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原岩应力及其测量ppt课件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167994198 上传时间:2022-11-07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14.05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第四章-原岩应力及其测量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第四章-原岩应力及其测量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第四章-原岩应力及其测量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资源描述:

《第四章-原岩应力及其测量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原岩应力及其测量ppt课件(4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矿山岩石力学矿山岩石力学主讲:李俊平主讲:李俊平2011年元月年元月4 原岩应力及其测量(原岩应力及其测量(23学时学时)1 岩体初始应力状态的概念与意义岩体初始应力状态的概念与意义(掌握概念掌握概念,了解意义了解意义)2 岩体自重应力岩体自重应力(掌握概念、特点与计算掌握概念、特点与计算)3 岩体构造应力岩体构造应力(掌握概念、特点与方向判定掌握概念、特点与方向判定)4 岩体初始应力状态的主要分布规律岩体初始应力状态的主要分布规律(重点和难重点和难点,理解主要分布规律点,理解主要分布规律)5 影响原岩应力分布的因素影响原岩应力分布的因素(了解了解)6 岩体初始应力的几种测定方法岩体初始应力的

2、几种测定方法(了解水压致裂法了解水压致裂法和孔底应力解除法,一般知道其它方法和孔底应力解除法,一般知道其它方法)原岩:原岩:未经工程开挖扰动仍处于自然平衡状态的未经工程开挖扰动仍处于自然平衡状态的岩体岩体 原岩应力:原岩应力:存在于原岩中的天然应力,也称岩体存在于原岩中的天然应力,也称岩体初始应力、绝对应力或地应力初始应力、绝对应力或地应力 围岩:围岩:受工程开挖影响应力发生重新分布的岩体受工程开挖影响应力发生重新分布的岩体 围岩应力:围岩应力:洞室开挖后,周围岩体失去原来的平洞室开挖后,周围岩体失去原来的平衡,引起洞周一定范围内岩体应力改变,重新调衡,引起洞周一定范围内岩体应力改变,重新调整

3、形成新的应力整形成新的应力 二次应力:二次应力:岩体开挖扰动岩体开挖扰动了原岩自然平衡状态,了原岩自然平衡状态,使一定范围内的原岩应力发生变化,变化后的应使一定范围内的原岩应力发生变化,变化后的应力称为次生应力或二次应力,如力称为次生应力或二次应力,如围岩应力围岩应力 4.1 4.1 概概 述述 原岩应力场:原岩应力场:原岩应力在岩体空间中的分布状态原岩应力在岩体空间中的分布状态 原岩应力原岩应力自重应力构造应力自重应力构造应力?研究原岩应力的意义研究原岩应力的意义:1)次生应力直接影响岩体工程的稳定性,然而,次生应力直接影响岩体工程的稳定性,然而,次生应力是在原岩应力的基础上产生的;次生应力

4、是在原岩应力的基础上产生的;2 2)小规模的小规模的岩石工程的开挖设计和施工可根据经岩石工程的开挖设计和施工可根据经验,大规模则非经验能解决,必须理论研究与计验,大规模则非经验能解决,必须理论研究与计算,按最大主应力的方向决定工程走向,应力大算,按最大主应力的方向决定工程走向,应力大小决定工程形态,并现场监测反馈;小决定工程形态,并现场监测反馈;3)岩石的开挖效应不仅取决于当时的应力状态,岩石的开挖效应不仅取决于当时的应力状态,也取决于历史上的全部应力状态也取决于历史上的全部应力状态 4.1 4.1 概概 述述 地应力的成因:地应力的成因:1 1)大陆板块边界受压引起)大陆板块边界受压引起 的

5、应力场的应力场 2 2)地幔热对流引起应力场)地幔热对流引起应力场 3 3)地心引力引起的应力场)地心引力引起的应力场 4 4)岩浆侵入引起的应力场)岩浆侵入引起的应力场 5 5)地温梯度引起的应力场)地温梯度引起的应力场 温度梯度引起地层中不同深度具有不相同的膨胀温度梯度引起地层中不同深度具有不相同的膨胀 6 6)地表剥蚀产生的应力场)地表剥蚀产生的应力场 应力松弛赶不上剥蚀引起的岩体颗粒结构变化应力松弛赶不上剥蚀引起的岩体颗粒结构变化 4.1 4.1 概概 述述 自重应力:自重应力:地壳上部各种岩体由于受到地心引力地壳上部各种岩体由于受到地心引力作用而产生的应力,也叫重力应力。它是由岩体自

6、作用而产生的应力,也叫重力应力。它是由岩体自重引起的。重引起的。重力应力场:重力应力场:由地心引力引起的应力场由地心引力引起的应力场 分布特点为:分布特点为:1)1)水平应力水平应力x x、y y小于垂直应力小于垂直应力z z;2)2)x x、y y、z z均为压应力;均为压应力;3)3)z z只与岩体密度和深度有关,而只与岩体密度和深度有关,而x x、y y还同时还同时与岩体弹性常数与岩体弹性常数E E、有关;有关;4)4)结构面影响岩体自重应力分布结构面影响岩体自重应力分布 4.2 4.2 重力应力场重力应力场一、均匀岩体中的基本公式一、均匀岩体中的基本公式 在均匀岩体中,岩体的自重初始应

7、力状态在均匀岩体中,岩体的自重初始应力状态 其中其中为侧压力系数。为侧压力系数。对于成层岩体对于成层岩体 iniizh 1 zz zzyx 14.2 4.2 重力应力场重力应力场zzyx 10 zxyzxyt tt tt tz 在地壳浅部,可认为岩体处于弹性状在地壳浅部,可认为岩体处于弹性状态,态,=0.20 0.30;在深部岩体转入塑性状态,在深部岩体转入塑性状态,=0.50,1,则有,则有x=y=z,各向等压的应力状态,又称为静水压各向等压的应力状态,又称为静水压力状态,海姆。力状态,海姆。4.2 4.2 重力应力场重力应力场二、各向异性岩体中的基本公式二、各向异性岩体中的基本公式 对于各

8、向异性岩体,例如薄层状沉积岩:对于各向异性岩体,例如薄层状沉积岩:当岩层水平时当岩层水平时0/EEEzyxxyx 则有则有:zyxEE /14.2 4.2 重力应力场重力应力场 对于各向异性体,例如薄层状沉积岩:对于各向异性体,例如薄层状沉积岩:当岩层垂直时当岩层垂直时 联立求解上式得:联立求解上式得:0/EEEzyxx 0/EEExzyy zxEE /)1()1(zy /1)1(4.2 4.2 重力应力场重力应力场 一、构造应力场的概念一、构造应力场的概念 构造应力:构造应力:由地质构造作用产生的应力。或由地质构造作用产生的应力。或地壳内长期存在着的一种促使构造运动发生地壳内长期存在着的一种

9、促使构造运动发生和发展的内在力。和发展的内在力。岩体构造应力是构造运动岩体构造应力是构造运动中积累或剩余的一种分布力中积累或剩余的一种分布力。构造应力场:构造应力场:指构造应力在空间的分布状态。指构造应力在空间的分布状态。是构造运动中积累或剩余的一种应力场,它是构造运动中积累或剩余的一种应力场,它是是剩余应力场剩余应力场。分三类分三类:1)与构造行迹相联系)与构造行迹相联系的原始构造应力;的原始构造应力;2)残余构造应力)残余构造应力;3)现代构造)现代构造应力。应力。4.3 4.3 构造应力场构造应力场二、构造运动的起因(二、构造运动的起因(最具代表性最具代表性)1 1、地质力学学说、地质力

10、学学说 认为认为地球自转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产生两种推动地壳运动的力:速度的变化产生两种推动地壳运动的力:一种是一种是经向水平离心力经向水平离心力;一种是;一种是纬向水平惯性力纬向水平惯性力。这两种力。这两种力是引起地壳岩体中出现构造应力的根本原因。大量的实测资是引起地壳岩体中出现构造应力的根本原因。大量的实测资料说明岩体中水平应力大于垂直应力,说明构造应力以水平料说明岩体中水平应力大于垂直应力,说明构造应力以水平应力为主。应力为主。2 2、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 认为认为板块运动板块运动核心是海底扩张。核心是海底扩张。海底扩张是由于地幔对海底扩张是由于地幔对流引起的。流引起的。源于源于19

11、151915年德国魏根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认为年德国魏根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认为1.51.5亿年前,地球表面有一个统一的大陆联合古大陆,其周亿年前,地球表面有一个统一的大陆联合古大陆,其周围全是海洋。从侏罗纪开始,联合古大陆分裂成围全是海洋。从侏罗纪开始,联合古大陆分裂成6 6大板块,它大板块,它们覆在软流圈上各自漂移,最终形成现今大陆和海洋的分布。们覆在软流圈上各自漂移,最终形成现今大陆和海洋的分布。4.3 4.3 构造应力场构造应力场 非洲非洲4.3 4.3 构造应力场构造应力场三、构造应力场分析三、构造应力场分析 1)根据岩体变形破坏机理,利用构造运动留下的)根据岩体变形破坏机理,利用构

12、造运动留下的遗迹(构造形迹)遗迹(构造形迹)分析、判断构造应力的主应力方向分析、判断构造应力的主应力方向。4.3 4.3 构造应力场构造应力场1(d)岩脉岩脉(e)褶皱褶皱 2)构造体系及区域构造体系及区域构造应力场构造应力场 对一个区域而言,在对一个区域而言,在一次构造运动中,既一次构造运动中,既有褶皱又有断层和节有褶皱又有断层和节理等。这些构造形迹理等。这些构造形迹尽管形态各异、性质尽管形态各异、性质不同、大小悬殊,但不同、大小悬殊,但大都不是孤立出现,大都不是孤立出现,而是相伴而生,共同而是相伴而生,共同形成一个构造体系。形成一个构造体系。4.3 4.3 构造应力场构造应力场 四、原岩构

13、造应力场的特点四、原岩构造应力场的特点 1 1)应力有压应力,亦可能有拉应力;)应力有压应力,亦可能有拉应力;2 2)以水平应力为主时,一般水平应力比垂)以水平应力为主时,一般水平应力比垂直应力大;直应力大;3 3)分布很不均匀,通常以地壳浅部为主;)分布很不均匀,通常以地壳浅部为主;4 4)褶皱、断层和节理等各种构造行迹是相褶皱、断层和节理等各种构造行迹是相伴而生,共同形成一个构造体系伴而生,共同形成一个构造体系 4.3 4.3 构造应力场构造应力场4.4 4.4 浅部地壳浅部地壳地应力分布的一般规律地应力分布的一般规律u地应力是一个具有相对稳定性的非稳定应力场,地应力是一个具有相对稳定性的

14、非稳定应力场,它是时间和空间的函数它是时间和空间的函数(就小范围是变化的,包括大小与方向;就大区域是相对稳定的)u实测垂直应力实测垂直应力(v v)基本等于上覆岩层的重量基本等于上覆岩层的重量(HH)4.4 4.4 浅部地壳浅部地壳地应力分布的一般规律地应力分布的一般规律u水平应力普遍大于垂直应力(水平应力普遍大于垂直应力(分地区的分地区的)u最大水平主应力和最小水平主应力随深度呈线性最大水平主应力和最小水平主应力随深度呈线性增长关系增长关系 h max=6.7+0.0444H,h min=0.8+0.0329H(h,av/v)max4.4 4.4 浅部地壳浅部地壳地应力分布的一般规律地应力分

15、布的一般规律h=T+kH4.4 4.4 浅部地壳浅部地壳地应力分布的一般规律地应力分布的一般规律u平均水平应力与垂直应力的比值随深度增加而减小平均水平应力与垂直应力的比值随深度增加而减小 u最大水平主应力和最小水平主应力之值一般相差较最大水平主应力和最小水平主应力之值一般相差较大,显示出很强的方向性大,显示出很强的方向性 h,av/v100/H+0.3 h,av/v1500/H+0.54.4 4.4 浅部地壳浅部地壳地应力分布的一般规律地应力分布的一般规律u最大水平主应力和最小水平主应力之值一般相差较最大水平主应力和最小水平主应力之值一般相差较大,显示出很强的方向性大,显示出很强的方向性 4.

16、5 4.5 影响原岩应力分布的因素影响原岩应力分布的因素 u地形对原始地应力的影响是十分复杂的地形对原始地应力的影响是十分复杂的负地形负地形的峡谷或山区,地形的影响在侵蚀基准面以上及其以下一定范的峡谷或山区,地形的影响在侵蚀基准面以上及其以下一定范围内表现特别明显围内表现特别明显 u岩体结构可能引起应力集中、削弱或改变应岩体结构可能引起应力集中、削弱或改变应力方向力方向断层端部、拐角处及交汇处将出现应力集中的现象。断层端部、拐角处及交汇处将出现应力集中的现象。由于断层带中的岩体一般都比较软弱和破碎,其最大主应力和由于断层带中的岩体一般都比较软弱和破碎,其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与周围岩体相比均显

17、著减小。最小主应力与周围岩体相比均显著减小。u岩体力学性质影响地应力累积岩体力学性质影响地应力累积坚固整体性好的弹坚固整体性好的弹性岩体,有利于应力积累为高应力性岩体,有利于应力积累为高应力 u古岩体应力比现有地层厚度所引起的重力应古岩体应力比现有地层厚度所引起的重力应力要大力要大剥蚀可造成较大的水平应力剥蚀可造成较大的水平应力 一、地应力测量方法一、地应力测量方法直接测量法直接测量法和和间接测量法间接测量法 直接测量法直接测量法是由测量仪器直接测量和记录各种应力量,是由测量仪器直接测量和记录各种应力量,如补偿应力、恢复应力、平衡应力,并由这些应力量如补偿应力、恢复应力、平衡应力,并由这些应力

18、量和原岩应力的相互关系,通过计算获得原岩应力值。和原岩应力的相互关系,通过计算获得原岩应力值。如如扁千斤顶法、水压致裂法、刚性包体应力计法和声扁千斤顶法、水压致裂法、刚性包体应力计法和声发射法发射法 ;特点:不涉及不同物理量的换算特点:不涉及不同物理量的换算。间接测量法间接测量法是借助某些传感元件或某些介质,测量和记是借助某些传感元件或某些介质,测量和记录岩体中某些与应力有关的间接物理量变化,如岩体录岩体中某些与应力有关的间接物理量变化,如岩体变形或应变,密度、渗透性、吸水性、电阻、电容,变形或应变,密度、渗透性、吸水性、电阻、电容,弹性波传播速度等,然后由测得的间接物理量的变化,弹性波传播速

19、度等,然后由测得的间接物理量的变化,通过已知的公式计算岩体中的应力值。通过已知的公式计算岩体中的应力值。如套孔应力解如套孔应力解除法、孔底应力解除法。除法、孔底应力解除法。4.5 4.5 地应力测量地应力测量 4.5 4.5 地应力测量地应力测量 二、水压致裂法二、水压致裂法 1 1、基本原理、基本原理 对测试段钻孔用特制封隔器密封起来,然对测试段钻孔用特制封隔器密封起来,然后对密封段加高压水直至孔壁岩石产生张裂隙。后对密封段加高压水直至孔壁岩石产生张裂隙。根据裂隙的方向及泵压的大小,分析确定原岩根据裂隙的方向及泵压的大小,分析确定原岩的应力状态。的应力状态。2 2、基本假设、基本假设:1 1

20、)一个主应力方向是垂直的,)一个主应力方向是垂直的,其大小等于上覆岩层的自重应力。而另外两个其大小等于上覆岩层的自重应力。而另外两个主应力是水平的,且破裂方向垂直于最小主应主应力是水平的,且破裂方向垂直于最小主应力方向。力方向。2 2)岩体是均质、各向同性的线弹性体。)岩体是均质、各向同性的线弹性体。4.5 4.5 地应力测量地应力测量 二、水压致裂法二、水压致裂法 3 3、水压致裂法测定系统、水压致裂法测定系统 4.5 4.5 地应力测量地应力测量 二、水压致裂法二、水压致裂法 4 4、水压致裂测试原理、水压致裂测试原理 4.5 4.5 地应力测量地应力测量 二、水压致裂法二、水压致裂法 4

21、 4、水压致裂试验原理、水压致裂试验原理 4.5 4.5 地应力测量地应力测量 二、水压致裂法二、水压致裂法 4 4、水压致裂试验成果、水压致裂试验成果 (1 1)试验曲线只有一个关闭压力)试验曲线只有一个关闭压力p ps s 破裂始终是沿孔轴方向。破裂始终是沿孔轴方向。A A、岩石抗拉强度:岩石抗拉强度:B B、最大水平应力:最大水平应力:C C、最小水平应力:最小水平应力:D D、垂直应力按岩体自重计算:垂直应力按岩体自重计算:ticsHppp 01max13sHp min3 Hv 24.5 4.5 地应力测量地应力测量 21icictpp 二、水压致裂法二、水压致裂法 4 4、水压致裂试

22、验成果、水压致裂试验成果 (2)试验曲线有两个关闭压力)试验曲线有两个关闭压力ps1和和ps2 裂隙开始沿孔轴产生,随后转为水平方向。裂隙开始沿孔轴产生,随后转为水平方向。A、最小水平应力:最小水平应力:B、垂直应力:垂直应力:C、最大水平应力:最大水平应力:1min2sHp 23svp ticsHppp 011max134.5 4.5 地应力测量地应力测量 5 5 测试步骤测试步骤1 1)见图)见图4.124.12,打钻孔到准备测量应力的部位,并将,打钻孔到准备测量应力的部位,并将钻孔中待加压段用封隔器密封起来。钻孔中待加压段用封隔器密封起来。2 2)向二个封隔器的隔离段注射高压水,不断加大

23、水)向二个封隔器的隔离段注射高压水,不断加大水压,直至孔壁出现开裂,获得初始开裂压力压,直至孔壁出现开裂,获得初始开裂压力P Pi i;继续继续施加水压以扩张裂隙施加水压以扩张裂隙,当裂隙扩张至当裂隙扩张至3 3倍直径深度时,倍直径深度时,关闭高水压系统,保持水压恒定,此时的应力称为关关闭高水压系统,保持水压恒定,此时的应力称为关闭压力,记为闭压力,记为P Ps s;最后卸压,使裂隙闭合。;最后卸压,使裂隙闭合。4.5 4.5 地应力测量地应力测量 3 3)重新向密封段注射高压水,使裂隙重新打开并记)重新向密封段注射高压水,使裂隙重新打开并记录裂隙重开时的压力录裂隙重开时的压力P Pr r 和

24、随后的恒定关闭压力和随后的恒定关闭压力P Ps s。这。这种卸压一重新加压的过程重复种卸压一重新加压的过程重复2 23 3次,以提高测试数次,以提高测试数据的准确性。据的准确性。P Pr r和和P Pj j 同样由压力一时间曲线和流量一同样由压力一时间曲线和流量一时间曲线确定。时间曲线确定。4 4)将封隔器完全卸压,连同加压管等全部设备从钻)将封隔器完全卸压,连同加压管等全部设备从钻孔中取出孔中取出5 5)测量水压致裂裂隙和钻孔试验段天然节理、裂隙)测量水压致裂裂隙和钻孔试验段天然节理、裂隙的位置、方向和大小,测量可以采用井下摄影机、井的位置、方向和大小,测量可以采用井下摄影机、井下电视、井下

25、光学望远镜或印模器。下电视、井下光学望远镜或印模器。4.5 4.5 地应力测量地应力测量 三、应力解除法三、应力解除法 一)基本原理一)基本原理 地下某点岩体处于三向地下某点岩体处于三向压缩状态,如用人为方法解压缩状态,如用人为方法解除其应力,除其应力,必然发生弹性恢必然发生弹性恢复,测定其恢复应变,利用复,测定其恢复应变,利用弹性力学公式则可算出岩体弹性力学公式则可算出岩体初始应力初始应力。4.5 4.5 地应力测量地应力测量 zzyyxxzyxD D D D D D ,三、应力解除法三、应力解除法 二)二)孔底孔底应力解除法应力解除法 (1 1)打大孔至测点,磨平孔底。)打大孔至测点,磨平

26、孔底。(2 2)在孔底粘贴电阻应变花探头。)在孔底粘贴电阻应变花探头。(3 3)解除应力,测量其应变。)解除应力,测量其应变。(4 4)取出岩心,测其弹性参数。)取出岩心,测其弹性参数。(5 5)计算岩体应力。)计算岩体应力。4.5 4.5 地应力测量地应力测量 步骤步骤:三、应力解除法三、应力解除法 二)二)孔底孔底应力解除方法应力解除方法 计算:计算:对于等角应变花,孔底平面内的应力对于等角应变花,孔底平面内的应力按为按为 1)22(311)22(31201206000120600Ex 1)22(311)22(31201206000120600Ey)()1(312060 t t Exy4.

27、5 4.5 地应力测量地应力测量)11(2900900 Ex )(2)1(290045 t t Exy)11(2900900 Ey三、应力解除法三、应力解除法 二)二)孔底孔底应力解除方法应力解除方法 计算:计算:对于直角应变花,孔底平面内的应力对于直角应变花,孔底平面内的应力按为按为4.5 4.5 地应力测量地应力测量 三、应力解除法三、应力解除法 二)二)孔底孔底应力解除方法应力解除方法 孔底平面位置处的原岩应力按下式经验公式计算。对孔底平面位置处的原岩应力按下式经验公式计算。对于深孔,按平面应变问题处理:于深孔,按平面应变问题处理:式中:式中:x,y,z为孔底的原岩应力,为孔底的原岩应力

28、,CT,C l为孔底横为孔底横向和轴向应力集中系数向和轴向应力集中系数,大多采用大多采用Van.Heerden的结果:的结果:CT1.25,C l0.75(0.645)zlxTxCC zlyTyCC yTxyC t t 4.5 4.5 地应力测量地应力测量 三、应力解除法三、应力解除法 二)二)孔底应力解除方法孔底应力解除方法 孔底平面位置处的原岩应力按下式经验公式计算。孔底平面位置处的原岩应力按下式经验公式计算。对于对于浅孔,按平面应力问题处理:浅孔,按平面应力问题处理:采用孔底应力解除时,单孔不能确定岩体应力的六采用孔底应力解除时,单孔不能确定岩体应力的六个分量,必须进行三孔测定,才能确定

29、岩体个分量,必须进行三孔测定,才能确定岩体的原岩应力。的原岩应力。xTxC yTyC zTzC 4.5 4.5 地应力测量地应力测量 三、应力解除法三、应力解除法 三)套孔应力解除方法(三)套孔应力解除方法(孔径变形法、孔壁应变法孔径变形法、孔壁应变法)孔径变形法通过测定小钻孔孔径变形求解岩体应力;孔径变形法通过测定小钻孔孔径变形求解岩体应力;孔孔壁应变法通过测量小钻孔孔壁应变求解岩体应力。壁应变法通过测量小钻孔孔壁应变求解岩体应力。(1 1)打大孔至测点,磨平孔底。)打大孔至测点,磨平孔底。(2 2)打同心小孔,安装)打同心小孔,安装孔径变形计探头孔径变形计探头、或、或孔壁应变计孔壁应变计

30、(3 3)延伸大钻孔解除应力,同时测量孔径变形。)延伸大钻孔解除应力,同时测量孔径变形。(4 4)取出岩心,测其弹性参数)取出岩心,测其弹性参数E E、。(5 5)计算岩体应力。)计算岩体应力。4.5 4.5 地应力测量地应力测量 U2=U2/2U1=U1/2U3=U3/2空心包体应变计空心包体应变计 CSIR三轴孔壁应变计 孔径变形示意图 4.5 4.5 地应力测量地应力测量 4.5 4.5 地应力测量地应力测量 三、应力解除法三、应力解除法四)误差修正四)误差修正温度误差及修正温度误差及修正USBM孔径变形计采用的是全桥线路,孔径变形计采用的是全桥线路,不会产生温度误差;不会产生温度误差;

31、CSIR孔壁应变计,孔壁应变计,CSIRO空心包体应变空心包体应变计和计和UNSW实心包体应变计均采用四分实心包体应变计均采用四分之一桥线路之一桥线路(补偿片(补偿片补偿臂法);以前的方法有问题,蔡美峰发明了一套新的温度补偿或温度影响修正技术 岩石非线性、不连续性、不均质性和各向异性的影响及其修正岩石非线性、不连续性、不均质性和各向异性的影响及其修正 1)非线性的影响及其正确的岩石弹性模量、泊松比确定方)非线性的影响及其正确的岩石弹性模量、泊松比确定方法;法;2)建立不连续、不均质和各向异性模型并用程序计算地应)建立不连续、不均质和各向异性模型并用程序计算地应力;力;3)由试验确定岩体不连续、不均质和各向异性的修正应变)由试验确定岩体不连续、不均质和各向异性的修正应变值;值;4)用数值分析方法修正上述的影响。)用数值分析方法修正上述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