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和先红山文化7

上传人:lj****c 文档编号:167261192 上传时间:2022-11-02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82.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红山文化和先红山文化7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红山文化和先红山文化7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红山文化和先红山文化7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资源描述:

《红山文化和先红山文化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山文化和先红山文化7(2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红山文化和先红山文化-赤峰红山考古之一日秋山進午198年恰好是938年滨田耕作、水野清一两位先生出版赤峰红山后这部大作的50周年1.由于日本对中国大陆的侵略,从而使日本得以在中国进行考古调查.赤峰红山后这部学术著作使我们了解到假定的由彩陶、“之”字纹陶2、细石器 构成的“赤峰第一期文化”和所包含的特有青铜器,也总括当时绥远青铜器在内的“赤峰第二期文化。这部著作直至近年,在考察中国东北地区史前史、文明时代方面仍占有重要地位,是最基础性的文献.本文首先想以红山后这部著作为轴弄清楚“赤峰第一期文化(红山文化)的源头. “赤峰第一期文化”(红山文化)的研究,进入2世纪0年代以后,由于新中国考古调查发掘

2、的不断进展,获得了惊人的发展,这在后面将叙述到。这些调查发掘使我们弄清楚了特有的玉器陪葬墓和大规模祭祀建筑遗址发掘的详细情况,其中包括早期维纳斯塑像和大型神像在内的祭祀遗址的发现,在中国考古学史上还是第一次。根据这些资料来改写“赤峰第一期文化”(红山文化)的内容,这是本文的第二课题。同时由于“赤峰第一期文化(红山文化)的诸文化的相继发现,也使探索这一地区的文化发展序列成为可能。虽然依据上述资料还有很多地方在年代上尚有间隔,但是笔者愿意就此问题作一探讨。 出版已经整整半个世纪的红山后这部著作,时至今日,其内容确实已到了该改写的时候了。但是,目前只是有线索,问题的分歧面还很大,令人头痛的调查发掘之

3、不足还很多,所以本文的副标题才是笔者的意图所在。作为达到这个目的的里程之一,在此,笔者想从搞清楚红山文化研究的新阶段开始,专心于红山文化的渊源问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几个问题。由于笔者才学浅陋,会有很多过错,因而作为半个世纪以后的后学者,深恐玷污了红山后这部大著的名誉。这里,但愿诸位先辈不吝赐教,正其谬误,以期日后补充修订。赤峰红山调查沿革 赤峰是蒙语“红色的山” (lanHatk)(乌兰哈达)的汉译地名.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的东北角有一裸露出红色地表的石山,即是“红山”。其实,山并不高,但因其特异的地貌,自古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193年(明治4年)鸟居龙藏在赤峰地区的实际考察,是考

4、古学上第一次在这一地区所进行的调查。其后,在12年(大正13年)桑志华、德日进牧师也对这一地区作了访问调查。30年(民国1年)在内蒙古林西进行史前遗迹调查之际,赤峰周边地区的遗迹引起了梁思永先生的4注意. 这时任赤峰代理领事的牟田哲二从130年前后开始收集赤峰附近出土的资料,1933年委托访问赤峰的上治寅次郎把收集到的资料赠给京都大学文学部。同年秋,八幡一郎作为第一届满蒙学术调查团成员访问了赤峰,在赤峰红山后发掘了数座方形石棺墓6.由于牟田所收集的遗物的性质和八幡所发掘调查的情况一致,因而引起了京都大学文学部考古学教研室的注意。5年(昭和15年)由东亚考古学会组织对这一地区进行了发掘调查。 因

5、为发掘调查的详细情况已作为红山后一书公开刊行,所以这里仅做一简单介绍。发掘是在赤峰红山的东面,即从赤峰市市区就能看见的红山的后侧进行的。调查发掘了方形石棺墓群和与此同时期的居住址(第一居住址)。在调查期间,还发现了包含彩陶的另一文化的遗迹(第二居住址),对此也进行了调查发掘。在调查发掘的报告中,把兼有第二居住址发掘出的彩陶、“之”字纹陶、细石器的文化定名为新石器时代的“赤峰第一期文化”;而把包含有特有青铜器遗物的石棺墓和第一居住址的金石并用期定名为“赤峰第二期文化”。但是,由于受到从中日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持续不断的战火影响,使这一地区的考古调查也和其他地区一样,被迫中断。(一)关于红山文化

6、解放后,新中国最早着眼于赤峰地区史前文化研究,认识到其重要性,并促使人们注意的是尹达先生。在1955年出版的中国新石器时代一书中,他以“关于赤峰红山后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为题发表了篇幅很短的论考 ,简洁地分析了“赤峰第一期文化”的陶器和石器7,指出:这一文化引人注目之点是,有可以看出是受仰韶文化影响的彩陶和与此同时期的中国长城以北新石器时代细石器文化所特有的表面饰有篦印纹(后来的“之”字纹)和刻画纹(条痕纹)的陶器,石器上兼有细石器文化特征的打制细石器和具有长城以南仰韶文化特征的磨制石器,强调红山后的文化是细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相互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新文化,也就是含有细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两种因素的文

7、化;为此,改正了红山后这部著作中因既承认细石器因素,又重视仰韶文化向东北地区波及的观点而假定的“赤峰第一期文化”的名称,重新命名为“红山文化”。这个论考被收进中国新石器时代一书,是以此书的论考补充说明为题而执笔的。正如尹达先生自己在后记中所记那样,是由于校阅此书原稿的梁思永先生的提示他才动笔的,把本来应纳入论考中的内容另立一篇,作为论考的补说。如前所述,19年梁思永先生在赴林西调查的途中,曾在赤峰附近进行过地面采集。过去他对细石器文化就深为关注,这次调查的经验,使他对这一地区的文化更加重视,更使他转向从细石器文化的观点对这一地区文化进行研究。本文也根据梁思永、尹达的认识,自此以后停止使用“赤峰

8、第一期文化”的称谓,采用“红山文化”的名称。 (二)红山文化调查发掘的进展 红山后这部著作中所列举的同类遗迹,在赤峰林西附近、大庙附近也有发现.解放后,在新中国的主持下,956年再次对赤峰红山进行了调查;960年在赤峰附近调查发掘了药王庙、夏家店遗址10,13年调查发掘了赤峰西水泉、蜘蛛山遗址1。夏家店遗址的调查发掘,确认了夏家店下层与上层的地层层位关系,从红山后这部书所假定的“赤峰第二期文化”中,明确地区分出两种文化类型,蜘蛛山遗址的调查发掘明确了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战国-汉代文化的地层层位关系。西水泉遗址的调查发掘也明确了红山文化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地层层位关系。 进而

9、,1960年在内蒙古赤峰市的石羊石虎山的调查发掘中发现了后来被称为“小河沿文化”的线索12。196年在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富河沟门的调查发掘,假定了“富河文化13.同年,在内蒙古林东南杨家营子的调查发掘,确认了富河文化比红山文化要早的地层层位关系4。197319年在敖汉旗小河沿各地进行了发掘调查15,其中在三道湾子、四棱山和南台地分别发现并调查发掘了红山文化的窖穴、窑址1和小河沿文化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地层层位关系。这样,到70年末,这一地区的红山文化的各种情况和红山文化以后的各种文化以及这些文化之间的相互地层层位关系基本明确了,弄清了这一地区从红山文化到秦汉时代的文化发展的梗概。红山文化的情况

10、在上章介绍了从“赤峰第一期文化”开始到“红山文化”的认识变化和解放后在这一地区开展的考古调查发掘使“红山文化的内容比红山后所报告的更加明确的一般情况.在叙述最新成果之前,我想先谈一下17年以前已明确的红山文化情况,以便于弄清楚红山文化的内容17。(一)特征 红山文化有三大特征:第一是彩陶,这也是红山后这部学术著作最富特色的地方;第二是“之”字纹陶器;第三是细石器,这就是尹达先生所重视的,广泛地分布于内蒙古草原地带的细石器文化因素。在中国北方,细石器自鸟居龙藏调查以来,到130年为止,已在西至新疆东到今天的东北三省的广阔区域都有所发现.其中要掌握细石器和“之”字纹陶器共存的文化是中国从北方到东北

11、的具有一定广延范围的土著化因素1,它与以彩陶为代表的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相混合便是红山文化.但是,问题在于土著因素和外来因素哪一个重要,分歧还很大。(二)分布红山文化大致分布在从今天的辽宁省西部到内蒙古东部的赤峰市地区的南半部.大体上以内蒙古赤峰市地区为中心,以东西流向的西拉木伦河为北限,也包括与之汇合的老哈河、教来河流域;南至大凌河河源地带、黑山山脉;东至成为辽宁省朝阳和阜新市边界的牤牛河流域边缘;西至河北省东边的滦河流域,方圆400公里的范围。(三)陶器红山文化的陶器有红色精质(细泥) 19和黑褐色粗质(夹砂)两种质地.彩色纹饰施在细泥红陶器的器身上,和黄河流域的彩陶一样,是施黑、紫色的彩

12、绘后烧制成的。纹饰有平行线纹、平行斜线纹、三角形纹、鳞纹、涡纹等.器形在红山后中,大致区分为钵类和壶类。钵类有碗和浅腹钵。壶又有五类:A类,大型双耳壶,器身饰有“之字纹;B类,小型敞口壶,器身施水平旋转的平行线彩纹;C类,细颈壶,器身施鳞状彩纹;D类,无颈球形大型壶(敛口壶),有双耳,西水泉遗址出土;E类,是作为形体很高的筒形壶报告的,可是据近年来的调查发掘,才弄清楚实际上是像冥器那样的圆筒形无底器20。除上述红山后所列的器形之外,A类还有长颈的。还有,红山后第52图的1、2、4并不是红山文化的器形,而应该是小河沿文化的2。 还有一种夹砂褐色陶器,多为敞口,形体较高、底小的深腹钵或瓮(大口深腹

13、罐),还有为同一器形的小型杯。解放后的发掘调查新弄清楚的夹砂褐色陶器,为红山后所没有的,有斜口壶(斜口罐),这是一种具有把深腹钵的上半部分斜着砍掉这一特征的器形。 这种夹砂褐色陶器所施纹饰有两种,一种是把幅度较宽的细施纹器具压到器表上,使其一端不离开器表,交替作为支点,上下或左右连续不断地压印线,现在沿用中国的称谓叫“之”字纹22.还有一种是用梳齿状的工具,从上到下划出平行直线的条痕纹,还有施于器肩部的附加堆纹、乳丁纹.这种陶器的特征之一是器底全部为平底,且大部分沾有网眼儿。 (四)石器 石器有打制、磨制和细石器三种。磨制石器种类很多,有大小石斧、磨盘、磨棒、环状石斧、握斧以及石刀(桂叶形双孔

14、石刀)等.富有特色的是大型的掘土工具,呈扁平的杏叶形状,长3035厘米,刃部为打出的。因为纵方向上有使用过的擦痕,所以被认为是作为犁而使用的工具。打制石器中最有特色的是被称为石犁的大型勺子型器。细石器是以燧石、碧玉、玛瑙、水晶等为原材料制作的。石核多为圆锥体。石条是长34厘米、宽0.5 1厘米的长条形,断面呈三角形或梯形.石镞为三角形,也有凹底三角形的。 (五)骨角器 红山后也列举了若干用途不明的骨角器。在西水泉遗址发现了贝刀、贝饰、骨饰。(六)居住址 在红山后一书中,没有发现明确的居住址.解放后,在南杨家营子发掘了4座,西水泉3座,还有近年在城子山和东山嘴2各发掘了1座,都是半地穴式的方形或

15、长方形居址,内部有灶址. (七)窑址这也是解放后发现的。在四棱山的半山腰发现了四座窑址.根据报告,窑址可分三种式样25,式Y3是在黄土中掘进一横开口式的单室窑,内部有2根分焰柱。式有3座(Y1、4、),石砌,比I式稍大,有4根分焰柱.式有座(Y2、),为2座石砌的左右相连接的连室窑,使用的好像是栎木炭.这个窑用来烧制彩陶和夹砂褐陶,其中有大小壶形、钵形陶器和器台、器座。纹饰占半数以上为“之字纹;彩陶只是少数,占0.2。据此可知,红山文化的陶器全部都是在当地烧制的。 (八)动物骨 遗址出土的动物骨有牛、羊、猪等家畜的和猎获的野生动物鹿、獐鹿的。据此可以推断当时这一地区为温带森林乃至亚寒带森林地带

16、。栎木炭的出土也证明了这一推断。从以上红山文化的居住情况可以判明红山文化先民是以经营定居农耕和畜牧、狩猎、渔猎相结合而生活的,其详情见后。此外,红山文化与仰韶文化的关系、红山文化的渊源、红山文化的归宿等问题,由于现在考古调查发掘的新进展而逐渐获得了更新的见解,这在下一章将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详述。近年来红山文化研究的新发现如前章所述,解放后由于中国考古界的多次调查发掘,加上红山后的发掘成果,红山文化的性质已基本清楚.进入1930年以后,由于辽宁省西部地区考古调查的进展,红山文化的研究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一是玉器陪葬墓的发掘26,其二是祭祀建筑遗址和遗物的发现7,紧接着的就是兼有两者的,构成大规模

17、遗迹群的牛河梁遗迹28的发现和调查发掘。这些大多是从1970年开始调查发掘的,见之于报道则是2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了。至此,对红山文化的见解开始大为改变。下面将在介绍发掘简报的同时,论及一些有关问题。 (一)玉器陪葬墓的发现 最早调查发掘的是辽宁省阜新县胡头沟墓群29遗址处在把朝阳市北票县和阜新市蒙古族自治县分开的牤牛河东岸的丘陵上。丘陵已被牤牛河洪水冲蚀大半,在临河的断崖上,墓葬裸露出来,被发现。墓地南北长约20米,东西现存8。5米,在直径20米的圆形范围,用石头围绕垒成墙,圈成墓区。在石围墙的东北部的不连续处为入口,这段石围墙外侧紧靠石墙并排立着11个彩陶无底筒形器。在石围墙内的中部地下约

18、5米处,为一号石棺墓。一号墓为长方形石棺墓,陪葬玉器15件,因为调查发掘前即被取出,所以原位置不明。在距一号墓石围墙南方.7米处有三号墓,是由5个单室构成的多室石棺墓,其中35号室分别出土了一件玉器。胡头沟墓群出土的动物形玉器和勾云形玉器是红山文化特有形状的玉器.此墓地除红山文化墓外,还发现了三座东周墓(M2、4、5).辽宁省凌源县三官甸子城子山遗址是99年调查发掘的。城子山在凌源县河下村西,因山顶上筑有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的石墙,看起来如城墙一般而得名。最初,这个山顶建有红山文化时期的住宅,废弃后,成为红山文化的墓地。进而到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围起石墙,又成了住宅地。红山文化墓有3座,都是方形

19、石棺墓,其 中二号墓保存完好。二号墓的石棺是由石板组合而成的,长2米,宽4厘米,高0厘米的大型石棺。出土的9件玉器和陶片都是在原位置上被发掘出来的。陪葬的玉器,在死者头部是勾云形的,胸部是斜口形和环形的,身体右侧是璧和臼形的,右下侧是鸟形的。一号墓已全部被破坏,在残土中同时出土了石锥和饰有动物头的三连环形玉饰。 除上述两处遗址外,在后面将要谈到的牛河梁地点1建筑遗址中,还有很多有陪葬玉器的方形石棺墓。据报告在东山嘴祭祀建筑遗址中也出土了玉器,其形状有鸟形的和双兽(龙)首形的。另外,据报告,最近在内蒙古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也出土了数量很多的玉器0,但因大部分为地表采集,故暂当别论。 (二)大型祭祀

20、建筑遗址和遗物使人们对红山文化的认识更进一步的还有一点,就是祭祀建筑遗址及其出土的遗物.辽宁省西部的喀左县东山嘴遗迹,坐落在背山南向的台地上,风景优美,向下能俯视大凌河两岸的平原。979198年的两次调查发掘,大体揭示了其全貌。遗址东西长约40米,南北长约60米,北部中心地区还有一处1.5米的石砌建筑基址(g1),上面提到的动物形玉器就是在此墓址内外出土的。以这个建筑基址为中心,东西对称分布有建筑基址和垒石,在西侧的基址下面还半埋压一座居住址。g建筑基址的南面为广场,离基址15米处有圆形石砌的台基(g),直径2米,用条石围圈一周,表面铺有一层河卵石,看来是用于祭祀的设施大致无误.在这个圆形基址

21、周围还出土了竖穴土坑葬遗骨、孕妇塑像即所谓早期维纳斯像,这些也都有助于上述推测的成立。从这个圆形基址再向南米,还有一重复叠压的圆形旧基址. 在出土的陶器中,细泥红陶约占80,这使我们了解到该遗址所呈现的特殊性.出土的钵形陶器(双腹盖盆)腹处有格,形成双腹,器外侧施彩色的横弦纹,内侧施彩色的错综复杂的纹饰,和通常所理解的红山文化的彩陶钵不同。其他陶器中也有很特殊的,如:大型透雕圈足瓢形器、黑陶钵形陶器、黑陶高杯形陶器等。 在这个遗址出土器物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两具所谓早期维纳斯像,均为腹部隆起、臀部肥大的裸体孕妇立像,缺头部和左胳膊,残高为厘米和5。厘米。一具通体磨光并涂有红色陶衣,另一具没有磨

22、光.除小型塑像外,还有大型人物塑像的残部,其一为上半身的一部分,在胸前,右手握住攥成拳头的左手碗。其二为下半身,好像是右脚放到左膝上那样“胡座”的下肢一部分。两者被看做是同一个体的部分,相当于真人大小的二分之一。同时还出土了缠着带子的腰部装饰部分的残块。像这样的表明原始宗教活动的具体资料的发现,这个遗址还是第一次。 (三)牛河梁遗迹 1983年以来,使考古调查发掘获得进展的是辽宁省凌源建平县的牛河梁遗迹。此遗迹是由大型祭祀建筑遗址、积石建筑遗址和玉器陪葬墓群组合成的大规模红山文化遗迹。值得庆幸的是8年5月下旬,作为日本研究学者的我第一次被允许参观了牛河梁遗迹31。在此我想把见闻和遗迹一同梗概地

23、介绍一下.遗迹处在辽宁省西部朝阳市建平县和凌源县的边界线上,前述的凌源县城子山遗址在其西北山脊余脉约8公里处,喀左县东山嘴遗址在其东南35公里.东距沈阳直线距离约50公里,西南距北京300公里.沿大凌河而东可达东北平原,向西越燕山山脉可出现在河北平原,向北沿老哈河可至内蒙古草原地带.时至今日,这里也是交通的要冲,从北京经承德、朝阳到沈阳的铁路和连接北京与沈阳的干线公路(京沈北路)都正好横穿其附近。牛河梁据说过去因是牛河的源头而得名.遗址正好处在分水岭上,河水向西流入凌源县,向东流入建平县,其先头都和大凌河汇合,注入渤海,为大凌河的发源地.正北是努鲁儿虎山脉,为北流的老哈河发源地.遗址目前横跨

24、公里的范围,也许在以后的调查中,还会进一步扩大.遗址现由6个地点构成,牛河梁I地点位于牛河梁山脊的顶部从正面向下的最高位置上,有两个建筑遗址,南侧为东西6米、南北。65米的三环玉形的半地穴式建筑遗址,内出土有彩色壁画的残块.北侧为呈“”字形平面,南北184米、东西65米的建筑遗址。主室是跨度约.米的圆形,前后左右各附加建有圆形、长方形的附属建筑,详细情况不明,建筑物的构造是从半地穴式的地面起,用剥皮圆木纵横编织成骨架,再涂上粘土作墙壁,绘上壁画。在主室的西北角除发现了和真人大小的大型人物塑像的脸部外,还发现了女性身体的部分残块、动物偶像塑像残块、彩陶片、陶器等,因此把这个建筑物起名为“女神庙”

25、。在女神庙北面的山脊顶部,最近又探明有一处1159米的广场(平台),广场的四周砌有石护坡。 从牛河梁I地点下了斜坡便是牛河梁地点,这是一处大型积石建筑遗址。积石冢从东至西排成一列,从西至东依次为14。是一处6。19.5米的东西向长方形积石建筑遗址,中心部位因后世破坏而情况不明,东南部四层石砌墙的角保存良好,西北端部排列有彩陶无底筒形器。 的南壁外侧有15座方形石棺墓群,棺是用石板筑成侧壁和盖,没有底石,有的好像是紧接着建的,共用棺侧壁。发掘简报报告了其中6座墓。这6座墓葬式各异,4、14、15号座墓,长1.82米,宽300厘米,为仰卧伸肢葬,各陪葬5件玉器;、11号3座墓,长0。91。5米,宽

26、255厘米,墓较小,从人骨出土情况看,据认为是二次葬。只有7号墓为三人合葬墓。6号墓没有遗物;、11号墓陪葬有玉器。这些出土的玉器在用途上,和前面提到的城子山墓相比,有若干的不同。Z1东3.3米处为2。这是一个边长1718米的正方形积石建筑遗址。中心部位有一大型石椁墓,呈边长为3。6米的方形台状,表面经过仔细加工.内部是2。208米的长方形椁,室因早期被盗,没有发现遗物。Z2东约2米是Z3,这是有三层圆形积石的建筑遗址,各个石圈的边石都是用花岗岩加工成长方形竖着排列。外圈跨度2米,中圈比外圈高4厘米,跨度为15.6米,内圈比中圈又高0厘米,跨度为1米。从中圈向内漫散有众多的积石和红陶筒形器的残

27、片,据认为是和东山嘴圆形基址一样的祭祀用坛。 Z3东稍离开一点为Z4,在笔者今年5月现场参观学习期间,Z4已全部发掘完闭,但未见报告,Z呈和Z3一样的三重圆形建筑基址和方形基址叠压的样子,内部各处也发现有排列着的红(彩)陶筒形器。 牛河梁地点位于地点大致正南方向的山上,处在上山的途中.从地点能眺望到山顶上和城子山一样的石围墙的远景。牛河梁、地点都位于地点西南的山丘上,其中,V地点最近进行了调查发掘,据说被发掘的这个墓是座有玉器陪葬的大型积石冢,在地下3米深处,从死者的头部出土了璧,胸部出土了勾云形、环形(2个)玉器,在两手处出土了龟形玉器(各1个)32。这些出土的玉器同过去出土的玉器形状相同,

28、只是要大数倍.场地工作站还收集到3件在附近采集到的大型斜口筒形玉器(箍形玉器)。牛河梁V地点是I地点西邻山脊上的积石冢. 另外,据报告在牛河梁还发现三座窖穴遗址,位于牛河梁地点间。这些窖穴中出土了各种彩陶、红陶、夹砂褐陶以及细石器和人物像残片等.目前,牛河梁遗迹的全貌还不清楚,但是,仅这些已发表的资料,包括祭祀建筑遗址、积石建筑遗址和陪葬玉器墓等在内的调查发掘报告,就不但为红山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而且还使红山文化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如果结构复杂的有真人大小3神像的祭祀建筑遗址的发现也 是第一次的话,那么表现出种种形态的积石建筑遗址和多种情况的石棺墓群大规模地合成,这一规模巨大的遗迹在红

29、山文化中应该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呢?这在今后进行的调查发掘工作中和相应的研究中不能不引起注意.先红山诸文化的发现在第二章谈到红山文化的研究现状时,笔者作为保留问题之一的,即是红山文化的渊源问题.在发现与研究中,把过去关于红山文化的渊源的见解汇总成四说4。红山文化是仰韶文化系统的原始文化或仰韶文化的地方变种。红山文化是河北磁山文化的继承。3红山文化是细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相互影响后产生的新文化,含有两种文化因素,或细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接触后产生的一种混合文化.该地区一种独特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又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由于后来考古调查发掘的进展,在年代上先于红山文化的诸文化相继被发现。但是

30、,这些文化的情况及相互之间的文化继承关系还有很多不甚明了的地方,在此把这些文化总括称为先红山文化的诸文化,以此作为搞清楚辽西地区史前文化情况的线索。 (一)兴隆洼遗址 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宝国吐乡,13984年间调查发掘35。遗址在村东南1。3公里的牤牛河上游,在一高出四周约2米的丘陵西侧边缘上。丘陵从东北到西南、从东南到西北,分别被长83米、宽16米的沟围起来,中间是挖有环壕的聚落,沟宽152米,深051米。这条沟深深地切入了红山文化的居住址。环壕内的居住址据说有111列,每列有10座左右。调查发掘了其中的7座,每座都是圆角方形或圆角长方形的半地穴式,最大的为8。7米,最小的为5。138米,

31、中间有灶址,有6个柱穴。 出土陶器是夹砂褐陶,胎厚重,火候低,易坏,系用泥条盘制,平底。器形只有深腹钵形和浅腹钵形.深腹钵高1045厘米,大平底、直腹、侈口.纹饰在口沿以下施数段凹弦纹。凹弦纹带下沿或中间为附加堆纹,其下器腹部分,全都用刻画线施以斜方格纹、席纹、压印“之”字纹或“坑点纹”。浅腹钵在圆形鼓腹部施有六段旋转斜格子纹带. 石器多为打制,器形也很大。亚腰形石斧长100厘米,环状器直径810厘米,都不太厚,还有砍砸器,磨制品中有石磨盘、石磨棒、石斧等。石磨盘呈不规则形状,宽253厘米。磨棒为长6.厘米的棒状,直径。9厘米。石斧长10厘米,厚2。4厘米,刃部呈蛤蜊状.还有单刃的小型石凿、用

32、途不明的棒状器.骨器种类也很多,有锥、匙形器、棒状器和一侧有倒刺的钻等。骨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镶嵌刀刃的扎枪,扎枪的一侧和一头磨出刃,另一侧制出槽,镶嵌上石条36,出土时枪上还留有三片。石条长1.8厘米,宽34毫米,厚1毫米,呈短竹筒形.扎枪因中间断了,所以全形不清楚。除此而外,遗址还出土了数量很多的鹿骨和猪骨以及胡桃。据C14测定为公元前530前40年3,表现出这个地区最古老的年代。 据说兴隆洼遗址和同一系统的遗迹分布几乎与红山文化的分布重合,但这些多是依据地表采集的资料。在北部的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富顺永遗址、东部的哲里木盟奈曼旗福盛泉五号地点、哲里木盟通榆县霍林河附近所能指出的资料惟有陶片而已

33、8。把向西和向南的范围限定的河北省三河县孟各庄遗迹9出土了陶器口沿部分的残片三片,器形是深腹钵,有大小之分。如把含有细石核等出土了上述陶片的壕沟作为和兴隆洼遗址是同一性质,也许是可能的,但是,其他的壕沟、居住址也都和兴隆洼遗址是否为同一性质,这还有必要加以详细的研究40。(二)小山遗址 位于内蒙古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东1.3公里,在前述的兴隆洼遗址西南约 500米41,其东面约30米有红山文化的石砬山遗址。这说明,这一地区长期以来是适合人居住的地方。841985年调查发掘了2座居住址,都是圆角长方形半地穴式的,面积为4。24.75。66.9米,中央有灶址。陶器90%以上是夹砂褐陶,细泥红陶,

34、只有少量的红顶碗出土。 陶器的器形和纹饰都和兴隆洼有相当差异,更接近于红山文化.器形加上兴隆洼的深腹钵和浅腹钵,又增加了碗、杯、盘、高圈足碗、盖等。深腹钵的器高降低,口径增大,器腹呈略向外鼓的曲线形。还出现了磨光夹砂褐陶类,发现了新的器形种类敞口壶即尊形器. 纹饰,夹砂褐陶中,器表全部施“之”字纹的很多。出现了新的纹饰,即用刻画线组成的幅度较宽的勾云纹。在红山文化彩陶中,屡见不鲜的纹饰,在这里用刻画线表现出来。饶有趣味的纹饰是在一个敞口壶(尊形器)上雕刻有动物像,描绘的是带羽冠的鸟、有牙的猪及鹿。这些各自有复杂曲线的动物形体,在雕刻出轮廓线后,内部充满了网格.在猪的鼻子前面,还有一个长有双角的

35、另一只动物的正面图,但因有剥落,细部不清楚,有可能是羊。这些动物能否看做是灵兽,暂当别论,但其造型却都是非常生动、漂亮的。 石器是大型磨制石器和细石器的组合,没有打制石器。磨制石器中,有大型的犁、斧、凿、环状器等,也发现了扁平的石磨盘和石磨棒。细石器有石核和石条,石条发现有20件,其中,2481件出土于二号居住址中,分长2厘米左右的镶嵌用石条和长34厘米略呈长方形的石条。在石器中,另外还有沟研磨器、砥石、刮刀等。自然遗物和兴隆洼一样出土了胡桃。(三)赵宝沟一号遗址 是和小山遗址同一种类的文化遗迹42.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新惠镇东北25公里的山区,有一赵宝沟村,遗址位于村西北2公里山麓的缓斜坡面

36、上。198年发掘了其中的2000平方米,发现7座居住址。居住址为方形或长方形的半地穴式,有四个柱穴,中央有方形的灶址.在发掘报告中,用图展示的9号居住最大,面积109米,深0.511米,柱穴最大的直径有50厘米,在南壁还建有两层台阶。出土的陶器大部分是夹砂褐陶,火候低,器内侧多经擦磨。和小山遗址同样,除深腹钵外,其他种类的陶器,表面都经过磨光。器形也和小山遗址一样,引人注目的有平底深腹钵(筒形罐)、浅腹钵、敞口壶(尊形器)和椭圆形底深腹钵等。除上述器形外,高圈足的浅腹钵类、鼓腹高圈足壶是这个遗址特有的器形。 纹饰有压印“之”字纹和由刻画线构成的勾云形纹。器表全部施纹,所施纹饰与小山遗址同样精巧

37、.但是,在表现主纹饰之前,器表全都施细条痕纹(琐印纹),这点与小山遗址不同.敞口壶(尊形器)和小山一样表现有动物纹式,但不是成形品。遗址还出土了小型人面.石器有磨制石器和细石器,磨制石器中,有大型的石器,有刃部呈木制勺子展开状的扁平石犁和矩形石斧。把石犁和石斧的头部打缺成凹形,是赵宝沟一号遗址的特色。图中所没有的,也和小山一样,有石磨盘、石磨棒。细石器有石条、石核.在石条中有石条镞,就是把石条一端左右边缘加工掉一半,形成细刃,使之变成尖头的。此外,还出土了骨锥和施纹用的棒状工具。 和上述小山、赵宝沟遗址同类型的遗址分布,据报告北方的教来河中游有大沁他拉遗址43,西拉木伦河中游有翁牛特旗头分地遗

38、址,老哈河中游有吴家营子和三成美44。但这些遗址的详细情况还不清楚.南方有河北省迁安县安新庄遗址,虽然报告的作为建筑遗址的居住面积和窖穴都处于试掘阶段,各种遗物也大部分是地表采集品,但是却表现出了大体上的一致。陶器从很多方面看顺序是细泥红陶、夹砂红陶、夹砂灰陶、细泥灰陶、细泥黑陶、夹砂黑陶。平底深腹钵饰“之”字纹,浅腹钵、高圈足钵饰勾云纹。红陶有红顶碗、壶、杯,也发现有彩陶几何纹残片,但带有很细琐印纹的彩陶片是其他地方所未见的。石器有磨制的各种石斧、凿、石磨棒等,未见报告的有石磨盘、大型犁;打制石器有打制成的石锤、边刃器.细石器有石核、石条和把石条的前端进行加工而成的石镞及小刀形石器。骨器有针

39、、锥、笄、镞等.这处遗址的性质可能是和小山、赵宝沟为同一类型的。 先红山文化的诸问题 在前文梗概地介绍了先红山文化的遗迹,尽可能地指出了问题之所在。在此想重新从那些问题中,就几个主要问题进行论述 . (一)年代和序列 在上面所介绍的兴隆洼、小山、赵宝沟遗址都分别有各自的C14年代测定值。在此想把上述这些资料作为参考,还原先红山诸文化的序列。兴隆洼遗址的年代公布的有5个。1号居住址的2层木炭测定年代分别为:公元前(.)920年(1390)、公元前(b.c)550115年(391)、公元前(b.)529095年(12);12号居住处二层木炭的测定年代是公元前(b。)501595年(139),都超出

40、了年轮校正值表,处在公元前(。c)040年之间45。但是,和101号居住址三层上堆积物中的兽骨的年代差就过大,兽骨的年代是公元前(bc)370017年(138)46.因为同时测定的兴隆洼遗址中红山文化层中的木炭的年代为公元前(b.c)3710 8年和公元前(b。c)3915年,和兽骨的年代相吻合,所以兽骨的年代就排除于兴隆洼遗址的年代之外了。这表明兴隆洼遗址具有与黄河流域的裴李岗、磁山文化年代为公元前(b.)550049年相匹敌的古老性。小山遗址中,2号居住址的一、二层出土的木炭C4测定年代分别是:公元前(b。c)420085年(206)和公元前(b。c)411085年(2062),年轮校正为

41、公元前(bc)480470年左右。 赵宝沟遗址三个居住址出土的木炭,据测定年代分别是:公元前(b。c)4685年(23)、公元前(b。)427 85年(236)和公元前(bc)40士95年(237),测定值相近。年轮校正为公元前(b.)4900年前后. 上述三个遗址不论哪一个在14年代上都先于年代为公元前(b。)36003000年的红山文化4,比红山文化古老.如前所见,这些遗址的同类遗址的分布范围几乎是和红山文化重合的,因此,也就有了把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为序列关系来把握的可能性.虽然明知资料缺乏,但我还是想在尽可能的限度内试着作一研究. 在相信4年代的限度内,辽西地区最古老的兴隆洼遗址的年代是和

42、中原地区最古老的新石器文化裴李岗、磁山文化相并行的,可是,两者在文化内容上却表现出广泛的不同。也正如已发表的简报所指出的那样48,裴李岗、磁山、大地湾、老官台等黄河流域的早期新石器文化的陶器有圆底、三足的很多,器物种类在使用上也是多种多样的,装饰以素面无纹饰为多,除裴李岗而外,大量的陶器有绳席纹。与此相对,兴隆洼的陶器都是平底,种类极少,无纹饰的特别少,器表全部施纹。文饰有刻画直线的组合和连续压印的“之字纹。 磁山遗迹自发现以来,其陶器上所见的连续点线的“之”字纹,有人认为,始于红山文化的东北地区的“之”字纹是其起源49,甚至还有红山文化的渊源应到裴李岗、磁山文化中去寻求的见解50.仅从照片、

43、拓片来观察,如果加以仔细的研究,是很难同意磁山的“之”字纹和兴隆洼、红山的“之字纹在施于器表的技巧上是同一的见解。东北地区的“之”字纹,因为是连续不断地施纹,必须是施纹工具的一端交替按到器表上,反复移动,因此,弧线纹的两端在分别作为压印支点的时候,必然出现很深的压痕。可是,从裴李岗、磁山的同种类型“之”字纹拓片中,完全看不到那种施力不均等的痕迹。我想这些好像是一样的连续弧线纹,是这样施纹的,即在施纹之际,让施纹工具一下子从器表上离开,为了连续作纹,再同先施的纹的一端重叠,反复地施纹.正是着眼于这种施纹方法的不同之点,所以才否定了磁山和东北“之”字纹陶器的序列关系,摆正了始源于兴隆洼的东北“之字

44、纹陶器的位置,肯定了其具有和黄河流域不同的独特之处.在兴隆洼的石器中,从大型犁形器能看出其特色。这种大型犁形器是一种从中间到头呈木制勺子展开状的石器。进一步明确表现出兴隆洼遗址和黄河流域不同的是细石器的存在。自旧石器时代晚期以来,特别是在北方草原地带广泛分布的细石器,即使是进入新石器时代,在东北地区仍然表现了根深蒂固的传统。虽然现在仅从现有的资料来断言这一地区和黄河流域没有任何文化联系还为时尚早;但是,具有独特陶器形制和细石器传统的兴隆洼遗址所表现出的文化内容却能说明其所处的地位,它是和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其他任何一种文化都不相同的、具有独特性的东北地区最古老的文化。(二)小山和赵宝沟遗址 继兴

45、隆洼遗址之后,在这一地区发现的是小山和赵宝沟遗址。遗址出土的陶器强烈地继承了兴隆洼文化的传统。陶器基本上是由器表全部施有纹饰的平底深腹钵组成,但口径比器高大的,敛口鼓腹钵的器形却出现了很大变化,器种也显著增加,有敞口壶(尊形器)、高圈足器等。在纹饰上,“之”字 纹是直接地继承了兴隆洼的传统,出现了新的用刻画线组成的勾云纹。就是这种纹饰后来成了红山文化的彩色纹饰,又被后来的青铜短剑时期(即考古学上的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译者注)所继承51。另一方面出现了显然是黄河流域陶器器形和烧制技巧的红顶碗及其他细泥红陶,这就很难否定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影响.小山遗址出土了表面磨制精美并钻有孔的大型石斧,不难看出,

46、这是农耕文化的产物,或是受到已相当发达的农耕文化的影响.与此相对应,为数众多的细石器在生产生活中依然起着主要作用,在这一点上大概能让我们认识到接近于北方草原地带的这一地区文化传统的根深蒂固性。 再者,小山和赵宝沟的细石器情况的差异也应引起注意。在赵宝沟遗址的发掘报告中,把在陶器方面有鼓腹圈足壶存在、纹饰上使用琐印纹、顶部呈凹形的石斧(耜)、有台阶的居住址等作为依据假定了和小山遗址有区别的赵宝沟文化52。因为现在缺乏资料,所以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否能进行讨论还暂当别论。在此我想把注意力放到其固有的传统文化细石器传统的差异上.小山和赵宝沟除都有农耕外,还都有为数众多的细石器存在,表现出在很大程度上

47、对狩猎、渔猎的依赖。这样细石器的差异就成了难以忽视的文化因素。在此想就把石条加工成石镞这一问题加以论述。石镞有两个种类,一种为赵宝沟遗址中所见的石条镞,这种石镞是把石条的尖端部从两侧加工出细刃,把尖端加工成尖锐的三角形.这种石镞在东北各地,除辽宁新乐遗迹外53,均有发现。还有一种就是红山文化中所常见的三角镞54,有凹底的,也有不是凹底的。这种石镞也是把石条经过再加工制造出来的,在其形状中还留有石条的痕迹。现在已没有时间来详细论述其分布了,但是,辽西地区的三角镞好像能和辽西以外的北方乃至东方的石条镞区分开来。小山遗址中没明确报告有石镞出土.至此也包含上述这点,小山和赵宝沟的差别已明确了,因此,这

48、里暂时想把二者一并作为小山文化及小山文化赵宝沟类型来处理。 (三)小山文化和红山文化据C14的年代测定,在小山文化和红山文化之间有相当长的时间差,约1000年.位于这期间,兴隆洼遗址中的红山文化遗物也有C14的年代测定,是公元前00700年(年轮校正030年)。但是,在发掘简报中,关于红山文化的遗物只发表了2件陶器的照片,其他情况不明,期待着今后调查发掘获得进展。因此,现在只能从现有资料入手,在可能的范围内进行比较论述。在小山遗址的发掘简报中,把一敞口壶(尊形器)所表现的动物图形解释为和红山文化的兽形玉器相联结5。陶器中,在器形和纹饰两方面,比动物图形更能明显地追溯出其序列关系;器表全部施“之

49、”字纹的装饰手法,在红山文化中不但更为盛行,而且还能看出相似的陶器器形。在小山文化中,和“之”字纹并行的由刻画线构成的勾云纹,在红山文化中以彩色纹形式表现得非常繁盛。生产工具中,石器尤其是细石器,对于排出小山文化的序列大概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四)东北地区的农耕问题 黄河流域文化的影响波及到辽宁省西部地区,这在比红山文化要早的小山文化时期就已清楚了,这当然意味着黄河流域文化的主要因素复合农耕文化向辽西地区的波及。从此以后,这一地区具体的农耕情况就不清楚了。但是,在牛河梁建造那样大规模的建筑物的背景下,依靠农耕当然会出现剩余 产品积蓄的。问题是先于小山文化的兴隆洼文化时期有无农耕存在.和中国不同,

50、在日本虽然经济停留在采集经济阶段,但是,却有了发达的陶器的绳纹文化。因此,我们对有和绳纹陶器极为相似器形的中国东北地区早期陶器非常关心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佐原真先生在论及起源时期陶器的世界性时,比较了依赖大自然的恩惠采集食物先民的陶器和定居农耕先民的陶器,指出:农耕先民的陶器器物种类多,运用质地灵活;与之相比,采集先民的陶器,因为他们是处于以移动为主的生活中,所以,陶器制造不那么繁荣,只是在有比较定居倾向的人群中,才使用陶器,而且这些陶器几乎都是以实用为宗旨的煮炊用的深腹钵,器高超过口径,装饰也比较简单,器物种类缺乏变化6.如果这个见解也适用于兴隆洼文化和裴李岗、磁山或河姆渡文化的陶器对比,那么

51、,后者的陶器就是农耕先民的陶器,前者即兴隆洼文化的陶器则非常适合于以采集为主的先民,是具有定居倾向的人群的陶器.在石器中,细石器强烈地表现出和采集先民联系在一起.在兴隆洼文化遗址中出土有石磨盘和石磨棒,这除在绳纹文化中也能指出其存在外,也不排除石磨棒作为杵状使用的可能性.因此,能否以石磨盘、石磨棒的存在就直接地作为农耕的证据,我认为还有再研究的余地。作为更为确切的农耕标志应是石刀(或贝制刀),其出土的时间在中国东北地区,要到红山文化时期。在对兴隆洼文化有无农耕这个问题抱有疑义的时候,和兴隆洼为同种类型遗迹的新乐遗址二号居住址中,出土了数量很多的碳化谷粒又成了问题。这些谷粒据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育种

52、研究所鉴定为近似于东北大葱黍5,因为未能记住其学名,所以不清楚是不是栽培种,如果是稻黍(miaceumvaruderale)或其变种,那就是在中国东北地区普遍存在的野生黍子5。这还寄希望于今后更为细致的研究。笔者的结论是:在兴隆洼文化时期,也包括新乐遗址,是以采集为主的经济生活9,从事农耕的可能性很低。红山文化的诸问题 进入190年以后,在红山文化的研究上,新的事实开始不断被弄清楚,其详细情况在第三部分已做过介绍,这里想就几个重要问题加以探讨。 (一)玉器 红山文化存在玉器这是最近的调查发掘成果之一。如前所述,自胡头沟玉器陪葬墓的简报发表以来,从城子山、牛河梁的石棺墓到东山嘴遗址,都相继发现了

53、玉器,笔者期待今后有更多的发现。 在中国各地陆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已超出了人们过去的估计。在长江下游的河姆渡崧泽良渚文化中,中游的大溪文化中,南方广东省的曲江石峡文化中,黄河下游的大汶口、大河村、陶寺等遗址中,都发现了玉器60。东北地区,早在二战前,辽东半岛尖端发现玉器就已为人所熟知61。黄宣佩先生在纵观那些新石器时代玉器的论考中,把玉器分为两大群,一类为以玦、璜、琮、璧、佩饰、锥形器为主的群;二类为龙、虎、龟、鱼、鸟等动物为主的群62。其中一类以长江下游的太湖周围为中心,广泛地分布于黄河、长江、珠江流域地带。二类是红山文化的产物。目前,除中原地区不清楚是否存在玉器,一类玉器分布圈已占据

54、从华北到华南的大陆大部分地区,和有二类动物形玉器的辽西地区红山文化的对比极其鲜明。在新石器时代,祭祀和生产活动是有深刻联系的。如果我们不否认玉器的用途是和祭祀有关系的话,那么以玉器的不同点为基础,暗示出了或用于生产活动,或用于祭祀活动的差异。一类玉器群分布的地带为有粟作、稻作之分的农耕地带。与此相应,如果红山文化的生产活动是以二类动物形玉器为象征的话,那么红山文化的生产活动肯定不是农耕,而是以玉器所表现出来的动物为对象的狩猎和渔猎。说红山文化中有明显的农耕传播,这可以理解为其大部分生产活动仍然是由采集活动来承担的,至少我们已能看到举行和农耕社会不同的祭祀活动的表现。红山文化时期,加上自兴隆洼以

55、来的传统,虽然农耕在小山文化时期就已传播进来了,但是也正像有特色的玉器所表现出来的那样,继续凭借细石器依赖狩猎和渔猎,保持着和南方的农耕社会不同的特色.中国发表了红山文化的兽形玉器为龙的起源说3。在这篇论考中,把红山文化特有的兽形玉器和内蒙古三星他拉发现的大型玉龙4联系起来,用图展示了它们之间的器形的发展.但是,三星他拉的玉龙是采集品,缺乏明确的地层证据,且年代也 不明确.即使其论述正确,并给与“龙”的名称,但是,这个龙和殷周时代盛行的龙是不能同等对待的,和殷周时代的龙有关系的证据是一点儿也表现不出来的.所以,这里仍把红山文化的兽形玉器理解为一种动物形玉器。 (二)积石建筑遗址认为前面提到的玉

56、器陪葬墓是和积石建筑遗址共同存在的,这也是一种新见解.过去,把东北地区出现积石冢追溯到龙山文化时期,但这在性质上却有问题.胡头沟遗址中,在筑有圆形石围墙的中心部位掘地很深建一号石椁墓,其附近的三号墓是一多室石棺墓,没有石围墙。因为这两座墓都遭到破坏,所以已不可能进行详细的比较;但是,大体上能肯定这两座墓有很大的等级差别. 牛河梁地点有Z、Z两个积石建筑遗址。Z在正方回字形的积石建筑遗址中心同一级上建大型石椁墓,内部已被盗掘。Z1是长方形积石建筑遗址,中心部位也已被破坏。这一部位或者也和2一样,可能建有大型墓.东南部是由15座石棺墓组成的墓群,其中有陪葬玉器的,有二次葬的。 上述两处遗址的共同因

57、素是围有圆形或方形的石墙,在石围墙内的中心部位建有石椁,内葬遗体,并有玉器陪葬。周围筑小型石棺墓,构成墓区。 据了解,在接近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出现了建造从氏族公共墓地独立出来的,有数量众多陪葬品的,并有大规模墓区的墓。近年来,这在各地已开始被认识,表现出了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情况65.可是,用上述观点同样来解释红山文化的这些建筑遗址却是有困难的。在此我认为上述那些大墓是那些在和农耕社会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保持有强大掌管祭祀权利人的,或者是特殊的管理祭祀人的墓。 (三)祭祀遗址东山嘴祭祀建筑遗址和早期维纳斯、牛河梁女神庙和陶塑神像群的相继发现,使人们对红山文化的认识大为改观。在牛河梁遗址大概能看到山上

58、女神庙对面地点的由Z3、Z4祭坛构成的大规模祭祀建筑遗址。关于神像和神像祭祀,目前还没有达到能准确地掌握其内容的阶段。如上所述,从以玉器为首的各种遗物中,能够看到浓厚的采集先民的性格。我们应该从这个性格所表现出的和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其他地区的农耕社会种种的不同现象中,去理解这些神像和祭祀活动的内在意义。早期维纳斯,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在欧亚大陆的西部、北部都有广泛的发现。红山文化的发现是其最东端的发现,这使人们预想到在其背后存在着细石器文化传统。从旧石器时代极端变形的孕妇像到新石器时代的女神像,其姿态多种多样,但是,不论其在哪里出现都是为祈祷丰饶的.弄清楚包括女神庙的神像66在内的那些具

59、体的祭祀活动,对于统一阐述红山文化的性质是必要的. 结 论 已故的夏鼐先生根据C的年代测定,分别弄清了几种文化的年代,并以此基础,于19年在考古第4期上67确定了和黄河流域很早就发展起来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系列并列的、与之同样古老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河姆渡马家浜良渚的新石器文化系列.相对于黄河流域的粟作农耕文化,长江流域的第二新石器文化系列是以稻作农耕为基础的。 这篇论考发表以后,在时至今日的10年时间里,中国的新石器时代研究获得了更新的发展。以裴李岗、磁山文化为首的先仰韶文化的发现即是其成果之一.本文所涉及的辽西地区新开展的新石器文化的探索与研究,也是应引起人们注意的成果之一。 辽西地区最古老的

60、兴隆洼文化在C14所测定的年代上,表现出了和黄河流域最古老的裴李岗、磁山文化相匹敌的古老。其文化内容,如前所述,表现出了浓厚的具有定居倾向的采集先民的情况:陶器只有种类极少的煮炊用具,有镶嵌石条的扎枪,细石器使用广泛。这反映出和目前任何一种新石器文化都不相同的独特的文化性质。继之,小山文化这时已明显地看到了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影响。陶器种类增加,使用质地灵活,纹饰以继承兴隆洼文化传统的“之”字纹和用刻画线组成的勾云纹为主。但是,在工具中,依然能看出细石器是多种多样的。根据细石器,依据石镞的制造方法,把东北地区北部和东部的石条镞和西部地区的三角镞区分开已成可能,这也就指出了小山文化和赵宝沟类型能区

61、分开的可能性。 从小山文化到红山文化约有一千多年的年代差,但是陶器形态的类似、“之”字纹、勾云纹的一致性等,使追寻两者的序列关系有了可能。小山文化中由刻画线组成的勾云纹在红山文化中以彩色纹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时,使用细石器的传统在红山文化中也确确实实继续地保持着。这样,在辽西地区一带,从兴隆洼文化到小山、红山文化的两千数百年间,就能追寻出文化序列。这个文化系列具有以细石器文化传统为基础的独特性,它与到目前为止已清楚了的黄河、长江流域的农耕文化系列完全不同,成为独特的中国新石器时代第三文化系列,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这个认识,红山文化的渊源问题也就能得出结论,保持有细石器文化传统的兴隆洼文化就是其起

62、源。小山文化以后,虽然有了农耕文化的传播,但不是完全的农耕社会,这里依然是继续保持细石器文化传统的独特地区。 在这一地区,农耕问题依旧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其中兴隆洼遗址是否存在农耕是一个大问题.如前所述,综合陶器、石器两种情况,兴隆洼文化先民的生活是以采集为主的,从事农耕的可能性很低。 据近年来的调查发掘成果,红山文化的内容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其一就是红山文化的玉器。以动物形为主的,加上勾云形、筒形的红山文化玉器和从华北到华南农耕地带的玉器几乎一致的状况形成了鲜明对比.当我们考虑这些玉器在红山文化中起什么作用的时候,重点应放在依然继续保持的强烈传统即细石器文化传统上,也应注意仿照动物的玉器形态,重视和农耕礼仪不同的采集社会的礼仪因素,这样解释我想也许不会招致牵强附会的非难.我认为,只有重视这些被发现玉器的性质,才能开始有助于阐明以牛河梁遗迹为首的大规模祭祀建筑遗址和积石建筑遗址的性质。纵观红山文化及先红山文化问题,现在好不容易才刚有了阐明它们的线索。本文只是以过去发表的资料为基础提出了几个问题.关于红山文化和东北地区的其他几种文化的关系、红山文化以后的问题等等,本文仅仅涉及我的部分见解,其他问题还有待于以后继续研究。(肖爱民译) 注释: 1滨田耕作、水野清一:赤峰红山后热河省赤峰红山后史前遗迹,东方考古学丛刊,甲种第册,东亚考古学会,东京、京都,138年。以下略称红山后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