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贫困地区的发展现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67380129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29.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甘肃贫困地区的发展现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甘肃贫困地区的发展现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甘肃贫困地区的发展现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甘肃贫困地区的发展现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贫困地区的发展现状(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甘肃贫困地区的发展现状一、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状况甘肃省地处黄河上游。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南邻四川,西连青海、 新疆,北靠内蒙,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甘肃全省总土地面积45.4万平方公 里,居全国第七位。人口6000万。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等类型齐全,交 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呈狭长状,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 公里,复杂的地貌形态,大致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地形区域:陇南山地、陇中 黄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祁连山地、河西走廊以北地带。甘肃深居西北 内陆,海洋温湿气流不易到达,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属大陆性很强的温带季风 气候。

2、省内年平均气温在016之间,各地海拔不同,气温差别较大,日照充 足,日温差大。全省各地年降水量在36.6734.9毫米,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乌鞘岭以西降水明显减少,陇南山区和祁连山东段降水偏多。受季风影响,降水 多集中在6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5070%。全省无霜期各地差异较大,陇南 河谷地带一般在280天左右,甘南高原最短,只有140天。建国以来甘肃省的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在计划经济时期,甘肃 作为一五和三线建设时期的重点投资区域,获得了较多的中央投资,建立起了门 类较为齐全、以资源开采和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工业产业体系。但是,受区位因素、 历史因素和改革开放后国家梯度开发发展战略

3、的影响和限制,甘肃省经济发展水 平总体上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东部发达省区相比,差距较大。2005年,全省 国内生产总值仅占全国的 1.0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7341元,仅为全国人均生 产总值的52.65%,比全国平均水平 13944元低6603元;财政收入虽然增幅较大, 但是总量仍然较小,还不到全国的l%;2005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人为1980元,远 远低于全国平均3255元的水平,多年来位居全国倒数。甘肃城市化水平低,2005 年仅为30.0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43%近l3个百分点。全省财政收入总量偏小, 支出需求大,收支矛盾突出,财政运行仍处于捉襟见肘、举步维艰的境地。可集 中用

4、于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增量十分有限。1994年到2005年,全省地方财政收 入年均增加不足9亿元,有12个县的财政收入不足1000万元,最少的不足400万元。由于财力所限,社会保障、扶贫救灾、医疗保险、法定支出及公用经费都不能足 额安排,住房公积金、职工教育经费、工会会费等财政对个人的补贴无力安排。 同时,近年来,虽然甘肃省一直要求超编地方人员负增长,其他地方零增长,但 由于经济发展整体落后,就业渠道狭窄,财政供养人员膨胀较快,致使财政人员 供养负担日趋严重,财政赤字挂帐数额较大。到2003年底,全省财政供养人数达 93.9万人,占总人口的3.6%。各级财政赤字28亿元,相当于当年地方财政收入

5、的 21.8%。全省财政无力筹集更多的资金用于“三农”。而有限的财政支农资金由 于管理分散,难以统筹协调形成合力,资金使用效益并不高。甘肃省是西部贫困省份,14个市州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很 不平衡,城市近郊和河西地区发展较快,中东部地区和南部的广大农村地区经济 发展相对缓慢,城乡差距突出,城市的聚集和辐射功能十分有限,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的基础条件比较薄弱。农村内在的封闭性以及资源和生产要素流动 性差,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扶贫任务艰巨。2004年全省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 158.86万人,初步解决温饱但还不稳定的农村低收人人口为397.95万人,绝对贫 困和低收入人口占农

6、村人口的30.67%,加快扶贫攻坚仍是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首 要任务。甘肃农业基础设施和经营方式落后,农田水利设施不足而且标准低。农业经 营方式落后,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十分有限,农民组织化和生产集约 化程度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农村劳动力总体素质偏 低。2004年全省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56.39%,初中文化程度占 31.35%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 12 26% ,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 6 77 年,基本达到小学毕业水平,培养新型农民的任务更为艰巨。二、甘肃农村贫困地区的区域特性1、甘肃农村贫困地区贫困面广,贫困人口比重大,贫困度较深甘肃贫

7、困地区分布面广,全省共有4个县级市、59个县、7个民族自治县、16 个市辖区。在86个县(区)中有53个县是国列和省列贫困县。其中国家扶贫开发重 点县(不含市辖区)41个,占全国扶贫开发县的6.93%(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592 个),占甘肃全省县(区)的58.57%。按照经济区域划分,大致分布如表3-1,3-2 所示:表 3-1:甘肃省贫困地区分布情况经济区域地 区 范 围县、市(县 级市 )数量贫困县区数量贫困县区占 所在地区的 比重(%)陇中经济区 陇东经济区 陇南经济区 民族经济区 河西经济区兰州、白银、定西 12 平凉、庆阳 13 天水、陇南 14 甘南、临夏 16 嘉峪关、酒泉、金昌

8、、张掖、武威 15 合 计 708 66.677 53.8512 85.7112 752 13.3341 58.57资料来源:甘肃年鉴2004 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从表3-1、3-2可以看出,甘肃省41个贫困县(市)绝大部分分布在除河西经 济区之外的其它 4个经济区,其中陇南经济区贫困县最多,其数量占所在地区县 (市)总数量的比重高达85.71%,陇中经济区、陇东经济区和民族经济区贫困县 数量也较多,所在地区县(市)总数量的比重分别为 66.67%、53.85% 和75%,河 西经济区贫困县数量最少。从区域分布来看,甘肃省的贫困县主要集中在陇南山 地、陇中黄土高原以及甘南草原,尤以定西中部地

9、区是甘肃省土地最贫瘠的地方 之一。表 3-2:甘肃省贫困地区分布情况(以县为单位)地区范围贫困县兰州市白银市定西市平凉市庆阳市天水市陇南市甘南州临夏市武威市榆中县会宁县通渭县、临洮县、陇西县、渭源县、漳县、岷县庄浪县、静宁县镇原县、华池县、环县、合水县、宁县武山县、清水县、甘谷县、张家川县、秦安县宕昌县、礼县、西和县、文县、康县、两当县、武都县临潭县、舟曲县、卓尼母、夏河县、合作市临夏县、和政县、积石山县、东乡县、广河县、康乐县、永靖县 天祝县、古浪县资料来源:甘肃年鉴2004 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贫困地区由于受自然条件差异及发展起点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贫 困地区经济发展处于较低的水

10、平。 2003年, 41个国家贫困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252.44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5.2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11.09亿元,占全部县域的41.4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13亿元,其中只有7个县的 GDP超过10亿元,有18个县的GDP在5-10亿元之间(见表3-3)。表3-3: 2003年甘肃省国家级贫困县(不含市辖区)国内生产总值县名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县名国内生产总值(亿元)临洮县甘谷县榆中县秦安县会宁县华池县陇西县静宁县古浪县宁 县武山县庄浪县武都县永靖县通渭县镇原县天祝县岷 县西和县临夏县两当县11.8310.9610.8810.7010.7010.691

11、0.509.349.208.978.917.997.847.327.177.157.096.626.386.031.4环 县清水县渭源县张家川县礼 县文 县合水县广河县漳 县康乐县合作市康 县东乡县宕昌县和政县临潭县积石山县夏河县舟曲县卓尼县5.805.555.445.345.124.573.943.943.823.703.633.083.022.992.872.642.602.512.241.89资料来源:甘肃年鉴2005 ,表中数据经作者按照相关区域划分整理计算。甘肃农村贫困人口大致分布情况见表 3-4。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贫困人口 的分布呈现为全省分散、区域集中的格局,分布于全省各地。陇

12、南市和甘南州、 临夏州的贫困人口合计达 85.7万人,占全省农村贫困人口的 70%,集中了全省大 部分的贫困人口,是甘肃“八七”扶贫计划的攻坚地区,国家确定的41个贫困县 中有16个县在这些地区,省里确定的8个攻坚县中有7个县也在这一区域。“两州 一市”成了扶贫建设的重中之重。表3-4:甘肃省农村贫困人口的地区分布(2004 年)地区陇南经济区民族经济区陇东经济区陇中经济区河西经济区贫困人口数(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百 分比(%)60. 9750. 0824. 720. 0917. 1614. 0915. 0612. 373. 863. 17资料来源:甘肃年鉴2005 ,表中数据经作者按照相关区

13、域划分整理计算。2、农村产业结构单一,非农产业比重较低,商品经济和专业化生产不发达 受国家梯度发展战略和甘肃以重化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化战略的双重影响,在产业发展方面,对东中部省区和甘肃大中城市周围选择重点发展的主导产 业和部门,给予投资和政策两方面的双重倾斜,使之率先起飞,率先实现工业化, 成为产业发展较快,收入提高较快的地区。而贫困地区得到的发展政策优惠和倾 斜少之又少,三线建设时期建设起来的若干个孤岛型工业企业也日渐衰落,产业 发展缺乏新的支撑点和增长点,不仅如此,农业的要素条件和市场条件越来越不 利于贫困地区的农业发展,而进行传统的农业改造又缺乏相应的资金、技术支持。 产业结构的单一和

14、低层次性,产业发展的原始化状态,成为贫困地区实现“生产 发展、生活宽裕”目标的障碍。尽管甘肃在贫困农村地区的产业改造与调整方面做了很大努力,并且也取得 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资源在各贫困地区依然不能得到有效的优化配置,缺少合理 的地域分工,各地产业结构单一,主业不突出,大部分贫困地区的经济结构仍呈 现、型。41个贫困县的三次产业结构为 34.91:30.35:34.74,而甘肃 15个市(区)和嘉峪关市三产比例达到 8.8:50.2:41,经济结构已经调整为、 、型。2003年,41个贫困县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为 88.12亿元,占全部县域的 31.37%;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为76.62亿元,其中工业总

15、产值50.61亿元,占全部县 域的16.24%;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为 87.71亿元,占全部县域的49.32%。非农产业 的比重较低。2003年贫困监测调查资料显示,贫困地区的非农产业主要以初级农 副产品的加工和采矿业为主,不仅规模小,起步低,而且整体的技术水平落后, 其投入产出比也很低。3、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水平低2003年,甘肃省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为 2336.79 元,而41个贫困县的农民人均 年纯收入为 1267.18 元,远远低于甘肃省的平均水平。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超过1500元以上的只有 6个县,76%的县中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为1000-1500元。其中, 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榆中县为 1684

16、.2 元,最低的是宕昌县,只有 798.07 元(见表 3-5)。2003年贫困监测报告显示,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有三分之二来源于家庭经 营第一产业,其次靠外出打工收入。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产品的深加工面窄量 小,农民从农业中取得的收入难以增长。贫困地区农民由于自身素质比较低,就 业机会减少,打工收入比例也很低。表3-5: 2003年甘肃省国家贫困县(不含市辖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县 名榆中县临洮县陇西县宁县渭源县夏河县华池县漳县古浪县合作市合水县天祝县通渭县镇原县静宁县岷县两当县会宁县秦安县甘谷县宕昌县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元) 1684.201595.311562.061556.141521.0015

17、12.011473.431460.231442.061412.271405.521391.061390.121388.151368.981368.001348.851344.301310.601309.27798.07县名庄浪县武山县临夏县环县卓尼县广河县清水县永靖县康乐县张家川县舟曲县武都县临潭县和政县康县西和县礼县积石山县文县东乡县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元) 1305.921287.581206.071198.611197.001192.241189.101163.811125.021118.231115.001081.891078.001070.621058.001054.421038.00

18、995.11926.97911.16资料来源:甘肃年鉴2004 2003年,41个贫困县的城乡储蓄余额为185.20亿元,县均4.52亿元。超过10 亿元的只有4个,分别是榆中县、临洮县、武都县、陇西县,其中储蓄额最高的 榆中县,为13.93亿元,最少的是东乡县,仅为0.95亿元。从人均储蓄额看,2003 年甘肃县域人均储蓄额为 2812元,而贫困县县域人均储蓄额为 1489.07元,最高的是合作市,为6180.36元,最低的是东乡县,仅为355.12元。县域财政收入低, 信贷紧缩、资金使用效益低。 2003年,甘肃县域地方财政收入为 38.77亿元,县 均 0.55亿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41

19、4元。41个贫困县地方财政收入为18.99亿元, 县均0.46亿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为180.62元,其中最高的是两当县,为1002.39 元,最低的是东乡县,仅为 40.94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不足百元的有 19个县。 同时由于国有商业银行撤并机构,上收贷款审批权限,邮政储蓄只储不贷,农村 信用社资金有限,客观上加重了贫困地区内的金融抑制。财政支农资金、扶贫资 金,由于分块管理、使用分散,有限的资金撒了“胡椒面”,不能形成合力,再 加上挤占挪用严重,导致资金“效益递减”。4、思想观念差异较大,开放程度较低由于贫困地区山高地远,许多地区交通信息不灵,人们习惯于封闭守常,满 足于小安求稳,市场观

20、念、效益观念、竞争观念、人才观念等方面较为薄弱。并 且由于受长时间的自成体系思想的影响,各贫困地区各自为战,行政分割、地方 保护主义严重,从而导致许多贫困地区的经济都作为相对独立的地域单元在各自 的框架内运行,很少有经济合作与往来,没有形成一个真正完整、统一、开放、 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阻碍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贫困地 区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均大幅度落后于其他地区,直接阻碍 了当地农民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对发展机会的把握,形成贫困地区发展过程中的 PPE怪圈(贫困人口过度增长环境退化),在此基础上,形成RAP恶性循 环(社会发育程度低传统产业比重大、经济结构单一农

21、民文化素质低、 农村更加落后),更为严重的是上述怪圈和恶性循环通过耦合形成希克斯恶性循 环关系链,抑制了贫困地区农村社会自身的纠错能力,限制了其自身发展、创新 能力的培养1。5、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环境脆弱是贫困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甘肃贫困人口相对集中分布 的地区都是自然条件严酷,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抗御持续干旱能力很低,靠 天吃饭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变的地区。集中了全省70%贫困人口的临夏回族自治州、 甘南藏族自治州和陇南地区也是全省经济落后地区,其人均 GDP在全省14个地州 市中均列在末位,表现出强烈的区域贫困特征。1高新才: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五大障碍及其突破,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2、,2006 年第 2 期。如前分析,甘肃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民族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和自然生 态环境恶劣的地区。生态脆弱、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恶劣等现状既不利于人 类居住,又不利于贫困人口赖以解决温饱问题的农业生产,这既是贫困地区贫困 落后的重要原因,又是一些贫困人口初步脱贫以后,又大面积返贫的根源。陇中 黄土高原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每年大量泥沙流入黄河;陇南地区,由于水 土流失,泥石流多发,冲毁农田、房屋、道路等,每年都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同时表土的流失使地表石质化,部分居民将面临着“无土可依”的严重后果;甘 南高原区由于超载过牧、采樵挖药、淘金捕猎等活动,草场出现了严重退化、沙 化和盐碱化的“三化”现象,优良牧草减少,草原鼠虫害难以有效遏制。甘肃贫 困地区面临着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威胁。如甘肃陇中经济区的会宁县,当地就存在 着“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说法。贫困地区也是自然灾害发生率最高的地区, 一般常见的有洪、旱、霜、雹、震、病等多种自然灾害。而且受灾程度非常严重, 有时会出现粮食绝收的现象,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