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叶韵简说古诗押韵技巧.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6798140 上传时间:2020-10-2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6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诗词叶韵简说古诗押韵技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诗词叶韵简说古诗押韵技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诗词叶韵简说古诗押韵技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资源描述:

《诗词叶韵简说古诗押韵技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词叶韵简说古诗押韵技巧.doc(1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转自新雅吟社学诗絮语2诗词叶韵通说江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 杜华平教授诗词是中国传统韵文,与现代自由诗最明显的区别是:它使用传统语言,而且必须叶韵。传统汉语言即文言,抽象地看,它与现代汉语差别相当大,但落实到一个具体语句,就很难说了,譬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本是文言,但现代汉语中也可以用,而譬如单说“采菊东篱”或“东篱采菊”,根本就无法区分它算是文言还是现代语。所以说“诗词使用传统语言”只是一个总原则,较难细化。而另外一点,诗词必须叶韵(又称为押韵、压韵。叶,读音xi,繁体字形式仍然写作“叶”,而不是“葉”。),却是非常严格的。这话换言之是:不叶韵,则不能算是传统诗词。再换言之是:诗词不可无韵。

2、所以,完全可以说:叶韵是传统诗词的形式底线。这与现代自由诗的区别就太大了。一、叶韵与韵律感中国传统读书有吟诵的传统,一篇诗文拿过来,就用带有古音的腔调、韵律感来哼唱。通过这种方式,每个字的声(声母)、韵(韵部)、调(声调),整个句子的语调,都与其表达的意思结合起来感受。所以,过去的读书人,读书不久就能不教而有诗韵的感觉。这种感觉我们称之为韵律感。今天我们读诗词,一般都是用普通话语音来读,很多人甚至只用眼睛看,跳过语音的环节直接理解诗词的含义,这样,对于诗词的语感就缺了韵的感知。有些初学者,仿照所读诗词写作,意味、情感有的写得很不错,但读上去就是怪怪的。寻找原因,往往就是因为不叶韵。叶韵,简单说

3、就是把韵母相同或很接近的字,按一定的规律间隔分布。我们知道,一个字在发音时的开口度、响亮度,是由韵母决定的。同韵字的前后间隔性分布,造成呼应,在听觉上自然形成节律性,这就是韵律感。举例:早冬白居易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霜经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这首诗中,华、沙、花、家,这四字主要元音(韵头除外)相同,隔句出现,规律性很强,这就是最典型的叶韵方式。如果再参照其他作品,仔细观察可知,这种叶韵方式是律诗、绝句所采用的,其特点是:偶句必叶韵,全诗最末一字必是叶韵的。由于典型的诗词都是句末安排叶韵,换言之,叶韵处都是句末字,

4、所以,人们又称这些字为“韵脚”或“韵脚字”。在其他形式中,叶韵方式则有同有异,五言古诗一般与此相同,而七言古诗则有较大的变化,显得更复杂。词的叶韵方式明显受到词牌的约束,不一定采用律诗、绝句的叶韵方式。大体而言,律诗、绝句、五言古诗的叶韵方式是最简单、最规整的,其他形式的叶韵是在这种方式基础上加以变化。明白了这个道理,对于叶韵就懂了一半。读诗词时,注意韵脚的呼应,就能读出诗词的韵律,感受到诗词更细微层次的美。换一个角度说,诗词能读出韵律感,能体会到韵律之美,和声、情配合之感,还有助于记诵。很多人的经验表明:一篇诗词作品在读出韵律感时,往往读一两遍就记住了,记住之后还不容易忘记。这是因为声音是增

5、强记忆的重要手段。二、新旧声韵,建议从古刚才总结的最简单、规整的一种叶韵方式是“偶句必叶韵,全诗最末一字必是叶韵的”,有些初学者根据这个总结阅读古代名作时,却常常碰到与此有出入的例子,还举白居易诗例来说,他有一组诗,题为“和春深二十首”,每首偶句的末字均为以下四字:家、花、车、斜。如有一首为:何处春深好,春深痛饮家。十分杯里物,五色眼前花。餔歠眠糟瓮,流涎见曲车。中山一沉醉,千度日西斜。家、花二字没问题,但车、斜二字韵母并不相同或相近,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样的例子在古代名作中很多,随口可引出很多,如李峤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李商隐天涯:“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

6、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花、斜,韵母不同,这两首诗根本就没有叶韵。再如卢纶赠别司空曙:“有月曾同赏,无秋不共悲。如何与君别,又是菊花时。”王维齐州送祖二:“送君南浦泪如丝,君向东州使我悲。为报故人憔悴尽,如今不似洛阳时。”这两首诗情况相同。事实上,这些诗篇并不是“诗可以不叶韵”、“诗词叶韵没有规律”的例证。因为以上这些诗例在叶韵上都是没有问题的。家、花、车、斜四字,在古代同属一个韵部,而悲、时二字也是同一韵部。只是因为语音在历史的发展中有变化,在唐代同一个韵部的字,后来慢慢字音有了变化。所以,按今天的普通话读音,古代很多诗词都好像不太叶韵或叶韵规律性不强。值得注意的是,明、清时期,语音已与唐

7、代有不少变化,但明清人写诗词,仍然像唐人一样,按照唐代语音叶韵。时至今日,习诗者有的主张仍然遵唐韵(泛称“古韵”或“旧韵”),有的主张改用普通话语音(称“今韵”或“新韵”)。后一种主张,目的是为了减少记忆的负担,为了更好地反映我们今天的语音实际,具体来说就是:用古人叶韵的规则,而按今天普通话读音来写。这种诗词,一般都需要标明“今韵”或“新韵”以示区别。如今的诗词界双轨并行,各行其是。两种主张,主新韵的,多大声疾呼,大张声势,从理论上反复证明时代变化了、诗词的形式应该与时俱进的观点,或者证明文学应从内容到形式都必须反映时代的观点。主旧韵的,一般并不摇旗呐喊,也很少在理论上加以申辩,但在行动上就非

8、常顽强地坚守着。很明显,主新韵,可以大大降低诗词入门的门槛。入门时在形式上可以少花很多时间,这样也就可以把精力更多地花在内涵上、在艺术上。而主旧韵,则可以更好地与传统接轨,把读、写打通,也就是写诗填词的第一项基础性工作落实到读古人名作上。诗词名作是韵律感、传统味不可分离的整体,或者说是思想内涵、精神境界、文化传统、艺术技巧、艺术形式等多方面结合的整体。诗词的形式规则、艺术技巧,有很简单的层次,学习得法,是易学的,还有一个很深的层次,那是与思想文化、审美传统等相关的,不易学,需要长期的磨砺、提升。可见,主新韵的入门快,达到一定水平后,要继续提高却面临着不小的问题。主旧韵入门慢,但若能坚持不懈,能

9、学得更地道、更纯正。换言之,旧韵是诗词写作的正路、新韵是捷径。我不建议大家走捷径。三、平水韵的学习古代没有录音手段,唐人的读音,我们今天怎么了解?古代有“韵书”留存到现在。韵书实际即是按韵部编排的字典。隋朝陆法言编有切韵,在唐代该书被指定为“官韵”,被官方所认可,所以,逐渐为整个社会所接受。此书原本已经亡佚,但在它的基础上加以增补的有多种韵书,特别是北宋陈彭年所编的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得以完整流传。现在一般认为,此书反映了唐代的语音实际,所以,今天把当时的语音系统称之为“广韵系统”。广韵的韵部共206个,按四个声调分开,平声57个、上声55个、去声60个、入声34个。由于唐人写诗叶韵更宽,

10、即把相近的韵部合在一起用,根据唐诗用韵实际,南宋山西平水人刘渊、王文郁先后编成了专为作诗用的韵书,王本韵部106个,后来(一直到明清和现代)被诗家所广泛接受,称为“平水韵”。平水韵106个韵部,包括平声30个、上声29个、去声30个、入声17个。每个韵部用一个代表字(相当于一个拼音字母)为名,如平声第一个韵部称为“东部”。“东部”中的“东”,人们又称之为“韵目字”。平水韵30个平声韵部,就相当于有30个韵母。上、去、入三个声调同此。详细的表如下: 到这里,有一个问题自然就呈现在我们面前了。这就是叶韵本来是与“韵”相关的问题,但是无论是“广韵”还是“平水韵”都把“韵”与“声调”纠缠在一起,韵部分

11、声调。的确如此,古人理解的“韵”是包含有声调的。这意思是,大概相当于、是属于不同的韵母,它们之间互不叶韵。我们小时候读儿歌时,叶韵是不管声调的,新诗中一部分有韵的诗,也是不管声调的。但是,我们学诗词的时候一定要记住几点:第一,叶韵不能凭现代汉语的感觉,在初学期,必须时常查“平水韵字表”。根据平水韵部来确定韵。第二,在平水韵部中,平声韵部不能与其他韵部叶韵。如平声东部字,与上声董部、去声宋部、入声屋部是不能互相叶韵的。第三,总结古今语音分合的规律,有利于更好地掌握平水韵。如真部中今天分化为in、en、un三个韵母,侵部也分化为这三个韵母,但真、侵两个韵部在平水韵中却相隔很远。再如元、寒、删、先四

12、个韵部,在平水韵中,与覃、盐、咸三部也相隔很大,这七个韵今天却分别不清,那么,可以借助形声字表音的声符来归纳和总结各部的韵字特点,更好地理解古音。如果可能,还可通过学习音韵学,站在更专业的角度理解和记住平水韵。当然,音韵学是难度非常大的学问,学习诗词,不精通音韵学也没有问题。综上可见,叶韵的道理很简单,规则很容易,但是具体落实起来,却很需要耐性,最好从网上下载一份“平水韵字表”,放在电脑或手机上,用搜索功能多查、勤查,逐渐熟悉各韵部,熟悉常用字。学诗词的第一个环节上,难度不大,但一不要怕烦,二不能偷懒。这时偷懒或者不耐烦了,后面的学习就更难以为继了。四、近体诗叶韵简单规整在第二节,我们曾概括律

13、诗、绝句和五言古诗的叶韵特点为两句话:“偶句必叶韵,全诗最末一字必是叶韵的。”我们明白了平水韵之后,还可作进一步的概括:传统诗可粗略分为近体和古体两大类。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还包括排律和近体绝句(绝句还有古体绝句)。排律是超过八句的律诗,在形式上可理解为是八句律诗的扩大形式,没有其他特别之处。下面归纳以律诗为代表的完整的近体诗叶韵规则:1. 偶句必叶韵,全诗最末一字必是叶韵的。2. 起句(一首诗的首句)可叶韵,也可不叶。且可以邻韵相叶,称为“邻韵发端”。3. 起句以外的其他奇句,不可叶韵。举例说,杜甫饮中八仙歌共22句,每句七言,但每句叶韵,所以,不是排律,而是七言古诗。这种叶韵形式,过去称为

14、“柏梁体”。4. 全诗不换韵。举例说,王勃滕王阁诗是七言古诗,虽然外形看是八句,有点像七律,但它前四句的韵部和后四句不同,这是换韵,律诗不可以这样。5. 一般叶平声韵,不叶仄声韵。举例说,唐人裴夷直扬州寄诸子:“千里隔烟波,孤舟宿何处。遥思耿不眠,淮南夜风雨。”这是一首古体绝句,处、雨二字是上声语部字,近体绝句一般不叶仄声韵。杜甫那首“岱宗夫如何”的望岳外形像五律,但以了、晓、鸟、小四个上声篠部字叶韵,实际是五言古诗。6. 不用同一个字叶韵。五言古诗不遵守以上第五条规则,第四条规则一般遵守,但有少数不守的,如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15、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前八句叶的是平声真部韵,后六句转叶去声翰部韵。总而言之,近体诗叶韵规则虽然可概括为以上六条规则,但其实并不复杂,而是相对简单而规整的。与近体诗接近的五言古诗,在叶韵上与之较为接近。五、古体诗叶韵较宽、较多变化古体是包括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过去一般把杂言诗也看作是七言古诗)两大类,在叶韵要求上与近体诗有一定的差异。具体而言,五古与律诗较近,但也有一些差别,除了上节所说的可以叶仄声韵韵、可以换韵这两条之外,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其叶韵较律诗宽。所谓叶韵宽,是指邻韵相叶。换言之,平水韵106部中,有些较为接近

16、的韵部,在古体诗(当然包括五古)中可以看作是一个韵部来叶韵。所谓的“邻韵”或“较为接近的韵部”,可见下表中:仔细研究这个表,可知不是所有相邻的韵部都可视为“邻韵”的。哪些可算“邻韵”,哪些不可,有音韵学的标准,我们不熟悉音韵学,则必须识记。七言古诗比五言古诗叶韵更为复杂,主要表现在换韵的方式五花八门。还举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为例: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这首诗,末尾几句韵脚在、海二字属于上声贿部,前八句用了六个韵脚字,千、钱、然

17、、川、天、边属于平声先部,山字属于平声删部。平声删部与先部是邻韵,古体诗中可以通叶,这样前八句可算叶一个韵部。后面四个短句和两个长句仅设置两个韵脚字,与前八句不同韵,这是换韵。此外,前八句除了起句叶韵外,第五句(奇句)也设置了韵脚,这是很特殊的,只有七言古诗才能如此。七言古诗的叶韵有许多复杂的讲究,初学暂时不必细究,待主要的方面了解之后,可以再来研究。六、词韵学习之前学词,需要先熟悉几个名词:1. 词调词是隋唐之际伴随着新兴的音乐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是一种依曲而歌的新式诗歌,每首词的背后都有一支音乐曲子,这个曲子就称为“词调”。2. 词牌词牌是词调的名称,如菩萨蛮是一支来源于古缅甸的曲子,我们

18、取名为菩萨蛮;沁园春原曲与汉代沁水公主的园林有关,故取此名。3. 词谱词谱是记录词调格式的专书。随着乐曲的失传,后世人填词无法直接依凭乐曲,便按唐宋词为标准来总结各词调格式,形成专书,名为“词谱”。清代较流行的词谱是万树的词律,收825个词调,1670多体;王奕清等奉敕编纂的钦定词谱,收826个词调,2306体。这是比较完备的两种词谱。清代嘉庆年间,还有为填词大众编写的白香词谱,编著者舒梦兰,谱收100个词调。近人龙榆生唐宋词格律,收153个词调,可视为适合初学者用的词谱。4. 小令和中长调过去谈词有令、引、近、慢等名称,是据音乐曲调特点的取名,乐曲湮灭后,我们已很难知其详。从存留的作品看,这

19、些名称与词的长短关系密切,令词最短,慢词很长,引、近介于两者之间。南宋时所编的词选草堂诗馀,明人顾从敬重刻时,加了小令、中调、长调三个类别名称,将58字以内的归入小令类,59字至90字的归入中调,91字以上的归入长调。其分类并无依据,也不科学,但直到今天还为人所沿用。我们应该知道。5. 阕、片、叠小令词有些不分段,常见的有调笑令如梦令渔歌子,称为“单调词”。大多数的词调分两段,称为“双调词”。双调词的两段分别称为上片、下片或前阕、后阕。也有的词调分三段,最多的分四段,分别叫“三叠词”、“四叠词”。三叠词各段可称为上阕、中阕、下阕,或一叠、二叠、三叠,而四叠词则仅按次序称几叠了。另外,“阕”的概

20、念还有一种用法,即将称一首词称为一阕,而将词的两段分别称为上半阕、下半阕。(需要注意,词学术语中的“阕”字有些书误作“阙”,这是错别字。我们学了词,不要跟着错)词的书写,不管横写还是竖写,阕与阕之间要空一或两格。现在分行书写(即每句一行)时,阕与阕之间要空一行。七、词韵随调在叶韵方面,词与诗差别较大。最特别之处在于,词不像诗,叶韵规则可以作出一般性的归纳。换言之,不同的词调之间,没有多少通用的规则可以归纳。论词韵规则,得落实到各个具体词调中,我们把这个特点概括为四个字:词韵随调。下面我们站在与近体诗比较的立场上,分三个方面略作归纳:1. 词的韵位词的韵位设置得密的较多,如菩萨蛮相见欢渔家傲定风

21、波南乡子虞美人谒金门诉衷情长相思等,都是句句叶韵的。此外,还可举例若干:戚氏为长调,分三片,前片十六句,十韵;中片十四句,九韵;后片十七句,九韵,属于韵位较密的词调。如梦令为单调小令,共七句,六个韵脚。浣溪沙共六个七言句,五个韵脚。西江月每片四句,除第一句外,各句都叶韵。清平乐除下片第三句外,各句都叶韵。蝶恋花每片五句,各四韵。忆秦娥每片五句,各四个韵脚。阮郎归共九句,八韵。韵位设置较疏的词相对少些,有水龙吟永遇乐都是两片各十二句,每片仅四个韵脚;拜星月慢上片共十一句只设置四个韵脚;鹊桥仙每片五句,各两韵。诗的韵位,以隔句设置一个为常规,词与此相近的不多,最近的只有如生查子卜算子好事近等几个词

22、调,每片四句,第二、四两句叶韵。其他如摊破浣溪沙苏幕遮踏莎行接近隔句叶韵,但仍然有明显区别。所以,总的来说,大多数词调的韵位设置没有近体诗那么规整,需要逐个词调地识记和掌握。2. 词的韵部词的用韵在韵部方面宽于诗,清人沈谦词韵略和戈载词林正韵对宋词实际用韵加以总结,发现在宋词中所用的韵部实际可归纳为19部,平、上、去三声各合用为14部,它们与平水韵的对应关系为:部类平 声上 声去 声1东、冬董、肿送、宋2江、阳讲、养绛、漾3支、微、齐、灰之半纸、尾、荠、贿之半寘、未、霁、泰之半、队之半4鱼、虞语、麌御、遇5佳之半、灰之半蟹、贿之半泰之半、卦之半、队之半6真、文、元之半轸、吻、阮之半震、问、愿之

23、半7寒、删、先、元之半旱、潸、铣、阮之半翰、谏、霰、愿之半8萧、肴、豪篠、巧、皓啸、效、号9歌哿箇10麻、佳之半马禡、卦之半11庚、青、蒸梗、迥敬、径12尤有宥13侵寝沁14覃、盐、咸感、俭、豏勘、艳、陷入声5部,与平水韵的关系分别为:(15)屋、沃;(16)觉、药;(17)质、物、锡、职、缉;(18)物、月、曷、黠、屑、叶;(19)合、洽。从韵部来看,词韵与诗韵的区别有二:一是韵部合并较多,用韵更宽;二是少数词调如西江月曲玉管,同一韵部的平声字和仄声字可以互相叶韵。当然,这少数几只在叶韵上平仄通叶的词调,并没有改变绝大多数词调仍然平声与仄声互不叶韵的常规。3. 词的韵式从叶韵方式来看,词韵比

24、诗韵要细密和复杂,归纳起来,有以下五种样式:平韵。平声韵,且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与近体诗相同。如浣溪沙渔歌子江城子一剪梅水调歌头沁园春等都是。仄韵。押仄声韵,一韵到底。与古体诗一样,同一韵部的上声和去声字,可以通押。如如梦令蝶恋花踏莎行念奴娇摸鱼儿等。平仄韵通押。即同一韵部平声字和仄声字互相叶韵,如西江月上下两片各有四句,第二、三两句叶平声韵,第四句用同一部的仄声韵。这种情况正如上面所说,是少数几只词调才有的特例,学词的时候不要夸大这些词调的存在。平仄韵转换。不同韵部平、仄声韵转换。如菩萨蛮更漏子清平乐等。以菩萨蛮为例,词云: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

25、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这首名作上片首二句“织”、“碧”是入声相押,下两句“楼”、“愁”是平声相押;下片前两句“立”、“急”是入声相押,后两句“程”、“亭”是平声相押。这种叶韵方式与古体诗的换韵相似。平仄韵交错。这种叶韵方式与上一种相似,都是一首词既押平韵又押仄韵。但是这一种的特点是平仄声交错着叶韵。典型的词牌为相见欢诉衷情定风波。以李煜的相见欢为例,词云: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早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上片三句“红”、“匆”、“风”是一个韵,平声;换头处两句“泪”、“醉”是一个韵,仄声;然后接下来两句“重”、“东”又远与上片“红”等字相押,平声。再如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个词牌与相见欢一样,实际上都是句句叶韵。这首各句的韵脚字分别为:声、行、马、怕、生、醒、冷、迎、处、去、晴。其中,“声”、“行”、“生”、“迎”、“晴”五句互相叶韵,中间夹杂着“马”、“怕”是第二个韵,“醒”、“冷”是第三个韵(“醒”字古亦作平声用,这首词按谱应与“冷”字叶韵,读上声),“处”、“去”是第四韵。这种叶韵方式是词所特有的,一首词各句的具体韵脚设置(含位置和声调)由词牌规定。八、叶韵变通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