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生物高频重点考点复习讲解-种群与群落

上传人:微*** 文档编号:168398755 上传时间:2022-11-09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11.3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22高考生物高频重点考点复习讲解-种群与群落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2022高考生物高频重点考点复习讲解-种群与群落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2022高考生物高频重点考点复习讲解-种群与群落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资源描述:

《2022高考生物高频重点考点复习讲解-种群与群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高考生物高频重点考点复习讲解-种群与群落(3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解密13种群与畔落考点热度 内容索引核心考点1种群和群落相关的基本概念核心考点2种群的数量特征核心考点3种群的数量变化核心考点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核心考点5群落的结构核心考点6群落的主要类型核心考点7群落的演替解密高考考点由高考知核心知识点预测种 群 与 群 落(2021广东卷)6.种群的数量(2021全国甲卷)6.群落的演替(2021全国乙卷)8种间关系(2021浙江卷)21.种群的数量(2021海南卷)18.种间关系(2021河北卷)3.群落的物种组成(2021河北卷)13.群落结构(2021湖北卷)14.种群数量(2021湖南卷)4.种群数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021辽宁卷)19.

2、种群密度、群落演 替(2021山东卷)10.种间关系(2021山东卷)11.种群密度(2021山东卷)19.种群的数量变化热点预测与趋势分析考查重点:种群的数量特征及数量变化中间关系群落的演替人教版新增内容:原始合作群落的季节性生态位原来生态系统的类型改为群落的主要类型不同群落中植物对环境的适应题型:是必考项目,选择题、简答题都会出现(2021浙江卷)26.群落演替(2021河北卷)22.生物群落、碳循环(2021湖北卷)22.群落演替(2021湖南卷)20.种群密度、种间关系(2021天津卷)13.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间关系专導对点解密第一部分种群及其动态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种群密度(量基

3、本的数量特征)1、23、4、5、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中群的数量特征(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珪影响种群密度)舉鞘設旗範越科群落的结构群落的类型群落的演替垂宜结构群落的物种组成 群落的种间关系 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季节性 生态位荒漠生物群落 草原生物群落 森林生物群落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星盛過查方性別比例 1、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红辻数(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1样方法:(适用于擅拉或运动能力差、活动范围小

4、的动物)标M巾捕法:(适用运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用黑光灯诱捕:(适用夜间有模比性的昆虫)抽样检刑:(适用水体中的微生物)1 用红外相机照相、拍视频进行分析;(如,东北虎、东北豹)分析粪便中的DNA;(大熊猫)分析成熟个体的声音特征(鲸,长臂猿、鴨、秧鸡等)( 随机选取若干样方(关键是随机取样)f 等距取样法 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样方内+边线的个体计数(取上不取下,取左不取右) 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A 捕获一部分个体 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 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撞 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占总个体数的比 例,来估算种群密度

5、。由生率和死亡率; 送入隼雑錘出率 年龄錯构年龄结构: 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稳定型衰退型増长型成年个体数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老年个体数口幼年体个数别比例 通过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增糞,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倍。2、建立模型(形曲线):增长倍数:现在的数量 起始的数量增长率:1.1=增长的数量 起始的数量增长的数量年初数量增长倍数(入)增长率增长速率(个/年)第1年100一一第2年1201.20.220第3年1441.20.224第4年1731.20.233自嫗法,.种群数量的变化(增长、稳定、下降、波动)、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

6、法1、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 的数学形式。2、建U學模型的步骤:丨提出问题| (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假设(提出合理的假设)建立模型J (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修正检验J (通过进步的实验或观察,对模型检验、修正) 二、亂群的“J”形增长1、模型假设: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变物种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t:时间(年)NkNxJ No: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三、种群的“S”形增长1、“S”形曲线:高斯实验:一 400K=375300200100模型假设: 建立模型:0.5mL培

7、养液中大草履虫的增长曲线 (起始数量:5个)资源和空间有限(有环境阻力)初始阶段一般会出现较快增长 (条件适宜,食物和空间充裕)2、曲线分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这就会使种群 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当死亡率与出生率相等时, 种璀的博考就会僖山一有时金稗京在一宗的永平一饱和期:种群增长速率约为 减速期:增长逐步减慢区2、转折期:增长最快加速期:数量增加,增长加快!、防治害虫最佳点 适应期:个体数量少.增长慢时间豐M : 事 /:配 :: :M*r ,荀 死亡率S 时间 正*i响汨h 旨前间3、环境容纳量:定义: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应用

8、: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因为这样能够提高环境容组量,四、种群数量的波动五、探究实践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问题: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2、怎样对酵母菌进行计数?(1)统计方法:抽样检测(2)具体操作:快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伸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 让培养液自行渗入计数室同酵母菌全匏沉降到计数室底部6十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彷卄i式首中的百倫多肆玻片,后滴培养液需窶注意的问题取样前要轻轻振荡试管几次,确保样品被混匀1如果酵母菌的密度过大,应先稀释,再计I圆对于压线的酵母菌按照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记右的原则计数 (3)血细胞

9、计数板结构原理看附页):(4) 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估算公式:平均1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x400 xlOx稀释倍数I平均1个中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x25xl0x稀释倍数平均1个中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xl6xl0x稀释倍数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生物因素种内竞争:原始合作 互利共生 捕食 寄生种间竞争第二部分群落及其演替生物群落:群落的结构像这样,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 合,叫作生物群落,简称群落。群落的结构群落的物种组成 群落的种间关卷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 水结构群落的季节性 生态鱼 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 质最重要的因素。 ,丰富度:一个群

10、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要点:A 优势物种:在群落中,有些物种不仅数量很多,它们对群 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也很大,往往占据优势, 如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的米梢、甜格、木荷等 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实例:面积内的物种越干富。(2)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的米楮、甜柚、木荷等是优势物种:还有一些物 种虽然在群落中比较常见,但对其他物种的影响不大,它们就不占优 势,如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的狗脊、芒箕等。(3)在我国东北部的草原群落中,羊草通常占据显著优势。当放牧强度加 大时,羊草就会明显减少,糙隐子草等植物便逐渐占优势,一些原来 在群落中罕见的植物种类也变得常见了。如果过度放牧,碱蓬等植物 就会

11、明显占优势,群落中原有的些植物种类会逍失,草原生产严 重降低。(3)在我国东北部的草原群落中,羊単通常 占据显著优势。当放牧强度加大时, 羊草就会明显减少,糙隐草等植物 便逐渐占优势,些原来在群落中罕 见的植物种类也变得常见了。如果过何金种间关系条件实例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牛.活在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 各自也能独立生活。海葵固着于寄居蟹的 螺壳上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豆科植物与根瘤菌捕食种生物以,) -种T:物为食的现象翠鸟捕鱼寄生种生物从另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 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马蛔虫与马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

12、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 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非洲狮和斑鬣狗T 1J i -,J ey捕食关系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 图1的P2、N2是两个种群的K值(d)崛编鮎庆那位隼种群数量(相对值)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丄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这种分层现象显著提 高了群落利用胆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还有温度等条件:,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则是水分、无机盐.等。“黑 瞬懒凝豊澤需廻髀鞭襪鎏每构虽然描述的 都是垂直方向上的问题,但“高山生物群落的垂直分布”阐释的 是垂直方向上的不同生物群落类型之间的分布规律,典型的特点 是植

13、被的不同:而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某群落内部不同生物在垂直空间上的配置状况。换种说法,“高山生物群落的垂直分布” 研究的是不同海拔高度上不同的生态系统中群落(主要指植被) 的变化规律,是生态系统水平研究的范畴:“群落的垂直结构”是 群落水平4- E兩林水平结构:丕甄耳垂導地带軽国嗤地超生的共系也有差别,匕,、李博等,1993)群落的季节性;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 的变化。生态便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 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某种动物的生态位: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初种的关系等 某

14、种植物的生态位:在硏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張等。 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 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土壊小动物的作用: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研究方法:取样调查取样方法:用取样器取枪二,加估计,去.J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体积)中的种群 丰富度的表示方法:种类和囁量量统计方法:定量分析(记种类和个体数量)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个种群的个体数 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定性分析(非常多、多、较多、较少

15、、少、很少,等等)收集方法:包着纱布的殽字:取体型较大的小动物 . 诱虫器:利用土壊小动物避光、避热的特性E 吸虫器:对于体型较小的动物JT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 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 可放入试管中鉴别时用到的工具: 放大镜、体视显微镜戸要类型荒漠生物群落草原生物群落森林生物群落分布极度干旱区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 季节由量不均匀的地区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特点物种少,植被极度稀疏, 群落结构非常简单动植物的种类较少,群落 结构相对简电。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対稳廷特征仙人掌属植物:具有肥厚 的肉质茎,叶呈针状,气 孔在夜晚开放。骆鸵刺屈:植株才几厘米 髙,但根可长达!m。植物类群:各种耐

16、寒的 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 优势,有的草原上有少量 灌木从,乔木非常少见. 稀树干草原上生长着伞 形树冠状乔木。植物的适应性特征: 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 毛或蜡质层,能抵抗干 旱。植物类群:乔木、灌木、草 本和藤本植物。植物的适应性特征 a.森林中阳生植物多居上层, 能吸收比较强的阳光。b.阴生植物的茎细长,叶薄, 细胞壁薄,机械组织不发达, 但叶绿体颗粒大、星.深绿色, 适应在弱光条件下生存。特征主要是爬行类啮齿目、 鸟类和蝗虫等。爬行动物蜥蜴和蛇的适 应性特征表皮外有角质鳞片:有 助于减少水分蒸发;蛋壳坚硬:能保护正在 发育的胚胎;体温是变化的:其调节 体温的方式是每天早早 起来到阳光充

17、足的地方, 让身体暖和起来,待天热 时退到地下等阴凉处;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 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 废物,而不是产生需要更 多水才能溶解的尿素。动物类群:稀树T堂原 上主要以斑马、长颈鹿和 狮子为主,两栖类和水生 动物非常少见。动物的适应性特征:大 多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 的特点。动物类群:森林中有种类繁多 的动物,树栖和攀缘生活的动 物种类特别多,如长臂猿、松 鼠、蜂猴、犀鸟、避役和树蛙 等。(1)森林中的动物由于在树 上容易找到丰富的食物和栖 息场所,因而营树栖和攀缘生 活的种类特别多。(2)每类群落又可以分为 更具体的群落类型。例如我国 典型的森林类型可以分为热 粽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

18、常緑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 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和寒溫 带针叶林(按从南到北的顺序 排列)。水域生物.群落:1 .湿地生物群落(1)分布:沼泽、河流、湖泊等地。(2)群落特点:动植物物种十分丰富,既有水生生物又有陆生生物。(3)常见动、植物植物:芦苇、香蒲、黑藻、金鱼藻等。动物:鱼类、两栖类、鸟类等。2 .海洋生物群落海洋生物群落中有数量众多的微小浮游植物、大型藻类(如海带、裙带菜等)以及种类繁多 的动物。影响群落分布的因素木1、某地的栃落类型,受水分、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很大。2、群落形成的原因:这地区的所有物种都能适应所处的非生物环境(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 群落中不同种群之

19、间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有机 整体,从而维持种群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群落中不同种群之间可以因生态年的不同而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和谐共 存。3、我国生物群落分布的特点:我国东西方向群落类型主要受水分(从东到西水分依次减少)影响:东部湿涧地区往往随处可见林:内陆半干旱区,分布有大片的草原; 西部的干旱区,则出现荒漠群落。我国鬲北方向群落类型主要受温度(从南到北温度依次降低)影响。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李雨林和热带雨林群落的演替像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个群落被另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作群落演替 演替的类型:1,初生演替是指在个从来没有被

20、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 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turns地衣鼾段.地衣首先在裸岩上定居。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的 过程。于是,上壤颗粒和有机物逐渐增多。在地衣开拓的基础上,苔蘇便能生长起 来。苔群比地衣长得高,更适应这里的环 境,于是就逐渐扩展。苔蘇的生长会进鈿任彝龙睡,鞋芻;子就能够萌雌壓軸滿廓#富的逐渐占据了优草本柳势。这时,各种昆虫和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这个地区。 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中的物机物越来越丰 富,土壤的通气性越来越好。灌木和小乔木开始生长。灌木比草本植物更为2、次;蕭木駢及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

21、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 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火 灾过后的草原、过零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弃耕农田一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或停止在灌木阶段)初生演替速度慢,趋向形成新群落,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多;次生演替速度快,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经历的阶段相对较少。这两类演替,都是从结构简单的群落发展为结构复杂的群落,群落中的物种数量和群 落层次增多,土壤、光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生物的迂入、迂出,群落内部种群相互关系的发展 变化,以及人类的活动,等等。这些因素常常处于变化的过程中,适应

22、变 化的种群数量增长或得以堆椿,不适应的数量减少甚至被淘就,因此,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凡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2021广东卷)6.图示某S形增长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当种群达到 环境容纳量(K值)时,其对应的种群数量是()A. aB. bC. cD. d【答案】B【解析】【分析】1、环境容纳量是指在自然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容纳的种群数 量的最大值。2、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密度增加:当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密度保存稳定: 当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时,种群密度降低。【详解】分析题图可知,在b点之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

23、度增加:在b点时,出生 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再增加,表示该种群数量已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B正确。 故选Bo(2021全国甲卷)6.群落是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 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A,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B.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C.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演替都要经历苔群阶段、草本阶段D.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答案】C【解析】【分析】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个群落被另个群落代替的过程。2、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

24、系、种间关系等)与外 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3、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 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 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详解】A、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退湖还田、封山育林、改造沙漠、 生态农业等相关措施都能促进群落良性发展,A正确:B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是初生演替,依次经过:地衣阶段T苔鋅阶段T草本阶段T灌木 阶段T森林阶段,弃耕农田的演替为次生演替,自然演替方向为草本阶段一灌木阶段-乔木 阶段,B正确,C错误;D、一般情况下

25、,演替过程中生物生存的环境逐渐改善,群落的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抵抗 力稳定性越来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来越低,D正确。故选Co(202)全国乙卷)8.在自然界中,竞争是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 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起。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 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该实验中需要将 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填“有限的或“无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当实 验出现 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2)研究发现,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物的两种雀科鸟原来存在竞争关系,经

26、进化后通 过分别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而能长期共存。若仅从取食的角度分析,两种鸟除了因取食的种 子大小不同而共存,还可因取食的 (答出1点即可)不同而共存。(3)根据上述实验和研究,关于生物种间竞争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 【答案】 .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或具有相同的资源利用方式).有限的.一方(双小核草履虫)存活,另一方(大草履虫)死亡 .部位、时间等(合理即 可) .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竞争排斥,有不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竞争共存【解析】【分析】竞争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 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死亡。【详解】(1)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

27、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 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或相同的资源利用方式。竞争排斥原理是指 在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 长期共存在一起,因此,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当实 验出现一方(双小核草履虫)存活,另一方(大草履虫)死亡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 理。(2)研究发现,以同一棵树的种子为食物的两种雀科鸟原来存在竞争关系,经进化通 过分别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而能长期共存。若仅从取食的角度分析,两种鸟除了因取食的种 子大小不同而共存,还可因取食的部位、时间等(合理即可)不

28、同而共存。(3)根据上述实验和研究,关于生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 的物种竞争排斥,有不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竞争共存。【点睛】解答本题的关犍是明确种间竞争概念,竞争导致的两种不同结果,以及竞争排斥和 竞争共存的区别。(2021浙江卷)21.某森林中,高密度的某昆虫幼虫取食落叶松,影响松树的生长,最大 松针长度减小,来年幼虫的食物质量变差,导致该昆虫密度下降,使松树得到恢复。反过来 随着食物质量的提高,幼虫数量又有所增加。幼虫的密度(虚线)与落叶松的最大松针长度(实线)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MBS年度A.该昆虫幼虫的种群数量呈周期性波动B.食物是该昆虫

29、幼虫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C.该昆虫幼虫与落叶松处于同一捕食食物链中的不同环节D.该昆虫幼虫环境容纳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落叶松的种群数量【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落叶松与该昆虫幼虫为捕食关系,存在负反馈调节。【详解】A、根据图示,该昆虫幼虫的种群数量与落叶松种群数量存在负反馈调节,呈周期 性波动,A正确;B、两者由捕食关系形成反馈调节,食物是该昆虫幼虫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B正确;C、该昆虫幼虫与落叶松分别为被捕食者和捕食者,处于同一捕食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初级 消费者,C正确:D、该昆虫幼虫环境容纳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不仅包括落叶松的种群数量,还包括天敌的数量、 寄生生物或数量、竞争

30、者的数量,以及环境因素等,D错误。故选D。(2021海南卷)18.农业生产中常利用瓢虫来防治叶蜻。某小组研究瓢虫的饥饿程度和密 度对其捕食作用率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未饥l我瓢虫密度(头/皿)O OO.OO.O.*立依A,相同条件下,瓢虫密度越高,捕食作用率越低B.饥饿程度和叶螭密度共同决定了瓢虫的捕食作用率C.对瓢虫进行适当饥饿处理可提高防治效果D.田间防治叶蛾时应适当控制瓢虫密度【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可知,本实验目的是研究瓢虫的饥饿程度和密度对其捕食作用率的影响, 实验的自变量是瓢虫密度和饥饿状态,因变量为捕食作用率。据此分析作答。【详解】AD、据图可知

31、,在相同条件下(饥饿状态相同条件下),瓢虫密度越高,捕食作用 率越低,故为保证较高的捕食作用率,田间防治叶螭时应适当控制瓢虫密度,AD正确;B、本实验的臼变量为饥饿程度和瓢虫密度,因变量为捕食作用率,据图可知饥饿程度和瓢 虫密度(而非叶蜻密度)共同决定了瓢虫的捕食作用率,B错误;C、结合题图可知,在瓢虫密度相同的情况下,饥饿24h和饥饿48h的捕食作用率均高于未 饥饿的捕食作用率,故对瓢虫进行适当饥饿处理可提高防治效果,C正确。故选Bo(2021河北卷)3.关于生物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 NaOH与CuSO4配合使用在还原糖和蛋白质检测实验中作用不同B.染色质中的DNA比裸露的DNA更

32、容易被甲基绿着色C.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色素时,以多种有机溶剂的混合物作为层析液D.利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推测土壤动物的丰富度【答案】B【解析】【分析】1、检测还原糖时使用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会产生砖红色沉淀,检测 蛋白质时使用双缩脈试剂,会产生紫色反应;2、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采用甲基绿毗罗红染色剂对细胞进行染色, DNA会被甲基绿染成绿色,RNA会被哦罗红染成红色;3、在提取和分离绿叶中的色素实验中,采用无水乙醉提取色素,采用纸层析法,利用层析 液分离不同的色素;4、土壤小动物具有避光性,可以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査。【详解】A、斐林试剂分为甲

33、液和乙液,甲液为质量浓度O.lg/mL的NaOH溶液,乙液为质 量浓度0.05g/mL的CuSO4溶液,检测时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再与底物混合,在加热条件 下与醛基反应,被还原成豉红色的沉淀;双缩服试剂分为A液和B液,A液为质量浓度 O.lg/mL的NaOH溶液,B液为质量浓度0.01g/mL的C11SO4溶液,检测时先加A液,再加B 液,目的是为CM+创造碱性环境,A正确:B、染色质是由DNA和蛋白质构成的,在用甲基绿对DNA进行染色之前,要用盐酸处理, 目的是让蛋白质与DNA分离,有利于DNA与甲基绿结合,裸露的DNA没有与蛋白质结合, 更容易被甲基绿着色,B错误;C、分离绿叶中的色素用纸

34、层析法,用到的层析液由20份石油酸、2份丙酮和1份苯酚混合 而成,C正确:D、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土壤中的小动物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身体微 小,具有避光性,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然后统计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推测土 壤动物的丰富度,D正确。故选B。(2021河北卷)13.烟粉虱为害会造成番茄减产。研究者对番茄单作、番茄玫瑰邻作(番 茄田与玫瑰田间隔1m)模式下番茄田中不同发育阶段的烟粉虱及其天敌进行了调查,结果 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种植模式番茄植株不同部位成虫数量(头叶)若虫(头叶)天敌昆虫 多样性指 数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番茄单作22. 73. 20. 816.

35、51. 2番茄玫瑰邻 作1.40. 20. 11. 82. 2A.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的年龄结构改变B.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中成虫的空间分布类型改变C.由单作转为邻作,群落的水平结构改变D.玫瑰吸引天敌防治害虫,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功能【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表格数据可知,由番茄单作转为番茄玫瑰邻作,可以显著降低番茄植株不同部 位烟粉虱成虫数量,降低烟粉血若虫的数量,同时增大天敌昆虫的多样性指数。【详解】A、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的若虫与成虫的比值由16.5:26.7变为181.7,年龄结 构发生改变,A正确;B、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中成虫在番茄植株不同

36、部位的分布比例并无变化,仍然是 上部叶最多,中部叶次之,卜部叶最少,所以空间分布类型没有改变,B错误:C、由单作转为邻作,增加了玫瑰,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改变,C正确:D、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发生在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玫瑰吸 引天敌防治害虫,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功能,D正确。故选Bo(2021湖北卷)14.20世纪末,野生熊猫分布在秦岭、岷山和小相岭等6大山系。全国已 建立熊猫自然保护区40余个,野生熊猫栖息地面积大幅增长。在秦岭,栖息地已被分割成 5个主要活动区域:在岷山,熊猫被分割成10多个小种群:小相岭山系熊猫栖息地最为破 碎,各隔离种群熊猫数量极少

37、。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熊猫的自然种群个体数量低与其繁育能力有关B.增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可提髙环境容纳量C.隔离阻碍了各种群间的基因交流,熊猫小种群内会产生近亲繁殖D.在不同活动区域的熊猫种群间建立走廊,可以提高熊猫的种群数【答案】D【解析】【分析】最髙环境容纳量(简称“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环境容纳量是环境制约作用的具体体现,有限的环境只能为有限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资源。 环境容纳量的实质是有限环境中的有限增长。【详解】A、动物的繁育能力可影响种群的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故熊猫的自然种群 个体数量低与其繁育能力有关,A正确;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改善生

38、存环境,进而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野生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B正确:C、隔离(地理隔离等)导致熊猫不能相遇,阻碍了各种群间的基因交流,熊猫小种群内会 产生近亲繁殖,C正确:D、由于地理阻隔导致大熊猫不能相遇,熊猫种群数量增多,在不同活动区域的熊猫种群间 建立走廊,可以使熊猫汇集,多个种群集合成为个,熊猫的种群数下降,D错误。故选D。(2021湖南卷)4.某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和食草动物两个种群数量 动态模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数量20001000时间(年)A.食草动物进入早期,其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J”型曲线B.图中点a的纵坐标值代表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C.该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与植物和食

39、草动物之间的负反馈调节有关D.过度放牧会降低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答案】B【解析】【分析】1、分析图形:食草动物与植物属于捕食关系,根据被捕食者(先增加者先减少)、 捕食者(后增加者后减少)进行判断:二者的食物链之间的关系为:植物T食草动物。2、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而这种能力受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所限制, 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 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稳定性就越弱。【详解】A、早期食草动物进入草原生态系统,由于空间、资源充足,又不受其他生物的制 约,所以食草动物的种群数量的增长大致呈“J”型曲线增长,A正确;

40、B、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即该种群在该环 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而图中a点的纵坐标对应的数量为该食草动物的最大数量,所以环境 容纳量应小于a, B错误;C、从图中可以看出,食草动物过多会导致植物数量的下降,食草动物数量的下降又会导致 植物数量的增多,属于典型的负反馈调节,C正确;D、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过度放牧使得草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 降低了草原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致使草原退化,D正确。故选B。(202I辽宁卷)19.灰鹤是大型迁徙鸟类,为国家H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研究者对某自 然保护区内越冬灰鹤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灰鹤种群通

41、常在同一地点集群夜宿,经调査,该 灰鹤种群数量为245只,初次随亲鸟从繁殖地迁徙到越冬地的幼鹤为26只。通过粪便分析, 发现越冬灰鹤以保护区内农田收割后遗留的玉米为最主要的食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统计保护区内灰鹤种群数量可以采用逐个计数法B,可由上述调查数据计算出灰鹤种群当年的出生率C.为保护灰鹤,保护区内应当禁止人类的生产活动D.越冬灰鹤粪便中能量不属于其同化量的一部分【答案】AD【解析】【分析】1、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 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取样 时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在分布较

42、密集或稀疏的地区取样,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 等距取样法。2、标志重捕法的具体操作为: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 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 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3、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详解】A、灰鹤数量较少,个体较大,统计保护区内灰鹤种群数量可以采用逐个计数法, A正确;B、题干中信息只能说明初次随亲鸟从繁殖地迁徙到越冬地的幼鹤为26只,不能说明新生 个体只有26只,故不能计算出灰鹤种群当年的出生率,B错误;C、越冬灰鹤以保护区内农田收割后遗留的玉米为最主要的食物,则不能禁止人类的生产活 动,应当合理

43、安排人类的生产活动,C错误;D、粪便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不属于其同化量的一部分,因此越冬灰鹤粪便中的能量 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D正确。故选ADo(202I山东卷)10.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不同。L、M两玻璃缸中均加 入相等数量的甲、乙、丙三种藻,L中不放螺,M中放入100只螺。一段时间后,将M中 的螺全部移入L中,并开始统计L、M中的藻类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实验期间螺数量不 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4OIX)聊簽粧蝮A,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B.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乙藻甲藻丙藻C.图示L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竞争D.甲、乙、丙藻和螺构成一个

44、微型的生态系统 【答案】A【解析】【分析】题干分析,L玻璃缸不放螺,做空白对照,M中放入100只螺,则M中藻类数量 变化如图所示为甲藻数量增加,乙藻和丙藻数量减少,甲藻成为优势物种。将M中的螺全 部移入L中,随着时间的变化,甲藻数量减少,乙藻数量先升后降,丙藻数量慢慢上升, 据此答题。【详解】AB,结合两图可知,在放入螺之前,甲藻数量多,乙藻数量其次,丙藻数量较少, 放入螺之后,甲藻的数量减少明显,乙藻其次,丙藻数量增加,说明螺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 甲藻乙藻丙藻,且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甲藻乙藻丙藻,A正确,B错误;C、图示L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主要原因是引入了螺的捕食使数量下降,C错误; D、

45、生态系统是由该区域所有生物和生物所处的无机环境构成,甲、乙、丙藻只是该区域的 部分生物,D错误。故选A。(2021山东卷)11.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 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并可用于探测 鼠的状态,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5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 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结果取整数)A. 66只/公顷B. 77只/公顷C. 83只/公顷D. 88只/公顷【答案】B【解析】【分析】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

46、标记后再放回原来 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 估计种群密度。【详解】分析题意可知:调查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 鼠中有5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故可将第一次标记的鼠的数量视为39-5=34 只,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设该区域该种鼠的种群数量为X只, 则根据计算公式可知,(39-5)/X=15/34,解得XM7.07,面积为一公顷,故该区域该种鼠的 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77只/公顷。B正确。故选B。(2021山东卷)19.种群增长率是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若某种水蚤种群密度与种群增长 率的

47、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种姿A,水蚤的出生率随种群密度增加而降低B.水蚤种群密度为1个/err?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C,单位时间内水蚤种群的增加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降低D,若在水蚤种群密度为32个/cnV时进行培养,其种群的增长率会为负值【答案】BC【解析】【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群增长率逐渐降低,当种群密度达到24 个cm?,种群增长率为0,说明其数量达到最大。【详解】A、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斗争加剧,资源空间有限,所以出生率降低,A正 确;B、水蚤种群密度为I个/cm3时,种群增长率最大,但由于种群数量少,所以此时不是种 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刻,B错误;

48、C、单位时间内水蚤种群的增加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不一定降低,例如当种群密度为1cm3 , 增长率为30%,增长量为0.3,而当种群密度为8个/cn?时,增长率大约20%,增长量为 1.6, C错误;D、从图中看出当种群密度达到24个cn?,种群增长率为,说明其数量达到最大,可以 推测当种群密度为32个/cnP时,种内斗争进步加剧,出生率将小于死亡率,增长率为负值,D正确。故选BC。(2021浙江卷)26.某森林因火灾被大片烧毁。下图是火烧后该地的植物群落在恢复过程 中,各类不同植物类型生物量的变化状况。回答下列问题:木木 部木灌灌本 全乔高矮草年份(1)图中的生物量是指净生产量在调查时刻前的。(

49、2)该植物群落的恢复过程实际上是个群落的演替过程,这种演替类型属于恢复到定阶段时,图示的不同植物类型同时交织在起,这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3)当群落演替到 时,群落的总生物量将保持相对稳定,其原因是o在此之前的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植物类型中 的生物量会持续上升,而 的生物量呈下降趋势。【答案】 .积累量 .次生演替 .垂直 .顶极群落.群落的总初级生产量与总呼吸量相等.乔木 .高灌木、矮灌木和草本【解析】【分析】1、群落演替是些物种取代另些物种、个群落类型取代亮一些群落类型的过 程,这个过程直到出现个稳定的群落会终止,群落的这种依次取代现象就叫演替。2、群落演替包括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3、初级

50、生产量(GP)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质或所固定的能量;在初 级生产量中,有一部分被植物的呼吸(R)消耗掉了,剩余部分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叫 做净初级生产量(NP)。即净初级生产量等于总初级生产量减去植物呼吸消耗量。【详解】(1)由于净初级生产量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植株内的有 机物质会越积越多,故生物量实际上就是净生产量在某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2)森林因火灾被大片烧毁会留下大量有机质和有生存能力的抱子和种子等,故该植物群 落的恢复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恢复到定阶段时,图示的不同植物类型同时交织在起,有 草本、灌木、乔木等不同生长型的植物,自下而上分别配置在群

51、落的不同高度上,形成了群落的垂宣结构。(3)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即顶级群落阶段, 演替就不再进行了,此时生态系统中群落的总初级生产量等于总呼吸量,GP-R=O,生物量 不变。分析题图可知,在此之前的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植物类型中乔木的生物量将上升; 而高灌木、矮灌木和草本的生物量呈下降趋势。【点睛】本题以森林火灾为情境考查群落结构和演替、生态系统的生产量和生物量的相关知 识,意在考查考生把握知识间联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021河北卷)22.为探究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者将20个人工淡水池塘 均分成两组,对照组保持环境温度,实验

52、组始终比对照组高4(利用温控装置),并从附 近淡水栖息地搜集水生生物投入池塘。连续多年观测发现,池塘逐渐形成主要由浮游植物和 浮游动物组成的群落。第15年时,池塘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生物量(单位体积水体中生 物体的质量)的检测结果如图。对照组 实验组回答下列问题:(1)池塘生物群落区别于湖泊生物群落的重要特征为,池塘生物群 落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中发生了 演替。(2)某种水生生物被投入池塘后,其种群数量将呈型增长,若该生物种群密度在较长时期保持相对稳定,表明其种群数量已达到了。(3)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升温导致该生态系统总生物量降低的原因可能是(4)碳在池塘生物群落中主要以 的形式传递,碳循环具

53、有全球性的主要原因是【答案】.群落的物种组成.次生.“S”.环境容纳量.生物自身呼吸消耗增加,分解者分解作用加快.含碳有机物.碳在生物群落和无 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的形式进行,大气中的CO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解析】【分析】I、分析柱形图,实验组温度比对照组温度高4 ,实验组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 生物量均低于对照组。2、碳循环:(1)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2)碳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3)碳循环过程为:无机环境中的碳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 落中的碳通过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燃烧进入无机环境:(

54、4)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化石燃料的燃烧,植被面积减少等。【详解】(1)要认识个群落,首先要分析该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 群落的重要特征。池塘生物群落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中,由于原有的土壤条件等都有保留, 所以该过程中发生了群落的次生演替。(2)某种水生生物被投入池塘后,由于池塘空间和资源有限,其种群数量增长会呈“S”型曲 线增长。当该种群密度处于较长期的相对稳定阶段,表明其种群数量已达到了环境容纳量。(3)食物链中每营养级同化的能量除了自身呼吸消耗和被下营养级同化以外,还有一 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分解利用。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升高温度可能会导致每营 养级生物自身呼吸

55、消耗增加,分解者分解作用加快,从而导致生态系统总生物量降低。(4)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 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 主要以C02的形式进行,大气中的CO2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所以具有全 球性。【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群落的特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要求考生识记群落的特征,理解种群数量增长曲线:识记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具体过程,再 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2021湖北卷)22.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我国面积最大和空间尺度最长的种交错带。近几 十年来,该区域

56、沙漠化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成为我国生态问题最为严重的生系统类型之一。 因此,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已成为促进区域退化土地恢复和植被重建改善土壤环境、提 高土地生产力的重要生态措施之一研究人员以耕作的农田为对照,以退耕后人工种植的柠条(灌木)林地、人工杨树林地和弃耕后自然恢复草地为研究样地,调查了退耕还林与还草不 同类型样地的地面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特征,调查结果如表所示。样地类 型总个体数量 (只)优势类群(科)常见类群数量 (科)总类群数量 (科)农田45蜉金龟科、蚁科、步甲科和蠅610嫂科共4科柠条林 地38蚁科910杨树林 地51蚁科67自然恢 复草地47平腹蛛科、鲤金龟科、蟻站科 和拟步甲

57、科共4科1115u 光照强度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样地中,节肢动物的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是,产生的原因是。(2)农田优势类群为4科,多于退耕还林样地,从非生物因素的角度分析,原因可能与农 田中 较高有关(答出2点即可)。(3)该研究结果表明,退耕还草措施对地面节肢动物多样性的恢复效应比退耕还林措施 (填“好”或“差”)。(4)杨树及甲、乙两种草本药用植物的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关系曲线如图所示。和甲相比,乙更适合在杨树林下种植,其原因是 【答案】(1).自然恢复.草地自然恢复草地植物的种类多,可为节肢动物提供更多的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2)水、无机盐(矿质营养)(3)好 (4)杨树林下光照强度小,而乙

58、比甲 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均低,弱光下乙净 光合速率髙【解析】【分析】据表分析可知,以耕作的农田为对照,退耕后人工种植的柠条(灌木)林地和弃耕 后自然恢复草地的节肢动物总类群较大,说明恢复效果较好,退耕后人工杨树林地节肢动物 总类群较小,恢复效果较差。据图分析可知,乙植物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较低,适合在光 照较弱的条件下生长,属于阴生植物。【小问1详解】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据表可知,自然恢复草地的总类群数是15,因此物种 丰富度最高,草地自然恢复草地植物的种类多,可为节肢动物提供更多的食物条件和栖息空 间,因此自然恢复草地节肢动物更多。【小问2详解】农田与其他退耕还林样地相比,人们会

59、在农田中灌溉和施肥,从而使农作物产量提高,因此 从非生物因素的角度分析,农田优势类群更多的原因是水和无机盐。【小问3详解】据表分析可知,退耕后人工种植的柠条(灌木)林地、人工杨树林地的节肢动物总类群分别 为10和7,弃耕后自然恢复草地的节肢动物总类群为15,由此可知退耕还草措施对地面节 肢动物多样性的恢复效应比退耕还林措施好。【小问4详解】据图可知,乙植物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都比甲植物,杨树林下光照强度小,而乙比甲的光 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均低,且弱光下乙浄光合速率高,因此和甲相比,乙更适合在杨树林下种 植。【点睛】本题考查群落演替、光合作用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 运用所

60、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021湖南卷)20.某林场有一片约2公顷的马尾松与石栋混交次生林,群落内马尾松、 石桥两个种群的空间分布均为随机分布。为了解群落演替过程中马尾松和石栋种群密度的变 化特征,某研究小组在该混交次生林中选取5个固定样方进行观测,每个样方的面积为0. 04 公顷,某时期的观测结果如表所示。树高X(m)马尾松(株)石栋(株)样方1样方2样方3样方4样方5样方1样方2样方3样方4样方5xW5897584648504745515131614151232122合计80818184858178847977注:同一树种的树高与年龄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两树种在幼年期时的高度基本一致。回答下列问题:(1)调查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