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奖概念培训.ppt

上传人:za****8 文档编号:16886665 上传时间:2020-11-02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1.55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技术创新奖概念培训.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技术创新奖概念培训.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技术创新奖概念培训.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资源描述:

《技术创新奖概念培训.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技术创新奖概念培训.ppt(6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石油石化行业技术创新成果 概念(模型)及评奖方法 目 录 一、技术创新概念模型 二、评价(评奖)分类和评价(评奖)体系 三、经济效益计算 1、计算体系 2、计算方法 四、有直接经济效益类成果( 类成果)评价方法 五、无直接经济效益类成果( 类成果)评价方法 六、评价(评奖)程序 一、技术创新概念模型 1、技术创新的定义 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 熊彼特首次提出 了“创新”的概念。具有权威性的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 OECD) 从 1992年开始开展了多国合作,用三年时间研究 并编著了 OECD推荐的技术创新数据采集和解释的指南 奥斯陆手册,对技术创新作了如下定义: 技术创新指新

2、产 品和新工艺,以及产品和工艺的显著的技术变化。如果创新 在市场上实现了(指产品创新),或者在生产过程中得到了 应用(指工艺创新),那么就说创新完成了。 八十多年来, 尽管其间发表了 130多篇重要论文,产出了 37种定义,但其基 本内涵仍是以下四条: 技术创新是经济学概念,而不是学科和技术发展的概念。 强调一种新产品或新工艺被首次引进市场或为社会所用, 把市场实现程度和获得商业利益作为检测创新程度的最终标 准,也就是说,没有进入市场,没有获得商业利益的新技术 不能称为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新产品、新工艺概念。技术创新广义上也包括 了制度和管理创新诸多方向,但最重要的内涵仍然是新产品 、新工艺

3、的创新。 技术创新是系统工程和过程的概念 。 创新包括了研发 、 资金投入创新技术生产组织 、 规模生产 、 市场开拓和获得经 济效益五个重要环节是一项系统工程;创新又是一个过程 。 技术创新是新设想 、 新发明产生的过程 。 技术创新是一个转 化过程 , 即是从设想变成产品的转化过程 。 内生科技 创新投资 外生科技 新生产 模 式 市 场 创 新 利 润 技术创新转化过程 对技术创新最简单 、 最直观的理解是:技术创新是 科技新设想 ( 包括概念 、 认识 、 发现 、 发明和其他成果 ) 转变成一种新的或改进的可销售的新产品或新工艺 。 创新技术 :是指 “技术 ”而言,是指技术创新系统

4、工程中 的研究与开发( R&D) 阶段。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给出的定 义: “研究与开发是一种系统的创造性的工作,其目的在于丰 富有关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宝库,并利用这些知识去进 行新的发明 ”。 发明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结果,大都由研发活动产生, 发明可以申请专利,专利强调创造性、新颖性、实用性,而 不要求技术和经济上的可行性。把发明和创新区别开来熊彼 特的一大贡献,他提出 “ 企业家的职能就是把新发明引进生 产体系,创新是发明的第一次商业化应用 ” 。 根据上述概念 , 石油石化企业技术创新成果应符合如下四个方 面的条件: 必须是首次应用 , 评价 ( 评奖 ) 项目的首次应用是指上报集团

5、公司的成果在石油石化企业 ( 局级 ) 首次应用;首次应用可以是自 主创新技术 、 合作开发的新技术 、 引进改造的新技术; “ 新 ” 主要 表现在 “ 首次 ” , 源头可以不在企业 。 必须有工业化设计 , 不但工艺 , 产品要有工业化设计 , 而且地 质研究成果也要以工业制图 、 设计任务书等形式规范化 、 量化表达 , 使一种认识或理念具有有形化的载体 。 必须进入企业生产部署或计划 , 并对该新技术有专门投资及一 定规模 。 必须产生直接经济效益,且经济效益可计算,计算参数具有规 范依据。 2、技术创新概念模型 应用理论 (自然科学奖) 创新 程度 S 经济 效益 E 应用技术研究

6、 (技术发明奖 科技进步奖) 应用技术开发 ( 科技进步奖 ) 技术创新概念模型 技术有两个重要属性 , 即技术本身的创新程度及由该技术产生的经济 效益 。 技术创新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 区间属应用理论研究阶段 , 是技术产生的 基础 , 其创新程度高 , 但不能或只能产生很小的直接经济效益; 区间为应 用技术研究阶段 , 是应用基础理论的有形化 , 并将技术资源与市场需要联结 起来的阶段 , 技术的创新从根本性创新转移到工艺创新 , 主要是提供了主导 设计的产业标准 , 降低了市场不确定性 , 开始产生直接经济效益; 区间为 开发研究阶段 , 当技术创新主导设计确定后 , 技术性能基本稳定

7、, 大规模应 用成为可能 , 企业由此享有规模经济 , 同时创新程度急剧下降 , 开发研究阶 段技术创新的重点是以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为目标渐进性的工艺创新 。 创新 程度 S 经济 效益 E 技术创新概念模型 评价 ( 评奖 ) 模型由创新程度和经济效益两个要素组成 , 经济效 益是技术创新成果的最终表现 , 也是主要的衡量标准 , 企业层次的 评价 ( 评奖 ) 更要注重经济效益要素 。 创新 程度 S 经济 效益 E 应用技术研究 (技术发明奖 科技进步奖) 应用技术开发 ( 科技进步奖 ) 技术创新概念模型 应用理论 (自然科学奖) 二、评价(评奖)分类和评价(评奖)体系 1、 分类 技

8、术创新成果因专业类型和作用领域的区别 , 具有不同的 表现形式 , 必须根据 评价 ( 评奖 ) 对象的特点建立有针对性的 评价 ( 评奖 ) 方法进行分类评价 。 经济效益是技术创新成果的最终表现 , 也是分类的主要依 据 。 石油石化企业进入评价 ( 评奖 ) 系统首先将可以获得直接 经济效益的成果和不能获得直接经济效益的成果区分开来 , 分 为两大类 。 根据经济效益的表现形式 , 又可分为七种类型 。 技术创新成果 经济与管理类 资源类 产品类 技术服务类 工艺类 不能直接计算经济效益的 类成果 能直接计算经济效益的 类成果 成果评审专业 公益类 应用基础 研究类 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应

9、用技术成果为 类成果;不能产 生直接经济效益的成果为 类成果 。 七个二级类别包括: 类成果按获得经济效益方式进一步分为资源类成果 、 产品类成果 、 工艺类成果 、 技术服务类成果等四类成果 。 类成果按其效用进一步分为公益类、应用基础研究类 、经济与管理类等三类成果。 各类成果的分类标准如下: ( 1) 资源类成果: 凡进入油田勘探部署和开发方案的 创新技术 , 其性能 、 质量和应用规模经生产实践检验 , 具有 发现储量 ( 含提高采收率新增储量 ) 、 提高油气产量等稳定 效果的应用技术成果属资源类成果 。 ( 2) 产品类成果: 凡在市场上或企业内部推广应用而 增加收益 、 节约资金

10、等稳定效果的创新产品 ( 含新产品类 、 新产品替代旧产品类 、 进口产品替代类等成果 ) , 且其性能 、 质量和应用规模符合下列要求: 符合国家标准 , 没有国 家标准的要有企业标准; 若是国外同类产品质量相当的产 品 , 要有对比数据; 对机械 、 化工 、 设备 、 仪器 、 仪表 、 应用软件等成果有专业检测部门测试报告; 能批量生产; 并实现产品销售的成果属产品类成果 。 ( 3)工艺类成果: 凡在企业内部各专业生产经营领域 及管理中,以提升生产或管理水平、改善产品或管理质量, 提高生产或管理效率、降低生产或运营成本等为目的的新技 术,其性能、质量和应用规模达到对比条件,并转化为企

11、业 现实生产力的创新成果属工艺类成果;包括增加产量类、提 高产品质量等级类、降低单位成本类、节能降耗类、减少作 业费用类、减少工作量类、回收(节约)物资类、节约工时 类、减少事故发生类、节约(基建、设备、工程建设费用) 投资类等成果。 ( 4) 技术服务类成果: 凡性能 、 质量和应用规模符合产 品类成果或工艺类成果要求 , 并通过提供技术服务或技术转 让增加收益的成果属技术服务类成果 。 ( 5) 公益类成果:凡对股份公司或下属企业产生重 大间接或潜在影响社会效益的成果属公益类成果 , 包括 不能计算直接经济效益的安全与环保 、 标准 、 计量 、 规 范 、 规程 、 出版 、 培训 、

12、信息 、 规划等研究成果 。 ( 6) 应用基础类成果:凡在研究新理论 、 新认识 、 新方法及机理等方面具有学术价值 , 可以对生产应用产 生远期或潜在经济效益的成果属应用基础类成果 。 ( 7) 经济与管理类成果:凡为决策层提供决策服务 与科学管理的研究 , 且被主管部门采纳 、 实施 , 并且产 生了相应的经济 、 社会效益等管理创新 、 制度创新等研 究成果属经济与管理类成果 。 2、评价(评奖)体系 ( 1) 评价体系是按成果类型采用分类标准确定 评价体系与方法的统称 。 ( 2) 评价体系按成果报奖类型分为二类: 类 为应用技术成果评价体系 , 类是公益类 、 应用基础 研究类和经

13、济与管理类成果评价体系; ( 3) 对 类成果从创新程度和经济效益两个方 面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 , 即将定性 评价与定量计算采用归一化处理得出综合评分 , 然后 进行评价 ( 评奖 ) 排序; ( 4) 对 类成果采用独立指标综合评价体系 , 将定性指标定量化 , 然后进行综合排序 。 ( 5) 经济效益是指技术创新成果经过生产 、 应用及转 化并形成生产力 , 为技术创新成果的持有方带来的一次性 经济效益 。 不在直接定量计算范围内的效益包括:技术创新成果 对其它企业 、 领域 、 产品的带动和对市场的拉动效应所产 生二次或多次增加的经济效益 、 技术创新成果在可能范围 内扩

14、大应用产生的预测经济效益 、 提高决策科学化 、 技术 服务水平及科学管理水平等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 ( 6) 创新程度是按应用技术类成果指标体系进行定性 评价综合确定结果 。 ( 7)归一化处理是将创新程度和经济效益两个不同概 念的评价结果进行同级标准的处理。 1.计算体系 技术创新成果评价 ( 评奖 ) 方法的要点是从技术创 新的概念模型入手 , 进行成果分类 , 建立评价系统;针 对不同类型创新成果建立对应的评价方法;本课题针对 能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创新成果设立了三位一体的经济 效益计算体系 。 三、经济效益计算 三位一体的经济效益计算体系是评价(评奖)方法的核 心,其要点是根据技术创新

15、成果经济效益产生时间不同、表 现形式不同(储量、产量、合同额、节约额等等)、表达方 式不同(产值、税前利润、利税总额、净利润、净现值等等 ),将财务会计、资产评估和经济评价等方法相结合、定量 与定性相结合,形成口径统一的 ,以财务现金流为基础的投 入产出法 、符合 约束条件条件的对比法 以及符合门径条件以 层次分析为数理基础的 技术结构模板分成法 等三位一体的标 准计算体系,以系统解决石油石化企业各类创新成果经济效 益的计算问题,特别是解决行业中占主流地位的以储量、产 量为目标的技术创新成果和多因素、配套技术形成创新成果 的单因素(单项成果)定量计算的难题。 企业生产项目的经济效益包含了管理、

16、技术、人力、 资金等多因素的贡献;不同专业的 类成果都可以按照以 下的流程采用三种计算方法经过三次剥离,得到任一单项 创新技术的经济效益。计算体系的流程和功能见图。 经济效益计算体系 技术 创新 成果 净现 值 创 新 成 果 净 现 值 生 产 项 目 净 现 值 生 产 项 目 经 济 效 益 单项 技术 创新 成果 净现 值 技 术 模 板 分 成 法 剥 离 30% 多种经济效益 表现形式标准化 剥离常规技术 剥离制度创新 、 管 理创新 、 其它辅助技 术革新 剥离其它技术创新 产生的经济效益 现 金 流 法 投 入 产 出 法 、 对 比 法 第一次剥离 :应用投入产出法和约束条件

17、的对比法,将不 同时间、不同经济效益的表现采用统一折现现金流净现值的计 算口径计算,剥离常规技术得到创新技术成果净现值 (或称生产 项目净现值 )。 技术 创新 成果 净现 值 创 新 成 果 净 现 值 生 产 项 目 净 现 值 生 产 项 目 经 济 效 益 单项 技术 创新 成果 净现 值 技 术 模 板 分 成 法 剥 离 30% 多种经济效益 表现形式标准化 剥离常规技术 剥离制度创新 、 管 理创新 、 其它辅助技 术革新 剥离其它技术创新 产生的经济效益 现 金 流 法 投 入 产 出 法 、 对 比 法 第二次剥离 :按照国内外宏观经济效益的通常比例,认为技术创 新成果与管理

18、创新、技术革新及其它因素对经济效益的贡献为 7: 3 。作为一种标准,将创新成果净现值剥离 30%作为制度创新、管理创 新、技术革新以及其它因素的贡献。 技术 创新 成果 净现 值 创 新 成 果 净 现 值 生 产 项 目 净 现 值 生 产 项 目 经 济 效 益 单项 技术 创新 成果 净现 值 技 术 模 板 分 成 法 剥 离 30% 多种经济效益 表现形式标准化 剥离常规技术 剥离制度创新 、 管理创新 、 其它辅助 技术革新 剥离其它技术创 新产生的经济效益 现 金 流 法 投 入 产 出 法 、 对 比 法 第三次剥离 :以各专业的技术结构模板为计算标准,将任一专 业任一级别的

19、技术群或单项技术剥离出来,得到任一级别的技术群 或单项技术的经济效益。 技术 创新 成果 净现 值 创 新 成 果 净 现 值 生 产 项 目 净 现 值 生 产 项 目 经 济 效 益 单项 技术 创新 成果 净现 值 技 术 模 板 分 成 法 剥 离 30% 多种经济效益 表现形式标准化 剥离常规技术 剥离制度创新 、 管理创新 、 其它辅助 技术革新 剥离其它技术创 新产生的经济效益 现 金 流 法 投 入 产 出 法 、 对 比 法 2.计算方法 (1)投入产出法 投入产出法的计算基础是超额收益现值法 ,该方法是 评估技术型资产为技术持有方带来追加收益或垄断收益 的基本方法 。 本报

20、告引用技术型资产评估方法 , 从生产 项目中剥离常规技术贡献 , 并将不同收益方式的技术创 新成果在效益计算及口径上统一标准化 。 投入产出法是通过技术创新成果应用增加产出量 、 销 售量 、 服务量等途径而增加收益的计算方法 , 投入产出 法适用于资源类成果 、 产品类成果 、 技术服务类成果 。 投入产出法 计算创新成果净现值的表达式为: 式中: V创新成果在评估基准日 ( 12月 31日 ) 的净现值 ( 经济效益 ) ; Ft创新成果超额收益 ( 年度产出效益 ) ; i适当的折现率 , 取 10%; t第 t年份 , 对实现效益年度取正值; n技术成果的经济年限 , 按实际收益年限确

21、定 。 n t t t iFV 1 1 (2)(约束条件的)对比法 对比法是超额收益现值法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 约束条件的对比从生产项目中剥离常规技术贡献,并将 不同收益方式的成果在效益计算及口径上统一标准化。 对比法是在 ( 约束条件)工况条件相同或相近的情况 下与原技术比较,新技术未进入市场运作,但在企业内 部降低生产要素直接投入量而节约成本的计算方法,如 降低操作成本、减少材料消耗、节约工时、降低能耗、 减少作业费用、减少事故率、提高成功率等反映在生产 成本节约额而增加收益的应用成果。约束条件对比法适 用于工艺类成果计算。 约束条件的制定原则:创新成果需具有一定的应用规模和成熟度;与

22、原技术相比 , 工况条件相同或相近 , 主要参 数具有可比性 。 约束条件的对比法计算创新成果净现值的表达式为: 式中: V创新成果在评估基准日 ( 12月 31日 ) 的净现值 ( 经济效 益 ) ; Ft创新成果超额收益 ( 年度节约效益 ) ; i 适当的折现率 , 取 10%; t 第 t年份 , 对实现效益年度取正值; n 技术成果的经济年限 , 按实际收益年限确定 , 对预测年 度按剩余经济寿命确定 。 Ft( 年度节约效益 ) =工作量 ( 原技术单位工作成本新技 术单位工作成本 ) 资本性支出 n i tt iFV 1 1 (3)技术结构模板分成法 技术结构模板分成法是解决多因

23、素形成技术创新成果经 济效益的单因素的剥离问题。生产项目经济效益第一次剥离 C+D, C+D代表常规技术及资金的贡献;第二次剥离 B, B 代表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革新及其它的贡献; A作为 技术创新成果(总量)净现值,技术创新成果(总量)包括 报奖成果、未报奖成果、自主创新成果、引进成果的总和, 通过技术结构模板分成法从技术创新成果(总量)净现值中 剥离单项(或多项)技术创新成果净现值。 生产项目经济效益 劳动力投入 ( D) 资本投入 ( C) 管理创新 ( B) 技术创新 ( A) 生产项目经济效益投入要素 技术结构模板的构成与分成原理 专业技术结构模板的构成示意图 技术结构模块由形

24、成石油石化企业生产力的主体技术构成 石油石化行业的总体技术由各专业技术群 ( 技术 ) 构成 , 而各专业 技术群 ( 技术 ) 又由次一级技术群 ( 技术 ) 构成 , 由此根据不同专业可 细分为 N级 。 细分的原则是每一个模块都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 。 技术结构板块中不同级别 ( 层次 ) 技术群 ( 技术 ) 的经济效益 是相等的 ( 只是将内容逐层分解把大技术群更加细化 , 其经济效益 内容是相同的 ) , 即: A=B=C=D=“第 N层的经济效益 ” =技术创新 成果效益总量 各类技术都有创新的情况下 , 下一级单项技术的效益小于上一级 配套技术的效益之和 。 在特定条件下 , 如

25、仅有较低层次单一模块为创新技术 , 尽管该 模块代表的是中技术或小技术 , 其效益可以等于总效益 。 层 次 框 架 新增储量 创新技术 决策管理 资金投入 人力投入 地 质 物 探 钻 井 解释 三维可视化 采集 处理 均分法计算各模块分成系数( K值) 设 A为技术创新总效益, B在某专业技术模板被分为 B1、 B2、 B3三块,各 块的效益皆为 A的三分之一。 C在某专业技术模板被分为七块,则将相应的 B 层次对应的效益进行分割得到 C中每块的效益,如 C1=1/2* B1, C3=1/3*B2。 由此可推断每一个 D级技术模块的效益分成系数。根据模块按均分法的分成 系数在完成模块时标明

26、。 分成系数 ( K值 ) 计算方法 技术结构模板是为全部主体技术提供一个计算平台 , 当全部主体技术皆为被统计时段的创新技术时 , K值可以 作为各板块在总体效益中的分成值 。 实际上某一个时间段 不大可能 100%的技术都有创新 。 A值仅反映该时段有创新 成果的价值总和 。 如图例中 A = B1+ C6+ D15 反映了不同 专业大技术同小技术配套形成新的生产力 , 这是十分常见 的 , 此时需要重新折算 , 其方法是: 设: B1+ C6+ D15的 K值之和为 100% 由此推出 B1+ C6+ D15=0.33+0.165+0.082=0.58为 100%, 此 时若总效益 A为

27、 1亿元 , 则可得到: KB1=0.33/0.58=0.57, 则 B1的效益为: 1亿元 0.57 =5700万元 KC6=0.165/0.58=0.28, C6的效益为: 1亿元 0.28=2800万元 KD13=0.082/0.58=0.14, D15的效益为: 1亿元 0.14=1400万元 例中 B1、 C6、 D15为效益取得时间段的创新成果 , 包括报奖 与未报奖 、 自主研发与引进技术的应用成果 。 B1、 C6、 D15任 何一项成果则都已完成计算 。 采用上述三种计算方法将生产项目经济效益经三次剥离后 , 可得到任一级别的单项技术群或单项技术的净现值 ( 经济效 益 )

28、, 并完成经济效益的计算过程 。 技术 创新 成果 净现 值 创 新 成 果 净 现 值 生 产 项 目 净 现 值 生 产 项 目 经 济 效 益 单项 技术 创新 成果 净现 值 技 术 模 板 分 成 法 剥 离 30% 多种经济效益 表现形式标准化 剥离常规技术 剥离制度创新 、 管理创新 、 其它辅助 技术革新 剥离其它技术创新 产生的经济效益 现 金 流 法 投 入 产 出 法 、 对 比 法 3.操作过程中经济效益计算规则 (1)按产品类成果 、 技术服务类成果计算的不得按资源类成果 计算 , 联合申报奖励的成果除外 。 (2)产品类成果 、 技术服务类成果的经济效益不得再计算新

29、工 艺产生的经济效益 。 (3)如一项技术创新成果通过多种途径产生经济效益,则按成 果类型分别计算各类经济效益,然后累加求和;如开发的新产品既 销售、又提供技术服务,则分别按产品类成果和技术服务类成果计 算其经济效益,然后加和确定该成果经济效益。 (4)如一项生产项目经济效益由多项成果共同形成 , 则各单项 成果效益合计不得大于综合成果总效益 。 (5)资源类成果引用中介公司评估基准日储量资产评估结果计 算确定;其它成果以评估基准日的折现现金流实现净现值确定。 四、 类成果评价 应用技术类成果评价体系由经济效益计算 、 创新程度 评价 、 归一化处理等三部分组成 , 各部分评价方法与操作 标准

30、如下: 1.经济效益计算 计算公式: 单项 ( 或多项 ) 技术创新成果净现值 =创新成果净现值( 1-30%)分成系数 其中: 创新成果净现值 (生产项目净现值 ): 表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 新成果通过生产项目应用实现的净现值; 30%: 表示管理创新成果的分成系数 , 即新管理机制 、 技 术革新及其它因素的分成率; 分成系数 ( K) : 表示单一或多项成果对技术创新成果净 现值的分成系数 。 计算步骤 : 分三步计算 , 第一步计算创新成果净现值 , 第 二步计算技术创新成果 ( 生产项目 ) 净现值 , 第三步计算单项 ( 或多项 ) 技术创新成果净现 值;各步计算方法参见计算体系 。

31、 2.创新程度评价 (1)评价方法: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 采用专家评分法 确定评价结果 。 专家选择的 途径: 石油专家库 。 专家选择原则 客观公正性 : 选择的专家应具有客观 、 公正 。 权威性 : 在相关专业领域内具有权威性 , 高级职称应在 90%以上 。 针对性 :熟悉该专业技术 。 配置合理性 : 技术 、 经济与科技管理专家兼顾;产 、 学 、 研 、 管理部门 、 行业协会等单位的专家兼顾 。 同一系统 ( 部门及其下属单位 ) 专家不得超过 3人 。 专家数目 : 每个评价 ( 评奖 ) 项目专家人数为 713人 , 取奇数 。 回避原则 : 以下人员不得作为咨询专家:申

32、报单位的工作人 员 、 与申报项目有利益关系的专家 、 以及申报单 位书面申请希望回避的竞争对手 。 专家评分: 专家应参照各指标分别打分 。 (2)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设置 (3)专家评分结果处理 将各专家打分结果汇总,并按公式进行结果处理,最 后确定评价(评奖)项目的综合分值。专家评分结果处理 公式:计算专家评分均值 ,然后计算评价(评奖) 项目 I的综合评分值 ;其中 Xj为 N个专家对项目 I第 J指 标的综合评分值, Sij为专家 I对第 J指标的评分值, Wj为第 J 个指标的权重。 3.归一化处理 不同类型的成果上限和下限分值按分档等分法确定。 资源类成果按下表的比照标准确定经济效

33、益计算结果的百分 制得分值: 产品类成果 、 工艺类成果 、 技术服务类成果按下表的比照标 准确定经济效益计算结果的百分制得分值: (2)项目综合评价 项目综合评价应遵循突出经济效益的原则,即采用创 新程度:经济效益 =0.5: 0.5的权重系数确定应用类技术成 果的综合评分值,综合处理结果见下表: 4.应用技术类成果评价 ( 评奖 ) 项目排序 将同类评价(评奖)项目按得分多少排序,即按应用 技术类成果按分值从大到小排列,按评价(评奖)数取其 得分值高的项目为优选项目,按评价(评奖)规定确定其 得奖等级。 五、 类成果评价 1.评价方法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评分法确定评价结果。 专家选

34、择的 途径: 石油专家库。 专家选择原则 (见 类成果创新程度评价部分) 专家评分: 专家参照各类成果的评价指标体系分别打分。 2.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设置 分别见应用基础研究的综合评价表、软科学综合评价表、 公益类综合评价表。 3.专家评分结果处理 将评价 ( 评奖 ) 成果按各专家打分结果汇总 , 并按公式 进行结果处理 , 最后确定评价 ( 评奖 ) 项目的综合分值 。 专 家评分结果处理公式:计算专家评分均值 , 然后计算 评价 ( 评奖 ) 项目 I的综合评分值 ;其中 Xj为 N个专家 对项目 I第 J指标的综合评分值 , Sij为专家 I对第 J指标的评分值 , Wj为第 J个指标的权重 。 4.项目排序 将评价 ( 评奖 ) 项目的综合分值按大小排序 , 确定评价 ( 评奖 ) 结果 。 六、评价程序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