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四川教师公招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资料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67171623 上传时间:2022-11-02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148.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23年四川教师公招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2023年四川教师公招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2023年四川教师公招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资源描述:

《2023年四川教师公招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四川教师公招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资料(3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四川教师公招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适合2023版四川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第一部分 教育学基础一、教育与教育学(一)1教育的概念: p9广义教育,泛指凡是可以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阶级)的规定,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 2.教育的要素:p10教育者: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方面起教育影响的人。具有主体性、目的性和社会性。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受教育者:指各种教育中从事学习的人,是教育的对象,学习的主体

2、教育影响: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一切“中介”的总和,涉及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和运用这种影响的活动方式和方法三者关系:互相独立、互相制约,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一不可。3.教育的形态:非制度化和制度化;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的教育和近代的教育 p114.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即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P135.教育的基本规律:一条是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外部关系规律; 一条是关于教育和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内部关系规律 P14(二)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p206.

3、教育起源:(1)神话起源 (2)生物起源:法国 利托尔诺 英国沛西 能 (3)心理起源 美国 孟禄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 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形成7.教育的发展阶段: (1)原始社会(无阶级性、水平低下、传递生产经验、言传身教、耳口相传),(2)古代社会(鲜明的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功能占主导地位),(3)近代教育(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教育的世俗化、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8.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 (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p268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

4、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因此研 究对象是教育现象,重点是研究教育问题,目的是揭示教育规律。 9. 教育学的基本问题:(1)教育本质,解释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问题,(2) 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问题,(3) 教育目的问题(4) 教育制度问题(5) 教育过程的规律性问题, (6)思想品德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性问题 (7)学校管理问题。 10.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和观点):p26(1)萌芽时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学中国古代:孔子 墨家 道家 春秋战国时期,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 学记西方古代:古希腊 苏格拉底(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 柏拉图(客观唯心主义的创

5、始人 抱负国) 亚里士多德(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政治学) 雄辩术原理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2)独立形态时期: 教育学学科的建立:捷克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诞生。强调教育的自然性 法国 卢梭 爱弥儿提倡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 瑞士 裴斯泰洛齐 教育要遵循自然 英国 洛克 白板说和绅士教育 规范教育学的建立:182023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现代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标志教育学成为 独立学科,提出四部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 美国 杜威民主主义和教育 强调教育为现实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 儿童中心主义(3)20世纪以来

6、的教育学:实验教育学 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 拉伊实验教育学 文化教育学 狄尔泰 斯普朗格 利特 实用主义教育学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 批判教育学 鲍尔斯和金狄思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制度教育学 F.乌里。二、教育的功能(一)11.教育功能的含义:是指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的作用与影响。p3612.教育功能的类型: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13.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p37 (1)个体功能(教育的基本功能):指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涉及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和个体社会化功能。 (A)

7、个体个性化功能: 教育促进个体主体意识的发展 教育促进个体特性的发展 教育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B)个体社会化功能: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 促进人的观念社会化 促进人的智力和能力社会化 促进人的职业和身份社会化 (2)社会功能(教育的派生功能或工具功能):指教育活动和系统对社会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具体说来涉及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科技功能和教育的人口功能。(A) 经济功能教育把也许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来促进经济发展教育实现了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教育产生了新的知识新的生产力 (B)政治功能通过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去实现

8、教育的政治作用 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来为政治服务教育推动着政治民主化 (C)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 教育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功能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D)教育的科技功能 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教育产生新的科学技术 (E)教育的人口功能: 教育可以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结构趋于合理、有助于人口迁移。14.教育功能的限制:教育的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p40(二)15. 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p41(1)内部因素A 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及其对行教育的态度B 受教育者的基础条件C 教育目的与教育内容的

9、科学性和时代性D 教育手段和方法的科学性与灵活性E 教育环境的质量(2) 外部因素A 社会的政治因素:政治体制、政治环境、指导思想和政策路线、执政党建设B 社会的经济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成员分化状况、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 社会文化因素A 文化传统与风俗习惯B 社会舆论C文化交流三、教育的目的(一)教育目的的含义:p4616:广义: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盼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过程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或者产生如何的结果, 狭义:指国家对培养什么人的总规定。涉及教育要为社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和教育要培养的人应当具有 什么样的素质结构 17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

10、评价功能 p47(二)18.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p48(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制约教育目的的确立。 (2)社会生产力 (3)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4)教育目的的确立还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 19.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生活本位论 p50(三)20. 我国的教育目的的历史沿革及其理论基础:p52(1)1999年:以培养学生的发明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抱负、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理论基础(规定掌握):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1.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

11、: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p54四、教师与学生(一)p5822. 教师的定义:广义-指在教育活动中施加影响的人,他们通过自己的活动使被影响者的身心发生变化。 狭义指以学校为活动背景的教师,他们在学校中以对学生的身心施加影响为职责。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教师指专业人员;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23.教师的角色: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父母与朋友、研究者角色 24.教师的基本素质:p60(1)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规定: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教师的示范性);(2)对专业知识的规定: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修养、丰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12、3)对专业技能的规定:教师要有课程开发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能力。 25.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及途径:p61 内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 途径: (1)教师自身要有专业发展的观念和意识,(2)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理论,建立专业责任感,(3)制定自我生涯发展规划,(4)积极参与在职学习和培训,(5)进行教育研究, (6)进行经常化、系统化的教学反思, (7)在参与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中获得专业发展。 (二)学生p6626.学生的定义: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从事学习的人,重要指在校的儿童和青少年。27学生的本质特点:(1)学生是社会的人,又是自然的人,(2)学生

13、是未成熟的人,又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人,(3)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人,又是自觉能动的人。28.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性 阶段性 不均衡性 互补性 。(三)29.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p67 (1)学生中心论,代表人物法国教育家卢梭、美国教育家杜威,反对教师中心论,主张发展学生的个性,规定一切措施围绕儿童转动,力图削弱传统教育中教师所具有的那种专断行的主导作用,主张把师生关心的中心转到儿童。 (2)教师中心论,代表人物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为教师掌握了人类积累的文化知识,是知识和智慧的代表,社会价值观念的传播要靠教师的施教来完毕,所以师生关系中,教师应处在中心地位,教师不仅决定着

14、教育教学的标准、内容、 方法,并且也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方向具有绝对的权威。 对师生关系的内容(多重理解):(1)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2) 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30. 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教师(对学生的态度需平等对待学生、热爱学生、领导方式专制、民主和放任三种类型,只有民主师生才干平等融洽、智慧不仅表现在学识,还变现在教师的发明性、人格性格、气质和爱好) 学生(学生对教师的结识和见解)、环境(学校的人际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p70良好师生关系的特性: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宽容理解;怎么建立,转变传统的角色心理,树立

15、对的的学生观;变革陈旧的教育方式;热爱尊重学生,发扬民主教育;积极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加强学习和研究,是自己更智慧;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对的评价自己,克服个人偏见和思维定势;培养自己多方面的爱好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学会自我控制,培养耐心、豁达和理解的个人品质P71五、课程(一)p7531.课程的含义:(1)广义,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2)狭义,具体的某一门学科。课程作为专业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32.课程理论的流派:(1)知识中心课程论重视学生对知识系统学习,但完全从成人的生活需要出发,忽略儿童的爱好和需求(2)社会中心课程论(改造主义课程论)

16、不太关注学科的知识体系,主张学生参与到社会,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课程(3)学习者中心课程论涉及经验主义课程论(杜威:以儿童的社会活动为中心)和存在主义课程论(奈勒:课程最终由学生的需要决定)(4)人本主义课程论马斯洛 罗杰斯 主张课程以促进学习者的自我实现为目的;内容选择关注学习者的爱好、需要和能力;设立学术课程、人际关系课程和自我实现课程;鼓励师生间的对话 33.课程的类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必修与选修,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显性和隐性等。p7734.课程的组织:课程的组织涉及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实行以及课程评价等,它是一项关键而又复杂的工作,直接关系课程改革

17、与实行的成败。P80(1)课程目的:概念:指有关某教学科目或教学活动所要完毕的任务的的指标体系。是编制课程最重要的准则,是拟定课程内容、教育目的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特性:整体性 阶段性 连续性层次性 递进性 时间性 拟定方法:筛选法 参照法(2)课程内容:表现为 课程计划(课程的总体规划) 课程标准和教材(课程的具体表现)三种物化形式。(3)课程实行: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达成课程目的的基本途径。作为一个动态的序列化的实验过程,具有一定的运营结构。运营结构,涉及七个方面:安排课程表(遵循整体性 迁移性 生理适宜原则) 分析教学任务(涉及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要形成和发展的智力能力和体

18、力;要养成的情感态度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三方面)。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体现为独特、稳定、发展、灵活)。 影响学习特点的因素:基础因素(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智能结构和心理品质), 内部因素(学生在学习中积累的经验、掌握的方法及学习动机和爱好)和 外部因素(学习内容、教师的教学风格、社会传统 时代规定和教育环境) 选择拟定教学模式 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组织教学活动 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4)课程评价:重要模式有:目的评价模式(以目的为中心而展开的,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美国 斯克里文 主张将评价的重点由“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

19、。还不是一个完善的模式) 背景、输入、过程、成果模式(CIPP)(涉及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四个环节,操作复杂)35.课程的管理:课程的管理涉及到课程的编排、组织与实行、评价与修订等问题。p83(二)36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p84(1)19491952年。50年8月教育部颁布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草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份教学计划,52年3月颁布中学教学计划(草案),52年10月颁布新中国第一份五年一贯制小学的小学教学计划。(2)19531957年。五个教学计划。53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初次在教学计划中设立劳动技术教育课。56年国家正式发行新中国第二套中小学教材。(3)19

20、581965年。58年“大跃进”引起了“教育大革命”,大量缩减课时,精简课程,增长劳动,注重思想教育,出现多种学制的改革实验。(4)19661976年。“文革”十年浩劫,学校课程与教学在十年动乱期间经历了一场劫难。(5)19771985年。文革结束,拨乱反正。78年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为十年,中小学各五年。80年出版新中国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6)19861991年。86年义务教育法出台。(7)19922023年。92年国家教委第一次将“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93年秋,新的计划突破了德育为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第一次

21、将活动与学科并列为两类课程。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颁布。本次改革在我国教育界掀起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级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的热潮。(8)2023至今。新课改。37.新课程改革的总体规定: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对的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血丝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呢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抱

22、负、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人。总的来讲,本次课程改革的目的涉及三方面:知识和技能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p8538.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的:(1)课程功能实现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积极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 会学习和形成对的价值观的过程。(2)课程机构实现调整: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偏多和缺少整合的状况,整体设立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立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机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课程内容更贴近生活: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

23、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爱好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课程实行三级管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5)学生学习方式得到改变:改变课程实行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积极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解决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6)评价制度得以调整:改变课程评价过度强调甑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善教学实践的功能。39.课程标准及其地位、作用和特点 p86标准:课程标准是

24、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献。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规定,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地位: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大纲性文献,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规定,是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作用:(1)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的、内容框架;(2) 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建议;(3) 它不涉及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派等具体内容;(4) 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成的具体规定。特点:将素质教育贯彻到课程标准中 突破学科中心 改善学习方式 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

25、更具操作性和指导性 为课程实行提供了广阔空间(三)40.新课程带来的变革(五个转变):p87(1)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的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2)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3)教学评价的转变:评价功能上强调促进与作用,评价主体上注重教师的互动参与,评价内容上多关注学习状态(4)学生评价的转变:课程改革下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的宗旨,建立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评价体系。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评价应遵循的原则(5)教育教学管理的转变:课程实行三级管理,课堂管理轻松、自然、和谐,教材选择自主化,课程评价多元化、方式多样化、项目多种化,研究性学习的管理密切关注人与

26、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新课程结构的调整:整体设立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农村中学课程要为本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新课程十分强调思想道德教育。41.学习方式的变革p88(1)学习方式的变革的意义:1)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规定 2)变革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2)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1)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含含义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 研究性学习实行的一般程序 2)合作学习 3)自主学习 (3) 全面领略三种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4) 对的把握学习方式的变革六、课堂教学(一)p9741.含义:教学是在国家教育目的规范下,由

27、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以培养全面发 展的人为主线目的,由教和学两方面组成,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42. 教学理论流派: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华生和斯金纳 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的;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程序教学的方法), 认知主义教学理论(布鲁纳 奥苏泊尔,教学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机动-结构-序列-强化原则;专家学科为基本 结构;提倡使用发现法)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罗杰斯。培养全人的教学目的;促进学生学习的非指导性教学过程;促进个体行为、态度、个 性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式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方法;发挥教师的促进者作用) 课堂教学的模式:传递接受式、自学辅导式、抛锚式、

28、范例式、发现式、探究式、情境陶冶式常用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P101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p104(二)p10543.课堂教学设计的含义、基本程序、重要模式、内容和方法含义: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 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拟定教学目的,建立解决问题的环节, 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行方案的计划过程。基本程序:(1)分析教学任务,阐述教学的预期目的,(2)拟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原有知识水平,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等),(3)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度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和行为

29、习惯,(4)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5)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映并提供反馈,(6)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和评价。大体分为三个重要环节:(1)前期的准备:教学背景分析、教学任务分析、学习者分析(2)开发和设计 (3)评价和修改重要模式:系统分析模式(输入产出的系统过程,输入学生 产出受教育的人,将教学设计建立在对教学过程的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需求最优方案),目的模式(又称系统方法模式,强调教学目的的基点作用,设计过程系统性强,设计环节环环相扣,易操作) 过程模式(灵活、实用,可据教学情境的需要有侧重的设计教学方案) 内容(四个

30、): 教学目的(指对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成的结果的规划)教学内容(指教师分析教材、合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表达或呈显过程,是教学设计最关键的环节,主体部分)教学时间(控制和改变教学时间在一定限度上意味着控制和改变教学活动)教学措施(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设计、教学媒体、教学结构的拟定) 教学评价设计(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重要有:目的参照取向的终结性评价设计和过程取向的形成性评价设计)。p108方法:启发搜索式、条件约束式、逻辑推理式。 (三)44教学策略的含义、常用的课堂教学策略 p10944.1含义:教学策略是指为达成教学目的、完毕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楚

31、结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 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44.2常用的教学策略:讲授策略、对话策略、指导策略。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个别化教学p110七、学校德育 (一)45德育的含义、功能及地位 p117含义:广义:涉及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 狭义,专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对青少年学生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所 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功能:社会功能(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个体功能(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和享用发生影响三个方面)教育功能(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其他

32、平行系统的作用)地位:(1)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2)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二)46.德育过程的含义: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德育目的对受教育者在品德发展上提出的规定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受教育者的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受教育者品德发展的过程p11847.德育过程与教学过程和思想品德形成的关系:(1)德育过程与教学过程的关系:教学过程涉及德育过程,两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2)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关系:从联系上来看,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干有效地促进人

33、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而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 从教育者角度看,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只但是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所盼望的思想品德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过程。48.德育过程的理论p120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发展,道德教育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行为的发生。当代最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 皮亚杰 提出 科尔伯格 深化 对我国道育教育启示:学校德育要把重点放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上,坚持在选择健康的德育内容的同时注意能力的发展,而不是只

34、重视道德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价值澄清理论:(代表人物:路易斯.拉斯和哈明 当代社会不存在可以传给儿童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要发明条件,帮助青少年澄清他们选择时所依据的内心价值观。启示:注重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 追求道德情感与理智、行为的统一)体谅关心理论;代表:彼得.麦克菲尔 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坚持性善论 任务儿童是德育的主体 启示:把学会关心作为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学习理论 :美国班杜拉 启示: 注重个体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学会自我强化49.德育过程的规律:(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的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

35、盾转化规律。 (4)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三)50德育的任务、目的、内容与课程 p122任务: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形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观;培养学生对的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培养学生的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形成对的的抱负和信念。目的:学校德育的目的是德育目的在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总体规格规定,涉及小学初中高中的目的 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课程: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四)51.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p123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规定学生相结合原

36、则、教育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正面说服教育原则、知行统一原则、发扬优点,克服缺陷原则、集体与个别教育原则方法:说服教育法,楷模示范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锻炼法,指导自我教育法。 途径: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班主任工作,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活动八、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一)52.班级的含义与特点 p13152.1含义: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限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由教师、一群学生和环境组成。52.2特点:(1)班级目的是使所有学生获得发展, (2)班级中师生是一种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 (

37、3)情感是班级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纽带, (4)班级中的师生交往是全面的和多方面 (5)班主任和教师的人格力量是班级活动得以有效开展。53. 班级的结构与功能:(1) 结构:班级的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班委会、小组长、个体,自然形成的其他非正式组织:积极 娱乐 悲观 破坏),班级的角色结构(班主任和教师要强化角色意识,同时要善于转换角色),班级的信息沟通结构(涉及知识信息和人的思想、态度等,重要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班级的组织规模(规模越大,教师越会用严格的制度和纪律维持班级秩序,缺少情感的交流会疏远师生距离,减少教育效果)。 (2)班级功能:社会化功能(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

38、目的; 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 教导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 提供角色学习的条件,培养社会角色)。 个体化功能,(促进发展功能、满足需求功能、诊断功能、矫正功能。 54.班级的历史发展: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17世纪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论证;19世纪英国学校出现了“导生制”的管理模式,对班级组织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最早雏形1862年 京师大学堂 55.班级的发育过程:p133(1)良好班级的特性:明确共同的目的、一定的组织机构、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2)班级建设原则:促进学生积极

39、发展、以学生为主体、民主性原则、开放性原则。(3)良好班级的形成与培养:拟定班级的发展目的、建立班级的核心队伍、建立班级的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对的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二)56班级管理的内容、原则与方法 内容:班级组织建设;班级制度管理;班级教学管理;班级活动管理。原则:(1)全员激励原则 (2)自主参与原则 (3)教管结合原则 (4)通情达理原则 (5)平行管理原则 (6)协调一致原则理解 掌握56.3方法:(1)常规管理(通过制度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规章制度分为三部分: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定的,如学生守则,平常行为规范等 学校据上级部门指示制定的学校常规制

40、度,如考勤制度、作业规定等 班级根据实际讨论制定的班级规范,如班规等)(2)平行管理(班主任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区影响集体)(3)民主管理(班级成员在服从班级的对的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4)目的管理(班主任和学生共同制定班级总体目的,然后转化为小组目的和个人目的)(三)57班主任的角色、任务、职责与素质 p138 角色:学生成长的关护者(班主任能与任课老师有效沟通、关心班级成员的全面发展、能是班级工作正常运营、是学生在学习期间的见证人)、是对学生产生全面影响的教育因素(教会学生做人做事、靠自身威望激发学生接受教育,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班级的领导者

41、(班主任运用自身的地位和权威领导班级,同时运用个性特性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领导方式有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任务: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建立学生档案、操行评估、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个别教育工作班会活动的组织。职责:要做好中小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要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要组织好班集体活动;要关注每一位 学生的全面发展;班主任是学校教育第一线的骨干力量,是学校教育工作最基层的组织者和协调者。57.4素质:(1)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善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2) 具有符合素质教育规定的教育观和较强的教育教学和组织能力;(3) 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

42、识和方法,熟悉相关法律法规;(4) 品德崇高,为人师表;(5) 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第二部分 教育心理学一、心理发展与教育(一)p14658.心理发展的概念: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 系列心理变化。59. 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连续性和阶段性并存;发展具有定向性与顺序性;发展表现出不平衡性;发展的 共同性与个别差异性。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p14760.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到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认知发展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互相作用中实现的。他把儿童认知发展分四个阶段:(1)感知运

43、算阶段(0-2岁)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取动作经验,思维萌芽,逐渐获得客体的永恒性。(2)前预算阶段(2-7岁)儿童只能以表象进行思维,不能抽象思维,一切以自我为中心(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去中心化,出现逻辑思维,不能抽象推理,获得守恒的结识。(4)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具有形式命题思维,智力趋于成熟 61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顺序不变,每个过程都将解决一些问题和矛盾(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2-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4-5岁):积极与内疚的冲突;(6-11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12-1

44、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成年初期):密切对孤独的冲突;(成年中期):繁殖期对停滞感;(成年晚期):自我整合与绝望的冲突。 62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社会性(1) 心理发展观:界定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档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 (2)心理发展因素:心理机能的发展是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收到社会规律的制约;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从而在低档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 (3)“最近发展区”的提出:

45、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儿童已达成水平并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在拟定儿童发展水平及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认可帮助可以达成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者借助于别人启发帮助可以达成的较高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可以“发明”学生的发展。p150教育启示:(1)教育要适应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 (2)教育要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3)教育要据个体人格发展的阶段特点,因势利导,对症下药(三)63.1初期教育与心理发展:p15163.2准备状态与心理发展:准备状态是指儿童身心发展达成适宜学习某种事物的状态。学习准备

46、状态大体有三:生理方面的发展状态;智力和技能方面的准备;非智力因素。63.3教育如何促进心理的发展:(1)教育的目的性、方向性要明确;(2)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3)要选择适当的教育和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能集中注意,添加活力。(4)要考虑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作用,尽也许做到互相配合、协调一致;(5)教育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也许一蹴而就。(四)64.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的阶段特性 几种心理发展差异对教育的影响二、学习与学习理论(一)65学习的含义:广义:指从低等动物到人类在后天生活中,通过活动、练习,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 狭义:专指学生在学校的学习

47、,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环节的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和培养才智的过程。 p16166. 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重要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2) 人类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别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3)人类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积极的过程。 67.学生学习的特点:(1)主线特点,在于它是接受前人经验,是一种接受学习。 (2)具有间接性的特点(3)是按照预定的教学计划系统连续的进行;(4)学生是学习的主体;(5)是受教育的过程。 (二)学习理论(五

48、种):p16268.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映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刺激反映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刺激反映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习惯一旦形成,只要本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映就会自动出现。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基本规律: 效果律 练习律 准备律 意义 :学习应强调“做中学”即在实际操作中学习,教师要是学生的学习得到自我满意的积极效果,并注旨在学习过程中加强练习,学习结束后不时练习,任何学习都得有准备的状态下进行);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论(可以揭示学习活动最基本的规律:解释

49、基本学习现象;在一定限度上控制学生的行为;进行心理治疗,矫正学生的偏差行为,消除学生对某些事物的恐惊。但只使用于简朴的学习过程);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强化规律:强化 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消退 处罚 意义:程序性教学学完某阶段课程后,知道学习结果并及时强化,按顺序进入下一个学习 行为矫正教师应多用正强化塑造学生良性行为,用负强化消除悲观行为,慎重对待处罚) 69.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苛勒的完形顿悟说(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是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在肢体内部构造完形。肯定了主体的能动作用,反对行为主义学习论的机械性和片面性,但不排斥,尝试-错误是顿悟的

50、前奏,顿悟是练习到某种限度时出现的结果)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1)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积极的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涉及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教学观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结构、程序、强化原则。启示:教师先明确学生的认知结构的组成要素,再采用措施帮助学生获得、转化和评价知识。因此须全面进一步分析教材,在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结构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胜任感,组织灵活的教学活动,注意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的信息,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奥苏泊尔的故意义接受学习论:学生的学习重要是故意义的接受学习(实质: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的适当观念

51、建立实质非人为的练习。条件:学生要有故意义学习的心向 学习材料对学习具有潜在意义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学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每一个过程分为若干阶段,每一阶段都进行不同的信息加工,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内部加工过程,又要影响这个过程。P16470. 掌握学习和指导学习理论: (1) 理论假设:布鲁姆基于“任何教师事实上都能帮助他的所有学生获得优异成绩”(2) 理论特点:教育者的中心任务不是控制学生而是控制学习,关键是让学生可以明确学习目的;提倡把教学和评价结合起来,形成新型的反馈教学,及时查漏补缺,是大多数学生掌握每一项学习任务。(3) 一般环节:定向(教学目的)单元掌握形成性测验总结性测验。(

52、4)评价 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评价手段,可以有效的控制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教学信心和学生的学习爱好,但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够,容易加重师生承担,不利于优等生的发展。 7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在知识观上,认为知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解释、假设,是不断发展的,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2)在学生观上,强调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解决和转换。,因而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在学习观上,构建主义强调学习的积极构建性、社会互动性和活动情境性。 (1)在知识观上,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解释、假设,是不断发展的,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2)在学习观上,建构主义

53、认为学习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与物、人与人的互动,积极构建意义的过程,而不是接受现成结论的过程;(3)在学生观上,构建主义认为强调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认知结构、爱好、需要等意义建构的影响,因而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4)在教学观上,构建主义强调帮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真实情境中,通过操作、对话、协作等进行意义构建。7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1)美国马斯洛的学习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领导人物之一,他以性善论、潜能论和动机论为理论基础,创建了理论化、系统化的自我实现心理学。自我实现的人格观,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扩充成熟的驱动力。内在学习论,学校应

54、反对外在学习,提倡内在学习。所谓内在学习就是依靠学生内在驱动,充足开发潜能,达成自我实现的学习。这是一种自觉的、积极的、发明性的学习模式。 (2)罗斯杰的学习理论: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对教育产生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中,罗斯杰当推首位。创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和教学理论, 知情统一的教学目的故意义的自由学习观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应用:重视学习者的内心世界;对学生的本质持积极乐观态度;对教师的态度定势与教学风格的重视三、学习的迁移,记忆和遗忘(一)73学习迁移的含义: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已经学的经验对完毕其他活动的影响。 p17974 学习迁移的种类:正迁移、负迁移与零迁移(据

55、性质不同划分,正迁移是起促进的积极作用,负迁移是两种学习之间互相干扰、阻碍。介于两者间为零迁移。)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划分,处在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互相影响为水平迁移,处在不同的(一个较高、一个较低)为垂直迁移,可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据迁移内容划分)同化型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据迁移过程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划分)75. 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相似性(由两个任务中具有的共同成分决定,涉及学习材料的相似和学习目的和学习过程的相似),原有认知结构(直接决定迁移的也许性和迁移的限度。表现为: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此为迁移的

56、前提条件;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也许性越大,效果越好;学习者是否有相应的认知技能和策略),学习的心向与定势(指先于一定的活动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条件),教师的指导(教师故意识的指导利于积极迁移的发生),学习情境的相似性(学习情境越相似,越能提高迁移),学习策略的水平(重要变现在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策略对迁移的影响),迁移的媒体。 76. 学习迁移的促进:p181 (1)精选材料(教学中要重视基础学科的教学,要突出重点内容,特别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编排就是使教材达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实行的,

57、教学程序是是教材发挥功效的直接环节。宏观上,教学应将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作为教学主干,微观上注重学习目的和学习过程的相似性),(4)专家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教师发挥制度作用,将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也得将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总结相结合)。(二)77.记忆的含义:记忆是人脑对通过的事物的反映,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信息加工术语: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p18378.记忆的三种存储模式:瞬时记忆(2秒内),短时记忆(20秒内),长时记忆(一分钟以上)。(三)79.遗忘的含义:记忆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再认和回忆是发生错误,就是遗忘。 p18680.遗忘重

58、要规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在数量上受时间因素制约的规律,遗忘随时间递增,遗忘的速度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81. 遗忘产生因素及克服遗忘的策略:(1)因素:痕迹衰退说、干扰说、同化说、动机说。(2)策略: 深度加工材料(对学习材料增长相关信息来达成理解和记忆的目的)、有效运用记忆术(涉及寻找记忆材料的规律、做归纳和整理等)、进行组块化编码(依赖于过去的知识经验)、适当过度学习(指学习达成刚好成诵(纯熟度达成150%)以后的附加学习)、合理进行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反复阅读尝试背诵、多感觉器官参与)。P187四、学习策略与不同类型的学习(一)82.学习策略的定义、分类、特点p19282.1定义: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故意识的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它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以是外显的操作程序与环节。82.2分类与特点: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特点:积极性 有效性 过程性 程序性(主有过程)83.几种典型的学习策略 p193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