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环境质量对策建议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67723485 上传时间:2022-11-04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1.52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改善环境质量对策建议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改善环境质量对策建议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改善环境质量对策建议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资源描述:

《改善环境质量对策建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善环境质量对策建议(3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改善环境质量对策建议改善环境质量对策建议影响人们健康水平的因素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们:上午好。今天,三组的同学们委托我和大家共同交流“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提高人民健康”这个话题。据查证有关资料,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公布这样的数据,影响人们的健康水平有四大因素,其中医疗条件占8%,遗传基因占15%,环境因素占17%,个人生活方式占60%。不可控因素:不可控因素:人类生物学,环境和医疗保健体制这三个方面,我们个人的力量几乎是不能改变的。环境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等。环境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等。可控因素: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可控因素: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习

2、惯。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王玉庆曾经说过:中国长期存在的粗放型增长中国长期存在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生态破坏,经济发展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环方式,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生态破坏,经济发展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环境问题现已成为影响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和群体事件日益增多,境问题现已成为影响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和群体事件日益增多,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对这些问题,一方面,我们要看到这是难以避免的,其形成和持续具有必然性;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敢于面对,认真加以解决,任其积累蔓延必将引发更大的矛

3、盾。”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环境保护工作,要着眼于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环境保护是最重要的民生工程,这也是环保工作的基本目标。改善环境质量对策建议主要的环境因素之一:空气分环境空气和室内空气。环境空气标准制定的原则: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保障人体健康,制定本标准。分GB3095-1996和GB3095-2012年版。2016年1月1日执行2012年版。环境空气功能区划分为二类: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二类区 为居住区、商业交通

4、居民混合区、文化区、工业区和农村地区。1996版标准基本情况。考核指标包括基本项目浓度指标6项: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其它浓度指标4项:总悬浮颗粒物、氮氧化物、铅、苯并芘。室内空气标准有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放射性共19项指标。改善环境质量对策建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改善环境质量对策建议室内空气质量标准改善环境质量对策建议【雾雾】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能见度降低到1千米以内的自然现象。【霾霾】也称灰霾。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气溶胶)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普遍有混浊现象,使远处光亮物微带黄、红色,使黑暗物微带蓝

5、色。改善环境质量对策建议PM2.5:改善环境质量对策建议改善环境质量对策建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的一张全球空气质量地图改善环境质量对策建议莱芜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2011年莱芜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较好,空气质量日报污染指数范围在35164之间,其中级天数8天,II级天数329天,大于II级天数28天,空气质量日报良好率92.33%。首要污染物均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与去年相比,良好以上天数减少4天。二氧化硫:日均值浓度范围0.0190.160 mg/m3,超标率为1.6%,年均值0.058mg/m3,未超标,比2010年上升7.4%。最高日均值浓度为0.160 mg/m3,超标

6、0.07倍;最大月均值出现在12月份,为0.089mg/m3。二氧化氮:日均值浓度范围为0.010.116 mg/m3,年均值0.032 mg/m3,符合国家一级标准,与2010年持平。日均值最高浓度为0.116mg/m3,不超标;最大月均值出现在11月份,为0.048mg/m3。可吸入颗粒物:日均值浓度范围为0.0350.278mg/m3,超标率为7.4%,年均值0.099mg/m3,未超标,比2009年上升1.0%。日均值最高浓度出现在12月份,为0.278 mg/m3,超标0.85倍;最大月均值出现在1、2、12月份,为0.124 mg/m3,不超标。三项主要污染物中,可吸入颗粒物污染负

7、荷系数为42.0%,为首要污染物;其次为二氧化硫,污染负荷系数为41.1%;二氧化氮污染负荷系数较低,为16.9%。三项污染物污染负荷系数与上年相比变化不大,表明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污染源结构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年际变化:2010、2011年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监测结果年际对比图见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二氧化硫浓度变化明显,二氧化氮浓度持平,且保持在较低水平,可吸入颗粒物(PM10)是主要污染物,2011年同2010年相比变化不大。改善环境质量对策建议莱芜环境空气质量现状改善环境质量对策建议改善环境质量对策建议在2005年版空气质量准则中指出:当PM2.5年均浓度达到每立方米35微克时,

8、人的死亡风险比每立方米10微克的情形约增加15%。在一份报告中称:PM2.5每立方米的浓度上升20毫克,中国和印度每年会有约34万人死亡。专家发布的论文也称,“PM2.5浓度每升高10微克/立方米,我国居民每日死亡率上升0.31%。”改善环境质量对策建议颗粒物的大小决定了它们最终在呼吸道中的位置较大的颗粒物会被纤毛和黏液过滤,无法通过鼻子和咽喉。PM10可以穿透这些屏障达到支气管和肺泡。PM2.5具有更强的穿透力,可能抵达细支气管壁,并干扰肺内的气体交换。比表面积比PM10更大,更易吸附有毒害的物质。改善环境质量对策建议对流传输扩散对流传输扩散NO2NOHNO3OHRO2,HO2VOCsSO2

9、H2SO4H2O2O3N2O5hvNH4+NO3-2SO4-NH3大气化学反应大气化学反应二次无机颗粒物二次无机颗粒物SNA污染源排放污染源排放二次有机颗粒物二次有机颗粒物SOA一次颗粒物一次颗粒物(如如BC)界面反应;内混界面反应;内混改善环境质量对策建议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改善环境质量对策建议致癌:婴儿发育缺陷:改善环境质量对策建议因素一:气象条件逆温现象 空气湿度 大气层稳定逆温示意图逆温示意图改善环境质量对策建议因素二:污染物排放 改善环境质量对策建议因素二:污染物排放20042004年莱芜市年莱芜市PM10PM10源分析结果源分析结果 燃煤、道路扬尘和外来风沙尘是影响我市PM1

10、0含量的主要因素,其污染比例占到PM10污染的80%以上,其次是建筑尘污染和钢铁尘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对策建议因素二:污染物排放项目排放总量工业源城镇生活源机动车集中式治理设施二氧化硫906918848022100.8氮氧化物752236799626969562.5颗粒物799317780911709510.7 单位:吨改善环境质量对策建议燃燃 煤煤工业排放工业排放机动车机动车扬尘扬尘其它其它静风静风 逆温逆温 改善环境质量对策建议 社会关注度高,影响范围大。守住健康底线,与时俱进地开展工作。来源广,成因杂,任务重,周期长。不下真功夫,很难见成效。PM2.5不仅仅是环境问题,牵涉经济结构和发展模

11、式。需要理顺机制,突破惯性,夯实支撑。改善环境质量对策建议公民自律公民自律顶层设计决策执行改善环境质量对策建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必须改变唯GDP的观念,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考核办法、奖惩制度,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改善环境质量对策建议 改善环境质量对策建议以钢铁、电力、煤炭钢铁、电力、煤炭为主导产业,工业结构偏重,结构性污染突出。钢铁产业和非钢产业比例:62:38,钢铁行业利税、利润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7%、54%(数据莱芜市2010年统计数据)。吨标准煤/万元改善环境质量对策建议 kg/万元改善环境质量对策建议改善环境质量对策建议 改善环境质量对策建议 改善环境质量对策建议 。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