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简答论述汇总版.pdf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6813871 上传时间:2020-10-27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732.1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马原简答论述汇总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马原简答论述汇总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马原简答论述汇总版.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资源描述:

《马原简答论述汇总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简答论述汇总版.pdf(1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简答题:简单答,答 关键词,老师已经标注 ,关键词连成一句话 论述题:多写,把你的理解都写上去,老师这里也有详细的答案, 不需要一字不差,只要意思对了即可得分 答题的时候请牢记,你是马克思,你不是你自己,不是你认为,是 马克思认为 同学们,加油! 绪论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以及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 1)马克思主义是由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 的,后继者发展的以 反对资本主义、建 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或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 斯创立,后继者发展的关于 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 的科学) ( 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 ,防止 教条主义 和 经验主义

2、 。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 1)其科学性是指它既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又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 发展 普遍规律 的科学 ; ( 2)其革命性是指它是 批判革命 的,它把变革旧世界作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 ; ( 3)它在 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必要前 提和保证,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 3.简述马克思主义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学说的继承与创新。 答:( 1) 马克思、恩格斯吸取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 基本思想,创立了辩证

3、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2)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立 了剩余价值学说。 ( 3)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 社会主义理论。 4.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 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答: (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份: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 2)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 19 世纪英法两国的空 想社会主义。 第一章 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答: 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 感知的,它不

4、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客观实在性。 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1)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 唯心主义 划清了界限。 ( 2)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 不可知论 划清了界限。 ( 3)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 旧唯物主义物质观 的局限性。 2.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 相互联系 、相互吸引的性质。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 相互排斥 、相互对立的性质。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 相互区别,又

5、相互联结 的。 首先,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是矛盾的 两种相反 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运 动中所处的 地位是不同 的; 其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 互联结、不可分 离的 。 3.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第一, 对立统一规律是 斗争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第二,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 内在动力 。 第三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 中心线索 第四 , 矛盾分析法 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4.简述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意识的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是在实践的基础

6、上统一起来的。能动性的实现途径是 人们的社会实践。要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充分认识二者的辩证统一关 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5.用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 意义。 答:( 1)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 用,即外部矛盾。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 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这一原理是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 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 ( 2)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首先必须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

7、主,自力更生 ,艰苦 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闭关自守只能导致愚昧落后。 我国的对外开放 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的。 6.试述矛盾的普 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 的重要意义。 答案: 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它们是辩证统一的。 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 互相联结 的。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 互相区别 的。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互相转化 。 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这一原

8、理要求 我们在普遍原理的指导下,对 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 解决,补充和丰富普遍原理。这一原理对我们有重要意义。 1、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 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2、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 的崭新事业。我们面对的情况,既不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在资本主义高度 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也不完全相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照抄书本不行, 照搬外国也不行,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 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的

9、社会主义道路。 7.试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答: ( 1)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 发生质变。因为:首先,质变必须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量变只有积累到一定 程度,才能突破度的界限,引起事物的质变。其次,质变必须由量变规定其性质 和方向。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 必然引起质变。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一方面,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为在新质的基础 上的量变开拓道路。另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

10、的,割裂二者的统一,就会导致激变论或庸俗进化论。 激变论只 承认质变,否认量变。庸俗进化论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激变论和庸 俗进化论都是错误的。 ( 2)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 标同有步骤、分阶段地 踏实苦干、稳步前进 的精神结合起来, 反对急躁冒进、急 于求成 。否则会欲速则不达,得到事与愿违的结果。 8.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 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试述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 意义。 答:( 1) 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 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在

11、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 盾的次要方面。 ( 2) 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抓住主要矛盾; 在研究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 3)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 重点。 我国坚持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和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认识我国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要抓住主流、坚定信心,又不忽略支 流,认识解决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1.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简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1)实践是认识的 来

12、源 。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动力 。 (3)实践是 检验 认识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 。 (4)实践是认识的 目的 。 2.简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及实现的条件。 答案: 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一是感性 材料应该是丰富的 二是必须 具备正确的思维方法 ,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 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改造 3.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答案: 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 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

13、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 关系。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下: ( 1)主体和客体的 实践关系 。( 2)主体和客体的 认识关系 。( 3)主体和客体的 相互作用。 4.简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答案: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而且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实践不断提出 新的需要 、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第二,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 新的经验 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第三,社会实践推动 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 5.简述认识的本质和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答案: ( 1)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

14、认识本质的 科学揭示。 认识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个过程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 在 实践 中,人们先是产生 感性认识 ,在感性认识积累的基础上,产生了 理性认识 , 然后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去进行 新的实践 ;在 新的实践中又产生新的认识 。 ( 2) 人的认识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这样一个不断反复、无限发 展的过程。 6.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答案: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 、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

15、阶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之 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 ,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 在实际工作中, 经验论和唯理论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 1)经验主义夸大个别的、局部的经验的作用,把它当作普遍真理,到处搬用, 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 ( 2)教条主义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实际经验,不是从实际出发, 而是从书本出发,把理论当作万古不变的公式,生搬硬套。 这两种错误都曾给

16、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重大损失,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 注意避免的。 7.简要说明逻辑证明与实践检验的关系 答案: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否认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 逻辑证明是指用 已有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前提,通过合乎逻辑规则的推理,去证实 (或证伪)另一种认识。 即使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也是不可少的。 逻辑证明的这种作用并不表明它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更不能用逻辑证明取代实践 标准。首先,它所依赖的前提是否正确, 逻辑证明 自身不能保证,而 要经过实践 的检验 。其次,被 逻辑证明 证实或证伪了的认识,最终还要 靠实践的检验 ,实践 才具有最后的权威。 第三章

17、1.简述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规律的内容。 答案: ( 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经济基础 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改变。 ( 2)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 的。 ( 3)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使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 之间呈现出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这样一个发展 过程。 2.简述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案: 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

18、矛盾,不 是互相孤立 、互相平行的,而是相互制约、有主次之分的。 ( 1)首先,由于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社 会的上层建筑 ,所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对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 的矛盾起着 主导作用 。 ( 2)其次,由于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经济基础是联系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中间环节 ,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 盾的解决,又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解决。 3.与其他阶级社会的改革相比,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有哪些特点? 答案: ( 1)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主动的、 自觉的 。 ( 2)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得

19、到 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有广阔而 深厚 的 群众基础。 ( 3)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可以在 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范围内 ,使 各种矛盾不 断地得到解决。 4.简述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分歧。 答案: ( 1)在谁是历史创造者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存在着根本分歧。 ( 2) 历史唯心主义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认为历史是少数英雄 人物创造的,否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英雄史观。 ( 3) 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出发,认为 人类历史首 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群众观。 5.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表现

20、在哪些方面? 答案: 1.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 具有各自的特点 ; 2.各国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所 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 ; 3.人类社会在由较低的社会形态向较高的社会形态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族所采 取的 过渡形式各有特点 ; 4.有些国家和民族,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在由一个社会形态向另一个社会形态 转变的过程中, 可能超越某一个或某几个社会形态 。 6.简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主要表现 答案: 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人们的社会意识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也不是头脑里主观自生的,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第二, 社会意识随着社

21、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 口因素的变化,特别是生产方式的变化,必然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不存在永恒 不变的社会意识。 第三, 社会意识受反映者 (意识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和制约,而反 映者的立场、观点、方法是由 人们在社会存在中的地位决定的 。 7.用社会存在和杜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 义。 答案: 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就是社会存在与社 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先进的或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 前发展: 2、落后的或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

22、用,延缓社会的 发展进程。 先进文化的意义: 1、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 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现民主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可以推动科学的发展。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 十分重要的作用。 8.根据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谈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现实意义。 答案: ( 1)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 2)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 一切为了群众 ,这是

23、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这是党的根本宗旨。 一切依靠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也是群众路线的基 本工作方法。 (扩充)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具有十分重 大的意义。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 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 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 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四章 1、简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答案: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有两个因素: 一、 资

24、本周转时间的长短 二、 生产资本的构成 。生产资本依据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 流动资本两个部分 1、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 2、简述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答案: ( 1)第一个条件是 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 一般条件和基础 (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第二个也是决定性的条件,是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 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3、简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及其主要特征。 答案: 利己主义 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 利己主义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必然产物,是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阶级所共 有的观念。资本主

25、义利己主义的主要特征就是为 一己私利而获取金钱 。这种以获 取金钱为特征的利己主义,成为资产阶级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4、简述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答案: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及其意义: ( 1) 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作用的不同 ,资本划分为不变资 本和可变资本。 ( 2)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叫做不 变资本 (C)。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 值,并且生产出剩余价值,所以叫做可变资本 (V)。 ( 3)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进一步 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 本主义的剥

26、削实质 ;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 科学根据 ,正确地表 明资本主义 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 。 5、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 答 案: ( 1) 劳动过程是人们通过生产劳动创造出具有特定使用价值的产品的过程 ,它为 一切社会所共有。由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资本家的各种生产要素相结合的过程。 其劳动成果归资本家所有,劳动过程也就成为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 ( 2) 资本家会迫使工人的劳动时间超过创造其自身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从而为 其创造出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也因此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 6、简述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答案: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

27、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 法。 ( 1)绝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指在必要劳动 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 延长工作日, 提高劳动强度 , 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 ( 2)相对剩余价值:在 工作日长度不变 的条件下,由于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相 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7、试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答案: 劳动力作为商品同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是,劳动力是特殊商品,它的价值 和使用价值也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以下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 1.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2.劳动者繁育

28、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能创造出价值,而且 能够创造出比劳 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 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 答案: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 2)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 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当该矛盾达到十分尖 锐的程度, 就会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 9、试述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超额剩余价值生产及其相互关

29、系(扩展) 答案: ( 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就是:在工作日既定的条件下,通过改变必要劳动时间 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来增加剩余价值的方法。 (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 ( 3)超额剩余价值就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 ( 4)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 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 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的直接动机,通过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全社会劳动生 产率就会提高,相对剩余价值又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所以说 相对剩 余价值生产是在资本所有者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过

30、程中实现的。 第五章 1、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原因。 答案: 第一,仅靠私人垄断资本的力量,无法满足 大规模经济建设 所需要的巨额资金。 第二, 公共设施 的建设上,私人 垄断资本无能为力或不愿进行投资建设。 第三, 科学研究 项目,也是私人垄断资本不愿涉足的领域。 第四,日益严重的 生产过剩 问题仅靠私人垄断资本难以解决。 第五,国家出面进行某些 宏观经济调控 。 第六,国家的 再分配 功能也越来越重要。 2、简述垄断阶级竞争依然存在的原因。 答案: 首先, 竞争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和核心机制,有商品经济就必然存 在竞争。 其次,但也还 存在未形成垄断的部

31、门及大量的非垄断企业 ,这些经济主体之间必 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 最后, 已形成垄断的部门 ,也绝大部分是几个垄断企业并存,它们之间 本质上依 然是相互竞争的关系。 3、简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答案: ( 1)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 2)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 ( 3)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 ( 4)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 ( 5)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 4、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有哪些新变化?如何认识其实质? 答案: 一、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新变化。 1、从 生产力 方面看。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 展

32、, 劳动生产率大幅度 提高,社会财富迅猛增长 ,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相对稳 定发展。 2、从 生产关系 方面看。当代资 本主义国家在所有制关系、劳动关系和分配关系 三方面都做了一系列调整。 3、从 上层建筑方 面看。建立起比较成熟的 政治制度和 法治 制度 。 二、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新变化实质。 1、 经济基础 仍然是资本主义的 私人占有制 。 2、 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3、没有改变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 根本性质 。 5、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原因、和主要内容 答案: 含义: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 断深化、生产的社会

33、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 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过程。 原因: ( 1)新科学技术加强了国际经济联系。 ( 2)国际贸易的自由程度大大提高 ( 3)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增加。 2.主要内容: ( 1)生产的全球化。 ( 2)贸易的全球化。 ( 3)资本全球化。 第六章 1、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 答案: (1)无产阶级革命是要 消灭 私有制、建立公有制 的社会革命 (2)无产阶级革命是最终要 彻底消灭一切阶级 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3)无产阶级革命是为 绝大多数人谋利益 的运动 (4)无产阶级革命是

34、 不断前进 的历史进程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答案: ( 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 科学社会主义 与 工人运动 相结合的产物 (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 工人阶级先锋队 ( 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 实现共产主义 而奋斗的党 ( 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 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的党 ( 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 民主集中制 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3、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在曲折中前进的 ? 答案: ( 1)同一切新生事物一样,社会主义作为一种 崭新的社会经济制度 ( 2)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而是一 个 不断反复的过程 ,从而导致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

35、个曲折前进的过程。 ( 3) 世界经济政治形势错综复杂的发展变化 ,也是导致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影 响因素。 4、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 答案: ( 1)在 思想 方面,马克思主义政党要确保自己在意识形态领域的 领导地位 ,确 保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地位。 ( 2)在 政治 方面, 马克思主义政党要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 中起到领导核心作用, 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方向 。 ( 3)在 组织 方面,马克思主义政党要领导人民 有组织、有系统、有管理、有序 地进行社会主义的各项建设事业。 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多样的 答案:

36、 第一,各国在社会主义革命时,其 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是不同的 第二,各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及 具体国情各不相同 第三,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 ,各国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时代在前 进, 实践在发展,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因此而更具多样。 总之,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都是在不断探索中前进和发展的,人们在寻找 适合本国的社会主义之路,试图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具 体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这种探索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如果偏离了 这一原理,就会导致失败;如果不坚持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脱离本国的 实际,同样也会付出沉重代价。 6、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它有哪些

37、基本特征? 答案: 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 “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 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人们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 率 第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 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实行 按劳分配 的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第四,社会主义事业要有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发 展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 第五,以 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 第六,以 人为本,构

38、建和谐社会 。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第七章 1、实现共产主义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答案: ( 1) 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 ,物质产品极大丰富。 ( 2)全体社会成员的 文化教育 的普及和 科学技术水平 的 极大提高 。 ( 3)全体社会成员的 思想觉悟 和 道德品质 的极大提高。 ( 4)建立同高度社会化生产相适应的 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 。 ( 5) 消灭旧的社会分工 。 ( 6) 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剥削阶段,国家自行消亡 。 2、简述 “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 的含义。 答案: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指 每个社会成员的体力智力获得全面发展和自由运用 ,个 人的全部智慧、力量和潜能素

39、质都能全面自由地尽量发挥,每个社会成员可以按 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意愿以及社会的需要自由地选择职业和变换工作。 3、简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答案: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一方面,远大理想是现阶段共同理想的奋斗目标。 另一方面,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远大理想的坚实基础。 4、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是走 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答案: 1.社会主义社会是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经阶段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 史上最美好和最理想的社会制度,但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的和社会的条件, 只能在社会主义阶段的长期发展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 2.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共产主义社会不会自行到来,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历 史阶段大力进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创造出一系列主观和客观条件,才能 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