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2021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精选汇编现代文阅读专题2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67409299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02.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上海市2021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精选汇编现代文阅读专题2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上海市2021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精选汇编现代文阅读专题2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上海市2021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精选汇编现代文阅读专题2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资源描述:

《上海市2021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精选汇编现代文阅读专题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2021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精选汇编现代文阅读专题2(1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现代文阅读专题 2上 海 市 徐 汇 区 2021 届 高 三 年 级 二 模 语 文 试 卷(二)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第 79 题。(15 分)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 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设若有一位园神,他一定注意到了,这么多年我在这园里坐着,有时候是轻松快乐的,有时候 是沉郁苦闷的,有时候优哉游哉,有时候栖惶落寞,有时候平静而且自信,有时候又软弱,又迷茫。 其实总共只有三个问题交替着来骚扰我,来陪伴我。第一个是要不要去死?第二个是为什么活?第三 个,我干嘛要写作?现在让我看看,它

2、们迄今都是怎样编织在一起的吧。你说,你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需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便决定 活下去试试?是的,至少这是很关键的因素。为什么要活下去试试呢?好像仅仅是因为不甘心,腿反 正是完了,一切仿佛都要完了,但死神很守信用,试一试不会额外再有什么损失。说不定倒有额外的 好处呢是不是?这一来我轻松多了,自由多了。为什么要写作呢?作家是两个被人看重的字,这谁都 知道。为了让那个躲在园子深处坐轮椅的人,有朝一日在别人眼里也稍微有点光彩,在众人眼里也能 有个位置,哪怕那时再去死呢也就多少说得过去了,开始的时候就是这样想的,这不需要保密。我带着本子和笔,到园中找一个最不为人打扰的

3、角落,偷偷地写。那个爱唱歌的小伙子在不远 的地方一直唱。要是有人走过来,我就把本子合上把笔叼在嘴里。我怕写不成反落得尴尬。我很要面 子。可是你写成了,而且发表了。人家说我写的还不坏,他们甚至说:真没想到你写得这么好。我确 实有整整一宿高兴得没合眼。我很想让那个唱歌的小伙子知道,因为他的歌也毕竟是唱得不错。我告 诉我的长跑家朋友的时候,长跑家很激动,他说好吧,我玩命跑,你玩命写。这一来你中了魔了,整天都在想哪一件事可以写,哪一个人可以让你写成小说。是中了魔了, 我走到哪儿想到哪儿,在人山人海里只寻找小说,要是有一种小说试剂就好了,见人就滴两滴看他是 不是一篇小说;要是有一种小说显影液就好了,把它

4、泼满全世界看看哪儿有小说。是中了魔了,那时 我完全是为了写作活着。结果你又发表了几篇,并且出了一点小名,可这时你越来越感到恐慌。我忽 然觉得自己活得像个人质,刚刚有点像个人了却又过了头,被一个什么阴谋抓了来当人质。你担心要 不了多久你就会文思枯竭,那样你就又完了。凭什么我总能写出小说来呢?凭什么那些适合作小说的 生活素材就能送到一个截瘫者跟前来呢?人家满世界跑都有枯竭的危险,而我坐在这园子里凭什么就 能一篇接一篇地写呢?你又想到死了。我想见好就收吧。当一名人质实在是太累了太紧张了,太朝不保夕了。我为写 作而活下来,要是写作到底不是我应该干的事,我想我再活下去是不是太冒傻气了?你这么想着你却 还

5、在绞尽脑汁地想写。我好歹又拧出点水来,从一条快要晒干的毛巾上。恐慌日甚一日,随时可能完 蛋的感觉比完蛋本身可怕多了,我想不如死了好。可你并没有去死。我又想到那是一件不必着急的事。 你总是决定活下来,这说明什么?是的,我还是想活。人为什么活着?因为你还想得到点什么,比如说爱情,比如说价值感之类,人真正的名字叫欲 望。这不对吗?我不该得到点什么吗?没说不该。可我为什么活得恐慌,就像个人质?后来你明白你 错了,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你明白了这一点是在一个挺滑稽的时刻。那天你又说 你不如死了好,你的一个朋友劝你:你不能死,你还得写呢,还有好多好作品等着你去写呢。这时候 你忽然明白了,你说

6、:因为你还想活下去,你才不得不写作。是的,这样说过之后我竟然不那么恐慌 了。你还写吗?还写。你真的不得不写吗?人都忍不住要为活着找一些牢靠的理由。你不担心你会枯 竭了?我不知道,不过我想,活着的问题在死前是完不了的。这下好了,您不再恐慌是个人质了,您自由了。算了吧你,我怎么可能自由呢?别忘了人真正 的名字是:欲望。那么,是消灭欲望同时也消灭恐慌呢,还是保留欲望同时也保留人生?我在这园子 里坐着,我听见园神告诉我,每一个有激情的演员都难免是一个人质,每一个乏味的演员都是因为他 老以为这戏剧与自己无关。我在这园子里坐着,园神对我说: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和福祉。7.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段反复

7、出现的“中了魔了”。(4分)8.作品围绕“窥看自己的心魂”与自我对话,请从构思角度对此作赏析。(5 分)9.班级读书会上,同学们就作者“保留欲望同时也保留人生”的态度展开讨论。请写一则 150 字左右 的发言稿表达你的观点。(6 分)(二)(15 分)7.强烈地表达了“我”对写作的痴迷与热爱;强调写作成了拯救自己最好的方式,让“我”获得了活 下去的理由;同时突显了因写作获得的成就感让“我”迷失的焦虑。(4 分)8.作品聚焦生、死与写作三个问题,通过“我”与“心魂”的对话进行构思,在“我”“你”不断的 反驳中剖析“自己”,寻找答案,展现了作者在生与死的挣扎中,持续地追问、审视自我欲望和生命 意义

8、的心路历程,自我质疑和自我释疑的纠结表现得细腻真切。(5 分,三个得分点:聚焦的问题,这 样构思的意图、效果,)9.示例:我认同作者“保留欲望同时也保留人生”的态度。“欲望”的动力驱使“我”写作,写作使 “我”产生价值感,为“我”带来生的尊严。但欲望过剩会让活着的手段变成了活着的目的,人会被 欲望挟持成为“人质”,活着便失去了意义。所以欲望是获得生命意义的动力,而不能只是成为活着 的目的。(6 分,得分点:结合作品分析欲望的正向作用,分析欲望的负面影响,得出结论) 上 海 市 黄 浦 区 2021 届 高 三 年 级 二 模 语 文 试 卷(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8-11 题。(16 分)文本

9、一文城余华一在溪镇有一个人,他的财产在万亩荡。那是一千多亩肥沃的田地,河的支流犹如繁茂的树根爬满了 他的土地,稻谷和麦子、玉米和番薯、棉花和油菜花、芦苇和竹子,还有青草和树木,在他的土地上日出 和日落似的此起彼伏,一年四季从不间断,三百六十五天都在欣欣向荣。他开设的木器社遐迩闻名,生产 的木器林林总总,床桌椅凳衣橱箱匣条案木盆马桶遍布方圆百里人家,还有迎亲的花轿和出殡的棺材,在 唢呐队和坐班戏的吹奏鼓乐里跃然而出。溪镇通往沈店的陆路上和水路上,没有人不知道这个名叫林祥福的人,他们都说他是一个大富户。 可是有关他的身世来历,却没有人知道。他的外乡口音里有着浓重的北方腔调,这是他身世的唯一线索,

10、人们由此断定他是由北向南来到溪镇。很多人认为他是十七年前的那场雪冻时来到的,当时他怀抱不满周 岁的女儿经常在雪中出现,挨家挨户乞讨奶水。他的样子很像是一头笨拙的白熊,在冰天雪地里不知所措。那时候的溪镇,那些哺乳中的女人几乎都见过林祥福,这些当时还年轻的女人有一个共同的记忆: 总是在自己的孩子啼哭之时,他来敲门了。她们还记得他当初敲门的情景,仿佛他是在用指甲敲门,轻微 响了一声后,就会停顿片刻,然后才是轻微的另一声。她们还能够清晰回忆起这个神态疲惫的男人是如何 走进门来的,她们说他的右手总是伸在前面,在张开的手掌上放着一文铜钱。他的一双欲哭无泪的眼睛令 人难忘,他总是声音沙哑地说:“可怜可怜我的

11、女儿,给她几口奶水。”他的嘴唇因为干裂像是翻起的土豆皮,而他伸出的手冻裂以后布满了一条一条暗红的伤痕。他站在 他们屋中的时候一动不动,木讷的表情仿佛他远离人间。如果有人递过去一碗热水,他似乎才回到人间,感激的神色从他眼中流露出来。当有人询问他来自何方时,他立刻变得神态迟疑,嘴里轻轻说出“沈店” 这两个字。那是溪镇以北六十里路的另一个城镇,那里是水陆交通枢纽,那里的繁华胜过溪镇。他们很难相信他的话,他的口音让他们觉得他来自更为遥远的北方。他不愿意吐露自己从何而来, 也不愿意说出自己的身世。与男人们不同,溪镇的女人关心的是婴儿的母亲,当她们询问起孩子的母亲时, 他的脸上便会出现茫然的神情,就像是雪

12、冻时的溪镇景色,他的嘴唇合到一起以后再也不会分开,仿佛她 们没有问过这样的问题。二这就是林祥福留给他们的最初印象,一个身上披戴雪花,头发和胡子遮住脸庞的男人,有着垂柳似 的谦卑和田地般的沉默寡言。有一人知道他不是在那场雪冻时来到的,这个人确信林祥福是在更早之前的龙卷风后出现在溪镇的。 这个人名叫陈永良,那时候他在溪镇的西山金矿上当工头,他记得龙卷风过去后的那个早晨,在凄凉的街 道上走来这个外乡人,当时陈永良正朝着西山的方向走去,他要去看看龙卷风过后金矿的损坏情况。他是 从自己失去屋顶的家中走出来的,然后他看到整个溪镇没有屋顶了;可能是街道的狭窄和房屋的密集,溪 镇的树木部分得以幸存下来,饱受摧

13、残之后它们东倒西歪,可是树木都失去了树叶,树叶在龙卷风里追随 溪镇的瓦片飞走了,溪镇被剃度了似的成为一个秃顶的城镇。林祥福就是在这时候走进溪镇的,他迎着日出的光芒走来,双眼眯缝怀抱一个婴儿,与陈永良迎面 而过。当时的林祥福给陈永良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脸上没有那种灾难之后的沮丧表情,反而洋溢着欣慰 之色。当陈永良走近了,他站住脚,用浓重的北方口音问:“这里是文城吗?”这是陈永良从未听说过的一个地名,他摇摇头说:“这里是溪镇。”然后陈永良看见了一双婴儿的眼睛。这个外乡男人表情若有所思,嘴里重复着“溪镇”时,陈永良 看见了他怀抱里的女儿,一双乌黑发亮的眼睛惊奇地看着四周的一切,她的嘴唇紧紧咬合在一起

14、,似乎只 有这样使劲,她才能和父亲在一起。林祥福留给陈永良的背影是一个庞大的包袱。这是在北方吱哑作响的织布机上织出来的白色粗布, 不是南方印上蓝色图案的细布包袱,白色粗布裹起的包袱已经泛黄,而且上面满是污渍。这样庞大的包袱 是陈永良从未见过的,在这个北方人魁梧的身后左右摇晃,他仿佛把一个家装在了里面。文本二以上作品是作家余华长篇新作文城的开头部分。该小说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他之前作品少有着墨的 清末时代,上溯至余华的活着之前那个更荒蛮残酷的时代,也展现了从北至南更广阔的地理空间。林 祥福原本不属于溪镇,他的家乡在遥远的北方。为了一个承诺他将自己连根拔起,漂泊至此。往后的日子, 他见识过温暖赤诚的心

15、,也见识过冰冷无情的血。最终他徒劳无获,但许多人的牵挂和眼泪都留在了他身 上。(文本一和文本二,节选自 2021.2.25文学报悦读)8在文本一里,作者叙述故事时采用了 44 个第三人称“他”,同时,穿插 7 次“林祥福”,分析这样写的 效果。(3 分)9从构思的角度,赏析文本一作为文城开头部分的作用。(4 分)10分析编写文本二的目的。(4 分)11依据小说的细节中作者的观点,从文本一的下列细节中选取一个加以赏析。(5 分)北方口音 (二) (16 分)为女儿讨要奶水庞大的包袱8.(3 分)文本一中,采用第三人称“他”,大多用于讲述故事细节,是全知视角,既显得客观,又能 多角度、全方位的介绍

16、人物的身份、背景,把读者快速带入故事的场景中;同时,直接穿插“林祥福”,主 要用于介绍情节发展,明确主人公,避免混淆,在心理感受上,让读者与人物靠得更近“;他”和“林祥福” 交错使用,避免行文呆板。9.(4 分)先讲林祥福万亩荡的富庶,再追忆他的到来;采用倒叙手法,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还分别 介绍他在溪镇人印象中两种不同的出现方式,既写出了林祥福初到溪镇时带着幼女的贫穷困窘的样子,和 他后来的富庶形成鲜明的对比,又暗示出他来自北方,但具体地点不详,有一种神秘感。这样的写法独具 匠心,引人入胜。10(4 分)作为文学报应该捕捉、报告、介绍作家的新动向,但报纸篇幅限制,除了节选小说的 开头部分,还

17、需要编写文本二补充;不仅交代小说发生的背景,还勾勒出主人公林祥福的身世经历,引起 疑惑,增强神秘感;简要介绍了小说的梗概,整体把握余华新著的特点;制造悬念,激发阅读兴趣。11.(5 分)答案示例一:北方口音在文中共出现三次,符合戏剧性细节的特征;这个细节重复出现, 每次出现都具有新的意义;第一次出现点明这是他身世的唯一线索,第二次出现是向人讨要奶水喂养女儿, 显出他的困窘,第三次是他向陈永良打听文城的地名,扣住小说的题目;这个细节使整个事件复杂化,让 林永祥的身世更加神秘。答案示例二:为女儿讨要奶水在文中只出现一次,属于刻画人物的细节;林祥福独特的敲门方式,总 是伸在前面的右手,手掌里的一文铜

18、钱,欲哭无泪的眼睛,沙哑的声音;这些细节一个又一个叠加在一起, 刻画出一个深深被生活折磨着,贫穷而有礼,努力维持着自尊的人物形象;它们鲜活真实,展示人物精神, 突显作者独特眼光。答案示例三:庞大的包袱是白色的粗织布,不是南方的印花细布,既属于刻画人物的细节,又具有象 征意义;包袱“庞大”“已经泛黄”“满是污渍”等细致描写;暗示了他来自北方的身世,刻画出这个男人 的顽强坚韧,还象征了林祥福生活的沉重。上 海 市 静 安 区 2021 届 高 三 年 级 二 模 语 文 试 卷(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8-11 题。( 15 分) 文本一 在牛津 耿传明牛津大学创办于 1167 年,牛津城的建成当然

19、还要更早。 徜徉于遍布中世纪风格古建筑的牛津 街头,我有种感受:在牛津亡故七八百年的鬼魂照样可以毫不困难地找到回家的路,因为有千年历 史的小教堂仍在原地未动,牛津城的地标古塔依然矗立,几百年前的墓地依然完好无损,占据着牛 津城的市中心商业黄金地带。相对于其他后进现代化国家,我觉得英国是比较成功地减弱了现代化所带来的巨大颠簸、震 荡的国家,也就是说英国在其现代化的进程中仍旧保持了其历史文化的连续性,也就是英国之为英 国的国家特性,这是非常难得的。而对于古今之变淡然处之,不走极端正是英国文化的一大长处, 它的创新不以踢开传统开路,它的保守不以压制创新为能,因此它可从传统和现代中都能得到有意 的滋养

20、。我在牛津的时候有一次受邀参加牛津大学一个很古老、著名的学院莫顿学院的晚餐会,这样 的晚餐会在牛津大学是一种非常隆重的场合。菜肴并不丰盛,就是土豆、奶酪、鱼排之类,主要的 在于精神会餐,也就是坐下来之后的老师学生开始边吃边聊,探讨彼此感兴趣的问题,这样的探讨、 争论直到夜阑才会结束。这种晚餐会实则是牛津人的第二课堂,它重视的是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 养,因为没有疑问、没有个人见解,你根本就无法参与讨论,所以他们最常用的一句话是“你的观 点是什么”,这与我所自小经历的填鸭式的灌输的确迥然异趣。我所在的研究所的老师也来自于专业相关的各个学院,我的导师是一位年过六旬的老教授, 曾带我去他们学院参观。她

21、所在的学院建于 17 世纪初期,大致与莎士比亚同时期,四百多年校史, 在牛津还不算太老。该校是当时的一对贵族夫妇捐建的,丈夫去世后,由其遗孀接力建成。学院对 师生可谓体贴入微,建校之初就建了一个供教授们专用的小花园,沿用至今,门锁还是中世纪样式 的老锁,导师开了半天,才把它打开。小花园里花团锦簇,绿草如菌,幽静、典雅,平常也很少有 人光顾。微信公众号:沈姐的语文课堂。学院还有免费的午餐和晚餐,教授可以带自己的学生和朋 友去吃饭,顺便讨论问题。关于这个学院,还流传有这么一个故事:四百多年前学校初建时,礼堂用的梁柱等全取材于 数百年才能长成的厚重、坚硬、光洁的橡木,非常气派。过了三百多年,这些橡木

22、梁柱已经老朽, 需要更换了,但要修旧如旧,到哪里去找这些百年才能成材的橡木?即使找到了也负担不起那么高 昂的价格啊。正在校方一筹莫展时,负责校史档案的职员提供了一个线索。当年的学校捐助者给后 人留下了一封信,其中提到了解决这个难题的方法。捐助者当年已在自己的庄园种下了几十棵橡树 苗,现在三百年已经过去,正好成材,可满足需要。学校将信将疑,派人到贵族当年的庄园查问, 果然发现了那座树木已经成材的三百多年的橡树园,于是,看似无法解决的难题迎刃而解。办一所大学不但需要恒产,更需要有恒心,需要种超出一时一地,乃至超出自己这一代人需 要的长远眼光、超越情怀。办大学实质上也是在传承、守护文明,而对文明的守

23、护与发展才是人类 的根本利益所在,相比之下,任何时代的需求比起这种永恒的需要都要逊色得多,因为它所营造、 守护的是人类永久性的精神家因。正如陶渊明的诗:“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枝条始欲茂,忽 值山河改。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其 中哀叹的不只是一时一地的悲剧,更是对文明成毁、存亡的忧思。 注 耿传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南开大学教授。 文本二 学者散文主要有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学者角色,即他必须是某一领域学有所成的专家学者;二 是文本的学者立场,有的学者的读书札记,不涉及文化使命和人文关怀,也不能算学者散文;三是 文学性,能以文学美感打动读者。

24、学者散文更关注文化和人类命运,他们思考的对象往往是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理想、精神气 质、审美情趣、生活方式等,是健康的发展,还是异化的衰落?他们思考最多的也是生命、人性、 欲望、意义和幸福等核心词。从思维方式来说,学者的最大特长之一就是他的理性自觉。作家散文往往重视形象、感觉和意 象,在他们的笔下往往流溢着形状、声音、色彩、感悟、象征和通感,学者散文则重视的是逻辑的 力量,即注重推理、运演、证明、议论、剖析等方法。这样,学者散文的严整性、理论色彩、思想 性和气势就能够凸显出来。如陈平原多用考证法来显示自己散文的逻辑性,他往往旁征博引,从历 史的线索里寻找头绪,与他探索的现在精神旨向接轨。作家散

25、文里,作者往往靠叙述、描写和抒情含蓄地表达自己的主张。学者散文作者常常自己站 出来议论,以强化自己的观点。当然,议论不能是毫无节制的,而应该是点石成金之笔。8. 文本一 第段“幽静、典雅”中的顿号是去掉好还是保留好?请简析。( 3 分)9. 分析 文本一 第段故事的作用。( 4 分)10. 文本一 末尾引用陶渊明诗句是否妥帖?请评析。( 4 分)11. 请以 文本二 提出的学者散文的概念及特点,对 文本一 进行评价。( 4 分)8. (3 分) 答案示例 保留为好。从音节上看,前面两个四字词语连贯圆转,随后用两个双音节词, 能形成顿挫感。从内容上看,前两个词语描写花草,第三个形容整个花园给人的

26、感受,用顿号断开, 能提醒读者感受园中鲜花盛开生机勃勃但又静谧、安宁的独特滋味。(答对一点得 2 分) 9. (4 分)这个故事说的是大学办学的资助者除了捐助现成的橡木做梁柱,还同时种下像树苗做几 百年后替换的考虑;( 2 分)从一个侧面表明办大学要有恒产的支持,资助者在办学的物资上计之 深远,提供“恒产”,暗示大学主事者更要有“恒心”,才能保证大学对人类文明的守护和传承。 (2 分)10. (4 分) 答案示例 1 妥帖。陶诗以种桑为喻,桑树本当种在稳固的高原,现在却栽在多风浪的江边,所以难逃被摧毁的厄运;( 2 分)作者取其“欲成大事当计之深远”之意,( 1 分)有力地佐 证了办大学需要一

27、种超出一时一地的长远眼光和超越情怀这一主题。( 1 分) 答案示例 2 不妥。陶诗以种桑为喻,写桑枝条茂密时,忽遇山河更改,意在表达对晋亡的哀悼之情;(2 分)办一所好大学要的是超越时代的眼光与情怀,( 1 分)与本诗对一时一地悲剧的感叹不 甚贴合。( 1 分)11. (4 分) 答案示例 2 文章对牛津大学历史和办学经验进行了理性思考,即办大学既要有恒产更要有恒心,( 1 分)表明了大学应传承、守护文明的观点,凸显了作者的人文情怀;( 1 分)文 章叙述掌故、描摹场景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1 分)在思考大学的办学使命时,文章通过强有力 的议论,体现了理性力量。( 1 分)(评分说明:学者身

28、份、主题涉及人文关怀、既有文学性又强 调理性思维;据此评议本文即可)上 海 市 宝 山 区 2021 届 高 三 年 级 二 模 语 文 试 卷(二)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第 811 题。(15 分)甲天空的点缀萧红用了我有点苍白的手,卷起纱窗来,在那灰色的云的后面,我看不到我所要看的东西(这东西是常常见的,但它们真的载着炮弹飞起来的时候,这在我还是生疏的事情,也还是理想着的事情)。正在我踌躇的时候,我看见了,那飞机的翅子好象不是和平常的飞机的翅子一样它们有大的也有小的好象还带着轮子,飞得很慢,只在云彩的缝际出现了下,云彩又赶上来把它遮没了。不,那不是一只,那是两只,以后又来了几只。它们都是银

29、白色的,并且又都叫着鸣鸣的声音,它们每个都在叫着吗?这个,我分不清楚。或者它们每个在叫着的,节拍象唱歌的,是有一定的调子,也或者那在云幕当中擞下来的声音就是一 片。好象在夜里听着海涛的声音似的,那就是一片了。过去了!过去了!心也有点平静下来。午饭时用过的家具,我要去洗一洗。刚一经过走廊,又被我看见了,又是两只。这次是在南边,前面一个,后面一个,银白色的,远看有点发黑,于是我听到了我的 邻家在说:“这是去轰炸虹桥飞机场。”我只知道这是下午两点钟,从昨夜就开始的这战争。至于飞机我就不能够分别了,日本的呢?还是中国的呢?大概是日本的吧!因为是从北边来的,到南边去的,战地是在北边中国虹桥飞机场是真的,

30、于是我又起了很多想头:是日本打胜了吧!所以安闲地去炸中国的后方,是一定是,那么这是很坏的事 情,他们没止境的屠杀,一定要象大风里的火焰似的那么没有止境很快我批驳了我自己的这念头,很快我就被我这没有把握的不正确的热望压倒了,中国,一定是中国占着一点胜利,日本遭了些挫伤。假若是日本占着优势,他一定要冲过了中国的阵地而追上去,哪里有 工夫用飞机来这边扩大战线呢?风很大,在游廊上,我拿在手里的家具,感到了点沉重而动摇,一个小白铝锅的盖子,啪啦啪啦地 掉下来了,并且在游廊上啪啦啪啦地跑着,我追住了它,就带着它到厨房去。至于飞机上的炸弹,落了还是没落呢?我看不见,而且我也听不见,因为东北方面和西北方面炮弹

31、 都在开裂着。甚至于那炮弹真正从哪方面出发,因着回音的关系,我也说不定但那飞机的奇怪的翅子,我是看见了的,我是含着眼泪而看着它们,不,我若真的含着眼泪而看着 它们,那就相同遇到了魔鬼而想教导魔鬼那般没有道理。但在我的窗外,飞着,飞着,飞去又飞来了的,飞得那么高,好象有一分钟那飞机也没离开我的窗口。因为灰色的云层的掠过,真切了,朦胧了,消失了,又出现了,一个来了个又来了。看着这些东西, 实在的我的胸口有些疼痛。一个钟头看着这样我从来没有看过的天空,看得疲乏了,于是,我看着桌上的台灯。台灯的绿色的伞罩上还画着菊花,又看到了箱子上散乱的衣裳,平日弹着的六条弦的大琴,依旧是站在墙角上。一样,什么都是和

32、平常一样,只有窗外的云,和平日有点不一样,还有桌上的短刀和平日有点不一样,紫檀色的刀柄上镶着两块黄铜,而且不装在红牛皮色的套子里。对于它我看了又看,我相信我自己绝不是拿着这短 刀而赴前线。1937 年 8 月 14 日乙风景谈(节选)茅盾最后一段回忆是五月的北国。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我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贴照薄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黑的侧影,一个号兵举起了喇叭在吹,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我赞美这摄影家的艺术,我回味着,我从当前的喇叭声中也听出了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来,于是我披衣出去,

33、打算看一看。空气非常清冽,朝霞笼住了左面的山,我看见山峰上的小号兵了。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 只这是刚性的。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1940 年 12 月,于枣子岚垭【注】作者曾于 1940 年 5 月到 10 月访问延安,亲眼见到了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战斗生活。1940 年底, 在“国统区”的重庆写下此文。8.选取甲文某一个语言

34、运用的特点加以赏析。(3 分)9.乙文中的小号兵和荷枪战士,体现了“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创作思想,请加以分析。(3 分) 10.对于“景象”,甲乙两文有不同的构思,请作比较赏析。(5 分 )11.参观淞沪抗战纪念馆后,学校印发了萧红的天空的点缀和茅盾的风景谈,要求学生结合这两篇 散文内容写观后感,小杰在文中写道:“倘若再有外寇来犯,我也像萧红女士样,绝不是 _,而是_;我也像风景谈中的战士一样, _,_;我会捐躯赴国难,我会视死忽如归。”请在横线 处补足观后感内容,填入后两处横线的分句形成对偶。(4 分)8.(3 分)答案示例一 甲文短句和词语反复形成特色。“不,那不是一只,那是两只”

35、“这次是在南边,前面一 个,后面一个”“过去了!过去了!”“飞着,飞着,飞去又飞来了的,飞得那么高”。这样的语句运用使叙 述描写细节逼真,简短而间隔的节奏与其观察活动和情绪统一,真切细致地观察蕴含着对战局的紧张感受 及对百姓、国家命运的担忧。答案示例二 甲文了、着、呢、吧、吗等助词的运用很有特色。如“真切了,朦胧了,消失了,又出 现了,一个来了,一个又来了。”“了”更近口语,强化了节奏感,造成短促的音响效果,细致写出作者视 角的移动变化和飞机的络绎不绝,蕴含着对战局的紧张感受及对自己、百姓、国家命运的担忧。答案示例三 甲文疑问句的运用形成特色。它们每个都在叫着吗?日本的呢?还是中国的呢?大概是

36、 日本的吧!落了还是没落呢?这些句子细致地写出了自己的观察,细腻逼真地表现了自己的心理和意识流 动,把自己的感受置于广阔的抗战背景中,真切动人。9.(3 分)答案示例 本文写于 1940 年,作者亲眼见到抗日根据地军民的战斗生活,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希望在中 国共产党领导的军民,小号兵和荷枪战士正是这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文中的自然环境是战斗环境的 逼真再现,战士的严肃、坚决、勇敢正是抗日军民形象的代表,是民族精神的化身。10.(5 分)答案示例一 从题材题旨看,甲文题目“点缀”有蔑视含义,甲文有对侵略者记录正告的意图;乙文 题目“风景”有赞扬含义,要通过景物赞扬人及其精神并阐发哲理。甲文以人观

37、景活动及心理为主体,乙 文景物为主体且人是景物主体,这使乙文景象有象征和烘托人的手法而甲文没有;布局上,甲文的情感与 描述一体,乙文写景后有议论。甲文的构思能激发人们奋起抗战,乙文的构思能突出民族希望之所在。答案示例二 甲文单纯写景叙事,质朴的风格更能够动人;乙文画面后以议论点睛揭示蕴含,深化主 题,增强了作品的哲理性。甲文天空、飞机、家居等景象细节逼真、时有重复,蕴含不安及对日寇仇恨的 心理;乙文景象与人、景象与景象、景象与情感形成烘托,背景、远景、特写、人物结合,凸显人和解放 区军民精神的崇高伟大。甲文景象有记录侵略罪行及百姓苦难的史笔意图,乙文则把政治寓于景物。 11.(4 分)参考答案

38、 前两空:不是拿着这短刀而赴前线,而是端着刺刀(抗起钢枪)。后两空:吹起山峦震 动的喇叭,荷着刺刀闪亮的钢枪 荷着刺刀闪亮的钢枪,负起民族解放的希望上 海 市 闵 行 区 2021 届 高 三 年 级 二 模 语 文 试 卷(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6分)不老的老木匠干亚群一棵树倒与不倒,得由他说了算。他绕树三匝,手上点着一支烟,耳朵上又夹一支。手上那支是飞马牌的,耳朵上的是五一牌。旁边 围着一群人,年长的目光始终盯着树,眼眶里蓄着不为外人所注意的情绪,有期待,也有不舍。年轻的则 看着他,脸上有掩饰不住的喜悦。年幼的则懵懵懂懂,一会儿钻进人堆,一会儿挤出人群,用自己的动作 制造家有喜

39、事的氛围。他若说,这是块料,这棵树便会在众人的呼呼嗨嗨中轰然倒地。如果他说,还不成材,树便继续立 着,伸出它宽宽大大的树杈,盖过屋顶,遮着鸡舍与鸟巢,与村里其他的树一起在风中比比又画画。他是我同学的父亲,姓马。人们有时叫他木匠阿桥,有时称他阿桥木匠,也有的干脆喊他老木匠。 其实他那时还不老,也就三十开外。他的父亲也是木匠。老木匠的称呼应该是他父亲的。可奇怪的是,村 人把老木匠的称呼给了他,而他父亲居然也一点都不介意。原因很简单,他父亲是国家工人,已经不屑老 木匠这个称呼,虽然,他事实上也不过是在另外一个镇上的木器厂里上班,干的也是木器活。但因为身份 不同,他父亲从不接村里的木器活,所有的木匠活

40、由他一人包办。他长得五大三粗,有着杀猪胚的身板。一对剑眉左右横卧,只是那双眼睛长得有些对不起上面的眉 毛,向外看时一只朝里靠,另一只往外斜,似乎是远光灯近光灯装一块儿了。木匠有一个内容是弹墨线,弹前须用眼睛进行目测。他闭上右眼,用左眼瞄。一闭,一睁;再一闭, 一睁,用红铅笔在木头上画一个记号。墨斗在红记号上垂下来,轻轻一“啪,”一条墨线准确无误弹在上面。 削木头时,他闭左眼,右手的斧子利利索索地咬着,啃着,下面是纷纷扬扬的小木片。木匠的工具最烦琐。这些工具似乎是一堆抽象的符号,由木匠在所需要的材料上使用,至于是感叹 号、逗号、句号,还是问号、顿号,全凭木匠的一颗匠心。木匠的工具不能随便拿,如谁

41、想借用,得经过 木匠的同意,否则,私自拿了肯定会出事,要么工具豁嘴了,要么工具咬人。木匠得意地说,我的家伙认 人,只懂我的手,生手握它,它就不乐意。随着屋里噼里啪啦,的的笃笃,堆在院子里的木材慢慢浅了下去。经过木匠的手,它们变得或长或 短或窄或阔,由一根根的木料换成条条框框、板板块块的木材。树上的疙里疙瘩不见了,光滑得像丝绸。 这些还仅是半成品,接下来的时间属于敲敲打打,把条条与框框、板板与块块天衣无缝地进行组合。他虽然长得很粗糙,五官也似乎没有组装好,但他做的木工活却一点都不马虎,尤其深入主妇心的 是他不浪费木料,一根木头取多少料,他心里清清楚楚,按照婶婶们的说法是:“合门合扣”。对一个木匠

42、来说,让一棵树找到自己的应有位置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荣耀。如果让一棵不应该倒 下的树倒下,或者让一棵倒下的树做了一件不应该做的物件,那就是木匠的失职。从某种程度上说,木匠是树的师父。楝树只能做梯子,柳树最好做锄头柄,樟树做上好的箱子。就 像人一样,人人都是一块料,用对地方是成器,没有用对地方,就是不成器。一个做木器的手艺人有了老 木匠的称呼,是村人对他的尊重,人们尊重他从不败业的手艺。木匠的工序非常严谨,得一步步来。砍、削、凿我们喜欢看木匠刨木。木匠双手握住推刨,用 力向前一推,薄薄的刨花像一条绸带一样从刨子的嘴里吐出来,同时发出欢快的哼哼声, “索吱咯, 索吱咯”,木匠的两条腿一前一后,身子

43、随着推刨的前进而往前倾,到了木板的顶端,一个紧急刹车, 像被谁拽了一下似的,手里的推刨立即往后退。推刨一个回合,身子配合数个动作。一块木板得推无数次的刨,刨花一圈圈地堆在脚下,慢慢淹没木匠的双脚。木匠在刨花堆里进进退 退,发出 : 窸窸窣窣的声音,似乎推刨的下嘴唇掉到了地上。我们低头去捡刨花,把口袋装得满满的。我 们把刨花放在破碗里,当作一碗碗菜。我们把刨花挂在耳朵上,套在手腕上,甚至挂在脖子上,刨花成了 我们的装饰品。我们晃着,摇着,也吵着,闹着,似乎听到了刨花发出的叮叮当当。木匠放下推刨,笑眯 眯地看着我们,说:“长大了,我给你们做嫁妆。”我们嘻嘻哈哈挤在一起,从他脚下捧起刨花,然后鸟一

44、样地飞走了。木匠很希望他的儿子继承手艺,可惜的是,他儿子,也就是我同学的哥哥,跟他学了三年的木匠活, 结果只会做箱子,完全不符合当年“三十六”条腿嫁妆的标准。他非常失望,叹息儿子不成器。他可以替 树掐算命数,却无法占测自己儿子的命运与未来。至今,他还没有从老木匠的称呼里退下来。(有删改)8.第段画线部分的语言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3 分)9.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对第段进行分析。(4 分)10.本文的标题“不老的老木匠”很有特色,请加以评析。(4 分)11.乡镇文化部门准备编写乡村工匠名人录一书,村里打算推荐老木匠入选,请你为他写一则100 字左 右的推荐语。(5 分)8(3 分)(1)比拟

45、;(2)用词生动;(3)语言活泼幽默。9(4 分)第段议论,由选用木料到使用人才,深刻;第描写,动作,拟声,表现高超技艺。通过多种 表达方式,使老木匠的形象更加丰满。10. (4 分)(1)老与不老形成对比,激发阅读兴趣。(2)不老,指木匠年轻(三十多岁就被称为老木匠); (3)老,指他的手艺被人认可(从不败业的手艺),受到尊重。(4)没有接班人,至今没有退休。表达 了作者对老木匠的赞美之情。11. (5 分) 出身乡村,服务乡亲;技艺高超,量才而用;热爱工作(敬业);为顾客着想(用料节省);乡 村手艺人的代表。上 海 市 虹 口 区 2021 届 高 三 年 级 二 模 语 文 试 卷(二)

46、阅读下文,完成第 811 题。(17 分)森 林李娟我们在森林里循着声音找到一只啄木鸟。森林里荡漾的气息是海的气息亿万支澎湃的细流汇成了它的平静与沉寂。我们走在其中,根本 是陷在其中,上不见天日,下不辨东西;脚下厚厚的苔藓浓裹的汁水,是这空间中所有透明黏稠的事物一 层一层液化下来的沉淀。我踩上去一脚,瞬间陷入深渊。这森林,用一个没有尽头的地方等候着我们。隔着千重枝叶,目不转睛地注视我们的一举一动。我 们迷路了,我们背靠着一棵巨大的朽木喘息。然后安静,直到沉静。森林开始用一分钟向我们展示一万年。 我们站起身继续向前。忽有遥远的叩门声,如心脏搏动般一声声传来,并且一声声让一切沉下去,寂下去。 我们

47、回头望向那处,仓促间绊了一跤,等踉跄着站起身来,恍恍惚惚什么都乱了血脉搏动与视线混淆 在一起,触觉与味觉难舍难分,疼痛逼入了呼吸。巨大的孤独从我们的脸庞抚摸到心灵我看着这森林, 惧骇深处全是忧伤。我想到了故乡,又想起了其实我没有故乡我们这是闯入了谁的命运?陷入了谁的 痛苦环顾四周,发现这四下里居然只剩我一人,不知什么时候走散了。我大声喊着妈妈。我的声音四处穿梭,寻找,再空空地回来。回到我面前问我:“妈妈?”我跑了起 来,弓着身子,在枝条下、灌木丛中飞快穿行。头发和裸露的手臂被挂痛的感觉从远处暧昧不清地传来。 那痛感更像是谁努着嘴唇向脑子里呵气。我加快了步子。我已经想象到自己四肢布满伤痕地走出森

48、林的情 景那时阳光普照,我却丢失了我的母亲我扒开一丛灌木跳下去。爬起来,一抬头,妈妈正站在不 远的空地上,看着我,竖一根食指在唇前。我们想,这自然界中恐怕再也没有什么力量会比森林更为强大吧?只有森林蕴藏着熊熊燃烧的火焰, 只有森林是天地间最饥渴、最庞大的火种。它在自己的梦中是一片火海,它醒来就灼灼看着在梦中已经被 它毁去的世界。它四季常青,它没有迸出火焰却迸发出簇簇四射的枝条。它死去后仍没有忘记留下一片片 橘黄,赭红尽是被焚烤后才会呈现的颜色。枯枝败叶的最后一笔激情便是极端的枯干凋残,便是等待, 更为无边际的等待。我们湿漉漉地走出森林,像是从大海中被浪潮推上沙滩。我们筋疲力尽。我们最爱的那首歌

49、,那首 热烈、高亢、激越的歌,它什么也没能点燃,它一出口便被打得湿透,一句一句沉重,一句一句坠落。我 们唱出一句,就忍不住泪水长流。我们的歌声多么单薄,而世界多么强大这森林是火焰与海洋交 汇的产物,是被天空抛弃的那一部分当火焰与海洋交汇,排山倒海,激烈壮阔,相互毁灭。天空便清 悠悠地冉冉升起,以音乐的神情静止在我们抬头终日寻找的地方。而那些剩下的残骸渣滓,便绝望地在大 地上向上方伸展着手臂,努力地想要够着什么终于长到一棵树那样的高度,便开始凋零。我们在说这森林。说了海洋又说火焰,唯独没有说这森林中一棵平凡的树木。于是我们离开时,它 便在我们身后轰然倒塌。这是这森林所能制造出的最大声响。这一声响

50、彻山野后,剩下更为广袤的寂 静。这一声不同于山风林籁的任何一声,这一声只喊一声,终生只喊一声。这一声之后,广袤的寂静中回 荡着“笃、笃、笃”的叩门声。妈妈,那又是哪一棵树呢?我们找不到。我们找到的时候,森林将它的咫 尺之遥隐藏到千里之外。我们在森林里目送一只啄木鸟远去。(有删改)8. 根据第段内容概括森林给人的独特感受。(4 分)9. 赏析第段中画线句。(4 分)10. 文章开头和结尾使用了相似却又不同的句子,请分析其作用。(4 分)11. 综观全文,评析第段的意蕴。(5 分)(二) (17 分)8(4 分)答案示例:安静沉寂的空间(或深陷其中难以行走);邈远的心理时间;身体的疼痛;内心的孤

51、独、恐惧、忧伤;宿命感和乡愁;人类的平凡和渺小。评分说明:答对任意 4 点即可,1 点 1 分,共 4 分。9. (4 分)答案示例:这句话写出了森林由众多树木构成,易于燃烧,所以说是“庞大的火种”;森林的常 态是生命(四季常青),但死去以后,不仅色彩与火焰相似(橘黄、赭红),而且留下枯枝败叶等待燃烧, 所以说“蕴藏”火焰而“饥渴”。比喻新颖生动,令人印象深刻。评分说明:火种、蕴藏、饥渴的理解各 1 分,修辞手法与效果 1 分,未结合文本酌情扣分。10. (4 分)答案示例:结构上:首尾呼应,用啄木鸟贯穿全篇,显得整一;内容上:以小见大,用一只啄 木鸟作为森林的代表;开头用“找到一只啄木鸟”提

52、示读者两人刚进入森林,结尾用“目送啄木鸟远去” 收束由森林引发的感兴。评分说明:结构 1 分,内容 3 分。11(5 分)答案示例:第段告诉我们:树木是组成森林的最根本的生命体;它的倒塌声意味着生命的终 结,因而不同于山风林籁;树木的生命只有一次,终其一生才有从开始到完结的全过程。作者在赞美了森 林伟大的力量之后,也向读者展现了作为个体的树木脆弱的一面,借此提醒我们个体生命的价值和重要性。评分说明:分析意蕴 3 分,评价 2 分。上 海 市 普 陀 区 2021 届 高 三 年 级 二 模 语 文 试 卷(二) 阅读下文,完成 811 题(15 分)捧角聂鑫森湘楚市是座千年古城,人们最喜欢的娱

53、乐项目是看戏。本地的剧团不少,京剧团、昆曲剧团、湘剧团,演出总是座无虚席。各个剧种的大腕名角,又各有 痴迷的追捧者,自矜为票友。同尊一个名角的票友,便组合成票社。古城的票社有多少?不知道。但此中人数多、声势大的,人们还是耳熟能详的,比如风云票社。 风云票社追捧的是京剧谭派老生宫商羽。只要有宫商羽的戏码,票友们就会互相吆喝着买票进场,然后是一个“好”接一个“好”地叫得声嘶力竭。因此,有人讥讽风云票社是疯子票社。社长雷宏生听了 哈哈大笑,说:“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也是疯子,这才相配。”雷宏生自小就爱看谭派戏。宫商羽的爹也是谭派名老生,雷宏生觉得宫商羽更胜一筹,比如四郎 探母“出关”一折,饰杨四郎唱

54、“泪汪汪、哭出了雁门关”,他爹唱时拉一长腔,宫商羽改成急促的短腔。 有人问好在哪里,雷宏生说:“此时此刻四郎探母心切,行色匆匆,唱长腔就显得悠闲,不合情理。”“雷爷, 你是真懂戏!”岁月如流,雷宏生年届古稀了。宫商羽从十八岁唱红,已是花甲之人,该退休了,便向剧团领导递 交了退休申请报告。雷宏生听说后,立马领着几个人去劝阻。“宫老板,你功夫扎实,还可以唱个十年八年的,你不能冷了戏迷的心。”“雷爷,感谢各位多年来的呵护。我自感年岁不饶人,嗓子有时就吃力。四郎探母中坐宫一 折,唱叫小番的嘎调要翻上去就不容易了,心里犯怯。”“宫老板,你放心唱,我们在台下观场哩,武捧和文捧都不弱。我想,剧团领导也不会让

55、你退休, 那会影响票房收入的!”宫商羽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初夏时节,古城忽然沸腾起来。从北京和沈阳,邀请来两个京剧团,加上本地的这个,轮番演出谭派老生戏。请来的两位老生五十 岁上下,都很有名。三个老生聚在一块,就有点打擂的味道。而且采用了一个新办法:将谭派名剧的戏码 书于小纸条上,摸到什么戏码就演出什么。宫商羽摸到的纸条上,写的是四郎探母,而且是第一场演出。雷宏生欣喜欲狂。这剧目宫商羽几年不唱了,他们要好好过一回戏瘾!对于捧角,雷宏生胸有成竹。 一是动员多买票,分坐几个区域;二是在关键处叫“好”,声音要齐整有韵味,这叫武捧。雷宏生看熟了宫 商羽的戏,知道何处会出彩,但他特意交代,“叫小番”嘎调往

56、上翻时,“小”字出口就要齐声喊“好”。至 于文捧,票社中有多个笔杆子,宫老板演出结束,马上写观后感发微信群,趁热打铁,让舆论先声夺人。雷宏生特意打电话给宫商羽:“宫老板,你就铆足劲登台吧,湘楚城的戏迷们会为你摇旗呐喊,尽可 放心!”这一晚的四郎探母,果然光彩照人。主角宫商羽如明月当空,光华四射;配角表现不俗,如群星 拱月,相映生辉。风云票社的票友们,分坐于各个区域,叫“好”声此起彼伏,如波涛相逐,惊天动地。当宫商羽在“坐宫”一折中唱道:“扭转头来叫小番”“小”字刚出口时,坐在正中头排的雷宏 生便放开喉咙大喊一声“好哇唔!”这是他与大家预约的信号,于是剧院各个区域也跟着叫起“好”来。 原来“小”

57、字后的“番”字,要笔直地喷射上去升至高位,但在一片叫“好”声中,谁还听得出来?更何 况雷宏生的叫“好”,是最正宗的腔儿,“好哇唔”,提的是一口丹田气,韵味足,懂行的观众又为他的 叫“好”而叫“好”,这场面真是八面威风!第二晚和第三晚的戏码,是北京和沈阳的两位老生,到底是名角,都各有高招,让戏迷们得到了最 大的愉悦。第二轮演出时,宫商羽忽然病了,由他的学生、三十岁的毕敬宫替代出演。雷宏生有些遗憾,但带 领风云票社的老少爷们,视同宫商羽登台献艺,武捧和文捧照样做得严丝合缝。毕敬宫到底出自名师门下, 唱、念、做、打,颇有乃师风范,是个有出息的角儿。为期一个月的谭派戏集中展演,在戏迷的狂欢声中落下了帷

58、幕。宫商羽写了一封致谢信,发在风云票社的微信群里。他说:第一晚演四郎探母,“叫小番”的那 个“番”字,其实没有唱上去,年纪大了嗓子不争气。你们用叫“好”声为我遮掩过去,旁人不知,我却 有自知之明。故向剧团领导力荐小毕代替我出演之后的戏码,他应该做到了不负众望。谢谢诸位多年来对 我的抬爱!我已下定决心退休,但仍会去做培养青年演员和普及京剧的工作。我相信今后,你们会满怀爱 心地呵护毕敬宫这一辈青年演员!雷宏生读信后,满眼含泪,禁不住大喊了一声:“好哇唔!”8. 结合上下文,分析第 段“摸纸条定戏码”这一情节设计的妙处。(3 分)9. 以第段为例赏析本文的语言风格。(4 分)10. 第和段三次出现“

59、好哇唔”,作用有所不同,请加以辨析。(4 分)11. 有人说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雷宏生,有人说宫商羽也是主人公。请结合全文,就此谈谈你的看法。(4 分)8. 增加三方打擂的新鲜感和紧张感,设置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下文宫商羽因抽签不得不表演自己力 不从心的剧目四郎探母, “摸纸条定戏码”的设计为这一巧合张本,使情节的发展更真实可信。 9. 文雅凝练,具有节奏感,1 分;从用词(多用成语、四字短语)、句式(整散结合)、修辞(比喻拟人、 铺陈夸张)等角度举例分析,2 分;赏析评价 1 分(渲染古典戏剧氛围,增添历史文化气息,富有画面感和 感染力,符合小说设置的场景以及表现的主旨等)。10. 第一次“好哇唔”是捧场叫好、掩盖表演不足的暗号,推动了情节发展;第二次“好哇唔” 塑 造典型人物形象,展现出雷宏声专业票友的懂行和功底;第三次“好哇唔!”在小说结尾点睛,表现出 对宫商羽艺德与人格的赞美,对其培养青年演员、普及京剧等传承戏剧文化之举的高度肯定,与之前市场 炒作式的捧角叫好形成鲜明反差,深化了主旨。11. 重在理由阐述。评分角度:小说主旨的理解和确定主旨的依据 2 分,人物形象及其与主旨的关系 2 分。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