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的作用中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67455786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38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训诂的作用中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训诂的作用中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训诂的作用中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资源描述:

《训诂的作用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训诂的作用中(5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訓詁的作用(中)訓詁的作用(中)訓詁學的重要作用之二是指導古籍整理,而古籍整理主要包括校勘、標點、注釋和翻譯等工作,以下分別說明他們與訓詁的關系。(一)訓詁與校勘 校勘包括對校、本校、他校、理校,蔣禮鴻先生曾說:“校書要通訓詁,從文字的本義、引申義、假借義到各個時代的通俗常言都要有所了解,一經忽略,難免致誤。”由於漢語言文字學專業的學生經常會閱讀古籍,整理古籍自然也是我們的重要工作之一。1、对校法 也称为“版本校”,是最基本的校勘方法。是在广泛搜集同一书籍的不同版本的基础上,从中选择一个错误较少的版本作为底本,再用其他版本进行校勘的方法。這種方法主旨在校异同,不校是非。(属于死校。局限:通常情

2、况下,不能独立完成校勘任务。)整理古籍時,首先要弄清一本古籍的各種版本,選擇好的本子。也就是善本(内容精善或在形式上有特色的珍贵难得的古书版本。何爲“善本”其最初涵义,是指经过严格校勘、文字讹误较少的书本。也有人将珍贵罕见的书本视为善本。清代人认为足本(无缺卷、未删削)、精本(精校、精注)、旧本(旧刻、旧抄)均为善本。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学术界趋于一致的确定善本的标准是:历史文物性,指古籍的年代久远或可成为重要人物、事件的文献见证而具有文物价值;学术资料性,指古籍的内容精善或在学术上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艺术代表性,指古籍在印刷、装帧、用纸、用墨等方面具有反映当时技术发明、发展与成熟水平的代

3、表性。简称三性原则。一部古籍,只要具备上述三种属性之一、二,即为善本。善本的时间界限,中国古籍善本书总目确定为明末(1644年)以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法则将清乾隆六十年(1795)以前刊印的图书定为文物。)唐以前都是寫本,晚唐後有了刻本。敦煌文獻,有很多是唐以前的寫本,其價值很高,而價值很高的宋刻本則所存甚少。元明刻本相對較多,而且價值也很高。對校時最好找手稿,抄本,另外還要找古本。後代還有影抄本,實用價值很高。另外還有精校本,可以用爲依據。如何找到各種本子呢?看別人整理本的序言和跋,其中往往會告訴我們這些書的發展淵源。從中能找到相關資料,幫助對校。另1875年張之洞繆荃孫作書目答問,此书是

4、作者任四川学政时因诸生不知“应读何书”及“书以何本为善”而为其开列的学习经史词章考据诸学指示门径的导读目录(一说系张委托缪荃孙代撰)。此书共收图书二千二百余种。分经、史、子、集、丛书五部,每类再以书籍的时代先后排列。每书皆注明作者、版本、卷数异同,并为指引初学者选读,择要略加按语。對校例:醢石,成式群从有言,少时尝毁鸟巢,得一黑石如雀卵,圆滑可爱,后偶置醋器中,忽觉石动,徐视之,有四足如蜒,举之,足亦随缩。(卷十415条)按:“有四足如蜒”学津、津逮本“蜒”作“綖”,是。2、本校法 是一种用本书校本书的校勘方法,通过前后文字的对照,比较分析其异同,从而找出其中的错误。本校的先决条件是必须认真研

5、读本书,通读作者的其他文章,熟悉其用词习惯。例一:楚辞离骚“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闻一多楚辞校补:“案:犹其二字当互乙,上文虽九死其犹未悔、唯昭质其犹未亏,览余初其犹未悔、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并作其犹未可证。王逸注然年时亦尚未尽,正以尚未释犹未,是王本未倒。”例二、魏使李同轨、陆操聘梁,入乐游苑西门内青油幕下。诸宾及群官俱坐定,遣书舍人殷靈宣旨慰劳,具有辞答。(酉陽雜俎卷二26条)9页校勘记(四)说:遣书舍人疑“遣”字下脱一“中”字。按:校者所疑甚是。本书卷三153条即有相关内容,其文如下:“魏使陆操至梁,梁王坐小舆,使再拜,遣中书舍人殷炅宣旨劳问。”此处“殷炅”与“殷靈”当为一人,

6、“靈”之简体“灵”与“炅”形近,二者或因之而讹。而此处的“遣中书舍人”则可定上“遣书舍人”当作“遣中书舍人”。例三、异字境,山西有石壁,壁间千余字,色黄,不似镌刻,状如蝌蚪,莫有识者。(卷十344条)按:“异字境”之“境”当属下。本条所述为异字,“异字境”则不知为何物,“境山”为山名,卷十339条就曾出现:“秦镜,儛溪古岸石窟有方镜,径丈余,照人五脏。秦皇世号为照骨宝,在无劳县境山。”3、他校法 用与本书相关的其他书籍进行校勘的方法。如:吕氏春秋可用来校战国诸子,汉书可用来校史记,南史可用来校南朝史书。另外一些材料对校勘的作用非常大,如:汇抄类:昭明文选、唐魏征群书治要(群书治要的特点是“博而

7、要”。魏征等人博采经、史、子典籍六十五种,又以“务乎政术”、“本乎治要”为原则,删其繁芜,择其精粹,浓缩成五十卷的珍本)、马总的意林 古注類:一些舊注博引群書,對校勘非常有用,如三國志裴鬆之注,世說新語劉孝標注,酈道元的水經注等。類書類:其性質接近於百科全書。幾種類書介紹幾種類書介紹 A唐虞世南北堂書鈔:全書分為帝王、後妃、政術、刑法、封爵、設官、禮儀、藝文、樂、武功、衣冠、儀飾、服飾、舟、車、酒食、天、歲時、地十九部,八百五十二卷,立類略顯蕪雜,引文亦有斷章取義、首尾不連貫處,徵引材料或有不注明出處的。但由於在現存類書中,此書成書很早,輯錄資料皆采自隋以前古籍,其中相當一部分本子已不傳,故其

8、文獻價值頗高,尤其在輯佚、校刊古籍等功用上,更不容忽視。B歐陽詢藝文類聚:歐陽詢主編,參與其事的還有裴矩、陳樹達等人,武德七年成書。此書分46部,每部又列子目727,全書約百余萬言。此書分類按目編次,故事在前,均注出處。所引詩文,均注時代。作者于題目,並按不同的文體,用詩、賦、贊、箴等字標明類別。所引用的古籍,據北京大學研究所在1923年所作的統計,共為1431種,這些古籍大多散失,現存不足十分之一。因其所引者多為唐前古本,可用以互校今傳之本而有可能糾訂其誤謬。C徐堅的初學記:唐玄宗為方便他的兒子學詩作文時引用典故和檢查事類,而命集賢院學士徐堅、張說等編輯此部類書。這是一部以知識為重點的類書,

9、既有豊富知識,又便於臨文檢查。因其目的主要是為因應皇子們初學詩文的需要而編輯,所以取名初學記。全書共分23部,313個子目,每個子目內部又分“敍事”、“事對”、“詩文”三部分。內容豊富,包羅萬象。而且此書與其他類書不同的是,其他類書只把材料按類摘抄,條與條之間,幾乎沒有聯繫,僅僅是資料的彙編。而此書則經過精心編撰。把類事連貫起來,成為一篇文章,其體例更近似現代的百科全書,其知識性非常高,故被視為評價較高的一部類書。D李昉太平禦覽:太平御覽是我國宋代一部著名的類書,為北宋李昉、李穆、徐鉉等學者奉賴編纂,媽于太平興國二年,成書于太平興國八年,采以群書類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門而編為千卷,所以初

10、名為太平總類;書成之後,宋太宗日覽三卷,一歲而讀周,所以又更名為太平御覽。全書以天、地、人、事、物為序,分成五十五部,“備天地萬物之理,政教法度之原,理亂廢興之由,道德性命之奧”,可謂包羅古今萬象。書中共引用古書一千多種,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獻資料,而其中十之七八己經散逸,這就使本書顯得尤為珍貴,被稱作輯佚工作的寶山。這些書大多是從古抄本轉錄而來,接近於古書面目。當然也不可全信。E冊府元龜:冊府元龜是宋真宗于景德二年倡議編纂的一部千卷大類書,與太平御覽、文苑英華共為宋代三大類書。宋真宗因其父親太宗曾經編纂太平御覽等幾部大書,意欲效仿,遂于景德二年“載命群儒,共同綴輯”,敕命纂修歷代君臣事蹟,成

11、一千卷,用以與其父相媲美。大中祥符六年編成,賜名冊府元龜。冊府是指大量收藏的圖籍,元龜是指重要的借鑒。這部書是從大量圖籍中搜集一些可供政治上做重要借鑒的資料編成。全書分31部,1100餘門,總字數超過900萬字,遠遠超過太平御覽的規模。冊府元龜編纂取材於經籍正史,小說異端多不取,編纂時所采資料不改舊文,不恰時原文下加注。這部書材料豐富,整篇整段引文,自上古至五代,按人事人物,分門編纂,以年代為序,凡君臣善跡、奸佞劣行、禮樂沿革、法令寬猛、官師議論、學士名行,無不具備,可以說概括了全部十七史。而且所收史書又都是北宋以前古本,可用來補史校史。冊府元龜每部前有總序,每門前有小序,言簡意賅,有助於使用

12、本書。但因所采多為常見書,不注資料出處,以至自宋至清不為學者所重視,清朝輯佚家未加利用,實屬遺憾。直至近代,始為著名史學家陳垣先生所注意並予以肯定和提倡,後人利用才有所增加。F太平廣記:太平廣記是宋代人編的一部大書。因為它編成于太平興國三年,所以定名為太平廣記。全書五百卷,目錄十卷,專收野史傳記和以小說家為主的雜著。引書大約四百多種,一般在每篇之末都注明了來源,但偶爾有些錯誤,造成同書異名或異書同名,因而不能根據它作出精確的統計了。現在書前有一個引用書目,共三百四十三種,可是與書中實際引出數目並不符合,大概是宋代之後的人補加的。太平廣記是分類編的,按主題分九十二大類,下面又分一百五十多小類,例

13、如畜獸部下又分牛、馬、駱駝、驢、犬、羊、豕等細目,查起來比較方便。他校舉例他校舉例 例1、波斯屬國有阿軬荼國,城北大林中有伽藍,音(昔)佛於此聽比丘著函(亟)縛屣。函(亟)縛,此言靴也。校證:此條出於大唐西域記阿軬荼國。“音佛於此”,“音”乃“昔”之形誤字。又“函縛屣”,“函”當作“亟”,丁福保佛學大詞典:“亟縛屣,(物名)譯曰靴。慈恩寺傳三曰:亟縛屣,唐言靴也。”例二、后魏胡后尝问沙门(一作法师)宝公国祚,且言把粟与鸡唤朱朱,盖尔朱也。有赵法和请占,宝公曰:“大竹箭,不须羽。东厢屋,急手作。”法和寻丧父。(卷三156条)42页校勘记(三0):宝公国祚 把粟与鸡 宝公曰:“大竹箭,东厢屋。”公

14、,原作“志”,粟原作“枣”,宝,原作“志”,竹,原脱;厢,原作“箱”:据周祖谟先生校释卷四补改。按:据改“志”为“公”,“志”为“宝”不妥,可出校说明。周祖谟先生校释考证“宝公”不可能是“宝志”,是现代人的考证成果,而不能代表古人的认识,事实上周先生的考证正说明前人一直认为“宝公”就是“宝志”。“宝公”不可能是“宝志”只是现代人的看法,而不能代表唐人的看法。我们认为段成式酉阳杂俎原本就是“宝志”,本书卷三161条“天后任酷吏罗织,位稍隆者日别妻子。博陵王崔玄晖,位望俱极,其母忧之曰:汝可一迎万回,此僧宝志之流,可以观其举止祸福也。”“此僧宝志之流”,说明段成式确实认为宝志是一个能预知的人。更有

15、力的证据是宋程大昌演繁露朱朱庐庐中的一段话:“案世人呼鸡皆曰朱朱,呼犬皆曰庐庐,不问何地,其声皆同事见酉阳杂俎第三卷,又宝志对胡后问国祚曰把粟与鸡吃呼朱朱,朱朱,盖尔朱也。则呼鸡之为朱朱,其来已久。”这段话引自于酉阳杂俎的部分,亦作“宝志”。点校本径改“志”作“公”或许符合历史事实,但却改变了原本的面貌。4、理校法 运用推理的方法进行校勘,是校勘的补充方法。运用分析、类比、综合等手段,据理推断文献中的错误。例一、贞元(一作上元)中,蜀郡有僧志功(一作志),言在宝相寺持经。(续卷一7条)按:句中“蜀郡有僧志功”其中“功“有异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异文呢?此处到底该作何字呢?我以为此处当作“”

16、,而“功”与下“言”并非二字,而是“”字误分为二。异文“一作志”本当在“言”下,当其插入“功”与“言”之间后,遂使“”字更不可识。“”、“”二字实为同一字的不同写法,即“辩”之讹俗字。玉篇言部:“,挟件切,俗辩字。”正字通言部:“辩,俗作,讹从功。”又正字通言部:“,字之讹。”宋宋祁宋景文公笔记卷中:“后魏北齐时,里俗作讹字最多,如巧言为辩,文子为学之比。隋有柳传,又之讹以工几 易巧矣。予见佛书以言辩字,多作,世人不复辩诘。”宋祁的话不仅告诉我们“”为“辩”字,而且指出了佛书中常用此字,僧人之名即如此,如本条中志辩,另宋高僧传卷三十即有“后唐明州国宁寺光传”,“”即“辩”字。此二字的来源乃为“

17、”,宋孙奕履斋示儿编字说集字三:“后魏江式尝讥俗人好撰字云:巧言为辩,因作字。”巧言由会意而合成为“”,“”、“”二字均是由于形近而衍生的俗字。例二、喻如官寮,身得上道,非甚喜悦,推寻荣贵,皆因地(他)提挈,亦生媿感云云。(卷五妙法莲华经讲经文二七二一页)按:此处校者于“地”后加括号改为“他”,认为“因地”乃“因他”之误。然细详文意,愚以为“因地”作“恩地”文意更畅,因、恩二字因字形相似而误。本书一三四页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孃孃昔日行悭妒,不具来生业报因。”一六页校注三四五:“因,原卷、戊卷作恩,项楚校作因。”三三七页叶净能诗:“净能见苦推辞,对皇帝前乃作色怒曰:此道士终须议斩首。”句中“

18、曰”原作“恩”,之所以有此误,概因“曰”先误作“囙(因)”,后误作“恩”。“恩地”一词,乃唐宋时习语,常用以指老师。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六十:“时汝砺年方童丱,日持饭以饷其兄,每留之教以书,遂就学。至于成,汝砺既登科,过许时,希文之子纯礼签州事汝砺,辄诣致敬,叙恩地。纯礼莫喻其故,而汝砺自道如此,以谓家本不学,由先公之教遂易其业。”汝砺曾受纯礼父希文之教,因此与纯礼叙恩地,这里的“恩地”是纯粹的授业恩师。唐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八:“唐相国裴公坦太和八年李汉侍郎下及第。自以举业未精,遽此叨忝,未尝曲谢座主,辞归鄠县别墅。三年肄业,不入城,岁时恩地唯启状而已。”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卷四与恩地旧交:“

19、刘虚白与太平裴公早同砚席,及公主文,虚白犹是举子。试杂文日,帘前献一絶句曰:二十年前此夜中,一般灯烛一般风。不知岁月能多少,犹著麻衣待至公。”此两处“恩地”指的是座主,也就是科举考试时主试的官员,又可称恩府、恩门。举子中第后一般均以他们为师门。但他们并没有直接授业,所以与纯粹的老师还是有些区别的。“恩地”除了表示老师之外,尚有另外一义,即被举荐做官者对举荐自己的人的称呼。旧唐书卷一百五十三:“时李逢吉秉权,恶廷老言太切直。郑权因郑注得广州节度,权至镇,尽以公家珍宝赴京师以酬恩地。廷老上疏,请按权罪,中人由是切齿。”“郑权因郑注得广州节度”,所以郑权称郑注为“恩地”。明陈耀文天中记卷三十四:“仁

20、宗时中丞孙抃上言:通判,古监郡之职,一州利害全籍论议,与近下僚属不同,乞今后大臣出移藩镇,不得奏辟通判。上曰:州郡设通判,本与知州同判一郡之事,知州有不法者得举法之,今既辟除,自是恩地事有不可,必不执守,卿言极是,自今只得辟签判一员。”州郡的通判原由知州奏辟,所以有“今既辟除,自是恩地事有不可,必不执守”之说。清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卷九十四:“是日,(陈)瓘与左司员外郎朱彦周谒曾布于都堂,以书责布曰:阁下于瓘有荐进之恩,瓘不敢负,。明日,瓘即以此二篇及所上布书具状申三省、御史台,乞敷奏弹劾。三省进呈,帝顾曾布曰:如此报恩地耶?”曾布于陈瓘有荐进之恩,但陈瓘却上书弹劾他,因此皇帝对曾布说“如此报恩

21、地耶”,可见恩地正指荐进者。再看上讲经文,“官寮身得上道,非甚喜悦,推寻荣贵,皆因地提挈,亦生媿感云云。”这里“因地”正是官寮对提挈自己的人的称呼,因此校为“恩地”更当。例三、書云:男既壯而有室,女初笄年而從人。男既長成,須求婚處云云。(卷五父母恩重經講經文(一)九七五頁)九九頁校注一七二 原卷“處”字處在行末。婚處,當讀作“婚娶”。按:“婚處”指結婚的對象,適用於男女,義甚當,不煩讀作“婚娶”。“婚處”在世說新語中有數例,現洐於下:王文度弟阿智,惡乃不翅,當年長而無人與婚。孫興公有一女,亦僻錯,又無嫁娶理,因詣文度,求見阿智。既見,便陽言:“此定可,殊不如人所傳,那得至今未有婚處!我有一女,

22、乃不惡,但吾寒士,不宜與卿計,欲令阿智娶之。”文度欣然而啟藍田云:“興公向來忽言欲與阿智婚。”(假譎第二十七)此用於男子。王文度為桓公長史時,桓為兒求王女,王許咨藍田。既還,藍田愛念文度,雖長大,猶抱著膝上。文度因言桓求己女婚。藍田大怒,排文度下膝,曰:“惡見文度已複癡,畏桓溫面,兵,那可嫁女與之。”文度還報云:“下官家中先得婚處。”桓公曰:“吾知矣,此尊府君不肯耳。”後桓女遂嫁文度兒。(方正第五)王汝南少無婚,自求郝普女。司空以其癡,會無婚處,任其意便許之。既婚,果有令姿淑徳,生東海,遂為王氏母儀。(賢媛第十九)溫公喪婦。從姑劉氏家值亂離散,唯有一女,甚有姿慧。姑以屬公覓婚,公密有自婚意,答

23、曰:“佳壻難得,但如嶠比,云何?”姑云:“喪敗之餘,乞粗存活,便足慰吾餘年,何敢希汝比。”卻後少日,公報姑云:“已覓得婚處,門地粗可,壻身名宦盡不減嶠。”(假譎第二十七)此三例用於女子。其他文獻中亦可見用例。唐杜佑通典卷六十:“古人數易姓,姓異不足明非親,故婚姻必原其姓之所出。末代不復易姓,異姓則胡越,不假複尋其由出,同姓必宜本其由。是以各從首易,不為同姓之婚。且同姓之婚,易致小人情巧,又益法令滋章。嘏在邊地,無他婚處,居今行古,致斯云耳。”元關漢卿詐妮子調風月第四折:“【喬牌兒】勘婚處恰歲數,出嫁後有衣祿。若言招女婿,下財錢將娶過去。”清吳偉業梅村集卷三十六:“周孺人曰:吾哀此兒尤小,不忍去

24、左右,雖然吾老,恐不及見其成也。事姊猶事母,他日為我擇婚處於郡,成以相近,終且累汝。”以上各例“婚處”分別與有、無、得、勘、覓、擇等動詞搭配,特別是“覓”、“擇”、“勘”等與變文中的“求”意義相近,可見“求婚處”並無不當之處。例五、世說新語“群豬”例,見董志翹世说新语疑难词语考索一文(二)訓詁與標點 早期的古文獻未加標點,漢代竹簡發現有些點符,宋代刻本出現句讀,但只是點斷而已。因此對我們當代人來說,讀古書,首先面對斷句問題,古人已經有斷句的要加以辨正。而斷句是要需要訓詁知識的,有很多情況下,由於不知詞語的意思,而造成斷句失誤。以下舉例說明。例一、皓因颔遣之,唯薛觉皓颜色不足。伺客散,独留,从容

25、谓周曰:“向卿问著绯老吏,似觉卿不悦,何也?”(酉陽雜俎卷十二487条)按:“从容”一词当属上为“独留从容”,是说薛(平)看到周皓谈话时颜色不足,因此等到客散之后,独自留下与周皓聊天。其中“从容”义为“交谈”,乃唐宋时习语,文献用例颇多,如:苏鄂杜阳杂编:“凡与朝士从容,未尝一日不论儒学。”王定宝唐摭言:“梁太祖受禅,姚洎为学士,尝从容,上问及廷裕行止。”太平广记卷一八七韩皋:“上谓之曰:我与卿言,于此不尽,可来延英,当与卿从容。”唐语林卷七:“逾年,因朔望起居,公留诸从事从容,谓牧曰:风声妇人若有顾盼者,可取置之所居。”此句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校点本将“从容”属下,王锳先生唐宋笔记语辞汇

26、释“从容”条说:“从容二字应属上。”例二、贞元中,荆州天崇寺僧智灯常持金刚经,遇疾死,弟子启手足犹热,不即入木,经七日却活。云初见冥中若王者,以念经故,合掌降阶。因问讯,言更容上人十年在世,勉出生死。又问人间众僧中,后食薏苡仁及药,食此大违本教。灯报云:“律中有开遮条,如何?”云:“此后人加之,非佛意也。”今荆州僧众中,后无饮药者。(酉陽雜俎续卷七214条)句中有两处用逗号隔开的“中后”,其中“中”与“众僧、僧众”结合尚可说,而文中的两处“后”则实难解。按:“中后”乃为一词,不当分开,其义为“午中以后”,表时间,为佛教词语。佛教对于日中这一时间看得非常重要,他们认为正午以前为时,正午以后即“中

27、后”为非时,时则食,非时则不得食。上文中“冥中若王者”问及人间众僧中后食薏苡仁及药,说食此大违本教,正是佛教过午不食戒律的表现。“中后”一词于佛教典籍中多见,现衍数例于下:刘宋罽宾三藏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译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第十二:“尔时诸比丘尼中前中后噉生熟蒜。若空噉若合食噉,房舍臭处,诸居士来看,闻蒜臭讥诃言:正似白衣家作食处。”1 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第十四:“从今是戒应如是说,若比丘尼白衣不唤非时入其家,波逸提。非时者,从中后至明相未出。若白衣唤应详察彼使是可信人不。”(22册97页)此句言“非时者,从中后至明相未出”,“中后”之义十分明显。又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第二十二:那闻佛释种出家

28、成如来,应供等正觉,今暮当至,作是念:过去诸仙修梵行者,中后不食而饮非时诸浆,所谓庵婆果浆、阎婆果浆、周陀果浆、波楼果浆、蒲桃果浆、俱罗果浆、甘蔗浆、蜜浆,沙门瞿昙亦应饮此,吾当预办,至便设之。(22册151页)句中“中后不食”即“过午不食”,“中后”即“过午”,也就是“午中以后”。刘宋罽宾三藏佛陀什等译弥沙塞五分戒本:若比丘为他知僧事。若中前中后至余家。波夜提。(22册204页)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摩诃僧祇律卷第一:时有客比丘到此猿猴精舍,诣先住知识比丘所共相慰劳。相慰劳已,彼旧住比丘供给澡水,洗于手足,与中后浆示房舍处。时客比丘各得止息。(22册233页)后秦北印度三藏弗若多罗译

29、十诵律卷第四:定生僧伽婆尸沙想:不见他犯波罗夷言,我见犯一一语中僧伽婆尸沙。日出时日出已,中前日中中后,晡时日没日没已,初夜初分初夜中分初夜后分,中夜初分中夜中分中夜后分。(23册23页)此句“中前”、“日中”、“中后”对举,足可证“中后”之义。例三、三國志魏書管輅傳:“然天與我才,明不與我年壽,恐四十七八間,不見女嫁兒娶婦也。”按:“才明”爲一詞,相當於才智,不當點斷,如後汉书何皇后纪:“美人豐姿色,聰明有才明。”後漢書馬援傳:“援说嚣曰:前到朝廷,上引见数十,每接宴语,自夕至旦,才明勇略,非人敌也。”唐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舍利子以才明見貴,尊者以精鑒延譽。”例四、新唐书卷97李密

30、传:使者顾金,禁渐弛,益市酒,饮笑讙哗,守者懈,密等遂夜亡去。抵平原,贼郝孝德不见礼,去之淮阳。按:“抵平原,贼郝孝德不见礼,去之淮阳”当标作“抵平原贼郝孝德,不见礼,去之淮阳”。“抵”有到达义,于此似可说通,但细详文义,实有未当之处。李密等人是被捕而侥幸逃亡的,这样的身份决定他们如果不是特意投奔某人的话,难以奢望得到当地的主帅礼待。换句话说,李密等人“不见礼”的前提应当是特意投奔,而不是仅仅到达某处,否则有悖于事理。标点者误标,原因有二:1.误将“抵”理解为到达,实则“抵”乃投奔义。史记张耳陈余列传:“外黄富人女甚美,嫁庸奴,亡其夫,去抵父客。父客素知张耳,乃谓女曰:必欲求贤夫,从张耳。”司

31、马贞索隐引如淳曰:“抵,归也。”新唐书窦建德传:“隋大业七年,募兵伐辽东,建德补队长。方如军,会邑人孙安祖盗羊,为县令捕劾笞辱。安祖刺杀令,亡抵建德,建德阴舍之。”旧唐书窦建德传对应文句作:“安祖辞贫,白言漳南令,令怒笞之。安祖刺杀令,亡投建德,建德舍之。”二文一作“抵”,一作“投”,对应同义。同时,窦建德传所记事与李密等人所行事很是相类,亦可佐证李密传当作“抵平原贼郝孝德”。2.新唐书行文较简,省去了“不见礼”的主语“孝德”,使文意晦涩。相对来说,旧唐书李密传的对应部分因未省主语,语义要明确得多:“及出关外,防禁渐弛,密请市酒食,每夜宴饮,喧哗竟夕,使者不以为意。行至邯郸,密等七人穿墙而遁。

32、抵平原贼帅郝孝德,孝德不甚礼之,密又舍去。诣淮阳,隐姓名,自称刘智远,聚徒教授。”例五、国初,僧玄奘往五印取经,西域敬之。成式见倭国僧金刚三昧,言尝至中天,寺中多画玄奘蔴屩及匙筯,以綵云乘之,盖西域所无者。每至斋日,辄膜拜焉。(酉陽雜俎158条)按:此句中“言”当属上。句中“见”为“听”义,而非平常的“见到”义,“见言”义为“听说”。“见”之此种用法中古时常见,而本书犹多,其常与“言”、“说”等配合使用。如:18页70条:“(释惠)霄出,回头顾,失寺。至广固,见弟子言,失和尚已二年矣。”(此条有一位先生指出标点错误,认为:见弟子者为惠霄,他既不能见了弟子说出下面一段话来,也不能看见了弟子之言,

33、当点作:见弟子,言失和尚已二年矣。此乃以不误为误。)49页203条:“成式见大理丞郑复说,淮西用兵时,刘沔为小将,军头颇易之。”82页308条:“柳公权侍郎尝见亲故说,元和末止建州山寺中,夜半觉门外喧闹,因潜于窗棂中观之,见数人运斤造雷车,如图画者。”84页320条:“成式尝见僧首素言之,言出藏经,亦未暇寻讨。”句中“见倭国僧金刚三昧言”即为“听倭国僧金刚三昧说”之义,因为从文意可知,至中天者是倭国僧金刚三昧,而非成式,所以说话者当为倭国僧金刚三昧,而依文中标点则说话者为成式,二者正相反。“见”之此种用法与“见”作为“见到”义而后接“言”、“说”、“曰”的用法容易相混,本书39页164条,即把

34、“见”之“见到”义误为“听”义:“又邙山有大蛇,樵者常见,头若丘陵,夜常承露气,见不空作人语曰:弟子恶报,和尚何以见度?常欲翻河水陷洛阳城,以快所居也。”从所说话的内容可知,说话者当为蛇,而非不空,这样一来文中的“见”就是“见到”义,所以当在“不空”后点断,否则“见不空作人语曰”给人的理解只能是“蛇听不空作人语说”,这实与文义大乖。例六、知弟渴乏多日,前取葫蘆盛飯,並將苦、苣為薺(韲)。子胥賢士,逆知阿姊之情,審細思量,解而言曰:“葫蘆盛飯者,內苦外甘也;苦、苣為韲者,以苦和苦也。義合遣我速去速去,不可久停。”(卷一伍子胥變文四頁)三頁校注一三二:又劉凱鳴校:“苦苣為二物,否則和字無著落。”按

35、:“苦”、“苣”可表二物,指蔬菜。“苦”即苦菜,文獻有用“荼”表示者,但更多則用全名“苦菜”,單用“苦”者很少見。顏氏家訓書證:“詩云:誰謂荼苦?爾雅、毛詩傳並以“荼,苦菜也”。又禮云:苦菜秀。案:易統通卦驗玄圖曰:苦菜生於寒秋,更冬曆春,得夏乃成。今中原苦菜則如此也。一名游冬,葉似苦苣而細,摘斷有白汁,花黃似菊。”爾雅、毛詩傳並以“苦菜”而不用“苦”釋“荼”,反映出人們很早就用“苦菜”二字表苦菜的現實。“苣”有多種,如苦苣、白苣、紫苣、萵苣等,文獻中一般直接用其全名,單用“苣”則多指火炬,極少表蔬類。“苦”後連用“苣”,文獻中用例很多,本人檢索了四庫全書,共搜得164例,均指“苦苣”一物,未

36、見分指兩物者。基於此,我們認為:如果“苦苣”作一物在變文中能得到合理的解釋,則理當將它看作一物。事實上,變文中將“苦苣”作為一物,不僅可與前文“葫蘆”相應,滿足形式上的對仗要求,而且在文意上也能得到非常圓滿的解釋,文中“和”字並非無著落。要說清這個問題,首先得弄明白“薺(韲)”為何物。周禮天官醢人:“王舉則共醢六十甕,以五齊、七醢、七菹、三臡實之。”鄭玄注曰:“齊當為韲。五韲:昌本、脾析、蜃、豚拍、深蒲也。凡醯醬所和,細切為韲。”鄭玄的注指出了作韲的兩個要求:一要和以醯或醬,二要細切。作韲的這兩個要求從其他文獻的記載中也能反映出來。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卷八八和韲法:“有八物:蒜一,薑二,橘三,白

37、梅四,熟栗黃五,粳米飯六,鹽七,酢八。”同卷:“其為韲者,初殺訖,即下美酢解之。”卷九胡飯法:“卷用兩卷,三截,還令相就,並六斷,長不過二寸,別奠飄韲隨之。細切胡芹、蓼下酢中為飄韲。”明陸楫撰古今說海卷一百二十三:“其治蔥韲也,取蔥微徹過沸湯,悉去須葉,視楪之大小分寸而截之,又除其外數重,取條心之似韭黃者,以淡酒醯浸漬,餘棄置,了不惜。”清沈自南撰藝林匯考飲食篇卷四:“韲者,以百葉諸物細切之,和以醢醬,不待瓶中百日而成,故別為韲之名。韲從韭,宜用菜,若昌本、深蒲作韲固宜。百葉蜃豚之肉,亦可縷以為韲也。”(“酢”即“醯”,見下文。)“苦苣為韲”即是將苦苣細切,和以醯醬。那麼“以苦和苦”又作何解釋

38、呢?這得分析“醬”和“醯”。周禮天官膳夫:“凡王之饋,食用六穀,膳用六牲,飲用六清,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醬用百有二十罋。”鄭玄注:“醬謂醯醢也。”“醯醢”即用醯製成的肉醬,可見醬中也包含有“醯”。這樣一來,焦點就集中到了“醯”上。說文皿部:“醯,酸也。”酉部:“酸,酢也。”論語公治長:“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邢昺疏:“醯,醋也。”“醯”“酸”“酢”同為一物,乃“醋”之別名。它與苦有何關係呢?本書二三八頁校注二七:“。苦酒即酸醋,釋名:苦酒,淳毒甚者,酢 苦也。名醫別錄“醋”下陶弘景注:以有苦味,俗呼為苦酒。”齊民要術卷八作酢法記有作小豆千歲苦酒法:“用生小豆五鬥,水汰

39、,著甕中。黍米作饙,覆豆上。酒三石灌之,綿幕甕口。二十日,苦酢成。”另有作小麥苦酒法,水苦酒法,烏梅苦酒法,蜜苦酒法,外國苦酒法等。唐梅彪石藥爾雅卷上釋諸藥隱名:“酢,一名苦酒,一名醋,一名醯。”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穀四醋釋名引陶弘景曰:“醋酒為用,無所不入,愈久愈良。亦謂之醯,以有苦味,俗謂苦酒。”“醯”本身是有苦味的,因而又名苦酒。這樣一來,“以苦和苦”就很清楚了,即苦苣之苦與苦酒(醯)之苦相和。(三)訓詁與古籍的注釋翻譯 古籍的注释和翻译必须通训诂,否则极易出错,贻误读者。如文苑出版社所出许逸民先生评注酉阳杂俎就有一些问题。例一、其人吁嗟不悦,曰:“马小踠足,竟后此僧。许注:踠足,举蹄欲奔。

40、按:“踠”指因猛折而筋骨受伤。唐韩愈 赠别元十八协律之一:“何人識章甫,而知駿蹄踠。”宋欧阳修 自岐江山行至平陆驿五言二十四韵:“度隘足雖踠,因高目還騁。”此踠足即足扭屈致伤。如宋洪迈 夷坚甲志邵南神术:“告命且至,偶使人未到城二十里,爲石踠足,願選一健步者往取之。”许未达此义,故注误。例二、时酷吏多令盗夜埋蛊遗谶于人家,经月乃密籍之。许注:蛊,诱惑,毒害。按此注显误,文中有埋蛊,可见此蛊是具体之物,当指用以诅咒、害人的东西。汉书江充传:“是時,上春秋高,疑左右皆爲蠱祝詛 充既知上意,因言宫中有蠱氣,先治後宫希幸夫人,以次及皇后,遂掘蠱于太子宫,得桐木人。”例三、高瑀在蔡州,有军将田知回易,折

41、欠数百万。许注:易,交易。此注易为交易并无误,但此处却不能如此,因为回易为一词,加注时不当分开,或者说更需作注的应当是回。许之所以如此注,很明显是不明回易之义。“回”可指交易,买进卖出均可,如初刻拍案惊奇卷八:“兩人一同上酒樓來,陳大郎便問酒保,打了幾角酒,回了一腿羊肉,又擺上些雞魚肉菜之類。”元姚守中 粉蝶儿牛诉冤曲:“好材兒賣與了鞋匠,破皮兒回與田夫。”回易用例如:唐元结 请收养孤弱状:“有孤兒投軍者,許收驅使;有孤弱子弟者,許令存養。當軍小兒,先取回殘(官府在营建后将剩馀物资变卖回缴国库)及回易雜利給養。”元史世祖纪十:“敕中書省整齊鈔法,定金銀價,禁私自回易,官吏奉行不虔者罪之。”閱讀董志翹漢譯佛典的今注今譯與中古漢語詞語研究以賢愚經雜寶藏經譯注本爲例一文,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2年第一期。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