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矩传感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上传人:红** 文档编号:168219829 上传时间:2022-11-08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63.8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扭矩传感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扭矩传感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扭矩传感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扭矩传感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扭矩传感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 1 2期 综述 扭矩传感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文西芹张永忠 中国矿业 太学机 电与材 料工程 学院江 苏省徐 州市2 2 1 0 0 8 【摘要】综述了国内外研制的多种扭矩传感器,并介绍了 发展趋势。关键词:扭矩传感器趋势 中图分类号:T P 2 1 2 1 2 Pr e s e n t S i t u a t i o n a nd De v e l o p me n t Tr e n d o f t h e To r qu e S e n s o r s W e n Xi qi n Zh a ng Yon g z h o ng I r s t i t u t e o f Me c h a

2、t r o n i c a n d Ma t e ri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C UMT,Xu z h o u 2 2 1 0 0 8,J i a n g s u Al t r a c t:S c rme t o r q u eII s o r s d e v e l o p e d h o me a n d a b r o a d r e c e n t l y a i-e g i v e n a n d d e v e l o p i n g a r e i n t r o d u c e d Ke y W o r d s:To r q u e;Se n s

3、o r s;Tr e n d s 1 引言 机械动力设备的扭矩变化是其运行状况的重要信 息,扭矩澳 f 试是各种机械产品开发、质量检验、优化控 制、工况监测和故障诊 断等必不可少的内容。扭矩传 感器已广泛应用于各种机械设备的动力驱动系统优化 设计和智能控制上。目前,国内外研制和开发的扭矩 传感器种类很多,从原 理上讲 主要分为应变型、磁弹 性型、转角型和其他型等 4种。2 应变型传感器 此类传感器是 目前国 内外使用最多的一利 传感 器,它采用在旋转轴表面贴应变片的传统方法,利用适 当的电路取得信号,然后进行分析处理。圈 1 所 示为 这种传感器的贴片示意图。根据材料力学理论,受纯 扭矩 的轴

4、,其表面 主应力 的方向与轴线成 4 5。和 1 3 5。角,主应力的绝对值等于最大 的剪应力。因此在传感 器的扭转轴上,沿与轴线成 4 5。和 1 3 5。两个方 向各贴两 片应变片 并将它们接成差动全桥 其输出电压正比于 扭转轴所受的扭矩。此种传感器因成本低廉和操作简 便仍广 泛使 用在静 态和低 速 旋转 系统 的扭矩 测 量 上。过去采用较多的用集流环传输扭矩信息的方法 囤 固 l 电阻应变 传感嚣贴片示意田 收稿 日期:2 0 o 1 o 3 o2 4 修改稿 日期:2 0 o 1 0 7 2 0 其触头的磨损和接触 电阻的变化,影响到传感器的测 量精度和使用寿命,而且存在着较大的噪

5、声。随着大规模集成 电路、固体模块器件及微型 电路 的发展 2 0世纪 8 0年代 来 国内外相继推 出了无线 电遥测技术在旋转轴扭矩测量上的应用。仅就国内情 况而言 具有代表性的有 3种。(1)洛阳工学院等单位研制 的在线动态扭矩测试 仪 1 将检测及发射 电路集 中在一块 2 0mm3 5m m 的印刷电路板上 与传感器固接在一起,随传感器一起 转动。它将扭矩信号经传感器转换成电信号,由发射 装置发出与扭矩成正 比关系的频率信号,经接收器和 处理电路,再转换成 电压,数字显示瞬时扭矩 的大小,且当扭矩超过设定值时,仪器报警 以保护设备。为提 高抗 自然干扰的能力,在 电路设计过程中,采取了

6、一系 列的措施如电桥、发射机、电池的屏蔽,合理的布线、正 确的接地等,使电磁干扰源对仪器的影响降低。(2)燕 山大学研制的红外扭矩测试仪 J,利用红外 线对旋转构件扭矩进行遥测。这套测试系统包括两部 分:固定于地面的红外数据接收装置(主机)和安装于 旋转轴上的测量、红外数据发射装置(测量装置)。图 2 为澳 f 量装 置工作原理框图。其工作原理是:当主机 启动测量装置的光信号后 转轴 圆盘上的接收二极管 将光信号转为电信号 经放大器输送到单片机 P 1 0 端 口 启动单 片机进行数据采集,电阻应变片组 成的 电 桥,将扭矩引起的电阻变化量转化为电信号,经放大器 放大后被采样 保持器接收并输入

7、到单片机的 A D端 口进行 模数转换 转换 后的数据 存储 在数据存 储器 R AM 中 完成一个数据块的采集后 单片机开始测量 旋转 1 周所需时间 根据旋转周期 发射的数据编码并 2 仪 表技 术 与 传 感 器 2 0 0 1 年 分时将数据经 3个红外发射管发射红外线,主机接收 后进行分析处理,并在接收装置的液晶显示屏上显示 扭矩的最大值、最小值和峰 一峰周期。利用红外线在 旋转机械上进行数据采集和发射,具有极 强的抗干扰 能力和数据可靠性 P L O霹ADC0 m _口口 旺)L l芏 I 2测 量 装 置 工 作 原 理 藿l 芏 I(3)北京冶金一局超硬材料研究所李 国林研制

8、的 环形变压器供 电的应变式扭矩传感器l 3 ,是在应变传 感器的基础上设计 了一组旋转变 压器,实现了能源 的 非接触传递。信号的传递采 用无线遥测的方法,做到 了扭矩信号的传递与是否旋转、转速大 小、旋转方向无 关。图 3为该扭矩传感器测量原理 图。将专用的应变 片用应片胶粘贴 在被测弹性轴上并组成应变桥路 向 应变桥提供 电源即可测得该轴受扭 的电信号。将该应 变信号放大后,经过压频转换,变成与扭应变成正 比的 频率信号。要 匿西匐 厂 广 园 耍 1 5 v 1 0 4-5 Id k、图 3 应变扭矩传感器副量原理图 从上面介绍可以看 出:电阻应 变式传感器无论信 号传输是采用精 环或

9、是采用无线传输,都存在有不足 之处。对于滑环方式会受到接触 电阻变 化的影响,而 无线传输固发射天线或线圈随轴转动,会造成接收装 置接到的信号强度发生变化,有时甚至会失去信号。另外从 目前国内外技术水平来看,尽管传输精度较高、抗干扰能力强 的遥测系统并不少见,但是 固为旋转遥 泓系统的电源及发射组件必须装在转轴 上 实际使用 时需要视测试对象不同而做专门的设计,因此系统的 成套性是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3 磁弹性 型扭矩传感器 此类型传感器是基于铁磁材 料的压磁效应制成 的。固为铁磁材料 的磁 导率是 一个结 构应力敏感参 数,转轴中的应力变化将引起磁导率的相应变 化,而磁 导率的变化又导致传感

10、 器磁路磁阻的变化,最终转化 成检验线圈中磁通的变化。其信息变换过程如下:M 一 丘一 一 尺 一 V 式中:M 为扭矩;A6为被测 轴表面最 大正应力变化 量;为被测轴磁导率的变化量;AR 为被测轴磁阻 的变化量;A V 为传感器输出电压的变化量。根据这个变换原理,可 以制成各种不 同类型 的磁 弹性扭矩传感器。国内外 自 2 O世纪 舯 年代中期开始 此种类 型传感 器的研究 和开 发,具 有代表性 的是双“”逆磁致 伸缩效应传感 器 4 1,它的示意 图和等效磁 桥 图如 图 4所示。(b)臣 f 4双”n 逆 礴 致 1 申 辐 教匝 传愚 器 示 恿 囤 和 等效 磁 图 双“”型磁

11、芯正交置于轴侧,磁极上绕有线 圈,两 组励磁线圈和两组测量线 圈,交变 电流通过励磁线圈 在轴表面建立磁场,如图 4(a)所示,当轴受扭后,其表 面应力如图 4(b)所示,由于磁致伸缩逆效应轴表面磁 场发生改变,其等效磁阻的变化,使得测量线圈中产生 与扭矩成比例的感应电势 如图 4(c)所示。由于转轴常用的铁磁性材料的磁致伸缩逆效应较 弱,影响测试的灵敏度和精度,且对转轴材料的均匀性 和旋转精度的依存性较大。为发挥其优点,且有效地弥 补其不足,国外从 2 O 世纪 8 O年代开始研制基 于用非晶磁致伸缩材料制作 的扭矩传感器。1 9 8 2 年,日本福岗九州大学研制出了新型磁头扭矩 传感器L

12、5 其结构如图5所示。它采用在转轴表面用等离 子法喷覆一段磁致伸缩层的方法。采用这种结构,可以使 整个测试装置做得很小巧。如本例中,磁头两极之间的距 离是 2 8 m 磁极横截面尺寸仅为2 r n r n 2 mm 磷层 图 5 磁头与轴上磁潦层 的关系图 1 9 8 6年 S a s a d a等人 研制 的 螺线管 式扭 矩传 感 器【副采用在转轴表 面粘贴与轴成 4 5。角的八字形布置 的 F e 基非晶薄带,利用非品薄带的磁致伸缩逆效应检 测扭矩 原理示意图如图 6所示。_ 舢 第 1 2期 综述 3 图 6螺钱暂扭 矩悖感器原理示 息 1 9 9 2年,韩国科学与标准研究磁学 实验室

13、研制出 了非晶态线圈最大差分感应装置_ 7 J,其基本结构如图 7所示。它是在轴上与轴线成=4 5 方向上贴 上数条磁 致伸缩层 MR(磁 电阻)材料,轴周 围环绕激励线圈和 感应线圈。当轴 上加载扭矩时,拉应力使 MR材料的 磁导率增大,压应力则使磁导率减小,因而反映在感应 线圈中一个线圈的磁通大,另一个线 圈的磁通 小,最后 以差分方式输出,测出应力大小,再计算出扭矩。t=】二二=3 圈 圉 7 传愚器敏息 元件的原理示恿图 1 9 9 2年由王荣 等人研制 的逆磁致伸缩扭 矩传感 器 则采用在转轴的表面粘 贴一层特制的软磁合金 薄带的方法来改善“角度依存性”问题。1 9 8 6年 由日本

14、 山琦二郎研制 的线爆 喷涂膜扭矩 传感器 9,利用具有高粘 附力的线爆喷涂膜 在轴表面 进行反复喷涂得到斜条形 模,然后利用斜条形膜构成 双磁芯多谐振荡器桥路,制成扭矩传感器。此膜 的电 感因转矩 而变化,使电桥不平稳而产生输出电压,可 以获得没有磁滞、线性良好的 E一 特性。可以看出:磁弹性扭矩传感器均是非接触式传感 器 安装使用方便,且不需要占用较大的空间。通过在 轴表面粘贴或喷滁一层磁致伸缩材料可以减少轴表面 材料不均匀性所带来的误差,提 高测试灵敏度。但不 足之处在于:这些传感器最终测得的是磁致 伸缩层材 料应力。因此,如何妥善地转 化为转轴本身应力或扭 矩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5、。4 转 角型扭矩传感 器 这 是一类利用扭矩和扭转角关系的传感器,它们 实际上是一个角位移测量的编码系统,具典型代表性 的有以下两种。由日本 日立公司研制 的 MR编码 器式扭矩 传感 罪 的结构和工怍原理是:在驱动轴和负载轴之间固 定一根扭力棒,在棒的两端各装有一个 MR编码器,这 两个编码器应尽量靠近并规格 一致。由每个编码器的 两相正弦输 出可以计算出扭力棒两端的角度 0 l 和 口 2,再 由两角度交差计算出扭矩 T。T=(G D 3 2 L)A 0 式中:G为横向弹性模量;D 为扭力捧直径;J _ 为扭力 棒 长度;A0=口 1 一口 2 1 9 8 7年 日本 九州技术研制成功

16、了非 晶态星形线 圈扭矩传感器_ l。将 N 束非 晶台金丝依次串联在一 起 放置于固定在轴上的 N极环形磁铁周 围,它 们感 应到磁场强度的变 化,与后续元件组 成一多谐振荡电 压输出型电路 扭矩产生 的位移通过 振荡 电路 以电压 形式输 出。此传感器的一大特点是通过采用非晶态星 形线回,平均了磁场强度的不均匀性分布,消除了外部 场强的干扰,同时也减少 了,旋转轴偏转带来的误 差。因此,它的角分辨率较高,静态可 以达到 0 0 0 2 ,动态 可 以达到 0 0 r。以上这两种应变测试 系统,均是采用相位测量原 理,即将扭矩产生的角变形通过感应信号的相位差形 式输 出到测量 电路,固此它

17、们实际 所测 的是 角位 移,也 就是总变形。为了达到所要求的精度,常要求 被测轴 相对长而细些,以产生较大的变形,所以此娄传感器主 要应用于长轴的扭矩测量。5 其他类型扭矩传 感器 近几年一些新型的传感器在不断被开发和研制出 来。如清华大 学 1 9 9 9年研制 的无线 无源声表 面波(S A W)扭矩传感器【就是一例。这种传感器是将雷 达技术与 S A W 传感器相结台。同电阻应变 式传感器 一样 是通过测量与轴成 4 5。方向上的应变来完成对转 轴的 扭矩 测量。它 主 要 由压 电基 片、叉 指 换 能 器(I D T)、反射栅(R1 一R 3)组成,采用光刻、真空镀膜等 工艺。其工

18、作原理是利用被反射 的 S A W 波的相速度 在应变前后所产生变化来间接测量扭矩的大小。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传感器”,如美国佛吉尼亚 西蒙斯飞行器公司利用光纤技术研制的光纤扭矩传感 器用于飞行器满轮发动机的扭 矩测试;又如英国福特 汽车公司委托南安普大学机械工程系为其研制的一种 电容式扭矩传感器可用来连续监测汽车发动机或齿轮 箱传动轴的扭矩测试。6 发展趋势 随着各种系统的 自动化程度和复杂性 的提高,需(下转第 1 1页)第 l 2期 传感器技术 i l 一 啪 I 畸 咄 亩 5 9 8 u m c b)圉5 特性曲线 曲线的灵敏度分别为 2 6 5 mv m和 4 2 0 mX U,m,

19、超 过了目前常用电涡流传感器的灵敏度,在测量范 围内 的线性度 良好,其范围亦能满足电磁轴承的应用要求。5 结论(1)电涡流传感器的形式、结构及安装位置对测量 信号的精度是有影响的,由于 传感器测量的是转子表 面运动的信号,因此,信号中既包含转子中心的偏移,也包含着转子的涡动的情况。(2)位移传感器主要影响电磁轴承的控制精度 应 选择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大、信噪比大的传感器。(3)若能将传感器装在轴承中,则会使系统的分析 简化,且系统的稳定性更好,这就是进 一步研究差动电 感式位移传感器的 目的。这种传感器 的另一个优点是 电磁轴承的结构更紧凑,更便于产品化。参考文献 1 盎光 阳一 碰气轴受用

20、变位 t 公开特 许公报 平 2 2一l 1 1 1 9 9 0 【2 加睁一路 磁气轴受用 非接 肚型变 位检 出装置 公开特许公报 平 12 8 4 7 0 1 1 9 89 3 B r i m J,H il t o n G I a a d a l e A P o s i t io nf o r ma g n e t ic S t l$1 l t s i o n a n d p o in t i n g s y s t e m U S P a t e n t 1 9 8 6(1 6)4 匪希平 学位论文:西安交通大学,1 9 9 4 5 Ma t s u mu m F ,F u j i t

21、 a M O i d a C A d e s ig n r o b u s t S te r e o c 0 n 口。1 I f o r a n u a b a l a n e e v i b r a t i o n in r a g ne t i b e a r i s y s t e m Pr o t o f t h e 1 s t I n t S y mp o nMa g n e t i c B e i n g s 1 9 8 8(68):3 1 9 3 2 6 6 藏维德 F 斯图特运算放 大电路设计 手册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 社 1 9 8 4 (上接第 3页)要获取的信息越来越多。

22、这不仅对传感器的精度、可 靠性和响应速度提 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还要求 传感 器有标准输出形式以便和系统挂接。根据最近几年 国内外的研究,扭矩测量正呈 现以 下的发展趋势”J:(1)由静态测试 向动态在线检测方向发展;(2)由先测应变再间接转换成应力或扭矩而向直 接测应力或扭矩方 向发展 并提高检测精度;(3)测试系统向微型化、数字化、智能化、虚拟化和 网络化方向发展;(4)从单功能向多功能发展,包括 自补偿、自修正、自适应、自诊断、远程设定、状态组合、信息存储和记 忆;(5)扭矩检测与动力装置的控制系统相结合,达到 转速、扭矩、输出功率 之间的优化配置,保证机械设备 运行在展佳状态。参考文献

23、【1 车盂然 任焕琴,孙赦敏 在线动态扭矩 试倥的研制 洛阳工学 院学报,1 9 9 8(1)【2 捌宝华 红补扭矩澍试仪的研制 仪器仪袭学 报 1 9 9 6(3)+【3 车国林 环形变压器供电应变式传感器技术性能与应用 仪表技 术与传感器,2 0 0 0(6)(4 傅愎燕 磁致伸缩放 应非接 触扭矩 传感器的 研究 学位论 文 江苏徐州:中国矿业大学 1 9 9 5 【5 s a s a d aI,Ur m n o t o S,H K No n n t a c tt o r q u e s u s i ng m fia e t l c b e a d s 且 力 d a mng n e t

24、 o s t r i c fiv e la y e r o n the 5 h a nI EEE Tr a a s Ma g n MA G一2 2,1 9 8 6 c 5):4 0 6 6:昊国 安 磁 致伸缩 型非 品磁性 传感 器 磁 性材 料 与器件 1 9 9 4 c 9)7 S o nD,L i n S J,Kim C S N o n 一n t a c t t o r q u e u s i n gt h e d i f f e nt o f ma x i mt ml i n d u c t io n o f a mor p h o u s I EEE Tr a n s O n Ma

25、 fi a MA G一2 8 1 9 9 2(5):2 2 0 5 【8 王荣,蔡 德耀一种逆磁致伸缩扭矩传感 器 现代科学仪器,1 9 9 2 (2)f 9 山琦二部口车应用磁学会志 1 9 8 6,1 0(2):3 7 53 7 8 【1 0 Mi y a s h k aK H u n t R P I E E ETa r a n s Ma fia,1 9 9 0,2 6(5):1 5 6 0 1 5 6 2 1 1 Mo h r i K Ma k a i Y Ne w t o r q u e u s i n g 8 r a o r p h o u s$i B t 一s h a p e d

26、C O t L I E E ETo nM a fia MA G 一2 3 1 9 8 7(5)=2 1 9 1 1 2 程卫末,董永贵,李潭,等 无线无源声表面渡扭矩传感器的研 究 压 电与声光,2 0 0 0(3 1 3 欧扬,张纪龙 扭矩铡试的发展动态和发展方向 华北工学院学 报,1 9 9 6(1)f 1 4 3 翁挂荣,岳强 微型遥测扭矩世 电子技术应用 1 9 9 4(5)【1 5 棘军,李春兰 旋转机械的功率在线测试技术 热能动力工程 1 9 9 9(3)1 6 张立勋 一种大刚度传动轴的扭矩j喇量方怯 机械与电子 1 9 9 5 (5)1 7 过壁君 i 莓 膜硭阻扭艇传感器 北京:计量出版社,1 9 8 5 1 8:站-H 雷 巴利琴科 北京:计量出版社 1 9 8 5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