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在现代大众传媒中的转变

上传人:孙哥 文档编号:167406725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5.8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传统媒体在现代大众传媒中的转变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传统媒体在现代大众传媒中的转变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传统媒体在现代大众传媒中的转变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资源描述:

《传统媒体在现代大众传媒中的转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媒体在现代大众传媒中的转变(3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摘要传统媒体主要包括了电视、报刊、广播这个三大类型,但随着科技的进步, 互联网迅速普及,手机电视、PTV、虚拟社区、博客等新媒体不断涌现,冲击着 传统的媒体格局,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不再是传播信息的唯一权威与途 径,新闻传播进入了媒体的大众媒体时代,传播方式上不仅仅局限在传统传播媒 体或是新式传播媒体,而且是呈现现出一种纵横交错的状态,真个社会的信息编 织成为一个巨大的网状信息,信息是存在于每个社会角落之中的。自二十世纪90 年代初广播的首次革命,广播频率专业性更强、更多类别广 播成为主导趋势,其后随着广播自身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新兴大众媒体的流行, 广播面临着一次更为深刻的改变,这次的改

2、变让广播以更多的形态出现在大众面 前。信息革命为广播带来更多的技术,例如网络传播、卫星传播、数字技术都与 传统广播进行了融合。本文主要以广播技术发展带来的多元化传播现状为引入 点,分析传统媒体面对现代大众媒体发展而遇到与一些瓶颈越问题,特别针对广 播媒介的发展出发,以新旧媒体相互借鉴发展为视角,同时也根据如今各类型的 新兴媒体对于广播带来的影响,同时根据手机、网络等方式拓展广播外来发展路 径。本文根据广播发展的基本特点出发,同时通过个案分析出广播发展遇到内在 原因和外部媒体环境变化的原因,同时也提出相关的改良措施,例如,提高广播 的播放速度,为了适应电视新闻播报的及时性,广播新闻要进行时间差的

3、改良, 不断的稳定和拓展广播的收听人群。本文也根据广播与新兴媒体发展的融合点进 行扩展思考,希望能够通过手机广播的模式给广播业务带来新的发展路径,也进 一步的分析了手机广播为广播业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同时也分析了手机广播发 展存在的障碍,并分析了广播业务以后发展方向。关键词:多媒体,广播媒介,多元化ABSTRACTThe traditional media including television, newspaper, broadcast the three types, but with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growing

4、 popularity of the Internet, mobile phone TV, PTV, virtual community, blog, the continuous emergence of new media, the impact of the traditional pattern of the media, the traditional media newspapers,radio, television is no longer the only authority andthe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the disseminati

5、on of news media , into the pan media era, the propagation mode is not limited in the traditional media and new media , and is arranged in a crisscross pattern showing a state, a social message woven into a huge network of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is present in every corner of society. Since twentie

6、th Centur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90s radio broadcasting frequency for the first time revolution, more professional, more categories broadcasting has become the dominant trend, then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adio technology and popular emerging mass media, radio faces a more profound change,

7、this change to broadcast to more appear in public. Information revolution brings more for broadcast , such as network communication ,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 digital technology and traditional broadcast by fusion. Spread the diversification status in broadcast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brings to t

8、he analysis of tradition media ,in the face ofmodern mass media development bottleneck problem encountered with some more , especiall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roadcast media , new media and learning from each other in the view of development , but also according to the various types of new media now

9、 for broadcast brings , at the same time according to the mobile phone , Internet and other means to expand the broadcast of foreign development path.According to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broadcasting development ,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he case analysis the broadcasting development encounte

10、red internalcauses and external causes of the media environment changes ,also puts forward theimprovement measures, such as improving the playback speed related , broadcast television news broadcast , in order to meet the timeliness , improvement of broadcast news to the time difference , the stable

11、 and continuous expand the radio listening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f point broadcast and new media to expand thinking, hope that through mobile phone broadcast mode to bring new development path to the broadcasting business, and further analyzes the positive influence of mobile phone

12、broadcast from development of the broadcasting industry, but also analyzes the existing development hand machine radio obstacles , and analyses the broadcast servic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Keywords : multimedia,broadcast media,diversification目录摘 要1关键词 1ABSTRACT2Keywords3目 录31 绪论51.1研究意义51.2研究方

13、法61.3国内外研究成果61.4研究的创新之处91.5研究的不足之处92 现代大众传媒对传统媒体的冲击92.1各类传统媒体的特点92.1.1报刊的特点102.1.2电视的特点102.1.3广播的特点112.2现代大众媒体的泛化趋势112.3大众媒体冲击下的广播业务122.4广播发展自身存在的不足133 广播的跨界新转变153.1 网络广播与传统广播的融合153.2手机广播与传统广播的融合173.2.1 手机广播的优势173.2.2 手机广播的特性174 广播电台与现代传媒的融合以上海东广电台为例184.1东广电台的发展184.2现代传媒环境下东广电台的新变革224.3东广电台新变革的经验245

14、 小结275.1广播业新转变的相关建议和方案275.1.1解决广播时效性的弱化275.1.2解决广播互动性的弱化325.1.3解决广告价值的弱化335.2研究展望35参考文献:381 绪论1.1 研究意义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迅速普及,手机电视、PTV、虚拟社区、博客等新 媒体不断涌现,冲击着传统的媒体格局,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不再是传 播信息的唯一权威与途径,新闻传播进入了媒体的大众媒体时代。大众媒体时代 的传播表现出新的特征:信息通道越来越多样化、多元化。例如,各种媒体信息 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这些信息不仅可以从我们以往司空见惯的传统媒体上来, 而且可以从新兴的网络媒体不断及时更新,

15、还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通信设备进行 信息交换更新。在这个大众媒体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变得更加的容易,各种类型的 信息媒介、渠道不断的延伸和扩展,特别是电子信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的发展 都使得电视、手机、电脑等都成为了大众获取信息的路径。但我们可以看到一切 能够起到联通信息作用的媒介都成了媒体,大众媒体时代也就真正的到来了,这 种类型的信息传播的特点就是普及率广,不断的延伸进组织、大众、人际等传播 之间,而且传播方式上不仅仅局限在传统传播媒体或是新式传播媒体,而且是呈 现现出一种纵横交错的状态,真个社会的信息编织成为一个巨大的网状信息,信 息是存在于每个社会角落之中的。如今广播面对各种新旧媒

16、体的冲击,广播媒体的发展空间越来越狭隘,从前 很多广播听众渐渐被分流到更加丰富的媒体市场之中,当然不止我国出现了广播 受众群体的大幅度减少,全球范围内的广播收听都是逐渐在减少。在美国爱迪生 公司的调查显示,在最近十年中,青少年阶段的广播听众下降了 40%,所以美国 广播不得不将自己的听众群体调整到更高的年龄层,但是这部分年龄的消费群体 的消费意愿比起青少年来说要低很多。加拿大广播电视通讯委员会发布了一份统 计报告显示,加拿大人在 2006 年听广播的时间继续减少,尤其是青少年及年轻 成年人的情况最为显著。根据加拿大2006 年秋天的调查周期间,加拿大平均听 广播 18.6 小时,低于 2005

17、 年的 19.1 小时,比广播最受欢迎的 1996 年更减少近 2 小时。而在我国,网络迅速普及与加快的生活节奏,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网络 作为自己了解讯息和闲暇娱乐的主要方式。调查显示, 2006 年至 2009 年上海广播人均收听时长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由 2006年的每天人均时长 92 分钟,下降至2009年的人均时长 80 几分钟。这其中 看似变化不大,收听时间上一天中平均只有 5 分钟的差距,但实际上,这种微小 的趋势,显示出有部分受众已经开始减少收听时间或是逐渐远离广一播媒体,这 是一种必须引起广播从业者一关注的现象。收听率下降所带给广播的连锁反应就 是市场占有额始终在低水平徘徊。根据

18、今天的调查发展,至今已经有三百多家的广播电台,市场仍然是呈现出 扩展的趋势的,而且广播的广告收益虽然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应该看到广播广 告收益只是占到总体广告经营媒体额度的 3.6%。只是电视与报纸的零头。其中 电视的广告额达广播广告额的 7 倍以上。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夹击之中,从目 前各种机构的统计数据来看,广播收听率下降、收听人群年龄偏大、广告份额有 所下降己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再从广播媒体内部来看,近几年广播发展 进程的重要举措就是窄播化。在现有的广播发展格局中,广播的类型被细分,娱乐功能已经从传统广播中 进行了剥离,新闻广播、音乐广播、交通广播等多频率并存,共同在有限的广播 市

19、场中进行着竞争。对于新闻广播而言,不仅面临着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压 力,娱乐性广播对市场的分化,同时还有来自于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冲击。在 这种格局之下,新闻广播作为传统媒体应该在这个大环境下如何转变是一个非常 亟待解决的问题。1.2 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方法,根据已有的资料分析传统媒体发展的历史, 同时根据如今网络媒体的各种资料分析现代大众媒体发展的趋势,以及大众媒体 时代对于传统媒体广播的影响。个案分析方法,以具体的手机广播为例子讨论广播在新大众媒体发展的趋 势,同时文中以东广新闻台为例子探讨广播媒体发展遇到的瓶颈。1.3 国内外研究成果从现今媒体发展的格局来看,传统媒体与新媒

20、体之间并不是完全割裂的竞争 关系系,更多的是呈现出一种相融共存的状态。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所发布的信息 派气部分来自于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纷纷把自己的触角延伸到新媒体, 开拓自己新的生存空间,媒体融合的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和发展。普尔教授提出了媒体融合理价这个概念,随着如今媒体融合程度的不断加 深,这个概念也引起了更多学者的研究和关注,的确,目前各种媒体模式的不断 革新,媒体融合也已经成为未来媒体发展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所以媒体融合也 成为新闻媒体界的新兴词汇。根据媒体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普尔教授以技术发 展的视角出发,指出数码电子科技的发展让各种类型传播方式能够渐渐走向统 一。八十年代,

21、这个是词个人电脑。九十年代,这个词是互联网。而接下来的十 年,关键词将是融合。目前在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己经成立了专门的媒体融合专 业,2009 年 8 月,该学院的媒体融合专业教授专门前往广东佛山传媒集团开设 媒体转变融合战略技术高级研讨班,在中国传媒界再次引发了对于媒体融合的高 度关注。作为媒体融合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与总结,美 国学者曼尼独创性地提出了“大媒体”概念,他在自己的著作大媒体潮指出,传 媒业将不分领域全面竞争,传统媒介、网络甚至电信业最终都将统合到大媒体业 这种形态之下。大媒体整体的发展会不断复合膨胀式的发展,但是也应该看到媒 体内部会有新的一系列的毁灭和重

22、构,他指出不同类型的媒体企业都会投入一个 统一的大型市场,媒体市场的竞争属性会不断的深化。依据外国学者的研究,我国学者对于传统媒体在新的大众媒体中的改变也有 一些具体的思考和研究,其中王世新指出为了使得传统媒体更加能够满足当前高 速发展的媒体环境,媒体融合是个一个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其分析了融合的目的、 手段以及新旧媒体融合的路径,这条路径的发展是以受众群体的消费为指向,其 融合过程包括了形态的媒体模式,其融合过程是网状连接的。比如,无论什么时 候、什么地点,现代化的媒体都能够及时的提供媒体受众群体各种类型的服务, 这当然也是大多数媒介在信息技术化时代发展的主要目标。与上述观点比较而言,姜进章等

23、人的观点更加直观,他们认为新旧媒体的融 合、转化都是建议在信息数字化的基础上的,而且各类型的媒体,无论是传统媒 体广播、报纸,还是新兴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体形态都不断在内容、形式上渐 渐合为一体。最后,所有媒体形态都会统一的展示在数字媒体平台之上。新华社陆小华结合当今媒体发展实际提出了数字媒体观,数字媒体观就是把 各种类型传媒形态都看做统一的技术内涵、运作方式。例如,广播、电视、网络、 手机等都是以数字技术为基本内核,这些媒介形态还有着共同的运作规则和分享 平台,区别只是传播的具体方式、手段、路径、及其运作规则、分享基础的不同 传播方式、不同传播手段。随着如今数字技术的发展,不仅创新出吸新的媒

24、体心 态,同时为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带来了更多的发展平台,而不能以简单传播方 式革新就淘汰传统媒体形态。当然也有学者观点提出嫁接媒体模式发展,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里,不同类 型媒介根据自身的优缺点,发展本身的同时,以一种嫁接的方式协同发展,同时 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各个类型媒介形态的不断分化,不同媒介形态被打乱, 随着市场的发展就不断对自身进行定位、分化、衍生。王丽系统指出了我国大陆类型化广播发展可能遇到的障碍并提出了实践性 强的突破路径,以及对以后广播发展的趋势做了一些具体的分析。具体指出美国 和台湾类型化广播发展特点,同时分析了新媒体背景下我国大陆类型化广播发展 现状,同时分析我国广播发展

25、的自身缺陷,提出了我国大陆类型化广播发展的具 体障碍:制度瓶颈、运作模式瓶颈、技术瓶颈,并且有具体地提出各地实施类型 化广播的具体对策。这些措施应该对正在实施类型化广播运作的电台有一定提示 作用;特别是关于以媒体市场和听总资源为改革点,以建设类型化广播联播网或 是联播联盟的网状系统,这些有着预测性和实践性的策略,对广播类型化发展有 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陈霞指出对于广播业来说,广播业要不断的纵深发展,提高广播在如今种类 繁多的媒体形态的竞争力,要在不同地区的广播节目进行联合经营,整合分散的 广播资源,但是因为我国广播体制中四级办台,各个地方刚播采用的是独立运作 的经营方式,广告和相关业务开发也缺乏

26、系统性的策略和规则。潘笑天分析新加坡新传媒集团发展模式以后,提出传统媒介广播发展的新路 径,这是一个内在缺陷弥补和衍生发展的过程。在广播融合和分化转变的过程中, 曹璐教授提出了他的构想:通过互联网信息传递的及时性,提升广播信息更新的 及时性,拓展广播获取信息的渠道,同时借助网络平台传播的高效率,提高广播 节目的效率,同时借助网络微博、提高广播听众参与的即时性。并且根据新兴媒 体市场受众群体类型进行广播节目定位,传统广播模式的受众群体、新兴模式受 众群体的节目策略,并且对广播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王金云指出媒体外部发展 对广播发展影响并不是绝对的,广播媒体要得到真正的发展,必须从自身出发, 以优质

27、的节目、新颖的内容获得更多的受众群体。1.4研究的创新之处本文的主要创新思路:在大众媒体背景下,对于媒体融合的大趋势,广播己 经无法回避。多媒体并存竞争对广播而言有着双层含义:一方面,多媒体时代新 闻竞争日趋白热化,要保持不败,不被边缘化,广播媒体必须立足新闻本身,加 强新闻报道能力,提高新闻报道速度,形成新闻优势,培养和稳定自己的受众群; 另一方面,新技术的应用和新媒体的涌现为广播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丰富了广 播的媒介形态,让广播有了更大拓展空间,广播应当主动寻找与新媒体的契合点, 利用新媒体扩大自己影响力与受众群体。1.5研究的不足之处本文侧重于采用文本分析的方式进行研究,对于个体案例的研

28、究不够深入, 并且没有通过采访和亲自调研的方式进行了解,对于个体案例材料的准确性有待 考证。本文研究的主要是手机广播模式,由于主题有限,对于日渐新兴的网络媒体 与广播媒体的融合只做出了浅显的阐述,并未就广播媒体如何通过网络来促进自 身发展的新模式进行具体的探索。本文对于广播发展模式的未来探索有限,由于受到当前媒体形态发展的制 约,不能预估出广播与新兴媒体形态的融合状态,本文只能就当前新媒体背景下 的广播发展提出相应的措施。2 现代大众传媒对传统媒体的冲击2.1各类传统媒体的特点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把传统媒体也成为平面媒体,最开始传统媒体就是衍生于 广告界,因为报纸、杂志上的广告都是平面广告,传统媒

29、体是相对于近几年兴起 的网络媒体而言的,以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即通过某种机械装置定期向社会公众 发布信息或提供教育娱乐的交流活动的媒体,平面媒体即传统媒体主要有三大内 容,电视、广播、报刊。2.1.1 报刊的特点第一,报刊受众群体。所有收入阶层、受教育程度、年龄、民族背景不同的 人都是报刊的读者。他们广大众分布在城市、郊区、城镇等,根据我国统计的数 据显示报刊是一种比较稳定的传播方式,而且被大众接受度和认可度较高,因为 大约有近 70%的成年人都会一定程度受其内容的影响。第二,报刊还有传播普及度高,阅读人群广泛而且稳定,一般情况下,各省 市的综合性报刊发行量十分稳定,而且区域性报刊的读者都是稳定

30、,而对于一些 特殊内容报刊就有自己忠实的读者,而且报刊的信誉度较高,读者相信其报告新 闻的真实性。第三,报刊的广告效应更能够获得读者的信任,而且因为广告的篇幅可以自 由控制,报刊的印刷周期短,可以根据具体的广告要求随时变更要刊登的内容, 而且广告内容的色彩、图像选择较多,广告主可以根据具体的市场的走向及时的 调整广告内容,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报刊的广告比较单调,很多读者都会跳过广告 阅读,广告的效果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第四,报刊的保存度高,因为报刊作为纸质的传播方式,比起电视、广播有 更高的课收藏性,有很多读者都有收集报纸新闻的习惯,这使得报纸不仅具有传 播价值而且具有收藏价值。第五,报刊的生命周期

31、补偿,因为报刊内容具有即时性,一般报刊的周期都 比较短,人们主要事项通过快速的阅读了解社会上一些新消息,例如,日报来说 生命周期就只有二十四小时。2.1.2 电视的特点第一,因为随着电视机在千家万户的普及,广告主对于电视广告的传播作用 是十分看重的,而且电视传播广播的效果更加的直观和具有主动性。电视内容具 有视觉上的感染力,电视包括了图像和声音,其广告内容更佳具有可信力,而且 能够大大的刺激消费者购买的欲望,而且电视作为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信息来 源,电视播放的内容对日常生活的方式都有很大的影响,电视的传播作用不仅具 有娱乐的性质,而且能够起到教育大众的作用,因为电视是我们生活中十分重要 的一个

32、部分,大众对于广告内容的信任度较高,例如,经过调查很多市民都相信 具有电视广告能力的品牌商会有更好能力做好的产品,所以具有电视广告的产品 更加的容易获得大众的认可。第二,电视节目中播放广告的时间较短,只有依靠重复播放,或是在黄金时 段播放才能使得受众群体更多,电视广告的成本比较器报刊、广播来说成本更加 的高昂,因为制作成本包括了一些明星的代言费用和拍摄费用,而且根据播放的 电视台不同,时段不同都会有不同价格选择,而且电视广告对于受众群体的特性 适应力较差,因为电视广告是随机播放的,这里的受众群体不一定潜在的消费群 体,所以这会一定程度上减弱电视广告的作用,以上通过电视广告的性质也带出 了电视节

33、目本身具有的属性。2.1.3 广播的特点因为下文具体有针对广播自身的优缺点的表述,这里简单阐述广播广告的特 点,广播广告的成本比起上述两种传统媒体来说更加的低,因为广播广告主要是 通过声音的方式进行传播,并不需要复杂的印刷和编录,而且可以根据收听率及 时调整广播的广告内容,而且广播的即时性是所有媒体中最强的,广播在播放中 都可以及时的插播刚刚发生的新闻事件;广播广告的不容被大众所记忆,所以今 天很多广播广告都只是起到次要辅助的作用内容,而且广播广告的可传播的商品 信息较少,很多类型的产品都不适合通过广播广告的方式进行宣传,一些可视性 价值高的商品很难通过广播广告的方式激起大众了解和购买的欲望。

34、 2.2现代媒体的泛化趋势大众媒体从广义上来说,就是指能够通过声音、文字、图像等多种类型传播 信息的手段、方式。狭义方面的媒体主要指通过两种或是两种以上的传播方法、 载体,例如,因特网。有学者分析在二十一世纪,一个新兴的传播整合模式已经 向传统方式席卷而来,但是因为数字化技术的革新,新兴媒体又有了新的特征, 第一是媒体的概念不断的得到扩展,上文提到过传统媒体主要是三大媒体,如今 兴起互联网传播,但是通过电子数字化革新以后,媒介本身大大扩展,例如智能 手机、电子娱乐、网络等等都是包含在里面,这时候的媒体内涵是大大扩展了的。 第二因为不同媒体之间相互性加强。媒体可以通过多种终端进行接收,所以各类

35、型媒体之间的交流大大加强。第三,各类媒体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变化,由以前相 互争夺客户市场,到现在的合作性的交流关系,这个时候各类媒体融合性更强。如今我们俨然进行买入一个兴起的多媒体时代,但是因为大众对多媒体内涵 常识性的理解错误,多媒体主要是指通过处理、分析、存储、展现两个或者两个 以上的不同种类的媒体技术,主要内容有声音、图像、文字等内容。但是多媒体 的内涵是与媒体概念有一些区别的,媒体包括了五大部分,主要是根据人们接收 信息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主要感觉媒体、表示媒体、显示媒体、存储媒体,而 如今兴起的多媒体,主要是其中表示媒体而非其他。传统媒体的上述五个内容都 已经渐渐被兴起的科技技术所冲击

36、,而且其中的表示媒体的冲击更为严重,因为 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终端接收媒体服务,所以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受到了一定程 度的威胁是必然的,例如传统媒体电视节目大多都转移到网络播放,以评定电视 节目的收视率的指标也大大降低。这也正是表明以前的受众群体的选择成为一个 类型生存的重要标准,因为以前媒体类型不多,大众都是被动的接收媒体服务, 而且如今媒体信息时代的大爆炸,导致大众选择更多,以大众选择主导的媒体市 场也成为传统媒体转变的主要原因。2.3 泛媒体冲击下的广播业务广播和电视、报纸一样,都面临来自网络传播的冲击。由于数字化不仅仅是 属于网络传播的专门技术,它为所有的信息传播系统所用。因此,当网络似乎

37、也 可以兼顾传统媒体的全部传播优势,大有取代传统传播媒介的势头时,传统媒介 也通过数字技术,使自己的优势有了质的飞跃。数字技术不仅提高了传输信号的 质量,也提供了更多的频道用于各种信号的通过。广播电台拥有更多的播出频道承载节目信号,这是许多电台已经解决或者正 在着手解决的技术问题。关键是否能使这些节目吸引听众的注意,播出听众喜欢 的节目。一方面,生活本身的丰富多彩和千变万化,使得节目的种类和样式不可 能由一个制作机构永远垄断;另一方面,频道的增加与听众选择的多样化,会加 大节目的种类和数量。节目要有特点,要减少重复,仅仅靠原有节目制作部门难 以胜任。新的内容,新的编排,新的播出方式在传统的制播

38、合一的机构中,很难 有新的起色,犹如工业化生产一样,规模越大,流水线作业效率越高,大规模的 需求不可能以小作坊的方式生产。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横向联合与纵向合并之风已成气候。建立更强有 力的组织,以保证节目生产的高度集中化,增强竞争力,优化和加强传播,销售 业务,开拓和扩大国内外市场。这种巨无霸型的传媒集团有经济实力为研制,采 取高新技术大规模的投入资金。它们用充足的资金摄录大批有吸引力的节目,这 是财力有限的小公司办不到的。即使现存的播出机构不实行制播分离制度,民间 的或者经过市场结合在一起的节目机构不断出现。这种小投入,小制作的节目所 展示出的分类化、多样化、个性化的节目,往往选择大型

39、节目制作机构不屑一顾 活着无暇顾及,始料不及的内容。这些节目直接售给播出机构,占据播出频道, 有着理想化的播出效果。对于播出机构而言,购买品质好,成本低,听众喜欢的 节目要比自己制作经济,效果也好。随之而来的广播节目消费方式的变化,即个人购买节目品种进行消费。同时 我们也要看到由于听众获得信息的能力悬殊,例如经济原因使得某些人不能享受 个人选择点播节目的待遇,就有可能出现“信息富裕”和“信息贫穷”的差距。 这种差距造成机会的不均等、不公平。有经济实力的人能够选择媒介提供更多的 服务,媒介也乐意听取他们的建议。对于那些付不起费用的人来说,多样化节目 没有意义。因此,在媒介小众化服务的同时,设置公

40、共频道,为大众化需要提供 足够的节目内容,也是频道专业化不能忽视的一个方面。公共频道在许多国家作 为校正国有电台或商业化节目的样板存在,起到模范作用。 2.4广播发展自身存在的不足广播的传播也充满了其他限制,广播的传播对象不仅是一个广大众的群体, 信息的接受者和传递者之间又相距遥远,信息的发出承担着目标不确定或者被误 解的危险,信息接受者不同与面对面传播能够给予及时反馈,而信息的发出者也 做不到及时的回应。因此,广播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要承担更多的附加信息。广播声音的传播限制体现在广播节目中则呈现出不断追逐流逝意象的特征。 需要不断确认节目的内容广播节目虽然存在于时间之中,需要不断进行节目的预 告

41、和回放。在电影或者戏剧的欣赏中,虽然它们的内容也存在与时间中,但内容 的情节性让观众能够在一种结构性的情境中,前后的勾连是有情感规律可循的, 并与观众的情感经验相吻合,而广播往往是由一个个不连贯的传播单元组成,经 历着文字意义上的不断变化。广播节目之间的连缀和衔接,可以通过话语勾连, 也可以用无声的间隔方式,当然也可以使用主题音乐的方式等等。需要不断确认 电台类型,节目类型和主持人的存在。有统计表明,在电台节目中,大约有三分 之一的内容是用来呼号电台的名称,节目的名单,甚至是确定主持人身份的。强 调人际交往的语言运用,强调对状态的描述。广播因为声音传播的特点,要求广 播话语和其他广播符号的运用

42、符合人类听觉接受的特点。例如,强调广播话语具 有人际交往话语的特点,在话语表现上强调发挥话语,音乐和印象的叙述,描述 功能。因为广播听觉文本毕竟不能像报纸一样可以浏览,反复阅读。必须承认,尽管受众依然有对广播新闻独特的需求,但广播新闻的总体覆盖 人群正逐渐减少。虽然这种减少是受众选择面增加的结果,最终将趋于稳定,但 这并不意味着广播新闻应当放弃对市场的分析和幵拓。收听群体的流失,主要由 于广播新闻曾经的“唯一”特点不再“唯一”。这些特点即时效性和互动性。时 效性和互动性在网络时代已不专属于广播新闻,而是进行了细分。正如前文提及 的那样,如果受众需要明晰地表达观点,他可能倾向于参与广播讨论;如果

43、他只 是想宣泄一下情绪,网络无疑是更好的选择,而不必在广播热点和短信平台上做 无用功。而与网络相比,广播新闻在时效性方面不占优势。网络新闻的发布者可 以是事件现场的任何人,对内容的要求并不细致,而广播新闻只能将其作为线索, 仍需派出采编人员对新闻源采访核实,速度上必然会慢一拍。如果为了挽回受众, 单一地模仿互联网的快和情绪表达,既会导致同质竞争的内耗,也不现实。时效 性和互动性依然是广播新闻的重要特色,要破解两者在现阶段的弱化,必须把握 其在网络时代的新特征,为其赋予新的时代特色。3 广播的跨界新转变广播媒介的优势是传统广播的发展,主要是目前占主导地位的模拟广播,但 是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变革融

44、合导致广播媒介传播向着多元的方向发展,出现了 数字广播、网络广播等新的广播传播形态。这些新的广播传播形态对传统广播带 来了很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网络广播与传统广播的融合第一,网络广播是对传统广播的补充。拓展了传统广播的传播空间也意味着 拓展了受众的选择空间。传统广播的接受范围是有限的。一般而言,车载收音机, 传统的收音机,是当今广播受众的主要接受途径。但这两者的接受时间都是有限 的。特别是对于上班族,不可能一直在车上收听或者使用传统收音机收听广播。 因此,当他们关闭收音机,就不再是广播受众了。这个时候,网络广播就成了一 种更好的选择。办公室上网的电脑或者利用可以上网或者有

45、内置 FM 的手机, 就可以方便地收听广播。从这个角度来说,网络广播拓展了传统广播的传播空间。传统广播的传播手段是很有限的。在一个城市收听广播是以 FM 为主的。 中波和短波的信号都不是很稳定,收听效果也差。如果仅仅通过收音机收听调频 节目那是很有限的。网络广播则突破了这种地域限制,只要有一台联网的电脑, 只要电台开通了网络广播,那么就可以通过网络收听了全国和全球任何一个地方 的网络电台。从这个角度而言,传统广播的传播空间大大拓展。现在很多网络广 播都提供了在线点播和下载的服务,从这个角度而言,传统广播稍纵即逝的不足 得到了弥补。广播的听众都是比较被动的,但是广播一旦错过了播出的时间,就 错过

46、其播放内容,但是网络广播给受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不仅可以选择收 听的时间,也可以选择收听的内容,也可以重复收听,这大大提高了传统广播的 传播效果。与其他传统媒体相比,广播大大的加强大了大众与广播节目之间互动交流, 这也是广播的优点之一,广播以前与受众群体的交流主要是通过电话或是短信, 因为网络与广播的结合可扩展两者的交流方式。广播的第一次变革就是由电话热 线与广播相结合,这不仅的满足了大众对于广播内容参与的愿望,而且使得本身 发展较为封闭受限的广播得到了新的发展契机,但是因为电话热线的线路限制, 以及电话沟通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所以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广播节目的质量产 生很大的影响。但是就在

47、热线电话与广播的发展遇到瓶颈是,手机短信参与的功 能使得广播的发展更加的具有多元性,广平台的发展使得广播的受众群体大大的 扩展。以热线电话为开始,广播就步入了即时互动传播时代,短信平台和网路直 播贴的出现和运用,丰富了广播即时互动传播的方式,使得互动传播变得更为容 易和普遍。网络直播贴,就在广播节目开播时,以 BBS 的形式所开通的供传播者和受 众争对节目内容进行及时互动传播的方式,节目一结束,帖子随即关闭。首先, 网络直播贴克服了广播传播在地域上的限制。只要是网络普及的范围内的大众都 可以收听网络广播,参与到直播帖的互动中去,它扩展了大众之间的交流方式, 听众可以使用图片、音频等多种方式参与

48、广播节目,在网络 BBS 上的互动是所 有参与者都可以看得见的,这比发短信更具有可视性,不单单只有主持人看见, 选择性的回复,这大大的增强了受众间的互动交流热烈度和激情。第二,网络广播难以完全代替传统广播,网络广播现在还有很多的局限性:1)受众群体尚未形成。目前的广播受众仍然没有真正过渡到通过 Internet 来收听广播节目。于网络用户来说,一台电脑是必须的。除了在发达国家计算机 的普及率较高之外,在很多的发展中国家,电脑的普及还需要时间,以中国为例 如,我国的计算机的普及虽然在提高,但是网络用户的增加还是比较缓慢,而且 主要集中在城市。即时在发达国家,也并没有固定的网络广播受众群。2)声音

49、传输不稳定。做为声音媒体,广播电台对音质传播的技术要求较高, 但造成网络广播收听效果不稳定的因素是很多的,其中包括电话线,光缆系统的 状况对信号传输的影响等,这些都会影响网络广播的传播效果。3)资金条件的限制导致网络广播难以形成规模化的发展,加入网络的运作 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这其中不仅需要前期在硬件系统方面的投入,也需要日 常维护其正常运作的费用。根据一些资料看出英国广播公司开启网络广播时代的 成本高达三千万英镑,美国之声的初期投入也有 200 多万美元。这种投入对一般 电台而言,是难以承受的。因此,网络广播对传统广播而言,在点播业务和互动 方面补充了传统广播的自身缺陷,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网

50、络广播只是广播发展一种 新渠道,而不能代替传统广播的发展模式。3.2 手机广播与传统广播的融合手机广播模式就是利用手机本身带有的收音机共和网络服务功能来收听广 播,这也广播媒介多样发展的较为普遍的一种类型,手机广播主要通过内置的协 调器,或是通过无线网络连接收听。根据我国信息机构调查统计截止上半年度我 国电话用户已经超过十亿,移动用户就达到了斤 7 亿,电话不单单是成为通讯工 具,而且成为一种新兴的媒体。3.2.1 手机广播的优势手机广播不仅将广播与手机特有的媒体功能相互融合,而且实现了两者的信 息共享、个性化定制服务等功能,它实现了广播的地域限制、时间限制等缺陷, 提高了广播的收听率,而且通

51、过新兴媒体实现了广播的跨越发展“手机广播”是 手机媒体的一种典型运用。它将广播媒体与手机媒体功能有机结合。特别是移动 电话网络功能的革新,手机上网费用大大的降低了,手机广播的运用也更为广泛 和普遍,手机广播当然也成为电信服务市场的新业务,手机广播节目也不再受到 每日固定时间的限制,增加了节目的重复收听率,手机广播成为大众选择收听广播的主要形式。3.2.2 手机广播的特性(1)手机广播实现了各媒体类型之间的信息共享,手机从以前的通讯终端 转变成一个信息交流的新媒介,广播此种类型的转变也正是信息时代的最明显的 媒体特征,手机与广播的结合可以弥补广播自身缺乏视觉感受的特点,使得广播 突破自身存在的缺

52、陷,而且通过网络手机服务收听广播,可以同时享受多重媒体 资源服务。(2)手机广播弥补了广播播放的单项性,增加了广播与受众群体之间的互 动交流,手机作为通讯方式增加了广播交流方式,收听群众可以及时的通过手机 短信、电话来与广播主持人联系,而且通过手机网络服务的方式可以让客户通过 微博、BBS交流版的方式进行沟通。(3)手机广播为广播服务增添更多的个性化特色,手机广播实现个媒体的 单人滑,手机作为个人的服务终端,可以使得人们能够及时的收听到广播内容, 而且手机终端的普及性是任何媒体终端都无法比拟的,这使得使大众传媒和个性 化传播良好融合,实现广播媒体点对点传播的效果,而且手机广播实现了广播听 众接

53、收的主动型,每个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点播任何广播节目,而且不受具 体的广播播出时间限制。(4)手机广播节目的分类更加明确,因为服务化和定制化的广播节目增多, 客户个人的选择成为一个广播节目存在重要指标,所以广播节目会根据手机群众 的特点不同而进行客制化的定制,所以手机广播节目分类会更加细致。4 广播电台与现代传媒的融合以东广电台为例4.1 东广电台的发展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使得人们对信息量的渴求加大,广播随意性强、短平快的 特点,使得忙碌的都市人在洗脸、刷牙、早餐甚至上班途中都可以随时收听广播, 并获得一整天的信息资讯。现代生活中,人们在城市中移动的时间越来越长,移 动过程中对于信息的需求也在增

54、加。这种受众收听原动力的变化意味着广播新闻 节目内在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更多信息、更迅速、更简明、更灵活将是以后广 播新闻发展的主要方向,这种广播发展的大趋势正是东广新闻台诞生背景。从上海广播格局来看,有990 新闻频率、792 都市频率、上海交通台等频率 都有自己专门的新闻报道栏目,新闻节目的播出时间基本集中在早间 6 点至 9 点,晚间6 点到7 点,以及每个整点的固定十分钟左右新闻,其中穿插谈话类、 热线类、服务类节目,缺少一个能随时满足受众信息需求的新闻台。从东广新闻 台的设立初衷来看,根本的目的在于弥补这个市场空缺,为听众提供大容量的纯 新闻资讯,确保听众只要有信息需求,打一开收音机

55、锁定调频 90.9,就能够收听 到最新的新闻信 J 自、,满足都市人在快节奏生活中对于信自、的渴求。从前东 广新闻台的运作情况来看,在满足听众新闻需求方面还是比较成功的,收听率一 直保持在上海广播排名的前 5 名,排名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 990 频率、东广-音 乐动感 101、第-财经、东方广播电台都市频率之后。作为典型的格式化电台,东 广新闻台与过去栏目化的电台运作模式不同。栏目化的播频率需要有固定的节目 单,往往以半小时或是小时为时间区划,不同的时段固定对应不同的节目,听众 只能按照固定的节目顺序来收听自己想要听到的节目。而东广新闻台这种格式化 电台则是完全打破了栏目的概念,听众不需要了解

56、节目单,随时打开收音机锁定 频率就能收听到新闻,最大限度的满足听众对于新闻的需求。这种类型化电台的 出现是广播应对媒体竞争,细化受众市场的具体表现,在国际广播界己经成为一 种大的趋势。从世界广播的发展趋势来看,广播频率窄播化程度已经越来越高, 一个频率大而全办广播的情况已经日渐稀少。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广播电台在 努力“满足具有特定需求的群体”或是“特定市场上群体的需求”了。广播新闻台目前可大致的分为以下 3 种类型:1、新闻综合台。被称为“欧洲第一家新闻专业电台”的法兰西电台是其中翘 楚,全天24 小时播出,逢整点和半点都要播报一次固定新闻栏目,其余时间穿 插以实事评论、要闻分析、深度报道等

57、栏目,每逢周末还会制作播出一些读书、 休闲类节目。近几年的收听率一直保持在法国一前五名。2、新闻谈话台。美国的WABC是非常有名的一家谈话台,以新闻时事类谈 话内容为主,也会穿插以旅游、健康等实用性话题,周一到周五每天有 n 档节目, 长的4小时,短的只有巧分钟。2003年WABC获得了美国新闻谈话类电台大奖。 在美国广播市场中拥有比较多的忠实听众。3、全新闻台,或也可称为纯新闻台。纽约的1010w工NS是美国影响力最 大,同时也是广告收入最高的全新闻台。在纽约一直处于收听率榜首,被誉为“全 美最大的新闻台”,其立台宗旨就是“办一份会说话的报纸”,以二十分钟为一个 节目组合,新闻内容上以本地新

58、闻为主,新闻都是提要式的,每条长度不超过 40 秒。广告词是:“你给我 20 分钟,我们将给你整个世界。一小时内连线两次 气象专家做天气分析,连线一次专家对最热门的体育事件做点评,同时穿插以6 次实时交通路况,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确保不论听众在何时收听该频率,都能够获 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目前纽约广播电台以这种模式已经运作了 30 多年,对全 球的广播新闻台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纯新闻台的模板,例如台湾的全新闻 台一中广新闻网就是以纽约广播电台为样本打造。国内广播受到国际广播发展的影响,以及自身提高收听率稳定受众群的需 要,各地的广播频率细分己经成为大趋势。从新闻台的发展来看,与国外情况较 为类

59、似,主要集中在新闻综合台与纯新闻台两种类型上。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 990 新闻频率就是在上海历史悠久的新闻综合频率,整个频率的收听率在上海一 直处于前位。而与此相类似的还有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旗下的北京广播新闻,以新 闻*谈话类节目的方一式构成。另外一个主要形式就是纯新闻台,也有学者将之 称为格式化电台,以半个小时或是二十分钟为一档新闻栏目分界,其中在固定的 时间段设置本地新闻、国际新闻、路况等固定内容。除上海的东广新闻台外,这几年声名鹊起的中国之声也是纯新闻台的代表。 中国之声依托中央广播电台的强大后盾,以各地一记者站和各地合作电台为依 托,每天从早上 9 点至晚上 18 点半,以半小时为一个新

60、闻版块,不断循环更新 新闻信息。在半个小时的新闻版块中,新闻内容涉及国内与国际。与东广新闻台 固定在每个二十分钟的最后两三分钟是前方连线的播报方式不同,中国之声中每 逢重要新闻就通过电话连线的形式与当地参与采访新闻事件的广播记者进行问 答式互动,在一个半点新闻版块中司一能出现一个或是两个以上的一记者连线, 这种不固定板块与时间的连线方式,使整个新闻显得更加生动活泼。而江苏、山 西、陕西等地近几年也陆续涌现出 24小时播出的全新闻频率。在市场占有率上都表现出不俗的成绩。就上海广播市场而言,东广新闻台与 中国之声对于广播听众的争夺一直比较激烈,但由于东广新闻台注重以上海本地 新闻为主打,在收听率上

61、一直略高于中国之声,以2010 年一季度 11:45一 13: 00 收听率调查为例,东广新闻台的收听率是0.19,中国之声为0.09。“但不可否 认的是,在广播新闻的形式上,中国之声表现得十分活跃和丰富,对于东广新闻 台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东广新闻台正式开播于 2004 年元旦,发射频率为中波 1296 千赫,调频 104.5 兆赫,在最初的版式设计上,由早间大版块新闻、10 分 钟新闻、十一档新闻专题构成。其中早上 6 点至 9 点为三个小时的东广早新闻节 目,从9 点至24 点则是以半小时为时间区划,逢整点和半点直播 10 分钟新闻和 气象信息,分别冠名为“东广整点新闻”和“东广半点新闻

62、”,新闻结束后的 20 分钟内播出各档录制好的新闻专题节目,如“时事传真”、“海外缭望”、“日报大 家听”、“新闻故事”等。东广新闻台这种新闻不间断播出的方式,使得广播新闻 的传播得以提速。东广新闻台开播的第一个月,正逢上海两会首次提前至 1 月份举行,人大会 议开幕当天,上午 10 点半,韩正市长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刚刚结束,东广新闻 的半点新闻就播出了人大开幕的消息以及政府政府工作报告的要点。这种报道方 式改变了长久以来,广播今天的事情明天早上再报的惯例,使广播新闻顿时令人 耳目一新,根据东广新闻台开播后的第一次收听率调查显示,其市场占有率达到 了 16.5% ,仅低 8 飞 990 新闻频

63、率,表现出不俗的成绩。东广新闻台的正式开播, 在上海广播业界引起连锁的反响,在其强势竞争压力下,作为上海滩一直把持收 听率第一把交椅的 990 新闻频率,也开始加强新闻直播,除早间新闻、午间新闻 外,专门设立 5 分钟的整点新闻,改变 990频率长期以来录新闻的传统,要求每 个整点新闻必须直播,同时加强 18点至 18 点半晚间新闻的报道数量,以稳定收 听率。同时,东广新闻台的成功运作,给国内其他地方台也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鉴 作用,在这之后江苏、福建等地也纷纷成立各自的纯新闻台,中国广播新闻进入 了全面提速时代。东广新闻台也成为诸多学者研究我国类型化广播电台的一个范 本,在多篇研究文章中被反复提

64、及,相关文章在前文已经做了描述,此处就不再 重复。在经过 2 年的运作之后,2006 年东广新闻台作出了重大调整。这一年上海 广播新闻中心成立,将原来的上海人民广播电台 990 新闻频率、上海人民广播电 台交通频率、东方广播电台 792 频率,整合至摩下。东广新闻台播出频率正式更 改为调频 90.9 兆赫,将原先的新闻专题栏目进行广播新闻中心内部频率的转移、 撤并,缩短新闻播出频率,“以 20 分钟刷新全球资讯”的响亮口号,全新亮相。 考虑到东广早新闻一直收听率稳定,并且上海听众有长达十多年的收听习惯,因 此在早上6 点至9 点,依然与 792 频率并机播出东广早新闻节目,该节目由东广 早新闻

65、编播部负责在早间制作播出。从上午 9 点至 24 点正式开始东广新闻台一 天的新闻直播,刷新新闻的速度从过去的30分钟缩短至 20分钟。在每20 分钟 的新闻内容的设置上,也相应调整,除新闻、气象之外,增设了与上海交通台直 接连线的路况报道以及前方连线栏目,并采取全部直播的播报方式。从决策层面 来讲,这种改变表明了广播再次提速的决心,能够随时报道最新的新闻信息,让 受众打开收音机就能知道刚刚发生或是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 4.2现代传媒环境下广州电台的新变革广播业要发展,要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在新闻上下功 夫,苦练内功,扬长避短。对于广播来说必须看到,报纸、网络等媒体所擅长的 深度报道、长篇报道恰恰是自己的弱项,广播天然的“过耳不留”的天性,使得 在深度报道等报道形式上很难超越其他媒体。从现实情况来看,“深度报道”、“调 查报道”、“解释性报道”等新闻报道形式无法构成广播的“核心竞争力”,广播 必须抓住自己的老本行,也就是简明新闻和大容量信息,同时必须在提高速度上 下功夫,这就意味着广播新闻节目内在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更迅速、更简明、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