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分试验检测基础知识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67507653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PPT 页数:94 大小:224.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一部分试验检测基础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一部分试验检测基础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一部分试验检测基础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资源描述:

《一部分试验检测基础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部分试验检测基础知识(9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一部分:试验检测基础知识第一章第一章 与实验室有关术语与实验室有关术语1、实验室从事校准或检测工作的机构。固定实验室:有固定地点;可移动实验室:在一个临时设施中。检测实验室:从事检测工作的实验室;检测机构校准实验室:从事校准工作的实验室。计量测试所2、检测(测试、试验)对给定的产品、材料、设备、生物体、物理现象、工艺过程或服务,按照规定的程序确定一种或多种特性或性能的技术操作。检测活动包括三大部分:n(1)、测试(包括测量、检查、试验、度量等活动)以获得质量特征数据。n(2)、与规定的要求进行比较,即与现行有效的规范标准进行比较。n(3)、判断 判断产品的合格与否n3、校准n在规定条件下,为

2、确定测量器具(或测量系统示值,或实物量具(或标准物质)所代表的值,与对应的由测量标准所复现的值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n4、检定(验证)n通过检查和提供测量、试验等客观证据,表明对某事物所规定的要求是否得到满足的一种确认。n测量器具检定分为:na、首次检定(对过去未曾检过的新测量器具的一种检定)nb随后检定n随后检定包括:强制周期检定、修理后检定、周期检定有效期失效前进行的检定。n5、计量认证n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为社会提供公正数据的产品检验机构,必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其检定、测试能力和可靠性考核合格。”n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将这种考核称为“产品质量检验

3、机构的计量认证”n6、认可n法定机构对某一机构或个人有能力执行特定任务的正式承认。n7、质量手册n阐明一个组织的质量方针并描述其质量体系的文件。n8、质量方针n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的该组织总的质量宗旨和质量方向。n9、质量体系n为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机构、程序、过程和资源。n10、标准n为促进最佳的共同利益,在科学、技术、经验成果的基础上,由各有关方面合作起草并协商一致或基本同意而制订的适于公用并经标准化机构批准的技术规范和其他文件。n11、标准化n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这个活动就是标准化。

4、第二章第二章 依据的法律、法规、依据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程标准和技术规程n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n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n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n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n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n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n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国家质检总局86号令)n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部141号部长令)n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国家认监委国认实函【2006】141号n辽宁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实施细则(辽建发【2007】79号n等等第三章第三章 计量及计量计量及计量法法计量及计量法 一一、计量定义、计量定义根据JJF1001-1998通用计量名词及定义中规定:“计量是实现

5、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测量是以确定量值为目的的一组活动”。计量及计量法二二、有关计量法则、有关计量法则 1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 1959年国务院发布:全国推广米制,改革市制,限制英制,废除旧杂制。2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规定计量单位的命令 1984年国务院发布:我国的计量单位一律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目前人民生活中在用的市制计量单位,可用到1990年底。必须制定稳妥的实施计划。计量及计量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废除非法定计量单位。规定计量器具的检定和管理。规定计量工作的管理。规定有关的法律责任。4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1987年国家技

6、术监督局发布。是对计量法的进一步说明。计量及计量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目录 与建材有关的有:尺、玻璃液体温度计、砝码、天平、秤密度计、流量计、压力表、绝缘电阻、接地电阻测量仪、酸度计、分光光度计计量及计量法6中华人民共和国依法管理的计量器具目录长度器具:卡尺、千分尺、百分表、平尺、塞尺、经纬仪、水准仪。热学器具:热电偶 、温度计、热量计、热流计。力学器具:砝码、天平、秤、压力计、测力计、硬度计、(拉力、压力、弯曲、抗折、万能)试验机、无损检测仪 震动台等。电磁学器具:电压表、电流表、万用表、检流计等。无线电计量器具:电位计、心脑电图仪等。计量及计量法时间频率计量器具:秒表、电子、

7、计时器等。声学计量器具:听力计、传声器、声级计等。光学计量器具:照度计、白度计、光泽度计、色差计等。电离辐射计量器具:标准辐射源、活度计、计量当量仪等。物理化学计量器具:电导仪、酸度计、分光光度计、色谱仪、露点仪等。标准物质:(钢铁 有色金属 建材 化工)等成分分析标准物质。法定计量单位 一、定义1、计量单位:指为定量表示同种量的大小而约定的定义和采用的特定量。计量单位制:为给定量值按给定规则确定的一组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2、法定计量单位 政府以法令的形式,明确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采用的计量单位。二、法定计量单位的构成 1、国际单位制溯源和特点1875年17个国家在巴黎签署“米制公约”,成立国际计

8、量委员会,设立国际计量局。1977年我国加入米制公约国际组织。1960年产生“国际单位制”,用SI表示特点:结构合理、科学简明、方便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2、国际单位制构成 SI基本单位 SI单位 国际单位制 SI导出单位,其中21个有专门的名称和符号 SI词头(102410-24,共20个)SI单位的倍数和分数单位法定计量单位三、计量单位分类 1、SI基本单位法定计量单位量的名称量的名称单位名称单位名称单位符号单位符号长度米 m质量千克(公斤)kg时间秒 s电流安(培)A热力学温度开尔文 K物质的量摩尔 mol发光强度坎德拉 cd法定计量单位 2、SI导出单位(21个):按一贯性原则,通过比例因

9、数为1的量的定义方程式由SI基本单位导出的单位。是组合形式的单位,它们是由2个以上基本单位幂的乘积来表示。(见教材P6)法定计量单位 3、SI单位的倍数和分数单位(单位的倍数和分数单位(20个)个)因数因数英文英文中文中文符号符号 因数因数英文英文中文中文符号符号1024yotta尧【它】尧【它】Y10-1 deci 分分 d 1021zetta 泽【它】泽【它】Z 10-2 centi 厘厘 C 1018 exa 艾【可萨】艾【可萨】E 10-3 milli 毫毫 c 1015 peta 拍【它】拍【它】p 10-6 micri 微微 1012 tera 太【拉太【拉】T 10-9 nano

10、 纳纳【诺诺】n 109 giga 吉【伽吉【伽】G 10-12 pico 皮皮【可可】p 106 mega 兆兆 M 10-15 femto 飞飞【母托】母托】f 103 kilo 千千 k 10-18 atto 阿阿【托托】a 102 10-21 法定计量单位n4 国家选定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与国家选定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与SI单位具有同等地位)单位具有同等地位)n量的名称量的名称 单位名称单位名称 单位符号单位符号 与与SI单位的关系单位的关系n时间时间 分分 min 1min=60sn 小时小时 h 1h=60min=3600sn 日(天)日(天)d 1d=24h=86400sn平面角

11、平面角 度度 。10=(/180)rad n (角)分(角)分 1=(1/60)0=(/10800)rad n (角)秒(角)秒 1=(1/60)=(/648000)radn体积体积 升升 L 1L=1dm3=10-3m3n质量质量 吨吨 t 1t=103kgn 原子质量单位原子质量单位 u 1u1.66054010-27kgn旋转速度旋转速度 转转/每分每分 r/min 1r/min=(1/60)s-1 法定计量单位n量的名称量的名称 单位名称单位名称 单位符号单位符号 与与SI单位的关系单位的关系n长度长度 海里海里 nmile 1nmile=1852mn速度速度 节节 Kn 1Kn=1n

12、mile/hn能能 电子伏电子伏 ev 1ev1.60217710-19Jn级差级差 分贝分贝 dB 1dB=201g(所测声压/基准声压)n线密度线密度 特(克斯)特(克斯)tex 1tex=10-6kg/mn面积面积 公顷公顷 hm2 1hm2=10000m2n电能电能 瓦特瓦特.小时小时 KV.h法定计量单位n三三 建筑中常用法定计量单位与习用单位的换算建筑中常用法定计量单位与习用单位的换算体积体积:1m3=1000L密度密度:1kg/m3=1g/L=10-3g/cm3 时间:1d=24h=1440min=86400s质量:1t=1000kg力:1kgf=9.80665N压强:1 Pa=

13、(1/9.80665)kgf/m2 0.1 kgf/m2 1(kgf/cm2)=9.80665104Pa 105Pa=0.1MPa1MPa=106Pa=1N/mm2法定计量单位的使用规则n1、关于单位的名称P8n2、关于单位和词头的符号P9n3、关于单位和词头的使用规则P10第四章第四章 数值修约规则数值修约规则 数值修约一、数值修约:在进行具体的数字运算前,按照一定的规则确定一致的位数,然后舍去某些数字后面多余的尾数的过程称为数值修约。指导数值修约的具体规则称为数值修约规则。现行有效规范标准:GB/T 8170-2008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数值修约n1、数值修约n通过省略原数

14、值的最后若干位数字,调整所保留的末位数字,使最后所得到的值最接近原数值的过程。n注:经数值修约后的数值称为(原数值的)修约值。n2、修约间隔n修约值的最小数值单位。n注:修约间隔的数值一经确定,修约值即为该数值的整数倍。数值修约一 进舍规则1“四舍六入五考虑,五后非零应进一,五后皆零视奇偶,五前为偶应舍去,五前为奇则进一”。例:下例数字修约成二位有效数字 3.243.2 3.263.3 3.25013.3 4.354.4 3.253.2 下例数字修约成三位有效数字 3.32513.33 1.3151.32 20.4520.4 12.1498修约成二位有效数字 12.1498-12 12.149

15、8修约成一位小数 12.149812.1数值修约2 负数修约 负数修约时,先将其绝对值按上述规定进行修约,然后在所得值前面加上负号。例如:1、将下列数字修约到“十”数位-355修约值-3610(特定场合可写为-360)-325 修约值-3210(特定场合可写为-320)2、将下列数字修约到三位小数,即修约间隔为10-3-0.0365修约值-3610-3(特定场合可写为-0.036)数值修约3、不允许连续修约 拟修约数字应在确定修约间隔或指定修约数位后一次修约获得结果,不得多次按进舍规则连续修约。例1:修约97.46,修约间隔为1.正确做法:97.4697 不正确做法:97.4697.598例2

16、:修约15.4546,修约间隔为1.正确做法:15.454615 不正确做法:15.454615.45515.4615.516数值修约n4、报出数值n在具体实施中,有时测试与计算部门先将获得数值按指定的修约数位多一位或几位报出,而后由其他部门判定。为避免产生连续修约的错误,应按下述步骤进行。(1)报出数值最右的非零数字为5时,应在数值的右上角加“+”或“-”或不加符号,分别标明已进行过舍,进或未舍未进。n例:16.50+表示实际值大于16.50,经修约舍弃为16.50;n 16.50-表示实际值小于16.50,经修约进一为16.50。(2)如对报出值需进行修约,当拟舍数字的最左一位数字为5,且

17、其后无数字或皆为零时,数值右上角有“+”者进一,有“-”者舍去,其他仍按上述进舍规则进行。数值修约n例:将下列数字修约到个数位(报出值多留一位至一位小数)n实测值 报出值 修约值n15.4546 15.5-15n-15.4546 -15.5-15n16.5203 16.5+17n-16.5203 -16.5+-17n17.5000 17.5 18数值修约5、0.5单位修约:指按指定修约间隔对拟修约的数值0.5单位进行的修约。修约方法:将拟修约数值X乘以2,按指定修约间隔2X依据进舍原则修约,所得数值(2X修约值)再除以2。例:将下列数字修约到个数位的0.5单位修约拟修约值X 2 X 2 X修约

18、值 X修约值60.25 120.50 120 60.060.38 120.76 121 60.5-60.75 -121.50 -122 -61.0数值修约6、0.2单位修约 指按指定修约间隔对拟修约的数值0.2单位进行修约。修约方法:将拟修约数值X乘以5,按指定修约间隔对5X依据进舍原则修约,所得数值(5X修约值)再除以5。例:将下列数字修约到百数位的0.2单位修约拟修约值X 乘以5(5 X)5 X修约值 修约值(X)830 4150 4200 840 842 4210 4200 840 -930 -4650 -4600 -920第五章第五章 标准化基础知识标准化基础知识 国家有关标准化法的现

19、行法律、法规 规范标准是进行建材检测的依据。任何检测工作都应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以现行有效的规范标准为依据,检测结果遵循以数据为准的判定原则”。国家有关标准化法的现行法律、法规1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1988年12月29日通过,1989年4月1日起实施。2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1990.4.6国务院发布并实施3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条文解释国家技术监督局 1990.7.23第12号令4国家标准管理办法国家技术监督局1990.8.24 第10号令国家有关标准化法的现行法律、法规5 工程建设国家标准管理办法建设部第24号令6工程建设行业标准管理办法建设部第25号令 7行业标准管理办

20、法 国家技术监督局 1990.8.24第11号令8地方标准管理办法国技术监督局1990.8.24第15号令 9企业标准管理办法国家技术监督局1990.8.24 第13号令标准化的基础知识 一、标准、标准化的基本概念1 标准: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该文件经协商一致并经一个公认的机构批准。2 标准化: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注1:上述活动主要包括制定、发布及实施标准的过程。注2:标准化的意义是改进产品、过程或服务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并促进技术合作。标准化的目的是为在一定范围

21、内获得最佳秩序并促进最佳社会效益。标准化的基础知识二 标准的分类1、基础标准:在一定范围内作为其他标准的基础并普遍使用,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标准,如产品的命名、定义、代号、标志;产品的分类、编码;优先数和优先数系;建筑模数;机械制图等。2、产品标准:为保证产品的适用性,对产品必须达到的某些或全部要求所制定的标准。产品标准一般应包括产品的分类、等级、规格、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包装、运输、储存、标志等。标准化的基础知识3、方法标准:以试验、检查、分析、抽样、统计、计算、测定作业等各种方法为对象制定的标准,如产品试验方法、化学分析方法、抽样方法、操作规程、铺设规程等。4、安全与卫生标准:安全标准是以保

22、护人和物的安全为目的制定的标准,其内容可分为劳动安全和消费者安全标准。锅炉和压力容器、矿山安全、电器安全等属于劳动安全标准;服装、玩具的防火性能、日用陶瓷中的铅含量、家用电器的接地等属于消费者安全标准。安全标准在工业发达的国家一般以政府法令公布,属强制性标准。卫生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的健康,对食品、药品、保健品以及其他方面的卫生要求制定的标准。标准化的基础知识5、环境保护标准:为保护环境和有利于生态平衡,对大气、水质、土壤、噪声、振动等环境质量、污染源、检测方法及其他事项制定的标准。如工业三废排放标准、放射性防护规程、渔业水质标准、噪音控制标准等。6、能源标准:为节省资源、能源,贯彻实施或持续发展

23、战略而制定的生产能耗、使用能耗、检测方法及其他事项的标准。标准化的基础知识三、标准等级(按标准发生作用的范围和审批标准级别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1、国家标准 (1)对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2)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编制计划、组织草拟、统一审批、编号、发布。(3)国家标准代号及编号:GB1499.1-2008 强制性标准 GB/T328.12007推荐性标准 工程建设国家标准代号及编号:90年以前:GBJ-90年以后:GB50-标准化的基础知识2、行业标准 (1)对没有国家标准,而又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可制定行业标准。(2)由国务院

24、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编制计划、组织草拟、统一审批、编号、发布。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3)行业标准在相应的国家标准实施后,自行废止。(4)行业标准代号及编号比如:工程建设:JG JG工程建设产品标准代号 JGJ工程建设工程标准代号 JGJ18-2003 标准化的基础知识3、地方标准(1)没有国家、行业标准,而又需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统一的工业产品的安全、卫生要求,可制定地方标准。(2)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编制计划、组织草拟、统一审批、编号、发布。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3)地方标准在相应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实施后,自

25、行废止。(4)地方标准代号及编号 DB21-DB/T21标准化的基础知识4、企业标准 (1)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定企业标准,作为企业的生产依据。(2)由企业组织制定,报当地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标准化主管部门备案。(3)国家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或行业技术标准的企业标准,在企业内部适用。(4)企业标准代号及编号Q/-(企业标准代号-企业代号-标准编号-颁布年号)标准化的基础知识四、标准的性质1 强制性标准: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强制执行的标准是强制性标准。GB强制性国家标准JG强制性行业标准2 推荐性标准:除上述范围外,其他标准是推

26、荐性标准。GB/T推荐性国家标准JG/T推荐性行业标准标准化的基础知识五、制定标准的原则(1)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2)有关标准的协调配套。(3)有利于促进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对外贸易交流。(4)有利保障安全和人民的身体健康,保护消费者利益,保护环境。(5)发挥行业协会、科研单位和学术团体的作用。(6)由制定标准部门根据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对标准适时进行复审,以确定现行标准继续有效或予以修订或废止。标准化的基础知识六、根据采用国际标准程度的不同,分为A等同采用(IDT):指与国际标准在技术内容和文本结构上相同,或者与国际标准在技术内容上相同,只存在少量编辑性修改。B修改采用(MOD)

27、:指与国际标准之间存在技术性差异,并清楚地表明这些差异以及解释其产生的原因,允许包括编辑性修改。C非等效采用(NEQ):指与相应国际标准在技术内容和文本结构上不同,它们之间的差异没有被清楚地表明。第二部分:建筑材料建筑材料基本性质基本性质 第一章第一章 建筑材料基本性质建筑材料基本性质 概述 n建筑材料是用于建造建筑物或构筑物的所有材料的总称,建筑材料品种繁多,性质各异。建筑材料分类 一、按材料性质分:无机材料1、金属材料 黑色金属:铁、碳素钢、合金钢 有色金属:铝、铜及合金等 建筑材料分类2、非金属材料天然石材:花岗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玄武岩等。人造石材:普通砼、轻集料砼、砂浆等。烧结

28、墙体材料:烧结砖、陶瓷、玻璃、岩棉等。免烧墙体材料:加气砼、灰砂砖、粉煤灰砖、砌块等。水硬性胶凝材料:各种水泥。气硬性胶凝材料:石膏、石灰、水玻璃、菱苦土等。建筑材料分类 有机材料1 植物材料:木材、竹材及其制品。2 沥青材料:石油沥青及其制品。3 合成高分子材料:塑料、橡胶、涂料等及其制品。复合材料1 无机材料基复合材料:钢筋砼、水泥刨花板等。2 有机材料基复合材料:沥青砼、纤维板、玻璃钢等。建筑材料分类二、按用途分1 结构材料:砼、砂浆、墙体材料、水泥、钢材等。2 防水、防潮材料:防水卷材、防水涂料、密封材料等。3 防火材料:耐火砼、耐火石膏板等。4 保温、隔热材料:加气砼、珍珠岩、岩棉等

29、。5 吸声、隔声材料:玻璃棉、石膏板、软木等。6 装饰、装修材料:涂料、玻璃、瓷砖、水磨石等。基本性质物理性质 一一、密度、密度1 密度密度(1)定义: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2)表达式:=m/v,式中-材料密度(kg/m3 或或 g/cm3)m-材料的质量(kg 或或 g)V 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的体积(m3 或或cm3)(3)单位:kg/m3 或或 g/cm3。基本性质物理性质2 表观密度:表观密度:(1)定义: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包括闭口孔在内的质量。(2)表达式:=m/V 式中 -表观密度(kg/m3 或或 g/cm3)m-材料的质量(kg 或或 g)V 材料的表

30、观体积(m3 或或cm3)(3)单位:kg/m3 或或 g/cm3 。砂砂基本性质物理性质3体积密度:体积密度:0 定义: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包括所有孔隙在内的质量。表达式:0=m/v0 式中0 体积密度(kg/m3 或或 g/cm3)m-材料的质量(kg 或或 g),v0 材料体积(m3 或或cm3)单位:kg/m3 或或 g/cm3 。砖砖基本性质物理性质4 堆积密度堆积密度0(1)定义:粉状及颗粒状材料在堆积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2)表达式:0=m/v0 式中0 -堆积密度(kg/m3 或或 g/cm3)m-材料的质量(kg 或或 g)V0 材料的堆积体积(m3 或或cm3)(

31、3)单位:kg/m3 或或 g/cm3 。砂、石 基本性质物理性质n实际密度、表观密度、体积密度、堆积密度、紧密密度的区别:n实际密度:体积(V)n表观密度:体积(V)V=V+V闭闭n体积密度:体积(V0)V0=V+V闭闭+V开开n堆积密度:体积(V0 )V0=V+V开开+V闭闭+V空空开口孔:孔与孔之间相互连通,且与外界相通。闭口孔:孔与孔之间相互独立,不与外界相通。基本性质物理性质5 密实度和孔隙率(1)密实度:Da 定义:材料体积内被固体物质所充实的程度,即材料密实体积与总体积之比。b 表达式:D=V/V0%=(m/)/(m/0)=(0/)%=(体积密度/实际密度)%。材料的密实度高,其

32、强度、抗渗性能、抗冻性能好。基本性质物理性质(2)孔隙率:P na 定义:材料体积内,孔隙(开口和闭口)体积所占的比例。nb 表达式:P=(V0-V)/V0 100%=(1-V/V0)100%=(1-0/)100%=1-D%基本性质物理性质c 分类:n 开口孔隙率(PK):常温常压下能被水饱和的孔隙体积(即开口孔体积)与材料体积之比。公式:PK=Vk/V0 100%式中:Vk 开口孔体积(m3 或cm3)V0 包括所有孔隙在内的材料体积(m3 或cm3)闭口孔隙率(PB):总孔隙率-开口孔隙率。即PB=P-PK基本性质物理性质6 填充度和空隙率n(1)填充度:D a 定义:散粒材料在某种堆积体

33、积中,颗粒的自然体积占有率。b 表达式:D=V0/V0%=0/0%n(2)空隙率:P a 定义:颗粒状材料的堆积体积内,颗粒间空隙所占的比例。基本性质物理性质b 表达式:P=(V0-V0)/V0 100%=(1-V0/V0)100%=1-(0/0)100%=1-D。JGJ52-2006中,测定指标为:表观密度,写为=m/v,堆积密度,写为L=m/vL(体积含义与教材相同)。但因砂,石的V V0 即:(即:(V+V孔(孔(V孔孔=V闭)闭)V+V孔(孔(V孔孔=V闭闭+V开)开),因此,教材中孔隙率,空隙率均用体积密度表示,而JGJ52-2006 中,空隙率使用表观密度表示即(L=1-L/)。基

34、本性质物理性质二、与水有关的性质 n 1 吸水性和吸水率(1)定义:材料在水中吸收水分的性质。用吸水率表示(%)(2)分类:JGJ52-2006中均使用质量吸水率。a 质量吸水率:材料在水中吸入水的质量占材料干燥质量的百分比(%)。0=(m1 m)/m 100%0材料重量吸水率材料重量吸水率%,m1材料吸水饱和后的质量(材料吸水饱和后的质量(g或或kg),m 材料干燥状态下质量(材料干燥状态下质量(g或或kg)。)。b 体积吸水率:材料吸入水的体积与材料在自然状态下体积之比(%)。V=Vw/V0 100%=(m1 m)/(V0.W)100%基本性质物理性质2 吸湿性和含水率 n(1)定义:材料

35、在潮湿空气中吸收空气中水分的性质,称吸湿性,用含水率表示(%)。含水率:材料所含水的重量占干燥材料重量的百分数(%)。n(2)分类:(JGJ52-2006中均使用绝对含水率。)a 相对含水率:材料所含水分重量与材料湿重量之比(%)。b 绝对含水率:材料所含水分重量与材料干重量的比(%)。n(3)表达式:m =(m1 m)/m 100%。m 材料含水率%;m1 材料含水时材料含水时重量(量(g););m材料干燥至恒重时材料干燥至恒重时重量(量(g)。)。基本性质物理性质3 耐水性和软化系数(K软 0.8 认为是耐水材料)n(1)定义:材料长期受饱和水作用,保持其原有性质的能力称为耐水性。常用软化

36、系数表示。n(2)表达式:K软软=f1/f K软=0-1 f1-材料在吸水饱和状态下的抗压强度(材料在吸水饱和状态下的抗压强度(MPa)f 材料在干燥状态下的抗压强度(材料在干燥状态下的抗压强度(MPa)基本性质物理性质4 抗渗性n(1)定义:材料抵抗压力水或油等液体渗透的性质。(常用抗渗等级表示)n(2)表示方法:)表示方法:a、砼抗渗等级(、砼抗渗等级(Pn):用材料抵抗压力水渗透的最大压力值来确用材料抵抗压力水渗透的最大压力值来确定。定。P6 P8 P10 P12 b、渗透系数、渗透系数K。基本性质物理性质5 抗冻性n(1)定义:材料在吸水饱和状态下,经多次冻融循环(冻结和融化)作用而不

37、破坏,同时也不严重降低强度的性质。n(2)材料因冻融而破坏的原因 材料孔隙中的水分结冰膨胀(水在结冰时体积增大约9%),对孔隙的孔壁产生巨大的压力(可达100 0MPa),在压力的反复作用下使孔壁由表面至内部产生裂纹、剥落、崩溃,从而材料强度降低,甚至破坏。GB/T50082-2009 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慢冻法,抗冻标号应以抗压强度损失率不超过25%或者质量损失率不超过5%时的最大冻融循环次数来确定。将砼分为8个抗冻标号:D25 D50 D100 D150 D200 D250 D300 D300 以上以上()快冻法,抗冻等级应以动弹性模量下降至不低于60%或质量损失率

38、不超过5%时的最大冻融循环次数来确定。分为F10,F15,F25,F50,F100等基本性质物理性质三、材料的热工性质1 导热性n(1)定义:材料本身具有的传导热量的性质。即材料两面有温差时,热量能由材料的一面透过材料本身传至另一面,或由某一部位传至另一部位的性质。1)导热系数(也称热导率):物理意义是:单位厚度的材料,当两侧热力学温度差为1K时,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n(2)表达式:=Q./A.Z(t2-t1)导热系数,(导热系数,(W/m.K)Q-传导的热量(J)-材料厚度(m)基本性质物理性质A-传热面积(m2),Z-传递时间(s),(t2-t1)-材料两侧温度差(K)。通常

39、将0.23 W/m.K的材料称为保温绝热材料。越小,材料的绝热性越好.非金属材料的导热系数大致在(0.035 3.000)W/m.K之间。基本性质物理性质(4)影响导热系数()的因素:n 与建筑材料的化学组成,显微结构有关:无机材料有机材料;晶体玻璃体;木材顺纹3倍的木材横纹。n 与建筑材料的孔隙率和孔隙形态有关,孔隙率大,颗粒粗,空气多,小;孔隙率小,颗粒细,大。n 与建筑材料的含水率有关,含水率增大,增大。举例:水=0.58 W/m.K,冰=2.3 W/m.Kn 大多数建筑材料随温度升高而增加(金属除外)。基本性质物理性质n2)传热系数n 围护结构(如墙体、屋面)的绝热性能,可用传热系数或

40、热阻来表示。n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材料层的热量为Q=/(t2-t1)式中/即为材料的传热系数K,单位W/(m2.K)。nK越大,通过的热量越多,材料层的绝热性能越差。基本性质物理性质2 热容n(1)定义:材料加热时吸收热量或冷却时放出热量的性质,称为材料热容量。热容量用比热容(也称热容量系数)(C)来表示。其物理意义是:1g材料,温度升高1K所吸收的热量或者温度降低1K 时所放出的热量。n(2)表达式:Q=C.m(t2-t1)式中;Q 材料吸收或放出的热量(J)C 比热(J/g.K)m 材料的质量(g)t2-t1 材料受热或冷却前后的温差(K)基本性质力学性质 一 荷载、应力和应变的概念n

41、1 荷载:P 对材料所施加的,使材料发生变形的力称为外力或荷载P。n2 应力:作用在材料外表面或内部单位面积的力称为应力 =P/A(A 为受力面积)n3 应变:材料受力后的变形,用材料在作用力方向发生的变形量l(拉伸时的 伸长,压缩时的缩短)来表示,或以单位长度上的变形量 l/l 0(l 0为材料变形前的尺寸)来表 示,称为应变。基本性质力学性质二二 强度n1 定义:材料抵抗在外力作用下破坏的能力,称为强度。n2 表达式:=P/A(以轴向受压为例)n3 分类:按外力作用形式不同,分为:(拉、压、弯、剪)n 抗拉强度、抗压强度、抗剪强度:f=P/A f-抗拉、抗压、抗剪强度(MPa);P-试件破

42、坏时最大荷载(N)A 试件受力面积(mm2)n 抗弯(抗折)强度:矩形截面,两支点间的中间作用一集中荷载时,抗弯极限强度:fm=3PL/2bh2 fm 抗弯强度(MPa)L 试件两支点距离(mm)b、h 试件截面的宽度和高度(mm)基本性质力学性质n4 抗压强度是评价脆性材料(天然石材、砼、烧结砖等)强度的基本指标,轴向抗拉强度是评价钢材、纤维质材料强度的基本指标。n5 根据f拉/f压比值,可将材料分为三类:f拉 f压-如木材等纤维质材料f拉 f压-如钢材f拉大试件强度值;加荷速度快,强度值偏高;表面不平或涂润滑剂,强度偏低。基本性质力学性质n7材料强度等级(标号)或牌号n建筑材料常按其强度值

43、的大小划分为若干个等级或牌号。砖,水泥。n8材料比强度n比强度是按体积密度技术的材料强度指标,其值等于材料强度与其体积密度之比。n9材料的理论强度n所谓理论强度就是从材料结构的理论上分析,材料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基本性质力学性质三、弹性和塑性n1 弹性与弹性变形 定义: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当取消外力后,能够完全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称为弹性。材料的这种可恢复的变形称为弹性变形(又称瞬时变形)。其数值大小与外力成正比,这时的 比例系数E,称为材料的弹性模量。材料在弹性变形范围内,E为常数。表达式:E=/弹性模量(E)是衡量材料抵抗变形能力的指标,E值愈大,材料愈不容易变形,亦刚度愈好。基本性

44、质力学性质n2 塑性与塑性变形 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变形,当取消外力后,仍保持变形后的形状和尺寸,并且不产生裂缝的性质称为塑性。这种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变形,称为塑性变形(永久变形)。基本性质力学性质四、脆性和韧性1韧性 材料在冲击或振动荷载作用下,能承受很大变形而不至于破坏的性质。具此性质的材料称韧性材料。如:钢材、木材、沥青混凝土等。2脆性 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直到断裂前只发生弹性变形,不出现明显的塑性变形而突然破坏的性质。具有这种性质的材料称脆性材料。如:石材、砖、砼等。脆性材料的抗拉强度抗压强度。基本性质力学性质五、硬度和耐磨性1 硬度 材料表面抵抗硬物压入或刻划的能力。硬度大,抗压强度高

45、,耐磨性好。测量硬度方法:刻划法测天然矿物硬度压入法钢材、木材、混凝土回弹法混凝土构件表面 2 耐磨性 材料表面抵抗磨损的性能。常用磨损率Km表示。Km=(m1-m2)/A m1、m2:试件磨损前后质量,g A:试件受磨表面积,cm23磨耗 材料抵抗磨损和冲击同时作用的性能。基本性质耐久性六、耐久性(1)耐久性指材料保持工作性能直到极限状态的性质。极限状态:根据材料的破坏程度、安全度的 要求,以及经济上的因素来确定。建筑材料的耐久性一般是根据具体气候及使用条件下保持工作性能的期限来度量的。(2)影响耐久性的因素:内在原因使其组成、构造、性能发生变化;外因如物理作用、化学作用、机械作用、生物作用

46、等。(3)材料耐久性测定:试验室进行快速试验的项目主要有干湿循环、冻融循环、加湿与紫外线干燥循环、碳化等。基本性质装饰性n装饰材料通常通过以下特性来美化建筑物n1色彩n2光泽n3透明性n4表面质感n5形状尺寸建筑材料检验分类n1、型式检验 对产品所有的质量指标进行检验。是最严格、最全面的检验类型,一般用于新产品投产鉴定或技术监督部门的监督检验。n2、出厂检验 在型式检验的基础上,对产品的重要或波动值较大的部分质量指标的检验。是产品出厂前的检验建筑材料检验分类n3、进场检验 对进入到施工现场的建筑材料,在使用前根据现行技术标准或竣工档案编制要求,对产品的部分或全部质量指标进行检验。目的是对进入到施工现场的部分重要建筑材料进行质量控制。n4、复检在规定的时间内或特殊情况下,对产品质量指标进行重复性检验。建材试验员应掌握的基本知识1、现行规范标准 2、取样单位 3、取样数量 4、取样方法 5、试验方法 6、数据处理 7、报告编写 8、特殊情况处理等。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