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笔记

上传人:do****y1 文档编号:168364392 上传时间:2022-11-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8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运动生理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运动生理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运动生理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运动生理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生理学笔记(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运动生理学笔记名词解释 1、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刺激。 2、用 阈下刺激刺激单个肌纤维,不能引起收缩;若用阈刺激就可引起收缩。如果再加大刺激强度 (即用阈上刺激)肌纤维的收缩幅度并不会增大,这种现象叫做“全或无”现象。3、在理 论上把刺激作用时间无限长时(一般只需超过1 毫秒),引起组织兴奋所需要的最小电流强 度叫做基强度。 4、用基强度来刺激组织时,能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需的最短作用时间,叫做 利用时。 5、固定刺激时间,改变刺激强度,就是刚刚引起反应的阈强度。基强度是长时间 刺激的阈强度。厂用阈强度的倒数来表示兴奋性。 6、以两倍基强度的刺激作用于组织引起 兴奋所需的最短作用时间

2、,作为衡量兴奋性高低的指标,这一特定时间成为时值。 7、细胞 膜内外的电位差称为跨膜电位,简称膜电位。 8、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的膜电位,称为 静息电位。 9、在神经的一端进行刺激,膜电位就出现迅速而短暂的变化,这是的膜电位称 为动作电位,或峰电位。 10、动作电位包括一个上升相(除极相)和一个下降相(复极相), 在峰电位完全恢复到静息水平以前,膜的两侧的跨膜电位还经历一些微小而缓慢的变动,这 称为后电位。 11、肌肉接受一个短促的刺激,产生一次短促的收缩,称为单收缩。12、当 肌肉接受一连串彼此间隔时间很短的连续兴奋冲动时,由于各个刺激间的时间间隔很短,后 一个刺激都落在由前一刺激所引起的

3、收缩尚未结束之前,就又引起下一次收缩,因而在一连 串的刺激过程中,肌肉得不到充分时间进行完全的宽息,而一直维持在缩短状态中。肌肉因 这种成串刺激而发生的持续性缩短状态,称强直收缩。引起强直收缩的刺激称强直刺激。13、 肌肉在没有负重而又能自由所短的情况下收缩时,肌肉的长度缩短而张力没有改变,这种长 度缩短而张力不变的收缩,称为等长收缩。当肌肉在两段被固定或负有不能拉起的重量的情 况下收缩时,肌肉的长度不可能缩短,只能产生张力。这种长度没有改变而张力增加的收缩, 称为等长收缩。 14、 前加负荷是指在肌肉收缩前就加在肌肉上的负荷,它使肌肉在收缩前 已处于被拉长状态,也就是说前加负荷是肌肉在一定的

4、初长度情况下进入收缩,在一定范围 内,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愈大,收缩力量也愈大,但当肌肉初长度增加到某种程度后肌力反 而会下降;后加负荷是肌肉开始收缩后才遇到阻力或给予负荷,它不能增加肌肉收缩前的初 长度,但能阻碍肌肉收缩时的缩短。 15、肌肉收缩时伴有动作电位产生,用适当方法把伴 随肌肉收缩的电位变化,通过电机引导出来,在经放大、记录,所得的图形就称为肌电图。 16、人体内的水分和溶解于水中的各种物质,统称为体液。体液的大部分存在于细胞内部, 称为细胞内液。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细胞外液称为组织间液。存在于心血管内的称为血浆。 细胞生活的环境细胞外液称为人体内环境。 16、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

5、积百分比称 为红细胞比容或压积。 17、正常成年人的血量约占体重的7-8%,即每公斤体重约有 70-80 毫升血液。 18、在失血不超过全血量的10%的情况下,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在3 周至1个月 内可以完全恢复,甚至还可稍微超过失血前的水平,此现象称为超量补偿。 19、水分子通 过半透膜向溶液扩散的现象称为渗透现象,简称渗透;溶液促使膜外水分子向内渗透的力量 即为渗透压或渗透吸水力;以血浆的正常渗透压(7.6个大气压或 5776毫米汞柱)为标准,与 血浆正常渗透压很相似的溶液成为等渗溶液,高于血浆正常渗透压的溶液成为高渗溶液,低 于血浆正常渗透压的溶液则称为低渗溶液。 20、在低渗 NaCl 溶

6、液中,由于水分进入红细 胞内过多,引起膨胀,最终破裂,红细胞解体,血红蛋白被释放,这一现象总称为红细胞溶 解,简称溶血。 21、心血管系统中流动的红细胞在血流的推动下通过狭窄的毛细血管时发 生变形,回到大血管时又恢复原形。红细胞这一特性称为可塑性变形。 22、在正常成年男 子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含有红细胞约为450-550万个,平均 500 万个;成年女子约为380-460 万个。 23、血红蛋白中的亚铁在氧分压高时(肺内),易与氧疏松结合,生成氧合血红蛋白, 这种现象称为氧合作用。;在氧分压低时(组织内),与氧很易分离,把氧释放出来,供细胞 代谢之需要,这种现象称为氧离作用。 24、正常人安静

7、使血液中的白细胞总数为每立方毫 米5000-10000个,平均7000个。25、当外界微生物、细菌、移植物等侵入细胞内时,T 细胞受这些抗原信息刺激变成致敏细胞,产生排斥反应,杀死外来的抗原,这种免疫作用称 为细胞免疫。 26、B 细胞在抗原的直接或间接刺激下能大量分裂繁殖并变成浆细胞,浆细 胞能合成特异抗体免疫球蛋白,并把抗体释放到血液中,称这种免疫作用为体液性免疫。 27、在训练期间(特别是训练初期)或比赛期间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值减少,出现暂时性的 贫血现象,称为运动性贫血。 28、心肌细胞虽有界限,但兴奋波极易彼此之间传播,在活 动时有如单一细胞,在生理学上称之为功能“合胞体”。 29、

8、心肌能够自动地、按一定节律 产生兴奋的能力,成为自动节律性。正常的心脏总是由窦房结首先产生冲动,窦房结就成为 心脏活动的起博点。由窦房结为起博点引起的心脏节律性活动成为窦性心律。 30、心肌细 胞具有传导性,一处产生了兴奋,能沿着细胞膜扩布,并能由一条肌纤维扩步到其他相邻的 肌纤维。 31、心肌细胞具有对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既具有兴奋性。心肌兴奋性的高低也 是用阈值来表示的。阈值高表示兴奋性低;阈值低表示兴奋性高。 32、在实验条件下,给 心脏一个额外刺激,或者在病理情况下,有房室束或其分支发生兴奋,都可引起心室收缩活 动,而这次心室收缩活动发生于下次窦房结兴奋所产生的正常收缩之前,故称为期前

9、(额外) 收缩。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有一段较长的心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33、心房或心 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心室的收缩期叫做心缩期,心室的舒张期叫做心 舒期。 34、正常人安静状态时,心率约在 60100 次/分之间。 35、心室收缩时,心肌变 得坚硬,稍向左旋撞击胸壁而产生的搏动,称为心尖搏动。 36、用引导电极至于肢体或躯 体的一定部位记录出来的心电变化的波形,叫做心电图。 37、左心室在每分钟内泵出的血 量称为心输出量;心脏每搏动一次,通常以左心室射入主动脉内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习 惯上讲空腹安静状态下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38、最大

10、心率 与安静心率之差叫做心搏频率储备。 39、心理储备是指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 的能力。人安静时心输出量约为 5 升/分,最大负荷运动时一般人心输出量最多只能达到 15 20升/分,而运动员可高达3540升/分。 40、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的 侧压力。动脉血压实在有一定足够量的血液充满血管的前提下,由心室收缩射血,外周阻力 和大动脉弹性的协同作用下产生的。 41、心室收缩是动脉血压的最高值称为收缩压,心室 舒张时动脉血压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称为脉搏压或脉压。正常人安静 时收缩压为100120毫米汞柱;舒张压为6080 毫米汞柱。安静时,舒张压持续超过9

11、0 毫米汞柱,即可认为是高血压。如舒张压低于50 毫米汞柱,收缩压低于90 毫米汞柱,则认 为是低血压。 42、每一个心动周期,由于大动脉内压力和容积变化,所造成管壁的搏动, 称为动脉脉搏。 43、正常成年人安静心律平均约为75次/分。 44、经长期的耐力训练,安 静时的心律可减少到3560 次/分,即运动性心动徐缓,这是因为训练时迷走紧张性增高和 交感紧张性降低的结果。 45、颈动脉窦及主动脉弓的压力感受性反射(减压反射):正常机 体动脉中经常保持一定的血压,因此颈动脉窦神经和主动脉弓神经不断传递神经冲动进入脑 干心血管中枢,提高迷走紧张性并抑制心交感和交感缩血管紧张性,结果使心脏活动不致过

12、 强,外周阻力不会太高,使动脉血压保持在较低的安静水平。 46、颈动脉体及主动脉体的 化学感受性反射:当血液缺氧,二氧化碳过多或血液酸性升高时,可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 体的化学感受器,使其兴奋,冲动延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延髓,一方面刺激呼吸中枢,引 起呼吸加强;另一方面也刺激心血管中枢,使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脑和心脏的血流量 增加,而腹腔内脏和肾脏的血流量减少。 47、某些优秀的耐力运动员安静心律最多可降低 到 50 次 / 分,这种现象成为窦性心动徐缓。 48、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称 为呼吸。 49、安静状态下的呼吸运动称平静呼吸;以膈肌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称为膈式或 腹式呼

13、吸,以肋间肌收缩为主的呼吸运动称为肋式或胸式呼吸。 50、肺泡内的压力称为肺 内压,气体进出肺泡是借助于肺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差。 51、胸内压是胸膜腔内压力的 简称。胸膜贴在肺表面的部分为胸膜脏层,贴在胸壁内表面的部分为胸膜壁层。 52、肺在 最大吸气之末所容纳的气体量,称为肺总容量;每一呼吸周期中,吸入或呼出的气量,称为 潮气量;平静吸气之后,再做最大吸气时,增补吸入的气量,称为补吸气量正常成人约为 1500-2200 毫升,补吸气量与潮气量之和称为深吸气量;平静呼气之后,再做最大呼气时, 增补呼出的气量,称为补呼气量,正常成人约为 900-1200 毫升;最大深吸气后,再做最大 呼气时所

14、呼出的气量,称为肺活量,男性为3500-4000 毫升,女性为2500-3500毫升;平静 呼气之后,存留与肺中的气量,称为功能余气量;尽最大力呼气之后,仍贮留于肺内的气量, 称为余气量,功能余气量是补呼气量与余气量之和;单位时间内吸入(或呼出)的气量称为 肺通气量,一般的以每分钟为单位计量,故也称每分通气量。 53、呼吸道既无呼吸上皮, 也不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故称为无效腔或解剖无效腔,成年无效腔的容量为150 毫升。 54、在最大吸气之后,以最快速度进行最大呼气,记录在一定时间内能呼出的气量,称时间 肺活量;以适宜的快和深的呼吸频率、呼吸深度进行呼吸时所测得的每分通气量,称最大通 气量。

15、 55、每 100 毫升血液中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最大量约为19-20 毫升,称为血液的氧 容量;每 100 毫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实际结合的氧量称氧含量,氧含量所占氧容量的百分比称 为氧饱和度。 56、在氧分压低的组织内,氧合血红蛋白迅速放出氧,形成还原血红蛋白, 称为氧离作用。 57、在正常情况下,除维持体内的氧消耗外,还有一小部贮存待用,贮存 在血液和肺中的氧约有 1300-2300 毫升,贮存在其红蛋白中的约有 240-500 毫升。 58、每 100 毫升动脉血液流经组织时所释放的氧量占动脉血氧含量的百分数,称氧利用率。 59、 吸气时肺扩张能反射性的引起吸气中枢抑制,使吸气终止,并转化为

16、呼气,此即肺牵张反射。 60、人体维持某种生理活动需要足够的能量,体内氧化某些能源物质所必不可少的氧量,称 为需氧量;肌肉活动期与恢复期所需要的氧量称为总需氧量,每分中所需要的氧量称为每分 需氧量。 61、在肺换气过程,由肺泡腔扩散入肺毛细血管,并供给人体实际消耗或利用的 氧量,称为摄氧量;当人体进行长时间的剧烈运动时,每分摄氧量达到最高水平,称为最大 摄氧量;运动时以体内开始堆积乳酸为准绳,实际耗氧量占最大摄氧量的百分比律称为最大 摄氧量利用率;无氧阈是指在递增运动强度时由有氧代谢功能到开始大量动用无氧代谢功能 的临界运动强度,常以乳酸浓度为 4 毫克分子/升时所对应的强度表示;最大摄氧量利

17、用率 和无氧阈是反映人体耐力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 62、在进行剧烈运动的过程中,需氧量 超过最大摄氧量,能量供应取决于物质的无氧分解,造成体内的氧亏负,称为氧债。 63、 肌肉在缺氧条件下收缩没有乳酸产生,三磷酸腺苷和磷酸肌酸得到再合成所亏负的氧量,称 为非乳酸氧债,他的最大限值为2.5 升;肌肉在缺氧条件下较长时间的活动主要依靠肌糖原 酵解生成乳酸来供能,在酵解功能过程中乳酸不断堆积,为氧化一部分乳酸而使其余部分的 乳酸还原成肌糖原所负亏的氧量,称为乳酸氧债,它的最高限值约为12.5-17.5升。 64、食 物在消化管内进行分解,变成可吸收成分的过程,称为消化。 65、食物的可吸收成分透过

18、 消化管壁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66、各种食物的消化产物、水、维生素和无机 盐,经肠粘膜细胞进入小肠绒毛的淋巴管和毛细血管的过程称为吸收。 67、无机盐可借扩 散、滤过、渗透等物理作用而被吸收,称为被动吸收。 68、新陈代谢是合成代谢和分解代 谢两个相互联系的过程。机体摄取的营养物质转化为自身物质,同时吸收了能量的过程称合 成代谢。机体把自身的物质进行分解,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称分解代谢。 69、无氧氧化是 指人体在缺氧或供氧不足的情况下,组织细胞内的糖原,人能经过一定的化学变化,产生乳 酸,并释放出一部分能量的过程,也称糖酵解。 70、糖原或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 化成生成二氧化

19、碳和水的过程称为有氧氧化。 71、一般正常成年人氮的收支经常保持平衡; 如果食物中蛋白质摄取量不足,而消耗的蛋白质超过摄取量,则称负氮平衡。 72、食物在 体内氧化过程中,每消耗一升氧所产生的热量,称为氧热价。而每一克食物完全氧化时所产 生的热量,称为该事物的热价。 73、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的 氧的容积之比,称为呼吸商。 74、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清醒、静卧、空腹和摄氏20度的环 境温度条件下的能量代谢,基础代谢率是单位时间内维持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所消耗的最低限 度的能量。健康成人的基础代谢率为每小时每千克体重消耗能量1 千卡。 75、有氧氧化系 指糖、脂肪、蛋白质在氧的

20、参与下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供二磷酸腺苷 再合成三磷酸腺苷。76、无氧氧化供能包括在无氧或氧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由ATP和CP分 解功能(称非乳酸能)和糖原无氧分解供能(称乳酸能)两种形式。人体负氧债能力大小, 是无氧氧化供能的标志。 77、体温是指身体深部的温度,直肠温度平均为 37.47-37.5;凌 晨 2-6 时体温最低故称基础体温。 78、排泄是指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 多余的水分和进入机体的各种异物向体外输送的生理过程。只把上述物质经过血液循环运送 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 79、当血糖浓度高于 160-180 毫克%时,肾小管便 不能将葡萄糖全

21、部重吸收回血液,血糖的这个浓度叫做葡萄糖的“肾阈”。80、尿中所含蛋白质叫尿蛋白,含有蛋白质的尿叫蛋白尿。81、在体表的眼、耳、鼻、舌、皮肤,它们分别感受光、声、化学以及温度和机械等外界环 境刺激,称外感受器;位于身体内 ,肌肉、肌腱、关节理由感受肢体被牵拉和运动刺激的 感受器,内脏和血管里有感受压力变化和化学成分变化的感受器,可接受内环境变化的刺激, 称内感受器。82、每一种感受器只对某一种刺激最敏感,对其他种类的刺激则很不敏感,这种指针对某一 感受器的刺激教适宜刺激。“适宜”,除刺激的性质要适宜外,还需要一定的刺激强度,只有 在一定强度范围内的刺激,才能对感受器发生作用,这种刚能引起感觉的

22、最小刺激强度,称 为感觉阈值。83、感受器尤如换能器,它能将所接受的各种刺激能量转换为电能,即神经冲动,这称为感 受器的换能作用。84、在正常生理状态下,有两种情况是瞳孔改变打下。一种情况是看强光时瞳孔缩小,看 弱光时瞳孔放大,这叫对光反射。85、多数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也可由于角膜或晶状体曲率过大,折光率过强,只是远处物 体射来的平行光线不能聚焦视网膜上,而聚焦于视网膜之前,因而看远物时,物象模糊;只 能将物体移近才能在视网膜上成象,以看清物体,因而成为近视。86、多数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折光系统的折光力过弱,是远方来的平行广线聚焦于视网 膜后面,因而看远物时物象模糊,需用适度的凸透镜加以

23、矫正,将焦点向前移到视网膜上, 以看清物体,因而称为远视。87、散光眼多数由于角膜不是正圆形的球面,而是卵圆形,即上下径和左右径的曲率不一致 所引起。这是因角膜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的折光力不同,平行光线不能聚成单一的焦点, 所以看无不情,物象变形。需用圆柱镜加以矫正。因而称为散光。88、视力是指眼分辨物体微细结构的最大能力,也就是分辨两点之间最小距离的能力,通常 以视角的大小作为指标。89、单眼的视野是指眼固定不动时所能看到的全部外界的范围。90、视锥细胞多的中央部一方面感色力强,同时清晰的分辨物体,用这部分看东西成为中央 视觉;视杆细胞多的边缘部分感受色彩的能力较差或完全不能感受,故分辨物体

24、的能力差。 但由于这部分视野范围广,故能用于观察空间范围和正在运动的物体,此称为周围视觉。91、一般说来,当用单眼视物时,只能看到物体的平面,即只能看到物体的高度和宽度。但 若用双眼视物时,还能补充地看到物体的深度,从而形成所谓立体视觉。92、若对称的眼肌紧张度相等,则眼球瞳孔在正前方,称为正视。若其中一条肌肉紧张度大, 则一侧瞳孔偏向一方,称为斜视。但有的人某一条眼肌的紧张度虽然稍大,在平时能由其对 抗肌紧张度稍加强来加以补偿,瞳孔仍能保持在正中为止,这种称为隐斜视。93、由刺激前庭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引起肌体的各种前庭反映的程度,叫做前庭器官的稳 定性。94、机体内埋在肌肉、肌腱和关节囊中

25、有各种各样的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统称为本体 感受器。95、肌腱内部紧靠其附着肌纤维的起源地方,有与肌梭相类似的感受器叫做腱梭,或称高尔 基腱器。96、由于刺激作用于感受器起,到效应器开始出现反射活动所经过的时间,称为反射时。 反射时主要延迟在中枢突触传递,因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速度较快,而经过突触传递 时速度较慢,需要的时间较长,这一现象称为中枢延搁。97、连续给予阈下刺激或同时在不同感受区域内分别给予阈下刺激就可以引起反射,这种现 象叫做中枢兴奋的总和。98、阈电位水平以下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虽然不能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但却可提高突 触后膜的兴奋性,使它对同时或相继而来的冲动容易发生可

26、扩布的兴奋,这叫易化作用。99、在反射活动中,当刺激停止以后,传出神经元还可继续发放冲动,使反射活动延续一段 时间,这一现象称为后作用(或后放)。100、刺激某一种感受器,一般只引起某一种反射,但如果刺激部位不变,是刺激强度增加, 就可引起广泛的反射活动,这就是兴奋在中枢扩散的缘故。101、突触后抑制是由抑制型神经元与其后继的神经元构成抑制型突触的活动引起的一种抑 制,即抑制神经元兴奋时,其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超极化,产生抑制性 突触后电位的结果。102、神经活动过程有着相互影响,相互加强的关系。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关系,可分为同时 诱导和相继诱导两种。同时诱导和相继诱导又可分为:

27、负诱导和正诱导。同时诱导是兴奋与 抑制过程同时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中彼此加强。这时,如果兴奋过程加强它周围的抑 制过程,叫同时负诱导;相反,抑制过程加强它周围的兴奋过程,叫同时正诱导。相继诱导 是兴奋与抑制过程在同一中枢,前后相继的时间相互加强的现象,也就是当兴奋停止后,兴 奋中枢转为抑制状态,这叫做相继负诱导;当被抑制的中枢在停止抑制后,出现兴奋过程, 这叫做相继正诱导。103、某一中枢兴奋时,在功能上与它相对抗的中枢便发生抑制,这种抑制现象,就叫做交 互抑制。104、一个中枢的兴奋引起协同中枢的兴奋,称为兴奋的扩散。105、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当某一中枢受到较强的刺激,其兴奋水平不断提高

28、,这个提高了 兴奋水平的中枢,也叫兴奋优势灶。它能“综合”由其他中枢扩散而来的兴奋,并提高其本 身的兴奋水平,而对其邻近种树却发生抑制作用,这就是所谓优势现象。106、从有机体各感受器传入的神经冲动,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后,除嗅觉外,都要通过丘脑 交换神经元,在由丘脑发出特异性投射纤维,到达大脑皮质的相应区域,引起特异的感觉, 故称为特异性传入系统。107、非特异性传入系统经过脑干时,发出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相联系。网状结构的神经元 通过其短轴突多次更换神经元后到达丘脑内侧部弥散的投射到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不产生 特异性感觉,故称为非特异性传入系统。108、大脑皮质不同区域在机能上具有不同的分工,这

29、成为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109、当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时,该肌就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牵张 反射有两种类型:一种为腱反射,另一种为肌紧张。腱反射是由于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 张反射。由于腱反射表现为被牵拉的肌肉快速明显收缩,故又称为位相性牵张反射。肌紧张 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肉收缩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其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故 又称为紧张性牵张反射。110、正常人体内的骨骼肌纤维,经常在轮流交替的收缩,致使其处于一种轻度的持续收缩 状态,使它产生一定的张力,称为肌张力(或肌紧张)。111、动物和人为维持身体基本滋事而发生肌肉张力的重新调配的反射活动,统称为姿势反 射。1

30、12、静位反射是由于头部姿势改变时所引起的一种姿势反射,它可分为状态反射和反正反 射。状态反射是头部为之改变时反射性的引起四肢肌肉张力重新调整的一种反射。当人和动 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通过一系列协调运动将体位恢复常态的反射活动,称为翻正反射。113、静位运动反射是指身体在空间发生主动或被动的位移时引起身体肌肉张力改变的一种 反射。114、锥体系一般系指起源于大脑皮质经内囊和延髓锥体下行到达脊髓的传导束。锥体外系 系指除锥体系外皮质下行调节躯体运动的另一传导束。115、非条件反射是先天就有的反射称非条件反射,能引起非条件反射的刺激称为非条件刺 激;条件反射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训练而建立起来的反射,

31、凡是能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叫条 件刺激。116、使原来条件反射一致的原因是在条件反射中枢之外,所以叫外一致。117、有与刺激强度过大,超过了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工作能力的限度,以致大脑皮质接受刺 激后由兴奋转为抑制,所以叫超抑制。118、在条件反射建立后,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又得不到非条件刺激的强化时,条件反 射就会逐渐减弱,最后完全不出现,这称为条件反射的消退。119、在阳性或阴性条件刺激作用下,大脑皮质产生的兴奋或抑制过程,常常不是局限于它 所发生的部位,而是或多或少地想起四周扩散出去,这种现象称为兴奋或抑制过程的扩散, 但是由于兴奋或抑制过程在皮质内的相互作用,这种扩散也不是无限制的,他在一

32、定条件下 又会向原来的部位集中回来,这就是兴奋或抑制过程的集中。120、对一系列固定形式的刺激,能够形成一整套固定形式的反映的现象称为动力定型。121、运动技能是人体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122、形成运动技能就是建立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条件反射。在学会运动技 能以后,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内支配的部分肌肉活动的神经元在机能上进行排列组合,兴奋和 抑制在运动中枢内有顺序的、有规律的、有严格时间仅隔的交替发生,形成一个系统,成为 一定的型式和格局,使条件反射系统化。大脑脑皮质技能的这种系统性称为运动动力定型。123、肌肉的向心收缩(肌肉收缩力大于外力时,肌肉收缩使肌肉缩短)如

33、果紧接在同一肌 肉的离心收缩(肌肉收缩小于外力,肌肉收缩时肌肉拉长)之后,会更为有力。利用这种方 法进行力量训练,就称“超等长练习”。124、速度素质是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在运动中表现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极周 期性运动的位移速度。反应速度是指人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快慢;动作速度是指完成单个动 作的时间长短;位移速度,在周期性运动中往往以单位时间通过的距离,或通过一定距离所 用的时间来表示。125、反应时的长短取决于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兴奋延反射弧传导,直至引起效应器 开始兴奋所需的时间;反应速度主要决定于:1)感受器的敏感程度(兴奋阈值高低)2)中 枢延搁 3)效应器(肌纤维)的兴奋

34、性;动作速度的快慢取决于:1)肌纤维的百分组成及 其面积 2)肌力,肌力越大,就能更容易得克服阻力(内部及外部阻力)完成工作3)肌纤 维兴奋性高时,刺激强度低且作用时间短就能引起兴奋4)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126、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工作的能力。127、有氧耐力是指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改工作是靠肌糖原、脂肪等有氧分解供能)的能 力。128、最大摄氧量是指运动是每分钟能够吸入并被身体利用的氧的最大数量,也称“氧极限”。129、无氧阈是指人体在递增工作强度运动中,由有氧代谢功能开始大量动用无氧代谢功能 的临界点,常以血乳酸含量达到4毫克分子/升时所对应的强度(Vo2max)或功率(瓦) 来表示

35、。超过这个临界强度(无氧阈)时,血乳酸浓度将急剧增加。130、无氧耐力是指身体处于缺氧情况下较长时间对肌肉收缩供能的能力。131、在赛前或运动前,人体各器官、系统会产生一系列机能变化,称这时的机能状态位赛 前状态。132、在正式训练或比赛之前所进行的各种身体练习叫做准备活动。进行准备活动的目的, 是在赛前状态的基础上通过各种练习进一步为正式训练比赛做好机能上的准备。133、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人的机能能力和工作效率都不能在活动一开始就达到最高水平, 而是在活动开始后一段时间内逐步提高的。这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叫进入工作状态。134、进行剧烈运动时,由于在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赶不上运动器官的需要

36、,往往 产生一种非常难受的感觉,这种状态叫“极点”。135、“极点”出现后,运动速度降低,运动器官中不但对氧需要量减少,而且也减少了传向 大脑的向心冲动,从而躯体性和植物性神经中枢间协调关系改善,动力定型恢复,就出现了 所谓的“第二次呼吸”,呼吸变得均匀和深长,动作重又感到轻松,一切不舒适的感觉消失。136、在一定强度的周期性运动中,当进入工作状态结束以后(出现第二次呼吸),各器官系 统的机能活动就达到了一种稳定状态。这时工作能力也稳定在一个相应的水平,这种机能状 态就称为稳定状态。稳定状态又分为真稳定状态和假稳定状态。在进行亚极量运动(低于Vo2max的运动)时,摄氧量可满足需氧量的要求,运

37、动中依靠有氧功能,几乎没有氧债的积累,这时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活动水平所处的稳定状态称为真稳定状态。当运动的需氧量超 过人体实际摄氧水平时,尽管呼吸与循环系统的机能活动已达到很高水平,但机体射入的氧 量仍满足不了需氧量的要求,有氧债积累,在这种缺氧的条件下无氧酵解参加功能,是乳酸 大量产生,这时虽然各项生理机能仍表现为稳定状态,但因氧的供应仍不能满足运动的需氧 量,故称为假稳定状态。137、机体不能将它的机能保持在某一特定水平,或者不能维持某一预定的运动强度,这称 为疲劳。138、运动中所消耗掉的物质和各器官系统下降了的机能,通常经过一段时间休息都能恢复 到运动前水平,这一段时间所发生的机能变化叫

38、做恢复过程。139、运动时消耗掉的物质及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恢复的超过原有水平,成为超量恢复。140、运动效果是指经常从事运动练习的人在重复运动的影响下各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 和机能所产生的适应性变化及良好反应。141、青春发育期是由儿童少年时期过渡到成人的一个迅速发育的阶段,以生长突增为青春 发育期开始的标志,以性成熟为结束。142、出生是由于性的染色不同,决定性腺不同,即有男女的性别,成为第一性征,也是主 要特征,这时性的本质区别。在性激素的作用下,出现男女性征上的继发性特征,成为第二 性征或副性征,第二性征标志着已进入青春发育期。143、青春发育期后,心脏发育速度增快,血管发育处于落后状态,同时由于性腺、甲状腺 等分泌旺盛,引起血压升高,称为青春性高血压。144、体操练习中静力性工作产生憋气,血压随动作的金星和恢复出现特殊变化的规律。其 特征表现为:血压先升高,后降低,再上升,而后恢复到动作前水平;血液量也呈现先少、 后多,再恢复常量。称这种变化为瓦尔沙瓦现象。145、在进行静力性工作时,呼吸和循环机能变化没有运动后明显,这种生理反应称为“林 加尔德”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