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心理学资料

上传人:油*** 文档编号:168093857 上传时间:2022-11-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1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人际交往心理学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际交往心理学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际交往心理学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人际交往心理学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际交往心理学资料(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交际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接触中,彼此在心理或行为上产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和联系。具体来说, 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信息交流或联系所有这些方面困惑的解决,都离不开人际认知、交往中的自我控制、沟通技巧等心理学的知识与实践指导。 良好的人际交往是人的本能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是身心健康的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是社会生活的需要平等意识强 独立和自尊的要求日益增强,产生了强烈的“成人感”;对交往的平等性要求越来越高:平等相 待,一视同仁。感情色彩浓 情感丰富,珍惜与渴求友谊,在交际中讲求情投意合和心灵深处的共鸣;情感不很稳定,容 易用感情代替理智。富于理想化 具有浓厚的理想色彩,重思想

2、,纯洁真诚;交往的挫折感较强,致使大学生中出现渴求交往 和自我封闭的双重性。大学生学习人际交往心理学的重要意义(一)有助于自我价值感的确立(二)能够增强我们的人格魅力(三)对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大有益处.心理的实质(科学的心理观) 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客观事物是心理的源泉(客观性)。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主观性)。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积极能动的反映(选择性)。 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起制约作用(社会性、发展性)心理学的意义更好地了解人和己;抵御误区、自我提升,营造健康、幸福人生;服务于生产、生活实践交

3、际:所谓交际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接触和相互作用 交际心理:所为交际心理就是在交际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时的心理 交际心理的主要特征:鲜明的主体意识二、心理的兼容性三、极强的调整自身的能力四、交际心理的层次递进性交际心理学: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交往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心理活动发展变 化规律的学科。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舒茨(W.C.Schuts, 1958)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 1、包容需要(inclusive need)。指个体想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o 2、控制需要(dominant need)。指个体控制他人或被他人控制的需要,亦即个体在 权力问题上与他人建立并

4、维持满意关系的需要。 3、情感需要(need for affection)。指个体爱他人或被他人所爱的需要,即个体在与 他人的关系中建立并维持亲密情绪联系的需要。二、社会交换理论 根据霍曼斯提出的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 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这种交换不仅涉及物质的交换,同时还包括非物质品, 如情感、信息、服务等方面的交换。福阿(Foa)确定了人际关系的6种基本回报:爱、金钱、地位、信息、物品和服务。三、公平理论一些研究者指出社会交换理论忽视了关系中一个重要因素公平。公平理论(equity theory)认为,人们并非简单地以最小代价

5、换取最大利益,他们还要考虑关系中的公 平性,即关系双方贡献的成本和得到的回报基本是相同的,公平的关系才是最稳定、最快乐 的关系。根据公平理论,过度受益和过度受损的关系中,交往双方都会对这种关系感到不安, 且双方都有在关系中重建公平的动机。 四、社会实在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丁格(L.Festinger)提出:用社会实在性观点解释人际交 往现象。所谓社会实在性指的是人们对自己的态度和一件正确与否的判断没有一个 确定标准时,往往会将周围其他人的态度、意见和行为暂时作为标准,使自己和别 人保持一致。 五、互动理论 最近一时期西方人际关系研究中重要的一种理论。它的基本研究单位是互动中 的个体,而不

6、是个人的人格和社会结构。个人的互动过程是这样的:最初个体的观 点与团体有差距,得知团体观点后,个体会将自己的态度加以修正以符合团体的观 点,互动过程就是这种不断修正和改变的过程人际关系的概念与意义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起来的较为稳 定的倾向性情感联系。这种联系是交往所产生的情感的积淀,是人与人之间相对稳定的情感 纽带。关系一经形成,就会作为进一步相互作用的背景和导向系统,对后续的交往形成定向 性影响。一个人的人际关系系统,实质上是一个人的情感支持系统 三、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一) 注意时期双方相望,处于零接触状态。野

7、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诗经国风郑风野有蔓草)(二) 确认阶段由注意转向选择。有一些初步的交往,并在相互探索,摸底。(三) 融合阶段感情交流阶段,双方在通常生活领域中涉及到的人际关系安全感和信任感已经得到确立,因 而沟通和交往的内容也开始广泛涉及自我的许多方面,并有较深的情感卷入。(四)稳固阶段此阶段,心理上的相容性会进一步增加,自我表露也更为广泛和深刻。朱迪.C.皮尔逊在如何交往(1987年,中文版)中提出人际关系恶化的四个阶段: 漠视、冷淡、疏远、分离隔阂阶段:出现裂痕,可能引起漠视疏远阶段:交往

8、不活跃,情绪痛苦回避阶段:避免接触,有不友好、敌意的特征,交往停滞终止阶段。关系破裂人际关系的深度衡量人际关系深浅的标准是:自我揭露程度人际关系建立的条件: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交往双方的需要得到满足或相对满足的基础之上的。二、其他建立人际关系的条件1、受人尊重和重视的能力 2、一定的时空条件 3、交往的频道和深度 4、一定的交往技巧与方法人际关系的结构和类型 人的心理分为知、情、意三个层次 人际认知: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的相互认知;即通过彼此相互感知、识别、理 解而建立的心理联系 人际情感:指人际交往中各自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绪、情感体验。 人际行为:指双方在相互交往过程中的外在行为

9、的综合体现,它包括人们的仪容仪 表、服饰打扮、言谈举止、礼仪礼节等 人际交往的类型雷维奇:人际关系的八种类型,即主从型、合作型、竞争型、主从 -竞争型、主从-合作型、竞争-合作型、主从-合作型、无规则型 按心理倾向分 一、主从型:分配别人和愿意顺从支配的结合 二、合作型:双方为了达到共同目标而达成的相互配合、相互忍让的交往 三、竞争型:双方为了各自目标而相互竞争、相互排斥的交往。 现实中并非泾渭分明 按人际关系联结的纽带 一、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人际交往 二、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人际交往 三:以业缘关系为基础的人际交往 四:以趣缘关系为基础的人际交往交际过程中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是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

10、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它在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是影响活动效果的基 本因素,是符合活动要求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能力是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是影响人们活动效果的基本因素 能力是符合活动要求、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能力与交际要建立良好的交际关系,使个人身心保持健康及个人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实现自我价值,必须具备以下能 力素质: 具备组织领导能力,即吸引人、团结人、指挥人的能力。 具备策划能力,具有超前的意识和思维,对未来的人和事的发展有科学的分析和预见能力。 具备协调能力,善于仲裁和排除纷争,能协调各方力量并发展其事业。 具备合作能力,即深知人际关系的艺术,善解人意,能使合作者发

11、挥其专长,并心情愉快地合作 下去。性格与交际性格是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二、性格的结构及类型性格的结构性格的类型性格的态度特征 指人对现实生活各个方面的态度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它是性格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性格的理智特征指人在又认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性格的情感特征 指人在情绪及情感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续性以及稳定心境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个体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 指人对自我行为的控制水平、目标明确程度以及在长期工作和紧急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性格的类型理智型; 情感型; 意志型从个体独立上划分独立型;顺从型从社会生活方式上划分经济型;宗教

12、型;权力型;社会型;审美型;理论德国的心理学家斯普兰格(E.Spranger)从文化社会学的观点出发,根据人认为哪种生活方式最有价值,把人的性格分为六种类型,即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宗教型、权力型、社会型。经济型的人;一切以经济观点为中心,以追求财富、获取利益为个人生活目的。实业家多属此 类。理论型的人:以探求事物本质为人的最大价值,但解决实际问题时常无能为力。哲学家、理论 家多属此类。审美型的人:以感受事物美为人生最高价值,他们的生活目的是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满足,不 大关心现实生活。艺术家多属此类。宗教型的人:把信仰宗教作为生活的最高价值,相信超自然力量,坚信永存生命,以爱人、爱 物为行为

13、标准。神学家是此类人的典型代表。权力型的人:以获得权力为生活的目的,并有强烈的权力意识与权力支配欲,以掌握权力为最 高价值。领袖人物多属于此类。社会型的人;重视社会价值,以爱社会和关心他人为自我实现的目标,并有志于从事社会公益 事物。文教卫生、社会慈善等职业活动家多属此类型。现实生活中,往往是多种类型的特点集中在某个人身上,但常以一种类型特点为主。 气质与交际 气质是一个人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性特征。气质是人的个性特征中的一项重要因素,它不仅影响着一个 人性格的表现形式,而且在某些性格品质及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中会起一定的促进或延缓的作用。神经特点:感受性低;耐受性高;不随意反应性强;外倾性明显;

14、情绪兴奋性高;控制力弱;反 应速度快但不灵活。 心理特点:坦率热情;精力旺盛,容易冲动;脾气暴躁;思维敏捷,但准确性差;情感外露, 但持续时间不长。 典型表现:胆汁质又称不可遏止型或战斗型。具有强烈的兴奋过程和比较弱的抑郁过程,情 绪易激动,反应迅速,行动敏捷,暴躁而有力;在语言上、表情上、姿态上都有一种强烈而迅速 的情感表现;在克服困难上有不可遏止和坚忍不拔的劲头,但不善于考虑;性急,情感易爆发而 不能自制。这种人的工作特点带有明显的周期性,埋头于事业,也准备去克服通向目标的重重困 难和障碍。但是当精力耗尽时,易失去信心。第三章人际认知人际认知是交往的前提条件人际认知处于动态的发展中把握人际

15、认知的途径和方法,有助于正确了解他人人际认知是指个体对自我、他人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主要指的是对他人的认知。包括自己与他人的 关系是否融洽、某个人在群体中是否受欢迎等知觉人际认知的内涵自我认知指对自己需要、兴趣、能力等个性特征、社会角色的认知。对他人的认知即个人从他人的外在特征、行为表现推知其动机、态度、思想性格等心理特征的过 程。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包括对自己和他人关系以及他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认知,对人与人之间 关系的认知是一个相互感知的过程。人际认知的特点选择性: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和兴趣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做出反应。人们只 对自己感兴趣的刺激物做出反应,有选择地认知。理解性:指人们在

16、人际认知的过程中,往往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来理解认知对 象的人品、特性和作用。平衡性:当认知者发现对某一人的认知与别人不一样时,可能会产生一种不稳定的心理压力,迫使 其在交往中相互调整,从而使自己对客体的认知与别人保持平衡恒常性:指当一个人对他人的认知形成一个较为稳固的映像后,就不容易轻易改变,具有连续性和 惯性。偏差性:人际认知的过程中,认知主体与客体相互之间不可能达到真正的完全认知和理解。人际认知的途径对自己身体的意识:对自己情绪的认识 :对自己思维的认识:对自己意志的认识:对他认知外表; 表情:面部、身姿、言语;第三节 影响人际认知的心理因素首因效应是指交往双方初次交往接触时各自对交往对

17、象的直觉观察和归因判断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对今后交往 的影响,亦称第一印象。二、近因效应是指比较熟悉的人们之间在深入的交往过程中所产生 的新的印象,亦称为“新颖效应”。三、晕轮效应是指认知者对认知对象有某一点好(坏)的印象后, 会泛化到其他方面,认为他什么都好 (坏)。晕 轮 效应又叫 “ 光晕效应 ” 、 “ 光环效应 ” 。四、投射效应是指在交往中一个人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 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归属到其他人身上 。五、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对于某一类事物或人物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正确对待晕轮效应的方法:(一)应注意自己的投射倾向(二)正确地利用晕轮效应,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8、。(三)评价他人、和人交往时,必须要防备晕轮效应的副作用,避免由晕轮效应产生的偏差和失误。投射效应的表现:丄相同投射;愿望投射;情感投射第四节 交际中的归因所谓归因,就是根据他人的外部行为来解释其行为原因的认识过程,也就是解释人地行为的因果关系的过 程。一、归因理论(一) 海德的归因理论 (二) 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说 (三) 维纳的归因理论(四) 凯利的多维归因模式 归因分类:、按原因的对象性来分,可分为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这种归因方法是我们认识他人行为动机、 原因的一个重要维度,也因此影响到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二、按原因的稳定性来分,可分为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这种归因的意义在于,

19、关系到主 体能否正确预知他人的行为。三、按原因的可控性来分,可分为可控性归因和不可控性归因。这种归因的意义在于关系到对他 人行为的评价归因偏差行为者自己归因与观察者对其归因的偏差自我防御性归因偏差行为者自己归因与观察者对其归因往往不同。一般地说,行为者突出情境作用;倾向于情境作用,即行为 者看待自己的行为时,更倾向于过高估计外部环境因素对自己行为的影响;而观察者强调行为者素质的作 用,倾向于内部归因,即观察者往往认为这一行为是行为者的本意所为。这样一来,就容易产生这种归因 偏差。原因在于一、两者着眼点不同,观察者通常会把注意力放在行为者身上,而行为者把注意力放在意外因素 对自己的行为造成影响上

20、。二、两者掌握信息不同。观察者很少掌握行为者历史方面的信息。自我防御性归因偏差人们总有一种自我加强自我、保护自尊心的倾向,这种倾向容易导致对自我行为作出歪曲的解释 1行为者倾向于把自己好的行为或成就归因于内在因素,如自己的能力,工作的努力,品质和性格方 面的优点等。2行为者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不佳,压制人的政治环境,气候不好、巨大而无法 克服的障碍等。 人们总是希望获得成功而不想遭到失败。当成功时,总倾向于从自身找原因,如努力工作、能力强、有良 好的品质等。但当失败时,则往往从外部环境找原因,如运气坏、恶劣的环境、竞争不公平等。这是一类 利已的归因偏差,其目的是为了增强自信或维护

21、自尊心。当行为者确信自己的行为原因别人无法知晓时, 最容易发生自我服务性归因偏差。归因的原则 海德的“不变性原则”。他试图用逻辑来说明因果关系原则如何被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归因。方法是,任何一种行为通常被假定是由许多原因结合造成的,为了要寻求行为的真是原因,应剔除其 他情况,找出行为和原因固定不变的关系。问题:一、特定原因与特定结果之间的关系很难确证。二、导致一个行为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多个原因作用时,区分哪个是关键因素很困难。凯利的“三维理论”。他认为,要对人们的行为进行正确归因,就要善于利用以下三种信息: 1一致性一致性是指该行为是否与其他人的行为相一致。一致性高,表明在这种情况下人人都

22、会有这种反应。 比如,所有的顾客都对该售货员的服务态度不满意。如果很多员工上班都迟到,就是一致性高。 2一贯性一贯性是指行动者的行为是否是一贯的。一贯性高,表明该人在其他环境背景下也一贯有这种反应, 比如,不论何时何地,该顾客买东西总是与售货员发生纠纷。 如果这个员工总在上班时间迟到,就是一贯性高。特殊性(区别性) 特殊性是指行动者的行为在不同情况下对不同的人是否相同。特殊性高,表明行为者只在一定情况 下对某人如此,而对其他人并非如此凯利把这三者组合抽象为归因的模式。缺点:一、模型过于理想化,人们通常得不到一致性、一贯性和特异性三种信息。二、模型逻辑 含糊,而且复杂。三、忽视了归因者对特定行为

23、的知识所起的作用。第四章 人际印象 第一节人际印象及其影响 所谓人际印象就是通过人际交往留在人们记忆中的人际认知客体的形象。人际印象和人际认知联系:两者都属于认知过程和范畴区别:1、人际认知以知觉为基础,人际印象则依赖于记忆而存在。2、人际认知带有直观性,人 际印象具有概括性。 3、人际认知具有表层性,人际印象具有内在性。人际印象对人际行为的影响 1、对主体而言,人际印象会促成自我角色的形成 2、对客体而言,人际印象会产生来自他人的期望效应 3、从主客体关系来说,人际印象直接决定了主客体之间的互动 人际印象的形成模式三种假设 一、累加模式菲什拜因(fishbein)、亨特(hunter)196

24、4年的实验证明了这种模式。我们可以按照品质的积极与 消极程度来评定打分。知觉者对他人印象形成中一个重要维度就是对那个人某些特质和总体进行积极或消 极的评估。知觉者对他人的整体印象是把所有单个特质的评估值相加得到的。缺陷:一个人的整体印象不可能是人们对他所有特点的简单相加,更不用说各种特点的分值确定 的实际操作上的困难,因此这种机械的累加模式很难准确反映一个人的整体映像。二、平均模式安德森在1965 年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用累加模式表示印象的形成不精确,并提出平均模式。知 觉者通过把单个特质评估的值平均起来形成一个总的印象。如果人接收到关于某人好的信息,对他就形成好的印象,如果接收到关于默认自己

25、不喜欢的信息, 则对他想成不好的印象,按照这一模式在印象的形成过程中,人们接收到信息后对其进行加工,然后把他 们平均起来形成一个总体的印象。三、加权平均模式 根据这一模式,人们将所有品质平均起来形成的印象,但他们给予那些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品质以 更多的权数。也就是说,人们根据平均法则去形成印象,但对极端法则予以加权。这三种模式的缺陷:1、精确度的问题。对各种特性的评价分值很难把握。 2、这些模式过于机械,容易忽视认知、记忆、联想等心理机制的复杂能动性。 人际印象形成的特点 一体性;主导型;联想性;比较性人际印象的一体性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认知客体的多种有意义的属 性整合为

26、同一整体的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一个人的印象往往倾向于一个主导形象,而主导形象也往往根据一些主要 的特性信息形成。 由于人们往往认为人地个性在一个人身上是相互联系、统一协调的,因而在形成对人地印象时往 往容易进行联想,由一个特性推论出其他特点,因而形成有关这个各项特质的相关证据。 在人际印象的形成过程中,往往还存在比较心理,特别是在两个可比性很强的人之间,人们往往通过比较,以一方为参照系,与另一个相辉映,形成对人的鲜明印象,并作出相关评论。 第三节人际印象形成中的心理效应 第一印象和首因效应; 新近印象和近因效应; 泛化印象与晕轮效应; 刻板印象与定势效应 是指交往双方初次交往接触时各自

27、对交往对象的直觉观察和归因判断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对今后交 往的影响,亦称第一印象。 如何正确看待这种心理效应 1、一方面我们应看看到,这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普遍的心理现象。必须正视并适当加以利用。 2、要防止这种心理现象可能导致的对人的认知偏差。新近印象是指根据最新获得的认知对象的信息形成的印象。近因效应是指最新或最后印象对人地认知活动 具有强烈的影响。 霍夫兰和曼德尔的实验 卢钦斯的实验 近因效应产生的原因: 1、时间上的间隔,先前印象淡化和被削弱 2 、面临与最初影响相悖的事态 3、当人们意识到对人认知需要全面去看、去分析 也称前摄效应和后摄效应 当两者矛盾时:1、如果两种矛盾的信息连续出现,首

28、因效应突出2、当两种信息间断出现时,近 因效应优先 3、与陌生人交往时,首因效应影响大4、与熟人交往时,近因效应影响大4、总体来 说,初始的信息与新近信息比,对印象形成的整个判断来说,初始信息影响大怎么看待这种心理现象:1、与人交往要注意新近交往的质量 2 、在演说、讲话中要注意最后的结论 3 、在集会、会议上可争取最后发言 4、要防止近因效应可能导致对人认知和印象的偏差在人际认知中,人们往往因为认知对象某个特点较为突出而将它泛化到其他方面,形成一种夸大的印象, 这就是泛化印象。它所产生的心理效应就是晕轮效应。泛化印象和晕轮效应产生的原因 1、遮掩性。核心内容印象深刻,从而忽略了其他 2、扩散

29、性。特别是名人身上的有点会被无限扩大 3、定势性。由于主体内容的印象,人们会形成一定的心理定势,不知不觉受其支配正确地利用晕轮效应,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人际交往中,一旦形成某一好的印象后,就要善于运用, 扩大影响二、 评价他人、和人交往时,必须要防备晕轮效应的副作用,避免由晕轮效应产生的偏差和失误。 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对某类事物或任务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笼统的看法和印象,它不是一种个体现象, 而是一种群体现象,它所反映的是群体的公式。刻板印象在人际认知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心理定势效应,即 人的心理中存在着某种固化的想法会影响对人地认知和评价第四节、人际印象管理印象管理的相关理论 概念:印象管理

30、,又叫印象整饰。是指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有意识地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各种印象 的过程。 戏剧理论。戈夫曼认为,人际交往与互动式一种戏剧演出,每人都在按照一定的 “脚本”来表演自 己的节目。每个人都极力让自己的言行适合角色情境,就像是一个演员,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赢得他人和社会的正面评价。 在交往中,人们相互帮助和谅解。每个人都参与印象管理。 二、符号互动理论。库利认为在人际交往中,人们能意识到自己的外观及别人对他的评价,能自 觉调节自己的言行,以期个别人一个良好的印象。当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给别人留下不好印象是, 会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 三、情境认同论。亚历山大认为对于每一种社会背景、每一个人际交

31、往场合,都存在一种社会行 为行使,这种行为形式传递着对这个场合来说是恰当的认同。这种行为形式就是情境认同。在人 际交往中,人们都努力创造对自己最恰当最满意的情境认同。印象管理的作用 1、塑造个人形象的重要途径 2、润滑人际关系的手段3、适应社会实现社会期望的方法印象管理的策略 一、得体的个体形象设计二、合适的角色扮演三、适宜的自我呈现第五章 人际吸引 一、人际吸引的定义 人际吸引也叫人际魅力是指交往双方在情感方面相互亲近的现象,是人际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 人际吸引程度越大,人际关系就越密切。 根据人际吸引的程度,人际吸引可分成三个不同的层次:合群、喜欢和爱情。友谊和爱情,是人际吸引的两种典型状

32、态。 合群主要指的是与他人在一起、接近他人的倾向。 喜欢是人际吸引的第二层次,它表现为愿意与某人在一起,并且共处时感到轻松愉快。能否产 生喜欢已经牵涉到一个人以一种积极的方式评价一个人,当给予了他人积极的和正面的评价时则产生喜欢。 爱情是相当强烈的人际吸引,它是达到了人类最亲密、最高层次的吸引形式,是男女两性之间 一种特殊强烈的感情。比起合群和喜欢来,爱情牵涉到浓烈的情绪体验和盼望相见、接触对方的 欲望,它的突出特点是关心对方,并且这种关心指引着个体行为的方向和效果,它具有独占性和 排他性,而喜欢则主要涉及自己的需要。二、人际吸引形成的心理机制 1认知平衡理论2强化理论3相互作用理论认知平衡理

33、论 由弗里茨.海德和西奥多.纽科姆等人提出,它的基本思想是人们都倾向于选择一致性。他们把人际认知结构分为平衡的、不平衡的、无平衡的三种,并决定人际吸引。例如,当一 个人P对另一个人O有肯定评价,并且双方对对某人或某事X意见一直是,就是平衡关系;不一致就是 不平衡;当P和O相互不喜欢时,就是无平衡关系。强化理论 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伯恩和克洛拉。他们从强化原则出发,认为人地行为都是外 部环境刺激的一种反应,人和动物一样,都倾向于寻求酬赏而避免或减少惩罚。他们把社会刺激 分为酬赏和惩罚两大类。能从相互交往中得到酬赏是人际吸引的主要原因。心相互作用理论 这种理论探讨人际的相互作用对人际吸引的影

34、响,以莱文格和斯诺凯为代表。这实际上是 一种互动的理论:当两个个体相处经常感到情感上的满足和安定,感到心情愉悦,并且乐意与对 方交往时,就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吸引的形成人际吸引的形成和发展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 注意,认同,兼容,深度交往 注意是指人们在交往初期,交往对象的某一动作、某句话、某种表情等等,或是引起了观察者的 兴趣,或是将自身从众多的人们中突出出来,从而引起观察者的注意,产生了最初的吸引力。认同是指观察者对选择出来的对象,由注意又引发到产生热情,继而对交往对象的认知进行有效 地拓展,并对其给予积极的和正而的评价。 兼容是指情感上对对方接纳,常以关心、喜欢、好感等形式表达与对方之

35、间的情感联系。通常, 越是从情感上完全接纳对方,越相互吸引,而这些形式的情感表露会驱使人们联系与合作。紧密 的联系、默契的合作,反过来又会促进情感的发展,使交往双方进入兼容阶段。深度交往是指人们交往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体现出的人际吸引力的巩固和发展。第二节 产生人际吸引的动力情境因素;人与人的交往是在一定时空条件下进行的,这种特定的情境因素能激发人际吸引, 影响力不容忽视。主要包括时间条件、空间条件、环境氛围、面临共同挑战时间条件这不仅关乎交往的次数和频率,还有交往的时机。诱发性吸引:诱发性吸引是指个体特质因素对人际吸引的影响,它主要包括个体的外表、才能、学 识、性格品质等因素。互动因素:情

36、境和特体特质,构成人际交往的背景。如果没有正面的互动,人际吸引就不可能实验。互动吸 引的因素有:对等、互酬、类似、互补异性因素异性吸引男性与女性在一起时会产生美妙的轻松、愉悦的感受,这种感受使异形件产生相互吸引,这就是异性吸引。构成异性吸引的因素和原因:异性相悦、精神互慰、个性互补第六章 人际冲突人际冲突是与人际吸引相反的概念,指人与人之间互不接纳、互不兼容的现象,包括背离、排斥、 侵犯等方面。人际冲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隐性的冲突,表现为心理上和情感上的对立和不相容。二是显性 的冲突,表现为行为上的对抗、侵犯、伤害等。人际冲突的特征:1、客观性 2、知觉性 3、对立性4、递增性托马斯的冲突过

37、程模型,认为冲突的历程可分为挫折期,认知期,行为期和结果期庞地的五阶段模式:冲突潜伏期、冲突知觉阶段、冲突感受阶段、冲突外显阶段和冲突结果阶段罗宾斯提出的冲突五阶段模式:潜在对立、认知介入、冲突意向、冲突行为、冲突结果潜在阶段产生冲突的条件已经具备,但双方还未意识到知觉阶段 开始认识到他们之间的差异,并认为不能相容,冲突的主题已经体验到紧张和焦虑, 冲突问题逐渐明朗化情感阶段 当一个或更多的当事人对存在的差异有情绪上的反应时,双方开始分析冲突的性质, 思考应对的策略以及可能的后果,而且有情绪反应的吉尔,如,不安,紧张,敌意等。双方都要 做出选择,是回避还是公开面对行为阶段 双方的冲突外显,发生

38、暴力、口角或说理等行为,往往和攻击、侵犯、暴力相联系。 当事人可能会扩大冲突,也可能会对冲突进行处理结果阶段 冲突的双方可能两败俱伤,也可能一败一伤,还可能双赢 人际冲突作用的双重性 一、冲突的破坏性作用 1、冲突可能使当事人经历伤害、生气、挫折等消极情绪 2、冲突会给双方的关系带来压力与紧张 3、冲突所引起的挫败感易使人产生报复的情绪 二、人际关系的建设性作用 1、冲突能激发人的潜能,促进竞争 2、人际冲突能宣泄愤怒和敌意,避免过度累计负面情绪而导致可收拾、关系破裂的情况发生 3、人际冲突能凸显双方的问题症结,促使双发努力寻求可能的解决途径 4、人际冲突也可以增进对个人对自我以及他人的了解

39、5、人际冲突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也具有独特的价值 6、人际冲突有利于新关系的建立 7、人际冲突可能使彼此产生新的思想、目标等,有益于双方的合作与发展 四、人际冲突的根源“寻衅认可”学说 心理学家霍曼斯从操作心理学的角度提出,假如一个人受到意料之外的惩罚或没有得到意料之中 的汇报,人们就会愤怒,就可能采取寻衅行为,引发冲突“公平分配”学说 人们总是将自己的利益与他人的利益比较,那些投资量与我们大致相当的人地收益也应该与我们 相近。“利益最大化”学说 布劳从经济学观点出发,认为冲突是交换关系中固有的。因为人们的动机是要用最小的代价获取 最大的回报,所以人人都试图在关系中占取有利的地位。权势本身不构成

40、冲突,只有在有权势的 一方破坏规则,冲突才会产生。“资源”说认为冲突产生的原因有二,一是在某一固定的资源供需双方中,当一方拒绝给予另一方资源是, 冲突会产生。二是资源的交换在人际传播的过程中发生了误解。目标冲突为了实现各自的目标,人与人之间经常会法僧竞争,往往会导致冲突认知冲突除需要、利益不同外,人际认知差异也是人际冲突发生的重要原因认知冲突包括三方面:价值观、信念差异,态度、意见差异,人际认识偏差 情感冲突 情感冲突指的是个体之间因情感差异而导致的人际冲突 主要源于爱情和嫉妒行为冲突 由于个体在兴趣、爱好、价值观、性格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行为上也往往表现出很大不同,由 此也会导致差异个性冲突

41、 还有一个常见的冲突根源是个人性格或个性方面的差异 冲突管理是指人们采取一定的行为来应付、处理冲突。 人际冲突管理的步骤: 1、澄清并界定问题2、找出彼此的需求和愿望3、寻求可能的解决方案4、达成共识5、评估和总结经验 人际冲突管理的策略和原则托马斯的五因素模型 有五种策略:回避方式、竞争方式、迁就方式、折衷方式。这五种方式分别代表了武断性和合作型的 不同组合。 回避策略 这是一种逃避冲突的方式,即选择不作为的策略,对冲突不予处理。 迁就策略 这是一种向对方让步的作法。牺牲自己的目标适应对方的要求 折衷策略 这是一种双方“各让一步”的策略。冲突双方都放弃自身的部分利益,以便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双方

42、 的部分需求 竞争策略 也称强迫策略,即一方在冲突中不惜一切代价寻求自我利益的满足,不考虑他人的需求 适应的情境 合作策略 也称整合策略。指双方均关注满足双方的需求,寻求彼此都能接受的解决途径,使彼此的目标都 能达成第七章 人际交往及人际交往障碍 第一节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 人际交往是指社会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和互相影响的一切行为过程,是一种行为。是奠定一切人 际关系的基础心 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双向原则平等原则信用原则包容原则人际交往障碍是指阻碍人际交往的各种因素的总和。人际交往障碍贯穿人际交往始终,是一种阻碍和终止 交往活动的斥力。 文化习俗障碍及超越 心理障碍及克服 社会地位障碍 主要指由

43、于语言、社会习俗、宗教、价值观念的差异带来的交 往障碍。 处理文化习俗障碍的原则:1、求同存异意识2、多元共生意识3、平等对话意识第三节人际交往的技巧从心理学上,人际交往的技巧应把握以下原理:一、根本心理法则、二、受人欢迎的秘诀三、使他人保住面子四、时空艺术五、细节的魅力 成功人际交往源于一条最根本的心理法则:利用人性 人性中最殷切的需要,人人都希望自己具有重要性,渴望被肯定,着表现在:人人需要别人欢饮 个、需要别人注意、需要别人的恭敬、需要别人的赞赏、需要别人的感激 与人际交往的根本心理法则相联系,一方面,我们要努力提升他人的价值,另一方面,千万不能 伤害他人的面子 1尊重别人的私有空间。 2在正常交往时间内交往。 3.在特殊时间的适时交往。 4. 尊时守约。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