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民间文化

上传人:lis****210 文档编号:168331516 上传时间:2022-11-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许昌民间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许昌民间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许昌民间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许昌民间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许昌民间文化(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许昌民间文化及传说管筹管筹形似笛和箫,但吹奏方法以及音色、音区上均有明显区别。道德经中的“天地 之间,其状橐乎”便是指管筹。北魏时期修造的巩县石窟中的画像石仪服图的画面,就 有吹筹艺人演奏的生动形象。另据考古发掘,筹与舞阳贾湖考古遗址中发现的骨笛在形制上 有一定渊源。筹与笛、箫共同组成民族管乐体系,音色与音域搭配完美无缺。可以说,管筹 演奏艺术的发掘对民族器乐的传承与发展有重大意义。但随岁月流转,筹逐渐失传,仅在寺 庙音乐中有所保留,适用范围及地域较小,中国音乐史和乐器史均无确切记载。新中国成立 后,其他地区也曾发现有人掌握管筹演奏技艺,后都逐渐湮灭。许昌市鄢陵县管筹的唯一传 人张富生是一名道

2、士,年已八十六岁,身体状况不容乐观,专家认为,他或许是中国大地上 最后一个精通筹吹奏技法的传人了。抱着对子孙后代负责的工作态度,在筹这种堪称“活化石”的民间艺术的抢救中,许昌 市与时间展开了一场赛跑。鄢陵县文联连续三次到偏远乡村调查管筹表演艺术,采集了大量 的第一手资料,并对筹演奏的曲谱资料进行初步整理。目前,许昌市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作 委员会及许昌电视台正在组织筹拍一部大型专题纪录片,完整记录筹的历史、传承、演奏以 及张富生先生的传奇人生。中央电视台也将进行拍摄播出。禹州刺绣河南省禹州市顺店镇刺绣业始于宋代民间传统手工工艺,至明朝繁荣时期,仅镇区就有 数十家丝货行、染坊,数百家机户、上千架织

3、机,数千名织工、绣工。“绿丝红绸银飘带, 如林绣女飞针忙”堪称当时丝织刺绣产业兴盛的生动写照。至康熙年间,沿许洛故道,刺绣 作坊、店铺绵延五、六华里,到乾隆年间丝织刺绣业达到鼎盛,镇区西北部由70 余家商号 捐建的山西会馆,便是历史的明证。顺店镇已发展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丝绣品产地和刺绣产 品交易市场,素有“中原刺绣之乡”的美誉。 河南省禹州市顺店镇刺绣产品主要为古装戏 衣、秧歌衣和工艺饰品,布料色彩绚丽,图案设计新颖,产品工艺精湛。以戏剧服装为例: 其质料有大缎(硬料)和绉缎(软料)两种。颜色分“上五色和“下五色”上五色指红、 绿、黄、白、黑;下五色指紫、粉、湖、蓝、香。样式有180 种之多,

4、以明代服饰为基础, 吸收了历代特别是唐、宋、清服饰之典型。根据服装形状制作上的基本特征,可将其划分为 蟒、帔、靠、褶、衣五大类。另外还根据文鸟武兽案,来显示古代官员的品级标志,如明代 官服谱:一品文官为仙鹤,二品文官为锦鸡,三品文官为孔雀,四品文官为云雁,五品文官 为白鹇,六品文官为鹭鸶,七品文官为蜥苏,八品文官为黄鹂,九品文官为鹌鹑,十品文官 为练雀,公、候、伯、驸马共用麒麟。禹州药王孙思邈(公元581682),京北华源(今陕西省耀县)人,唐代著名医学家,自幼博览群 书,治易经、老子之学、通晓阴阳、术数等。寿至102岁著有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两部著名医药著作。共收集载入验方5300 多种

5、, ?对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以及药物、针 灸、食疗养生等都有精辟论述。青年时孙携妻带子到禹州行医,当行至岗下村口时,正遇众人抬着一难产昏?死的孕妇 去下葬,遂拦下救治,一针扎下救活了两条人命。从此名声大振遂定居禹州行医,登门求医 者络绎不绝。贞观 23 年,唐王之女身患重病,久治不愈。孙思邈应召入宫,经牵线诊脉,确诊 为百花熏气扑身,导致疾病,当即取出随身所带灵药,让公主服下,数天病愈。后唐王召见, 欲授官职,孙不从。孙离京后继续来禹州行医采药,并将采?到的草药加工成丸、散、膏、 丹、以治病救人,并积累下数千验方。著有闻名?后世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在禹州,像这样有关孙思邈的传说很多,

6、其中“坐虎针龙”的故事流传甚?广,据说: 一次在行医途中遇一雌虎挡道,低头哀鸣,似在求助。孙思邈当时非常纳闷,对虎言道:“我 为人治病,你再三阻挡,莫非要我治病不成?”此虎听罢,两眼含泪,连连点头。孙思邈恍 然大悟,便随虎进入山洞,见一虎横卧洞中,表情痛苦。撬开虎口,发现一根兽骨卡在虎喉, 吐咽不下,孙当即取出兽骨,用银针刺破肿块,消除了雄虎的痛苦,之后,虎为报答孙的厚 意,便常与孙结伴而行,以保护其行路安全,遇上难行的山道,老虎便驮住孙氏,象坐骑一 样接送孙思邈四处行医。 孙思邈为人治病,救活了不少濒临死亡的人,加上他给穷人治 病分文不取,其名声越来越大。一日龙王下界游玩,不意撞了蜈蚣窝,晚

7、上龙王睡熟后,蜈 蚣就钻入龙王头部顶鳞之下,直吸脑髓,痛得龙王死去活来。后被孙思邈以“一物降一物” 的办法,用七七四十九只大公鸡为龙王消灭蜈蚣,医好了病痛,龙王病愈之后,腾身入云, 为示答谢,使禹州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为了纪念药王孙思邈,禹州人民在城内建造一座“药王祠”,并刻制一通药王孙思邈坐 于虎背之上为龙王治病的石碑。传说治病十治九愈。所以民间有“药不到禹州不香,医不见 药王不妙”之说。为利用禹州这块“风水宝地”,全国各地药商纷纷投资禹州,在“药王祠” 以北建立门面店铺,卖药行医,至今仍保留着一条约500 米长的“药王祠街”,每年的三月 药材交流会在此举行,盛况空前。禹州是我国中医药文

8、化发祥地之一,具有悠久的中药材种植、采集、加工历史。早在唐 朝初年,一代药王孙思邈就长年在此采药行医,著书立说,先后撰写备急千金要方和千 金翼方各3 0卷,合称千金方。此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类书。所以 禹州是一代 药王孙思邈的“第二故乡”,而“药王”在中医药发展史上又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孙思邈 活了 10 1岁,死后埋葬在禹州,并建祠纪念,所以有“药王爷在禹州”之说。一代药王孙 思邈在中医药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中医药的发展。正是由于他曾在禹州行 医,才成就了禹州中药材市场的兴盛,以至在历史上留下了“医不见药王不妙,药不经禹州 不香”之说。后来的每年三月都在禹州形成药交大会,由此

9、形成禹州“药交会”的源头。禹州市素有“药都”的美誉,自古药商云集,道地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 禹州药市始于唐。孙思邈死后,人们在“药王祠”周围逐渐修建起许多药行、药铺,成为数 百米长的一条街,群众称之为“药行街”,即禹州最早的中药材专业市场。至明太祖朱元璋 时,朱元璋下令全国药商云集于此,使禹州成为当时全国性的中药材交易集散地。清乾隆年 间禹州药市达到鼎盛时期,乾隆十三年,形成了春、秋、冬三季定期药材交易会。其后2 0 0年,禹州“药交会”规模越来越大,吸引了全国22个省和西洋、南洋等地客商云集禹州, 形成了以药材为中心的山货行、中药行、切药行及丸散业四大专业市场,出现了“无街不药

10、行、处处闻药香”的繁荣景象。王洛猪蹄位于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的王洛乡有一道闻名遐迩的地方特色美食红烧猪蹄。王洛 红烧猪蹄 是襄城县一道名吃,它历史悠久,制作讲究,色泽鲜艳,味道纯正,而且闻名遐 迩。 据传,春秋时期周襄王避难经 源(现襄城王洛处),王妃在路旁店铺生一王子,故赐 名此地为王落子店,后又改名王洛。当时,百姓曾以猪蹄炖汤供奉王妃食用,滋补身体。此 后,王洛猪蹄盛名,并逐步传承至今,但制作程序及配料经逐步改善,形成了独具特色,迥 然不同的美味佳肴。王洛红烧猪蹄成品呈酱红色,晶莹发亮,烂而不散,肥而不腻,甜香可口,使人常 吃不厌,是增强营养、舒心开胃的良好美食,产品行销周边县市。王洛红烧猪

11、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所用配料、色味酱类多而俱全。仅配料就有草果、 肉蔻、大小茴香、八角等20 余种之多。正宗的王洛猪蹄的关键还在于最后焖炖的老汤,由于老汤保留常用,熬炖次数又多, 汤呈胶质状,加之用料原故,即使夏天也不招蚊蝇 ,不变质变味。王洛猪蹄不但浓香可口,味美异常,食后使人思之再三,而且猪蹄内含胶质,有极 强的美容成份,常食之,可使面部皮肤细腻、光亮、红润。同时,王洛猪蹄以药理配料,具 有健脾、健胃等多种功能。钧瓷文化钧瓷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那里地处山区自然资源丰富,有 “ 南山煤,西山釉, 东山瓷土处处有 ” 之传说。据实践,生产钧瓷如果离开这些条件,在任何国家都不会成功。 钧窑是

12、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与汝、官、哥、定诸窑并驾齐驱。钧瓷造型端庄,窑变美妙, 色彩艳丽,五彩缤纷,又为诸窑之冠。 钧瓷的名贵在于其独特的窑变釉色,其釉色是自 然形成,非人工描绘,每一件钧瓷的釉色都是唯一的,独一无二的,即 “ 钧瓷无双 ” , 且釉透,釉活,胎质精纯,坚实细腻。叩之声园润悦耳,清脆动听;观之形端庄优美,古朴 典雅,它的釉变色五彩缤纷,璀璨夺目,浑然天成,构成一幅幅神奇的图画,如寒鸦归林, 夕阳残照,高山云雾,峡谷飞瀑,伯牙抚琴等等。这些釉变画,千变万化,意味无穷,具有 千古耐看的魅力,名人曾用 “ 出窑一幅元人画,落叶寒林返暮鸦 ”“ 雨过天晴泛红霞, 夕阳紫翠忽成岚 ”“ 峡

13、谷飞瀑菟丝缕,窑变奇景天外天 ” 等来形容钧瓷窑变之妙,民间 有 “ 钧与玉比,钧比玉美,似玉非玉胜似玉 ” 、“ 黄金有价钧无价 ” ,国外更有 “ 雅 堂无钧瓷,不可自夸富 ” 、 “ 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 ” 之说。 钧窑创烧于 唐,兴盛于宋,复烧于金元,延至明清仍继续仿制,历经千年而盛烧不衰,形成了一个庞大 的钧窑系。 迄今为止,在禹州境内已发现北宋钧窑遗址多达 40 处,尤以神垕镇大刘山下 最为集中。禹州现存最早的钧州志中说:“ 瓷窑在州西大刘山下 ” 。在禹州市神垕 镇下白峪村和苌庄乡等地,先后出土黑、褐釉高温窑变花瓷,被陶瓷学家称为“ 唐钧 ” , 它是宋代钧瓷的先声。宋

14、“ 靖康之变 ” ( 1126 年)后,宋室南迁,官钧窑停烧,钧瓷一 时受挫。到金、元时代,钧瓷有了新的发展,各地争相仿制,风靡一时,钧窑播火全国。元 末明初,因战乱和灾荒,钧窑生产渐衰。明、清时期,制瓷中心南移,北方诸名窑衰退,钧 窑也基本停烧。清朝晚期,钧瓷复苏。到光绪三十年( 1904 年),神垕镇烧制钧瓷者已有 10 余家。民国年间,因战乱、灾荒频繁,钧瓷生产举步维艰。至民国三十一年( 1942 年)后, 因大旱和政局混乱,艺人外流,钧瓷生产趋于停产状态。 钧瓷的烧制是一种复杂的高难 技术,还原程度很难控制;加上过去由于使用的是松木窑,窑温难以达到均衡,从而影响到 钧瓷釉彩的成色,在烧

15、制过程中有 70%的产品会报废掉,而其中的上品则更为罕见,再加 上至今已有1300 多年历史的钧瓷,自古就有 “ 黄金有价钧无价 ” 的尊贵名声,唐玄宗 曾立令 “ 钧不随葬 ” ;宋徽宗时又成为御用珍品,诰封 “ 神钧宝瓷 ” ,每年钦定生 产 36 件,禁止民间收藏,所以现在墓葬出土的钧瓷文物也甚为稀少。目前世界著名的博物 馆虽有收藏,为数也寥寥无几。位于禹州市西南30 公里处,驰名中外的钧瓷文化发祥地,是中国北方陶瓷的主要产地 和集散地,是五千多年陶瓷文化积淀而成的具有典型区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名镇。神垕因钧瓷 而得名,因陶瓷而兴盛,“神垕”两字曾被四次皇封而声名显赫,钧瓷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重

16、 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神垕神垕镇位于禹州市西南。是驰名中外的钧瓷文化发祥地,是五千多年陶瓷文化积淀而成 的具有典型区域特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神垕古镇”之名历史上曾被四次皇封。因至今 仍盛产各种陶瓷,“神垕古镇”被誉为全国唯一“活着的古镇”。悠久的历史给神垕镇留下了 丰富的文物古迹。2012 年,神垕镇区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 处,各种古寺庙、古民居、古祠堂等40 余处,大多数分布于以老街为核心,面积达3 平方 公里的古镇区内。神垕老街俗称“七里长街”。唐宋以来,随着陶瓷业的兴盛,许多富商大贾在此置田、 建宅、经商,使五个村庄逐渐连成一片,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神垕镇

17、,老街由东、西、南、北 四座古寨构成,从东到西有东大街、西大街、白衣堂街、红石桥街、关爷庙街等街道,道路 两侧店铺林立,古民居依地势而建,保存比较完整的有伯灵翁庙、邓禹楼、温家大院、白家 大院、王家大院、霍家大院、苗家大院、苗家祠堂等,炮楼、古民居、庙宇鳞次栉比。古迹见证小镇繁荣。漫步神垕小镇,古老的街道,鳞次栉比的老房屋,仿佛让人回到了 遥远的年代,从这些建筑中,也让人们见证了这个小镇昔日的辉煌。“进入神垕山,十里长 街观,七十二座窑,烟火遮住天,客商遍地走,日进斗金钱。”大禹文化禹州市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文化遗迹上古时期,禹州属于应龙氏 部落领地。发祥于黄帝,昌明于大禹,

18、传承于夏启。于中华5000 年文明史同步。禹州境内北部的具茨山脉、西部的大鸿寨山脉,是以黄帝为首的有熊氏部落以及与黄帝 有亲缘关系的方嫘氏部落、大鸿氏部落、风后氏部落的重要活动区域。黄帝的姻亲方嫘 氏部落领地,在禹州西部方山(今方山镇)。重要军事力量大鸿部落,在城西大鸿寨山区 (今鸠山大鸿寨风景区)。协助黄帝战蚩尤的重要军事首领风后氏部落,在城北无梁一带 (今无梁镇)。禹州市城区有“迎风阁”,以迎风阁为中心,南北东西辐射四条街,分别叫迎 上街, 迎下街,迎东街,迎西街。建“迎风阁”的本意,一说是因为风后辅佐黄帝有功, 封其食邑于此,特建阁以纪念;一说是“迎送风后”之意。距城 12 公里的古城寺

19、,古为氏城,雍梁城,本是轩辕黄帝命雍父做杵、臼之处,后来 成为雍父的封地。黄帝之后的诸多帝王,如颛顼、帝喾、尧、舜等领地均在禹州。其中大禹在禹州活动最 频繁,最长久,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帝舜封为夏伯,把他的领地虞邑赐予大禹,改名夏邑。 夏邑便是今日之禹州。在城南三峰山左边建有夏亭城。帝舜故世后,大禹即天子位,国号夏。夏邑(禹州)作为大禹的封国,大禹治水的基地,留下很多关于大禹活动的遗迹。据史籍 记载:禹安民治室,居靡山伐木为邑。这便是大禹即位后建造的宫室。靡山今称梅山岗,位 于范坡乡境内。禹之子启继位后,在此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史称夏朝, 因此禹州素有“华夏第一都”之誉。至今留

20、存有夏禹和启召集群臣的古钧台,治水遗迹禹王 锁鲛井,禹母石,启母石等历史遗迹。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禹州瓦店遗址作为夏代的都 城级王城遗址、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最重要发现之一,为禹州是夏朝都城 提供了直接的历史证据。尧舜时期,禹州称夏,是夏部族聚居与活动的中心。大禹为夏部族首领, 是黄帝的玄 孙。禹总结了他父亲治水的经验教训,改用开挖疏导为主,居外十三年,终于使洪水东注, 治水成功,被封于夏(今禹州市),史称“夏禹国”。禹被称为“夏伯”,即分封方国国君。 癸西四十八载(约公元前2208 年 ),舜崩于苍梧(今云南省宁远),天下诸侯不服舜之子而 拥戴禹。于是,禹在夏邑(今禹州市)即

21、天子位,并用自己的封号“夏”为天下之号,称“夏 朝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中原地区诸夏民族为主体,容纳吸收周边夷夏各部族共同创 立的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它“咸有九州”,“协和万邦”,是我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 的第一朝代,被称为“华夏第一国”。大禹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帝王,后人称之为伯禹、 夏禹、神禹。禹州就是因为大禹初封于此,故称“大禹之州”。后因夏王朝创立并建都于此, 又称“夏都”或“华夏第一都。”夏朝第三帝名相,被大臣寒浞逼杀,致使夏统治中断40 年。少康中兴,改都纶邑(今禹 州顺店镇康城村)。最后一帝桀,将商部落首领汤囚禁于钧台(在梁北镇杜岗寺村)。据“中国 监狱史”记载:中国第

22、一座监狱即钧台。商灭夏后,禹州做为首都的地位开始变迁。周威烈王十八年(公元前408 年),韩景侯将韩国国都自平阳迁至阳翟。公元前375 年, 韩国攻灭郑国,遂将国都迁新郑。仅五年,即公元前370 年,韩懿侯便将国都城重又迁回阳 翟。此后历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等二千余年,禹州称阳翟不变。 所以,许多 文献史籍在记述历史事件及地地域时,习惯将上古时期尚无阳翟名称的夏、夏 邑、历地、栎邑等统称为“阳翟”。传说火圣母相传有个朝代的皇帝做了一个梦,看到一对红似殊砂、鲜似鸡血、晶莹透亮的花瓶,十 分惹人喜爱。第二天,他派大臣四处查访,终于打听到是神后镇烧的,皇帝传下圣旨,让神 后窑工

23、为他烧制出梦中所见的花瓶。钧瓷窑变不易掌握,生产条件又落后,十窑九不成。可是皇帝的圣旨谁敢违抗呢?有个 窑工经过千辛万苦,总算把花瓶烧出来了,送给皇帝一看,皇上大怒,当着群臣说:“这些 东西和我梦中所见的根本不一样。”接着又传下一道圣旨,十天之内烧不出梦中花瓶;所有 窑工满门抄斩。窑工们日夜赶烧,期限快到,仍然烧不出来。有个窑工之女名叫艳红,不但长得美丽,而且心地善良,从小跟父辈学会了瓷器的造型 和烧制手艺,此时大祸临头,艳红决心以身试火,让自己的血气渗入笼中,凝结在花瓶上。 她想,反正烧不成也是死,烧成了可以给父老兄弟免去一场灾难。主意一定,当炉火烧到决 定釉色的关键时刻,她登上窑顶,一头栽

24、进窑里,但见窑中红光弥漫,红浪滔滔。出窑时, 一对玉般晶润、血般艳红的花瓶亭亭玉立在匣钵之中。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美丽善良的姑娘,为她盖了庙、塑了像,让子孙后代怀念她。这就是 后来传说中的金火圣母。鸡血红古时候,神垕有个老窑工叫王钧,老伴去世早,收养了一个儿子,起名王小,在大刘山 驺虞河边以烧制钩瓷为生。有一天晚上,王钧刚睡下,蠓陇中听见有人唤道:“王钧醒来,王钧醒来。”他起来看看, 屋内连个人影也没有,翻个身又人睡了。不大一会儿,只见一道红光,照得小屋如同白昼, 王钧翻身坐起,只见一位红光满面的白发老人坐在床边。老人对王钧说:你烧造钧瓷不得秘 诀,我今奉玉皇太帝之命,特来点化于你。但凡仙之间不能

25、通话,我手书二字,启发于汝”。说着操起一根柴火棒写起来。王钧一看,是“心血”二字。正待细问,老人将手一摆,又写 道:“天机不可泄露,得秘诀之后,子孙造福人类,不可渔利他人,否则,得而复失。”写罢, 飘然而去。第二天,王钧醒来,回忆昨晚之事,原来是一场美梦。说起王钧手艺,真是出类拔萃, 七里长街同行无一可比。他做的钧瓷如碗、盘、炉、鼎、瓶、洗、盆、钵等,设计合理,造 型大方,就是掌握不住火候,烧出的产品常因釉向下流走过多造成报废,使他伤透了脑筋。 昨晚仙翁指点,可是人的鲜血何处寻呢?左思右想,毫无办法。最后拿定主意,自己以身试 火,取得经验传给子孙。他将养子王小叫到跟前,将仙翁指点自己试火一事告

26、诉儿子。王小 扑通跪下说:爹爹,万万不能,万万不能啊。王钧脸色严肃,扶起儿子说“:我儿不必多虑, 天意如此。”王小见父亲主意已定,也暗地里打定了主意。几天后,父子俩将坯子上好釉装 进窑里,点上火,连烧三天三夜,只见窑内浓烟翻滚,火苗不住地往上蹿。王钧双眼布满血 丝,汗流满面,对儿子说:“孩子,就看今夜了,我饿了,你去拿个馍来。”王小不知是计, 回身拿馍去了。王钧目视苍天大呼:“苍天有灵,莫负老汉一生心血。说罢,脱光衣服,爬 到窑顶,跳进熊熊的窑火中。王钧往火中一跳,立刻急坏了暗中相助的自发仙翁。他在窑旁整整蹲了三天三夜,只等 今夜助王钧一臂之力,谁知王钧竟纵身跳人窑火中,顿足叹道:“罪过!罪过

27、!”他见事已不 可挽回,遂用手点化。只见窑内浓烟顿消,红浪翻滚。王小拿馍回来,见到父亲衣服,一切 明白,遂大叫一声,气绝于地。悠悠间,王小来到大刘山上,看到一位白发仙翁正在和爹爹 谈话。王小急忙赶到跟前,拉着仙翁的手说:“救救俺爹。”仙翁说:“此乃天数,命该如此, 也是老夫罪过。你要继承父业,做好钧瓷,贡献世人。汝父今已位列仙籍,不必为虑。”言 尽,拉着王钧直上天空。王小抬头看时,只见半空中飘落下一张纸条,拿起一看,上书“可 用鸡血代替”六个大字。再说,众乡邻见王钧已死,慌忙救醒王小,他擦了擦充血的双眼,看看窑中火势,只见 各种造型的钧瓷作品像涂了一层颜色一样,五光十色,艳丽夺目,十分好看。恍

28、惚中,好像 看见父亲身影一样。他悲痛地对邻居们说:“不管这一窑是什么红色,都叫鸡血红。”果然, 出窑后颜色最好的就数鸡血红了。此外,还有玫瑰红、海棠红、茄皮紫等颜色。人们为了纪 念王钧,在神后火神庙里塑了他的像。数百年过去了,这故事一直在神垕流传。钧釉宋朝时,阳翟一带民间普遍烧造青釉瓷器,有一老妇领着几个儿子烧一座瓷窑。一天开 窑时,突然出现了几件带有红紫斑的彩釉瓷器,老妇喜出望外,想必是“窑神爷”显灵,忙 唤全家老小,到伯灵翁庙烧香磕头。但烧第二窑时,却又不见这种釉色了。老妇甚是纳闷, 为啥“窑神爷”不灵了?这时,她忽见作坊屋地下有不少铜屑,就问儿子谁撤的?儿子都说 不是自己撤的,只有一个过

29、路的铜匠,前天在这里宿过一夜。老妇心想,莫非红釉和这铜屑 有关系?于是就把铜屑配在釉里,果然又烧成比第一次更鲜艳、更美丽的玫瑰紫釉。消息传 开,远近窑场都纷纷仿效制作。后来,又有巧匠把铜矿石配在釉里,也烧成了紫红釉。从此, 青釉器就不是单纯的一色釉,而是有多种多样的色调,仿佛在蔚蓝的天空中忽然涌现出片片 红霞那样美丽。蚯蚓走泥纹“蚯蚓走泥纹”是钧瓷釉面上一种特殊的纹路,形似蚯蚓在泥地上爬过留下的痕迹,呈 蜿蜒曲折而又长短不同的线状,有的为单线条,有的为多线条相互交叉。这种纹路源自宋钧 官窑,为钧瓷所独有,是钧瓷窑变的艺术特征之一。关于蚯蚓走泥纹,在禹州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原先禹州城北关的颍

30、河水很深,水 里边生活着鱼鳖虾蟹等水族。水族有个共同的首领,叫做“头王”。这头王至高无上,掌握 着水族们的生杀大权,厉害得很。蚯蚓那时候也生活在水里,和螃蟹、蚂虾一样在水里游来游去。蚯蚓还和螃蟹是很要好 的朋友。有一天,螃蟹头上的两个钳子无意间夹断了蚂虾的两根长须,蚂虾就到头王那里去 告状。这蚂虾精得很,它为了能告倒螃蟹,就偷偷送给头王一颗夜明珠,头王一见十分欢喜, 就收下了。常言道: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头王受了贿,就向着蚂虾,于是判螃蟹 有罪,要用炉火烧死。蚯蚓听说了这事,很为螃蟹不平,就去找头王评理,头王哪能听得进去,不由分说,也 判蚯蚓与螃蟹同罪,一块处死。两个行刑的水鬼押着螃蟹

31、和蚯蚓来到岸上,四处寻找有炉火的地方,转来转去,来到颍 河南岸的钧窑场,刚好见窑工们正在装窑。两个水鬼就乘人不备,把螃蟹和蚯蚓装进了放钧 瓷釉坯的笼盔里。螃蟹趴在了一个鸡心盘上,蚯蚓趴在了一个鼓钉洗里。两个水鬼在暗地里 看着窑工们把窑装好,封住了窑门,只待点火了,就返回水里向头王复命去了。一会儿,窑工们就把窑点着了火。顿时窑里烟雾弥漫,熏得螃蟹直流眼泪,眼泪都滴在 了鸡心盘上,它受不了了,就挣扎着往盘外爬,终于爬出了盘子。这时窑里温度已升起来了? 螃蟹还是被烧成了灰。蚯蚓呢,开始也在鼓钉洗里往外爬,但鼓钉洗边沿儿高,蚯蚓爬得又 慢,没多会儿也被烧成了灰。这窑钧瓷住火后开窑,窑工们发现有个鸡心盘

32、里出现了不少像珍珠样的斑点,有一件鼓 钉洗上出现了很多像蚯蚓爬过一样的纹路。窑工们觉得这种斑点和纹路很好看,就分别起名 叫“珍珠点”和“蚯蚓纹”。从此以后,凡是在这个窑里烧出的钧瓷,窑窑都有几件带蚯蚓 纹的,间或也有珍珠点出现。窑工们都感到很神奇,不知是咋回事儿。但是颍河里的水族们 知道,这是螃蟹和蚯蚓的冤魂不散啊!不该死罪,硬被判成死罪,这实在是天大的冤枉!螃蟹和蚯蚓被炉火烧死后不久,蚯蚓的后代们觉得这个头王太霸道,不想再在水里受欺 负,就搬家来到了陆地上,拱到土里去呆着。但完全离开水还不行,看哪儿土湿,就往哪儿 去,还经常在湿泥地上爬来爬去。后世的人见了,只知道蚯蚓会拱土、走泥,人们就把“

33、蚯 蚓纹”改称为“蚯蚓走泥纹”了。五子登科瓶的由来在钧瓷诸多的品种中,有一个与众不同的造型,它由六个葫芦组成,中间是一个大葫芦, 大葫芦的周围有五个小葫芦与之连成一体,这个器型的名字叫五子登科。说起这个五 子登科,还有一段不寻常的来历。在我国宋朝,有一个姓窦,名禹钧,号燕山的人,年轻时发奋苦读,连年赶考却一直未 能考中。后来结婚成家,心灰意冷,已无意求取功名。他膝下有五个儿子,即仪、俨、侃、 仲、僖,个个聪明伶俐。他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儿子们的身上,决心教导他们成材。他让孩子 们阅读自家丰富的藏书,用良好的教育方法指导孩子们的学习,同时把他过去学习过程中的 经验、教训、得失都讲授给孩子们听,加上他

34、这几个儿子的刻苦努力,一个个陆续登土皇榜 中举了。这件事在当时轰动很大,朝野上下人人尽知,一时传为美谈。有了这件事,当朝皇帝就想厂若是天下做父母的都能像窦燕山这样教子有方,使子孙后 代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为国尽忠,何愁我宋室天下不代代强盛。为鼓励天下百姓都效法窦 燕山,让世人都努力学习,勤奋攻读,有志于功名,皇帝就传下两道圣旨:第一,把窦燕山 教子成材的事迹编人正在定稿的蒙学读本三字经中,流芳百世;第二,做一件永久性的 器物,来纪念这件事,并限期半年完成。丞相接旨后,立即去办。第一件事,丞相让主持编 写三字经的大臣去办,很快就办妥了。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三字经中有了这样几 句话:“窦燕山,有义

35、方,教五子,名俱扬。”义方,是指为人处世的规矩、法度、道理等, 泛指家教。但第二件事,丞相颇费思量,限期已过了一月,还没考虑出来。在选用什么材料 上,丞相一直拿不定注意。有一天,丞相正在书房静坐沉思,门官来报,说是专管进贡瓷器的官员来访。丞相一听, 眼睛一亮:对呀,这件永久性的器物何不做成瓷器呢?瓷器是放不坏的,而且又美观。丞相 当下就决定选用瓷器来作纪念品,并且要用钧窑的瓷器。他选用钧瓷有两个原因:一是窦燕 山名叫禹钧,丞相博学多才,马上联想到出产钧瓷的阳翟是大禹的故乡,那里还有大禹之子 夏启即位大享诸侯的遗迹“古钧台”,而钧台附近就是御用钧窑场。丞相心里说,用钧瓷作 纪念物品可能是天意。二

36、是钧瓷晶莹玉涧,五彩斑斓,名列五大名瓷之首,不像其他瓷器的 色调那么单一。丞相命贡瓷官在限期之内,烧造出寓意深刻的钧瓷贡献给皇上,完成圣上旨 意。贡瓷官领命后,不敢懈怠,回到钧窑场,马上命人设计画图,制订制作方案。最终选定 用吉祥葫芦来完成这一重要使命。器物造型是中间一个大葫芦,周围有五个小葫芦与大葫芦 连成一体,五个小葫芦寓意五个儿子,大葫芦寓意科举。葫芦与“福禄”谐音,而且有“千 秋万代(蔓带)”的寓意,正合皇上永久性的旨意。钧瓷窑工们白天黑夜不停地轮流干,从 制坯、上釉到烧成,每一道工序都精心操作,不敢有一丝马虎。经过多次失败,终于在最后 的限期内烧制出了一件精美的窑变钧瓷珍品。贡瓷官把

37、这件钧瓷珍品用绢布小心翼翼地包了一层又一层,马不停蹄,星夜护送到京城 丞相府,丞相进宫亲自奉献给皇上。皇上一看,只见六个宝葫芦闪闪发光,釉色紫红相映, 釉面上数条弯曲的纹路形如蚯蚓走泥,煞是好看,而且选材恰当,寓意深刻。皇上看后龙颜 大悦,下旨嘉奖丞相、贡瓷官及钧窑工匠,并御赐这件钧瓷叫做五子登科。五子登科 的名字也就这样流传下来,一直沿用到现在。观音瓶“观音瓶”造型是钧瓷常见的一个品种,其基本形体是喇叭口、脖颈内收、丰肩、圆腹、 直腿到足,与人们所见的美术作品中观音菩萨手上所持净瓶相似。民间传说,观音所持的净 瓶实际上就是一个钧瓷瓶,是钧瓷艺人送给观音的,观音非常喜爱,后来就成为随身携带的

38、一件宝物,用于盛甘露、降甘霖,普度众生。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年禹州一带大旱,烈日炎炎,禾苗枯黄。一天,大慈大悲救苦救 难的观世音菩萨云游到此,看到此情此景,善心大发,要施法降甘霖下场透雨,拯救禹州黎 民百姓。观音心想:“东海水深,取之不尽,何不用它一用?但山高路远,用什么东西把水 盛过来呢?听说这一带出产一种宝瓷,用宝瓷瓶来盛水岂不是很好?”观音来到一家窑户门 口,轻叩柴门,门开了,开门的是一位姑娘,名叫彩虹。彩虹认出是观音菩萨,跪倒就拜, 请求观音菩萨快救禹州百姓。观音说:“我就是为这事来的,快起来吧。把你家的钧瓷宝瓶 借给我用用。”彩虹一听,高兴极了,赶忙回屋拿出一个精美的钧瓷宝瓶,并一再

39、说要把这 个宝瓶奉送给观音菩萨。观音见她心诚,就愉快地收下了。观音来到东海上空,把宝瓶口朝下,嘴里念念有词,只见大海里一股水柱直冲上来,钻 进宝瓶口里。观音用宝瓶吸罢水,返回到禹州上空,手捧宝瓶开始行雨。宝瓶里每往外滴出 一滴水,就化作倾盆大雨。宝瓶里不停地滴水,大雨不停地下。地里的庄稼喝足了水,禾苗 直挺挺地往上长,变得绿油油的。禹州一带的黎民百姓奔走相告,感谢观音菩萨降下甘露。 观音看雨水已经下足,就收起宝瓶,驾着样云到其他地方普度众生去了。雨过天晴,各家各户又开始照常干活儿。彩虹姑娘有心思,她照原先送给观音菩萨的那 个瓶样,又烧制了许多钧瓷瓶,并取名叫“观音瓶”这就是观音瓶造型的由来。由于观 音瓶造型简洁,线条流畅,比较适于钧釉的变化,加上与观音菩萨有一定的联系,有吉祥幸 福之意,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到现在还盛烧不衰。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