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探究物质变化的条件和影响物质变化的因素
《实验探究物质变化的条件和影响物质变化的因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探究物质变化的条件和影响物质变化的因素(2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实验探究物质变化的条件和影响物质变化的因素(北京习题集)(教师版)一选择题(共3小题)1. (2016秋西城区校级期中)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是根据一些反应事实推导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推理不合理的是()序号化学反应事实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A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反应物浓度B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发生反应,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反应温度C白磷比红磷更易点燃反应物的种类D铜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铜粉在空气中较易燃烧组成元素不同A. AB. BC. CD. D2. (2012东城区一模)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是根据一些反应事实推导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
2、,其中推理不合理的是( )序号化学反应事实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A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反应物浓度B碳在常温下不与氧化铜反应,而在高温时能与氧化铜反应反应温度反应物的种类C双氧水在常温下较难分解,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催化剂D 大木桩在空气中很难燃烧,小木条在空气中较易燃烧A. AB. BC. CD. D3. (2008西城区二模)以下是根据一些实验事实推导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不合理的是()实验事实影响因素A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反应物的浓度B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发生反 应,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温度C双氧水在常温下不易分解,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
3、分解催化剂D铜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纳反应物的种类米级的铜粉在空气中易燃烧A. AB. BD. DC. C二多选题三.填空题(共2小题)4. (2019昌平区二模)方便面久置会产生“哈喇味”这是由于面饼中的油会发生酸败而变质。过氧化物是酸败过程的一种中间产物,会加快面饼的变质。如图是不同条件下,某品牌方便面中过氧化值(与过氧化物含量成正比)的测定结果, 影响过氧化值的因素有 。A储藏天数过氧化值常温、开袋常溫、不幵袋冷藏、不开袋5 .( 2010 丰台区二模)某课外小组在研究金属与酸的化学反应时,设计了以下三个实取质量相等的铁片和锌片,分别放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盐酸中,生成氢气的质量(m)
4、与反应时间(t) 的关系曲线如图1所示. 锌比铁的金属活动性.(填“强”或“弱” B表示的金属是,请写出金属B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 .(2)金属与不同质量分数的盐酸反应的快慢不同.取质量相等的锌片,分别放入5%、20%的足量稀盐酸中.实 验表明盐酸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5%的盐酸与锌片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曲线如 图2所示.请在该图上用虚线“”补画出20%的盐酸与锌片反应m与t的关系曲线.(3) 温度对金属与盐酸反应速率也有影响实验表明,温度越高,盐酸与金属反应的速率越快请你设计一个 实验方案证明这一结论.你的方案是.四实验探究题(共4小题)6. (2018秋石景山
5、区期末)某实验小组用石墨做电极进行电解水实验,为增加导电性,改用Ca (OH) 2饱和溶液 进行电解,实验时除两个电极均有气泡冒出外,溶液中还出现了白色浑浊,该小组对白色浑浊出现的原因进行了 如下探究。【猜想与假设】 溶液温度升高导致Ca (OH) 2析出而出现白色浑浊。 水减少导致Ca (OH) 2析出而出现白色浑浊。 与石墨电极有关。【查阅资料】 Ca (OH) 2 的溶解度:20C时为 0.16g, 100C时为 0.07g。 在加热条件下铜能与氧气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铜与稀硫酸不反应;氧化铜能与稀硫酸反应。进行实验】实验 实验装置主要实验操作实验现象1 -取20mLCa(OH)2饱溶
6、液中未出现白色浑和溶液加热至沸腾浊2 取 Ca(OH) 2饱和溶 烧杯中溶液体积几乎 液于烧杯中,加 5ml 无明显变化,溶液中明水,通电 3min 显出现白色浑浊3 更换石墨电极为铜电 与电源正极相连的铜极,取 Ca(OH) 2 饱 电极变黑,溶液中未出 和溶液于烧杯中,通 现白色浑浊电 3min解释与结论】(1) 实验1得出的结论是。(2) 实验2通电3min后得到的溶液为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3) 猜想与假设不成立,依据的现象 。(4) 实验3中更换石墨电极为铜电极的目的 。反思与评价】(5) 为除去实验3中铜电极上的黑色物质,需要的试剂是。(6)通过探究过程,用石墨做电极
7、进行实验时,Ca (OH) 2溶液中出现白色浑浊的原因是7. (2019西城区二模)酱油在使用及储藏过程中颜色会变深,逐渐降低品质。实验小组通过实验研究温度、氧气、 光照3个因素对酱油颜色的影响。【查阅资料】通过色差仪检测L*值可监控酱油颜色变化,酱油颜色越深,L*值越小。保鲜瓶具有的特点是挤出盛放的物质后,空气不会进入。【实验准备】将等量样品(同品牌、同批次、初始L*值为43.82的酱油)分装到500 mL的不同容器中,密封。【进行实验】实验1:将装有样品的多个透明玻璃瓶置于不同温度的恒温箱中。每15天,分别取出未开封样品,用色差仪检测L*值,结果如下。编号温度15天30天45天1 -15
8、C43.7743.5342.911 - 228 C43.7143.1942.851 - 345 C43.6742.5540.89实验2:将装有样品的两个容器置于28的恒温箱中。每15天,分别倒出100 mL酱油,剩余样品放回恒温箱。用色差仪检测倒出样品的L*值,结果如下。编号容器15天30天45天2 - 1透明玻璃瓶43.4542.3641.302 - 2透明保鲜瓶43.7242.9842.53实验3:将装有样品的多个容器置于28的恒温箱中。每15天,分别取出未开封样品,用色差仪检测L*值,结光处理【解释与结论】(1) 实验1得出的结论是。(2) 实验2的目的。(3) 实验3欲研究光照对酱油颜
9、色的影响,应选用的容器 。(4) 家庭常使用透明玻璃瓶盛放酱油。解释“在相同时间内,使用过的酱油比未开封的酱油颜色深”可依据的实验是 (填编号)。【反思与评价】(5) 结合本实验,你对使用或储藏酱油的建议 。(6) 酱油在酿造过程中,有时会产生过量的铵盐(如NH4C1 )影响酱油的口感。可用碳酸钠除去铵盐,原理如 下,补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CO3 +2NH4Cl=2NaCl+2NH3 f +H2O+。8. (2019海淀区二模)兴趣小组用稀盐酸除去铁钉表面的铁锈(主要成分是Fe2O3),发现反应开始时铁锈消失,有 气泡产生,溶液颜色为黄色,一段时间后变为浅绿色。【查阅资料】FeCl3的
10、溶液呈黄色甲同学认为生成的FeCl3可能与试管中的物质继续反应,进行了下列实验。实验编号实验操作实验1 - 25mL实验现象长时间放置,溶液颜色始长时间放置,溶液逐渐从长时间放置,产生红褐色终为黄色黄色变浅绿色沉淀(1) 用盐酸除铁锈的化学方程式为。(2) 实验1-1的目的是。(3) 综合分析实验1-2,溶液从黄色变浅绿色的可能原因 。乙同学用生锈程度相同的锈铁钉、5 mL盐酸探究溶液颜色变化的影响因素。实验编号所用试剂2 - 1铁锈和2%盐酸实验现象反应开始时铁锈、溶液均无明显变化24h后铁锈消失,溶液变黄色2-2生锈铁钉和2%盐酸生锈铁钉、溶液均无明显变化铁锈消失,溶液变浅绿色2-3生锈铁
11、钉和6%盐酸 铁钉表面有少量气泡,铁锈逐渐消失,溶液逐渐由无色 溶液变为浅绿色变浅黄色2 - 4 生锈铁钉和10%盐酸铁钉表面产生大量气泡,铁锈逐渐消失,溶液很快由无溶液变为浅绿色色变黄色(4) 生锈铁钉与盐酸反应时,溶液的颜色变化与有关。(5) 2-2中始终未观察到溶液变黄色,结合实验1和实验2推测可能的原因为。(6) 基于上述实验推测,下列关于工业用盐酸除铁锈的说法合理的 (填字母序号)。A. 除铁锈时,所用盐酸的浓度越大越好B. 在除锈过程中,生成的FeCl3对铁也有腐蚀作用C. 用盐酸除锈时,应注意控制反应的时间lllIHMM9. (2019秋海淀区校级月考)为探究碳还原氧化铜的最佳实
12、验条件,用木炭粉和氧化铜的干燥混合物12.5g进行 系列实验。【查阅资料】碳还原氧化铜得到的铜中可能含有少量的氧化亚铜;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氧化亚铜为红色固体,能与稀硫酸反应:Cu2O+H2SO4=CuSO4+H2O+Cuo【进行实验】实验1:取质量比1: 11的木炭粉和氧化铜混合物1.3g,进行实验。反应后物质的颜色、状态红色固体有金属光泽,混有极少量黑色物质实验2:取一定量的混合物,用1-2装置进行实验。序号木炭粉与氧化铜的质量比反应后物质的颜色、状态2 - 11: 9红色固体有金属光泽混有少量黑色物质2 - 21: 10混有很少量黑色物质2-31: 11混有极少量黑色物质2 - 41:
13、12无黑色物质2-51: 13混有较多黑色物质【解释与结论】(1) 氧化铜是色固体。甘”日(2) 配平化学方程式:C+CuOCu+CO2仁该反应前后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是:。(3) 实验1-2中,证明产生了 CO2的现象是。(4) 实验1的目的。(5) 实验2的结论。【反思与评价】(6) 实验2没有进行质量比为1: 14的实验,理由是。(7) 为检验2-4的红色固体中是否含Cu2O,所需试剂是。五.解答题(共4小题)10. (2018北京)为探究碳还原氧化铜的最佳实验条件,用木炭粉和氧化铜的干燥混合物12.5g进行系列实验。【查阅资料】氧化铜(CuO)为黑色固体。碳还原氧化铜得到的铜中可能含有
14、少量的氧化亚铜;氧化亚铜为红色固体,能与稀硫酸反应:Cu2O+H2SO4-CuSO4+H2O+Cu。【进行实验】实验1:取质量比1: 11的木炭粉和氧化铜混合物1.3g,进行实验。序号1 - 11-2装置!_lI-混合物金属网澄清的野石灰水反应后物质的颜色、状态黑色粉末中混有少量红色固体红色固体有金属光泽,混有极少量 黑色物质实验2:取一定量的混合物,用1-2装置进行实验。序号木炭粉与氧化铜的质量比反应后物质的颜色、状态2 - 11: 9红色固体有金属光泽混有少量黑色物质2 - 21: 10混有很少量黑色物质2-31: 11混有极少量黑色物质2 - 41: 12无黑色物质2-51: 13混有较
15、多黑色物质【解释与结论】(1)配平化学方程式:C+.CuO甘日 rojiiniCu+CO2 仁(2) 实验1-2中,证明产生了 CO2的现象是(3) 实验1的目的。(4) 实验2的结论。【反思与评价】(5) 实验2没有进行质量比为1: 14的实验,理由是.(6) 为检验2-4的红色固体中是否含CuqO,所需试剂是。11. (2018北京)H2O2可作增氧剂。常温下,用4% H2O2溶液进行实验,研究pH对H2O2分解所得溶液中溶氧量 的影响,测定结果如图。(1) H2O2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2) 分析如图得到的结论是。12. (2017怀柔区二模)如图是甲、乙两个实验小组分别进行“加热硫酸铜和
16、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生成物”的实验过程示意图fasl硫釀铜濬液变黑严十一7 :-氢氧化钠怎 渗掖蓝电J沉淀加熱甲组乙组提出问题:影响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产物的原因是什么?查阅资料: 氢氧化铜为难溶于水的蓝色固体,受热易分解生成氧化铜和水 在一定的条件下,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在溶液中还可能发生如下反应:6NaOH+4CuSO4=3Na2SO4+Cu4 (OH) 6SO4 ;,碱式硫酸铜是难溶于水的蓝白色固体,加热不易发生分解。(1) 甲组: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 乙组与甲组实验结果不同的实验操作上的原因 。(3) 乙组同学反思并寻找与甲组实验的结果不同的真正原因 一名同学想到,开始
17、滴入氢氧化钠溶液时,没有沉淀产生,由此想到硫酸铜溶液是否显酸性,于是用pH试纸测定硫酸铜溶液的酸碱度,测出其pH7 (填“”、“V”或“=”),硫酸铜溶液呈酸性。 通过分析可知,资料中“氢氧化钠与硫酸铜生成碱式硫酸铜”的一定条件 。(4) 实验反思:甲、乙两组同学通过反复讨论,又联想到了木炭燃烧,在反应物相同时,也会有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不同产物出 现,因此,对甲、乙两组出现不同实验现象作出的解释 。13. (2017北京模拟)学习酸碱盐知识后,同学们知道碳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钙溶液能发生反应,可观察到溶液变浑 浊。甲组同学进行如图1所示的实验,却未观察到预期现象。【提出问题】未观察到浑浊的原因是什
18、么?【猜想和假设】 与氢氧化钙溶液的浓度有关。若使用更大浓度的氢氧化钙溶液,会迅速产生浑浊。 与碳酸钠溶液的浓度有关。若使用更大浓度的碳酸钠溶液,会迅速产生浑浊。经讨论,同学们认为猜想不合理,其理由。【进行实验】乙组同学针对猜想进行实验。实验目的实验操作实验现象探究猜想取4支试管,向其中分碳酸钠溶液浓度/%是否浑浊别加入10不浑浊5不浑浊1浑浊0.5浑浊【解释与结论】(1) 补全上述实验操作:取4支试管,向其中分别加入。(2) 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混合出现浑浊的化学方程式。(3) 乙组实验证明:猜想不成立,碳酸钠溶液浓度在0.510%的范围内,能否出现浑浊与碳酸钠溶液的浓度有关,其关系是。
19、【实验反思】(1) 丙组同学对乙组所做实验中未出现浑浊的原因进行探究。设计了多组实验,其中部分同学的实验过程及结果如图2$滴飽和澧 清石灰水过滤将谑渣等分成两份加入21I1L水易浑浊滴加人2讥3%的碳酸钠濬浹.少量澤浊丙组同学的实验目的 。(2) 依据乙、丙两组的实验探究,丁组同学仍使用甲组的仪器和药品对甲组实验进行了改进,当滴入几滴某溶液后,溶液迅速变浑浊。其实验操作 。$滴饱和澧 清石灰水溶液实验探究物质变化的条件和影响物质变化的因素(北京习题集)(教师版)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3小题)1 【分析】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有:温度,温度越高,反应越快;反应物的接触面积,物质间的接触面积越
20、充分, 反应速度越快;反应物颗粒的大小,颗粒越小,反应速度越快;通常反应物的浓度越大,反应速度越快;加入催 化剂可以改变其反应速率等;据此结合事实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A、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是因为氧气的浓度不同,说明增大反应物的 浓度影响化学反应的发生,故选项推理合理。B、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发生反应,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而点燃后可以燃烧,说明反应的温度影响化学反 应的发生,故选项推理合理。C、白磷比红磷更易点燃,说明反应物的种类不同影响化学反应的发生,故选项推理合理。D、铜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铜粉在空气中较易燃烧,说明物质间的接触面积大小影响化学反应的进行;铜片
21、和 铜粉是同一种物质,故选项推理不合理。故选: D。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了解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即可正确解答本题,可从温度、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反应 物颗粒的大小、反应物的浓度及催化剂等方面进行分析考虑2 【分析】根据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温度、反应物浓度、催化剂、反应物接触面积等知识,仔细分析各选项发现, 只有D项中把大木桩与小木条看成是不同反应物种类是不合理的.【解答】解:A、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是因为氧气的浓度大了。故A正确;B、碳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是因为温度达到了着火点。故B正确;C、二氧化锰是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故C正确;D、大木桩与小木条都是木材是相同的物质,大木桩不易燃烧是因为它
22、的体积大温度升高慢,而小木条体积小温 度升高快很快达到了着火点,并不是由于反应物的种类不同。故D不合理。所以答案应选Do【点评】本题通过不同的实验现象总结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考察了学生通过现象总结本质的能力;D答案 具有很强的迷惑性但只要撇开形状不同的现象看到都是木材的实质就不难得出结论3【分析】根据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有温度、反应物浓度、催化剂、反应物接触面积方面,仔细分析各选项发现,D 项中把铜片和铜粉看出不同反应物种类是不合理的【解答】解:A、空气和氧气的不同,主要是氧气的浓度不同,所以铁在空气中很难燃烧,在氧气中剧烈燃烧, 影响因素是反应物的浓度,故A合理;B、常温和点燃时的温度不同
23、,所以影响因素是反应温度,故B合理;C、过氧化氢在常温下较难分解,二氧化锰加快了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所以影响因素是催化剂,故c合理;D、铜片与纳米铜都是铜,是相同的物质,但铜片不易燃烧是因为它的体积大温度升高慢,而纳米铜体积小温度 升高快很快达到了着火点,并不是由于反应物的种类不同,故D不合理。故选:Do【点评】本题通过不同的实验现象总结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分析题中所给的条件, 然后结合具体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二多选题三填空题(共 2 小题)4【分析】根据题意,方便面久置会产生“哈喇味”这是由于面饼中的油会发生酸败而变质。过氧化物是酸败过程 的一种中间产物,会加快面饼的变
24、质。由某品牌方便面中过氧化值的测定结果图,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由题意,方便面久置会产生“哈喇味”,这是由于面饼中的油会发生酸败而变质。过氧化物是酸败 过程的一种中间产物,会加快面饼的变质。由某品牌方便面中过氧化值的测定结果图,其它条件相同时,温度越 高,过氧化值越高;同一温度下,贮藏天数越多,过氧化值越高;是否开袋,也影响过氧化值。故答案为:温度、贮藏天数、是否开袋。【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过氧化值的含义、明确某品牌方便面中过氧化值的测定结果图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 题的关键。5【分析(1)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情况分析; 依据同价态金属与酸反应时生成的氢气量与其相对原子质量呈反比分析判断;
25、(2)依据题干中关于盐酸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的原理对金属与酸反应时的图象进行绘制即可;(3)要想证明温度对金属与盐酸反应速率也有影响就需要对实验中除温度以外的其它条件进行控制,创设相同 的条件(温度不同),只有这样才能合理的得出结论【解答】解:(1) 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可知锌的活动性比铁强;因为同价态金属与酸反应时生成的氢气量与其相对原子质量呈反比,所以取质量相等的铁片和锌片,分别放入 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盐酸中时锌生成的氢气量小,所以 B是锌,与盐酸反应的方程式为:Zn+2HC1 = ZnCl2+H2 f;(2)由于盐酸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所以放入到20%的盐酸中时锌与盐酸反应的
26、速度要比放入到5%的盐酸 中快,所以反应完全的时间要短,但氢气量没有变化(3)要想证明温度对金属与盐酸反应速率也有影响,就需要对实验中除温度以外的其它条件进行控制,创设相 同的条件(温度不同),可进行如下设计:取两个烧杯,分别加入等质量的同种金属,再分别加入质量相等的足 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对其中一个烧杯加热可以观察到温度越高,气泡生成的越快,即盐酸与金属 反应的速率越快,故答案为:(1)强;锌或Zn; Zn+2HCl=ZnCl2+H2 f;(2) 如图;(3) 取两个烧杯,分别加入等质量的同种金属,再分别加入质量相等的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对其中一个烧杯加热可以观察到温度
27、越高,盐酸与金属反应的速率越快.(其他合理答案均给分)【点评】此题是一道实验探究题,主要是考查了金属与酸的反应,只要掌握了金属与酸的反应规律以及控制变量 法进行实验,便能顺利解题.四.实验探究题(共4小题)6【分析】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加热条件下铜能和氧气反应生成黑色固体氧化铜,碳能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钙反应生 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水,导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解答】解:(1)加热至沸腾,溶液中未出现白色浑浊,说明白色浑浊不是由于溶液温度升高使Ca (OH) 2析 出导致的。故填:白色浑浊不是由于溶液温度升高使Ca (OH) 2析出导致的。(2) 实验2通电3min后,烧杯
28、中溶液体积几乎无明显变化,说明水没有明显减少,得到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故填:不饱和。(3) 实验2中烧杯中溶液体积几乎无明显变化,溶液中明显出现白色浑浊,说明溶液变浑浊不是由于水减少导 致的,猜想与假设不成立。故填:实验2中烧杯中溶液体积几乎无明显变化,溶液中明显出现白色浑浊。(4) 实验3中更换石墨电极为铜电极的目的是验证出现白色浑浊与石墨电极有关。故填:验证出现白色浑浊与石墨电极有关。(5) 为除去实验3中铜电极上的黑色物质氧化铜,需要的试剂是稀硫酸,这是因为稀硫酸能和氧化铜反应生成 硫酸铜和水。故填:稀硫酸。(6) 用石墨做电极进行实验时,Ca (OH) 2溶液中出现白色浑浊的原因是:
29、通电时,产生的氧气与石墨反应生 成CO2,CO2和Ca (OH) 2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白色沉淀碳酸钙。故填:通电时,产生的氧气与石墨反应生成CO2,CO2和Ca (OH) 2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白色沉淀碳酸钙。【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7 【分析 ( 1 )根据实验 1 中的数据进行分析;(2)根据实验2 中的相关信息里德分析;(3)根据控制光照进行分析;(4)根据对比实验法的正确方法进行分析;(5)根据本实验的有关数据进行分析;(6)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解答】解:(1)通过实验1 中的数据分析可知,实验
30、1得出的结论是:其他条件相同且相同天数时,温度越高 酱油颜色越深;(2)根据实验2 的信息可知,两个实验除了瓶子的类型不同外,其他因素都相同,所以实验2 的目的是:研究 氧气对酱油颜色的影响;(3)实验 3 欲研究光照对酱油颜色的影响,除了光照之外的其他因素都要相同,可以通过容器的透光性能不同 进行分析,应选用的容器是:应选用的容器是:透明玻璃瓶和棕色玻璃瓶;(4)家庭常使用透明玻璃瓶盛放酱油。解释“在相同时间内,使用过的酱油比未开封的酱油颜色深”,其中不同的变量是一瓶开封的酱油和一瓶未开封的酱油,其他变量都要相同,可依据的实验是:可依据的实验是:1-2和2-1;(5)结合本实验,对使用或储藏
31、酱油的建议是:密闭放置在阴凉处,避免阳光直射;(6)在Na2CO3+2NH4C12NaCl+2NH3 f+H2O+中,反应物中:Na的个数为2; C的个数为1; O的个数为3; N的个数为2; H的个数为8; Cl的个数为2;在生成物中:Na的个数为2; Cl的个数为2; N的个数为2; H的 个数为8; O的个数为1;在空格中应填:CO2 fo故答案为:(1)其他条件相同且相同天数时,温度越高,酱油颜色越深;(2)研究氧气对酱油颜色的影响;( 3)透明玻璃瓶和棕色玻璃瓶;( 4) 1 - 2 和 2- 1 ;( 5)密闭放置在阴凉处,避免阳光直射;( 6) CO2f。【点评】本题考查了控制变
32、量法探究实验的方法以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掌握相应的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8 【分析 (1)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解答;( 2)根据实验操作与实验现象来分析;(3)根据溶液颜色的变化来分析物质的变化;(4)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与实验现象来分析;(5) 根据物质的性质以及实验现象来分析;(6) 根据实验现象来分析解答。【解答】解:(1)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故填:Fe2O3+6HCl=2FeCl3+3H2O;(2) 实验1-1的目的是探究FeCl3是否会与盐酸反应;故填:探究FeCl3是否会与盐酸反应;(3) 含有铁离子的溶液颜色是黄色的,含有亚铁离子的溶液颜色是
33、浅绿色的,实验中溶液逐渐从黄色变浅绿色, 由实验过程中可知酸性条件下,FeCl3与Fe发生反应生成浅绿色的FeCl2;故填:酸性条件下,FeCl3与Fe发生 反应生成浅绿色的FeCl2;(4) 由表格中的实验现象可知,生锈铁钉与盐酸反应时,溶液的颜色变化与盐酸浓度和反应时间有关;故填: 盐酸浓度和反应时间;(5) 2-2中盐酸的浓度为2%,而实验1和实验2中盐酸的浓度分别为6%、10%,在2-2中始终未观察到溶液 变黄色,结合实验1和实验2推测可能的原因为盐酸浓度低,产生的少量FeCl3在酸性条件下与Fe反应被消耗;故填:盐酸浓度低,产生的少量FeCl3在酸性条 件下与Fe反应被消耗;(6)
34、A .由实验2-4可知,除铁锈时,所用盐酸的浓度并不是越大越好,说法错误;B. 由实验现象可知,在除锈过程中,生成的FeCl3对铁也有腐蚀作用,说法正确;C. 用盐酸除锈时,应注意控制反应的时间,说法正确。故填:BC。【点评】思考解答这类题目时,可以利用控制变量法,通过设计对照实验(即控制其它条件相同时,一个实验使 用某一条件或者满足某一因素,另一个实验不使用或者不满足),来进行实验探究之。并且,一般都按照如下的 思路来思考分析、设计实验、推断解答。9【分析(1)氧化铜是黑色固体;(2) 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各种原子个数相等分析;根据化合价的原则计算化合价,然后分析;(3) 二氧化碳性质:可以使澄
35、清石灰水变变浑浊;(4) 实验探究的目的,确定对比实验中唯一变量;(5) 根据实验现象,结合题目信息,总结实验结论;(6) 、(7)结合题目信息及实验现象,实现知识能力的提升。【解答】解:(1)氧化铜是黑色固体;-O-/S(2) 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各种原子个数相等,配平化学方程式:C+2CuO2Cu+CO2 f;该反应前后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是:C (由0-+4)、Cu (由+2-0);(3) 二氧化碳跟澄清石灰水中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溶液变浑浊;(4)根据实验1中两个实验,可以看出两者变量为加热面积,其他实验条件相同,因此两个实验主要考查加热 面积对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影响;(5)实验2中
36、碳的相对含量是逐渐减少,剩余黑色粉末减少,说明黑色粉末中有剩余的碳,而当木炭粉与氧化 铜质量比1: 12时,只有红色固体,说明碳与氧化铜恰好完全反应,当碳的含量继续减少时,不足以将氧化铜全 部还原,又剩下了氧化铜的黑色粉末,因此可以看出木炭粉与氧化铜质量比1: 12时,为两者最佳质量比,使反 应物全部反应转化,原料利用率最高。(6)从实验2中现象,可以看出在木炭粉与氧化铜反应的质量比大于1: 12时,木炭过量,小于1: 12后,氧 化铜过量,所以有木炭粉与氧化铜反应的质量比1: 13的一组数据即可完成实验,不需要再增加1: 14的实验;(7)根据题目信息可知,氧化亚铜溶于稀硫酸生成蓝色硫酸铜,
37、结合已有知识,铜与稀硫酸不反应,可以根据 溶解固体,观察溶液是否变蓝,判断有无氧化亚铜的生成。答案为:(1)黑;(2)2; 2; 1;C、Cu;(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4)探究加热面积对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影响;(5)木炭与氧化铜质量比为1: 12时恰好完全反应,因此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的最佳质量比为1: 12;【反思与评价】(6)木炭与氧化铜的质量比为1: 13时,氧化铜已过量;(7)稀硫酸。【点评】结合题目信息,提取关键信息,然后结合已有知识,实现知识能力提高,属于较难题目,需要认真分析 题目。五.解答题(共4小题)10【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结合物质间反应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解答,二氧化碳能
38、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氧 化亚铜能与硫酸反应使溶液变蓝,据此解答。【解答】解:(1)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C+2CuO2Cu+CO2 f,故填:1;2;2;1o(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故证明生成了 CO2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填:澄清石灰水变 浑浊。(3)实验1中实验1 - 1混合物的受热面积大于实验1 - 2中混合物的受热面积,故是探究氧化铜与木炭的受热 面积对其反应的影响,故填:探究氧化铜与木炭的受热面积对其反应的影响。(4)实验2提供的数据以及实验现象可以看出,木炭与氧化铜质量比为1: 12时恰好完全反应,因此木炭与氧 化铜反应的最佳质量比为1:
39、 12,故填:木炭与氧化铜质量比为1: 12时恰好完全反应,因此木炭与氧化铜反应的最佳质量比为 1:12。(5) 实验 2 没有进行质量比为1:14 的实验,是因为当木炭与氧化铜的质量比为1:13 时,氧化铜已过量,故 填:木炭与氧化铜的质量比为1:13 时,氧化铜已过量。(6) 为检验2-4的红色固体中是否含Cu2O,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氧化亚铜能与硫酸反应生成蓝色的硫酸铜 反应,故所需试剂是稀硫酸,故填:稀硫酸。【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反应实验条件的实验探究,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物质的性 质进行。11 【分析 ( 1)过氧化氢在常温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进行分析解答。(
40、2)根据pH对H2O2分解所得溶液中氧量的影响测定结果图,进行分解答。【解答】解:(1)过氧化氢在常温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仁(2)由pH对H2O2分解所得溶液中氧量的影响测定结果图,在常温下,当pH在8-12之间时,随着pH的增大, 溶氧量先增大后减小,且在 pH 为 10- 11 中间时,溶氧量达到最大值。故答案为:1)(2)在常温下,当pH在8-12之间时,随着pH的增大,溶氧量先增大后减小,且在pH为10 - 11中间时,溶氧量达到最大值。【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pH对H2O2分解所得溶液中氧量的影响测定结果图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2 【分
41、析 ( 1)考虑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和硫酸钠;(2) 图中乙组与甲组实验结果不同的实验操作上的原因是 药品加入的顺序不同。(3) 根据显酸性溶液pH小于7,显中性溶液pH等于7,显碱性溶液pH大于7;结合“硫酸铜溶液呈酸性” 推测 pH 范围。通过分析可知,根据显酸性物质能和显碱性物质发生反应;推测“氢氧化钠与硫酸铜生成碱式硫酸铜”反应的 条件。(4) 根据碳在氧气中燃烧时,如果氧气足量,生成二氧化碳,如果氧气不足,生成一氧化碳,解释甲、乙两组 出现不同实验现象。【解答】解:(1)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NaOH+CuSO4
42、 =Cu (OH) 2 / +Na2SO4,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复分解反应。故填:2NaOH+CuSO4=Cu (OH) 2 ; +Na2SO4。(2) 乙组与甲组实验结果不同的实验操作上的原因是药品加入的顺序不同。(3) 乙组同学反思并寻找与甲组实验的结果不同的真正原因: 一名同学想到,开始滴入氢氧化钠溶液时,没有沉淀产生,由此想到硫酸铜溶液是否显酸性,于是用pH试纸 测定硫酸铜溶液的酸碱度,测出其pHV7硫酸铜溶液呈酸性。 通过分析可知,根据显酸性物质能和显碱性物质发生反应,则资料中“氢氧化钠与硫酸铜生成碱式硫酸铜”的一定条件是酸性环境中。(4) 实验反思:甲、乙两组同学通过反复讨论,又联想到
43、了木炭燃烧,在反应物相同时,也会有二氧化碳或一 氧化碳不同产物出现,因此,对甲、乙两组出现不同实验现象作出的解释是甲组氢氧化钠足量,硫酸铜不足时, 二者生成了氢氧化铜沉淀,乙组硫酸铜足量,氢氧化钠不足时,二者生成了碱式硫酸铜沉淀。故答案为:(1) 2NaOH+CuSO4=Cu (OH) 2 ; +Na2SO4; (2)药品加入的顺序不同;(3)V;酸性环境中;( 4)甲组氢氧化钠足量,硫酸铜不足时,二者生成了氢氧化铜沉淀,乙组硫酸铜足量,氢氧化钠不足时,二者 生成了碱式硫酸铜沉淀。【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 实验、分析实验
44、,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13 【分析 【猜想和假设】根据饱和石灰水已是该温度下质量分数最大的溶液解答;【解释与结论】(1)根据图示分析解答;( 2)根据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解答;( 3)根据碳酸钠溶液浓度大,不易产生浑浊解答;【实验反思】(1)根据图示分析丙组同学的实验目的是探究碳酸钙能否溶解在碳酸钠溶液中解答;( 2)根据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解答。【解答】解:【猜想和假设】与氢氧化钙溶液的浓度有关。若使用更大浓度的氢氧化钙溶液,会迅速产生浑浊,猜想错误,因 为饱和石灰水已是该温度下质量分数最大的溶液;【解释与结论】(1) 根据图示和表格可知:取4支试
45、管,向其中分别加入2 mL浓度为10%、5%、1%、0.5%的碳酸钠溶液,再分别滴加 5 滴饱和石灰水;(2) 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a(OH)2+Na2CO3CaCO3;+2NaOH;(3) 乙组实验证明:猜想不成立,碳酸钠溶液浓度在0.510%的范围内,能否出现浑浊与碳酸钠溶液的浓度 有关,其关系是碳酸钠溶液浓度大,不易产生浑浊;【实验反思】(1) 根据图示分析丙组同学的实验目的是探究碳酸钙能否溶解在碳酸钠溶液中(2) 依据乙、丙两组的实验探究,丁组同学仍使用甲组的仪器和药品对甲组实验进行了改进,当滴入几滴某溶 液后,溶液迅速变浑浊。其实验操作是取2 mL饱和石灰水于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答案:猜想与假设饱和石灰水已是该温度下质量分数最大的溶液;解释与结论(1) 2 mL浓度为10%、5%、1%、0.5%的碳酸钠溶液,再分别滴加5滴饱和石灰水;(2) Ca (OH) 2+Na2CO3CaCO3 ; +2NaOH;( 3)碳酸钠溶液浓度大,不易产生浑浊;实验反思(1)探究碳酸钙能否溶解在碳酸钠溶液中;( 2)取 2 mL 饱和石灰水于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点评】解答本题要掌握各种物质的性质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