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4 酵母菌解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备战2021年高考实验专题强化训练

上传人:紫** 文档编号:167424045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3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专题14 酵母菌解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备战2021年高考实验专题强化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专题14 酵母菌解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备战2021年高考实验专题强化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专题14 酵母菌解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备战2021年高考实验专题强化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资源描述:

《专题14 酵母菌解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备战2021年高考实验专题强化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4 酵母菌解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备战2021年高考实验专题强化训练(1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专题 14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错误的是( ) A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滴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B计数时需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然后盖上盖玻片C本实验不需另外设置对照组,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自身对照D培养液的理化性质若改变,可能会限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答案】B【解析】A、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培养液时,应该先将培养液振荡摇匀,保证酵母菌在培养液 中的分布是均匀的,使选取的样液具有代表性,A 正确;B、计数时,应该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然后将吸取的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 培养液自行渗入,B 错

2、误;C、该实验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在时间上形成自身对照,无需设置对照组,C 正 确;D、培养液的理化性质若改变(如营养物质消耗、代谢产物积累),可能会限制酵母菌 种群数量的增长,D 正确。故选 B。2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会导致结果偏低的操作是( ) A镜检计数时出芽酵母的芽体都算独立个体B先吸取培养液滴入计数室然后盖上盖玻片C刚清洗未晾干的血球计数板再次用于计数D未用台盼蓝染液进行染色就直接观察计数【答案】C【解析】A、镜检计数时出芽酵母的芽体体积若超过细胞体积的 1/2,则算独立个体,若镜检计 数时出芽酵母的芽体都算独立个体,则会导致结果偏高,A 错误;B、使用血球

3、计数板时,应先放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使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若先吸取培养液滴入计数室然后盖上盖玻片,会导致计数室内培养液的体积增多, 而导致结果偏高,B 错误;C、刚清洗未晾干的血球计数板再次用于计数,会导致计数室内培养液的体积减少,而试卷第 1 页,总 13 页导致结果偏低,C 正确;D、活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死的细胞膜具有全透性,使用台盼蓝染液对细胞进行染色,死的细胞会被染成蓝色,而活的细胞不着色,若未用台盼蓝染液进行染色就直接 观察计数,由于不能区分死菌和活菌,会导致统计结果偏大,D 错误。故选 C。3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4、A酵母菌培养初期,其数量可能会呈“J”型曲线增长B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内斗争加剧C抽样检测时,吸取静止的培养液进行计数时,统计结果偏小D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数两边及其夹角上的菌体【答案】C【解析】A、培养初期,由于营养物质和空间资源等较为充足,酵母菌种群数量可能呈 J 型增长, A 正确;B、随着培养时间延长,酵母菌数量增多,培养液中酵母菌种内斗争会加剧,B 正确;C、抽样检测时,吸取静止的培养液,可能吸取的是静止的液面,也可能是试管底部的培养液,用液面的培养液进行计数会导致统计结果偏小,用试管底部的培养液进行计数, 会导致统计结果偏大,C 错误;D、计数时,压

5、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上的,D 正确。 故选 C。4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设置不加酵母菌贮用培养液的试管作为空白对照B取样计数前需将试管倒转数次,否则计数结果会偏小C实验每天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隔几天用比浊计测定浑浊度D若实验持续下去并计数,最终会呈现“S”形增长曲线【答案】A【解析】A、实验设置不加酵母菌贮用培养液的试管作为空白对照,A 正确;B、取样计数前需将试管倒转数次,否则从试管上部取样则计数结果偏小、从试管底部 取样则计数结果偏大,B 错误;C、实验每天用比浊计测定浑浊度,隔几天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C 错误

6、;D、实验一直做下去,酵母菌数量先增加后减少,D 错误。试卷第 2 页,总 13 页故选 A。5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操作正 确的是( )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静置一段时间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培养液 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 用滤纸吸除血细胞计数板边缘多余的培养液 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 部,将血细胞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ABCD【答案】D【解析】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为酵母菌生长提供能源和碳源,适宜条件为酵母菌提供适宜生 长的环境,正确;吸取培养液前要振荡锥形瓶,

7、待酵母菌分布均匀后在进行取样,错误;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在盖玻片边缘滴一滴培养液,让培养液自行渗入,错 误;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正确;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小方 格内的酵母菌,正确。故选 D。6将酵母菌接种到装有 10mL 马铃薯培养液的试管中,并用血细胞计数板定时取样计数。计数后发现,试管中酵母菌的数量达到 a 时就不再增加,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滴加酵母菌培养液B该菌的增长曲线为 S 型,且 a/2 时数量增长最快C若实验时将马铃薯培养液减少一半,其 K 值将减小D若实验时酵母菌的接种量增加一倍,其

8、 K 值将增大【答案】D【解析】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记数前,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酵母菌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入,A 正确; B、该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的一半即 a /2 时,种群增长最快,B 正确;C、题干中酵母菌接种到装有 10 mL 液体培养基中时,环境容纳量为 a,而环境容纳量受营养物质、空间、天敌等影响,因此实验时将马铃薯培养液减少一半,其 K 值将减试卷第 3 页,总 13 页 小,C 正确;D、若实验时酵母菌的接种量增加一倍,由于生存空间没有发生改变,营养物质也没有 增加,因此 K 值不会增大,D 错误。故选 D

9、。7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中,图 1 是一块规格为 1 mm1mm01 mm 的血球计数板正面示意图,图 2 是计数室某一个方格中酵母菌分布示意图。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血球计数板上有 2 个计数室,玻片厚度为 01 mmB制片时,先用吸管滴加样液,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C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 9 个D实验中用台盼蓝溶液染色可增强计数结果的有效性【答案】D【解析】A、该血球计数板上有 2 个计数室,血球计数板盖玻片下液体的厚度为 0.1mm,A 错误; B、在制片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滴加样液,B 错误;C、该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应计为 7 个,只

10、计数内部和相邻两边及其夹角处的酵母菌, C 错误;D、由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实验中被台盼蓝溶液染成蓝色的酵母菌为死细胞,从而 在计数过程中能辨别菌体的死活,D 正确。故选 D。8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中,并进行第一次计数B从静置的培养液中取适量上清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C每天定时取样,测定酵母菌细胞数量,绘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曲线D营养条件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因素之一【答案】B【解析】A、将酵母菌接种到培养液后,需要对酵母菌进行初次计数,以获得酵母菌种群密度初 始值,A 正确;试卷第 4 页,总 13 页B、

11、每次计数前,都需要轻缓地将培养液摇匀,使其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再取适量培 养液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B 错误;C、需要定时取样和计数,用于绘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曲线,C 正确;D、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受营养条件、代谢废物、空间等的影响,D 正确。 故选 B。9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中采用抽样调查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B借助比浊计测定浑浊度后,可以绘制酵母菌数目与浑浊度相互关系的曲线C某同学按对角线方位计数 5 个中方格菌数分别为 10、11、 8、10、9(个),估算每 一小方格的酵母菌是 048(个)D为减小误差,本实验设置了

12、空白对照实验和重复实验【答案】C【解析】A、采用抽样检测法对酵母菌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A 正确;B、用比浊计测浑浊度的目的是找出酵母菌溶液浑浊度变化和培养时间的关系,酵母菌 溶液浑浊度表示酵母菌溶液中酵母菌的数量,B 正确;C、如果使用的血球计数板有 25 个中方格,每 1 中方格中有 16 个小方格,如果使用的血球计数板有 16 个中方格,每 1 中方格中有 25 个小方格,题干未说明,无法计算,C 错误;D、为减小误差,本实验需要设置空白对照实验和重复实验,D 正确。故选 C。10下列有关血细胞计数板的结构和使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块血细胞计数板中有两个计数室,计数室底部到盖

13、玻片的距离为 01mmB滴于盖玻片边缘的多余的培养液要用滤纸吸掉,否则引起计数结果偏大C使用清洗后未烘干(晾干)处理的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其结果一般偏小D实验结束后,应该用软毛刷将血细胞计数板清洗干净【答案】D【解析】A、一块血细胞计数板中有两个计数室,计数室深度为 01mm,A 正确;B、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滴于盖玻片边缘的多余的培养液要用滤纸吸掉,否则导致边缘的多余的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渗入计数室,会引起计数结果偏大,B 正确;试卷第 5 页,总 13 页C、使用清洗后未烘干(晾干)处理的血细胞计数板计数,会导致菌液浓度降低,结果偏 小,C 正确;D、用软毛刷清洗血细胞计数板会破坏血细胞计数板

14、的刻度,D 错误。故选 D。二、实验题11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探究实验,课题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实验材料:菌种和无菌马铃薯培养液、试管、血球计数板( 2mm2mm 方格)、 滴管、显微镜等。酵母菌的显微计数方法:.血球计数板:是带有微小方格刻度的玻璃片,用于在显微镜下对血细胞、微生物的 计数.将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 依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连续观察 7 天,并记录每天的数值。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所学知识,该课题的实验假设是: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酵母菌种群 数量呈_型增长。(2)该实验是否需要重

15、复实验?_,试解释原因_。(3)在吸取培养液制片前,要轻轻振荡几次试管,原因是_ ,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_。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当怎样计数? _。(4)请你设计表格处理实验数据。_(5)在该实验的基础上,根据你对影响酵母菌种群生长的因素的推测,进一步确定一个探究实验的课题:_。【答案】S需要为了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增加稀释倍数时间/天次数423计上边线、左边线及其所夹顶角上的菌体1 2 3 4 5 6 7试卷第 6 页,总 13 页平均值酵母菌的种群数量与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或 pH 或溶氧量等)的变化关系 【解 析】【解析】(1)随

16、着时间的推移,培养液中的资源和空间逐渐变得有限,导致种内斗争加剧,从而 使酵母菌呈“S“型增长。(2)在实验过程中,为了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需要重复实验,以减少实验误差。(3)为了达到取样的随机性,在吸取培养液制片前,要轻轻振荡几次试管,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在取样前,需要加水进行稀释。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上下和左右只计一边线上的菌体,最好是相邻的两边及夹角。 (4) 以时间为自变量,每次记录个数为因变量,一天的计数要取平均值。(5)通过探究酵母菌的种群数量与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或 pH 或溶氧等)的变化关系实验, 可推测影响酵母菌种群生长的因素。12某研究性

17、学习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种群密度的动态变 化,进行了如下实验:第一步:配制无菌葡萄糖培养液和活化酵母菌液。第二步:按下表步骤操作。装置编号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mL 活化酵母菌液/mL温度/A100.15B100.125第三步:用血细胞计数板统计起始酵母菌数,并做好记录。第四步:将各装置放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第五步:连续 7 天,每天取样计数,做好记录。请回答下列问题。(1)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需将试管_,目的 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以保证估算数值的准确性,减小误差。(2)某同学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时,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如下图所示的现

18、象,则应 采取的措施是_。试卷第 7 页,总 13 页(3)在计数时,按以下顺序操作_ (用字母和箭头表示),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将计数板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计数。 A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B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C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4)步骤五中每天应_对两组酵母菌进行取样计数。计数时,研究人员将样液稀释 10 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 1mm1mm0.1mm)计数,观察到的计数室中细胞分布如下图,则 1mL 混合样液中含有酵母菌约为 _个。(5)在实验过程中,培养液的pH 变化为_(填“变大”“变小” 或“基本不变”)。【答案】轻轻振荡几次变小3.5107先稀释再

19、计数BAC定时(固定时间)【解析】(1)为了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减少误差,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 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2)从图中看出,酵母菌的数目过多,需要对培养液先稀释再计数。(3)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 玻片边缘,最后用滤纸洗去多余的培养液,即 BAC。(4)步骤五中,对酵母菌计数时的取样时间为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即每天应定时(固定时间)对两组酵母菌进行取样计数。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对酵母菌计数时,试卷第 8 页,总 13 页2 所使用的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有 25 个中方格,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 16 个小方格。视野

20、中一个中方格内的酵母菌数目为 14 个,则计数室的酵母菌总数为 1425=350 个,而计数室的体积为 110.1=0.1mm3=110-4mL;由于计数之前将样液稀释 10 倍,则 1mL混合样液中含有酵母菌约为 35010(110-4)35107个/mL。(5)在实验过程中,酵母菌进行细胞呼吸产生的 CO 溶解在培养液中,导致培养液的 pH 变小。13酵母菌生长的最适温度在 2030之间,能在 pH 为 375 的范围内生长,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中主要以出芽生殖的方式快速增殖,大约每 152h 增殖一代。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据此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条件下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 操

21、作步骤如下:第一步:配制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和活化酵母菌液。第二步:利用多套相同的装置,按下表步骤操作。装置编号ABCD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mL101055装置容器无菌水/mL-55内的溶液活化酵母菌液/mL01010101温度()225525第三步: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装置中起始酵母菌数目,做好记录。第四步:将各装置放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第五步:连续 7d,在不同时间取样计数,做好记录。请回答下列问题:(1)改正实验操作步骤中的一处错误:_。(2)本实验的具体课题名称是_。(3)某同学第 5d 在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做法如下:振荡摇匀试管,取 1mL 培养液并适当稀释,稀

22、释样液的无菌水中加入了几滴台盼蓝 染液(台盼蓝是一种大分子染料,不能通过细胞膜)。先将_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稀释后的培养液滴于其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_,制作好临时装片。若先将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再盖上盖玻片,则实验结果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假如酵母菌没有全部沉降到计数室的底部就观察计数,则实验结果_(填“偏大偏小”试卷第 9 页,总 13 页或“不变”)。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在观察计数时只统计_(填“被”或“不被”)染成蓝 色的酵母菌。(4)已知血细胞计数板的大方格为 1mm1mm,若盖玻片下经稀释 10 倍的培养液厚度为 01mm,计数时一个大方格观察值为 M

23、,则 10mL 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约为 _。【答案】第五步中应每天同一时间(定时)取样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的培养液浓度和温度条件下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 盖玻片用滤纸(吸水纸)吸去偏大偏小不被M106【解析】(1)每天应在同一时间取样,计数酵母菌数量,以减少实验误差。(2)观察表格可知,不同组别的培养液浓度和温度有所差异,即实验自变量为培养液浓度和温度,实验课题为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的培养液浓度和温度条件下种群密度的 动态变化。(3)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时,应先盖盖玻片,再沿盖玻片边缘滴加培养液、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多余培养液应用吸水纸或滤纸吸去。若先滴培养液再盖盖玻片,会导致计数室中培养

24、液体积稍大,其内酵母菌数量偏多,实验结果偏大;若未等到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就计数,会有部分酵母菌未进入视野,导致实验结果偏小。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应记录活菌数,活酵母菌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台盼蓝不能进入,故活 菌不会被染色。(4)已知血球计数板的大方格为 1mm1mm,若盖玻片下经稀释 10 倍的培养液厚度为0.1mm,计数时一个大方格观察值为 M,则 10mL 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一个大方格观察值1 个大方格容积稀释倍数溶液体积=M(1mm1mm0.1mm10-3)1010=M106个。14研究人员为检测不同培养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设置了 A、B、C、D 四组实验(每组接种酵母菌

25、数量一致),测得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各组的培养条件为实验 A 组:20mL 培养液;实验 B 组:20mL 培养液并在 a 点后定期补充适量培养液;实验 C 组:20mL 培养液并仅在 a 点时补充一次适量培养液;实验 D 组为理想 条件。请回答下列问题:试卷第 10 页,总 13 页(1)在对酵母菌计数时应采用_,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计数,应采取_措施 ,乙图的中方格中有酵母菌的数目为_个,那么 1ml 酵母菌培养液样 品中菌体数接近_个,你计数的原则是_。(2)实验 A、B、C、D 组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分别对应图中的_曲线。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属

26、于_(填“数学”或“物理”或“概念”) 模型。(3)在进行抽样检测酵母菌数量时,需要借助_,在其上滴加酵母菌培养液和加盖 盖玻片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在前。(4)图中阴影部分按照达尔文的理论可以理解为_。【答案】抽样检查法稀释24 6106记上不计下,计左不记右 、”J”型数学血细胞计数板加盖盖玻片被自然选择淘汰掉的个体【解析】(1)对一支试管中培养液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故可以采用抽样检测法对酵母菌计数,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计数,应对培养液稀释处理;酵母菌计数原则是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即“记上不计下,计左不记右”,故乙图的中方格中有酵母菌的数目为 24 个,那

27、么 1ml 酵母菌培养液样品中菌体数接近2416400104=6106个。(2)实验 A 组(20mL 培养液)由于资源空间有限,有害废物的积累,种群数量减少,如曲线;实验 B 组(20mL 培养液并在 a 点后定期补充适量培养液)表示环境条件变得相对适宜,K 值增加,如曲线;实验 C 组(20mL 培养液并仅在 a 点时补充一次适量培养液)表示环境条件变得适宜后,K 值增加,然后由于资源空间有限,有害废物的积累,种群数量减少,如曲线;实验 D 组为理想条件,如”J”型曲线。故实验 A、B、C、D 组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分别对应图中的、”J”型曲线。种试卷第 11 页,总 13 页3 3

28、2 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属于数学模型。(3)在进行抽样检测酵母菌数量时,需要借助血细胞计数板,使用血球计数板统计酵 母菌种群密度时,应先盖上盖玻片再滴加酵母菌培养液观察。(4)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导致种群个体数实际增长与理论值的差异,即被自然选 择淘汰掉的个体。15图 1 表示两种类型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图 2 是某生态学家对某湖泊中鲫鱼和鲤鱼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监测结果( 表示当年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请据图回答问题:(1)一个生物小组对一支试管中酵母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统计后绘制成的曲线如图 1 中的甲曲线所示,在统计酵母菌数量时应采取的方法是_法。将酵母

29、菌数量的变化绘制成这种曲线,这种研究方法属于构建_模型。在 a 点之后引起酵母菌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可能是_(至少说出两种原因)。(2)图 2 中鲫鱼种群在 t 后种群数量变化类似于图 1 中_曲线的增长类型,鲤鱼种群在 t 时的数量_(填“”“”或“=”)t时的数量。(3)“植物 A动物 B动物 C”是该湖泊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调查动物 B 种群密度:在 1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 72 只,标记并放归;几天后第二次捕获了 60 只,其中有 9 只带有标记,则该种群密度是_只/hm2试卷第 12 页,总 13 页。若被标记的动物更容3 3 2 33 2易被天敌捕食,则动物 B 种群密度估算值比种群密度实际值_。【答案】抽样检测(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数学营养物质的减少、有害物质积累等乙1 且保持恒定,种群呈现“J”型增长;t t 时间段,鲤鱼种群 1,种群数量下降,则鲤鱼种群在 t 时的数量小于 t时的数量。(3)根据公式,种群数量=标记数重捕数/重捕标记数=7260/9=480,故种群密度是480 只/hm2;标记动物更易被天敌捕食,使重捕标记数减少,统计所得种群密度值偏大。试卷第 13 页,总 1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