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说课稿范文(通用3篇)

上传人:ning****hua 文档编号:167431650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3.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登高》说课稿范文(通用3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登高》说课稿范文(通用3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登高》说课稿范文(通用3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登高》说课稿范文(通用3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登高》说课稿范文(通用3篇)(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登高说课稿范文(通用 3 篇)登高说课稿范文(通用 3 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 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 稿呢?以下是精心的登高说课稿范文(通用 3 篇),仅供参 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歌开展到唐代,迎来了一个颠峰 时期,诗体完备,名家辈出,风格多样,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 者。杜甫和李白又以其各具特色的艺术创作,唱出了唐诗最美的乐 章。高中语文教材必修 3 第二单元集中选录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的七 首诗歌,其中杜甫诗就有三首,这三首诗均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 作,感情深沉,韵律华美,有如百年佳酿,至甘至醇。

2、而登高 又最能代表其“沉郁顿挫”之诗风,极具审美特质。(出示课件 一:登高的写作背景)登高写于唐代宗天历二年秋天的重阳节,当时杜甫流浪到 了夔州,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以水急、风大、猿多著称。他的好友 李白、高适、严武都相继辞世。安史之乱虽已结束四年,可唐朝, 地方军阀们趁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然一处混乱。在如此 之境中,具有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的杜甫, 一人拖着病体登高,写下了本诗。(出示课件二:登高杜甫)风疾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 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 停浊酒杯。本诗首联起笔扣题,几种景物不以任何关

3、联词语组合在一起, 视角由高及低,由远而近,动景和静景相衬,生灵情状对举,构成 鲜明生动的意象之美。把人带入一种天高地远、寂寥空旷的意境, 感受到无穷无尽的秋意。颔联将源远流长的长江与广袤无垠的天地绾接,以时间和空间 立体交叉的手法,工稳对仗中创造出了超越现实的博大宏伟、深沉 凝重的意境,引发深沉的感慨。颈联依然以“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的时空交融写法,流露感 情的真实底蕴一联八意,意意言悲,字字珠玑,如泣如诉。尾联以生活细节见长。从侧面,我们看到了在重重悲苦的重压 下的杜甫,仍心系人民,心忧国家,这份深挚的感情和崇高的精神 足以让人泣下。本诗感情之深厚丰富已让人感喟不已,而四联又皆对仗工稳,

4、(出示课件三)明代擅长音律的诗论家胡应麟称赞本诗为:“此诗 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许印芳律髓辑要中又做了如下评 价:“七言律八句皆对,首句仍复用韵,初唐人已创此格,至老杜 始为精密耳。”也难怪它以“律细”而冠绝古今。(出示课件四)针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 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修养心灵。 还有高中语文必修 3 第二单元要求:要在理解诗意的根底上,进入 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并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 悟能力,我设计了如下三维目标:(出示课件五)知识目标:了解杜甫生平及其诗歌

5、创作 。能力目标(重点):1、培养颂读诗歌的能力。2、赏析情景交融,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情感目标(难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启迪爱国主 义情怀。其中,能力目标是教学重点,情感目标是教学难点。常言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诗是最适于吟诵的。本课 主要釆用吟诵法和引导点拨法进行教学;学生那么在吟诵和联想描 摹中体味理解。本课釆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具体教学程 序如下:1、导入新课:因课前已印发了资料杜甫的一生杜甫诗歌 名句集,并布置了预习,用猜猜出他是谁的课件导入,既可以对 杜甫多一层理性认识,又可以把学生的目光、思想集中在杜甫身 上,为下一步的漫谈作者作品做铺垫。2、漫

6、谈作者作品:这一环节釆用漫谈的方式完成了知识目标, 并充分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3、指导诵读理解,走入诗境:这一环节从整体感知到逐联解读 入境,从理解到想像描摹,从诵读到体味吟咏,教师只给予适当的 引导点拨,教给学生四那么读诗之法,即知人论世,披词入情,想 像入境,感受韵律。同时,指导学生从理性和感性两方面理解“意 境”“沉郁顿挫”“情景交融”等概念。在这一环节中,主要釆用吟诵法和引导点拨法,以突破教学重 点。4、课堂拓展: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要到达突破难点的目的。 教育,首先应育人,其次才在育才。杜甫崇高的人格,深广的忧 思,豁达的心胸,无不可以启开我们的思想之门,情感

7、之闸,尤其 是他晚年的作品,更是思想的沉淀,情感的升华,艺术的完臻。因 此,我选取了他的晚年作品江汉,要求学生诵读想像,描摹杜 甫的形象,并寄一语给杜甫,来表达自己的情思。如此,便把学生 对杜甫的理解、崇拜等感情内化为自己思想情感的一次累加,潜移 默化中启迪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5、小结:这一环节主要对杜甫晚年创作特点作一总结,使学生 形成一种整体认识,以便于学生能站在更高的视角自读杜甫的诗 作。最后以深情的配乐背诵做结,学生可在音乐和文学的双重美感 中得以情感的陶冶,也是一次艺术修养得以提升的时机。6、作业:为杜甫写一二百字的小传。这既是一次小练笔,又是 一次资料、思想、情感的,可以说是对本课

8、的一种课外延伸。登高这首诗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唐诗单元第五课 杜甫诗三首中的最后一首诗。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 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 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 品位,形成健全人格。唐诗作为中国文学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国文 化的重要组成局部,因此鉴赏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 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 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我将 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把握诗歌的 主要意象;2、过程与方法目

9、标: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培养初步鉴赏诗歌 的能力;3、情感态度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 的、抽象的语言文字复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 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据此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把握诗 歌中景、境、情三者的关系,而本课的教学难点那么是在理解诗人 悲自然之秋、生命之秋的同时,最根本的一点是悲国家之秋、社会 之秋也就是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这也是本诗 的关键。下面我将从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对本课的教学 设想进行说明。诗歌讲究韵律和节奏,只有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 学生感受古典诗

10、歌的格律美、音韵美。所以我将采取诵读法,通过 多种方式的反复吟诵,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 力,使其进入诗歌的情境。在本诗的鉴赏中,由于学生知识积淀和 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 在教学中我将运用讲析法和点拨法补充诗人杜甫生平的有关重要的 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 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平台平等对话和 心灵沟通的过程。所以我还将使用讨论法使学生参与讨论,培养和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 更充分的开展。学生也将

11、采用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开展学习活动。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的要求,我将在本课的教学过程 中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提 高教学效果。本课的教学过程我将设计为如下几个环节:(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将用这样一段话:一千二百多年前的 一个秋天的传统佳节,是与亲人一同登高,九月九日重阳节前后。 夔州,长江边。刺骨的寒风凛冽地吹着,江边万木凋零,漫山遍野 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浑浊的江水滚滚翻腾,向前奔涌。几只孤 鸟在天空中盘旋。远处还不

12、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 走来。他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满身疾病,步履蹒跚重阳节,本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是与亲人一同登高祈求长寿的 日子。可是这位老人,半生怀才不遇,晚年穷愁潦倒,孤独在外漂 泊,已然走到了他生命的秋天。而让他时刻不忘的国家此时也是战 乱频仍。重阳佳节单独登上高楼,面对万里江天,面对一片衰败, 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七言 律诗登高,共同去领略诗圣的才情,触摸其慷慨的灵魂。(二)整体感悟,把握诗歌在整体感悟环节,将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首先我会配乐 范读诗歌,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并给他 们提出一个问题: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

13、调是什么样的?学生听读 后自由朗读并结合注释体味,就能对登高一诗的悲哀的情感基 调有个感性的整体认知,并在诵读的过程中培养其语感,体味诗歌 的音韵美。(三)研读写景的诗句,品味深邃的意境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应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 的能力,因此我首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全诗的情感基调是 “悲”,诗人“悲”什么?此问题设计承接上环节顺势而出,目的 在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在 思考这个问题时,阅读经验、知识积淀有限,大多数学生只能理解 到悲自然之秋,生命之秋,而理解到社会之秋、国家之秋这个层面 那么存在困难。因此,我先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自然之秋的根底 上,引导学

14、生思考和理解诗人悲国家、社会之秋的情怀。具针对悲自然之秋这一层面,我从文本出发,设计如下的两个 问题:首联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幅广阔深远的图景,请你用散文化的 语言描述这幅登高秋景图。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营造了一种怎样 的意境?以上的两个问题设计解决诗歌是怎样写景的问题。学生通过联 系和想象,把枯燥的文字复原成立体可感的画面,领略诗中天地萧 飒悲凉、凄清的景像,品味其深邃悠远的境界,从而把握诗人的情感,体会诗人登高望远时内心的无尽的悲凉,并培养了学生的口头 表达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根本上解决悲自然之秋这一层面。(四)研读抒情的诗句品味深沉的感情关于诗人悲己、悲生命之秋这个层

15、面,可在学生结合文本研读 颈联的根底上,适时的提出这样两个问题:诗人仅仅悲叹大自然的 秋吗,所悲之秋还有没有别的意味?宋代罗大经指出此联有八层意 思,你能读出几层呢?此时可结合多媒体展现杜甫生平及此诗的写作背景:本诗作于 安史之乱后第二年,晚年的诗人仍四处漂泊,居无定所,生活困 顿,再加上年老多病,登台赋诗,想岁将百年,生命将尽,而命途 多舛,壮志难酬,而对于封建时代的士大夫而言,政治前途如此暗 淡,无异于要了诗人的性命,今诗人头发花白,命将尽而事业无 成,不由悲从中来,悲叹个人生活的困顿同时,更加悲叹政治生命 的困顿,实为悲叹个人人生之秋。此教学环节意在让学生对诗歌有 更深入的体会和深切的感

16、悟,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关于第三个层面,即诗人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根据语文 新课程标准中鉴赏文本应把握文本背后的思想内核,情感内涵的 要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由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小组讨论: 诗人悲秋,悲自然之秋,悲生命之秋,这些也许都不是“悲秋”的 根本,研读尾联思考“悲秋”的根本是什么?此问题是本节课的难点,在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抓住尾联中的 “艰难”一次并结合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讨论、分析。艰难 在这里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初中时所学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那么表现了诗人流寓蜀中生活的艰难,更写出了诗人“安得广厦千 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推己及人的伟大胸怀。由此引导学生理解

17、诗人的“悲秋”不仅是悲自然、悲个人,更深层的是悲国 家、悲社会,相对于国家的风雨飘摇,破败不堪,诗人自己的生活 困顿、年老多病,大自然的秋风萧飒,即个人之秋、自然之秋只不 过是文本的表层罢了。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作为平等主体参与讨论,最后只进行 简要的梳理。(五)课堂小结在最后,我将对本课进行总结:“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 节,单独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剧烈,慷慨悲 歌。这里有对自然秋景的悲伤,有对自身命运的嗟叹,更有对国家 命运的忧虑。读这首诗,应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明代胡 应麟推此诗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确实如此。”(六)作业设计:要求学生课下研读杜甫的其他诗作,

18、并以小课题的形式写出一 篇关于杜甫专题的研究小。布置这项作业,一是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二是让学生进一步稳 固课堂教学的成果,培养学生培养学生求知欲望和真正的主动意 识。总之,这堂课将在美妙的诵读中开始,在学生的思考中结束, 我将尽全力去创设温馨、和谐而又创新、热烈的课堂气氛,以到达 最好的教学效果。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 3 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 第三首。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 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上兼容并包,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 都有了长足的开展,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对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诗歌本身的开展也趋于成熟,体裁扩大,诗体完备,诗 家辈出,风格多样

19、。唐诗表达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 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登高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一首代表性律诗。 古人评价它是“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见其重要位 置。这首诗充分表达了杜甫律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具有极高的 鉴赏价值。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 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 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古诗如浩瀚之海,实现上述目 标,让学生自己在诗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应是最理想的选择。1、叶圣陶先生曾说“诗要反复地读,词要低回地诵”,引导学 生在朗读中分析

20、,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鉴 赏方法是本课的着力点。掌握方法,分析得更准,理解得更透,读 得会更动情,感悟会更深刻,受益会更多。因此,我把学习诗歌鉴 赏的一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作为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2、学生观决定教育观。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尊重学生个性, 注重学生个性开展,是新课改的精神之所在。师生平等对话是一个 不错的选择。因此我把教师主导下的多层对话作为本节课的过程与 方法目标。3、教育的本质就是塑造人。让学生从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 肠内热”的那种爱国爱民情怀中汲取一点精神养料,是本节课的情 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关注点。综上所述,本节课就是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让学生去

21、感受诗之 美,领悟诗之情,学习诗之法。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是教学重 点,汲取诗人的精神养料是教学难点。1、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会多处灵活运用诵读法。“三分诗七 分读”,抓住朗诵,也就是抓住诗歌教学的“牛鼻子”。“以声达 意”、“以声移情”、“以声传情”可带着学生较快地走近诗人, 走进文本,感受诗情,触摸到融于诗歌中的诗人的情怀。2、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我在鉴赏诗歌意 象,体会情景交融艺术手法时,会运用自主探究法。学生将分组讨 论,抓描写意象的关键词并体会其作用,从而突破教学重点。3、在体会诗歌的悲情美环节,我会恰当运用提问点拨法,指导 学生思考,突破教学难点。4、运用多媒体,

22、展示图片、影像资料、背景音乐,变抽象为直 观,变无声为有声,丰富教学内容。(一)用导入。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学生借助对对联的赏析,回味杜甫穷年漂泊的一生,体会杜甫 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读书人,忠君念阙,心系苍生的伟大 情怀。(这一设计理念源于孟子所云:“诵其文,读其诗,不知其 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二)研读课文1、初读,朗读吟诵,感知韵律美。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懂句意,体会律诗的节奏、押韵的顺畅 之美。2、再读,披词入情,感受感情美。让学生用一个字概括这首诗的情感内容。(此教学设计是从新 课标要求的文学作品应先整体感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

23、逻辑思维 能力出发进行的设计。)其答案是一个“悲”字,由此辐射出两个问题:诗人因何而 “悲”?如何写“悲”?(此问题设计顺势而出,目的在于培养学 生探究问题的能力。)3、三读,展开想象,感悟意境美。诗的意境由多个意象构成。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诗歌的 灵魂。引导学生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去体验意象,是诗 歌鉴赏的关键。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让学生分组讨论 分析首联、颔联共写了几种意象?(急风、天高、哀猿、飞鸟、落 木、长江)分别用什么词描写?是如何到达情景交融的效果?(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 境,深刻地感受到诗中所弥漫的悲情,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 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突破了教学重点。)4、四读,品评词句,领悟悲情美。诗中有景有情,学生在入境之后,引导学生抓住颈联、尾联的 关键词如“悲”“客”“病”“苦恨”“酒杯”等来领悟诗人悲壮 而不伤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怀,突破教学难点。5、五读,感悟朗读,品悟音乐美。在深刻理解根底上的诵读是涵咏陶冶情操的最正确途径。我将 其分三步完成:先自由诵读,用心感悟,借声传情;再配乐朗诵,在悲凉的背景音乐中个别诵读,互相点评,互相欣赏;最后,播放 名家范读。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