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系统训练一【含答案】新人教版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67141869 上传时间:2022-11-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1.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系统训练一【含答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系统训练一【含答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系统训练一【含答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系统训练一【含答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系统训练一【含答案】新人教版(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文言文阅读”系统训练(一)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苏秦既死反间,其助燕谋齐之事大泄。齐闻之,乃望燕,燕甚恐。苏秦之弟曰代,代弟苏厉,见兄捭阖七国遂志,亦皆苦学从衡之术。代乃求见燕王哙,欲袭苏秦故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窃闻大王义甚高,鄙人不敏,释锄耨而干大王。至于邯郸,所见者异于所闻于东周,臣窃负其志。及至燕廷,观王之群臣下吏,王,天下之明王也。”燕王曰:“奚以谓吾明王也?”对曰:“臣闻明王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臣请数王之过。夫齐、赵者,燕之仇雠也;楚、魏者,燕之援国也。今王奉仇雠以伐援国,非所以利燕也。王自虑之,此则计之过,无以闻者,非忠臣也。”燕王曰:“吾闻齐有

2、清济可以为固,长城足以为塞,诚有之乎?”对曰:“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恶足以为固?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骄君唯利是好,而亡国之臣必贪。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宝珠玉帛以事左右,则可亡齐已。”燕王曰:“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燕乃使一子质于齐。燕相子之与苏代婚,而欲得燕权,乃使苏代侍质子于齐。齐使代报燕,燕王哙问曰:“齐王其霸乎?”曰:“不能。”曰:“何也?”曰:“不信其臣。”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齐伐燕,杀王哙、子之。燕立昭王,而苏代遂不敢入燕,终归齐,齐善待之。苏代过魏,魏为燕执代。后出之。代之宋,宋善待之。齐伐宋,宋急,苏代乃遗燕昭王书。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

3、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竟破齐,湣王出走。燕使约诸侯从亲如苏秦时,或从或不,而天下由此宗苏氏之从约。代、厉皆以寿死,名显诸侯。(节选自史记苏秦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B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C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D燕昭王善其书/曰/先

4、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代复善待之/与谋伐齐/解析:选A“先人尝有德苏氏”,“先人”是主语,“有德”是谓语,“苏氏”是宾语,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不能断开,排除C、D两项;“乃召苏代”,“苏代”是“召”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B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衡,合纵连横,是战国时期各大国为拉拢各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B从子,即兄弟的儿子。如果乙是甲的父亲的亲兄弟的儿子,那么乙是甲的从子。C质子,古代派往敌方或他国去的人质,多为王子或世子等出身贵族的人。D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辖区内,掌握军政大权

5、,但要听从王命。解析:选BB项,“如果乙是甲的父亲的亲兄弟的儿子,那么乙是甲的从子”说法错误。应该是“如果乙是甲的父亲的亲兄弟的孙子,那么乙是甲的从子”。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代承袭苏秦旧业,巧获燕王信任。苏代也学习纵横之术,希望自己能够成就像苏秦那样的功业,最后通过为燕王献策,取得燕王信任。B苏代分析齐国形势,计赂齐王亲信。苏代认为齐国虽有清济、长城等,但是他们君臣都贪图眼前利益,只要能收买齐王亲信,就能灭掉齐国。C苏代暗助子之夺权,误导燕王视听。苏代与子之是姻亲关系,所以他力助子之夺取燕国的政权,暗中说服燕王将王位禅让给子之,导致了燕国的混乱。D苏

6、代回燕终败齐国,联各国再合纵。燕昭王召回苏代,苏代尽力策划攻打齐国,完成了燕国的夙愿。苏代在燕王的支持下联络各国建立合纵联盟,名声显扬。解析:选CC项,说法错误。原文有“燕相子之与苏代婚,而欲得燕权,乃使苏代侍质子于齐”,这时苏代并不在燕国,文中没有苏代暗助子之夺权、误导燕王视听以及暗中说服燕王将王位禅让给子之的事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窃闻大王义甚高,鄙人不敏,释锄耨而干大王。译文:(2)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译文:解析:关键词:(1)窃:私下里。义:道义,德行。敏:聪敏。释:放下。干:求,这里是求见。(2)罢:通“疲”,疲累。罢敝:疲劳困乏。虽:虽

7、然。恶:怎么。以为:以之为,把当作。塞:要塞。答案:(1)我私下听说大王德行很高,我很愚笨,放下农具来求见大王。(2)百姓已经疲劳困乏,即使有长城,怎么能够成为要塞呢?5苏代在消除燕王的恐齐之心时,都列举了哪些理由?(3分)答:解析:先找到文中的相关内容,在文章的第二段。“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恶足以为固?”这句话强调齐国“天时不与”,可以概括为不占天时。“民力罢敝,虽有长城,恶足以为塞?”这句话强调“民力罢敝”,可以概括为百姓疲劳困乏。“骄君唯利是好,而亡国之臣必贪。王诚能无羞从子母弟以为质,宝珠玉帛以事左右,则可亡齐已。”这句话强调“骄君唯利是好,而亡国之臣必贪”,可以概括为君骄臣贪。答案:

8、齐国不占天时;齐国百姓疲劳困乏;齐国君骄臣贪。参考译文:苏秦因反间计而死,他为燕国破坏齐国的大量事实泄露出来。齐国听到这些事情,就恼恨燕国,燕王很害怕。苏秦的弟弟叫苏代,苏代的弟弟叫苏厉,他们看到哥哥在七国间采取分化拉拢的手法,实现了志向,也都发奋学习纵横之术。苏代就去求见燕王哙,打算承袭苏秦的旧业。(他对燕王)说:“我,是东周学识浅陋的人。我私下听说大王德行很高,我很愚笨,放下农具来求见大王。到了赵国邯郸,看到的情况和我在东周听到的相差很远,我暗暗地认为有负于我的一片期望之心。等到了燕国朝廷,看到大王的臣子、下吏,大王,是天下贤明的国君啊。”燕王说:“为什么认为我是贤明的国君呢?”苏代回答说

9、:“我听说贤明的国君一定愿听到别人指出他的过失,而不希望只听到别人称赞他的优点,请允许让我列举一下大王的过失。齐国和赵国,是燕国的仇敌;楚国和魏国,是燕国的后援国家。如今,大王帮着仇敌去攻打能援救自己的国家,这对燕国是没有好处的。大王自己想一想,这是策略上的失误,不把这种失误让您听到的人,就不是忠臣。”燕王说:“我听说齐国据有清济可以用来固守,长城足以作为要塞,果真是这样吗?”苏代回答说:“天时不给他有利的机会,虽然有清济怎么能够固守呢?百姓已经疲劳困乏,虽然有长城,怎么能够成为要塞呢?骄横的国君只贪图眼前利益,而亡国的臣子一定贪婪。大王如果能够不以从子、弟弟做人质感到羞耻,用宝珠、玉、布帛去

10、贿赂齐王的亲信,那么就可以灭掉齐国了。”燕王说:“我终于凭借您而可以从天那里接受(灭亡齐国的)意旨了。”燕国就派了一位公子到齐国充当人质。燕国的宰相子之与苏代结为姻亲,子之想夺取燕国的政权,就派苏代到齐国去侍奉做人质的那位公子。齐王派遣苏代回复燕国,燕王哙问道:“齐王可能要称霸了吧?”苏代回答说: “不可能。”燕王说:“为什么呢?”苏代回答说:“(齐王)不信任他的臣子。”于是,燕王专一重用子之,不久又把王位禅让给子之,燕国因此大乱。齐国攻打燕国,杀了燕王哙和子之。燕国拥立昭王即位,而苏代就不敢进入燕国,最终归附了齐国,齐王友好地对待他。苏代经过魏国,魏国替燕国拘捕了苏代。后来魏国释放了苏代。苏

11、代到了宋国,宋王友好地对待他。齐国攻打宋国,宋国危急,苏代就写了一封信给燕昭王。燕昭王认为他写的这封信很好,就说:“先王曾对苏家有恩德,后来因为子之的乱子,所以苏氏才离开了燕国,燕国要向齐国报仇,非得苏氏不可。”于是就召回苏代,又很好地对待他,和他一起策划攻打齐国的事情。终于打败了齐国,迫使齐湣王逃离齐国。燕王派苏代联络各国合纵相亲,就如同苏秦在世时一样,诸侯们有的加入了联盟,有的没加入联盟,而天下从此都尊崇苏氏所倡导的合纵联盟。苏代、苏厉都得终天年,他们的名声在各诸侯国显扬。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0分)范纯粹字德孺,以荫迁至赞善大夫。元丰中,为陕西转运判官。时五路出师伐西夏

12、:高遵裕出环庆,刘昌祚出泾原。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神宗责诸将无功,谋欲再举。纯粹奏:“关陕事力单竭,公私大困,若复加骚动,根本可忧。异时言者必职臣是咎,臣不忍默默以贻后悔。”神宗纳之,进为副使。吴居厚为京东转运使,数献羡赋。神宗将以徐州大钱二十万缗助陕西,纯粹语其僚曰:“吾部虽急,忍复取此膏血之余?”即奏:“本路得钱诚为利,自徐至边,劳费甚矣。”恳辞弗受。哲宗立,居厚败,命纯粹以直龙图阁往代之,尽革其苛政。时苏轼自登州召还,纯粹与轼同建募役之议,轼谓纯粹讲此事尤为精详。时与夏议分疆界,纯粹请弃所取夏地,曰:“争地未弃,则边

13、隙无时可除。如河东之葭芦、吴堡,深在夏境,于汉界地利形势,略无所益。而兰、会之地,耗蠹尤深,不可不弃。”所言皆略施行。纯粹又言:“今宜修明战守救援之法。”朝廷是之。及夏侵泾原,纯粹遣将曲珍救之,曰:“本道首建应援牵制之策,臣子之义,忘躯徇国,无谓邻路被寇,非我职也。”珍即日疾驰三百里,破之于曲律,捣横山,夏众遁去。元祐中,召为户部侍郎。徽宗立,加龙图阁直学士,改知永兴军。卒,年七十余。纯粹沉毅有干略,才应时须,尝论卖官之滥,以为:“国法固许进纳取官,然未尝听其理选。夫天下士大夫服勤至于垂死,不沾世恩,其富民猾商,捐钱千万,则可任三子,切为朝廷惜之。”疏上,不听。凡论事剀切类此。(节选自宋史列传

14、第七十三)注范纯粹: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四子。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B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C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D遵裕怒昌祚后期/欲按诛之/昌祚忧恚/病卧其麾下/皆愤焉/纯粹恐两军不协/致生他变/劝遵裕往问昌祚疾/其难遂解/解析:选B根据名词“遵裕(人名)”“昌祚(人名)”“期”“

15、麾下”“纯粹(人名)”“军”“疾”,虚词“之”“其”“焉”,再结合本句意思可断开。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范纯粹就是因为父荫而升了官。B羡赋,是指赋税收入在收支相抵后所剩余的部分。“数献羡赋”表明当地非常富裕。C缗,古代穿铜钱用的绳子,也是古代计量单位,一缗即一串铜钱,一般每串一千文。D军,宋代的地方行政区域名,与府、州、监同属于路,它有特定的政治、军事功能。解析:选B从下文范纯粹“忍复取此膏血之余”“尽革其苛政”看,羡赋应是吴居厚横征暴敛所得,不能“表明当地非常富裕”。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

16、正确的一项是(3分)()A范纯粹有大局意识。虽然不是自己的防区受到侵扰,他也主动派遣部下救援;与苏轼一同提出募役的建言,得到苏轼的称赞。B范纯粹体恤百姓。宋神宗要把二十万缗钱调拨给他的辖区,他认为这是地方官搜刮的百姓膏血,上书推辞。自己上任,则废除前任的苛政。C范纯粹思虑深远。宋夏议和,他认为占领人家的土地不放弃是战乱之源,况且这些西夏土地,有的难于驻守,有的耗费巨大,应果断放弃。D范纯粹仗义敢言。宋神宗想再次派军出征的时候,范纯粹直言上奏表示反对;他反对朝廷卖官太滥,认为这样做对士大夫们不公平。解析:选AA项,说法错误,范纯粹与苏轼一同提出募役的建言,得到苏轼的称赞不属于有大局意识。9把文中

17、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异时言者必职臣是咎,臣不忍默默以贻后悔。译文:(2)臣子之义,忘躯徇国,无谓邻路被寇,非我职也。译文:解析:翻译的重点是:(1)“异时”,以后;“职臣是咎”,宾语前置,责备(怪罪)我(失职);“贻”,留下。(2)“义”,道理;“徇”,通“殉”,为某种目的而死,这里是为国家而死;“无谓”,不要认为;“被”,遭受;“非我职也”,判断句,不是我们的职责。答案:(1)(如果我不进言,)以后进言的人一定会责备我失职,我不忍心默默无言而留下后悔。(2)做臣子的道理,就是忘掉自己,为国献身,不要认为邻路管辖的地方遭受敌人侵略,(去救助)就不是我们的职责。10范纯粹担

18、任陕西转运判官时,陕西物资匮乏,神宗皇帝要把徐州大钱二十万缗支持陕西,范纯粹推辞不接受,请你联系上下文谈谈范纯粹不接受的理由。(3分)答:解析:根据原文“吾部虽急,忍复取此膏血之余”可看出范纯粹体恤百姓;“自徐至边,劳费甚矣”可看出范纯粹认为路远,耗费人力物力。答案:范纯粹体恤百姓,不忍心用老百姓交纳的多余的税款。徐州到陕西路途遥远,耗费人力物力。参考译文:范纯粹字德孺,凭借父荫升官到赞善大夫。元丰年间,担任陕西转运判官。当时五路兵马出发讨伐西夏:高遵裕从环庆出兵,刘昌祚从泾原出兵。高遵裕对刘昌祚未按约定的日期到达感到愤怒,想要追究责任处死他。刘昌祚又忧又怒卧病在床,他的手下都对此感到愤怒。范

19、纯粹担心两军不和,以至于生出其他变故,劝高遵裕前往问候刘昌祚的病,(那可能产生的)祸端于是消弭。宋神宗责备各将没有功勋,想要谋划第二次出征。范纯粹上奏说:“关陕的事情,我们的军力物资单薄匮乏,公私都非常困窘,如果再次行动,国家的根本就值得忧虑。(如果我不进言,)以后进言的人一定会责备我失职,我不忍心默默无言而留下后悔。”神宗采纳了他的意见,升任他做副使。吴居厚担任京东转运使,多次献上剩余的赋税。神宗将要把徐州大钱二十万缗用来支持陕西,范纯粹对僚属们说:“我所管辖的地方虽然情况紧急,但怎么忍心取用这种老百姓用血汗钱交纳的多余的税款?”立刻上奏说:“我们地区得到这些钱确实有好处,但从徐州到边境,运

20、送这些钱耗费的人力财力也太大了。”诚恳地推辞,不肯接受。哲宗继位,吴居厚身败名裂,朝廷命范纯粹以直龙图阁的身份前往代替他,范纯粹把吴居厚的苛刻法令全都废除。当时苏轼从登州被召回来,范纯粹与苏轼一同提出募役的主张,苏轼认为范纯粹讲述此事尤其精当详细。当时与西夏商议划分疆界,范纯粹请求放弃所取得的西夏土地,说:“争来的土地不放弃,那么边疆的战事就没有时候停止。比如河东的葭芦、吴堡,深处于西夏境内,对于我们的边界,在地利形势上,一点益处也没有。而兰、会那些地方,耗费国力太多,不可不放弃。”他所说的大致都得到了施行。范纯粹又说:“如今应当制订和明确作战、守卫、救援的方法。”朝廷认为他说的对。等到夏人侵

21、犯泾原,范纯粹派遣将领曲珍前往救援,说:“我第一个提出应援牵制的策略,做臣子的道理,就是忘掉自己,为国献身,不要认为是邻路管辖的地方遭受敌人侵略,(去救助)就不是我们的职责。”曲珍当天就快马奔驰三百里,在曲律打败了西夏军队,又攻打横山,西夏军队逃走。元祐年间,召他担任户部侍郎。宋徽宗继位后,任命他担任龙图阁直学士,改任掌管永兴军。去世时,七十多岁。范纯粹沉着坚毅,有才干和谋略,他的才能适合时代需要,他曾经论述卖官太泛滥,认为:“国法固然允许交纳钱财取得官位,但不曾考察他的治理才能与德行。天下的士大夫们勤劳供职一直到去世,也沾不到朝廷的恩典,那些富有之人、狡猾的商人,捐钱千万,就能使三个孩子得到

22、任用,我私下里为朝廷感到可惜。”奏章呈上去,皇帝不予采纳。他的议论都像这样切中事理。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20分)张士逊,字顺之。淳化中举进士,为射洪令。转运使檄移士逊治郪,民遮马首不得去,因听还射洪。安抚使至梓州,问属吏能否,知州张雍曰:“射洪令,第一也。”改襄阳令,为秘书省著作佐郎、知邵武县,以宽厚得民。前治射洪,以旱,祷雨白崖山陆使君祠,寻大雨,士逊立廷中,须雨足乃去。至是,邵武旱,祷欧阳太守庙,庙去城过一舍,士逊彻盖,雨沾足始归。迁侍御史,徙河北。河侵棣州,诏徙州阳信,议者患粮多,不可迁。士逊视濒河数州方艰食,即计余以贷贫者,期来岁输阳信,公私利之。曹汭狱事起,宦者罗

23、崇勋、江德明方用事,因谮利用。帝疑之,问执政,众顾望未有对者。士逊徐曰:“此独不肖子为之,利用大臣,宜不知状。”太后怒,将罢士逊。明道初,复入相。明年,进门下侍郎、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宝元初,士逊与辅臣奏事,帝从容曰:“朕昨放宫人,不独闵幽闭,亦省浮费也。近复有献宫女者,朕却而弗受。”士逊曰:“此盛德事也。”帝曰:“君子小人各有党乎?”士逊曰:“有之,第公私不同尔。”士逊累上章请老,乃拜太傅,封邓国公致仕。尝请买城南官园,帝以赐士逊,就第凡十年,卒,年八十六。(节选自宋史张士逊传)注利用,指曹利用,曹汭是其侄子。11

2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B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C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D是岁旱蝗/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逊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解析:选D“士逊请如汉故事册免”中“册免”是“免除赋税”的意思,紧承前文,不可断开,排除A、B两项;“及帝自损尊号”“尊号”是“损”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B、C两项。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

25、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士”指古代科举社会通过进士科被录取的人。其最早的意思是指进受爵禄之士。B“一舍”是古代路程长度单位,三十里为一舍。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主动退让,不争高下。C“迁”指古代官员的升职,如“左迁”。与职位调动有关的词还有“擢”“拔”“拜”“除”等。D“致仕”之意是“还禄位于君”,是古代官员退休的委婉说法,类似的词还有“乞骸骨”。解析:选CC项,“迁指古代官员的升职,如左迁”错误,“左迁”是降职。 1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士逊为政有方,颇有官声。在射洪县任职期间,不仅深得民心,同时也深得知州张雍好评。听说他要转任

26、郪县,射洪百姓拦道遮马不让走,足见他深受百姓爱戴。B张士逊处事知变,公私兼顾。黄河侵蚀棣州时,他接受朝廷诏令把州府迁往阳信,并果断地将多余粮食无偿发放给贫苦百姓,政府和百姓都从中得到了方便。C张士逊心不藏私,正直敢言。曹利用受到其侄子曹汭的牵连而被宦官诬陷时,面对皇帝问询,在其他执政大臣都不敢说话的情况下,他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D张士逊率直善言,应对有方。他从公心出发,盛赞仁宗发还宫女之举为“盛德事”,坦然回答仁宗说君子也有结党现象,指出君子结党是为公。解析:选BB项,“公私兼顾”用于张士逊不得当,文中没有体现张士逊为个人私事提供方便的地方;“并果断地将多余粮食无偿发放给贫苦百姓”错误,原文为

27、“士逊视濒公私利之”。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寻大雨,士逊立廷中,须雨足乃去。译文:(2)此独不肖子为之,利用大臣,宜不知状。译文:解析:关键词句:(1)“寻”,不久;“廷”,通“庭”,院子;“须”,等到;“去”,离开。(2)“不肖”,不成才;“知”,了解;“状”,情况;“此独不肖子为之”,判断句,这只是不成才的侄子做的事。答案:(1)不久下起了大雨,张士逊站立在院子里,等到雨水下得充足了才离开。(2)张士逊慢慢地说:“这只是不成才的侄子做的事情,曹利用是朝廷大臣,应该不了解具体情况。” 15士逊称道:“这是有高尚品德的事。”为何有这样的称道?请简要概括。(3分)答

28、:解析:“这是有高尚品德的事”是士逊对皇帝的称赞,应从皇帝所做的事来归纳,主要从皇帝说的话中概括。“朕昨放宫人,不独闵幽闭,亦省浮费也。近复有献宫女者,朕却而弗受”,意思是“我前段时间放还了(部分)宫女,不只是怜悯她们被幽禁,也是为了省下一些不必要的开支。近来又有人献宫女,我推却了,没有接受”。答案:皇帝放还部分宫女,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有人献宫女而皇帝推却了。参考译文: 张士逊,字顺之。淳化中(约公元992年)考中进士,担任射洪县县令。转运使发出公文晓谕士逊前去治理郪县,百姓得知后拦住马头,(张士逊因此)没能离开,于是(转运使)听从(民意),(又让张士逊)回去治理射洪县。安抚使到梓州(巡视),

29、问下属官吏有没有才能,知州张雍回答说:“射洪县县令,才能第一。”(于是)改任(张士逊)襄阳县令,(先后)担任过秘书省著作佐郎、邵武县知县等职,因为对待百姓宽厚仁爱而深得民心。以前管理射洪县时,因为旱情,到白崖山陆使君祠祈祷下雨,不久下起了大雨,张士逊站立在院子里,等到雨水下得充足了才离开。到了这里,邵武县大旱,他到欧阳太守庙去祈祷下雨,太守庙距离邵武县城超过三十里,张士逊撤去伞盖,雨水浸湿了双足才肯回去。 (张士逊)升任侍御史,调到黄河以北任职。黄河侵蚀棣州,(朝廷)下诏迁州府到阳信,议事的人担心粮食过多,不可能转运。张士逊看到靠近黄河的几个州的百姓正面临粮食匮乏的问题,立即统计多余的粮食借贷

30、给贫穷的百姓,约定第二年(还贷时)运送到阳信州,(这样)公家和百姓都得了方便。曹汭的案件发生了,宦官罗崇勋、江德明正掌权,于是进谗言中伤曹利用。(仁宗)皇帝对这件事感到疑惑,询问执政大臣,大家都回头相望没有回答。张士逊慢慢地说:“这只是不成才的侄子做的事情,曹利用是朝廷大臣,应该不了解具体情况。”太后大怒,打算要罢免张士逊。 明道初年,张士逊又入朝为相。第二年,晋升为门下侍郎、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这一年发生旱灾蝗灾,张士逊请求仿照汉朝的先例下文件免除赋税,(朝廷)没有答应。等到皇帝减去自己的尊号,张士逊又请降自己一级官位,来回应上天的灾变,皇帝安慰勉励他。宝元初年,张士逊与辅臣们向皇帝禀奏朝事,皇帝随口说:“我前段时间放还了(部分)宫女,不只是怜悯她们被幽禁,也是为了省下一些不必要的开支。近来又有人献宫女,我推却了,没有接受。”张士逊说:“这是有高尚品德的事啊。”皇帝说:“君子和小人都各有自己的朋党(团体)吗?”张士逊说:“都有,只不过有为公还是为私的不同罢了。”张士逊多次写奏章请求退休,于是(朝廷)授予他太傅的尊称,封他为邓国公,张士逊在这个职位上退休回家。他曾经请求买城南的官园,皇帝把他赐给了张士逊。他住进这座宅第总共十年,后来去世,享年八十六岁。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