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与三论宗

上传人:m**** 文档编号:168350503 上传时间:2022-11-09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36.3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天台宗与三论宗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天台宗与三论宗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天台宗与三论宗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资源描述:

《天台宗与三论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台宗与三论宗(3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天台宗与三论宗之关系及其义学同异(董平)天台宗与三论宗之关系及其义学同异编辑:董平内容提要:本文以研究并探讨天台宗与三论宗的历史关 系及其在义学上之同异为基本任务。作为宗派的天台与三 论,其成立的时间乃基本同时,二宗之间不仅有过种种交往 的历史事实,而且在理论上既有某种共同的渊源,在义学上 也共以“中道”为归,然其同中毕竟有异,未可无别而相互 混滥。本文在以历史典籍为依据而论述其相互关系的同时, 对其义学上的同异也作了分析;同时,对新出的论著三论 宗源流考中的有关论点,提出了商榷意见。董平,男,1959 年出生,现为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 究所研究员、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在职博士生。智顗

2、在其佛学思想体系的整体建构之中,乃总以法华 经为宗骨,故法华经“会三归一”之旨,在智顗那里 实不仅仅体现为其教判上的某种根本主张,而且也体现为其 佛学研究上的某种贯彻始终的根本方法论。然所谓“会三归 一”,无论是在法华经还是在天台宗,这一倡导的本身 并不是目的,而仅仅是导向“为令一切众生开佛知见”之旨 的一条权便之途,故会三乘而统归于一佛乘,毕竟以一切众 生所本具佛之知见的终极开显为旨归。作为一种方法论,“会 三归一”本身便是一种圆融的“中道观”,在智顗那里,它 即体现为对于不同佛教思想体系之理论成素的兼融与涵摄, 并在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一根本义旨的基础上将诸家之说 熔铸为一种既新颖而又和谐的

3、佛学思想系统,从而翻出新 意,终致为魏晋南北朝以来数百年的中国佛学别开生面。正 由于贯彻了这样一种兼融众说而导流归源的中道精神,智顗 之佛学遂少有门户之见而展示出阔大的学术胸襟与气度。即 空即假即中之中道实相的阐释,实际上即体现了对于空、有 二宗之学说的统会;而修行方法上的止观并行、定慧双运, 则沉潜与高明并举,积渐与顿达相兼,不仅是南北地之不同 学风的统会归一,也是对于南北朝与不同义学相关的修习方 法的兼摄涵容。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由智顗所完成的天台 佛学系统之整体建构,乃是魏晋南北朝以来在汉地流行的诸 大乘义学之统摄和会的结晶。在经义的具体阐释上,智顗并 不固守一家之说,而强调在开佛知见这

4、一根本义旨之下对于 不同义学的兼摄融会,依理而不依人,依义而不依文,即便 经论无明文,亦可随情而立名,作义以通之。“无文立名, 作义以通经教”,正为智顗诠释经义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 “古来诸师讲说,何必尽有经论明文!”“但使义符经论,无 文何足致疑!”故可“随情所立,助扬佛化”。这种不拘泥于 经论之固有成说的诠释方法,实为天台佛学之所以能翻出新 义而卓然别树一帜的一种根本原因。而此同时,其所谓随情 作义者,亦不仅拘局于佛学内部之不同义学,而同时也包含 了中国本土之宗教与世俗文化中某些理论要素的熔铸。因此 之故,智顗之天台佛学,实质上并非印度原有佛教之某种理 论形态的单纯承继,而是在统摄融会大

5、乘诸义学乃至于中国 儒道诸说之基础上的一次创新。 这一创新,实质上突破了 大乘佛学内部之不同学派的界限,亦超出了南北朝以来绵历 不断的佛道优劣的争讼,佛教所固有异域色彩被显然淡化, 更契合于中国固有人文精神的文化理念则获得凸现,由此而 开辟出了中国佛教义学的新境界。而以中国文化之本质精神 渗入、熔铸乃至改造印度佛学之固有的义学结构及其观念形 态,使其更契合于中国的人文精神、文化理念以及民众之生 活的现实情态与方式,则代表了此后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方 向。缘此种种,就天台佛学理论的内部构成而论,乃与成立 于稍后的三论宗以及充分成熟、发展于唐代的华严宗、禅宗 等,均有义理上的相互关联。论天台宗与其他

6、诸宗派之关系,必首及于三论宗,这不 仅因三论宗之成立几乎与天台宗相同时,而且也因天台与三 论在义学上的关系最为密切。二宗皆推原其说而归于印度之 龙树,又皆以中道实相为其学说之最终归结;天台宗主法 华而兼摄般若诸论,以证成其说,三论则专弘般若而又崇 尚法华。天台与三论皆渊源有自,虽互有影响而又各自 成体系,盛传于当时,为佛教之“显学”。然其立义,毕竟 各有轸域,虽共以中道实相为归,实亦各有其不可相互混滥 的独立涵义。三论宗的实际创建人吉藏(549623),俗姓安氏,本 安息国人,其祖世为避仇家,移居南海,又徙金陵,吉藏即 出生于金陵,故道宣续僧传谓其“貌像西梵,言实东华”。 吉藏七岁投兴皇寺法朗

7、(507581)出家,天真颖悟,皆能 妙达玄旨。至年十九,开始为寺内听众复述经义,“精辩锋 游,酬接时彦,绰有余美,进誉扬邑,有光学众。”及隋定 百越,吉藏乃东游会稽(今浙江绍兴),止秦望山嘉祥寺,达 十五年之久,“志在传灯,*轮相继”,来学问道者千余,以 至于“禹穴成市”, 故后世又称之为嘉祥大师。吉藏之学,受之于兴皇法朗,而法朗之学,则出于僧诠。 诠居金陵摄山止观寺,学宗般若,而以中观为归,名动当世, 时人称为“山中师”、“止观诠”。道宣续僧传卷7慧布 传云:“摄山止观寺僧诠法师,大乘海岳,声誉远闻。”同 卷慧勇传:“于时摄山诠尚,直辔一乘,横行出世。”僧 诠门下有四僧最为著名,即法朗、智

8、辩、慧勇、慧布,当时 号为“四句朗,领悟辩,文章勇,得意布”,僧诠与之处, 虽居师位,而“忘以年期,义兼师友”,故谓之“诠公四友”。 僧诠之学,“玄旨所明,惟存中观”,尝以为“此法精妙,识 者能行,无使出房,辄有开示。” 正由于僧诠及“诠公四友” 的竭力提倡,共戮力于三论之学的复兴,遂使摄山成为南方 三论学的中心地。僧诠所传三论之学,在渊源上乃来自于鸠摩罗什之般若 学,即所谓“关河旧说”。僧诠之师为僧朗,受学于法度(437 500)。慧皎高僧传卷 8法度传称僧朗“本辽东 人,为性广学,思力该普,凡厥经律,皆能讲说。华严、 三论,最所命家。”然据高僧传法度传,法度虽尝 “游学北土,备宗众经”,但

9、“专以苦节成务”,传亦未及其 擅于三论,则法度之专于苦修而并不注重义学之作风,乃可 以想见,然则僧朗的三论之学,乃当别有授受,而非得自法 度。吉藏大乘玄论卷1 云:“摄山高丽(僧)朗大师,本是 辽东城人,从北土远习罗什师义,来入南土,住钟山草堂寺, 值隐士周颙,周颙因就师学。”而日本僧人安澄中论疏记 卷 1 云:“高丽国辽东大朗法师,远去敦煌郡昙庆师所,受 学三论。齐末梁始,来入摄岭山也。” 虽吉藏仅谓僧朗“从 北土远习罗什师义”,未指明其师从何人,而安澄之所谓昙 庆者,也未知为何许人,然据吉藏及安澄的记载,有一点是 可以肯定的,即僧朗实为中国三论学之传承史上的一位至关 重要的人物,他远承鸠摩

10、罗什的三论学说,并于齐梁之际将 罗什的“关河旧义”带到南方,从而实际开启了三论学的摄 山系统。故汤用彤先生云:“齐梁二代,般若三论,亦有 学者。然善者既少,仍不广行。此学之行,端赖摄山诸僧。 摄山僧朗,始以三论命家。传其学于僧诠。僧诠传之兴 皇法朗。兴皇法朗,在陈时大为时所重。弟子众多,其中隋 之吉藏,遂使三论之学,重振于华夏。”僧朗所传,非独三论,亦兼华严,然其隐居摄山 数十年,足迹未至京邑,虽为时人所重,影响却并未普遍。 汤用彤先生也有论云:“僧朗虽一身有关于三论、华严二 学之兴隆,然仍仅驰名山原,未履京邑。其时在都城为时所 最重者,仍属他宗。如开善智藏善涅槃而亦成实论 之大家也。” 僧朗

11、之弟子僧诠,初亦有僧朗之风,遁迹幽林, 誓不涉言,而乐于禅悦。及法朗、智辩、慧勇、慧布来学, 始为开演三论之义。续僧传法朗传云:初,摄山僧诠受业朗公(法朗),玄旨所明,惟存中观, 自非心会析理,何能契此清言!而顿迹幽林,禅味相得。及 后四公往赴,三业资承,爰初誓不涉言,及久乃为敷演。 及(僧)诠化往,四公放言,各擅威容,俱禀神略。 (慧)勇居禅 众, (智)辩住长干, (法)朗在兴皇, (慧)布仍摄领(岭)。禅门 宏敞,慧声遐讨,皆莫高于(法)朗焉。然(智)辩公胜业清明, 定慧两举,故其讲唱,兼存禅众,抑亦诠公之笃厉也。然其 义体,时与(法)朗违,故使兴皇座中排斥中假之诮。道宣的这一记载,可略

12、明三事:僧朗虽以三论命家, 然亦兼弘禅法,此盖与其师法度之“专以苦节成务”有关。 故至僧诠及“诠公四友”,仍以禅味相得,而亦唱“定慧两 举”。若号称“得意”之慧布,既“洞达清玄,妙知论旨”, 以至于“谈论之际,每有客问,必待布而为答”,同时也“常 乐坐禅,远离嚣扰,誓不讲说,护持为务”及僧诠去世 之后,“诠公四友”始得“放言”其所学,并居京邑诸寺, 而三论之学始得出山林而入于都城。僧诠及其门下,在义学 上与当时盛行的成实论的学说多所龃龉,而法朗、智辩、 慧勇之入于京邑,盛传三论,其影响所被,始扫成实之 风。“四友”之学虽共出于僧诠,然其所学,各有专擅, 其于三论义旨之理解,盖亦各有不同。法朗传

13、僧诠之学,于“四友”中盖最称精湛,故道宣谓 “禅门宏敞,慧声遐讨,皆莫高于朗焉。”而法朗传又 云:(朗)乃于此山(指摄山)止观寺僧诠法师餐受智度、 中、百、十二门论,并华严、大品等经,于 即弥纶藏部,探赜幽微,义吐精新,词含华冠,专门强学, 课笃形心,可谓师逸功倍,于斯为证。住兴皇寺,镇讲 相续,所以华严、大品、四论文言,往哲所未谈, 后进所损略,朗皆指摘义理,微发词致,故能言气挺畅,清 穆易晓。常众千余,福慧弥广,所以听侣云会,挥汗屈膝, 法衣千领,积散恒结。每一上座,辄易一衣,阐前经论各二 十余遍。二十五载,流润不绝。由此不仅可知法朗于般若经及“四论”之精湛造诣, 而且也可见其弘法之勤、法

14、席之盛与影响之广。由僧朗携之 南来的摄山三论之学,实至于兴皇法朗之时,才真正在佛学 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畅行于江南,而严重打击了极盛于当 时的成实论之学说,从而不仅发展了般若性空之学,同 时也为天台宗之学说在金陵的初期传播创造了良好的理论 氛围与社会心理条件。而此同时,摄山义学诸僧,从僧朗以 来,并非特专于义学而已,且亦兼习禅定;这一作风,显然 已有兼摄南北学风之实践意味,同样也为智顗定慧双修、止 观双运之学说的倡导准备了前提,使其更易于为时人所接 受。因此,论天台宗与摄山三论学系之关系,首先应须承认 这样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即三论学之在江东的盛行,实际 上已然转变了当时的义学风尚,般若三论之

15、学已逐渐取代了 涅槃、成实之学而成为佛学讨论的兴趣中心,而其兼 摄定慧的实践方法,亦与智顗之所倡相契合,这些都为同样 尊重般若经及大智度论、中论等的智顗学说在江 东的广泛传播创造了非常良好的条件。因此也可以说,三论 之学的盛行实为智顗学说的流行扫清了道路,并且在某种意 义上也导天台宗之先路。诚如汤用彤先生云:在智顗之时,摄山一脉,与天台尤有关系。夫天台观行, 本尊大品。摄山一系,亦主定慧兼运。宜其理味相契, 多有关涉。而且山门宗义,梁陈大盛于江南,成一时风气。 其后智者大师,先在扬州,后至荆州。荆、扬乃当时三论宗 人势力最盛之地。则天台一宗,盛于南方,实有三论诸师之 先容。吾人若论南齐至隋江东

16、佛学之变迁,则首为摄山夺成 实之席,次为天台继三论之踪。前者为义学之争执,后者 因定学而契合也。从学说系统的传承关系来看,三论宗与天台宗均有一个 由北向南发展并最终成熟圆满的过程。南北朝时期佛学风气 之异,大抵为北方重禅定而南方重义学,自道宣以来,历代 学者对此多有论述。摄山三论诸僧既自北而南,从而将北方 的修禅方法带到南方,而又兼摄义理之学,由此而主定慧兼 修,其实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天台宗的传承关系及其思想 渊源亦均来自于北方,因此其修禅方法与三论宗人有所契 合,也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天台宗之倡导定慧兼修,并非 始自智顗,而是立自慧思,甚至可追溯到慧文。慧思本为北 地禅师,其毕生崇信法华而

17、又广弘大品般若,其力 主由定发慧、止观双运,实为其自身经磨历劫中的独特体悟。 因此,虽三论诸僧与天台宗人共主定慧双修,其间并不必然 地存在着天台宗人接受了三论诸师之影响的问题,反之亦 然;故汤用彤先生称之为“契合”,实为的评!然近读杨永 泉著三论宗源流考,其中却一再强调这样一种观点:认 为“学术界谓定慧并修者,一般只讲天台宗一系,即把智顗 提倡止观并重、定慧不可偏废的标准作为中国佛教定慧并修 的开端,而忽略了金陵摄山(栖霞寺)三论学僧先于天台宗门, 是最早倡导定慧并举的这一历史事实。”“慧思在江南体验因定发慧或主张定慧双开,仅仅是对摄山一系学说 的一种继承,谈不上开了定慧并重的先路。”智顗“重

18、弹 止观并重,亦是对摄山僧诠山门宗义于理论上的继承与 发挥。” 如上文所说,摄山诸僧的确是主张定慧兼修的,而 且僧朗之南下金陵,盖在齐梁之际,在时间上确亦较慧思为 早。但杨著却也忽视了这样几点基本的历史事实:1杨著谓“慧思为南岳人,初在北朝”,其实并不恰当。 慧思并不是南岳人,而是武津人。他原本就在北朝,只是由 于他的禅观与北地流行的观点不同,屡受磨难,才由北不断 南下,至陈光大二年(568)始入居于南岳。2慧思之体验“因定发慧”,并不是在江南,而是仍旧 在北地。依道宣续高僧传慧思传的记载,慧思本为梵 行清慎的禅师,受具之后,曾一度师事禅师慧文,其师事慧 文的时间,当在三十四岁即武定六年(54

19、8)之前。慧思在慧文 处,“昼夜摄心,理事筹度”,即已行禅慧兼举之事,虽其初 无所得,然终致“反见心源”、“心性清净”,而自悟“法华 三昧”,故道宣称其“便自通彻,不由他悟”。法华三昧,显 由慧思自行定慧兼举之法而得,“后往鉴、最等师述己所证, 皆蒙随喜”,遂愈自信不疑,“乃以大小乘中定慧等法,敷扬 引喻,用摄自他。众杂精粗,是非由起。”此明证慧思还在 北朝之时,即已广为宣扬定慧兼举的修行方法,并因与北地 禅风有异,是非由起,遭罹多艰。这也正是慧思由北不断南 行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同时也表明,慧思之倡导定慧双修, 还远在他入光州开岳寺(天保五年,554)之前,更远在他至金 陵瓦官寺之前。因此在学

20、说传统上,慧思之倡导定慧双运与 金陵摄山诸僧之提倡定慧双修,并无必然的联系。3慧思于光大二年(568)入居衡岳之后,尝往金陵瓦官 寺。道宣记云:“尝往瓦官,遇雨不湿,履泥不污。僧正慧 暠与诸学徒,相逢于路,曰:此神异人,如何至此!举朝属 目,道俗倾仰。”也即是说,慧思至金陵之时,在佛学上已 有精湛造诣,定慧双开的修行方法在他那里已臻深境,并因 此而在金陵的佛教界产生巨大影响,以至于他归衡岳以后, “陈主每年三信参劳,供填众积,荣盛莫加。”此同样可证 慧思之倡导定慧双开,不可能是由于在金陵接受了摄山诸僧 之影响的结果。4智顗师事慧思,乃在陈文帝天嘉元年(560),时智顗 二十三岁,而慧思则在光州

21、大苏山。见慧思之前,智顗对其 已然“遥餐风德,如饥渴矣”。既见慧思,思即“为说四安 乐行”,而智顗则“受业心观”。这些记载再次表明,慧思之 倡导定慧双修,至迟也不得迟于天保六年(555)入居大苏山之 时;而智顗后来之“重弹止观并重”,则首先是对慧思之佛 学思想的直接继承与发展,而不是对“摄山僧诠山门宗义 于理论上的继承与发挥”。事实上,智顗于慧思处即已开悟 “法华三昧”,又常代思宣讲大品般若及法华,称为“说法人中最为第一”,故光大二年思入衡岳,智顗则禀师 命而南下金陵,居瓦官寺,“创宏禅法”。是明证智顗于瓦官 初说大智度论及次第禅门,宣讲定慧双开之止观法 门,实出慧思之授受,而与摄山无涉。杨著

22、之说,实不免张 冠李戴之嫌,纯为臆度。5向来学界似乎并未说慧思“开了定、慧并重的先路”, 即摄山诸僧先于慧思而倡导此说,也同样不算是开了定慧并 重的先路,因为佛门所谓“定慧双修,止观并重”,原为旧 说,并非新论。而思、顗之功,实在于重唱斯说,而有惩于 南北学风坠失一偏之弊,故灌顶有云:“昔浮头、玄高,双 弘定慧,厥后沉丧,单轮只翼而已。逮南岳挺振,至斯为盛 者也。” 虽灌顶也未将“双弘定慧”归功于慧思之首唱,而 只谓此说“至斯为盛”而已,这是合乎历史事实的。正因定 慧双修原为旧说,而天台及三论之学说传统又皆源于北地, 乃至双方皆共尊大品、释论等,因此实在也就不妨其 学说之某些方面的殊途同归,汤

23、用彤先生谓“宜其理味相 契”,岂非有见于此乎!学术研究原须尊重历史事实及前辈 学者的研究成果,妄分门户,尤不可取。杨著所谓学术界向 来忽略了摄山三论学僧倡导定慧并举这一历史事实,其实并 无根据,至少汤用彤先生在其关于南北朝佛学的经典性研究 之中,早已指明了“摄山一系亦主定慧兼运”。6古今学者多将定慧兼运的重新倡导归为天台一系的 特色之一,并进而论其对统一南北学风所作出的卓越努力, 从历史的基本事实来看,这一观点并无过失。原因是:第一, 所谓定慧兼运,原是禅法,无论是慧思还是智顗,在当时均 以禅法著名,智顗禀师命而南下金陵,其目的也在为“创宏 禅法”。摄山诸僧虽亦主定慧兼运,然其成就主要在义学。

24、 道宣续僧传将慧思、智顗之传归入“习禅”,而将摄山 诸僧及吉藏之传归入“义解”,即至少表明了道宣心目中其 各自的不同佛学成就。由文献的历史记载来看,慧思、智顗 以禅师的身份而倡导定慧兼运之禅法,其在当时所造成的影 响确乎远较摄山诸僧为巨大。故道宣不仅在慧思传中谓 “(慧)思慨斯南服,定慧双开,昼谈义理,夜便思择。故所 发言,无非致远,便验因定发慧,此旨不虚,南北禅风,罕 不承绪”,而且在“习禅篇”总论中又云:“(慧)思实深解 玄微,行德难测。”“当朝智顗,亦时禅望,锋辩所指,靡不 倒戈。”“如斯习定,非智不禅,则衡岭(谓慧思)、台崖(谓智 顗)扇其风也。” 道宣去其时未远,且本为佛教中人而又不

25、属 于台宗,其一再肯定思、顗倡导定慧兼举之风并在当时造成 了巨大的影响,应是历史事实的体现,未可轻加否定。第二, 摄山诸僧虽亦主定慧兼运,但就其后续的发展来看,比如在 三论宗的实际创建人吉藏那里,定慧兼运并未作为其学说系 统中的有机构成而获得进一步的理论阐释与发展,因此定慧 兼运也就并未体现为三论宗区别于其他学(宗)派的一种特 色。而在天台宗那里,经过智顗的发展,定慧兼运不仅为其 禅法实践上的一种根本方法,而且经过了系统的理论化而被 整合为其全部学说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有机部分,若抽去其定 慧兼修之禅法,则其止观学说理无由建立。正以此故,向来 言天台者必首及其定慧兼运之说。由此可明将南北朝末期定

26、慧兼运之实践方法的流行归于天台一系的提倡,就当时的实 际情形而言,并无过失;由此也可明摄山诸僧与思、顗均主 定慧兼运,是其所同;然其影响有异,在禅法上所臻成就有 异,在其各自的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性有异,则是其同中之异 也。上来所说六点,非出于好辩之心,实事实理难违,其中 有不得不然者。然考详史料,三论诸僧与慧思、智顗等的确 有过交往,则其学说间存在相互影响,盖在情理之中,但谓 思、顗之说定慧兼运乃出于摄山诸僧,则未必然。史料所载 三论与天台诸僧之交往,最值得注意者有:1、道宣续高僧传卷 7慧布传云: (布)尝造思禅师,与论大义,连彻日夜,不觉食息,理 致弥密,言势不止。思以铁如意打案曰:“万里空

27、矣,无此 智者!”坐中千余人,同声叹悦。据此则慧布与慧思曾有过直接交往,且相与议论,连彻 日夜,以至废食。慧布(518587)在僧诠门下号称“得意” 又“常乐坐禅”、“誓不讲说”,非独以义学为高,实亦兼习 禅法。据传文,慧布造访慧思之前,尝先见禅宗二祖慧 可(487593),“见便以言悟其意”,甚为慧可所嘉赏。其 见慧思的时间,虽未可确定,然推详传文,则必在梁太 清三年(549)之前。太清三年即武定六年,时慧思仍在河南一 带。由此我们大抵可以知道,当慧布造访慧思之时,慧思早 已自证“法华三昧”,且已然以禅法而著名,慧布访慧思的 目的,盖亦在以禅法相切磋。布、思年龄相若,乃属同辈, 而其学各有专

28、精,慧思非但宗法华,亦擅大品般若, 而慧布则原就精于般若,故其相与议论,滔滔不绝,乃 至于废寝息食。可见其学原亦各有渊源,虽有相互趋同的一 面,却亦见解各有歧异。慧布精于义学而善说,“理致弥密, 言势不止”,慧思盖非其对,故最终以铁如意打案,谓“万 里空矣,无此智者!”此明慧思对慧布之义学成就及其辩才 均深为赞叹。与慧布议论的这一经验,对于慧思之思想的后 来发展,可能会有某种程度的影响,唯史无载文,此亦臆度 而已。2、智顗于光大元年至金陵瓦官寺,宣说大智度论 及次第禅门等,其间尝与摄山诸僧有过接触。道宣续 僧传智顗传云:(慧)思既游南岳,顗便诣金陵,与法喜等三十余人在瓦 官寺,创宏禅法。 长干

29、寺大德智辩,延入宋熙;天宫寺 僧晃,请居佛窟。斯由道弘行感,故为时彦齐迎。顗任机便 动,即而开悟,白马警韶、奉诚智文、禅众慧令,及梁代宿 德大忍法师等,一代高流、江表声望,皆舍其先讲,欲启禅 门,率其学徒问津取济。灌顶智者大师别传则云:(顗)既奉严训,不得扈从衡岳,素闻金陵仁义渊薮,试 往观之,若法弘其地,则不孤付嘱。仍共法喜等二十七人同 至陈都。然上德不德,又知音者寡。有一老僧,厥名法济, 即何凯之从叔也。自矜禅学,倚卧问言:“有人入定,闻摄 山地动,知僧诠练无常,此何禅也?”答曰:“边定不深, 邪乘闇入,若取若说,定坏无疑。”济惊起谢曰:“老僧身尝 得此定,向灵耀则公说之,则所不解,说已永

30、失。今闻所未 闻,非直善知法相,亦乃悬见他心。”济以告凯,凯告朝野, 由是声驰道俗,请益成蹊。于时长干慧辩,延入定熙; 天宫僧晃,请居佛窟;皆欲舍讲习禅,缘差永恨。智顗居瓦官讲大智度论及法华等,兴皇法朗则 尝遣其高足以构难。别传又云:兴皇法朗,盛弘龙树,更遣高足,构难累旬。磨镜转明, 揩金足色,虚往既实,而忘反也。好胜者怀愧,不议而革新, 斯之谓欤!白马警韶、定林法岁、禅众智令、奉诚法安,皆金陵上匠,德居僧首,舍指南之位,遵北面之礼。其四方 衿袖,万里来者,不惜无赀之躯,以希一句之益,伏膺至教, 餐和妙道,唯禅唯慧,忘寝忘餐。尽管灌顶在其字里行间不免有对智顗的溢美之辞,但我 们仍然可以确知,智

31、顗至金陵“创宏禅法”,开始时并不顺 利,故灌顶有“智音者寡”之记;后因老僧法济之问,知智 顗确有“悬解他心”之能,复因法济之侄何凯告之于朝野, 方始“声驰道俗,请益成蹊”。其后梁陈间大德大忍法师尝 与智顗于法席间议论,“观慧纵横,听者倾耳;众咸弹指合 掌,皆言闻所未闻”,忍极称叹。因为“先达称咏,故颂声 溢道”。 可见智顗在金陵之所以能立定脚跟,确是靠了他在 禅法上的独特成就及其义学上的独特见解,从而折服了一代 高僧大德,以至于“一代高流、江表声望,皆舍其先讲,欲 启禅门”。长干寺智辩,乃为“诠公四友”之一,盖亦服膺 其说,而延智顗入居定熙寺。法朗为“诠公四友”之最,虽 智顗声誉一时陡起,然法

32、朗其时盖对智顗之说仍心存犹疑, 故尝遣高足与智顗相论难; 虽构难累旬,而未能屈智顗之 说,其间或有转依智顗门下者,故灌顶谓“虚往既实而忘反 也”,而道宣也尝谓智顗“锋辩所指,靡不倒戈”,或此之谓 欤?可见法朗门下之构难,其结果反使智顗之声誉更高,以 至于警韶(508583)、智文(589599)等等金陵上匠硕 德,皆对其礼敬有加。如警韶者,原本就精于大乘义学,尤 擅大品,其“敷演经论,解冠群宗”。真谛三藏译金光 明经及唯识论等,警韶尝参与其事,并“朝授晚传, 夜闻晨说”长讲于白马寺,广弘传化。道宣续僧传警韶传云:(警韶)既登耳顺,便令慧藻续讲。躬往瓦官宴坐少时, 法门深妙。时沙门智顗,定慧难逾

33、,人神颇测,静叹精利, 事等夙成。共诸前学频请重讲,留意绵久,以疾辞之。据此,则警韶于瓦官听智顗说法,时年已经六十岁;传 既谓智顗“定慧难逾,人神颇测”,则智顗传谓警韶等 “皆舍其先讲,欲启禅门”,盖为事实。警韶实为前辈硕德, 智顗也对其谨申敬礼,“频请重讲,留意绵久”,然警韶终“以 疾辞之”而未讲。由这些记载可知,智顗辞慧思而南下金陵, 弘传法华、敷演大论、宣说禅门,的确在金陵的 佛教界引起巨大的震动,造成深广影响,其间虽与摄山学僧 有过义理上的论辩,然最终却赢得智辩及法朗门下之尊敬。 由此可以知道,智顗及摄山诸僧,虽其义学共尊龙树,然其 义解却不无歧异,实因其学统原自各有渊源也。3、开皇十

34、五年(595),蒋山栖霞寺住持保恭(542621) 于八月六日致书智顗,奉纳本寺田园,请秘书监开府仪同三 司柳顾言作证,延请其往栖霞寺居住说法。其书今存于国 清百录卷 4。其中有云:栖霞寺众保恭等和南:窃以瞻慕明德,灰管屡迁;展觐 以来,炎凉甫隔。优餐至法,用禀教门。定水澹而无涯,词 峰高而不极。至如止观方等之义、龙树马鸣之文,莫不殚其 理窟,究其冲妙。恭虽不敏,少游讲席,窥玩南北经论法师 三十余年,求其奥旨不悟。观诸法海,寄在余生。故寺 众斋诚,请延威德,惟愿旁观曩哲,爰降彼居,依经受用, 必垂纳处。保恭对智顗的仰慕之情,溢于言辞之间,不仅瞻慕其明 德,且称其于“止观方等之义、龙树马鸣之文”

35、,皆殚其理 窟而究其冲妙,则见智顗的佛学成就,在当时实亦备受三论 宗人的推崇。虽保恭竭诚延请,然智顗却并未赴栖霞。佛 祖统纪卷 6智顗传云:“(开皇十五年)八月,蒋山栖霞 寺沙门保恭奉纳本寺田园,请师来居,不赴。”按栖霞寺乃 为三论宗之祖庭,保恭则为慧布的弟子。据续高僧传卷 11保恭传,保恭善成实论、十地经论及法华经 等,又“综习定业,深明观行”,至德初(583)从学于慧布后, “听采三论,善会玄言”,复又精于三论;“及(慧)布之亡, 委以徒众, (保恭)既承付属,率诱如初,而德素尊严,见者 皆惮。整理僧务,功在护持。纲正僧纲,清肃有闻。” 实为一代高僧。其自谓“少游讲席,窥玩南北经论法师三十

36、 余年”者,谅非虚语。由此尤可见非但智顗之禅法,而且其 义学亦是深为三论大德如保恭者所推崇的。然智顗之所以未 应邀赴栖霞寺居住,其原因盖智顗尝有寄终天台之誓,移居 栖霞,则与其本誓有违。其实在同年(开皇十五年)七月,杨 广即曾致书荆州总管及智顗本人,敦促智顗勿往天台而留居 栖霞,以为居于栖霞,若有谘决,可朝发而暮到,并谓“行 道本贵安心,宁劳过远?天台之路,幸愿辍情!”而智顗复 书云:“栖霞乃言咫尺,非关本誓之心。天台既是寄终之地, 所以恒思果遂,每嘱弟子,恐命不待期,一旦无常,身充禽 鸟,焚烧余骨,送往天台。” 此事实可解释智顗何以不应保 恭之邀而移居栖霞的原因,而同时也可见智顗不与统治者相

37、 妥协的一面。4、今国清百录卷 4存吉藏大师遗智顗书札四通, 可证他们之间是曾经有过书札往来的。其中一通为开皇十七 年八月二十一日吉藏并嘉祥寺一百余僧请智顗开讲法华 经的疏文。文云:吴州会稽县嘉祥寺吉藏稽首和南:伏闻山号崔嵬,道安 登而说法;峰名匡岫,慧远栖以安禅;未若兹岭宏丽,接汉 连霞,濬壑飞流,冲天灌日。智者栖凭二十余载,禅慧 门徒,化流遐迩。若非道参穷学,德侔补处,岂能经论 洞明,定慧兼照!至如周旦殃后,孔丘命世;马鸣化终,龙 树继后,如内外不坠,信在人弘。光显大乘,开发秘教,千 年之与五百,实复在于今日。南岳睿圣,天台明哲,昔三业 住持,今二宗绍系,岂止洒甘露于震旦,亦当震法鼓于天竺

38、。 生知妙悟,魏晋以来典藉风谣,实无连类!释迦教主,童音 发疑;卢舍法王,善才访道。敢缘前迹,谛想崇诚,谨共禅 众一百余僧,奉请智者大师演畅法华一部。此典众圣之 喉襟,诸经之关键,伏愿开佛知见,耀此重昏,示真实道,朗兹玄夜!吉藏对智顗的景仰之情及其请演法华的诚恳之意, 均洋溢于疏文的字里行间。然智顗亦并未应吉藏之请而赴嘉 祥寺说法。佛祖统纪载云:“(开皇十七年)八月,会稽嘉 祥寺沙门吉藏百余人奉疏请讲法华,不赴。”至于其未赴 的原因,今学者多以为其时智顗已经身患疾病,不克远行。 如吕澂先生云:“灌顶编国清百录,篇末附有吉藏致智顗 的信三通,措辞谦抑,表示要向智顗请教。还附有吉藏请智 顗赴会稽讲

39、法华的疏,但这已是智顗临死的一年,即开 皇十七年,当然没有去成。” 巨赞法师云:“可能在吉藏启 请的时候,智者已经现疾,所以没有能够开请。” 按吉藏奉 疏之时,距智顗圆寂仅三个月,则智顗其时因“已经现疾” 而未应吉藏之请,似亦不无可能;但史实无征,其真实原因 实已无从知晓。5、吉藏晚岁极推崇法华,其致智顗书,谓之“众圣 之喉襟,诸经之关键”,可见其对法华经之重视程度。 其既请智顗演说法华而未果,据传,吉藏后尝从灌顶学 习法华经义。道宣续高僧传灌顶传云:(灌顶)晚出称心精舍开讲法华,跨朗笼基,超于云印, 方集奔随,负箧屯涌。有吉藏法师,兴皇入室,嘉祥结肆, 独擅浙东,闻心道胜,意之未许;求借义记

40、,寻阅浅深,乃 知体解心醉,有所从矣。因废讲散众,投足天台,餐禀法 华,发誓弘演。佛祖统纪卷 7: 师(灌顶)晚年于会稽称心精舍讲说法华,时人赞之, 有跨朗笼基、超云迈印之语(原注:兴皇朗师,齐山阴慧 基撰法华疏,梁光宅法云制疏讲经,并见唐续僧传。 印师未详。)郡中有嘉祥吉藏,先曾疏解法华,闻章安之 道,废讲散众,投足请业,深悔前作之妄。此事因见载于道宣续传,后人多从其说,而尤为天 台宗人所乐道。然亦有对此持疑者,如吕澂先生云:“此文(按: 指道宣续传文)写得比较含糊,后来到了佛祖统纪(卷 七)就说吉藏跟灌顶学过。这些说法,从年代来看,不尽可信。 因为开皇十七年,智顗已经回到天台,而且不到一年

41、就死了。 吉藏寄去书疏,那是可能的。至于说吉藏从学于灌顶,不免 是附会。据灌顶在涅槃玄义中自述经历说,智顗回天台 的时候,他尚在江西,智顗死的那年他才赶回天台,他秋天 到,智顗冬天就死了。不久,他料理天台后事,并监工兴建 国清寺,没有时间去会稽,更没有时间讲经了。再从年龄讲, 吉藏比灌顶大十几岁,去听灌顶讲学也不大可能。现存吉藏 注释法华的著作有好几种,如游意、统略、玄论、 义疏等二十多卷,其中议论很少是因袭天台的。又从两 家的整个学说和方法论来看,他们是根本不同的。 因此, 决不能说吉藏讲的法华是从天台那里抄来的。天台宗人 那么说,只是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而已。”据续高僧传吉藏传,吉藏于“开皇

42、末岁”被杨广召入慧日寺,后又召入 长安日严寺。“开皇末岁”应即开皇二十年,其时智顗圆寂 后仅三年;也就是说,智顗圆寂后三年,吉藏即离开了会稽 嘉祥寺。而在这三年之间,灌顶的确很少有可能去会稽讲经 说法。因此从时间上来说,吕澂先生认为吉藏从灌顶学法 华之说“不尽可信”,是极有见地的。但这一点却也并不 意味着吉藏未曾受到过天台学说的影响。作为一代大师,吉 藏必然关注佛学的发展趋势,更何况智顗在当时佛教界的地 位与影响均可谓如日中天?事实上,吉藏作为三论高僧而又 特重法华,大业初尝写二千部法华,又平生讲法华 三十余遍,这本身就可视为接受了天台学说之影响的一种表 现。巨赞法师云:“吉藏的开展弘法事业,

43、还是在开皇十七 年以后,也就是接受了天台宗的影响以后。但吉藏在长 安开始讲经,的确是讲的法华经,并且引起过争论,由 于他的学识广博,口才流利,折服了许多有名的学者,芳 誉更举,顿爽由来。隋亡,自处卑室,竭诚礼忏,又别置 普贤像,躬对坐禅,观实相理,这可能又与天台宗的作风有 关。”吉藏精研三论,独以义学为高,平生“讲三论一百余遍, 法华三十余遍,大品、智论、华严、维摩等 各数十遍,并著玄疏,盛流于世。” 他不仅是中国三论宗的 实际创建人,而且实际上也是鸠摩罗什以来般若中观学说的 集大成者。吉藏的三论之学,来源于摄山诸僧,上承以鸠摩 罗什为代表的“关河旧说”,而归原于印度的龙树。三论宗 以龙树的中

44、论、十二门论及提婆的百论为主要的 基本典据,在中国佛教诸宗派中,是唯一一个依论而不依经 的宗派。三论旨在阐明缘起性空。一切诸法之现有的一般的 状态,按照三论宗的理解,仅仅是众因缘和合之时所显现的 法相,而并不表示诸法之“有”的本身具有任何实在的本质 规定性。“缘起”决定了诸法之“性空”,而“性空”即是自 性的空无,是关于一切世界现象之现存状态不具有其本身之 存在实性的本质规定。处于性空的这种本质规定之中,一切 事物现象充其量只是一种无本质的存在,是特定因缘条件之 下的虚幻显相。由于性空被确认为一切诸法之存在的终极真 实状态,亦即是实相,因此在三论宗那里,如何揭示诸法之 性空的终极实相,便成为其

45、理论阐释的根本任务。现象的一般现存状态,在世俗的观点之下,乃是实有的, 是为“俗谛”;现象之性空,则需籍般若慧力穿越一切有相 的虚幻才能洞达,而空即为现象的实相,故为“真谛”。俗、 真二谛处于相互对立的二边,既是世间出世间的分际、迷悟 的分际,也是关于存在的本质状态之诠释的不同分际。真俗 二谛的存在,因此也就成为诸佛说法以化导一切迷情的基本 依据。中论观四谛品云: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 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青目释云:世俗谛者,一切法性空,而世间颠倒故,生虚妄法,于 世间是实。诸圣贤知其颠倒性故,知一切法皆空无生,于圣 人是第一义谛名为实。诸

46、佛依是二谛,而为众生说法,若人 不能如实分别二谛,则于甚深佛法,不知实义。二谛代表了关于存在的两种不同理念与诠释,俗谛将现 象作为实在,而真谛(第一义谛)则将现象诠释为虚幻,而以 空性作为实在。二谛的存在乃为一切佛法所从展开的基点, 故吉藏云:“二谛是佛法根本,如来自行、化他,皆由二谛。” “二谛者,盖是言教之通诠,相待之假称,虚寂之妙实,穷 中道之极号。” “若了于二谛,四论则焕然可领;若于二谛 不了,四论则便不明。为是因缘,须识二谛也。若解二谛, 非但四论可明,亦众经皆了。众经既不出二谛,二谛若 明,故众经皆了也。” 正以此故,二谛义的阐明,便成为吉 藏三论学说体系之建构的理论基点。由于二

47、谛各为一偏之见,俗谛执现象为实有而迷失真谛 所明之现象空性;真谛虽见现象之空性,却亦迷失俗谛所见 之现象本身的存在;所谓“凡夫著有,故迷真谛;二乘滞空, 迷世谛也。” 因此在吉藏看来,各执一偏之二谛,皆未能显 现一切世界现象之存在本身的真实状态,皆须破斥。二谛未 可互非,故为破斥各坠偏邪之二谛,必须双非双遣,由此而 有以真俗二谛之双边否定为特征的中道观的引入与确立。吉 藏云:如因缘假有,目之为俗,然假有不可言其定有,假有不 可言其定无,此之假有,远离二边,故名为正;俗有既尔, 真无亦尔。假无不可定无,假无不可定有,远离二边,故目 之为正。俗谛所说现象实有,在真谛的观照之下,实非实有,而 是“假

48、有”;真谛之所谓空无,却并不否定现象之宛然若有, 故若取俗谛,真谛亦假,是为“假无”。“假有”不可定有, “假无”不可定无,即是同时共遣“假有”、“假无”之双边 故谓之“远离二边”。二边既离,即得乎中道,故“目之为 正”。因此在吉藏那里,中道首先是一种理论诠释的方法论, 这一方法乃以真俗二谛的存在为前提,又以真俗二谛的同时 否定为归结。般若中观之学的最后目的,是要论证一切存在 之最终的空性,即所谓“一切皆空”,而这种绝对的空性, 必须是无所倚傍、无所犄角、无所对待、独立自显的,它即 被三论宗确认为一切世界现象的终极实相。非常可以理解的 是,这一终极实相的理论还原是极其困难的,语言的诠表功 能在

49、这里毫无用处,因为任何谓词的介入都必然意味着哪怕 是最轻微的意义制限,而绝对空的实相本身却不允许有任何 的制限。因此在吉藏的话语体系当中,我们无法看到关于终 极实相之诠释的任何确定性表述,而“遮诠”的否定法,则 被认为唯一有可能导向关于终极实相之“领略”的接近途径。 因此,以遮遣法否定一切可以否定的东西(包括“空”本身), 便体现为吉藏三论学之中道方法的最基本特征。在一切可能 被否定的都被否定以后,绝对的空本体才可能浮现出来,是 即以破偏而显中,亦即在否定中托现出那不可诠表的绝对 空。被确认为终极实相的这种绝对空本身并不具有任何内容 的确定性与实在性的规定性,在吉藏的话语当中,它即只能 “不是

50、什么”,而不可能“是什么”。“不是什么”并不直接 指向被诠表的对象本身,而只是关于对象的某种否定性接 近;因此当实相之绝对空由于这种否定性的接近而托现出来 以后,这种方法本身也是必须加以否定的。作为一切诸法之 究竟实相的绝对空,因此就不仅超越于语言描述的可能性, 而且同时也超越于思维的可能性,故吉藏谓“虚空非有非无,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即是实相。”“言忘虑绝,方是真谛。” 既“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原应是无名无色,故吉藏又云: “偏病既去,正亦不留,非偏非正;不知何以美之,强叹为 正,谓绝待正也。” “绝待正”也只仅仅是不得已而强为施 设的一个名言而已。但不管如何,“绝待正”是通过二谛之 不

51、断双边非遣的中道方法而实现出来的,它本身既不处于任 何相对之相当中,更不偏倚于任何一边,是纯粹独立的绝对 中体,亦即是中道。因此,在吉藏那里,中道在作为某种理 论诠释方法的同时,也用以指称通过这种方法所实现出来的 究竟实相。故吉藏云:“即二谛是中道,既以二谛为宗,即 是中道为宗。” 因此,在吉藏那里,中道即是“绝待正”, 即是毕竟空,即是实相,即是佛性。在非常简略地考察了吉藏之中道义以后,我们便亦有了 一个谈论天台宗与三论之同异的理论基础。在天台宗那里, 中道同样也体现为一种理论诠释的方法,并且也同样用以指 称由这种方法所实现出来的关于世界现象全体之终极的本 质实性,在这种一般的宽泛意义上,天

52、台宗的中道与三论宗 并无歧异。但是考虑到两者之间以下数方面的差异性也许是 重要的。1三论与天台之中道方法本身的差异性。理论的方法 终究决定于并服务于理论的目的。在三论宗那里,其全部理 论建设的终极目的是论证一切诸法之存在实性的毕竟空,因 此如前所述,它由二谛切入,以二谛之相待假为破斥对象, 复经一系列之双边否定,一往无前,破斥到底,以至于“大 涅槃亦空,空亦并空”。故三论宗之中道方法,乃以破斥一 切以至于破无所破为根本特征,虽其以中道为说,实际上最 终却亦不立中道谛,就其最初的理论切入点二谛义而言,在 其理论之终结形态当中也毕竟无有遗余。而在天台宗那里, 中道之义,实际上却是一开始就与真俗二谛

53、并立的,并且是 真俗二谛的统摄涵融,是既独立无待而又兼带空假的一支。 因此在智顗的阐释之中,其中道方法并不单纯地体现为无尽 的遮遣,而是不仅破中有立,而且有破有立,并且实际上以 中道谛之最终确立为其理论的根本目的。因此之故,天台宗 也不象三论宗那样纯粹从二谛的双边否定来托显中义,而是 更多地从空、假、中三谛的即时圆融共在来开显中道的究竟 实义。关于三论与天台之虽共用中道而其理论诠释方法之 异,吕澂先生曾经非常恰当地指出:“三论宗的方法论是着 眼于无所得的,不但对立说如此,对破来说也 是如此。他们既不执着于立,也不执着于破,都是以 否定的方式来表达他们观点的。天台宗就不然,所谓一念 三千的实相论

54、,诸法当体就是实相等等,都是采取了肯定 的方法论的。” 此研几体微之论,深得腠理。2三论与天台之中道作为诸法究竟实相之内涵的差异 性。在三论宗的理论结构及其话语系统当中,我们实在并不 能说作为实相的中道有任何“内涵”,因为那只是一种不具 有任何确定的实在性的、超越于一切言诠之可能性、并且玄 微幽绝到思维也无由深入的虚无空寂。天台宗固然也说中道 为心言路绝,不可思议,但此“不可思议”却并非纯粹谓其 绝对空性,而是谓存在之本来如是状态的三谛圆融,即空、 假、中三性共融于一体。因此,如果说三论宗之中道实相并 不具有任何实在性的规定性的话,那末这一表述实际上就不 适用于天台宗,因为在台宗那里,中道(诸

55、法实相)即是三谛 的圆成,亦即是以空、假、中三谛之圆融无间的共时俱在作 为实相本身之存在实性的终极规定性的。因此之故,在当吉 藏通过现象的层层剥离与解构而将存在实性还原为空的绝 对之时,智顗却由于解构与建构的双重运用而将存在的实在 性归原为当下俱足的、以空假中三谛之即时圆融为本质规定 的中道一实之谛。这种中道一实之谛,乃是一切诸法之存在 的本真如是状态,是绝对的实在性本身,也是天台宗在理论 上最终需要建立并要求人们在止观修习的过程中加以实证 的对象。正因为有这种中道谛的建立,智顗才有充分的理由 说诸法当体即是实相,如此等等。显而易见,尽管三论与天 台均以中道为其理论的归结之处,但是在其各自的理

56、论系统 当中,其中道的内涵之间却有着不容忽视的差异性,未可相 互混滥。3无论是三论宗还是天台宗,“中道”这一理论形态均 来源于龙树的中论卷4观四谛品。然吉藏主要从二谛 之双非以论中道,智顗则主要从三谛之圆融以论中道,体其 究竟,实原于其对中论一偈的不同理解。偈云:“因缘 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三论与 天台均极为重视此偈的义解,并分别对其进行了理论阐释。 我们先看吉藏的理解:“从来明此,是三是义:一因缘即是 空,二是假,三是中。此之二谛,岂凡夫所知?唯圣能了, 又非二圣所及,但菩萨境界也。”“因缘生法是俗谛,即 是空是真谛,亦是中道义是体。华严云:一切有 无法,了达非有非

57、无。故有、无为二谛,非有非无为体。” 吉藏解此偈为“三是义”,故此偈在三论宗也遂称为“三是 偈”。而所谓“三是义”,亦即是将“因缘所生法”作为主词 此后三句中的三个“是”字作为该主词的并列谓词,而空、 假名、中道三者,则成为该主词的并列表语。照此理解,此 偈之义,即为:因缘生法即是空,因缘生法亦是假名,因缘 生法亦是中道义。由于真(空)、俗(有)二谛仅仅具有相互对待 的意义,皆为坠失一偏,未是得中;故欲得中,须就真俗二 谛而并非,既遮遣空有二谛,远离二边,名为中道。中道非 真非俗、非有非空,既出离于空有二边,实亦涵摄空有二边, 故为绝待正,而为二谛之体。但是重要的是,在三论宗的体 系之中,中道

58、虽然不是离却二谛而得湛然独立的实在者,而 实为二谛双非之后所显理体,但是这一理体实际上却又被视 为某种纯粹超越于二谛的绝对异在,因此之故,作为二谛之 体的中道,便只有在二谛之双边的不断共时非遣过程中才能 托现出来。“三是偈”在天台宗那里则被称为“三谛偈”,这与智 顗对它的独特理解有关。在智顗看来,此偈所阐明的并不仅 仅是空、有二谛的相互对待,而是总体上为“诠三谛之理”, 即阐明空、假、中三谛的共时圆融。智顗云:“中论云: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此即诠真谛;亦为是假名, 即诠俗谛也;亦是中道义,即诠中道第一义谛也。此偈即 是申摩诃衍诠三谛之理。” 智顗同样也就二谛之双非以论中 道:“遮二边故,

59、说名中道。言遮二者,遮凡夫异见有边, 遮二乘所见无名相空边,遮俗谛、真谛之二边,遮世谛、第 一义谛之二边,遮如此等之二边,名为不二。不二之理,目 之为中。” 但是与吉藏不同的是,经遮二边而还原出来的中 道,在智顗那里乃被确立为审实不虚究竟一实之谛;由于中 道谛是由二谛的双边否定同时也是双边兼摄而开显出来的, 并且实际上即是真俗不二之体,因此它就既与真谛相即,同 时也与俗谛相即,由是而有三谛圆融之说。在偈文的理解上, 智顗实际上并不是将三“是”字读作“因缘所生法”的并列 谓词,而是将四句首尾相粘连,以前一句的表语作为后一句 的主语。按照这种读法,偈文之义遂成为:因缘所生法,法 亦即是空,空亦是假

60、名,假名亦是中道义。故空、假、中三 者乃得一一相即,辗转相依,而一切诸法之存在的本来相状, 亦得诠释为即空、即假、即中的三谛圆融之体。从真俗二谛的相互对待而又共融不二的阐释之中“分 离”出中道谛,并以中道谛作为既是对真俗二谛之和谐的兼 摄涵融、又是对真俗二谛之超越的否定出离的极则,是天台 三谛说之所以成立并异于三论二谛说的关键所在。在天台宗 那里,正由于有这种中道谛的建立以及“三谛”与“三智”、 “三观”等的理论毗连,才使其实相论之诠释的全部过程展现出了理论境界上的波澜壮阔,既迂回曲折而又层层转进, 而终导此在人心于究竟的澄明之境。以上所说三点,我们认为是三论与天台之中道实相说在 理论上的最基

61、本差异。由于这种差异性的存在,便亦导致二 宗在其它某些方面的不同观念,比如关于“教言”之功能的 理解,二宗便各自不同。在三论宗那里,毕竟空的中道实相 理体实质上是不可接近的,甚至超越于思维所可能企及的领 域,因此一切教言在终极意义上都无法真正表现实相本身。 但在智顗看来,教是能诠,理是所诠,教与理契,便即是实; 故佛说一切教言终能致得众生佛之知见的究竟开显。在判教 上,三论宗主“二藏三轮”说(小乘、声闻藏,大乘、菩萨藏; 根本*轮、枝末*轮、摄末归本*轮)。此三种“*轮”的判释, 其依据是法华经从地踊出品“尔时世尊,于诸菩萨大 众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诸善男子!如来安乐,少病少 恼;诸众生等

62、,易可化度,无有疲劳。所以者何?是诸众生, 世世已来,常受我化,亦于过去诸佛,恭敬尊重,种诸善根。 此诸众生,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除 先修习学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得令闻是经,入于佛慧。” 澄观尝云:“隋末唐初吉藏法师,依法华第五立三种*轮: 一、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即根本 *轮。二、除先修习学小乘者,即枝末*轮。三、我今亦得令闻是经,入于佛慧,即摄末归本*轮。” 可见吉藏之判 教,虽其形式与天台“五时八教”有明显差异,但实甚与天 台之说有关,而在具体论述上,则更明显受到天台宗的影响。综观吉藏与智顗二位大师的佛学成就,实各有境界。尽 管这种境界所展现出

63、来的最终理论图景并不相同,但他们都 充分利用了当时佛学的思想材料,精心构筑了其各自的理论 体系,从而为中国佛学的普遍繁荣作出了贡献。相比较而言, 吉藏所开创的三论宗,无论是在关于实相的基本观念上还是 在关于实相的理论证明方法上,都较为纯粹地坚持了印度龙 树一系的中观学说,同时也吸取了以鸠摩罗什为代表的“关 河学派”以来的三论学思想成就,而集般若中观学之大成。 三论宗所透露出来的一般理论取向,也更为浓厚地代表了印 度以出世间为实相之境的固有观念。相对于吉藏之“纯粹”, 智顗实有某种“杂博”,他并不固守某一家之说,而是为证 成由其本人所独创的新说而综合利用了当时所可能获得的 思想材料,其中当然也包

64、括了龙树的中观学说以及鸠摩罗什 的“关河旧说”。关于智顗融摄诸家之说而翻出新义的这种 “杂博”,湛然曾有非常恰当的概括:“一家教门,远禀佛 经。所用义旨,以法华为宗骨,以智论为指南, 以大经为扶疏,以大品为观法。引诸经以增信,引 诸论以助成,观心为经,观法为纬,织成部帙,不与他同。” 可见天台宗虽以法华经为根本经典,但般若学诸经论也 原为其学说之整体建构的一个重要来源与构成部分,因而其 理论阐释也并不仅仅局限于法华经义,而更多地表现出 了以法华经的诸法实相之说去消解、兼摄、融会、统合 其它经论之说的卓越努力。正因为有了这种融众说于一炉, 导百川而归海的学术胸次与雅量,才使其学说之整体开展出 了既“杂博”而又圆融统一的理论新天。因此也就毫不奇怪,我们会在智顗学说的具体展开过程 中看到中观学某些论证方法的运用及其理论形态;而在某种 意义上,我们也承认智顗是受到过并实际上接受了鸠摩罗什 以来三论学之成就的某些影响的。但是我们却不能同意这样 一种观点,即认为智顗的中道学说乃“因袭”三论而来。杨 永泉谓:“三论学对实相的基本观点就是,中道联系到二谛, 即空是真谛,有是俗谛,二者统一起来而成中道实相。这种 理论不仅被三论宗所吸收,后来的天台宗也承袭此说,即以 中道来解释实相。”“概括地说,三论宗的全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