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梁刚度放大系数

上传人:z**** 文档编号:167279521 上传时间:2022-11-0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1.9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梁刚度放大系数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梁刚度放大系数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梁刚度放大系数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资源描述:

《中梁刚度放大系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梁刚度放大系数(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时至今日,网上还在讨论“中梁刚度放大系数的取值问题”,有某些人,甚至是软件编制 人员也错误的认为,梁的刚度放大可以随着设计者的控制而变化,针对这种错误论点,我不 断在论坛上批驳,有点像祥林嫂了,真不知道何日才能正气战胜歪风?算了,在自己的小天 地里说说吧,准备过一段时间整理一下写成论文。如有人引述,希望注明出处,算给本人论 文留点素材,谢谢!经验丰富的设计者或审图人不一定都理解结构的原理和概念,甚至规范条文也未必能完 全体现事物的本质规律!先说几种错误观点:1“只有计算位移时,才考虑梁刚度放大系数,计算内力时不考虑,是因为梁的刚度放大后, 其内力增大,配筋增大,从而使其承载力得到提高有可能由强

2、柱弱梁转换为强梁弱柱(计 算位移等指标时刚度放大取2,配筋等计算时取1) ”这是“承载力问题转移到内力分析阶段 解决”!2“因为梁的刚度放大后,其分配内力增大,配筋增大.,内力不会因为一个系数的变化而 变化,设计截面决定受力,所谓内力变化仅是建立的力学模型上的变化,不是实际内力的变 化。即使仅在力学上,梁的刚度放大后,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梁端弯矩会减小。地震力不会因 为你设个1.0的系数而变小的,它和结构形式和截面有关,不和你设系数多少有关。是先有 力,才有配筋。3“受压时考虑楼板对梁的刚度放大,受拉时不考虑”。内力计算时考虑刚度放大,是和截面 有关,T型截面刚度无论是受压还是受拉,基本上就是n倍

3、矩形截面刚度。4“我们计算的内力是T型梁的内力,而我们进行梁的配筋时,用T型梁的内力计算矩形梁 的配筋,使矩形梁的配筋增大,然而实际破坏模型中再一次考虑了楼板翼缘的参与;这种情 况会进一步加剧柱铰的形成”,并没有重复考虑翼缘作用,翼缘和楼板配筋不是一个概念, 考虑翼缘刚度作用是结构分析阶段,考虑板筋是承载力分析阶段;按这种思路,梁截面和梁 配筋也是重复考虑了!从本质说,“梁的刚度放大”和“强柱弱梁”没有关系,和梁柱的刚度也没关系。强柱弱梁是强 度要求,刚度放大是客观事实。要保证强柱弱梁,承载能力是关键,刚度或线刚度没有意义。1.在弹性阶段,板及板中钢筋参与结构整体受力是事实,“梁的刚度放大”的

4、目的是为了在整 体计算中体现楼板参与而做的一种简化一就如在计算无梁楼盖是采用条板法分析是一个 意思,是种由多维分析向三维或二维分析在力学上的简化措施。2强柱弱梁是抗震的一项基本要求,一种为大部分人所接受的,先局部,保整体”顺序破坏的 概念。强柱弱梁是我们设计的“目的”,而不是“手段和过程!3就目前一般的弹性设计来看,“梁的刚度放大”是必须的,和强柱弱梁没有交叉点,因为刚 度客观存在,也是内力分析前、刚度矩阵形成的前提,强柱弱梁是我们的目的,前提不影响 结果(目的)。而这个前提是不能随设计者意志力为转移。4加大柱的断面和配筋(柱的客观刚度)并不能决定强柱弱梁的形成,强柱弱梁是靠梁柱实 际的承载能

5、力比来实现的!理论上,无论刚度比多大的梁柱,通过调整梁柱配筋和断面都可 以实现强柱弱梁。当然,傻瓜才去这样做!但事实上,无论从哪期规范看,它没阐述清楚这 个基本概念。5轴压比不是越小越好,保证合理的轴压比,一定程度上对柱的抗剪及抗弯有利。对“柱铰机制”形成的理解:放大梁的刚度,梁所分配的弯矩增大(这实际应为T型截面的梁+板共同承受),但配筋时 只配在梁上,不考虑板的作用,梁的实际承载力大大提高;(抗震中的强柱弱梁概念就此被 部分破坏,塑性铰发生在梁上可能趋势减小,柱先于梁被破坏的趋势增强)梁超强(或强梁弱柱)的原因不是梁刚度的放大,而是楼板钢筋的参与。梁刚度放大是在内 力分析阶段讨论的问题,是

6、种客观存在(楼板不配筋也存在),而楼板钢筋参与负弯矩分配 是承载力的节点分析阶段讨论的问题。内力分析后应用于配筋的应该是:M ttn(M 梁+M 板),柱梁 板承载力阶段“梁”配筋时采用(M梁+M 板)、板筋照配,梁 板造成实际“广义梁端”承载力为(M 梁+M 板+M 板2),梁 板 板2形成M柱n (m梁2+m板)即柱实际承载力才理论强柱弱梁下柱承载力:弯矩放大* (放大梁刚度后梁端配筋+楼板参 与钢筋)。“强度计算时梁的刚度不放大”的误导源于部分软件设置和部分编制人的错误理解,“强梁弱 柱”的形成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一点,理论模型建立的问题如果转移到工程配筋里去 解决是根本性的“本末倒

7、置”。可笑的是部分软件编制人还勾结规范修改组人员,在规范宣讲 和软件培训中错误传播这种论调,可悲! 搞规范的如果有点正事,去仔细考虑一下该如何考虑楼板配筋的参与作用,而不是一味加大 柱配筋和断面,就像“福建省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暂行技术规定第六条一样”,有点可行性和可 操作性。福建省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暂行技术规定。(其实也不是完全合理,但去想总比拍脑 袋强。针对结构设计,这里应该对梁配筋用减法,柱承载力是广义梁端承载力的n倍)其实基本原理都懂,但没人静下心来认真搞搞实验,大部分专家都喜欢坐在椅子上分析或者 和忙着参考国外规范对比。为了和人家结果统一和保险,在柱承载能力上乘个越来越大的放 大系数,通过

8、机器上的推覆一分析,呵呵,这个可以了,就这么定吧!可怜的构件设计规 范”终于能体现一部分结构体系的内容了,但做的还远远不够。或者说,智慧的参与少于计 算机的参与,理论竟然大于实践! 针对“强柱弱梁”两个方法来解决:1如抗规一样,采取梁端弯矩放大系数法,和过去规范一脉相承,比较容易被接受,也易被 掌握。但缺点是没法针对具体工程量化,比如大跨梁、厚板、短梁,其系数如果都相同是及 其不合理的。2强度比关系法,概念上更清晰,而且我们的一级9度验算也是这样执行的。取得梁超配筋 增加的承载力与柱配筋关系式,根据梁的实际承载力(含板)来调整柱的计算配筋(承载力)。应该考虑翼缘影响再算弹性M,这里的翼缘影响不是指钢筋,截面和是否板配筋没关系, 板钢筋是翼缘受力的承受者和起骨架作用。理想梁端负弯矩力学模型和配筋是:一、内力分析中根据具体截面情况,分段采用不同的截面影响系数(即所谓刚度放大), 出M值。(宜考虑至柱边)二、根据M配筋,配筋应减去影响翼缘中的板钢筋。三、柱端配筋强度大于广义梁端强度,以保证梁铰先于柱铰出现。至于是否设一个大于1 的n系数,就看试验数据支持或者制定规范的老先生们的保守程度了。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