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2018届九年级中考样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168466299 上传时间:2022-11-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2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江西2018届九年级中考样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江西2018届九年级中考样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江西2018届九年级中考样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资源描述:

《江西2018届九年级中考样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2018届九年级中考样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1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江西2018届九年级中考样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江西省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语文样卷 说明:1.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否则不给分。 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匿笑(n)怪诞瘦骨嶙峋(xn)叹为观止 B.绥靖(tu.)吞噬即物起兴(xn)不言而喻 C.谀词(y)缄默日薄西山(b)莫衷一事 D.涟漪(y)亵赎相形见绌(zhu)恼羞成怒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B绥靖(su)。C谀词(y)。莫衷一是。D亵渎。相形见绌(ch)。 2.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蝈蝈纵身追

2、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 B.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惟妙惟肖。 C.她谈笑从容,对答如流,使得这些青年主妇们,也不能轻视她的聪明美丽。 D.那商店铺面,楼房街舍鳞次栉比,层层叠叠,密集如蝉房蚁巢。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使用对象错误。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他们面前的田地里是一片成熟的谷场。 B.作为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水浒蕴含着丰富的艺术特点。 C.我偶然走过书店的窗前,窗里刚好摆了几本无缘一读而慕名很久的名著。 D.你真是一个举止优雅、品行端正、学识渊博的好学生。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搭配不当。“谷

3、场”改为“谷物”。B搭配不当。“特点”改为“营养”。D“学识渊博”用在学生身上不合适。 点睛: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也可从语法角度。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它的美处是一种微笑般的美处,所给我们的乐处是一种温和的乐趣。 因为竹的可爱处在纤瘦,所以画在画上时只须两三枝,即已足够,正如画梅花的只须画一枝。 人的爱竹,爱的是干叶的纤弱,因此植于家中更多享受。 纤瘦的竹枝最宜配以怪石,所以画竹时,旁边总画上几块皱瘦玲珑的石头。 竹树以瘦细稀疏为妙,因此种竹两

4、三株,和一片竹林同样的可爱,不论在园中或画上。 A.B.C.D.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排序题主要看以下三点:1、是否同一。话题是否同一,句式是否同一,意思是否同一。2、是否呼应。整体语段是否呼应,局部前后词语的暗示或句子逻辑关系是否呼应。3、是否协调。整体情境是否协调,局部音节是否协调。此题注意是总起,承接上文阐述“美处”,具体谈“纤瘦”之美,由园中竹写到画中竹。因此选B。 5.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这腰鼓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B.道道目光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C.你要是走过淮河,乘着轮渡,轮渡扯着呜呜咽咽的笛声,就有些像这

5、种固定不变的东西。 D.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C项没有使用修辞手法。A排比。B比喻。D比拟中的拟物。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湖上吟 (宋)章甫 谁家短笛吹杨柳,何处扁舟唱采菱。 湖水欲平风作恶,秋云太薄雨无凭。 近人白鹭麾方去,隔岸青山唤不譍。 好景满前难著语,夜归茅屋望疏灯。 6.下列对诗歌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游湖之初,听到笛音与菱歌,寻声望去,吹笛的人,载着歌者的小船,其实就在前面不远处。 B.颔联写湖面上风起了,湖水吹皱,天空飘着薄云,不可能下雨。 C.

6、颈联写游人之稀少,湖面之空阔。 D.尾联“难着语”是说难以用语言文字来形容。 7.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对偶的问句发端,连发两问,写出了游湖的情趣。 B.颔联描摹景物十分工整,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C.末句“望疏灯”言尽意不尽,韵味无穷。 D.全诗记游湖的印象,前六句写湖上见闻与情趣,末两句抒发感慨。 【答案】6.A7.B 【解析】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7.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艺术手法的把握。B项“动静结合”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颔联诗句没有写到“静”。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凭举孝廉,出都,负其才气,

7、谓必参时彦。欲诣刘尹,乡里及同举者共笑之。张遂诣刘,刘洗濯料事,处之下坐,唯通寒暑,神亨不接。张欲自发无端。顷之,长史诸贤来清言,客主有不通处,张乃遥于末坐判之,言约旨远,足畅彼我之怀,一坐皆惊。真长延之长坐,清言弥曰,因留宿至晓。张退,刘曰:“卿且去,正当取卿共诣抚军。”张还船,同侣问何钋宿,张笑而不答。须臾,真长遣传教.觅张孝廉船,同侣惋愕。即同载诣抚军。至门,刘前进谓抚军曰:“下官今日为公得一太常博士.妙选。”既前,抚军与之话言,咨嗟.称善,曰:“张凭勃窣.为理窟.。”即用为太常博士。 节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张凭:字长宗,吴郡人。为乡闾所称。太守以才选举孝廉,试策高第,为惔所举,补太常

8、博士,累迁吏部郎、御史中丞。负:倚靠,仗恃。参时彥:参,参与,加入。时彥,当时有才学之士。刘尹:刘惔,字真长,官丹阳尹,故称。料事:料理事务。 处之下坐:把它安排在下座。自发无端:自发,自己引发话题。端:头绪。弥日:整天。正当:即将,将要。抚军:指简文帝,曾任抚军大将军。.传教:郡吏,传达教令者。.太常博士:官名,定礼仪,行礼时导引帝王等。.咨嗟:赞叹。.勃窣:形容才华由内而外迸发而出。.理窟:富于义理,集于一身之意。 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负/其才气B.乡里及同举者/共笑之C.张笑/而不答D.即/同载诣抚军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诣(_) (2)延(_) (

9、3)遣(_) 10.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张乃遥于末坐判之,言约旨远。_ (2)下官今日为公得一太常博士妙选。_ 1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内容。 【答案】8.C9.(1).到(2).延请(3).派遣 10.(1).张凭就远远地在下座加以分析评判,言语简要含义深远。(2).我今天为您找得一位太常博士最佳的人选。 11.张凭负才参时彥。张凭在刘家一席清谈,得到时彥及刘的赞赏。张凭通过引荐,受到抚军的器重,被委以太常博士之职。 【解析】 8.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断句。C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改为“张/笑而不答”。此题要注意把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划开。 9.试题分析: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

10、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延”:延请。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遣”在现代汉语里有“派遣”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末坐”“约”“旨”“妙”等字词的翻译。 11.试题分

11、析:文言文内容的概括。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文章写了以下几件事:张凭负才参时彥。张凭得到时彥及刘的赞赏。张凭受到抚军的器重,最后被委以太常博士之职。 译文(无) (三)古诗文积累。 12.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 (1)我报路长嗟日暮,_。 (2)_,小桥流水人家。 (3)山气日夕佳,_。 (4)巴东三峡巫峡长,_。 (5)_,寒光照铁衣。 (6)商女不知亡国恨,_。 (7)_,奉命于危难之间。 (8)所以动心忍性,_。 【答案】(1).学诗谩有惊人句(2).枯藤老树昏鸦(3).飞鸟相与还(4).猿鸣三声泪沾裳(5).朔气

12、传金柝(6).隔江犹唱后庭花(7).受任于败军之际(8).曾益其所不能 【解析】试题分析: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要注意“谩”“藤”“鸦”“庭”等字词的书写。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旧土 宁新路 父亲把一堵旧墙拆了,和成泥巴,打成土坯,砌房子,抹墙皮。旧墙的土看上去很老了,老得发黄,老得有点儿像姜黄色了,老人们说是唐朝的,甚至说是秦朝的,反正是久远留下来的墙,这墙

13、的土跟地里的不一样,太陈旧了。 我担心老成这般样子的旧土,打成土坯,砌成墙,抹成墙皮,用不了多长时间,墙会像枯木一样,渐渐松散、倒掉。我劝父亲不要用这样的泥土砌墙、盖房,父亲一点儿也没理我 的话,不但把那堵很长的大墙拆了,而且还把墙底下的土也挖出来和成了泥。我对父亲的做法很生气,我埋怨父亲,你用这么陈旧的泥土盖房子,心里到底有没有儿孙,你是不是打算你住几年,就不管儿孙了?!父亲说,泥土有什么老不老的,泥土从来不会老;再老的泥土,见了水,和成泥,就是新泥;打成土坯,土坯就是新的;砌成墙,墙就是新的;盖成房子,房子就是新的,放心住吧果然,这老墙的土,和成泥很耐用,打成土坯很硬实,砌成墙很敦实,抹上

14、墙很细腻。 父亲的选择是对的,用旧土和泥巴砌成的墙,比地里挖的新土有黏度,耐风耐雨耐晒,这三十多年过去了,房子结结实实,院墙稳稳当当。父亲在这房子里住了二十多年,离去十年多了,如今他的孙子住着,墙皮旧了,墙体还是好好的,粉刷了几次,还如新房似的。 由此,我对旧土有了新的认识,我感到泥土是一个神奇、有生命而永远不死的物质。一块荒芜千万年的土地,看上去死寂、静静地沉睡在那里,甚至不长一草一木,你以为它早已死去了,其实不然,如若泼上一瓢水,这喝了水的土,不管是黄土、红土、黑土,立刻就会变得灵动起来,像睡醒了似的,黄土就会变得更黄,红土变得更红,黑土变得更黑泥土活了。这喝了水,被水唤醒的旧土,你不动它

15、,恍若永远在水中,它是醒的;你若动它,它便会越来越有灵性。一旦被捏、揉、搅、捶、打过,泥就全醒了,倘若揉、搅、捶、打的时间更长,泥就会越鲜亮、越精神、越黏,甚至会灵气十足。这时候的泥,好似有了筋有了骨,有了柔软轻盈的生命,打成土坯也好,烧成砖瓦陶瓷也好,就看你想让它成为什么,它就会让它的生命绽放出千姿百态的形状。 一片毫无生机的土地,能给你的触发是枯涩的,你想象不出来这片寂寞的旧土,会长出什么来。它会长出金黄色的庄稼、香甜的苹果、参天的大树,变成碧波荡漾的林海吗?不需要你投入满地黄金,不需要你苦苦膜拜,只要你给它水,让它喝足了醒来,你撒下的种子,就会长出你要的东西。黄土高原荒凉,是泥土讨厌那个

16、地方吗?江南绿树成荫,是泥土偏爱那个地方吗?不论是黄土还是红土,等待的不是荒芜,是唤醒它的水。旧土永远在等待种子和雨水。 那村边一望无际的田野,是什么时候成为耕田的?地下挖出了秦朝的砖汉朝的瓦,还有唐朝的锄头,那说明这片地耕种了几千年了。几千年来每年都春播秋收,它滋养了村里祖祖辈辈的人,还有那些牲口。耕种它的人,几千年来从这地里“冒”出来,死了有被埋到这片地下。地被耕来耕去,人生生死死,这地几千年来有可能一年也没闲过,会老了吗?我捧起这老田里的泥土,湿润润的,油黑黑的,孕育的小麦,正抽绿芽,哪像耕耘了几千年的土地,简直像年轻的母亲,正散发着乳香呢!我坚信,只要给它水的滋养,给它足够的肥料,这田

17、地的旧土,永远是年轻的,永远也不会老去。 每一捧旧土,都不可小看。每一捧旧土,无不经受了数亿年的风雪雨霜,无不经受了数 不清的践踏和摧残,见证、饱尝和承载了死的悲惨、血泪与世间残酷。被屠刀,被魔鬼,被烈火,甚至被炮弹蹂躏过的泥土,喝过雨水,照样会活,照样会新,像新的泥土一样。这就是旧土。旧土承载世间万物,承受了天地间风、雨、水、电、雪的摧残,承受了人和动物的一切暴行,包含和消融了发生在大地上的所有污垢、丑陋和罪恶。尽管它是负重和苦难的,但旧土不旧,旧土在一滴水的滋润下,依然是生机勃勃的精灵。 我膜拜大地,敬仰旧土。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5月28日) 13.文章从内容看分前后两个部分,请概括

18、前一部分的内容。 14.文章后一部分写出了“旧土”的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15.赏析下面句子。 我捧起这老田里的泥土,湿润润的,油黑黑的,孕育的小麦,正抽绿芽,哪像耕耘了几千年的土地,简直像年轻的母亲,正散发着乳香呢! 16.文章为了表达丰富的情感,运用了什么写作技巧(或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13.“我”看到父亲用旧土和泥巴砌成的墙敦实、细腻后,对旧土有了新的认识。 14.旧土的特点:神奇、有生命、永远不死。分析:一片荒芜、沉睡的土地,若喝了水,就像醒了似的,活了,充满神奇。喝了水的土地,你若动它,就有了灵性,就会让它的生命绽放出千姿百态的形状,让人感觉它的神奇。让土地喝足了水,

19、并撒下种子,就会长出你要的东西,使土地有生命之感。经历了几千年的土地,只要给它水的滋养,它就永远是年轻的,永远也不会老去,永远不死尸。尽管土地是负重和苦难的,但只要它有一滴水的滋润,它就依然是生机勃勃的精灵。 15.答案一:句子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历经千年的土地充满生机的形态,表达了作者对土地的赞美之情。答案二:用叠词“湿润润”“油黑黑”,富有韵味,朗朗上口。 16.文章为了表达丰富的情感,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分析:文章先写“我”担心老得发黄的旧土,用不了多长的时间,墙会象枯木一样,渐渐松散、倒掉,所以劝父亲不要用这样的泥土砌墙、盖房;后看见父亲拆墙并用陈旧的泥土

20、盖房,非常生气、埋怨。由此可看出“我”对旧土的不喜爱,甚至有点儿厌恶。当“我”看到父亲用旧土和泥巴砌成的墙稳稳当当(敦实、细腻),房子结结实实后,便对旧土有了新的认识,感受到泥土是一个神奇、有生命而永远不死的物质。“我”对旧土有了从外到内的认识,情感由此升华,所以文末直抒对旧土的膜拜、敬仰之情。 【解析】 13.试题分析:情节概括题,通篇阅读,特别是要读好文章的前一部分。分出层次,梳理情节,全盘把握,根据要求找出事件的中心内容,找到关键语句,或用自己的语言简洁概括。前一部分的内容是写父亲用旧土和泥巴砌成的墙敦实、细腻后,“我”看到这一情形后对旧土有了新的认识。 14.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

21、理解。仔细阅读文章的后一部分。一问,后一部分写出了“旧土”的特点。提取第5段开头“我感到泥土是一个神奇、有生命而永远不死的物质”一句话作答。二问,分析时主要抓住第5段的后一层次,即“这喝了水,被水唤醒的旧土,你不动它,恍若永远在水中,它是醒的;你若动它,它便会越来越有灵性。一旦被捏、揉、搅、捶、打过,泥就全醒了,倘若揉、搅、捶、打的时间更长,泥就会越鲜亮、越精神、越黏,甚至会灵气十足。这时候的泥,好似有了筋有了骨,有了柔软轻盈的生命,打成土坯也好,烧成砖瓦陶瓷也好,就看你想让它成为什么,它就会让它的生命绽放出千姿百态的形状”。第6段“一片毫无生机的土地,能给你的触发是枯涩的,你想象不出来这片寂

22、寞的旧土不需要你投入满地黄金,不需要你苦苦膜拜,只要你给它水,让它喝足了醒来,你撒下的种子,就会长出你要的东西旧土永远在等待种子和雨水”等。 15.试题分析:赏析句子。“我捧起这老田里的泥土简直像年轻的母亲,正散发着乳香呢”运用了典型的比喻修辞手法。答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土地的状态外,还要答出人物对土地的情感。 16.试题分析:考查文章的写作技巧。最大的特点就是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抑:发黄的旧土,用不了多长的时间,墙会像枯木一样,渐渐松散、倒掉,“我”对旧土的不喜爱,甚至有点儿厌恶。扬:当看到父亲用旧土和泥巴砌成的墙稳稳当当,房子结结实实后,便对旧土有了新的认识,感受到泥土是一个神奇

23、、有生命而永远不死的物质。对旧土有了从外到内的认识,情感由此升华。这样写使文章有了波折感。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说经典 梁衡 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说为典。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不会忘记。常言道“话说三遍淡如水”,一般的话多说几遍人就要烦。但经典的话人们一遍遍地说,一代代地说;经典的书,人们一遍遍地读,一代代地读。不但文字的经典是这样,就是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都是这样。一首好歌,人们会不厌其烦地唱;一首好曲子会不厌其烦地听;一幅好字画挂在墙上,天天看不够。甚至像唐太宗那样,喜欢王羲之的字,一生看不够,临死又陪葬到棺材里。 许多人都在梦想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好让自己

24、被历史记住,实现永恒。但这永恒之梦,总是让可怕的重复之手轻轻一拍就碎,它太轻太薄,不耐用,甚至经不起念叨第二遍。倒是许多不经意之说、之作,无心插柳柳成荫,一不经意间成了经典。莎士比亚有许多话,简直就是大白话,比如“是生还是死,这是一个问题。”还有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 娜的开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些话被人千百次地模仿。就是兰亭序也是在一次普通的文人聚会上,王羲之一挥而就。当然,经典也有呕心沥血、积久而成的。像米开朗琪罗的壁画末日的宣判,一画就是八年。不管是妙手偶成还是苦修所得,总之,它达到了那个水平,后人承认它,就常想起它,提起它,借用它。它如铜镜愈磨愈亮,要是

25、一只纸糊灯笼呢?用三五次就破了。 经典所以经得起重复,原因有三:一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二是有绝后的效果;三是上升到了理性,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经典不怕后人重复,但重复前人却造不成经典。文化的发展总是一层一层,积累而成。在这个积累过程上要有个性,能占一席之地必得有新的创造。比如教师一遍一遍讲数理化常识,如果他只教书而不从事科研,一生也不会造就数学或物理科学方面的经典。因为只有像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像伽利略发现了重力加速度,像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对论等,才算是科学发展史上的经典。唐诗、宋词、元曲,书法上的欧、颜、柳、赵,王羲之的行书、宋徽宗的瘦金书,都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经典。因为在这之前没有过,实现

26、“空前”,有里程碑的效果。我们回望历史,就会看到这些高峰,它们是一个永远的参照点。 经典又是绝后的,你可以重复它、超越它,但不能复制它。后人时时地想起、品味、研究经典的目的是为了吸收借鉴它,以便去创造自己新的经典。就像爱因斯坦超越牛顿,爱翁和牛顿都不失为经典。齐白石谈到别人学他的画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因为每一个经典都有它那个时代、环境及创造者的个性烙印。 比如我们现在写古诗词,无论如何也不会有李白、李商隐、李清照的神韵,岂止唐宋,就是郭小川、贺敬之也无法克隆。时势异也,条件不再。你只能创造你自己的高峰,唯其这种“绝后”性,才使它高标青史,成为永远的经典。我们对经典的重复不只是表面的阅读

27、,更是一次新挖掘。经典所以总能让人重复、不忘,总要提起,是因为它对后人有启示和指导价值。“绣出鸳鸯凭君看,莫把金针度与人”,经典不只是一双锦绣鸳鸯,还是一根闪闪的金针。凡经典都超出了当时实践的范围而有了理性的意义,有观点、立场、方法、思想、哲理的内涵,唯理性才可以指导以后的实践。理性之树常绿。只有理性的东西才经得起一遍一遍地挖掘、印证,而它又总能在新的条件下释放出新能量。如天然放射性铀矿一样,有释放不完的能量。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都是永远的经典,早超出了当时的具体所指而有了哲理的永恒。就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朱

28、自清背影中父亲饱经风霜的背影,小提琴曲梁祝中爱的旋律,还有毕加索油画中的哲理,张旭狂草中的张力,也都远远超出自身的艺术价值而有了生命的启示。总之,经典所以经得起重复是因为它丰富的内涵,人们每重复它一次都能从中开发出有用的东西,像一块糖,因为有甜味人才会去嚼。同样,一篇文章,一幅画或一个理论,能经得起人反复咀嚼而味终不淡,这就是经典与平凡的区别。一块黄土,风一吹雨一打就碎;一颗钻石,岁月的打磨只能使它愈见光亮。 选自我的阅读与写作,略有改动。 17.文章以“说经典”为论题从三个方面论述经典,请概括文章内容,填写下面表格。 18.文章在论述成为经典的条件时,列举了大量的事例进行论证,请举例分析。

29、19.纵观全文,对于经典的论述,作者主要是围绕“重复”进行讨论,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说说你对“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中“重复”的理解。 【答案】17.(1)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不会忘记的作品、事业。(2)妙手偶成或不经意之说、之作。苦修所得或呕心沥血、积久而成之说、之作。(3)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有绝后的效果。上升到了理性,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18.答案示例:因为时势不再,条件不再,所以,我们写古诗词,无论如何也不会 有李白、李商隐、李清照的神韵,只能创造自己的高峰。 19.经典的重复,经得起重复,不怕后人重复,实现空前,有里程碑的效果;经典的重复不是表面的重复,不能复制;经典经得起重

30、复,它有丰富的内涵,它可以挖掘出新的东西。 【解析】 17.试题分析:概括文章内容。通读全文,梳理脉络,分清层次,综合考虑,提取要点,找到关键句,必要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一问,整理第1段的“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说为典。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不会忘记”和第2段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二问,提取第2段的“不管是妙手偶成还是苦修所得,总之,它达到了那个水平,后人承认它”作为答案。三问,提取第3段的“经典所以经得起重复,原因有三:一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二是有绝后的效果;三是上升到了理性,有长远的指导意义”作为答案。 18.试题分析:考查举例论证的作用。如举我们写古诗词,无论如何也不

31、会有李白、李商隐、李清照的神韵,这是因为时势不再,条件不再。这就很有力地证明了成为经典需要条件这一观点。 点睛:议论文主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归纳论证,也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结合原文分析使用。 19.试题分析:考查对文中关键语句含意的理解。这需要读

32、懂文章的内容。“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中“重复”的意思,可从文章中提取相关语句作答。如“经典不怕后人重复”“经典又是绝后的,你可以重复它、超越它,但不能复制它”“我们对经典的重复不只是表面的阅读,更是一次新挖掘”等。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 (一)综合性学习 20.根据下面有关图章材料,写一段介绍“图章”的说明性文字。要求:150字左右。 材料一用小块的石头、木头、金属、树脂等做成的东西,底下一面多为方形或圆形,刻着姓名或其他名称、图案等,用来印在文件、书籍等上面,作为标记。 材料二印章篆刻是我们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从春秋战国时起,到今天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图章最初只是一种凭信的记号,后来则于做凭信记号之外兼为一种艺术。 材料三旧时图章使用有一套严明的制度,帝王用者曰玺、曰宝,官吏曰印,袟卑者曰鈐记,非永久性的机关曰关防,秩序井然。私人印信,纯然是国粹。在小小的一块石头上刻上自己的名姓,或阴或阳,或篆或鎦,或铁线或九叠,十分有趣。明清以后,文人雅士篆刻之风大行,闲章常有奇趣,或摘取诗句,或引用典实,或直抒胸臆。 材料四旧时,签支票、立合同、掣收据、填证书文书,以至于收受信件包裹,无一不 需盖章。?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