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未来洁净能源.pdf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6813481 上传时间:2020-10-27 格式:PDF 页数:86 大小:10.11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氢能未来洁净能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氢能未来洁净能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氢能未来洁净能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资源描述:

《氢能未来洁净能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氢能未来洁净能源.pdf(8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向文国 能源与环境学院1. 氢是什么? 氢原子最轻的元素,是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符号: H;电子排布: 1s1 原子序数: 1 含1 个质子,不含中子 熔点: -259.1 ;沸点:252.879 发现时间: 1766 年;发现者: 亨利卡文迪什 原子质量: 1.00794 0.00001 u 热容 :28.836 Jmol 1 K 1 热导率 :0.1805 Wm 1 K 1 密度:(0 , 01.325 kPa) 0.08988 g/L 常温常压下,氢气是一种极易燃烧,无色 透明、无臭无味的气体 氢气燃烧生成水(H 2 +O 2 H 2 O),拉瓦锡根 据这一性质将该元素命名为 “hyd

2、rogen” 氢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为4%至75%时都 能燃烧。氢气燃烧的焓变为286 kJ/mol: 2 H 2 (g) + O 2 (g) 2 H 2 O(l); H = -572 kJ/mol 氢气的着火点为500 ,纯净的氢气与氧气 的混合物燃烧时放出紫外线 地球上极稀少的游离状态氢, 在地壳里,如果按质量计算, 氢只占总质量的1%,而如果 按原子百分数计算,则占17%。 自然界中分布很广,以重量百 分比计算,水中含11%的氢; 泥土中约有1.5%的氢;石油、 天然气、动植物体也含氢。 宇宙中,按原子百分数,氢最 多。在太阳大气中,按原子百 分数计算,氢占93%。 在宇宙空间中,氢原子

3、的数目 比其他所有元素原子的总和约 大100倍。 在三角座星系的NGC 604是 一个巨大质量的电离氢区 来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氢氢是一种清洁能源载体 燃烧放热,产物是水,不产生污染,可 以作为能量储存 自然界单质稀少,属于二次能源 氢气是质量能量密度极高,汽油的3倍 , 酒精的3.9倍,焦炭的4.5倍 水是氢的来源,氢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 竭的洁净能源 二氧化碳-Greenhouse Gas 零排放回顾人类使用能源的历程 传统能源对人类社会文明的贡献: 木材,原始社会,造就了农耕文明 煤炭,1757年,工业革命(蒸汽机),造就了工业文 明 石油、常规天然

4、气,1895年,造就了现代文明 隐含脱碳的进化:H/C 木材=1:101:3,煤1:2, 石油2:1,天然气4:1; 人类社会的进步,是逐步由高碳(煤炭)、中 碳(石油)到低碳(天然气) ,再到无碳(氢 气)的过程,即朝高氢利用方向2. 未来氢能构想 过渡到氢能经济时代的话,需要考 虑: 制氢 运输 储存 能量转换 能量使用 有关制氢的问题 氢元素丰富,但是作为单质氢存在很少 作为化合物以水的形式存在或富存于化石能源中, 需要制备 化石能源制备过程会产生污染以及排放温室气体 电解水需要消耗高级电能 技术方面 如何获取氢能源 如何运输 如何存储 怎么使用3. 制氢现有制氢技术 现有现状(美国)

5、48% natural gas 30% oil 18% coal 4% electrolysis 全球需量 50 million tonnes / yr Growing 10% / yr US 产量 11 million tonnes / yr Natural Gas 48% Oil 30% Coal 18% Electrolysis 4% 来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Hydrogen_economy中国: 80% H 2 用于合成氨 62-65%来自于煤、焦炭,12-16%来自于轻 油、重油,18-23%来自于天然气 以消耗化石能源为代价,但仍将持续一段 时

6、间,直到新技术成熟制氢方法 化石能源重整 重整 CO+H 2 气化 CO+H 2 水解 电解水制 O 2 和 H 2 高温水解 研究试验阶段 生物自制备 气化 实验室小规模试验 Partial Oxidation Steam Reforming Electrolysis Thermochemical Fossil Fuels Water Biomass Biomass Gasification Microbial Coal Gasification化石能源制氢:甲烷蒸汽重整 来自碳氢化合物 天然气,低碳碳氢化合物 Water (steam) + hydrocarbon 在高温 (700900

7、)下混合 Steam (H 2 O) 与methane (CH 4 ) 反应 CH 4 + H 2 O CO + 3 H 2 - 191.7 kJ/mol 高温、催化剂 Catalysts: Ni, or Au-Ni水煤气变化反应water gas shift reaction 进一步将CO转化为H 2 放热反应,温度低(400) water gas shift reaction CO + H 2 O CO 2 + H 2 + 40.4 kJ/mol 工业上一般分两步走 高温变换HT-WGS,温度350 低温变换LT-WGS,温度200 催化剂PSA HT LT变压吸附 Pressure Sw

8、ing Adsorption(PSA)化石能源-煤气化(Gasification)制氢 煤的主要成分 C,H,O,S,N,(元素分析) 灰分,水分,挥发分,固定碳 (工业分析) 煤+ 氧气 + 水蒸气高温水煤气反应 C n H m O + H 2 O +O 2 CO 2 + H 2 + CO S H 2 S or COS N NH 3 吸热反应 高温,需要消耗氧气,电耗高 可以是空气,但是fluidised bed gasifier 流化床 fixed bed gasifier 固定床 entrained flow gasifier 气流床 煤气除尘,除尘技术 高温除尘 降温,中温除尘 洗涤

9、煤气脱硫技术 H 2 S or COS + H 2 O H 2 S+CO 2 CLAUS工艺(吸收-解析法分离H 2 S后) ZnO(200-400)2 H 2 S + 3 O 2 2 SO 2 + 2 H 2 O (H = -4147.2 kJ mol -1 ) 2 H 2 S + SO 2 3 S + 2 H 2 O (H = -1165.6 kJ mol -1 ) partially oxidized with air Catalytic Step (Thermal Step) CLAUS工艺 Claus Process再生过程的目的: 将ZnS和NiS氧化至ZnO和NiO 回收S,SO

10、 2 可转化为 H 2 SO 4 燃烧积碳 NiO/ZnO NiS/ZnS ZnO法脱硫世界上最大的制氢装置(神华鄂尔多斯煤 制油) 制氢能力2*313吨/日,氢气纯度99.5 % 磨煤及干燥 气化, 荷兰 Shell 干煤粉加压气化 CO 变换采用耐硫宽温变换串耐硫低温变换工艺 低温甲醇洗脱除酸性气体 变压吸附氢气提纯 PSA 能耗高 CO 2 排放 怎么办 ?hydrogen membrane 膜分离技术化学链燃烧技术 载氧体:NiO, Fe 2 O 3 , CuO, Mn 2 O 3 , CoO 燃料反应器: Me x O y +C n H m O Me x O y-1 +CO 2 +H

11、 2 O+Q 1 空气反应器: Me x O y-1 +O 2 Me x O y +Q 2 总反应: C n H m O+O 2 Me x O y-1 +CO 2 +H 2 O+Q 3 Q 3 =Q 1 +Q 2 实现了燃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分离 作为载氧体,Fe 2 O 3 很特别 Fe FeO Fe 3 O 4 Fe 2 O 3 且 Fe/FeO + steam Fe 3 O 4 +H 2 化学链制氢 (Chemical-looping Hydrogen Generation)化学链制氢 还原过程 CxHy + Fe 2 O 3 CO 2 + H 2 O + Fe/FeO 制氢过程 Fe/F

12、eO + H 2 O H 2 + Fe 3 O 4 氧化过程 Fe 3 O 4 + O 2 Fe 2 O 3 总反应 CxHy + H 2 O + O 2 H 2 +H 2 O +CO 2化学链制氢技术 Fuel Gas FeO/Fe Fe 2 O 3 Fe 2 O 3 / Fe 3 O 4 H 2 O+CO 2 Steam Fe 3 O 4 Air O 2 Depleted Air H 2 O+H 2化学链燃烧 钙基二氧化碳吸收 碳酸化(Carbonation):常压、650下 CaO(s)+CO 2 (g) CaCO 3 (s)+179kJ/mol 煅烧反应(Calcination):常压

13、、900下 CaO(s)+CO 2 (g) CaCO 3 (s)+179kJ/mol 应用于烟气捕集二氧化碳或制氢碳酸化反应: CaO+CO 2 CaCO 3 煅烧反应: CaCO 3 CaO + CO 2 碳酸化反应器 (CO 2 的捕捉 ) 煅烧反应器 (CaO 的再生) CaO CaCO 3 含有CO 2 的烟气 烟气 (CO 2 5%) CO 2 失活吸收剂 和灰 补充的 CaCO 3 煤和O 2Carbonation: CaO + CO 2 CaCO 3 Steam Methane Reforming: CH 4 +H 2 O H 2 +CO+CO 2 Water Gas Shift

14、 : CO + H 2 O H 2 + CO 2 煤气化CaO固碳制氢: C+H 2 O CO+H 2 CO+H 2 O CO 2 +H 2 CO 2 +CaO CaCO 3 (CaO + 2H 2 O + C CaCO 3 + 2H 2 ) CaO再生、富集CO 2 : C + O 2 + CaCO 3 2CO 2 + CaO Oxygen Coal CO 2 Steam H 2 Char +CaCO 3 CaO CaCO 3 可再生的方法 电解水; 光催化分解水制氢; 热化学循环分解水制氢; 生物制氢; 以消耗一次能源为代价,是否可持续?净化水装置 -调节阀 -气体干燥器 -断路开关 -等

15、等 氢气 存储 Grid H 2 Gas + - V 水 卡车 运输 管道 运输 O 2 Gas 调峰 Peak Shaving ICE/Fuel Cell 功率调节器 -Grid Interconnector -Max Power Tracker -AC/DC converter -Power Supply Switch -etc. 控制 系统 本地 使用 电解装置Renewable Energy for Electrolysis Stuart Electrolyzer 现状: 目前碱性条件下电解水制氢效率60 70 % (LHV) 操作温度:低于80 操作压力: 1 25 atm 成本:1

16、000美元/kW 2500美元/kW 电解技术 Electrolyzer Technologies 发展方向: 提高规模,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发展先进的电解技术,提高制氢效率至 7080 % (LHV) 工业级规模的电解槽 (MW 级别) 成本降至300美元/kW 500美元/kW 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与电解制氢结合+3.0 +2.0 +1.0 0.0 -1.0 Band gap H + H 2 H 2 O O 2 H + /H 2 O 2 /H 2 O h + h + h + h + h + e- e- e- e- e- V/NHE Water reduction Wate

17、r oxidation hv 价带 Valence band 导带 Conduction band 半导体光催化制氢 半导体吸收光子(能量大于禁带宽度1.23eV),电子由价带向导带跃迁 价带生成空穴,导带生成电子,空穴-电子具有强氧化还原性 H 2 O+h + O 2 +H + ; H + +e H 2通过光电极受激产生电子空穴对作为氧化还原剂, 参与电化学反应。 光激发过程: TiO 2 + h h + + e - 光电极上氧化反应: H 2 O + 2h + O 2 +2H + 对电极上阴极反应: 2H + 2e - H 2 总的光解水反应: H 2 O + h O 2 + H 2 光电

18、化学催化制氢体系实现太阳光直接分解水制氢,要求光催化材料具有: 高稳定性、价廉; 半导体的禁带宽度Eg要大于水的分解电压; 能带位置要与氢和氧的反应电势相匹配:导带位置要 负于氢电极的反应电势,使光电子的能量满足析氢反 应要求。价带位置应正于氧电极的反应电势,使光生 空穴能够有效地氧化水。 高效吸收太阳光谱中大多数的光子。光子的能量还必 须大于半导体禁带宽度Eg:若Eg3V,则入射光波长 应小于400 nm,只占太阳光谱很小一部分。太阳光谱图 UV Visible Infrared 48% 5% 683 1.80eV 400 3.07eV 产率低,主要原因:光化学稳定的半导体(如:TiO 2

19、)的能隙太宽(以 2.0 eV为宜)只吸收 紫外光; 光量子产率低(约4 %);具有与太阳光谱较为匹配能隙的半导体材料存在光腐 蚀、有毒或能级与水的氧化还原能级不匹配等问题。光催化材料是关键。热化学循环分解水制氢-太阳能、核能 耦合 热化学硫碘循环 (1) I 2 + SO 2 +H 2 O HI+ H 2 SO 4 (-100) (2) H 2 SO 4 H 2 O +SO 2 + O 2 (- 850) (3) HI I 2 + H 2 (-450) 输入热量和水 热 氢 效率50% 溴钙铁热化学循环 (1) CaBr 2 + H 2 O CaO+ 2HBr (700- 750) (2)

20、CaO+ Br 2 CaBr 2 +12O 2 (500- 600) (3) Fe 3 O 4 + 8HBr 3FeBr 2 + 4H 2 O + Br 2 (200- 300) (4) 3FeBr 2 + 4H 2 O Fe 3 O 4 + 6HBr+ H 2 (550- 600)2ZnO + heat 2Zn + O2(1900) 2Zn + 2H 2 O 2ZnO + 2H 2生物质制氢 生物质能的特点 可再生性,生物质能通过植物光合作用再生,保证可持续利用; 低污染性,生物质硫、氮含量低、燃烧生成SO 2 等较少,生长时所需 CO 2 相当于排放量,因而CO 2 净排放量近似于零,可减

21、轻温室效应; 广泛分布性,缺乏煤炭的地域,可充分利用生物质能; 总量十分丰富,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生物制氢技术 藻类和蓝菌光解水; 光合细菌光分解有机物; 有机物发酵制氢; 光合微生物和发酵性微生物的联合运用 生物质热解或气化制氢。生物质制氢两大途径 热化学分解 热化学分解过程包括高温气化或中温热分解以及加水分解等,先 得到含CO和H 2 的气体,进一步转化为氢气。 生物过程 厌氧发酵产生甲烷为主的气体然后加工为氢气; 利用某些微生物(如绿藻)的代谢功能,通过光化学分解反应产生 氢。 热化学分解过程技术基本成熟,将实现工业生产。生物过程适合 做民用燃料,大规模制氢不经济,处于基础研究阶

22、段。生物质 (秸杆) 暗发酵 产氢 简单 糖类 光发酵 产氢 氢能 发电 H 2 +CO 2 H 2 +CO 2 气体收集系统 有机酸 有机酸 糖类 H 2 +CO 2 气体分离系统 CO 2 H 2 生 物 质 生物氢能 1kg秸杆产生120L氢 厦门大学生物能源中心面临的挑战 成本高 制氢过程的排放 规模化 政策的引导 先进技术:膜分离和一步法 降低成本4. 氢气的储运压缩储氢 液化储氢 有机液态氢化物储氢 金属氢化物储氢 纳米碳质材料吸附 玻璃微球储氢 氢气储运方法: 压缩和液化储氢 采用气体压缩的方法减少氢气储运的体积 氢密度小,储氢效率低,需要使用巨大的容器 氢气加压到15 MPa

23、,储氢密度占总质量3 %,需要设 计抗压强度很高的材料,自重重量较轻的材料 采用液化的方法减少氢气储运的体积 氢气沸点-253(常压),必须使用超低温用的特殊容器。 因此,储存成本较贵,安全技术也比较复杂 气体压缩和液化都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液态氢化物储氢氨 氢化合物氨储氢的特点 氨储氢量大,液态下是纯氢的1.7倍 便于储存和运输,氨是成熟的化工产品,存在大 量生产和运输设备 通过催化重整释放氢气,是吸热过程,易实现 缺点 生产氨需要大量的热量 氨是有毒气体金属氢化物储氢 常用金属:Na 、Li、B等 金属氢化物在较低的压力(1 106 Pa ) 下具有较高的储 氢能力, 可达到100 kg/ m

24、3 以上 金属密度很大, 氢的质量百分含量很低,只有2 %7 %。 金属氢化物储存单位kJ的氢气与汽油相比,体积为汽油 的三倍,质量为汽油的四倍 金属氢化物易与水发生反应 有应用前景的 硼氢化钠 Sodium Borohydride 氢化铝锂 Lithium Aluminum Hydride 氨硼烷 Ammonia Borane碱金属氢化物制造所需能量与自由氢气具有能量之比 Bossel et al., The Future of the Hydrogen Economy: Bright or Bleak?, Oct 28, 2004 纳米碳质材料吸附 碳纳米管 碳纳米材料中独特的晶格排列结构

25、,材料尺寸非常细小, 具有较大的理论比表面积。在常压、温度为27时,氢 的吸附储存质量百分比为14%;在-73127时则可以 达到20%。 纳米碳纤维吸附储氢 MoS 2 纳米管无论是在气固储氢还是在电化学储氢方面均 显示了较好的可逆吸放氢性能 由于Mo属于重金属,MoS 2 的分子量较大,其质量储氢密 度低。 当采用在10MPa 下,多壁BN纳米管的吸氢量质量百分比 为1.8%;竹节型BN纳米管的吸氢量可高达2.6%。玻璃微球储氢 空心玻璃微球具有在低温或室温下呈非渗透性,但 在较高温度(300400)下具有多孔性的特点。 空心玻璃微球在62MPa 氢压条件下,储氢可达10 (质量分数) 在

26、370时,15min 内可完成整个吸氢或放氢过程。 微球成本较低,由性能优异的耐压材料构成的微 球(直径小于100mm)可承受1000MPa 的压力。 玻璃微球储氢特别适用于氢动力车系统,是一种具 有发展前途的储氢技术。氢气的运输储氢合金储氢需要较高的温度和压力,且储氢量较 低,大规模应用仍然有困难。 非金属储氢材料多以吸附机理储氢,具有储氢量高、 解吸快、循环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其研究多处于实验 室研究阶段。 碳质材料是最好的吸附剂,它对少数的气体杂质不 敏感,且可反复使用,碳纳米管/ 纳米碳纤维材料吸 附储氢还不能进行规模生产,对其循环性能了解尚不 够。 5. 氢能的使用燃烧 燃气轮机 往

27、复式动力机 燃料电池 碱性燃料电池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磷酸燃料电池 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氢能使用 电动汽车 电动轮船、飞机 火箭 热电站、发电站 分布式能源 便携式能源燃料电池(Fuel Cell)氢能汽车(Hydrogen-Powered Autos) 氢能汽车(Hydrogen-Powered Autos) 氢能卡车氢能飞机(Hydrogen-Powered Aircraft) http:/aix.meng.auth.gr/lhtee/projects/cryoplane/ 氢能客机在飞机脊柱部位布置了低温储罐, 其体积是喷气式飞机燃料(航空汽油)的四倍。 氢能火箭(

28、Hydrogen-Powered Rockets) 6. 氢能发展面临的困境环境方面 现有氢气由化石燃料制得 制造温室气体CO 2 Nox, SO2,Hg, PM2.5大量, 氢气不可避免从储罐中泄露 同温层中,氢自由基会造成大气中紫外线辐射增加 造成臭氧层空洞(?可能)Crabtree et al., “The Hydrogen Economy,” Physics Today, Dec 2004 储氢密度Bossel et al., The Future of the Hydrogen Economy: Bright or Bleak?, Oct 28, 2004 (HHV) is a me

29、asure of energy 不同燃料的热量密度Hydrogen density and HHV energy content of ammonia and selected synthetic liquid hydrocarbon fuels Bossel et al., The Future of the Hydrogen Economy: Bright or Bleak?, Oct 28, 2004 氢气与不同燃料能量密度对比Units Hydrogen Methane Density kg/m 3 0.0887 0.707 Gravimetric Energy MJ/kg 142.0

30、 55.6 Volumetric Energy MJ/m 3 12.7 40.0 Bossel et al., The Future of the Hydrogen Economy: Bright or Bleak?, Oct 28, 2004 氢气与甲烷的对比Bossel et al., The Future of the Hydrogen Economy: Bright or Bleak?, Oct 28, 2004 规模与液化能耗对比氢能使用中的损耗(实例分析) 风力发电机发电 电解水,风电转换为H 2 ,效率 70% 压缩机压缩H 2, 20% 能量消耗 H 2 长距离输送,30%能量

31、消耗 加气站需要消耗 5%能量 燃料电池效率损耗 50%(可能40%) 总计有效使用氢气能量只有15-18% 电氢储运终端用户 效率低下氢能经济是否可行? 生产氢气成本过高 储氢方法不够好 尚没有更好的输运手段 氢的物理化学特性对于氢能利用存在先天 不足 人无能为力,不是技术层面能解决的问题 是否能发现更紧凑方便的未来能源载体? 天然气,乙炔,甲醇,乙醇,丁烷,辛烷,氨都是优秀 的能量载体 没有必要对待氢能期待过高 氢气不能解决能源危机,也不是一个好的能量载体 Bossel et al., The Future of the Hydrogen Economy: Bright or Bleak?, Oct 28, 2004 氢能是否发展存在争论7. 总结 燃烧产物仅为水,没有污染物产生 避免传统能源的污染 避免温室气体的产生 降低经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氢气可以小型化生产 生产原料广泛 可再生循环使用 氢能的优点 低能源密度 制取耗能,储存,运输困难 需要全新的基础设置 传统化石能源制取时生成CO 2 净能量产出低,制氢-储运-终端损耗大 潜在的环境问题,臭氧层空洞(?) 氢能的缺点 技术在发展,未来?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