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美不自美

上传人:s****a 文档编号:167474514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8.3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浅论“美不自美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论“美不自美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论“美不自美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浅论“美不自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美不自美(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sn 即 Z載捋谕匡YE眦皿W眦-余貳-皿睫氏二出030浅论“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摘要: “美”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纵观中西方美学史,对 “美是什么”的问题 一直争论不休。北大叶朗先生将“美”归结为审美意象,这为中国现代美学体系做 出了杰出的理论贡献。本文通过对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这一命题进行深入探 究,同时具体分析叶朗运用意象本体论对“美”的阐释,从而更好的了解“美”和 研究美学。关键词:叶朗 意象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1 引言唐代柳宗元有一句话:“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修竹,不遭右军,则 芜没于空山矣!” 北大叶朗先生对这句话十分推崇。认为这短短的几个字,深刻 揭示了审美活动的本

2、质,胜过厚厚一大本美学书。与这句话的精神相类似的,就 是王阳明的那一段话:“你未见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 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方知此花与汝同在。” 这观点,与西方现象学美学的观点 十分相似,认为,是人的生命将没有生命的物照亮了,使其获得了生命,这个照 亮过程,就是审美活动,这是一个意向性构建过程,这个照亮活动没有发生之前, 没有美,这个过程发生结束,美也结束了。美不自美,而是你把它照亮了。叶朗 的“意象”论美学是长期研究中西方的哲学、艺术、美学等方面的理论结晶。他 以广博的胸襟吞吐中西文化,把握了最具中国民族本土特色的美学精神的理论形 态。叶朗以“意象”作为美学研究的逻辑起

3、点是对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的片面 化、机械化倾向的摆脱与克服。2 意象2.1“意象”的概念“意象”这个概念成为一个词之前,“意”与“象”分别使用在山海经 中。将“意”与“象”放在一个句子中,最早出现于周易系辞。“意象”作 为一个词最早可追溯到王充的论衡里,而正式把“意象”引入到文学理论中, 则始于南朝的刘勰。刘勰之后,将意象理论作为理论范畴加以考察,可以说是在 唐代确立起来的。在宋元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而在明清两代基本趋于成熟,清 代的王夫之则提出“诗无达志”,表明诗歌审美意象的多义性特征。在中国当代美学界,叶朗通过对中西方现当代美学的研究和反思,对“意象” 的美学内涵做了最具有中国民族本土特色

4、的理论阐释。一方面,他反对西方的 “主客二分”思维模式;另一方面,在继承中国传统美学的基础上,对朱光潜、 宗白华先生关于“意象”理论又予以批判的继承。首先他认为,朱光潜在诗论 中所用的“意象”实际上应理解为“表象”,而“诗的境界”才应表述为“意 象”。其次,叶朗明确指出,宗白华先生使用的“灵境”就是“意象”,而非“意 境”;并认为“意境”与“意象”不是同一个概念。“意境”是“意象”,但并 不是任何“意象”都是“意境”。“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 还有自己特殊的规定性。因此,他郑重提出,应该“从朱光潜接着讲”,要 回到中国哲学和美学所具有的那种注重“天人合一”、重体验、“美不自美,

5、因 人而彰”的“意象”论传统,并在胸中之竹中第一次提出了“美在意象”。 12.2 “意象”形成的前提意象,简而言之,就是“意”与“象”的有机结合。什么样的“景”才能让 人寄之以“情”?当人们欣赏同一处“景”时,为什么引发的“情”又千差万别 呢?这就需要在纵深层次上解析“意象”形成的前提。为什么我们欣赏自然美会选择花朵、月亮,欣赏社会美会选择飞机、摩天大楼, 欣赏人体美会选择身材高挑的美女呢?这是因为这些事物本身具有着客观的审 美性质。李斯托维尔曾说:“审美的对立面和反面,也就是广义的美的对立面和 反面,不是丑,而是审美上的冷淡,那种太单调、太平常、太陈腐或者令人太厌 恶的东西,它们不能在我们的

6、身上唤醒沉睡的艺术同情和形式欣赏的能力。”2 他认为,主体的“情”和“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交融、契合沟通的。那 些平凡的、陈腐的、令人厌恶的“象”,根本不可能激起主体的美感,因而主体 不可能进入审美活动,当然也就不可能产生“意象”。也就是说,审美主体选择 的“象”不仅不是遏止消解美感的产生,而是会促使美感的发生,那么这就使得 “象”要具有审美的性质。同样是花卉,但对于高考落榜的学生来说,再鲜艳的花朵也无法进入他们的审 美视野。同是一部红楼梦,看法却各有不同。不仅同一对象,不同的审美主 体的审美存在个别差异,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也会存在审美差异。杜甫 “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有竹一

7、顷馀,乔木上参天”,而以后对竹子的描写 又有“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这些都说明了个人的审美经验的内 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的。“审美心理结构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历史的产物,它所构成的审美经验是来自 社会文化的,由这种审美经验提炼而成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更直接 地与一定的社会生活、一定的社会价值意识相联系,因而渗透着这种审美价值意 识的审美心理经验,必然随着社会生活、文化心理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具有 十分鲜明的时代、民族、阶级的情调和色彩。”因此,在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下, 当具有审美性质的“象”符合主体之“意”,且主体对之进行审

8、美观照并达到了 景中含情、情中见景的完整的、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时,便形成了“意象”。在中国美学界,曾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美”是客观的。例如,黄山的迎客 松是种客观存在,那么它的美也是一种客观存在。这是错误的。它否定了在历史 环境下生成的审美情感的丰富性和差异性。不同时代、阶级、民族的人们对美的 看法是千差万别的,这就使得人们无从考证“美”。而叶朗提出的“美在意象” 则解决了这一问题。3“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唐代思想家柳宗元在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中有这样一段表述: “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 在这里柳宗元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只有在审美活动中,通

9、过审美主体的意识 去发现“景”(清湍修竹),并“唤醒”它,“照亮”它,使这种自然之“景” 由实在物变成一个完整的、有意蕴的、抽象的感性世界即“意象”时,自然之 “景”才能够成为审美主体的审美对象,才能成为美。也就是说,“清湍修竹” 作为自然的“景”是不依赖于审美主体而客观存在的,美并不在于外物自身,外 物并不是因为其自身的审美性质就是美的(“美不自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 体验,只有经过人的审美体验,自然景物才可能被彰显出来,“彰”就是彰显、 发现、唤醒、照亮(“因人而彰”)。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表述过类似的说法有很多。孔子的“知者乐水,仁 者乐山”,庄子的“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

10、与!” 3,萨特也曾说: “这颗灭寂了几千年的星,这一弯新月和这条阴沉的河流得以在一个统一的风景 中显示出来,这个风景,如果我们弃之不顾,它就失去了见证者,停滞在永恒的 默默无闻的状态之中。”这些表述都是说,美依赖于人的意识,有待于人去发现, 去照亮,有待于人的“意”与自然的“象”的沟通契合。3.1 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者都带有创造性叶朗认为,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美在意象。这个意象世界不是一种物理 实在,也不是抽象的理念世界,而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用宗白华 先生的话就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 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不难看出,叶朗将

11、自然界存在的物理之“象” (物)与情景交融形成在主体头脑中的抽象的“意象”之“象”做了严格的区 别。“象是物向人的知觉的显现,也是人对物的形式和意蕴的揭示。 当人把自己的生命存在灌注到实在中去时,实在就有可能升华为非实在的形式 象”。太阳,作为物质实体的“象”,虽然具有审美性质,但未必能进入审美活动中。 太阳在做农活的庄稼汉眼里,是“毒辣辣”的,不是美的。就是说,作为物质实 体的“象”,它只有激发起欣赏者的美感,并使主观情感与之交融形成了“审美 意象”时,才是美的。不同的观赏者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意象”,因此“意象” 包含着人的创造性。即使某一物具有审美性质,若无人欣赏,也不能成为美。美 离不开

12、观赏者,任何观赏者都带有创造性。这就是叶朗运用意象论对“美不自美, 因人而彰”的第一层含义的理解。3.2 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叶朗认为,美是客观的,美没有变化,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观点是错误的。 这说明不同的观赏者由于个体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的差异,即使面对同一“象” 时,也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意象”。同样是秋天的枫叶,在不同人的眼里,则有着不一样的情怀。杜牧“停车坐爱 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不难想象,杜牧以一种悠然闲适的心情欣赏这随风 飘洒的枫叶时,心中的枫叶早已变了模样,比那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呢!此时的 枫叶在杜牧眼里,是一个充满着收获与欢乐的意象世界。而在西厢记中则有“晓 来谁染霜林

13、醉,总是离人泪。”秋天来了,万物凋落,莺莺因爱而感伤,在她的 眼里,秋天的枫叶像是被泪水染过一般,是一个充满伤感心碎的意象世界。而在 戚继光那里则是“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这又是另一种意象世界。 在国家存亡的危难之际,他抛开个人情愫,充满着忧国的情思,这里的枫叶又呈 现出一种豪迈悲壮的感情色彩。同是枫叶,但是不同的人们形成的意象世界不同,给人的美也就不同。这就 是叶朗对“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第二层含义的理解。3.2 美带有历史性叶朗认为,应站在社会历史性的高度,将个体的差异性放到整个人类社会历 史的角度来加以考察,运用意象论阐释“美”。(1)审美的时代差异。个体的审美意识是随着时

14、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处 于某个时代的个体其审美经验都免不了被烙上时代的印记。诗经中的名篇关 雎长期以来被人们解释为咏后妃之德,而今天的人们早已把它看做一首爱情诗 了。不仅如此,从服饰上也可感受到时代的变迁。满清时期,男子要求留长辫, 着马蹄袖,女子着旗袍;民国时期,代之以中山装;而五四运动前后,男子则长 衫西裤加围巾,女子则短褂长裙,这是反帝反封建、追求科学民主时代精神的体 现。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的衣料的主色调单调沉闷,以深色为主。直至新中国成 立后由于社会环境氛围的宽松,服装的各种款式便丰富起来。可见,服饰也是时 代的一面镜子。(2)审美的民族差异。由于不同的民族在生活习惯、思想文化传统、

15、心理及 感情等方面的不同,这使得他们的审美感受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日常生活中, 有的民族把肥胖看成蠢和丑,而埃及人却认为丰润肥胖是美的。有的民族以“齿 白唇红”为美,而马来半岛有的民族认为白齿是犬牙,将其看做是丑。在京剧脸 谱中,白脸暗示阴险狡诈,黑色则象征刚直不阿。可见,由于不同民族的审美趣 味和审美理想,使得他们做出了不同的审美判断。正如黑格尔所说:“如果我们 看看欧洲以外各民族的艺术作品,例如他们的神像,这些都是作为崇高的值得崇 拜的东西由他们想象出来的,而对于我们却会是最凶恶的偶像。他们的音乐在我 们听来会是最可怕的噪音,反之,我们的雕刻、图画和音乐在他们看来也会是无 意义的或是丑陋的

16、。” 4(3)审美的阶级差异。所谓的阶级,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 现而产生的,是与社会功利直接联系着的。不同的阶级体现出的阶级、阶层的意 识、愿望是恰恰相反的。体现为审美也是如此。水浒传向我们带来的情感是 “造反有理”,反应了广大农民的审美愿望和理想。而在荡寇志中却把农民 的形象刻画得如此丑陋,成为“贼寇”。在中国历史上,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楚 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楚灵王喜好细腰,无论男女凡是腰围粗大就厌恶,于 是从宫中到朝廷都软带紧束,后来就遍及全国。这种好腰之风之所以能够蔓延开 来,是与权贵们鄙视劳动,沉溺于奢华的生活,迎合权贵分不开的。这个例子明 确地告诉我们,审美是带有

17、阶级性的。即使具有相同审美性质的审美对象,由于主体受阶级、民族、时代的文化环境 的影响,也会产生美感差异。这就是“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第三层含义。4 小结可见,在审美过程中,主体的“意”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的,某个 具体的个体(他)只能选择能够使自己产生美感的,符合他自己的审美经验的 “象”来作为情感的寄托,从而达到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气流通的“审美意 象”之美的境界。而此时形成的“意象”不同于客观存在的物理之“象”,已是 人们头脑中的“美之象”,它是具体的,是以个体存在的,是专属于他自己的美。美是客观的观点,最根本问题在于否定了美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文化活动。而叶 朗的“美在意象”不

18、仅肯定了在审美活动中事物的审美性质的重要性,而且也更 加强调了审美情感的关键性,将主体的审美情感放到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环境下加 以考察,以此来说明美是历史的范畴,是社会性、历史性的产物,没有永恒美。但是,叶朗从意象论出发来阐释美的本体,也存在着理论弊端。首先,叶朗将 审美活动看成是一种意象性的活动。这是不合适的。审美对象是由审美客体通过 审美观照生成的,不是人主观头脑中的审美意象,不是意向作用下的结果。如果 审美活动是意向活动,审美对象必定是一种意象,而每个人头脑中的想象都是不 一样的,从而审美对象也就无法认识了。其次,审美客体与审美对象概念上的混 淆。当花朵引起了主体的愉悦与满足时,它是审美对

19、象,但不能因此就说花朵是 审美对象,因为当它离开了主体的审美观照便只是审美客体。审美客体是审美的 可能性,而审美对象是审美的现实性。马克思曾说:“一件衣服由于穿的行为才 现实的成为衣服,一栋房屋无人居住,事实上就不能成为现实的房屋,一条铁路 在通车之前,只是一条可能的铁路,只有通车之后才是一条现实的铁路。”叶朗以“意象”为核心建构起了意象本体论美学体系,虽然存在着理论的弊 端,但在中国当代的研究领域具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对于“意象美学”我们 要予以批判的继承。参考文献1 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102 李斯托维尔.近代美学史评述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2323 庄子知北游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26 4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 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 555叶朗.美 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4、44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 社, 1972: 125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