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责任创新

上传人:lis****210 文档编号:168274965 上传时间:2022-11-0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0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负责任创新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负责任创新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负责任创新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资源描述:

《负责任创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负责任创新(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科研创新活动中的负责任创新摘要:“负责任创新”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更规范,更具体化的新型发展理念。它进 一步地强调社会大众应与科研创新人员保持相互负责的关系。其宗旨是维护社会发展进 步和科技创新进步的和谐统一,确保科技创新的方向符合人类社会的集体利益。“负责任 创新”还从社会伦理的角度来评估并影响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各个环节,从而保证了 科研成果的可持续性和社会伦理的可接受性。“负责任创新”理论的先进性势必会引起人 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并给今后的科研创新活动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关键词:负责任创新 伦理 发展所谓的“负责任创新”( Responsible Innovation) 是近年来由欧美发达国家

2、提出的一种 新型发展理念。它以尊重和维护人权、增进社会福祉为价值向导,追求创新成果的绿色 化和普适性,进一步地提出对科研创新的过程和方向进行管理,确保科研成果的可持续 性和社会伦理的可接受性。负责任创新在认同科研创新对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的 同时,强调了社会大众应与科研创新人员相互负责的关系。不仅有利于人类社会的伦理 理论发展,对科研创新与驱动亦有重要意义。那么,负责任创新理论的意义与实践背景 是什么?它又会对我们进行科研创新活动带来哪方面的影响?一、负责任创新的时代背景进入 21世纪以来,全球性的资源短缺和气候变暖已成为悬在世界各国政府头上的达 摩克利斯之剑。为了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目标,荷

3、兰政府计划在 2013 年向全国推广智能电 表终端。相较于传统电表,智能电表对用电量的统计更为精确。它可以显示每小时甚至 每一刻钟的耗电量,并且实现与电网系统数据的双向传输。电网公司可以根据消费者的 用电记录来优化电力调度。这本应该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然而,荷兰民间的群体却 掀起了反对智能电表推广的浪潮。在群众看来,这种可以详细记录家庭用电情况的智能 电表终端将对普通民众的私人隐私造成严重侵犯。最终,荷兰议会以强制安装智能电表 会侵犯用户隐私权为由,终止了政府强力推行智能电表终端的政策。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国内百名院士联名发文支持转基因水稻所引发的科 学信任危机,还有人工智能发展带给

4、社会的安全性隐患,等等。虽然科研人员怀着造福 人类的美好愿望,政府等主导机构也没有蓄意滥用或误用创新技术,科技成果仍然遭到 了社会群众的强烈抵制和反对。这种矛盾关系的产生是与现代科技发展的大背景密切相 关的。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在信息逐渐透明的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不确定性也渐 渐显露出来。我们越来越难以掌控那些具有广阔应用前景但又充满未知的新兴科技。即 便看上去有益处的科技创新,也有可能产生意料之外的负面后果,我们对其后果的预测 和控制的能力也显得捉襟见肘。例如,生物基因工程引发的社会伦理性道德危机、核工 业发展带来的区域安全威胁、信息与通信技术的隐私泄露、等等负面因素引发了研究与 实践层

5、面对于创新双重性的反思。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双重影响,使我们逐渐意识到不能 仅以经济发展作为目标,而忽略了对社会、自然和人的影响,不能忽略科研人员的社会 责任。除了科学家、政府、企业这些科技创新的推动者,作为科技创新消费者的公众也 需要被融入那些将会影响他们的决策制定之中。使公众了解到他们的需求和利益已被纳入最终决策的考量,从而主动地接受创新技术带来的变化。二、负责任创新的概念和内涵“负责任创新”的相关概念最早在 2003 年由德国学者托马斯首次提出,负责任创新 的关注点放在对创新本身的治理,而不是对风险的治理。2012 年,欧洲委员会研究与创新理事会发文指出,“负责任创新”的标准应该从社会 伦理

6、、风险和利益三方面的综合进行考量,它将是一个透明的、互动的过程,社会大众 和科研工作者在此过程中多方面互动,充分考虑创新过程和其适销产品的可接受性、可 持续性和社会满意度,使得科研创新的成果可以合适地融入大众社会。“负责任创新”意 味着通过目前对科学和创新的集体管理来关注未来。2013 年,由荷兰霍温教授为首的专家组提出,负责任创新指的是在创新过程中的一 种综合途径,通过这种途径,我们可以使所有利益相关者在创新的初期过程就参与进来。 从而我们能够了解其行动后果和所面临的选择范围的影响,并且有效评估涉及社会需求 和道德价值的结果和选择,最终将以上因素纳入考虑范畴,作为新的研究、产品和服务 的设计

7、和开发的功能性需求。三、科研活动与负责任创新“负责任创新”带来的主要影响与未来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活动的进程密切相关, 如何在未来适应负责任地创新成为每一个科研人员和技术开发人员所需要关注的重要问 题。在大学的科研创新活动中,“负责任创新”有着更极致地要求。那么,如何使“负责 任创新”的内在理念能够合适地融入大学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实践活动中呢?首先由于科研技术创新可能产生各种后果,我们必须对科研成果在未来带来的影响 进行预测。例如,我们可以建立技术评估体系,通过互动交流过程,在科学与技术的社 会影响方面形成公共的和政治的意见。此外,我们还可以针对未来设想可能发生的几种 情形,想象会有哪些出

8、人意料的事发生。这种分析方法使人们可以开展充分客观的讨论, 有利于对紧急突发事件建立良好的应对策略。对于远期可能存在的风险,我们可以对远 期的风险和机遇进行系统化地考察和评估,从而更好地做到风险预警和未来规划。或者 利用最近的虚拟现实技术,我们可以在某个产品真正投入应用之前,先利用虚拟现实技 术模拟出一个虚拟的产品应用场景。通过在虚拟场景中做出的观察和总结,我们可以获 得更丰富更直观的信息,从而便于我们进行评估和修正。应用这些预测的方法不但能够使未来的预期得以澄清,而且还能探索可能造成其他 影响的各种途径。它为对技术创新的目的、承诺和可能的影响进行反思提供了一个有价 值的起点。其次,负责任意味

9、着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导机构和个人需要时时对自身进行反思。反 思应当成为科研人员必须遵守的一个公共事务,不仅仅集中于实验室层面之上。例如, 我们可以建立一套科研人员行为准则,用来规范个人、集体或组织的义务和正确行为。 它可以作为一种业内标准来评估和反思进程中的科研活动是否满足了这些规定和要求, 因此它也可以作为一种很好的反思工具或手段。此外,针对新兴技术与社会道德伦理存 在的潜在冲突,我们也应该在科研项目的立项前关注可能存在相关的伦理问题,如个人 隐私、公正和公平、社交模式的影响、性别差异、少数民族和弱势群体以及对人类价值 的影响。避免科研成果与社会伦理道德不符,与社会价值观念相左。针对科研人员自

10、身 知识的局限性和个体视野的狭隘,我们可以引入多学科合作的科研模式,使多个学科的 学者参与到共同的科研活动中来,从而避免由于科研人员在原有知识背景下受到的限制 产生对科研项目错误的成果预测和风险评估。例如,引进社会学者进入生物科学科研活 动评估中,对科研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社会伦理问题进行评估,避免科研活动受到来自社 会的意外道德指责。此外,为了更好地解决社会广大群体和科研人员之间存在的不理解和不信任,我们 可以将科研活动中存在的争议、问题和困境放到圆桌之上,通过对话、辩论和参与来实 现集体讨论,倾听来自社会大众和利益不相关者的广泛意见。从而引入广泛的视角来重 新评估问题和了解社会群体的基本诉求。

11、例如,有一项科研计划涉及社会利益关系并存在争议,我们将由群众的代表组成团 体向专家提出疑问,通过双方的交流与讨论,达成共识,促进互相之间的理解。最终将 双方的交流和共识公开发表。同时,为了减少科研人员和社会群体之间所存在的不理解 和不信任,我们应该就社会大众所关心的问题提供独立研究报告,成立非政府组织来专 门负责与社会大众和媒体机构解释和沟通的工作。至下而上地增加社会的科技认知能力 使非专业人士能够更好地了解科技动态与内涵。最终,我们还需要通过协商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和反应,对科研项目的进程进行调 整,为技术创新的方向指航。例如,在残酷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大学、政府或企业应该 以补贴或战略性投资等

12、方式来为科研创新的新成果、新技术提供可发展的空间。从而避 免了新技术在发展的早期就被市场竞争所排斥或挤出。此外,我们可以在技术设计的整 体进程之中把人类的价值追求,如平等、幸福、隐私、公正等全面而系统地纳入考量。 由此来扩大先前技术设计中对人类价值比较狭隘的理解,把与人类福祉相关的各种价值 因素都考虑进来。上述的各种方法可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帮助我们更准确地预知科研成果对社 会带来的影响和可能存在的未知风险,更好地理解社会大众群体的利益诉求,并缓和科 技创新人员和社会大众之间的意见冲突。这既是“负责任”的根本体现,也是未来科研 活动必须进行的适应性改变。参考文献:1 晏萍,张卫,王前“负责任创新”的理论与实践述评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4(2):4-72 刘战雄.负责任创新研究综述:背景、现状与趋势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11):155-1603 梅亮,陈劲.负责任创新:时域视角的概念、框架与政策启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6, 37(5):17-234 梅亮,陈劲,盛伟忠责任式创新研究与创新的新兴范式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4, 3(10):87-88郭佳楠.大数据技术创新的伦理审视负责任创新方法应对研究A.第15届全国技术哲学学 术会议论文汇编C合肥: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 103-110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