P =R+E AW (1)i i i gi对于多年平均情况,由于为土AW匕0,则giP = R + E (2)式中P、R、E和AW分别代表某一年的降水、径流、蒸发和地下水储量变化,P、R和E代表iiigi降水、径流和蒸发

5、的多年平均值。但是当地下水资源开始被采用后,地下水的消耗不限于通过潜水蒸发、地下水的实际开采量也 是地下水的主要排泄量,因此就不能用上述简单的水量平衡方程计算。地下水位的下降同时引起潜 水蒸发的减少,也引起地下水对河流补给的减少,也会引起地表水体入渗量的增加,因此,进一步 将(2)式分解为:P = R +R+E +E +U (3)sg s g grggP =R+E +U (4)r g g g式中下标S代表地表水、下标g代表地下水、U代表地下潜流量。由于在天然情况下,地下水 降水入渗补给量P是河川基流量R,和地下潜流U之和即:一个区域内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多年平均降雨量减多年平均陆面蒸发量,即:W

6、=P-E (5)-/ S将(3)式代入得 W=R +R+E +U (6)s g g g将(4)式代入得W=R +P (7)sr因R =R-R,代入(7)后得水资源总量计算通式sgW=R + P-R (8)r g式中:W为水资源总量,R为河川径流量,P为降水入渗补给量(山丘区地下水总排泄量代替),rR 为河川基流量(平原区为降水入渗补给量形成的河道排泄量),水平衡框图如图 3-1。g大气降水总蒸发E地表蒸散地表水发植损截留地表水体地面降水量土壤入土壤调蓄毛管水上地表径流下渗水补给地下地下水调基I 河川基流 地下水调畜R地下潜流U河川径流图3-1区域水平衡计算框图R2评价方法根据多年平均情况的水量

7、平衡方程式P = R+E中,降水和径流可以通过雨量站、水文站直接观 测获得,而陆面蒸发E只能用多年平均降雨量与多年平均径流量之差间接求得。由于陆面蒸散发受 气候和下垫面因素的共同影响,其空间变化相对降雨、径流而言更为均匀。因此,在水资源评价时, 往往先勾绘多年平均陆面蒸散发量等值线,再将多年平均降雨量等值线与多年平均陆面蒸散发等值 叠加相减,求得同一地点的径流深后,再勾绘多年平均径流深等值线,再利用泰森多边形法求得各 分区河川径流量。地下水资源量是根据总补给量等于总排泄量的水均衡原理求得。在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通过计 算排泄量代替,其排泄量即主要为水文站实测径流中的基流量部分,通过分割流量过程线

8、的方法推 求。而平原地区则通过计算总补给量的方法求得。其主要补给量包括水稻田生长期降水、灌溉入渗 补给量;水稻田旱作期降水入渗补给量和旱地降水、灌溉入渗补给量。给定区域内的水资源量就是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量,即地表径流量与降水入渗 补给量(山丘区用地下总排泄量代替)之和。水质评价包括地表水水质和地下水水质。地表水水质评价是以2002年为基准年进行现状评价,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水质监测控制站进行水质变化趋势评价,以及水功能区达标情况评价。地下水质 评价的对象为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以及进行了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评价的山丘区浅层地下水,评价的 内容包括地下水化学分类、地下水水质现状、近期地下水质

9、变化趋势及地下水污染分析。第二节降水一、基本资料温岭境内现有大溪、泽国、金清闸、温岭、松门5个雨量站,大溪雨量站建于I960年;泽国 雨量站建于1956年;金清闸雨量站建于1931年;温岭雨量站建于1933年;松门雨量站建于1957 年;雨量站的资料,都具有较长系列的水文资料。详细资料见表3-1。表3-1温岭市雨量测站概况表站名类别地点设立年份大溪降水量、水位温岭市大溪镇1960泽国降水量、水位温岭市泽国镇1956金清闸降水量、水位、蒸发温岭市金清镇1931温岭降水量、水位、蒸发温岭太平街道1933松门降水量、水位温岭市松门镇1957根据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技术细则,在对水资源量进行计算之前,先

10、将各站降雨资料进行 整理,统一取19562000年。面雨量计算,用泰森多边形法和面积加权的方法计算19562000 年逐年水资源分区平均面降雨量。全市19562000年系列平均降雨量等值线图详见附图。二、水汽来源与降水成因温岭市地处东亚副热带季风区,水汽来源与输送主要是南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印度洋孟加拉湾 的西南季风暖湿气流。由于地形和所处的地理位置,春夏季节南北冷暖气流交绥频繁,常有大雨、 暴雨发生。春季是冬夏季风转变的季节,太阳辐射逐渐加强,极地大陆性气团开始衰退,太平洋副热带高 压日益旺盛,盛吹东南风,气旋活动频繁,常形成锋面降雨,称为“春雨”。春末夏初,太平洋副 热带高压进入和北方冷空气

11、相对峙,冷暖空气交锋常形成大面积锋面雨,并产生气旋波,缓慢东移 出海,造成阴雨连绵的天气,俗称“梅雨”,梅雨期是该市主要雨季。盛夏时,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控制全省,天气晴热,局部地区多雷阵雨。此外还受台风雨的影响,秋季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逐渐减 弱,而北方冷空气加强南下,由于受到地形影响,极锋有时呈半静止状态,形成连日不断的阴雨, 在九、十月间产生一些强度不大,历时较长的秋季降水。温岭还受另一个天气系统一一台风的影响。台风是发生于菲律宾以东洋面上的热带气旋。5 10月温岭为台风影响期,受台风影响或者登陆时,常伴随大暴雨,如遇冷空气入侵,则加大暴雨, 易酿成洪涝灾害。冬季盛吹偏北风,在极地大陆性气团控

12、制下,冷而干燥,以晴冷为主,冷空气以 爆发形式南下,强度大者称寒潮,寒潮冷锋常形成温岭雨雹天气。三、降水的年际变化根据温岭实测年降水量资料分析表明,降水量年际间存在明显的多雨期和少雨期,一般在8 年左右,各站历年降水量系列存在一定的趋势变化, 19561979 年与19562000年系列比较,各 雨量站降雨量呈增加趋势;经分析各站短系列统计参数和长系列统计参数的代表性比较,以 1956 2000 年长系列为最好。温岭年平均降水量1609.4mm (19562000年),年最大降水量2514.9mm (1990年),年最小 降水量1050.6mm (1979年);比值2.39。年最小降水量松门站

13、(1986年)仅为853.4mm。年差比 可达3 倍以上。温岭市平均年降雨量详见表32。四、降水的年内分配 温岭降水空间分布,西北部大于东南沿海,山丘区大于平原区。降水的年内分配受季风进退迟 早,台风活动影响,分配很不均匀。70%左右集中在汛期,以八月为最大,多年平均达221.lmm, 以十二月为最小,多年平均为50.9mm。按降水成因划分,属台风雨主控区。降水在年内呈双峰型, 第一个雨峰常出现在5 6 月,主要受春雨和梅雨影响。第二个雨峰出现在89 月份,主要由台风 雨形成。两个雨峰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百分率相当,均为26%左右。多年平均最大连续四个月降 水量占年降水量一般在50%左右,一般出

14、现在69月。在台风雨主控区内,如遇台风影响少,或 “空梅”年份降雨亦会出现单峰。表3-2温岭市各年平均降雨量表单位:mm年份平均年份平均年份平均19561635.819711147.519861101.019571500.519721816.519871725.819581630.619732100.719881484.119591869.119741673.619892239.519601772.319752045.619902188.519612092.219761711.219911306.919621886.419771553.219921937.019631219.419781438

15、.219931426.219641336.519791045.419941755.219651409.11980143619951520.919661586.619811683.819961544.019671012.719821689.919971709.119681266.819831630.119981643.219691455.119841438.919991645.019701767.919851500.520001844.0多年平均降雨量1609.4mm对温岭市年平均降雨量进行排频统计计算,结果见表 3-3。表3-3温岭市年平均降雨量频率表X=1609.4mm, C =0.20,

16、C/C =2.0V S V频率5%20%50%75%90%95%设计值2173.31872.21588.11382.01213.01118.7第三节蒸发能力及干旱指数蒸发能力是指充分供水条件下的陆面蒸发量,可近似用 E601 型蒸发皿观测的水面蒸发量代替。 据温岭市19652002年的蒸发资料,温岭市蒸发空间分布恰与降水相反,随地形高度的增加及随 向内陆风力的减小而减小,东部沿海平原大,西北部及山丘区小。蒸发时间分布与季节月份气温高 低密切相关,夏季大,冬季小。最大为七月(气温最高),多年平均蒸发量达131.5mm,多于降水 量(130.0mm),最小为二月,多年平均蒸发量为38.9mm,年际

17、变化也较大,多年平均蒸发量为922.5mm,温岭站最大年(1959年)蒸发量达1512.3mm,最小年(1952年)仅697.5mm,年差比达2.2倍。历年蒸发量见表3-4。表3-4温岭市历年蒸发量表单位:mm年份年蒸发量年份年蒸发量1965949.71985885.619661031.7198699519671104.41987940.21970954.41988962.31971993.91989857.51972868.11990913.619731034.61991954.91974896.81992991.61975837.61993855.71976901.71994948.419

18、77875.81995950.419789321996930.91979885.61997926.71980964.31998850.51981967.31999851.619828792000883.61983879.32001935.819848262002865.2多年平均922.5干旱指数为年蒸发能力与年降水量的比值,是反映气候干湿程度的指标。干旱指数越大表示气 候越干旱,干旱指数越小,表示气候越湿润。东部沿海区由于降水量偏小使得干旱指数略大,为相 对干旱区;西南和西北部山区多年平均降水量较大,干旱指数略小,为相对湿润区。本地干旱从时空上分,主要有夏旱、秋旱和冬旱,春旱比较稀少;夏旱、

19、秋旱和冬旱三者组合 情况更少,而夏旱连秋旱出现较为频繁。从旱情发生的年内时间看,在7 月初干旱露头,当7 月受 副高控制后,加上8、9 月份连续出现高温少雨,则全市出现重旱,如 1967 年。进入二十一世纪, 温岭的社会需水格局也发生了根本变化,除维持传统的大量农业灌溉耗水外。由于经济迅速发展工 业供水猛增,人民生活水平和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生活用水也迅速俱增,兼之水污染造成可用水 的减少,使温岭用水问题显得日渐突出。通过计算,温岭市多年平均(1965-2002)干旱指数为0.58, 略比全省0.54高。分析干旱指数偏大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受海洋性气候影响,降雨量较少; 二是沿海风大,蒸发

20、量大。第四节河流泥沙河流泥沙是反映一个地区水、土流失情况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河川径流特性的一个主要因素。 由于暴雨冲刷表土,导致泥沙,随地表径流排入河流,并随水流向下游排泄。在河流中的泥沙运动 形式有两种,一是颗粒较粗的泥沙(包括浮石)在水流的推动下沿河底移动,称为“推移质”泥沙; 另一种是颗粒细的泥沙、悬浮于水中,被水携带着往下运动,称为“悬移质”泥沙。由于推移质泥 沙的测验难度和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全省也很少开展这方面的测验工作,无这方面的系统资料。本 节所指的泥沙指江河中的悬移质泥沙,含沙量和输沙量均未包括推移质泥沙。由于温岭市没有实测 的泥沙资料,所以只能从各河段的淤积情况来定性的估计河

21、流的含沙情况。浙江省河流中的悬移质含沙量较小。据统计台州市各河流泥沙含量多年均值均低于0.2kg/m3。 河口地区受海域来沙影响,其悬移质含沙量远大于河口以上地区。含沙量的季节变化与降雨径流季 节变化、暴雨强度大小、土壤植被密切相关。汛期含沙量较大,枯季含沙量较小。年平均悬移质含沙量减小的原因除水库工程建成截留部分泥沙原因外,各地植被条件的改善有 直接关系。全省河流主要控制站不同统计期平均含沙量、输沙量,同样显示19561979年间年平 均含沙量要大于19562000年间平均含沙量,而以19802000年间平均含沙量为最小。温岭市主 要河道情况具体见表 3-5。表3-5温岭市境内主要河道情况表

22、水系流域面积(Km2)河道名称河道起讫地点河流特性长(m)宽(m)平均深(m)金清1172.6(境南官河泽国-牧屿5.3034.03.28水系内 504.0)翁岙河山市-南官河口车路横河石桥箬桥大河8.2320.12.26运粮河松门-超英河-解放河5.8021.72.45超英河解放河上马-交陈闸4.9714.42.50江厦港46.6江厦港梅溪-乐清湾10.45450.05.00坑潘溪24.5坑潘溪坑潘-八一塘-入海8.0035.01.77横山溪33.01横山溪横山玉环入海12.1555.01.90大雷溪22.17大雷溪岙环岙里-玉环入海6.3525.01.77从表3-5可以看出,温岭市各河段的

23、平均水深相差较大,它反映出不同河段有不同程度的泥沙淤积情况,周围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有待加强,河道疏浚整治工作需进一步落实。第五节径流量计算统一采用浙江省多年平均径流深等值线图,利用网格法求各计算分区平均径流深。温岭市多年 平均径流深为879.9mm,以陆地总面积925.8Km2计算,径流量为8.146亿i。丰水年和特殊干旱年 份径流量差异较大,年际分配很不均匀。各分区不同保证率的径流量计算成果见表3-6。表3-6温岭市不同保证率径流量分析成果表分区面积(km2)项目多年平均值保证率()2050759095年径流深(mm)871.51155820.8605.0447.4368.2I区737年径流

24、量(亿6.4138.51m3)256.0494.4593.2972.714年径流深(mm)912.71210866.5636.1468.8388.1区188.8年径流量(亿1.7322.280.732m3)751.6361.2010.8857全市925.8年径流深(mm)879.91167830.1611.4451.7372.3年径流量(亿m3)8.14610.8 7.6855.664.1823.447第六节地表水资源量分析地表水资源量通常是指当地河川径流量,它包括河川基流量(为地下水资源量的一部分)。通 过蓄满产流模型,温岭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8.146亿m3,按2002年全市人口 11

25、7.00万人(常 住人口),人均地表水资源量为696m3,远低于全省人均水资源量水平。就温岭市空间分布而言, 温黄平原区水资源量较少,玉环区人均水资源量较为充沛,见表3-7。表3-7温岭市地表水资源量空间分布表(多年平均)分区径流深(mm)面积(航)水资源量(亿m3)人口(万人)人均価)I区871.57376.4132106.50602区912.7188.81.732710.501650全市879.9925.88.146117.00696地表水资源来源于大气降水,其时空分布特点与降雨时空分布基本一致,即年际变化大,最大 径流量与最小径流量的比值为34倍。年内径流分布主要集中在59月,其间径流量

26、占全年径流 量的60%75%。山区径流量大于平原,西南部大于东部沿海。第七节地下水资源量分析一、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包括浅层和深层地下水资源量。浅层地下水靠降雨和河川径流补给,水体循环 较快。深层地下水贮量有限,水体循环缓慢。地下水资源量受地质、地貌条件控制,分布极不均匀。 地下水资源量主要包括天然资源量、灌溉回归补给量、侧向补给量。根据浙江省温岭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报告(2001年5月)统计,温岭市多年平均 地下水资源量13633.13万m3。温岭市不同保证率地下水天然资源量见表3-8,现状地下井情况见 表 3-9 。表3-8温岭市不同保证率地下水天然资源量计算成果表保证率()I区

27、区全市(万m3/年)(万m3/年)(万m3/年)多年平均1107425591363350106302457130877582671901101689064901492798295560512876892表3-9 温岭市现状地下井情况统计表浅层地下水深层承压水合计生产其中:配现状年生产其中:配现状年分区井数套机电供水能井数套机电供水能年供水能力(万量井数量力(万量井数量力(万m3)(眼)(眼)m3)(眼)(眼)m3)I区26482424131281109021315区105397164.386543.65208.03全市3701339577.38134115945.651523.03二、地下水可

28、开采量地下水可开采量是指在经济合理的开采条件下,不发生因开采而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质 恶化,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问题,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有保证的、可供开采的地下水量。 根据浙江省温岭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报告计算,全市多年平均地下水可开采量4004.85 万m3/年,不同保证率下的地下水可开采量见表3-10。保证率()I区区全市(万m3/年)(万m3/年)(万m3/年)多年平均3239.56765.294004.85752416.934568.62985.534901897.816446.932344.746表3-10温岭市可开采地下水资源量统计表一、水资源总量计算第八节水资源总

29、量分析一定区域内的水资源总量是指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产水量,即地表径流量与降雨入渗补 给量之和。水资源总量等于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之和再减去两者的重复计算量。计算公式如下:W =W +W W总 地表 地下 重复式中:W占一水资源总量(万m3/年);总W 地表水资源量(万m3/年);地表W 地下水资源量(万m3/年);地下W 一重复量(万m3/年)。重复 从前两节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温岭的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都比较匮乏,全市多年平均总水资源量为85743万m3,具体见表3-11。表3-11 温岭市多年平均总水资源量统计表00no量J Km af量JKm 切万水J复Hm17m万 z( 计

30、合区H737o966区 n8 od8955295529439二、水资源可利用量分析在水资源量的分析计算中,可利用量的概念是指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出发,扣除维持生态环境需水量和水资源总量中部分不能或难以控制的水资源量后,人类可获得的最大水量。按照水总研20048号文件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方法(试行)的通知中的方法,南方地区 一般取多年平均径流量的20%30%作为河流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因此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按 照多年平均径流量的20%估算。这部分水量主要用于维持河道基本功能需要、河道冲淤、水生物保 护等。河道内生态需水量主要包括航运、水利发电、旅游、水产养殖等用水。河道内生产用水一 般不消耗水量,

31、可以“一水多用”,但应通过在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综合考虑,若超过河道内 生态环境需水量,则应与河道外需水量统筹协调。本次规划中水资源可利用总量的计算,采取河川径流可利用量与浅层地下水水资源可开采量相 加再扣除河川径流可利用量与浅层地下水水资源可开采量两者之间的重复计算量的方法估算。具 体见表3-12。表3-12温岭市多年平均水资源可利用总量表单位:万 m3分区河川径流量河川径流 可利用量地下水 可开采量重复利用量可利用总量可利用 率()I区641322565332406552823841.3区17327606476542678739.2全市合计814593171740056973502540.8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