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设史(考研必备)

上传人:微*** 文档编号:167122320 上传时间:2022-11-02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79.9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外建设史(考研必备)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中外建设史(考研必备)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中外建设史(考研必备)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资源描述:

《中外建设史(考研必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建设史(考研必备)(4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外建设史(考研必备)中建史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1.原始的居住形式: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2 .原始的居民点(1)遗址特点:原始的居民点遗址都是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一般范围较大、居住 也比较密集。(2)位置选择:一般都位于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一般均靠近河湖水面;大 多位于沿河第二台地上。(3)功能分区:分区比较简单,主要分为住址区,墓葬区、窑地。(4)规划布局:建筑的布局有一定的规律,适应当时部落的生活方式,聚落的中心是供 氏族成员集合的大房子,在其周围则环绕着小的住所,其门往往都朝向大房子。3 .这种原始的居民点虽与城市不同,但有些往往也成为以后城市的基础。我国

2、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点多在靠近河流的较高台地上,在长江中下游由于地势较低,水 道纵横,居民点多在靠近水的敦上。4 .城市的产生(1)生产工具的进步促使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产生了剩余产品,即私有制的形成,使原 始公社的生产关系逐渐解体,慢慢进入奴隶制社会。(2)剩余产品的出现产生了交换的需要,起初这种交换是不固定的,也没有专门的商人。(3)随着交易的数量及范围越来越大,产生了固定的交易场所,即“市”或“市井”, 也就是最初的城巾 型居民点。(4)第二次劳动大分,手工业及商业从农业畜牧业中分离出来,促使居民点产生分 化,出现了以商业为主的城市,和以农业为主的乡村。(5)这个过程说明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

3、并向奴隶制社会过度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伴随 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L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商城(郑州)2 .周代都城:周武王时,曾命周公在洛阳附近新建王城及成周两个城市,传说都曾经过相 宅,而且有一定的规划。3 .周代的城制及其影响(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明清北京)(1)布局:匠大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 市,市朝一夫。(2)道路:“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 涂”说明按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道路有宽窄。(3)宅第:土大夫贵族宅第“前堂后寝”,“外朝内庭”等。(4)色彩:天子柱瓦用丹色,诸侯

4、用褐色第三章: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1.燕下都、赵 邯郸、齐临淄、曲阜县鲁城、郑韩故城、淹城、楚都郢4 .淹城的布局特点(1)有三重城墙,分王城、内城、外城。(2)王城呈长方形,内城和外城呈不规则圆形。(3)三道城墙都只有一个旱路城门,且三个城门不在同一个方向上。(4)有一条道路直通内城,内城地势较高。(5)三道城墙外围都有护城河河。5 .楚都郢的布局特点:(1)东西北城墙方宜,惟南城墙东部向外凸出长方形。(2)城墙的东南角为直角,其它为切角(3)城外四周为护城河。6 .总结春秋战国时代的都城大多有城与廓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国都 城;有的并列,如燕下都与赵邯郸。城为贵族王宫

5、,廓为一般市民住宅,城中一般都有 王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上,目的是防卫及显示其威严。第四章:秦汉时代的城市1 .西汉都城长安布局特点:(1)平面结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礼思想建制,宫殿在南,市在北(2)与战国时期的都城布局不同,汉长安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3)宫殿占地面积很大,大1/2以上(4)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城相参2 .西汉都城长安修建过程:(1)汉高祖刘邦将秦朝的长安宫的离宫扩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建未央宫和北宫, 并在长乐宫与未央宫之间修建武库(2)汉惠帝时修筑城墙并建东西二市(3)汉武帝在长乐宫以北建明光宫,未央宫以北建桂宫,西面城外修建章宫3 .东汉都城洛阳(1

6、)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窄,南北宽(2)宫殿分南北二宫,约占城墙内用地的1/2 (3)城内道路网呈方格网状,右东西向、南北向大街各五条(3)南北宫之间有复道相通,有规整的闾里(4)城内城外均有一定数量的皇家苑囿第五章: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1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的城市体系这期间城市发展总的趋势表现为:北方中原地区城市的残破以及江南和周边地区城市的崛 起(1)中原地区的长安洛阳线,曾是全国城市体系的轴心地带,在三国至南北朝时 期,成为军事争夺的主要战场,受创最重,大量人口逃离,昔日繁华的都市景象已不复存在。(2)以建康为代表的江南城市的崛起,标志着江南经济的上升趋势,反应了全国城市体 系格局的深

7、刻变化。2 .曹魏邺城的规划特点(1)曹魏邺城平面呈横长方形,城市有明确的分区,前朝后市,统治阶级与一般市民严 格分开。一方面集成了古代城郭的形制及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别,不同点是,分工更为明确,不像西汉长 安及东汉洛阳那样宫城被闾里包围或相参,而是严格分开,体现了等级的森严。(2)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把中轴线对称布局手 法从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这对以后都称的布局影响很大,如唐长安。(3)改正了东都洛阳南北宫分置的不便,宫殿布局前朝后寝,规整有序。3 .曹魏邺城的历史贡献曹魏邺城地位相当重要,和汉代都城相比有三个非常不同的特点。(1)中轴对称在汉代没

8、有出现这样的情况,这种规划思想一经确认下来之后,南北 朝、隋唐以后以至宋元明清都传承下来。(2)功能明晰明确的功能分区是以往都城中很少出现的,不仅适应了生活的需要, 也提高了生活效率。(3)单工程制单的工程制度确立下来之后,一直到元明清的都城都采用。4 .隋(大兴城)仍在长安建都的原因:(1)长期混战使邺城、洛阳城均已严重破坏(2)江南初定,政治统治还不够巩固(3)关中平原军事形势有利:北御突厥,西扼巴蜀,东出潼关(4)隋朝势原来就在这带5 .隋文帝虽在长安建都,但避开了原来的汉长安城,原因为:(3个客观因素1个主观因 素)(1)汉长安破坏较多,难于修复,而且“风水”不利(2)汉长安的长期发展

9、致使此处水质变咸,不适宜生活应用(3)汉长安宫殿与一般建筑物杂处,分区不明,防卫和管理不便(4)汉长安已有多朝建都,不在此建都不足以体现新王朝的气象6 .唐长安唐长安是继曹魏邺城之后第一个平地兴建的都城,在规划布局上总结了过去的优良传统, 按照一定意图建造,成为我国都城严整布局的典范。(1)总体布局a.平面:平面方正,旁三门,左祖右社,但市在宫南;b.宫城:宫城在城市偏北居中,主要宫殿坐北朝南,皇城在宫城南面;城外东北建有大 明宫,是政治中心,称北内:在皇城东南有兴庆宫,称南内;c.轴线:从宫城中心向南是一条南北向的城市主轴线,与南面城墙相交于明徳门:东西 向亦有两 条贯穿东西城墙的横轴线,与

10、南北主轴线两次丁字相交 d.划分:南北与东西个门互相正对,中间是城内主要干道,城内的其它街道网也以此为 骨架,形成完全对称的布局这种对称布局突出了中轴线,又通过中轴线而突出了占城市统治地 位的宫殿。这种将城市作为个构图的整体,使道路、坊里、建筑布局成为个统一体 的规划手法,是中国城市建设的优良传统,隋唐长安城在布局上的整体性,超过以往的 任何城市)(2)道路系统a,形式:严整的方格网系统,互相直角相交b.分级:通向各方城门的主要干道其宽度最大:主要用来划分坊里和宫殿的一般道路其宽度次之坊里的十字街或一字街或坊曲(通向各户的小路)c.问题:道路宽度空前绝后,超过了实际需要,且多数路为泥土路,下雨

11、难于通行(3)坊里唐长安以干道网划分坊里,因此坊里面积都较大,但大小不、这在中国古代是空前绝后 的,除了城市本身规模大的原因外,也为了便于管理的需要,但数量太多,不便于管理a.每个坊里四周都有夯土城墙,坊里的内部通常都有十字横街或一字横街,街与城墙相 交处设房门b.每个坊宛若一座小城,朝开西闭,夜间禁止在街上行走c.唐代的坊中,一般只有贵族和寺庙可以向大街开门,普通市民只能坊内开门d,个别坊中的府第或寺庙占地面积很大e.坊里建筑布局比较混乱,居住条件也比较差(4)市肆a,城内有东、西二市,对称位于皇城南面各占二坊之地,市内有东西和南北向街道各两 条,呈井字形b,市中有肆和行c.东市集中着为贵族

12、官僚服务的各种商业,西市颇多外国商人的店铺,相当于个国际 贸易中心d.市内以商品交易为主,也有少量与店铺在一起的手工作坊(5)水系和绿化a.城市水系主要为饮用,同时应用于园林绿化;有通向西市的水系,对运输供应有重要 作用b.城内主要建筑物绿化良好,城内街道两旁种植行道树7 .唐长安规划要点(1)体现了周礼.考工记上所列的王城制度,平面方正,旁三门,左祖右社,但市在 宫南(2)中轴对称布局,突出了宫殿的位置,方格网道路,但道路宽度超过实际需要(3)实行坊里制,严格管理市民,坊里规模大,数量多,各阶层严格分开(4)将水系引入其中,规划注重绿化第六章:宋元时代的城市1 .宋代城市出现的新现象(1)集

13、市随着农业和农村副业的发展,在些交通要道常出现流转商品的定期集市,称为“草市”、“墟”、“场”等,有些集市逐渐发展为市镇,他们的出现丰富了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层 次。(2)街巷制商业发展往往突破城垣的限制,在城内沿江沿河地区形成商业区,或城 外的“关厢”,手业出现行会组织,同一行业往往集中在一条街上或个地区中。延续千年的坊市制度全 面崩溃,向街巷制转变,这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的个重大事件。(3)城市防御宋元以后,由于火药的发明及其在战争中的应用。攻守技术也有变化,些城市都加 砌了砖石的城墙,修建瓮城、马面箭楼,开挖深广的壕沟。(4)城市规模城市,特别是些政治中心的大城市,集中着封建官僚、地主,

14、还有 为他们服务的各种商业、手工业者,人口很多,规模远比欧洲中世纪的城市大。(5)宗教建筑宋元时代,城市中的宗教建筑十分发达,佛教、伊斯兰教、喇嘛教等 寺院很多,在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上影响了传统,对城市面貌也有一定的影响。(6)大运河大运河一直对北方的物质供应发挥着重要作用,宋金以后,由于黄河多 次决口改道,破坏了淮河水系,淤塞了淮河水系,淤塞了汴河,使中原地区经济受到很大影响。洛阳、开 封等一些重要城市也逐渐衰落。(7)布局除元大都等少数城市外,许多城市都扩建商业、手工业中心等,所以城市 布局多不规则。2 .后周世宗柴荣对开封的改建(1)改建成果a.扩大用地扩大城市用地,在旧城之外,加筑罗城

15、(外城),新扩建部分相当于原 来城市用地的4倍b,展宽道路改善旧城的拥挤现象,展宽道路,改善交通条件c.疏浚运河便于城市供应,便利交通d.改善公卫制定许多防火、改善公共卫生的具体措施,沿街划定植树地带,增加城 市绿地(2)宋东京规划要点a.改建后周世宗柴荣主持改建,其主要力量没有集中在宫城修建上,也没有受旧的 城市规划制度的束缚,而是为了适应生产和生活方式发展提出的,和以往的都城规划大不 相同。b.平面布局三套方城(皇城、里城、外城),平面不规整,南北较长,东西较短, 每套城外均有护城河,主要城门设有瓮城。C.道路系统城市干道系统以宫城为中心,正对各城门,形成井字形方格网,其它 般道路和巷道也

16、多呈方格形,也有丁字相交,在里城内、外城内还有几条斜街。四条河流 贯穿全城,号称“四水贯都”,城内水工设施众多。d.市肆街道市肆分布突破“市”,分布全城,与住宅混杂,沿街、沿河形成繁华的 商业街,但仍有集中交易的市;这时行业种类繁多,出现了夜市和瓦子。e.居住区及生活这时的坊已经没有坊门和坊墙,实际上是地段名或行政管理的单 位,并在居住区建立完善的防火制度,建有用于消防的消防瞭望楼。f.城市绿化及公共设施注重街道绿化,创造了专用的御路、人行道、水沟、绿化带 的道路断面形式,并建有完善的下水系统。(3)成就a.建立了完善的水运系统和下水系统b.建立了完善的城市管理制度c.创造了专用的御路、人行道

17、、水沟、绿化带的道路断面形式d,街巷制代替坊里制3 .宋代平江府(1)平江城的规划布局要点a.平面呈长方形,东西短,南北长,城墙外有护城河b,在城内中央略偏东南是子城,其南为官署c.以水系为脉络,以道路为骨架,形成水陆双棋盘格局,即陆路以方格网形为骨架,呈 井字形或丁字形相交,水系与道路平行呈“三横四直”的布局d,城市分为许多坊,这些坊无墙无门,仅是一种管理的制度e.寺观建筑位置选择讲究,即形成很好的城市对景,又构成了美丽的城市立体轮廓(2)从平江图上反映的城市布局a.平面呈长方形,东西短,南北长,城墙外有护城河 b.在城内中央略偏东南是子城,其南为官署C.方格网形的道路系统,呈井字形或丁字形

18、相交;城内有三条东西向和四条南北向的较 大河道,与街道平行,形成了前街后河的格局,河上有较多的桥梁d.坊没有坊墙和坊门,跨大街建造有书写坊名的华表,华表并非建在街巷入口处,说明 与唐坊不同,宋坊仅是一种管理制度e.寺观建筑位置选择讲究,即形成很好的城市对景,又构成了美丽的城市立体轮廓(3)平江图的价值a.是我国最早、最详细准确的城市平面图,在世界上也是较早的作品b.正确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城市的面貌,并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经济、政治、军事、文 化的重要依据,更是研究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历史方面的珍贵资料c.平江图的绘制,运用了我国传统的古代地图的画法,所表达的对象形象简洁, 描绘生动,使我们能够清晰

19、地了解当时城市风貌及些细部内容d.图上标注的绝大多数构筑物以及重要建筑物位置准确,比例精良,反映了当时已有很 高的测绘水平4 .元大都的规划要点(1)继承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优秀的传统手法三套方城(外城、皇 城、宫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布局。外城:方形,北面两门,其余三面各三门,门外设瓮城,四角设箭楼,城外设护城河皇城:位于南部居中,其中部为海子,东部为宫城 宫城:位于皇城东部,在整个大都的中轴线上 轴线:大都有一条明显的南北向轴线,南起外城墙上的丽正门,穿过宫城,与东西向的横 轴大街丁字相交于位于全城的几何中心处的中心阁(2)规则的宫城与苑囿相结合。规划充分利用海子区的良好绿化,

20、将大工构筑的规整宫城与自然环境充分结合,取得了高 度的艺术效果(3)完善的道路系统与上下水系统。方格网道路系统,等级完善,分明确;河道的引入与改造,既满足了生活要求,又与绿 化相结合,丰富了城市景色;排水系统完善,施工考究。(4)大都的建设与规划统领导,规划设计意图得以贯彻执行,使元大都一气呵成成为 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宏伟壮观的城市之一。第七章;明清时期的城市1 .明清时期的城市发展(1)城市大口规模的扩大。(2)城市的经济职能大大增强,表现在各级行政中心城市经济职能的增强和专门工商业 城市的发展。a.城市人口构成有显著的变化,工商业者比重有很大的增加b.城市手工业发达,对居民生活构成一定

21、影响c.在工商业城市已逐渐有一定的分(3)大的区域性都市不断成长(4)新兴的市镇蓬勃发展,区域城镇系统不断完善(5)城市分布地域较前代有明显的扩展2 .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 总体特征:在城市建设上存在着规划建设和自发建设相融合,而后者的影响不断扩大。(1)明清时期的城市一般都有规划。(2)城市建设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由自发建设形成的更为灵活自由的布局形式。(3)城市的商业的布局更灵活自由(4)明清时期,随着火药在军事上较为普遍的使用,各大中小城市,普遍改建或加固城 垣,或新建一些设防城市(5)清代以后,由于国内的统,外来侵略减少,明代修建的些纯粹为军事目的服务 的边防及海防城市由于失去了军事防御的

22、意义都衰落下来,但有些军事城市逐渐转化为一般的府、州、 县城。(6)明清时期城市建设的有一大突出成就是城市园林的建设。3 .明北京布局特点(1)思想明北京城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将北部城墙内收5公里,南部城墙外移里 半。其布局恢复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城分京城、皇城、宫城三重,以宫城为中心,左祖右社,前朝后市。(2)轴线在城市布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 造成恢弘壮丽的景象。(3)道路一道路基本沿用元大都的基础,因皇城居中,把城市分成东西两个部分,给 城市交通带来不便。(4)居住居住的坊是城市用地管理上的划分,不是有坊墙坊门严格的坊里制,采用 长

23、条形的胡同划分居住地段。(5)市肆城内市肆中心由元大都时的偏北带南移,形成繁华的商业区,其内同类 商业相对集中,行会发达,商业区多自发形成,布局极不规整。(6)园林园林建设较元代有较大的发展,多以贵族的小型私家园林为主。(7)水系城市水系基本沿袭元大都4 .清北京较明北京城市变化(1)布局整个城市布局没有变化,全沿用明代的基础,惟居住地段有改变,将内城般居民迁至城外,内门驻守旗兵设营房。(2)园林在城市西郊建大片园林宫殿,“三山五园”成为全世界最大皇家园林组群(3)市肆城内商业得到进步发展,城东地区经济发展较快。(4)寺观城内除了原有佛、道寺观建筑外,增建了一些喇嘛庙,如雍和宫。第 章:中国古

24、代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1.中国古代城巾的类型(1)按政治及行政管理意义分类:a.都城b.地区性封建统治的中心城市c. 一-般的府州县城市(2)按城市性质职能分类:a,手工业中心城市b.国内商业中心城市c.海外贸易中心城市d.防卫城堡e.集镇(3)从地区地形特征及城市形态分类:a.规则形:方形、圆形b.不规则形:沿河城镇、山城、双重城、多重城(4)古代城市的特殊类型:军市、陵 城、关城2 .中国古代城市的道路系统(1)周汉周代城市道路以轨作为道路等级和宽度的基本单位,说明城市道路上的主要交通是车马为 主。a.道路宽度因交通量的大小而不同“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市内主要 道路最宽,环涂道

25、璐次之,野涂道路最窄b,道路宽度因城市等级不同而不同“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汉长安、东都洛阳的城市道路上的交通依旧以车马为主。(2)唐a.道路性质道路系统规划更加突出道路系统的功能b.道路分级主要干道,如城市主轴线;一般干道,如划分坊里的道路:坊内道路c.道路宽度主要干道最宽,150米至180米之间;一般干道,60米至120米。道路 宽度空前绝后,超过实际需要(3)宋a.道路性质道路系统功能更加突出,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地带b.道路分级主要交通干道,如通向城门的干道;商业街;巷c.道路宽度各级道路宽度较唐代缩小很多,既是为了实际需要,也是商业街功能的 需要(3)元、明、清a.道路性质

26、道路系统功能进一步突出,成为城市生活性道路b.道路分级主要交通干道同时也是商业街;巷、胡同c.道路宽度与宋相仿(4)总结 a.城市道路系统的形成集道路的分级:与城市的性质、规模、城门数目有关。都城:每边开3门(有的北边开2门),每门各对应一条主要干道。干道、街道、巷三级 府城:每边开2门,道路呈井字形。干道、街道、巷三级县城:每边开1门,道路呈十字形。街道、巷两级b.道路网骨架形态:多为方格形,也有不规则形c.古代都城基本上都有御路,其一般由三条或四条或五条道路并列而成,中间宽,两边 窄d.道路断面形式由没有绿化发展到拥有人行道、水沟、绿化的髙级道路断面形式e.水乡及山地城镇的道路多结合地形特

27、点呈自由布置3 .中国古代商业市肆的分布(1)封建社会之前,商业已有一定发展,已经产生了用于固定交易的市。(2)进入封建社会后,通常在城内设集中交易的市a,宋之前,城内一般设东西二市,少数也设三市,并且商业集中在市内,也有极少数分 布在坊中b.宋后,商肆的分布有集中分布转为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商业有的占用整条街 道,有的占用其中一段,有的则是在城门处或在路口或在寺院形成商业据点,有的甚至突 破城垣在城外形成关厢;市的功能由早期的以交换为主逐步发展为综合性的城市生活中 心:市的种类由单走向多元4 .中国古代城市的居住区(1)唐之前,实行闾里制来管理城市居民,一般平民的居住地段称闾里”,里是一封 闭

28、的居住单元,闾是里的门,闾里由奴隶社会自发形成的聚居形式逐步走向有目的的比较规整的人工布局 形式。(2)唐代,坊里制代替了闾里制,坊里是城市居住区的基本单位,由于城市道路网多为 方格形,同时为了管理方便的需要,坊里规整划,坊四周有坊墙坊门,但坊里建筑布局比较混乱,对 坊里实行严格管理,唐后期,坊里的严格管理制逐渐松弛,而后来逐渐完全突破了坊里 制。(3)宋代的城市也有坊的制度,但已非唐长安那种坊里的形式,此时的坊无坊墙及坊 门,通常是指定的居住地段或居住管理的单位。(4)元、明、清三朝,沿袭了宋代的坊里制但在形式上略有变化,其城中仍有坊,是由 城市道路分割的块儿地段的名称。居住区由街巷组成,由

29、巷(胡同)分割成长条形的地段,这个长条 形的地段由规整的方形四合院并联组成,因此布局非常规整。在一般的地区,居住区的组 成形式,因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东西各异,大多数城市的住宅是低层院落式,北方为四合 院或三合院,院子较大,方形,南方的院子称天井,面积小。(5)总结:由于古代城市一般的平面为方形城墙,方格形路网,所以道路与居住区的划 分也较整齐,在城内地区,布局较整齐,而城外自发形成的关厢地区则较乱;地形变化大的城市地区, 道路与居住区的划分也较零乱;而一般水网地区的城镇,居住区的布局与河网系统密切相 关。后期的住宅,其庭中普遍种植树木,绿化环境较好;但在城市中的居住区建筑质量有 很大差别;这时

30、居住区已开始结合工作地点布置。5 .古代的筑城技术与城市防御(1)城墙a,最早的城墙是用木建造的木栅栏,有的石头垒成,有的夯土筑成b,宋以前的城墙很少包砖或用褥砌,宋以后一些重要的城,或城墙上某些防御的重点地 段包砖,甚至城墙在接由砖砌成c,明代以后的城墙加砖砌的更为普遍d.城墙上毎隔一段距离以及转角处设有防御性的箭楼或垛,其数目因城市等级不同而不 同e.靠山的城,城墙的建造密切配合地形来达到防御的要求(2)城门a.汉、唐的城门是木架简支结构的,不利于防守,到了宋代大多数城门已开始用砖砌的 拱券结构,极少数采用木构或方形结构b.城的防御重点在城门,宋之前的城门多为单门,宋以后有些城门有两重或设

31、瓮城,前 后门均不正对,与道路的关系也有意做成屈曲相对”,这些都是为了加强防御的要求 c.火药的发明促使宋以后的城门多用砖砌并做成券拱形式,城门包铁皮 d,城门上方一般建有城楼,有的城在其门外建有月城或翼城;有的在城门外的护城河上 建有吊桥:有的甚至建水门6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征(1)规划是国家的基本制度之中国封建社会的城市是国家和地区的各级统治中心,城市的规划建设是由国家统组织和 安排的,因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科学的发展,被打上了鲜明的“大统”的印记。(2)规划具有鲜明的整体观念中国古代规划城市不仅局限于城市本身,而且往往从与城市在行政、军事、经济上有密 切关系的地区着眼。城市位置多选择在

32、靠近河川、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物产丰饶的地 区,而且各级城市的建置和分布,都与整个地区的山川形势、江河交通、人口规模、经 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以便更好地发挥作为统治中心的作用。这种整体规划的观点, 与近现代区域规划”的整体性原则颇有相似之处。(3)规划设计具有朴素的生态意识a.规划设计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巧妙结合b.城市防灾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展的强大动c,规划设计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自然生态审美观(4)重经验、重技术、轻理论的倾向7 .历史启示(1)必须尽快建立起我国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体系,促进城市规划科学的发展(2)继承传统,发展传统,赋予传统以新的内容与形式a,注重城市规划法规的建立和

33、健全b.增强城市规划的整体性c.引进生态理论,进步建立和完善我国城市规划科学理论体系d.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要有自己的特色和民族精神 (3)必须重视城市规划史的研究工作,为现代化城市建设提供历史的依据8 .规划思想(1)儒家礼制规划思想(2)天人合一和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3)相土、形胜、风水的规划思想(4)数字的应用9,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总的特征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总的特定,与中国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整个时期中社会经济的特点是分不开的。中国从奴隶社会发展道封建社会,远较欧洲为早,封建社会持续时间长,在这漫长的时期 中,生产虽然也不断进步,生产关系也不断发展变化,但总的来说生产发展是缓慢 的,封建生产关

34、系始终占统治地位,生产方式没有出现根本的变化,因此中国古代城市都 是封建社会型的城市。城市有变化有发展,也有不同的类型,但发展方式上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剧烈变化。这是因为,封建地主阶级对城 市经济有严格的控制,城市不能产生与之相抗衡的阶级力量,也不可能产生像欧洲封建社 会后期封建主的城堡与资产阶级新兴势集中的城市不断斗争的现象。中国封建社会是地主土地所有制,不是领主所有制,地主可以离开土地集中居住在城市 中,不像欧洲封建领主的根据地在城堡。中国由奴隶制社会进入到封建社会的过程中,并 没有出现城市衰落、城市规模缩小、统治中心转入乡村等情况,城市就是封建统治的政治 军事的根据地,城市不仅在经济上剥削着

35、乡村,在政治上也统治着乡村。儒家思想和礼制观念主导者中国的古代意识界,同样支配着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王权至上 与欧洲神权至上的本质区别,使得城市的中心一般都是宫殿或官府衙署,而不是欧洲的教 堂等宗教建筑,虽然中国古代的寺观建筑在城市占有重要地位,但它自身也成为了统治阶 级统治人民的工具,因此其没能在城市中占据中心地位,中国古代的城市布局同阶级 样,具有明显的等级制度。从城市类型看,中国古代的城市可以分为两种:a.按统治阶级的意图,从政治军事统治的要求出发新建的城市这类城市具有整体的规划意图,布局方正规则,分区和布置都等级森严,其主导思想是正 统的儒家和礼制思想,代表的是以周礼考工记的要求所营建的

36、各个朝代的都城 b,由于经济发展而自发形成并不断扩大的城市 这类城市布局多不规则,道路也不是方格网状,而是配合地形环境需要而发展,这类城市 的主导思想是以道家管子的因地制宜指导为主,体现了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 布局形式。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类城市并非严格单独发展,而往往是结合在起相互影响建设的,比如 大都规整的宫墙与不规则的苑囿相结合,又或是南京城严谨的布局同地形的自由有机结 合。此外中国城市规划还受到周易思想的影响,以及风水观念的影响,共同构成了中 国城市特有的发展理念与布局思想。10.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性特点(1)从城市功能看:唐代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

37、功能 逐渐超过政治功能。(2)从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如宋代打破坊市制,且晓 市、夜市出现。(3)从数量和规模看:到明清不仅规模巨大的都会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大量中小 商业市镇,其商业繁荣,大口密集。(4)从地区分布看: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成相应变化,明清新兴工商业市镇 大都分布于江南。(5)从城市的地位看:城市经济始终是农耕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第九章: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概况1 .近代城市的分类(1)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外国资本的输入,或由于本国资本的发展,而产生较大变化或 新兴起的城市一一青岛、广州湾、哈尔滨等(2)由于受到帝国主义的侵入及本国资本主义发展

38、,发生了局部变化的原封建城市 北京、西安、成2 .近代城市的发展阶段(1) 19世纪中叶19世纪末叶鸦片战争的爆发到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这段时期,一系类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得在中国 沿海城市出现“租界”,城市呈畸形发展:另外洋务运动在一些城市兴办厂,对城市的 发展有一定的影响。(2) 19世纪末叶20世纪20年代从中日甲午战争的战败到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段时期,马关条约的签 订使得外国人可以在中国设厂,使帝国主义的侵略进入了另一个新的阶段,“租界”城 市大量设厂,发展更加迅速;“国联军”侵华后,侵略势和范围进步扩大,产生 了一批帝国主义独占的城市(3) 20世纪20年代前后中国名族

39、资本主义有了进步的发展,沿江一带的上海江浙带尤为明显,商业,人口, 市区有所扩大(4) 20世纪20年代末叶至抗日战争日前1927年建立了国民党政权,其政治统治中心南京,经济中心上海均有较大的发展。1931年的“九”事变后,日本占领全东北,建立了一系列性质不同的城市设施。(5)抗日战争期间至全国解放前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帝国主义进步占领了更广大的地区,占领地区城市破坏严 重,同时国民党向内地撤退,业内迁,由于军事业的需要,一些具有军需资源的城市 或城镇的带了发展,不过抗战胜利后,这些地区很快衰落下去。第十章:由“租界”发展的大城市第十一章:外国独占的新建城市1 .德帝国主义占领青岛时期

40、的城市建设青岛是帝国主义独占的城市,有长期的建设目的,因而有一定的规划。它的建设不像当时 其他半殖民地城市那样混乱。在城市规划的些具体技术及手法上,有不少值得注意的经 验。(1)建设方针及规划意图 德国占据时期,按其侵略的总方针,城市建设上以军事据点及贸易港口为重点,城市规划 突出了这两方面的要求。日帝占领时期着重于经济侵略方面,具体执行其“工业日本、农业中国”的侵华总方针, 偏重于业及交通方面的建设。(2)规划分区德国区与中国区严格分开,德国区在市南沿海环境最优美的地段,中国区在北部,居住、 业、商业混杂 市中心在临海的德国提督公署一带,背靠观海山,前对海湾,并有数条 道路由此向外放射,突出

41、这主要建筑物港口设于胶州湾内,可以避免海浪直接冲击,减少港口设备的工程费用。在城市发展的另 侧,可使港口与铁路及其编组站有直接联系,客运站深入市内接近中心区及海滩,这种 布置在使用上和工程技术上是比较合理的日帝占领时期在沧、四方带建工业区,这里运输条件较好,而工人住宅区却设在靠近 铁路两旁的低洼地带,居住条件恶劣(3)道路系统道路系统与地形结合得较好,道路网是不规则的方格网;道路网没有明确分;徳国区干道宽,与绿化的结合较好;中国区干道窄,街坊面积非常小;商业服务设施及公共机关沿街密集布置;道路与建筑物布置考虑到“对景”的要求;日帝占领时期曾试图解决道路网的分工问题(4)居住区德国区的居住建筑物

42、集中在“提督公署”以东带,系独立式花园洋房,建筑密度低,绿 花多,标准高,结合及利用地形较好中国区住宅多与商业及手工业作坊混杂,街坊小、密度大日帝时期,建了大量的日本式小住宅,住宅较注重实用功能,平面及立面形式简单;在工业区附近,建了些质量很差的工人住宅,居住异常拥挤 (5)市政工程及公用设施 城市道路的标准较高。徳国区全部为高级路面,坡度在10%左右,区内沿路设铸铁电杆, 部分用地下电缆;上下水管网用环式。在德国区用分流制,在中国区用合流制城市绿化较多,徳占时期设有“林务署”,在徳国区建有大量的人工林(6)建筑风格及城市面貌在城市面貌上充分反映出殖民地城市的色彩。徳帝占据时期的建筑风格都是!

43、9世纪末的建筑形式;在建筑布局上采用了一些欧洲古典 城市的手法,注意立体轮廓及对景日帝时期,建了一些集仿主义和资本主义“新形式”的建筑青岛的建筑以黄墙红瓦为主,与绿树相间,加上蔚蓝的天空及比碧绿的海面衬托,具有丰 富的艺术感染2 .外国独占城市的特征分析(1)城市规划与建设体现了明确的意图。都服务于这些国家当时侵略中国及殖民地扩张政策的总目的:有的偏重于军事建设,有的 偏重于商业贸易,有的偏重于厂及铁路建设,也有的是综合性的。(2)城市建设中的隔离与差异在城市建设上,外国人的居住区与中国区严格分开,两个地区在各方面建设上均有很大不 同。(3)引进外国的建筑形式建筑形式一般是引进占据着本国的建筑

44、形式,是中国上地上的外国城市。早期颇多古典或 仿古形式,后期则现代主义色彩更为浓厚。(4)表现出现代资本主义城市的特征城市规划引进当时的资本主义城市规划的理论,商业区在平面上处于突出的地位,密集的 商业街,五光十色的店面装饰和广告,商场交易所,银行群成了城市新的生活中心。(5)规划图的分析这些规划图多表现为西方古典的形式主义及早期资本主义规划特征,与中国传统的规划手 法完全不同。早期多为表现形式主义的构图,后期则多注意功能及交通问题。第十二章:因近代工商业及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城市1.“陪都十年建设计划”(1)概念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国民党政府迁回南京,造成了重庆经济一落千丈,为了安定人心,国民政府将

45、重庆定为“永久陪都”,编制了 “陪都十年建设计划”。(2)规划要点a.人口估算不是根据当时经济的发展计划来确定的,而是依靠主观臆测。b.道路系统规划考虑重庆山城起伏的地形,成自由式布局,在中心地带布置了几条穿山 隧道,在江边设计了高架桥,主要道路交叉采用环岛形c,在土地划分中,将住宅区分为高等住宅区、普通住宅区、贫民住宅区三种。d.规划当中生硬地搬套卫星城镇理论规划理论,居然共规划了 12个卫星市和18个预 备卫星市镇,这些卫星市镇的规划示意图一律采用圆形图案,规划得非常粗糙e.计划中还搬用当时西方国家中流行的邻里单位的规划理论,并试图与国民党统治区的 保甲制度结合起来,以加强统治第十三章:变

46、化中的传统城市1.南京(1)发展阶段a.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开辟五口通商,帝国主义势侵入,以后津浦及沪宁两铁路通车,使南京成 为南北陆上交通与长江水运的交汇点。这时期主要在城北下关沿江一带,形成新的市 区,集中各种洋行、银行、轮船公司、码头、仓库、火车站等;也在些空地上密集地发 展了棚户区。期间南京一度由太平天国占领,并定为国都,因为时间短暂,只进行了一些 军事建设,曾在紫金山西部建“天堡城”,在东山麓建“地堡城”,城内变化甚少。b.第二阶段自1927年国民党定都南京后,曾进行过“首都建设计划”,并开辟几条新 道路,在城内分散地建造行政办公机关,在山西路带开辟为官僚等上层阶层服务的住宅 在城东

47、中山陵及灵谷寺带建造道路、绿化、运动场及纪念性的建筑。C,第三阶段自1937年,抗战后不久南京为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曾是汪伪政权的“首都”,但没有什 么建设。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回到南京,除了建造美军军官的招待所、“国民大会 堂”,还继续进行了 “首都建设计划大纲”,但城市没有新的建设和变化。(2) 1929年制定的“首都计划”第十四章:日帝国主义侵占地的城市第十五章:近代的中西部城市第十六章:中国近代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1)近代的区域发展与城市布局a.由于地理条件差异,我国西北部与东南部在经济上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差异,鸦片战争 后,中国社会开始进入工业化及进入近代社会,最早开始的地区是东南沿

48、海一带,这就使 得东南部与西北部原已存在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更加扩大b.中国占代曾有一批港口贸易城市,但由于为防倭寇侵袭后期实行海禁政策,使得沿海城 市很少,因此中国古代的城市布局是内向型的。进入近代后,些港口城市得到了较大发 展,城市的布局开始走向外向型。c.中国古代的城市主要沿长江和南北大运河两条水运线形成两条城市带,其交点是以扬 州、苏州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随着海运及铁路的发展,形成了沿海,沿长江、珠 江、津沪铁路、京广铁路、中东铁路等交通干线的城市带,津沪铁路线取代了京杭大运河 的地位,而使原来沿运河的商业城市趋向衰落。d.中国近代没有政府机关或其他机构对 区域开发及发展进行过研究。

49、孙中山先生建设“北方、东方、南方”三大港的设想以及“以港带路、以路带”的理念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未能实现。(2)近代城市的工业布局封建社会留下来的城市大多是封建统治阶级集中居住的消费性城市,城市中只有一些小型 的手工作坊,手工业生产都与家庭结合,分布城市各处,虽然资本主义在中国封建社会后 期有了一定发展,但对对旧的城市布局结构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 国,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低,不到10%,而且业只集中在沿海及东北少数几 个城市。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脆弱性及对帝国主义的依赖性,中国近代没有形成较 完整的工业体系。业布局总的来说有两种情况:a.离开旧城,形成新的城市或独

50、立的工人镇 a_!因开发新矿山形成新的市镇 a_2在大城市外围独立设厂并形成工人居住地区b.在旧的城内或近郊建设b_l形成工厂较集中的工业区b_2分散在市内建设b_3在旧城城郊分散设厂(3)对外交通对城市布局的影响A.铁路对城市结构布局的影响a.这多出现在铁路的重要站点或枢纽上。修建铁路时并未考虑到发展城市,但铁路建成 后,人口聚居,商业兴起,开办了厂,因而发展成为城市。这些城市多自发形成,布局 也多不合理。如蚌埠b.有的城市在修建铁路时,市区范围不大,铁路尽量接近城市,但未考虑城市可能发展的方 向。c.天津原来已有铁路车站,北洋军阀时期为了与租界竞争,新设北站,并发展大经 路地区,使铁路站线

51、十分不合理,运行不便,对市区的分割更为严重沈阳原来主要站为南满铁路的西站,张作霖统治时期新建沈海铁路及新北站,也产生了与 天津类似的现象d.北京修建铁路时,旧城区范围很大,为接近市中心,铁路线及客运站伸入市中心的前门 外。因为站场占地很大,分割了原来的城市交通线,使得整个城市的布局出现了较大的改 变。心.如郑州,在京汉铁路修建后,车站与西门外连成一片,形成新市区,取代了旧城区,成为 新的城市生活中心在以上五种不同类型的城市中,共同性的问题为:铁路通过市区部分,由于噪声、烟尘、 安全等干扰,对居住或其他设施造成不利的影响,在铁路附近不宜建造生活用房的地带, 往往形成了大量的贫民窟及棚户区。铁路车

52、站,大多是客货混合,很少有单独的货站,更少有专业货站。因此车站大、货流的 交通混杂、拥挤。大部分城市没有编组场,甚至些枢纽站也缺乏符合最低技术的编组 站,编组工作有的就在客货站中进行,不仅影响列车正常运行,而且有时长时间阻隔市内 正常交通。有些城市采用伸入城市内部的尽端式车站,接近城市中心,方便旅客。但由于尽端式通过 能力小,使客运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铁路与港口的联系,多数不方便,铁路与工厂之冋也缺少直接联系。B港口对城市的影响近代的港口城巾有两类地理位置好,港湾条件优越,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在这里建立现代化的港口,发展成 为新城市。青岛、大连在历史上是港口城市,多数是在入海河道旁,这些港口原

53、来也有一定的基础,近代增修 了可以停泊大型船只的码头,在这些城市的港口中,码头、仓库占满了河道的岸线,并全 为外国资本家及本国资本家私有,岸线的使用很不经济、合理。码头缺乏足够的仓库用地,也与铁路缺乏联系,装卸设备也很落后。这类港口虽近海,实为河口港,船体 大型化后很难进港,往往趁涨潮进港,吞吐量受到很大限制。C远程公路对城市的影响在铁路及河运较发达的地区,远程公路在城市对外交通中的作用不大,因而对城市的影响 也不大。在我国西北、西南地区些中小城市中,远程公路是主要的对外交通,公路的修 建对城市的发展及布局有较大的影响。D飞机场对城市的影响中国近代城市中,民用航空很不发达,还未能起对外交通的作

54、用。机场的设置对城市的生 活影响其微。在设有机场的城市,多为军用性质。第十七章:1949年以来的城市化进程(1)现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a.发展起步阶段(19491957)1949年城市化率10. 6%,到了 1957年15.4%,年均增长7%。这时期的城市化进程是机 械增长和自然增长共同作用的结果,前4年以自然增长为主,后5年以有计划的机械增长 为主。19491953年,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城市建设的全面展开,大量农村大口进入 城市就业、定居,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19531957年,中国成功地执行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b,城市化波动阶段(19581977) 1958年的大跃进,使

55、大批劳动涌向城市,出现了一次城市化高峰。此后随着国家政策的 制定与调整,城市人口向农村倒流的情况。b超常的工业化引起超高速城市化(19581960)b_2业调整时期第一次由城市到农村的城市化波动(19611965)b_3业化停滞时期第二次由城市到农村的城市化倒退(19661977)c,持续稳定快速发展阶段(1987年改革开放以后)c. 1降低了城镇的建制标准,使城市数量迅速上升c_2随着各种城市政策的调整,城市数量增加导致城市人口及比比重上升c_3经济体制改革使我国工业、农业经济都有了长足的发展(2)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及问题改革开放以前的城市化特点a.城市化及其基础业化是由政府发动的,政府是

56、城市化的主体,其动主要是政治 性社会性的,而非经济性b.形成了 “城市农村”二元社会体系,阻碍了城市化的正常进程c.表现为城市数量与总人口相比,数量太少;城市规模结构大城市比重过高;城市地域分 不平衡,东密西疏;具有明显的“工业型城市化的特点”,城市功能偏集于业。除中心 市外,多为矿或业型城市,商业城市、金融城市、旅游城市、科技城市、教育城市 发展严重不足。d.由于政治上的动荡和政策的变化,城市化进程具有起步晚、起点低、波动性大的特点, 现出明显的波浪型发展轨道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化的新特点及其趋势 a.城市化的推动主体由一元向多元转变。“自上型城市化”“自下型城市化”“外联型”与“内联型”城市

57、化b.国家发展战略重点由内地移向沿海,改变了城市化空间格局。城市化发展趋势呈现出:东部快于中西部,南方快于北方c.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市镇设置标准的下降和设市设镇模式的变化,使市镇的数量,猛增d.小城镇在城市体系中的地位提高,大城市人口的实际增长率大幅度回升大城市开始了郊区化过程开始出现大城市区和城市连绵区e.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的国际化、知识化的发展,中国的部分大城市开始走向国 际化,中小城市开始步入现代化;城市内部的社会化在扩大;城市化除了数量的增长外, 还呈现出“质”的变化,如大口素质提高等第十八章;半个世纪以来的城市规划发展历程及其特点城市建设的恢复与城市规划的起步(194919

58、52)城市规划的引入与发展(19531957)城市规划的动荡与中断(1958-1978)城市规划及其建设的迅速发展(1978年以后)第十九章;现代中国城市规划与建设实践的前期第二十章;改革开放后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外建史第一章;城市的起源第二章;古埃及的城市1 .古埃及城市建设的成就及其影响 a.在用地选择上,注意因地制宜。b.最早运应用棋盘式路网。C.最早运用功能分区的原则。d.城市建设均出色地进行了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设计;规划中应用了对称、序列、对比、主 题、尺度等建筑构图手法第三章: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城市第四章:古印度与古代美洲的城市第五章:古希腊的城市2 .希波丹姆规划型式与米利都城(1)希波

59、丹姆规划型式希波战争前,希腊大多数城市都是自发形成。道路系统、广场空间、街道形状均不规则。 希波战争后,希波丹姆在战后城市建设中普遍采用了一种以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 城市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虽然该规划型式早已有应用,希波丹姆却是最早把这种规划型 式在理论上予以阐述的人,并大规模地将其在城市建设中予以实践。几何形式,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1个或1个以 上的街坊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2)米利都城米利都城二面临海,四周筑城墙,城市路网采用棋盘式两条主要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开敞空间呈“L”形,有多个

60、广场城市中心划分为4个功能区。其东北及西南为宗教区,其北与南为商业区,其东南为主 要公共建筑区3 .希腊化时期的城市建设希腊化时期的城市建设多采用希波丹姆系统进行规划建设,布局规整、模式统城市建设的主要特征是与广场规整、划一。从城市功能分区、道路系统、邻里住区的划 分,一直到市中心与广场的规划布局都是严格按几何和数的规律进行规划设计的 希腊化时期卫城和庙宇已不再是城市的中心,取而代之的是喧嚣的广场城市广场普遍设置敞廊,沿一面或几面,开间一致,形象完整。市中心敞廊有时与相接 的街旁柱廊形成长距离的柱廊序列,街旁柱廊或房屋檐口高度一致,形成气势壮阔的轴线 布局与透视景象城市的环境卫生较希腊前期为好

61、第六章:古罗马的城市1 .罗马营寨成城市平面为正方形,朝向罗盘的基本方位中间的十字交叉道路通向东南西北4门在道路交叉处建神庙2 .罗马共和时期广场与罗马帝国时期广场的异同职能共和时期广场是城市社会、政治、经济的中心帝国时期广场则成为皇帝为个人树碑立传的纪念场地建构共和时期广场建筑物强调自我突出,彼此在形式上与整体不慎协调帝国时期广场建筑物从属于广场空间,通过柱廊等形式使其得到了统风格由开敞走向封闭,由自由走向严谨,目的在于营造个供人观赏的三维空间艺 术族群空间组织共和时期广场组织缺乏章法,秩序混乱,帝国时期通过彼此垂直的空间轴 线构图将不同时期广场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第七章:西欧中世纪封建城市(

62、513世纪)L西欧封建城市的规划建设特征中世纪西欧的城市是自发成长。这些城市主要在三种类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塞型、城堡型、商业交通型城市选址 一般都选址在水源丰富、粮食充足、易守难攻、地形高爽地区,并四周筑以城墙道路系统 道路网以环状与放射环状为多,后期为适应工商业的发展,形成了一些方格网状的城市城市中心教堂占据着城市的中心位置,以其体量和高度控制着整个城市的整体布局,教堂广场是城 市的主要中心,主要采用封闭式构图,放射形道路网从广场发散出去,形成蛛网状的放射 形环状路网城市分区中世纪城市划分为若干教区,每一教区分布着辖区小教堂、水井、喷泉等城市景观城市环境景观很好,充分利用城市环境,使其具有亲人尺度;建筑群具有美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