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68733659 上传时间:2022-11-11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2.11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资源描述: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3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国茶文化简介中国茶文化简介 明明 文征明文征明品茶图品茶图清清 任熊任熊煮茗图煮茗图 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回,其中谈及茶事的有近300处。此外,曹雪红楼梦中还写到茶的沏泡、品饮技艺,以及茶诗、茶赋与茶联等。可谓是“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在大唐群星璀璨的茶文化名人中,卢仝是仅次于茶圣陆被后世尊为茶馆祖师的人。据舒顺义先生在2005年第四期农业考古中华茶文化上介绍,在1941年前后,凶残的日寇在敌后根据地大扫荡,一次扫荡到了卢仝故里,乡亲们眼看就要大祸临头。但令他们惊讶的是,当日寇在村口一块石碑前驻足观看片刻后,便调头返回了。事后,乡亲们才知道,是卢仝的遗德使他们免遭一劫。原来这块石碑正面刻着

2、“卢仝故里”,背面刻着七碗茶歌。据说卢仝在日本被奉为煎茶道祖师爷,在祖师爷故里,这些双手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刽子手,还算有点良心发现,动了恻隐之心,使卢仝的乡亲侥幸逃过一劫。从此,故乡人民对这位“亚圣”更加崇敬。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据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据神农百草经神农百草经记载: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茶的古字)荼(茶的古字)就是茶。就是茶。陆羽在陆羽在茶经茶经中记载:其名,中记载:其名,一曰茶,一曰茶,二曰二曰槚槚(ji)(ji),三曰,三曰蔎蔎(sh)(sh),四曰茗,五曰,四曰茗,五曰荈荈(chun)(

3、chun)原注:周公云:原注:周公云:槚槚,苦荼苦荼.茶文化的概念茶文化的概念 广义广义是指人类在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是指人类在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茶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有关茶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狭义是专指其是专指其“精神财富精神财富”部分部分,是研是研究茶在被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究茶在被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现象。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在中国百姓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那么茶是怎么被古人所发现的呢?茶又是怎样从最初的药用到蔬食到今天的羹饮的呢?茶的起源发现与利用茶的起源发现与利用 饮茶的起源,众说不一,药用在先,还是食用为源?多数学者认可的是:人类在寻找食物

4、的过程中发现了茶,并逐渐认识到茶叶保健,特别是解毒、提神的作用,从而演变成今天的茶饮。充饥:在原始社会,人类在山野狩猎动物和寻找植物作为食物。采摘各种可食用的花、果、叶用以充饥,而茶也是其中的一种。药用:在人类进入农耕生产之后,便开始寻求防病和治病的方法。“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是这一事实确凿的记载。茶的作用从充饥发展到药用。茶菜:茶叶当菜吃,少则不下3000年以上的历史。据晏子春秋载:“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戈五卵,茗(茶的别称)菜而已”。东汉时壶居士在食忌上则说:“苦菜久食为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这种茶“与韭同食”,也是以茶作菜。茶的起源茶的起源 唐代陆羽在茶经

5、里如是写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晏子春秋是本记载春秋时代齐景公的宰相晏婴生平事迹的史书,该书有一段以茶作餐菜的记载:“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饮,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茶的起源发现与利用茶的起源发现与利用神农食经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尔雅尔雅:“槚槚,苦茶。,苦茶。”广雅广雅:“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芼momo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之。其饮醒酒,

6、令人不眠。”晏子春秋晏子春秋:“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饮,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饮,炙三戈五卵,茗菜而已。炙三戈五卵,茗菜而已。”在周朝,人们为了长时间保存茶叶,以用作祭品和在周朝,人们为了长时间保存茶叶,以用作祭品和进贡,开始把茶叶晒干,以便保存。在进贡,开始把茶叶晒干,以便保存。在30003000多年前,多年前,巴蜀一带已用所产茶叶作为贡品了,同时也出现了人巴蜀一带已用所产茶叶作为贡品了,同时也出现了人工栽培的茶园。当时四川的乐山、彭山已经成为中国工栽培的茶园。当时四川的乐山、彭山已经成为中国的名茶产地。的名茶产地。到了汉代,茶已经成为四川民众的常用饮料。西汉到了汉代,茶已经成为四川民众的

7、常用饮料。西汉末年,王褒在末年,王褒在僮约僮约里列举了各种杂役,其中有两里列举了各种杂役,其中有两桩与茶有关,那就是桩与茶有关,那就是“烹茶尽具烹茶尽具”和和“武都买茶武都买茶”茶文化发展的历程茶文化发展的历程 大约到了三国时代,人们饮用的茶,已由生食大约到了三国时代,人们饮用的茶,已由生食生煮及晒干收藏后羹饮蔬食,一变而成饼茶。生煮及晒干收藏后羹饮蔬食,一变而成饼茶。三国时期张揖三国时期张揖广雅广雅就有这样的记载:就有这样的记载:“荆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这就是说人们这就是说人们将采来的茶叶先作出成饼,晒干或者烘干,饮用将采来的茶叶先作出成饼,晒干或者烘

8、干,饮用时碾末冲泡,加佐料调和作羹饮。时碾末冲泡,加佐料调和作羹饮。广雅广雅的这的这段记载,是现在人们所能见到的有关茶的最早的段记载,是现在人们所能见到的有关茶的最早的加工记载。加工记载。两晋、南北朝两晋、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阶段茶文化的萌芽阶段 晋代随着茶叶生产的较大发展,饮茶的文化性也更加体现出来了。到了南北朝后,茶饮进一步普及,茶饮在民间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被赋予了浓浓的文化色彩。以茶入文以茶入文 因为茶叶生产的发展和茶饮的普及,各种茶事和茶叶美学内涵也引起了当时文学家的注意,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了不少的反映。如左思的娇女诗,杜育的荈赋,张载的登成都楼诗,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等都从各个方面对茶

9、饮、茶事进行了描述。在两晋、南北朝茶叶有了一定的种植面积,茶俗进入日常活动,加之文化雅士将其升华,茶从简单的饮品被赋予了文化品味,中国茶文化在此阶段逐步萌芽。唐代唐代茶文化的形成期茶文化的形成期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的正式形成时期。茶文化的形成与唐代的经济、文化、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此外佛教的发展,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措施从不同层面对茶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终促使唐代成为“我国茶业和茶叶文化发展史上,一个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时代”。茶经问世,茶道盛行陆羽在长期的茶事实践活动中,呕心沥血,写成世

10、界上第一本茶学专著茶经。它是总结唐朝及唐朝以前的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它既是茶的自然科学著作,又是茶文化的专著。陆羽茶经的问世成为茶文化形成的里程碑,极大地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他所确立的朴素自然的茶美学观点,倡导的以“和”为核心的茶道精神,指引了无数的爱茶之人,受到众多茶人的追从。茶入诗歌,流芳百世茶入诗歌,流芳百世 唐代著名诗人无不饮茶,有些人还把饮茶与吟诗有机联系起来,文人吟诗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茶道茶艺、茶性茶德、茶情茶谊、茶俗茶礼、茶事史 诗等,对茶树生态环境、造茶技术、煮饮技艺、名茶、贡茶、茶政和贸易等都有描写。其中有不少佳作,影响深

11、远,其中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堪称千古绝唱。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12、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卢仝卢仝(tng)七碗茶歌七碗茶歌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13、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唐代茶具专用唐代茶具专用 唐时茶器具已与食器、唐时茶器具已与食器、酒器分离形成了专用器具。酒器分离形成了专用器具。陆羽陆羽茶经茶经四之器四之器中详细记载了二十四种茶中详细记载了二十四种茶用具,据其所述,当时茶用具,据其所述,当时茶器具已成为饮茶过程中不器具已成为饮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器具,对茶的色、可缺少的器具,对茶的色、香、味的体现至关重要。香、味的体现至关重要。唐鎏金壶门座茶碾唐鎏金壶门座茶碾点茶点茶宋代茶文化宋代茶文化茶文化盛行期茶文化盛行期“茶兴于唐、盛

14、于宋。”这一时期,茶已成为“家不可一日无也”的日常饮品。茶叶产品开始由团茶发展为散茶,打破了团茶、饼茶一统天下的局面,同时出现了团茶、饼茶、散茶、末茶。皇帝著书,茶风日盛皇帝著书,茶风日盛 早在宋太祖赵匡胤即位时,宋代宫廷中已设立茶事机早在宋太祖赵匡胤即位时,宋代宫廷中已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皇帝常以赐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皇帝常以赐茶的方式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甚至恩赐国外使节以茶的方式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甚至恩赐国外使节以示友好。大观元年,宋徽宗赵佶亲著赵示友好。大观元年,宋徽宗赵佶亲著赵大观茶论大观茶论一书,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一书

15、,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宋代改唐代直接烹煮的煎茶法为点茶法,所宋代改唐代直接烹煮的煎茶法为点茶法,所用茶具求精求美,品茶更为艺术化,追求色香用茶具求精求美,品茶更为艺术化,追求色香味的统一。至南宋时,又出现泡茶法,为饮茶味的统一。至南宋时,又出现泡茶法,为饮茶的普及、简易化开辟了道路。的普及、简易化开辟了道路。元、明、清元、明、清茶文化进一步发展期茶文化进一步发展期到元代、明代,中国传统的制茶方法已基本具备,同时更多的文人置身于茶,茶书、茶画、茶诗不计其数。张源的茶录、陆树声的茶寮记,许次纾的茶

16、疏,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话、陆羽烹茶图、品茶图以及唐寅的烹茶画卷和事茗图等传世作品诞生。到了清代,中国茶文化发展更加深入,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例如清末民间,城市茶馆兴起,并发展成为适合社会各阶层所需的活动场所,它把茶与曲艺、诗会、戏剧和灯谜等民间文化活动融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茶馆文化”,“客来敬茶”也已成为寻常百姓的礼仪美德。夜坐弹夜坐弹离骚离骚 元耶律楚材一曲离骚一碗茶,个中真味更何加。香销烛尽穹庐冷,星斗阑干山月斜。小结唐朝:唐朝:自陆羽的问世后,茶文化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可谓“比屋皆饮”,家家饮茶。宋朝:宋朝:茶叶是由团茶,饼茶为主,趋向于片茶,散茶为主。因为团茶,饼茶的主饮方式比较繁琐,对于普通饮用者而言更喜欢廉价,主饮方便的散茶。明清:明清:人们对茶的选择不仅是品位,而是去领会茶之神。通过饮茶达到一种天地人心融通一体的境界。今天:今天:茶已成为世界之无醇饮料中饮用价值最高,最普遍的天然饮料。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