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祭祀活动的文化含义

上传人:ba****u6 文档编号:167687107 上传时间:2022-11-0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3.5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现代祭祀活动的文化含义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现代祭祀活动的文化含义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现代祭祀活动的文化含义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现代祭祀活动的文化含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祭祀活动的文化含义(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现代祭祀活动的文化含义郭灿辉儒家文化的祭祀传统,有祭天地(神)与祭祖宗(鬼)两类,亦即所谓“别事天神与人 鬼也”(礼记郊特牲)。祭天地与祀祖宗,最先都是缘于原始宗教仪式“原始人虔诚于神 灵,他们总是将自己的智慧、技艺和劳作的收获视为神灵的恩赐,甚至将自己的智慧本身也 认为是神灵所赐。”儒家文化认为:“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 大报本反始也。”(礼记郊特牲)祭天传统的真正思维是在终极回溯中得人和天地万物的 本源之道,或进入本源一体、人神沟通、上下交灵的精神境界。古代在祭天祀地礼仪上的政 治含义,我们今天不再取君权神授之义,而取每个人在精神上面对神性的上天时,从天而“得”

2、(德)的本分正当、神圣性和“成己”的使命精神,并对上天的好生之德和天道秩序带给人 的和平与福址表达感谢。我们现在要追求内含上的精致,而不是同一意义中礼仪环节的繁杂“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礼记祭义),做到每 一环节和形式都有精神上的深义,礼仪活动应当象“诗歌”那样精练,不要搞成“散文”。祭祀祖先是作为人的经验来源因素在返本得道的思维中获得精神意义,它不同于祭天礼 仪。对人的祭祀可以考虑从情感的缅怀和纪念中表达感恩和“不忘本”的意思,对有功德的 人可以表达铭记、传扬、学习和告慰逝者的这类意思,后面这一点可以与电子功德碑的制度 联系起来。这是一种既可鼓励活着的人去

3、建立功德成就,也可以为死者留下永恒的纪录而万 古流芳。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习俗,可以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它已经成为 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祭祀的本意是为了表达追思之情。那种互相攀比讲究排场、粗俗愚昧 甚至伤风败俗的祭祀行为,败坏社会风气,完全失去了寄托哀思的本意,不仅与传统美德相 悖,也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格格不入。当然,中国现在的祭祀活动,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由最先对天地神 灵的敬畏,演化成对先祖情感的缅怀与纪念;由一种纯粹的宗教仪式,变化成为维系民族的 精神纽带与促进人们和谐相处的重要因素。祭祀活动内涵的演变,体现着文明进步的时代要 求,它可以在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4、的旗帜下,为建设和谐社会发挥出积极而重要的作用。现在,国家将清明节正式定为法定节日,这体现了党和政府尊重民族传统文化、顺应民 意的执政理念。很多地方的政府或个人,以及一些殡葬单位都会举办公祭活动。这在某种程 度上也会助长本已轰轰烈烈的“公祭”之风。但怎样让此种活动进入更规范、更理性、更符 合建设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却是我们学界或理论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怎么做?杂志、 媒体都发表了很多真知灼见,值得深思。但是,我们往往是在“闭门思过”,大多没有进行 系统的、科学的调查活动,往往拘于一孔之见、一面之词,很难让人看到事实的全局。中国古代特别重视祭祀活动,是儒家“德治”的重要组成部分。“礼有五经,莫

5、重于祭” (礼记祭统);左传成公十二年:“国之大事,在祭与戎”指国家以祭祀与军事为重; 周礼天官大府:“邦都之赋,以待祭祀”,意即诸侯的贡纳,主要用于祭祀,说明祭祀 是国家的大事。但是,中国的祭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体现在祭祀的对象上,重人事而轻 神灵,对神灵是敬而畏之,没有西方人那种为神灵献身的宗教精神。中国人会祭五谷神、祭 人文始祖、祭家族的列祖列宗,但一般普通人很少祭太阳神、风神、雷神等(出现灾异时除 外)。说到底,被祭祀的主体,仍然是人,不过,这里的“人,”应该是指人死后而没有消失 的灵魂。人们认为,人之形体消失,但灵魂仍然存在。祭祀的产生与演变,也许都受到这种 观念的制约。但中国的灵

6、魂不死观念,主要着眼于活着的人,即逝者对生者人事活动的干预。 子贡曾问孔子,人死后究竟有无知觉?孔子的回答很玄:我想说人死后有知觉,又怕孝子用 妨碍活人生活的方法来厚葬逝者;我想说人死后无知觉,又怕不孝子孙弃亲不葬;究竟有没 有,待你死后,自然就知道了(说苑辨物)由此至少可以看出孔子两个方面的意思:一、 人死后有没有灵魂不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它对活着的人的影响;二、对待逝者应该采取恰 当的方式(既不厚葬,也非不葬)。这种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也必然影响到祭祀活动。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中国的祭祀可以说是一种剥离了宗教的仪式行为。祭祀的目的,主要是 追念始祖大德、先圣先贤、列祖列宗、社会贤达等的美

7、德和功劳,宣示孝道,或是弘扬某种 精神,并以此激励生者。除开古代国家特有的祭祀活动(如祭天、封禅等),一般情况下祭祀可以分为“家祭” 和“公祭”。家祭是家属祭祀先人,中华民族的家祭,在宗法制社会里尤显重要,但进入现 代社会后,家祭的时间、地点、规模等,都具有更多民间文化的意味。公祭则是由公众团体 (如国家、地方政府、行业团体、单位)等组成筹备执行委员会,组织祭祀某些特定的人。 根据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公祭对象主要有以下六类:(一)人文始祖,如黄帝(陕西黄陵县)、炎帝(湖南炎陵县)、伏羲(甘肃天水)等。(二)历史文化名人,如孔子(山东曲阜)、包公(安徽合肥)。(三)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集体或个人,

8、如公祭抗日烈士(湖南南岳忠烈祠);公祭2003 年11月衡阳大火中英勇牺牲的消防官兵;公祭2006年暑假为抢救落水儿童而牺牲的现代优秀大学生李春华。(四)社会贤达名望,如公祭2006 年逝世的香港商界领袖霍英东、中国优秀相声演员 马季等。(五)某单位有突出贡献的人士,如对某集团作出重大贡献的某人进行公祭等。(六)对一般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的个人也可以进行公祭。上述祭祀活动,可以说是对于逝者一种情感的缅怀和纪念,以及人伦关系在情感上的延 续,有时,又是一种敦教化顺人伦的政治伦理需要,即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最近几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升温,各地刮起了一场不小的“公祭风”。一场场公祭大 典在全国许

9、多地方鸣锣开场,从每年陕西、湖南的祭黄帝、炎帝与山东曲阜的祭孔,到地方 上的祭屈原、李白、关公、包公;从庆祝“中华母亲女娲诞辰”,到“诸葛亮出山1800 周年 纪念”,诞辰祭、逝世祭、出山也祭,从三皇五帝到三教九流,不一而足。一时间,一些历 史文化名人甚至神话传说中的人物都成了“香饽饽”,有时多个地方争相抢着祭奠同一人物。 这些公祭活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为什么这么热?如何看待这一现象?(一)公祭的目的多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让人感觉既不是发扬传统文化,也无益于 促进地方经济。在这场“公祭风”中,提得最多的就是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说穿 了就是借“文化”的幌子,招商引资,发展地方经济。文化

10、搭台,经济唱戏,也无可厚非。 但关键要看搭什么台,唱什么戏。解放前,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国共两党多次组织过大 规模的祭祀黄帝活动,毛主席还亲自撰写过祭文,其重大意义在于昭示中华民族各族人民, 在国难当头面前,是不甘忍受外来侵略和压迫的,表明要把侵略者赶出中国神圣国土的坚强 决心。今天我们仍然每年都举办这样的祭祀黄帝和炎帝的活动,这既是对中华民族辉煌历史 的认同,也是全体炎黄子孙的一种自我文化认同。每逢清明时节,祭扫黄帝陵,已成为中华 民族精神世界的庄严典礼。诸如此类的祭祀活动,其意义是不言自明的。但是,我们发现,现在走在公祭活动“前列”的地方,往往经济发展都相对滞后,与其 说是通过祭祀缅怀先

11、祖,倒不如说是仓促开打文化牌,希冀通过声势浩大的公祭活动扩大影 响,吸引投资。这些地方财政本不宽裕,却动辄拿出巨资,去树一个可能跟当地文化八竿子 打不着的“祖先”或“偶像”的牌位。而且,一些县市之间还相互攀比“,前赴后继”,竞相 上马,你那里建“全国第一”,我这里就建个“亚洲第一”,甚至“世界第一”。然而,最后 拉动当地经济发展,让老百姓得到实惠的,又有几个?其中,财政资金的巨大浪费又知多少?文化的“高台”搭得太离谱,经济的“大戏”肯定也没法唱好,还会制造虚假的文化记 忆,糟蹋了文化。最终,这些活动往往沦落成一次次劳民伤财的竞赛:比“面子”,赛“政 绩”。如此盲目、一窝蜂地乱搭“文化台”,对人

12、民群众与子孙后代是不负责任的。(二)祭祀活动的内容多是“不伦不类”,难登大雅之堂,迷信化、娱乐化的倾向比较 突出。祭祀仪式在我国古代具有非常深厚的内涵,陈戌国先生中国礼制史有至为繁复的 考证与论述,仅就周代祭祀先王的礼仪程序来看,内容也是非等闲人能了解得了的。当然我 们现在要真正恢复古礼既不必要,也不可行。朱熹说过:“古礼难行,后世苟有作者,必须酌古今之宜。”“古礼繁缛,后人于礼日益 疏略,然居今而欲行古礼,亦恐情文不相称,不若只就今人所行礼中删修,令有节文、制数、 等威足矣”、“使圣贤用礼,必不一切从古礼,疑只是以古礼减杀,从今世俗之礼,令稍加防 范节文,不至太简而已。”这些话语出自古代道学

13、先生之口,确为通达警策之言。“繁缛”须 减,“不至太简”,这是两方面的意思,亦即“过犹不及”之义。但是现在很多地方的祭祀活 动,确乎文化内涵不深,难以让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和熏陶;格调不高,装神弄鬼 搞迷信,或是请一些娱乐明星来走走场子,有违祭义之本;过分强调经济效益,往往使人兴 味索然。这些现象,实际上体现的是一个组织或一个民族的综合素质与精神面貌。铭德追远, 齐风正俗,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这是建设和谐社会一个很重要的精神性的因 素。(三)从举办者来说,往往是从民间运作到官方策划、组织、举办,最后祭奠活动一步 一步地过渡到“官办”,并且相对于官办来说,最初的民办祭祀活动往往

14、更具有文化底蕴, 更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现在很多地方的祭祀活动,都成了官方活动,有些人还刻意旗帜鲜明地宣称是“官方公 祭”,生怕别人不明白其伟大的“政治意义”。祭祀时,往往是地方行政长官作主持、读祭文。 而且还形成了攀比之风,不仅要搞成“官方公祭”,还要比谁的排场大,谁的气势宏,主祭 人 来宾中谁的官衔高;还要比谁能创造划时代、破纪录的意义,于是乎“建国以来” “XXX 年代以来”、“省级规格”、“国家级规格”、“首次公祭”等字眼格外醒目,可谓煞费苦心。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现在应该做的,就是集中一些科研力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一次公 祭现状调查,从调查中得出结论,建立起规范化、可操作的祭祀议程,使我们不至于在无知 或偏见中对待我们的祭祀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