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港

上传人:ba****u 文档编号:168484657 上传时间:2022-11-1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7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飞向太空港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飞向太空港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飞向太空港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飞向太空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飞向太空港(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飞向太空港作者简介:李鸣生,当代著名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代表作有飞向太空港走出地 球村发射将军震中在人心等,填历时20 年写就的“航天七部曲”堪称中国航天 文学通史,在海.6 外有着广泛的影响。作品曾获鲁迅文学奖、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全国 优秀报告文学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全军文学作品特等奖等。创作背景:1990年4月7日,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通信卫星“亚洲一号”通过我国的“长征三号” 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发射成功,这是我国运载火箭第一次发射国外制造的商用通信 卫星。“亚洲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拉开了我国卫星商业发射服务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序 幕。飞向太空港即以此为背景,详细地描

2、述了“亚洲一号”卫星的发射过程。结构剖析:第一章共三节: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介绍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第二章共九节:艰难的谈判。经过反复谈判,终于达成发射协议。 第三章共四节:运送卫星。运送“亚洲一号”卫星的过程困难重重。 第四章共四节:回顾历史。回顾历史,讲述中国火箭 的诞生及发展史。 第五章共十一节:“敌人”和朋友。中美专家在大凉山深处的合作与碰撞。 第六章共九节:成功发射卫星。克服重重困难,成功发射卫星。思想意义及价值取向:飞向太空港讲述了中国航天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新征程,歌颂了中国航天人风雨 同舟、 -锐意创新的工作作风和不计得失、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对中外在航天领域的成功 合作给予高度

3、评价并寄予了厚望。名著详解:内容解读:第一至二章 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及中美谈判基地历史T中美建交T打入市场T艰难谈判第一章 通向宇宙的门前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即将发射美国卫星。西昌位于四川省南部,是中国同步卫星的故乡。 1984 年,中国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在 此成功发射,使全世界知道中国有个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到1990年3月,这里已经成功发 射了6颗卫星,成功率高达百分之百。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于1986 年宣布对外开放,承揽外 国卫星发射业务,开始向开放型发射中心转变。 1986 年,美国国防部长温伯格访华,邓小 平邀请他参观中国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基地副司令员佟连捷带他观看了中国“长征三号”运 载火

4、箭从运输、测试组装到发射成功的录像,这获得了温伯格的高度评价。发射前夕,所有相关人员都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尽管工作环境极其恶劣,不仅发生 过泥石流灾害,而且住宿条件简陋,但无论是高级领导,还是普通士兵,都凭借一股顽强不屈 的精神,为卫星发射而忙碌着。发射前一周,作者采访了三位美国火箭专家,他们对中国人民的热情与友好给予了高度 评价,并且对卫星的发射持乐观态度。第二章 历史,从昨天的弯道走来1972 年 2 月 21 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 1979 年中美 正式建交,随后,邓小平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正式访问美国的中国国家领导人,适时 地跨进了美利坚合众国的大门。

5、1984年4 月8 日,当中国有关部门与美国和法国签订购买通信卫星合同时,“长征三 号”火箭将中国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送入了太空,震惊了世界。中国一批科技知识分子开始 考虑用中国的火箭发射外国的卫星。1984 年底,一份关于把中国“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打入国际商业市场的正式报告摆在 了国防科工委领导的办公桌上。经过层层汇报,国防科工委于1985年 4 月召开了关于“长 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外星可行性的论证会。会议认为中国应该将自己的航天技术打入国际 市场。1985年6 月,以乌可力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巴黎举行的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 开幕式结束的第二天,乌可力就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中国的“长征三

6、号”火箭将投入国际 商业发射市场。巴黎航展拉开了中国空间技术走向世界的序幕。在“中国火箭热”蔓延全球时,美法两国的卫星却接连发射失败,苏联多年来又一直实 行不开放政策,人们始终对其持怀疑和观望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卫星用户不得不重新寻 找火箭。1986 年的国际航天形势,导致欧洲诸国均处于被动不利的局面,而对中国的火箭 打入国际市场却十分有利。自中国宣布对外承揽发射业务后,中国的“长征三号”火箭迅速成为全世界瞩目的对象。 但中国航天人也意识到世界各航天大国绝不会让这种局势长久持续下去,所以中国必须乘机 出击,中国选择的第一个对象就是美国。中国代表团在美国召开报告会介绍中国火箭,并主 动同卫星公

7、司进行接触和交流,虽然在交流的过程中屡屡受挫,但是最终也使一些美国卫星 公司增加了对中国火箭的信任度。近代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直到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才站了起来。1970 年 4 月 24 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进入太空。此后,中国不仅研制成 功了近程、中程和远程火箭,而且在航天技术上实现了三次重大突破:飞向太空、返回地面、 发射同步通信卫星。如今中国为外国发射商业卫星,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更是一次思想革 命!1986 年夏,中国“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第一次在美、法、日、英、澳等数十个国家的 代表面前正式亮相,并经受了对方的各种各样的考验,形势一片大好。但由

8、于国际商业市场中 某些微妙的原因,与中国签订协议的几家卫星公司紛纷倒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国外公司 与中国签订的发射合同与订座协议,退得一干二净,中国火箭打入国际市场的脚步被迫停止 了。1988 年,世界航天东山再起:美国航天飞机恢复发射,苏联“暴风雪号”航天飞机首次 发射成功,法国“阿里亚娜”火箭恢复发射,这种咄咄逼人的航天局势威胁着中国的航天事 业。中国航天人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商业市场,认真反省,吸取教训,不断改进。同年“长 征三号”火箭的又一次成功发射使世界的目光再次转向中国。亚洲卫星公司不惜巨款,购买 了美国休斯公司的“亚洲一号”卫星,并决定让中国“长征三号”火箭将其送入太空。1988

9、年1 1月24日,以孙家栋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前往美国进行第二轮关于卫星商业 发射服务问题的会谈,由于美国的意见稿寄出较晚,而且意见与中方相差甚远,所以中国代 表团成员在飞机上对意见稿进行了修改。谈判过程非常艰难,双方一直谈到第十稿,终于达 成一致。1989 年在人民大会堂,中方代表乌可力和亚洲卫星公司执行总裁薛栋签署了用“长征 三号”火箭发射“亚洲一号”卫星的正式合同。年底,美国布什总统一句“我不愿得罪十亿 中国人”,同意给中国发放“亚星”许可证。第三至五章 火箭发射前的准备工作卫星运送T火箭的历史T朋友与对手T和谐相处第三章 卫星,一次总统待遇的远行在准备迎接“亚洲一号”卫星时,美方发现西昌

10、机场没有起运卫星的升降平台,于是中 方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搜索。终于,在北京找到了符合条件的升降平台,但是运输又成了问 题,最后铁道部特批了一趟专列,把升降平台从北京先运到成都,再从成都运到西昌。在从 成都运向西昌的途中,得到了老百姓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群众帮助车队人员炸山移车,还纷 纷拿出食物请车队人员吃“百家饭”。1990年2 月10日,“亚洲一号”卫星通过专机运往中国北京,于2 月12日凌晨抵达 北京,随后,又马不停蹄地转往西昌机场。在西昌机场卸机时,驾驶大叉车的是中国师傅, 而进行指挥的是美方人员,由于语言不通,工作无法协调。最后,由一位美国卫星专家亲自 操车,在中美双方的协同配合下,卫星

11、的装卸工作顺利完成了。令人感动的是,在极度饥渴劳 累的情况下,一罐健力宝在中美技术工作人员手中互相谦让,令作者想起了中国人十分熟悉 的电影 上甘岭。夜色降临,从机场护送卫星到发射场的车队启程了,晚上9点50 分,运送卫星的车稳稳 当当地停放在卫星厂房门口,又经过半小时的倒腾,这位美国的“新娘”终于入了中国的“洞 房”。第四章 火箭,另一个伟大的发明中国是火箭的故乡,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中国便发明了火药喷射火箭。在以后的几 百年中,中国的火箭技术一直引领着世界潮流,但因为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西欧各国 在短短的四百多年时间里一跃成为世界火箭技术的中心,将中国远远地甩在身后。真正的现代火箭起步

12、于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在德国人火箭研究成果的基 础上迅速发展了现代火箭,并将现代火箭推向了另一个高峰。而中国作为火箭的故乡,近百 年来却几乎没人见过火箭。1956 年,回国后的第二年,钱学森就向周恩来呈上了一份报告建立国防工业意见 书,阐述了新中国建立国防工业的必然性和可行性,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 重要的实施方案。1964年 6 月 29 日,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中近程火箭发射成功,从此, 中国开始了独立研制火箭的历史。1966 年深秋,一枚顶着真正原子弹头的火箭成功发射, 震惊了世界也鼓舞了中国航天人。 1970 年,“长征一号”火箭把“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 送上太空

13、,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用自己的火箭把卫星送上太空的国家。1984年4 月8 日,中国自主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将第一颗通信卫 星送入太空。“长征三号”火箭的成功离不开它最亲密的伙伴“总总师”任新民、“带 头羊”谢光选、“土八路”王之任。这三位火箭专家为“长征三号”的研制花费了无数的心 血。虽然中国火箭发射中国卫星已经轻车熟路,但是要发射美国卫星却遇到了诸多难题。为 了能让美国的卫星与中国的火箭对接、分离成功,中方在短时间里成功研制出了符合国际标 准的星箭过渡锥。在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星箭技术协调工作最终顺利完成。第五章我们都是地球人由于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地处山区,生活条件艰苦,

14、不少美国专家担心吃饭问题,甚至来 西昌时都从美国带了许多自己喜欢的食物。中方考虑到这个问题,做了最大的努力,尽可能 的创造条件满足美方人员的需求与愿望。但不可否认,中美双方在生活习惯上存在着巨大差 异,难免产生各种问题和矛盾。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的热情和诚恳,感动了美国 朋友。除了在生活方面,中美两国在文化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美国是世界上对文化生活要求 非常高的国家,而西昌的文化却相对贫乏,但为了照顾美国专家,中方不仅组织文工团姑娘 同美国朋友跳舞,还举办乒乓球、篮球比賽,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美方工作人员非常喜爱 西昌的自然风景,在工作之余,想要骑车旅游,中方担心他们的人身安全,不肯同

15、意,最后 出于两国友情考虑,请示了上级,准许了他们的行为。卫星进入测试厂房后,广房的大门就对中方紧紧关闭。美国政府为了防止卫星技术的泄 漏,特派出十八名经过政府安全规程训练过的保安人员。对此,中方也做出了对等的政策: 在发射场附近,中方对美方有许多限制区域。中美双方既要相互防范,但又必须共同合作,使 得中国箭与美国星的联试工作变得相当艰难。西昌卫星基地在此之前成功发射了五颗同步卫星,但并非所有的做法都是国际标准,但 是美国人来了,一切得按国际标准来。比如,测试厂房的温度必须保持在二十二摄氏度、连 续七天七夜不能断电、发射架上必须有逃远设备等,这些都和中国先前的做法大相径庭。即 使这样,中方还是

16、通过努力达到了美方的要求,中国专家顽强的意志和精神让美国人感到震 撼和敬佩。“亚星”发射过程中,遇到的一大障碍就是语言问题。中美工作人员之间语言不通,所 以在西昌发射场,翻译成了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可以说,从宿舍到厕所,从饭堂到机房,从 会议室到发射场,时时事事都离不开翻译。这次中美语言的碰撞,唤醒了中国航天人的语言 意识,不少人开始认识到,随着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同世界各国交往越来越多,英语这门世界 通用语言,肯定是发射场今后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一切先进的东西都源于落后。中国的通信与西方先进国家相比,是相当落后的。在“亚 洲一号”卫星发射过程中,一开始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通信。通信问题令美国人非常

17、生气, 纷纷提出要离开中国,但在美方得知基地通信系统不久前被泥石流冲毁,中方为了迎接他们 所做的一系列努力后,立刻表示歉意和感动,并积极想办法帮助中方解决基地通信问题。在发射场,中美之间每天都有技术方面的合作和生活方面的接触,所以每天都难免会产 生一些矛盾。一旦产生矛盾,或者需要技术协调时,就通过开会来解决,这个会被称为“中 外首脑协调会”“中外首脑协调会”是严肃的,同时也是充满笑声的,加拿大高级顾问江可 达和副指挥长胡世祥就经常通过打赌的方式增添工作乐趣。乍者在发射场还采访了江可达、 美国国防部官员兰国思等人,他们都表示对西昌发射基地印象良好。第六章至尾声 发射过程及影响气象影响一推迟发射-

18、当断则断一发射成功第六章 跨越国界的飞行 1990年4月7日是“亚洲一号”卫星发射的日子。不到7点,基地气象处处长吴传竹 就起来观看今天的天气。火箭加注等发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万事俱备,就看今天的天气了。 吴传竹虽然经验丰富,但这一次也异常的紧张,看着天空,眼里除了失望还是失望。前两天 的天气非常适合发射,但今天天气很差,并且4月 7 日这天,过去十七年中有十一年都是 坏天气。中方气象部门通过预测曾建议发射日最好预定4 月5 日,然而外方却不相信预报,亚 洲卫星公司坚持定在 4 月7日,中方为了顾全大局,就将发射日定在了 4 月7日,但声明 若因天气原因不能发射,后果由对方负责。“长征三号”火

19、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的常规燃料已经加注完成,第三级火箭的低温燃料 到底加注不加注,要看天气,指挥部决定召开紧急气象会。会上,吴传竹说从晚上7点 49 分到 10 点45 分共有三个“发射窗口”适合发射,经专家们商量后决定:第三级火箭可以加 注。下午,第三级火箭的低温燃料开始加注,整个发射场的气氛顿时变得紧张起来。火箭正 在加注,发射平台已全部打开,但突然出现的雷雨天气让胡世祥只好下令暂时关闭发射平台, “总总师”任新民决定中止发射程序。距离发射场约六公里的指挥控制中心早已宾客满座,薛栋、江可达、荣毅仁、李嘉诚 等都因为天气原因而紧张。在指挥控制大厅背后的山坡上,外地各界人士和本地居民都在此 观看

20、“亚洲一号”卫星的发射。尽管风雨交加,冷风飕颼,但他们始终望着发射场,忍饥挨 饿,不肯离去。这次的卫星发射将会实况直播,亿万群众都坐在电视机前,等着看卫星发射。第一个“发射窗口”已经过去了,第二个“发射窗口”很快也要过去,但天气却仍不能 精确预测。胡世祥果断提议,直接瞄准第三个“发射窗口”,立即启动发射程序,沉寂一时 的发射场,又进入腾飞前的兴奋状态之中。发射现场总指挥沈荣骏非常清楚,今晚的发射只能成功,不允许失败,否则国家不仅蒙 受巨大损失,而且中国火箭也会失去信誉、失去用户、失去打入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雨还 在继续下着,任新民、谢光选胡世祥等人抬头看着天空,心情复杂而紧张。临近 9 点,风

21、小了,雨也停了。9 点整,万众瞩目的“发射窗口”终于打开了。时间在 一分一分地通近,各系统设备均显示正常。随着一声“点火”火箭腾空而起,熊熊燃烧 的火焰,映红了半个天空。指挥控制大厅掌声和欢呼声震耳欲聋。“亚洲一号”卫星发射任 务圆满完成!当晚0 点,亚洲卫星公司在西昌腾云楼宾馆举行庆祝宴会。三百多名中外来 宾欢聚一堂,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内心的激动与狂欢。在发射场之外的全国各地, 人们也用自己不同的方式庆祝这历史性的一刻。尾声 走向新大陆美国休斯公司副董事长鲍夫曼对卫星发射大加称赞,认为气象预报准,发射 时间准,入轨精度高。英国泰晤士报、苏联消息报、台湾台湾时报 等媒体纷纷报道了此次发射,中国

22、与美国,东方与西方,第一次成功地在二十五 亿亚洲人头顶的上空,架起了一座空间文明的桥梁。相信在世界的明天,全人类 也将携手并肩,继续探索、开拓宇宙空间。人物形象:主要人物形象分析任新民人物简介两弹兀勋之一,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中国 通信卫星工程五大系统的总总师。性格特点外表朴素,胸怀宽广;性情和善,善于钻研;对工作严肃 认真,敢于承担责任,具有远见卓识。胡世祥人物简介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副司令员,“亚洲 号”卫星发射现场 副指挥长。性格特点极富幽默感,才思敏捷,有胆有谋,勇于拍板,敢于负责。上官世盘人物简介I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副主任。性格特点思维敏捷,卓有远见,精明练达,善于审时度

23、势。乌可力人物简介中国长城工业公司副总经理。性格特点性情刚毅,豪爽大方,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孙家栋人物简介中科院院士,曾任中国火箭进入国际市场谈判代表团团 长。性格特点言善辩,口才极佳,精明睿智。吴传竹人物简介昌卫星发射中心气象处处长。性格特点经验丰富,有极高的专业素养,耐心细致,风趣幽默。题型分类整理:一、填空。1、飞向太空港的体裁是,这是一种介于新闻报道和文学作品之 间的文章样式。2、1970 年 4 月 24 日,在酒泉卫是发射中心,“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把我国第 一颗人造卫星“”成功送入太空。3、 年,美国总统访华,中美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4、 1988年,以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前往美国进

24、行第二轮关于卫星商 业发射服务问题的会谈。5、 中国通信卫星工程五大系统的“总总师是。6、 中方通过气象预测建议“亚洲一号”发射日定为。7、 “亚洲一号”发射当天共有个合适的“发射窗口”,由于天气原因,最终选择了第个“发射窗口”发射。8、 1990年4月7日,我国自行研制的“”运载火箭在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亚洲一号”卫星。9、 “亚洲一号”卫星,是美国卫星公司设计生产的一颗国际通信卫 星。10、“亚洲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是中国航天人众志成城、团结协作的成果,其中担任发射现场总指挥的是,指挥长是曲从治,副指挥长是,气象处处长是。二、判断。1、“他们每个人的脸上,似乎都隐藏着某种焦虑。尤其

25、是胡世祥,神情严峻, 一脸阴沉。”火箭虽然上天了,但是能否正常星箭分离还是未知数,所以他们还 是非常紧张。( )2、飞向太空港一书,主要介绍了美国的火箭把中国的卫星成功发射到太空 的艰难历程。( )3、1988年,全世界一下子发射了很多卫星,但中国仅发射了三颗,这一年世界 航天局势发生了转变,这对中国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威胁。( )4、“亚星”发射过程中,遇到的一大障碍就是语言问题。在卫星发射过程中,翻译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旦译错一句口令,就可能导致工作程序错乱,造成严重的后果。5、1990 年,“亚洲一号”卫星于中方气象局部门建议的发射日期4月7日当晚 成功发射到太空。( )三、

26、简答题1. 飞向太空港书中,请选位你欣赏的人物 ,说一说他身上怎样的性格品质 吸引了你。2. 简要描述“亚洲一号”卫星 的运输过程。3. “这不是一篇简单的新闻报道,而是一部有血有泪的民族史诗。”你怎么看待 飞向太空港这部作品?四、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胡世祥发现火箭突然冒烟时,每根头发丝仿佛全都竖了起来。打了大半辈子的火 箭,临近发射只剩十二秒钟了,竟突然出现这种情况,这还是头一回! 胡世祥非常清楚,如果是液氢出现了渗漏,与外面的空气发生触碰,就会以八百 倍的比例速度迅速扩散、膨胀;一旦遇上丁点火星,立即便会引起爆炸!所以他情 不自禁地便问了一句:“怎么办?”怎么办?只有两种选择:一是按原

27、计划打出去;二是立即中断发射程序,推迟或取消 发射!两种方案在沈荣骏、胡世祥和几位老总的脑子里飞快地运转着。 但,他们很快发现,第三级火箭的增压是正常的 ,这说明液氢贮存箱没有问题, 而且,正往外喷发的白烟在逐渐减弱 于是,当胡世样的目光与沈荣骏以及其他几位老总的目光短暂的会视后,凭着一 种科学的推断,同时也凭着几十年的发射经验,胡世祥一拍大腿,便大胆而果断 地向01 指挥员穆山发下达了命令:“点火!” 穆山立即抓起话筒,发出了一个气吞山河般的声音:“点火”“起飞”随着一声巨响,火箭腾空而起,熊熊燃烧的火焰,映红了半个天空! 十秒钟后,火箭开始拐弯,向着东南方向越飞越快,越飞越远;尾部熊熊燃烧

28、的火 焰,横空瞠出一条血路那是人类通天的轨迹!1. 文中所写情节发生在用国的“”火箭发射国生产的“”卫星的过程中。2. 火箭在升空前出现了意外液氧可能发生渗漏,关键时刻副指挥长胡世祥冷静处理,表现了他的性格特点;运用了描写、描写和描写。(2)西昌卫星发射场位于西昌市以北约六十公里处的一条大山沟里。 这是一片荒蛮的土地。荒凉的大山,空寂的野林,潮湿的云雾,发霉的礓土 ,历 史在这里留下的是一片空白。千百年来,它如同一个昏昏沉睡的梦 ,连上帝似乎 也忘了将它唤醒。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一支身穿绿色军服的神秘队伍,才从 茫茫大戈壁浩浩荡荡而又小心翼翼地来到了这里。他们头顶云天,脚踏青山 ,逢 山开

29、路,遇水架桥,在这默默无声的大山沟里,用一双长满老茧的大手支起了第 一顶绿色的帐篷,点燃了第一团现代科技文明的圣火!于是,古老蛮荒的山谷震 颤了,野草丛中的小生物惊呆了,原本无欲无望、平平静静的山民们的日子也开 始发生了莫名其妙的变化,渐渐有了生气与活力、企盼与梦想,同时也有了哭泣 与悲伤、惊恐与焦虑。发射场定点于20 世纪60年代末,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初。当年,为了选定一 个理想中的发射场,国防科委组织了数十名专家,对四个省三十一个县进行了空 中和地面的立体勘测。最后经过分析、比较、论证 ,认为这儿地处横断山脉南段 的西缘,纬度较低,离赤道较近,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发射卫星时 ,可利用其独

30、 特的地理优势,提高火箭的运载能力,有利于把同步通信卫星送入三万六千公里 高的赤道上空。此外,火箭从这儿发射起飞后,按设计的航向飞行,整个航程可 以避开大中城市,不会危及沿途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加上这里气候宜人,空 气洁净,为火箭、卫星的测试工作,提供了非常理想的温度、湿度和空气洁净度 , 所以是发射地球同步卫星的好地方。二十年来,这支队伍在这荒山沟里默默地生活着,默默地创造着,也默默地期待 着。他们用青春和爱情、热血与生命,铸起了一座举世瞩目的航天港,同时也经 历了一个常人无法想象的苦难历程。一切都是在无声中存在,一切都是在秘密中进行。这支队伍开创着人类最神圣也 是最艰难的事业一空间文明,

31、却被置身于一个近似原始的生存环境中,甚至他们 所从事的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也只用了一个简单得再简单不过的代号 :“331 工 程”。所以,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不得不承认,这里拥有一支坚韧不拔而又特 点鲜明的发射队伍;大山沟的一草一木,自然也会记得这支发射队伍中的每一个 人;而历史更不会忘记那一个个惊天动地的辉煌时刻。1. 这段文字描写了西昌卫星发射场的理想条件,请简要概括选择西昌作为卫星发 射场的理由。2. 作者介绍了“一支身穿绿色军服的神秘队伍”,这支“神秘队伍”是谁?他们 身上的哪些特质打动了你?参考答案一、填空。1、报告文学2、东方红一号 3、1972尼克松4、孙家栋 5.、任新民6

32、、4 月 5 日7.三 三 8、长征三号 西昌 9、休斯 10、 沈荣骏 胡世祥 吴传竹二、判断。1-5VXXVX三、简答题1. 示例:我欣赏“总总师”任新民。他外表朴素、沉默寡言 ,对待工作严肃认真, 敢于承担责任,并且具有远见卓识,胸怀博大,敢于打破常规。2. “亚洲一号”卫星通过专机从美国运到中国北京,再转往西昌机场。在西昌机场,持续了近五个小时的卸机、装箱工作后,运送“亚洲一号”卫 星的车队又 出发去发射场。3. 这部作品真实、全面、生动地记叙了中国首次发射外国卫星这一重大事件。首 先,作品成功地对这一重大事件进行全景式的、真实的驾驭与表达 ;其次,作品 突破了记叙事件的局限,采用了一

33、种超越事件本身的“高视点”,对此次商业卫 星发射进行关照和思考;再次,情感饱满的细节描写,令这部作品有了感人至深 的力量。四、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1. 中 长征三号 美 亚洲一号2. 镇定沉着 动作 神态 语言(2)1. 这里纬度较低,离赤道较近,地理位置优越,便于把同步通信卫星送人赤道上空; 在这里发射卫星能尽量避开大中城市,不影响人民的生活; 这里气候宜人,空气洁净,为火箭、卫星的测试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2. 这支“神秘队伍”就是西昌卫星发射场的建设者和开拓者们。二十年来,他们 用青春和热血,铸起了一座举世瞩目的航空港;他们在无声中进行,在秘密中进 行;甚至他们所从事的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也只有一个代号 ;他们坚韧不拔,无私 奉献。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