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病变文档资料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68787654 上传时间:2022-11-11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3.54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肝脏病变文档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肝脏病变文档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肝脏病变文档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资源描述:

《肝脏病变文档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肝脏病变文档资料(7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肝脏肝脏CT诊断诊断十堰市太和医院十堰市太和医院CTCT室室 陈伦刚陈伦刚肝脏肝脏CTCT检查技术检查技术 (一)(一)扫描前准备:扫描前扫描前准备:扫描前3030分钟空腹口服分钟空腹口服1-2%1-2%的的泛影葡胺或温开水泛影葡胺或温开水800-1000ml800-1000ml。(二)(二)平扫平扫 仰卧位,扫描时屏气,从膈顶扫至肝仰卧位,扫描时屏气,从膈顶扫至肝右下缘。右下缘。(三)(三)增强扫描增强扫描 1 1、团注非动态扫描;、团注非动态扫描;2 2、团注动态扫描(、团注动态扫描(1 1)进床式动态扫描)进床式动态扫描 (2 2)同层动态扫描;)同层动态扫描;3 3、螺旋、螺旋CT C

2、T 双期或多期增强扫描。双期或多期增强扫描。(四)(四)动脉造影动脉造影CTCT(CTACTA)、门脉造影)、门脉造影CTCT(CTAPCTAP)等)等.肝脏的正常肝脏的正常CTCT表现表现1 1、肝大小、形态、轮廓肝大小、形态、轮廓2 2、肝实质:密度均匀,、肝实质:密度均匀,CTCT值值40-70hu40-70hu,高于上腹,高于上腹部其它脏器如脾脏等。部其它脏器如脾脏等。3 3、肝血管:包括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表、肝血管:包括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表现为肝内条状、分支状或圆点状低密度影,越现为肝内条状、分支状或圆点状低密度影,越近肝门区域和下腔静脉区越粗大。近肝门区域和下腔静脉区越

3、粗大。4 4、肝内胆管:正常不显示。肝内胆管:正常不显示。5 5、增强扫描:肝实质和血管明显强化,密度升、增强扫描:肝实质和血管明显强化,密度升高。高。肝脏八段分段法(肝脏八段分段法(Couinaud)以肝中静脉将肝脏分为左、右叶;以肝中静脉将肝脏分为左、右叶;以肝左静脉为界分为左肝内、外段,肝右静脉以肝左静脉为界分为左肝内、外段,肝右静脉为界分为右肝前、后段;为界分为右肝前、后段;以门静脉左右分支主干的横线分为上、下段。以门静脉左右分支主干的横线分为上、下段。第一段第一段:肝尾叶肝尾叶;第二段:左上外段;第二段:左上外段;第三段:左下外段;第四段:左内段;第三段:左下外段;第四段:左内段;第

4、五段:右前下段;第六段:左后下段,第五段:右前下段;第六段:左后下段,第七段:右后上段;第八段:右前上段。第七段:右后上段;第八段:右前上段。脂肪肝脂肪肝 脂肪肝为肝内脂类代谢异常,主要是脂肪肝为肝内脂类代谢异常,主要是甘油三酯在肝细胞内的过度沉积,导致肝甘油三酯在肝细胞内的过度沉积,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主要原因有:细胞脂肪变性。主要原因有:肥胖症肝肥胖症肝内脂肪浸润。内脂肪浸润。糖尿病。糖尿病。酒精中毒。酒精中毒。肝炎、肝硬化。肝炎、肝硬化。药物性。药物性。肝代谢性疾肝代谢性疾病。根据脂肪浸润程度及分布范围不同,病。根据脂肪浸润程度及分布范围不同,分为限局性和弥漫性两种。病理及临床病分为限局

5、性和弥漫性两种。病理及临床病程为可逆性。程为可逆性。脂肪肝脂肪肝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轻度脂肪肝临床上可无症状,重症轻度脂肪肝临床上可无症状,重症者可表现为上腹不适、消化系统症状及者可表现为上腹不适、消化系统症状及肝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CTCT表现表现 (1 1)局限性:肝内不规则或扇形分)局限性:肝内不规则或扇形分布的密度减低区,布的密度减低区,CTCT值低于脾及大血管值低于脾及大血管密度,增强扫描无占位表现,病变范围密度,增强扫描无占位表现,病变范围及形态不变。肝内血管走行正常。及形态不变。肝内血管走行正常。脂肪肝脂肪肝(2 2)弥漫性:肝内实质密度普遍降低,)弥漫性:肝内实质密度普遍降低

6、,CTCT值低于正常值低于正常10HU10HU以上,或呈负值。脾以上,或呈负值。脾脏密度高于肝脏。脏密度高于肝脏。脂肪肝脂肪肝CTCT分度:分度:轻度:脾脏密度高于肝脏,血管影可见。轻度:脾脏密度高于肝脏,血管影可见。中度:肝密度降低,血管影不可见。中度:肝密度降低,血管影不可见。重度:肝密度降低,肝内血管呈相对高密度。重度:肝密度降低,肝内血管呈相对高密度。重症脂肪肝平扫易掩盖其他低密度占位重症脂肪肝平扫易掩盖其他低密度占位病变,需做增强扫描或结合其他检查确诊病变,需做增强扫描或结合其他检查确诊.肝硬化肝硬化是以肝内广泛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为特征的慢性是以肝内广泛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为特征的慢性肝病

7、,取代正常肝小叶结构,肝实质细胞发生肝病,取代正常肝小叶结构,肝实质细胞发生坏死、纤维化、肝内组织代偿性增生形成再生坏死、纤维化、肝内组织代偿性增生形成再生结节,晚期肝脏萎缩变小。结节,晚期肝脏萎缩变小。主要原因有;肝炎、酒精中毒、慢性胆道梗阻、主要原因有;肝炎、酒精中毒、慢性胆道梗阻、心功能不全、药物中毒、寄生虫等,还有一些心功能不全、药物中毒、寄生虫等,还有一些原因不明。原因不明。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慢性肝病症状。脾大,脾功能亢进症状。合慢性肝病症状。脾大,脾功能亢进症状。合并症症状。并症症状。肝硬化肝硬化CT表现表现:(l)肝外形的改变:肝叶比例失调;肝裂)肝外形的改变:肝叶比例失调;肝裂

8、增宽;肝表面凹凸不整。晚期,肝脏可普遍萎增宽;肝表面凹凸不整。晚期,肝脏可普遍萎缩。缩。(2)有部分脂肪变性时,肝脏密度不均匀)有部分脂肪变性时,肝脏密度不均匀或减低。肝硬化再生结节显示为相对高密度,或减低。肝硬化再生结节显示为相对高密度,CT增强扫描强化均匀。动态观察无增大趋势。增强扫描强化均匀。动态观察无增大趋势。(3)继发门静脉高压改变:脾大()继发门静脉高压改变:脾大(5个肋个肋单元)。脾、门静脉扩张及侧支循环建立。平单元)。脾、门静脉扩张及侧支循环建立。平扫时呈现一堆小球形或扭曲的条虫形软组织影,扫时呈现一堆小球形或扭曲的条虫形软组织影,增强可证实为血管影像。增强可证实为血管影像。肝

9、囊肿肝囊肿分为单纯性肝囊肿及多囊肝,单纯性肝分为单纯性肝囊肿及多囊肝,单纯性肝囊肿可单发、多发;多囊肝常合并肾、囊肿可单发、多发;多囊肝常合并肾、胰等其他脏器囊肿胰等其他脏器囊肿。囊肿多数内衬立方囊肿多数内衬立方上皮细胞,外被以纤维组织包膜。囊肿上皮细胞,外被以纤维组织包膜。囊肿可大可小,大小相差很大,小如针尖,可大可小,大小相差很大,小如针尖,大如儿头。大囊肿可能由相邻囊肿相互大如儿头。大囊肿可能由相邻囊肿相互融合而成。融合而成。本病具有女性多、高龄者多之倾向。临本病具有女性多、高龄者多之倾向。临床一般无症状,多于床一般无症状,多于B超或超或CT检查时偶检查时偶然发现。然发现。肝囊肿肝囊肿

10、CT表现表现:(1)肝内圆形低密度区,境界清晰,)肝内圆形低密度区,境界清晰,密度均匀一致,密度均匀一致,CT值为液体密度(值为液体密度(0-20HU),囊壁菲薄而不易显示。囊壁菲薄而不易显示。(2)静脉注射造影剂后无强化,但囊)静脉注射造影剂后无强化,但囊肿更清晰。肿更清晰。(3)多囊肝于肝内可见多发大小不等)多囊肝于肝内可见多发大小不等圆形囊肿。圆形囊肿。肝挫裂伤肝挫裂伤 主要是指腹部受到外在力量的撞击而产生的主要是指腹部受到外在力量的撞击而产生的闭合性损伤,是常见的腹部严重创伤,多由高处闭合性损伤,是常见的腹部严重创伤,多由高处坠落、交通意外等引起。坠落、交通意外等引起。对于肝损伤对于肝

11、损伤CTCT能确定其存在及范围,且有非能确定其存在及范围,且有非常高的特异性。常高的特异性。肝包膜下血肿会形成新月形或半月形的低密肝包膜下血肿会形成新月形或半月形的低密度或等密度区,相应的肝实质受压变平,尤其血度或等密度区,相应的肝实质受压变平,尤其血肿新鲜时其肿新鲜时其CTCT值与肝实质类似,此时注意肝表面值与肝实质类似,此时注意肝表面周缘的改变亦就显得重要。一般来讲,血肿的周缘的改变亦就显得重要。一般来讲,血肿的CTCT值随时间的推移而减低。值随时间的推移而减低。肝挫裂伤肝挫裂伤 肝实质的血肿肝实质的血肿则常常显示圆形、卵圆形或星则常常显示圆形、卵圆形或星状低密度影。状低密度影。肝撕裂肝撕

12、裂会见到会见到单一或多发的线样单一或多发的线样低密度,边缘模糊。低密度,边缘模糊。在肝脏损伤时行肝脏的增强扫描亦很重在肝脏损伤时行肝脏的增强扫描亦很重要,一方面可以区别在平扫时与肝实质等要,一方面可以区别在平扫时与肝实质等密度的血肿从而作出更准确的定性诊断;密度的血肿从而作出更准确的定性诊断;另一方面亦可根据肝实质强化程度是否均另一方面亦可根据肝实质强化程度是否均匀,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匀,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肝挫裂伤血肿肝挫裂伤血肿肝脏外伤肝脏外伤后后10天,天,CT平扫平扫示肝右示肝右叶占位,叶占位,密度不密度不均,低均,低密度影密度影中见高中见高密度区密度区域。域。肝血管瘤肝血管瘤是肝内

13、最常见的良性肿瘤,高龄女性多是肝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高龄女性多见。大多为海绵状血管瘤,极少为毛细见。大多为海绵状血管瘤,极少为毛细血管瘤及血管内皮瘤。病变可单发,也血管瘤及血管内皮瘤。病变可单发,也可多发,多见于肝右叶后段。可多发,多见于肝右叶后段。病理改变为肿瘤被复结缔组织被膜,病理改变为肿瘤被复结缔组织被膜,与周围肝组织分界清楚,由充满血液的与周围肝组织分界清楚,由充满血液的血管囊腔构成,囊腔间有纤维性间隔,血管囊腔构成,囊腔间有纤维性间隔,囊腔壁衬以扁平内皮细胞。肿瘤可发生囊腔壁衬以扁平内皮细胞。肿瘤可发生纤维化、钙化及血栓形成。纤维化、钙化及血栓形成。CT表现表现 (1)平扫:肝内低密

14、度区,轮廓清楚,密度)平扫:肝内低密度区,轮廓清楚,密度均匀或病变区内有更低密度区,代表血栓机化或均匀或病变区内有更低密度区,代表血栓机化或纤维分隔,少数可见到钙化。纤维分隔,少数可见到钙化。(2)增强扫描:)增强扫描:早期病变边缘显著强化呈结节状或早期病变边缘显著强化呈结节状或“岛屿岛屿状状”,密度与邻近腹主动脉相近,明显高于周,密度与邻近腹主动脉相近,明显高于周围肝实质密度,持续时间超过围肝实质密度,持续时间超过2分钟。分钟。随着时间延长,增强幅度向病变中央推近,随着时间延长,增强幅度向病变中央推近,而病变的低密度区相对变小。而病变的低密度区相对变小。延时扫描病变呈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平扫延

15、时扫描病变呈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平扫时病变内更低密度无变化)。时病变内更低密度无变化)。CT表现表现 增强扫描是诊断肝海绵状血管瘤的重增强扫描是诊断肝海绵状血管瘤的重要方法,具有特征性表现,诊断正确率可要方法,具有特征性表现,诊断正确率可在在90以上。一般典型表现出现在动脉早以上。一般典型表现出现在动脉早期,即注药后期,即注药后3060秒。因此强调正确的秒。因此强调正确的检查技术,即快速、团状注射造影剂,快检查技术,即快速、团状注射造影剂,快速扫描,适时延时扫描。否则,因未见到速扫描,适时延时扫描。否则,因未见到特征性表现易造成误诊或漏诊。特征性表现易造成误诊或漏诊。肝细胞腺瘤肝细胞腺瘤CT表现

16、表现:(1)平扫:肝内低密度或等密度占位性病变,出血、)平扫:肝内低密度或等密度占位性病变,出血、钙化可为不规则高密度,边缘光滑,周围可见钙化可为不规则高密度,边缘光滑,周围可见“透明透明环环”影,常为特征性表现。病理基础一般为是由瘤周影,常为特征性表现。病理基础一般为是由瘤周被挤压的肝细胞内脂肪空泡增加而致。被挤压的肝细胞内脂肪空泡增加而致。(2)增强:早期可见均匀性增强,之后,密度下降)增强:早期可见均匀性增强,之后,密度下降与正常肝组织呈等密度。晚期呈低密度。其瘤周之透与正常肝组织呈等密度。晚期呈低密度。其瘤周之透明环无增强表现。明环无增强表现。(3)肿瘤恶变可呈大的分叶状肿块或大的环死

17、区,)肿瘤恶变可呈大的分叶状肿块或大的环死区,偶尔可见钙化。偶尔可见钙化。需与肝细胞癌鉴别。肝细胞腺瘤增强较为均匀,无需与肝细胞癌鉴别。肝细胞腺瘤增强较为均匀,无结节中结节征象,也无被膜之环形增强征象。结节中结节征象,也无被膜之环形增强征象。肝细胞腺瘤肝细胞腺瘤多见于成年女性。本病与生育期妇女口服避孕多见于成年女性。本病与生育期妇女口服避孕药有密切关系。药有密切关系。肿瘤一般为单发,多为圆形,被覆被膜,大肿瘤一般为单发,多为圆形,被覆被膜,大小不一,镜下观察肿瘤细胞比正常肝细胞体积小不一,镜下观察肿瘤细胞比正常肝细胞体积稍大,可有空泡形成。间质为纤维的毛细血管稍大,可有空泡形成。间质为纤维的毛

18、细血管及结缔组织。及结缔组织。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肿瘤小时无任何症状,肿瘤大时,出现腹部肿瘤小时无任何症状,肿瘤大时,出现腹部肿块、腹胀及钝痛。合并出血则可产生出血性肿块、腹胀及钝痛。合并出血则可产生出血性休克。休克。平扫所见平扫所见“透明透明环环”为受压之血为受压之血管与肝交界缘。管与肝交界缘。肝局灶性结节增生肝局灶性结节增生为一种非常少见的良性占位性病变,实为一种非常少见的良性占位性病变,实际上并非真正的肿瘤。病因不明,女性际上并非真正的肿瘤。病因不明,女性多见。多见。病变主要由正常肝细胞、胆管、肝巨病变主要由正常肝细胞、胆管、肝巨噬细胞等组成,虽无包膜,但与周围组噬细胞等组成,虽无包膜,但

19、与周围组织界线清楚,肿瘤内可见放射状纤维疤织界线清楚,肿瘤内可见放射状纤维疤痕组织由内向外分布构成的纤维分隔,痕组织由内向外分布构成的纤维分隔,隔内含动脉、静脉及增生的胆管。隔内含动脉、静脉及增生的胆管。肝局灶性结节增生肝局灶性结节增生 CT表现表现 (1)平扫:肝内低密度或等密度改变,)平扫:肝内低密度或等密度改变,边界清楚。当中心存在纤维性疤痕时,边界清楚。当中心存在纤维性疤痕时,可见从中心向边缘呈放射状分布之低密可见从中心向边缘呈放射状分布之低密度影像为其特征。度影像为其特征。(2)增强:可为高密度、等密度或低)增强:可为高密度、等密度或低密度不等,主要因其供血情况而不同。密度不等,主要

20、因其供血情况而不同。病变内纤维分隔无增强,动脉晚期病变病变内纤维分隔无增强,动脉晚期病变呈低密度。呈低密度。肝细胞癌肝细胞癌在我国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7070继发于肝炎,继发于肝炎,肝硬变,男性多于女性。肝硬变,男性多于女性。本病根据病理分为三型:本病根据病理分为三型:1.1.巨块型:肿瘤直径巨块型:肿瘤直径5cm5cm,占肝癌总数的半数以,占肝癌总数的半数以上,瘤内可有出血坏死,有些可见到肿瘤周边的假包上,瘤内可有出血坏死,有些可见到肿瘤周边的假包膜。膜。2.2.结节型:肿瘤直径结节型:肿瘤直径5cm5cm,单发或多发,分布在,单发或多发,分布在肝内的结节状

21、肿块。肝内的结节状肿块。3.3.弥漫型:较少见,肝内弥漫分布小结节病变。弥漫型:较少见,肝内弥漫分布小结节病变。临床症状呈多样性,早期无明显症状,一般症状有临床症状呈多样性,早期无明显症状,一般症状有消瘦、无力、食欲减退、肝区疼痛。后期有肝大及肝消瘦、无力、食欲减退、肝区疼痛。后期有肝大及肝脏肿块。黄疸为晚期症状。化验检查脏肿块。黄疸为晚期症状。化验检查AFPAFP常升高,阳性常升高,阳性率率7070。肝细胞癌肝细胞癌CT表现表现(1)平扫肿瘤大多为低密度,边界不规则或呈分叶)平扫肿瘤大多为低密度,边界不规则或呈分叶状,与正常肝组织界线模糊。分化程度较好的肿瘤可状,与正常肝组织界线模糊。分化程

22、度较好的肿瘤可表现为等密度。若合并出血可显示瘤内不规则高密度。表现为等密度。若合并出血可显示瘤内不规则高密度。(2)增强扫描肿瘤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边界较平扫)增强扫描肿瘤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边界较平扫清楚,也可见到花边状改变及肿瘤周围低密度环。增清楚,也可见到花边状改变及肿瘤周围低密度环。增强的持续效应短(动脉期)。强的持续效应短(动脉期)。(3)肿瘤内坏死、囊变、分隔,瘤内密度不均匀。)肿瘤内坏死、囊变、分隔,瘤内密度不均匀。(4)病变内肿瘤血管及肝内血管受侵犯。例如:肝)病变内肿瘤血管及肝内血管受侵犯。例如:肝动脉动脉-门静脉分流,门静脉或(和)下腔静脉内瘤栓,门静脉分流,门静脉或(和)下腔

23、静脉内瘤栓,表现为血管腔内充盈缺损。表现为血管腔内充盈缺损。(6)实质期及延迟扫描呈相对低密度。)实质期及延迟扫描呈相对低密度。注:肝癌供血主要来自肝动脉,因此,增强扫描显注:肝癌供血主要来自肝动脉,因此,增强扫描显示肝癌的最佳时间在注药后示肝癌的最佳时间在注药后4090秒,大多数肝癌延秒,大多数肝癌延时扫描表现为低密度。时扫描表现为低密度。肝内胆管癌肝内胆管癌肝左右管合流部(肝门部)至末梢的胆管上皮肝左右管合流部(肝门部)至末梢的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癌。组织学表现为腺样分化或伴有细胞发生的癌。组织学表现为腺样分化或伴有粘液分泌,富于纤维性间质,比肝细胞癌硬。粘液分泌,富于纤维性间质,比肝细胞癌

24、硬。根据其发生部位分为末梢型胆管癌(肝内胆管根据其发生部位分为末梢型胆管癌(肝内胆管瘤)及肝门部胆管癌。瘤)及肝门部胆管癌。临床症状因发生部位不同而异。末梢型胆管癌临床症状因发生部位不同而异。末梢型胆管癌早期无症状,晚期可有上腹不适、肝大、体重早期无症状,晚期可有上腹不适、肝大、体重下降等;肝门部胆管癌常以黄疸为初发症状。下降等;肝门部胆管癌常以黄疸为初发症状。CT表现表现 1.末梢型胆管癌:平扫表现为边缘不规则的低密度占末梢型胆管癌:平扫表现为边缘不规则的低密度占位性病变,一般密度比较均匀。增强扫描于早期时相位性病变,一般密度比较均匀。增强扫描于早期时相可见肿瘤边缘呈轻度环状增强,晚期时相于

25、肿瘤边缘可见肿瘤边缘呈轻度环状增强,晚期时相于肿瘤边缘显示为低密度环,而中心表现为高密度,并可见肿瘤显示为低密度环,而中心表现为高密度,并可见肿瘤末梢侧之肝内胆管扩张征象。末梢侧之肝内胆管扩张征象。2cm以下肿瘤常不能显示上述增强扫描特征,只显以下肿瘤常不能显示上述增强扫描特征,只显示整个肿瘤呈轻度增强效应。有时与肝细胞癌难以鉴示整个肿瘤呈轻度增强效应。有时与肝细胞癌难以鉴别。别。此外,在末梢部胆管内发育的乳头状胆管癌常以末此外,在末梢部胆管内发育的乳头状胆管癌常以末梢胆管的限局性扩张为惟一诊断依据,需注意与肝内梢胆管的限局性扩张为惟一诊断依据,需注意与肝内胆管结石鉴别诊断。胆管结石鉴别诊断。

26、CT表现表现2.肝门部胆管细胞癌:平扫,肿瘤与周围肝实肝门部胆管细胞癌:平扫,肿瘤与周围肝实质至等密度,肝内胆管呈显著扩张。增强早期质至等密度,肝内胆管呈显著扩张。增强早期时相肿病至低密度,约时相肿病至低密度,约 1015min后,肿瘤中后,肿瘤中心表现为高密度。这种动态变化有重要诊断价心表现为高密度。这种动态变化有重要诊断价值。值。只有壁内浸润,尚未形成壁外肝内肿块时,只有壁内浸润,尚未形成壁外肝内肿块时,CT增强只显示胆管壁肥厚,需注意与慢性胆增强只显示胆管壁肥厚,需注意与慢性胆管炎鉴别诊断。但其管壁增厚不均,且显示僵管炎鉴别诊断。但其管壁增厚不均,且显示僵硬为其不同。硬为其不同。肝脏转移

27、瘤肝脏转移瘤肝脏是转移瘤的常见部位之一。肿瘤均可经血肝脏是转移瘤的常见部位之一。肿瘤均可经血行或淋巴途径转移至肝脏,常见的肝转移肿瘤行或淋巴途径转移至肝脏,常见的肝转移肿瘤多来自消化道、肺、胰腺、肾及乳腺等。转移多来自消化道、肺、胰腺、肾及乳腺等。转移瘤的大小、数目和形态多变,以多个结节灶较瘤的大小、数目和形态多变,以多个结节灶较普遍,也有形成巨块的。其组织学特征与原发普遍,也有形成巨块的。其组织学特征与原发癌相似。转移灶可发生坏死、囊性变、病灶内癌相似。转移灶可发生坏死、囊性变、病灶内出血以及钙化等。出血以及钙化等。临床兼有原发癌症状及转移癌本身引起症状,临床兼有原发癌症状及转移癌本身引起症

28、状,此外,此外,CEA高值有一定意义。高值有一定意义。CT表现表现 (1)平扫:肝内单发或多发圆形或分叶状肿)平扫:肝内单发或多发圆形或分叶状肿块,大多表现为低密度,多在低密度病变内存块,大多表现为低密度,多在低密度病变内存在更低密度区域,边界多为模糊不清。此外如在更低密度区域,边界多为模糊不清。此外如大肠癌、卵巢癌等的肝转移性肿瘤可合并有钙大肠癌、卵巢癌等的肝转移性肿瘤可合并有钙化。化。(2)增强:肿瘤强化,境界清楚,中央密度)增强:肿瘤强化,境界清楚,中央密度多低于周围部,肿瘤边缘可显示环形不规则强多低于周围部,肿瘤边缘可显示环形不规则强化,部分可见化,部分可见“牛眼征牛眼征”,表现为病灶

29、中心为,表现为病灶中心为低密度,边缘为高密度强化,最外层密度又低低密度,边缘为高密度强化,最外层密度又低于肝实质。于肝实质。肝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为儿童期原发性肝恶性肿瘤。好发年龄为为儿童期原发性肝恶性肿瘤。好发年龄为3岁岁以下,以以下,以1岁以下更为多见。在儿童恶性肿瘤岁以下更为多见。在儿童恶性肿瘤中,肝母细胞瘤的发生率仅次于神经母细胞瘤中,肝母细胞瘤的发生率仅次于神经母细胞瘤及肾母细胞瘤。与乙型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无及肾母细胞瘤。与乙型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无关。血清关。血清AFP值多表现升高。值多表现升高。病理组织学,由上皮和间叶两种成分组成。病理组织学,由上皮和间叶两种成分组成。上皮成分又有两

30、种,一为体积小、染色深、核上皮成分又有两种,一为体积小、染色深、核大浆少,排列成缎带状的原始肝细胞;二为具大浆少,排列成缎带状的原始肝细胞;二为具有肝细胞分化的体积大、胞浆多呈梁状排列的有肝细胞分化的体积大、胞浆多呈梁状排列的肝癌细胞。间叶成分主要是骨样组织、肌肉以肝癌细胞。间叶成分主要是骨样组织、肌肉以及髓外造血组织及髓外造血组织。CT表现表现 1.平扫:可见肝实性肿块,多由数个平扫:可见肝实性肿块,多由数个结节聚合成大块状,其边缘为高或等密结节聚合成大块状,其边缘为高或等密度,中心呈低密度或高低不等密度。度,中心呈低密度或高低不等密度。2.增强扫描:在动脉期增强可见多个增强扫描:在动脉期增

31、强可见多个结节状增强染色征象,门静脉期肿瘤呈结节状增强染色征象,门静脉期肿瘤呈低密度,中心有不规则更低密度区域,低密度,中心有不规则更低密度区域,为肿瘤坏死所致。有的肿瘤内含类似骨为肿瘤坏死所致。有的肿瘤内含类似骨组织成分,组织成分,CT 可显示钙化灶。可显示钙化灶。肝脓肿肝脓肿是肝内常见的炎性病变,分为细菌性和阿米巴性。前是肝内常见的炎性病变,分为细菌性和阿米巴性。前者主要继发于胆道、腹腔或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而者主要继发于胆道、腹腔或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而后者常继发于肠道阿米巴病。后者常继发于肠道阿米巴病。肝脓肿病理改变为三层结构,中心为组织液化坏死肝脓肿病理改变为三层结构,中心为组织液化

32、坏死区域,充满了由坏死的组织细胞及白细胞形成的半液区域,充满了由坏死的组织细胞及白细胞形成的半液体残渣。坏死区域周围为中间层,由胶原纤维少的肉体残渣。坏死区域周围为中间层,由胶原纤维少的肉芽组织构成。外围为向正常肝组织移行区域,为伴有芽组织构成。外围为向正常肝组织移行区域,为伴有细胞浸润及新生血管的肉芽层。细胞浸润及新生血管的肉芽层。临床上起病急,进展快,常合并有炎性中毒症状,临床上起病急,进展快,常合并有炎性中毒症状,如高热、寒战、肝区痛或全身衰竭等。化验白细胞计如高热、寒战、肝区痛或全身衰竭等。化验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数明显增高。肝脓肿肝脓肿CT表现表现(1)平扫:肝脓肿可发生于各肝叶,但

33、以右叶多见,)平扫:肝脓肿可发生于各肝叶,但以右叶多见,可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肝内低密度占位,可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肝内低密度占位,CT值值-1035HU,边界多不清楚或部分模糊,脓肿周围壁较,边界多不清楚或部分模糊,脓肿周围壁较厚。厚。(2)增强:其典型三层病理改变增强后)增强:其典型三层病理改变增强后CT表现为,表现为,中心坏死区无强化,中间层为介于液化坏死区与正常中心坏死区无强化,中间层为介于液化坏死区与正常肝组织之间的低密度带晕带环,外围层表现为与正常肝组织之间的低密度带晕带环,外围层表现为与正常组织分界模糊。慢性期由于脓肿周围形成血管丰富的组织分界模糊。慢性期由于脓肿周围形成血管

34、丰富的结缔组织被膜,脓肿壁显著环形强化,其密度高于肝结缔组织被膜,脓肿壁显著环形强化,其密度高于肝组织。组织。(3)脓腔内若含局限性少量气体或气液平面为其特)脓腔内若含局限性少量气体或气液平面为其特征性表现。征性表现。双环征,由强化的脓双环征,由强化的脓肿壁和周围水肿带构肿壁和周围水肿带构成。成。CT增强示三环征,由水肿带,肉芽肿性脓肿壁增强示三环征,由水肿带,肉芽肿性脓肿壁和坏死组织(最内层)构成,内壁不规则。和坏死组织(最内层)构成,内壁不规则。肝结核肝结核为结核病全身性播散之局部表现,患者为结核病全身性播散之局部表现,患者常同时患肺结核或肠结核。结核菌可经常同时患肺结核或肠结核。结核菌可

35、经血行、淋巴及直接侵犯等途径进入肝脏。血行、淋巴及直接侵犯等途径进入肝脏。肝结核一般无特异性临床症状,一般起肝结核一般无特异性临床症状,一般起病缓慢,重者有低烧、乏力、盗汗、消病缓慢,重者有低烧、乏力、盗汗、消瘦及肝区疼痛。瘦及肝区疼痛。CT表现:多数为非特异性的。有以下表现:多数为非特异性的。有以下几种类型:几种类型:肝结核肝结核(1)粟粒型肝结核:此型多见。)粟粒型肝结核:此型多见。CT可见肝肿可见肝肿大,肝内多发粟粒状低密度灶;或者肝肿大伴大,肝内多发粟粒状低密度灶;或者肝肿大伴密度减低,而对多发、细小病灶密度减低,而对多发、细小病灶CT分辨不清。分辨不清。此型若无肝外结核存在,只靠此型

36、若无肝外结核存在,只靠CT检查多不能检查多不能确诊。最后靠活检病理诊断。绝大多数粟粒型确诊。最后靠活检病理诊断。绝大多数粟粒型肝结核经药物治疗后,病变吸收、纤维化、钙肝结核经药物治疗后,病变吸收、纤维化、钙化。化。(2)结节型肝结核:平扫时表现为肝内结节)结节型肝结核:平扫时表现为肝内结节低密度病变,或密度不均匀之混合密度形态。低密度病变,或密度不均匀之混合密度形态。增强扫描可见轻至中度的边缘强化。病变单发增强扫描可见轻至中度的边缘强化。病变单发或多发,中心形成干酪性坏死,并形成结核性或多发,中心形成干酪性坏死,并形成结核性脓疡。脓疡。肝结核肝结核(3)混合密度型者,)混合密度型者,CT表现为

37、类圆形表现为类圆形25cm大小之结节状病变,中心高或等密度,并可能大小之结节状病变,中心高或等密度,并可能钙化为斑点状或钙化为斑点状或“粉末状粉末状”钙化。周围为低钙化。周围为低密度,边缘有一均匀的薄环,有环状增强征象。密度,边缘有一均匀的薄环,有环状增强征象。结核性胆管炎极为少见,为沿胆管壁走行的钙结核性胆管炎极为少见,为沿胆管壁走行的钙化。化。鉴别诊断鉴别诊断 有时需与肝脓肿鉴别。肝脓肿常有有时需与肝脓肿鉴别。肝脓肿常有成簇征或集合征,即多个小脓疡聚合为单一大成簇征或集合征,即多个小脓疡聚合为单一大脓腔趋向。而结核性肝脓疡无此表现。此外,脓腔趋向。而结核性肝脓疡无此表现。此外,肝脓肿一般范围大,边缘强化更为显著。当然,肝脓肿一般范围大,边缘强化更为显著。当然,结合临床也很重要。结合临床也很重要。谢谢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