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华师中国古代文论离线作业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67087231 上传时间:2022-11-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3.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23年华师中国古代文论离线作业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3年华师中国古代文论离线作业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3年华师中国古代文论离线作业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2023年华师中国古代文论离线作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华师中国古代文论离线作业(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华师中国古代文论离线作业1. 答:先秦儒家和道家在文学理论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概念,两千 数年来,一直影响着我国的文学创作实践,奠定了中国文学理论的基础,确立了中国古代文 论的品性。其重要成就表现在:第一,主张文学表现真情,反对虚情假意;第二,重视艺术 修养和语言表现技巧;第三,在内容和形式上,孔子提出了“文”“质”互依的理论;第四, 、 注重“言意”关系;第五,庄周提出的“天籁说” ,不仅规定了我国抒情文学和音乐的最高 境界,也反映出对诗歌形式的最关键因素节奏的深刻结识。此外,道家的“齐(斋)以静 心”“乃凝于神”“以天合天”“指与物化”等思想,对后人研究酝酿、构思、形成最

2、佳的 、 、 、 文学创作状态等有很大的影响。2. 答:1) 、发愤著书是司马迁也是汉代最重要的文论命题。 太史公自序云:“诗三百 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司马迁指出,“愤”是作 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 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 2)、“发愤著书”的理论意义及价值。 其一,揭示了“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作家“愤”而著书,创作动力在于内心的“愤” 情。这种动力具有极大的心理能量,由于“愤”经常是由于作家强烈的愿望受压抑而产生的, 这种感情十分强烈 其二,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

3、具有较高的品位和质量。由于精神意志脆弱者,信念 抱负卑微者,道德人格低下者,只会逆来顺受,在逆境中消沉,精神世界永远迸发不出任何 灿烂的思想火花,永远不会产生“愤”情。 其三,“发愤著书”说具有与儒家“温柔敦厚”说、“中和”之美说等完全不同的美学品格。 作家“发愤著书”,包含着对进步社会抱负的强烈追求和对反动势力的极度愤恨,“发愤”之作 与“温柔敦厚”、 “谲谏” “中和”之作格格不入,而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对读者具有巨大的 激励作用和鼓舞力量。答:诗大序是毛诗首篇关雎前的序,毛诗每篇都有小序,此大序应是整个诗 经的序。其作者历来众说纷纭,近人多认为是东汉卫宏作,但亦多有异议。序中引 录了乐记

4、的文字,其思想源于乐记。诗大序是儒家诗论的经典性总结, 诗大序是先秦到两汉儒家诗论的总结。 大序进一步阐述了诗歌言志抒情的特 点和诗、乐、舞的互相联系; 大序突出强调了诗歌的社会功能; 大序肯定了时 代和政治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诗大序提出的文论观点:诗有六义,即风、赋、 比、兴、雅、颂。本来,风、雅、颂是诗之异体(体式、样式) ,赋、比、兴是 诗之异辞(修辞,即语言表现方法) 。但诗大序的解释,重点在于强调六义 的政教功能:诗有六义,故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诗大序关于诗歌本质的观点,认为诗歌既是志之所之,又是吟咏情性的,诗 歌本质是人的情和志: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

5、,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 言诗大序以情志论诗,提出了情志统一的诗歌本质论,这不仅大大发展了 诗言志的思想,丰富了儒家诗学,并且也更准确全面地概括了诗歌的本质特性。二、 大序的重要内容 1.关于诗歌本质的结识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局限性故嗟叹之,嗟 叹之局限性故永歌之,永歌之局限性,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这里不仅继承了前人“诗言志”和诗、乐、舞三者密切结合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 三者的核心在于言志抒情。应当说,诗的“言志”与“抒情” ,都是集于中而发于外, 是诗人内在思想感情的艺术表现。但“情”与“志”又不能完全等同。由于“志”大多 通过规范的理

6、性思考,而“情”则是感性的, 大多是未经规范的自然本质。 对诗歌来说, 只谈理性是不够的,是不符合形象思维的特性的,必须“志”与“情”同时萌发,形之 于言,才是全面的、符合创作实际的,因而也是说出了诗歌的本质特性的。 毛诗序 将“情”与“志”并重提出,这种对文学艺术情感待性的重视,说明了人们对文学艺术 的待征有了进一步的结识,应当说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同时,也为以后人们进一步对的 结识、揭示诗歌创作的本质特点奠定了基础。 毛诗序虽然肯定了“情”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这种肯定是有限度的。那 就是, “情”与“志”相比, “情”是第二位的, “志”才是至关紧要的。在“情”与“志” 发生冲突时,

7、没有通过封建道德规范之“情”必须用通过封建道德规范之 “志” 来约束, 这就是“发乎情,止乎礼义” ,把感情也纳入封建政治伦理道德的规范,使人的性情不 超过 “礼义” 的标准。 也就是孔子所说的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欲, 非礼勿言” 。 毛诗序的作者,在封建道德规范的基础之上,将“言志”和“抒情”统一起来,明 显烙有封建时代统治思想的印记。 2.关于诗歌社会作用问题的论述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论语阳货毛诗序的作者继承 ) 了孔子的观点而又有所发展,它进一步在理论上明确了诗歌创作为政治服务的两种形 式; “上以风化下”和“下以风刺上” 。在这两方面中,作者

8、偏重的是“上以风化下”的 教化作用: 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邦国焉。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 这就明确地告诉人们,统治者可以并且应当运用文艺的作用来达成宣传、教化的目的。 可见, 作者将文艺的教化作用看作是文艺的主线目的。 但另一方面, 作者也不得不认可, 下层百姓在穷苦无告时,也可以运用诗歌来“刺上” 。臣民对政治或社会现实有所不满, 可以把诗歌作为讽刺的工具,对统治者进行劝谏,促使统治者改良政治或改正过失。不 过,这种“刺上”是有条件的,这就是“主文而谲谏” ,即是用隐约的言辞劝谏而不直 言其过

9、失,必须委婉曲折,注意方式方法。 和诗歌的社会作用密切相联系, 作者认为, 从一个时代的诗可以看出一个时代的政治得 失,也就是诗歌的结识作用的问题。换句话说,诗歌是社会政治的一种反映。这就是文 中所说的: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 其民困。 ”这个观点,无疑是作者在分析、研究了大量的诗歌作品的基础之上,所得出 的比较对的的结论。 3.总结了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就是著名的“六义”说。 “六义” ,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太师教六诗:曰风,曰 : 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只但是不叫“六义

10、”而称“六诗” 。后来孔颖达毛诗 正义疏解: “风雅颂者, 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 诗文之异辞耳用彼三事,成其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也就是说,风、雅、颂是诗的体裁,而赋、比、兴则 是诗的表现手法。 在毛诗序中,作者着重谈的是风、雅、颂。它认为“风”是通过个人抒情言志反映 一个地区的政教和风俗, “雅”说的是王政兴废所由,反映国家的治乱兴衰: “大雅”说 的是朝政大事, “小雅”说的是个人生活中的事;而“颂” ,是歌颂先王功德和祈祷神明 的祭歌。 大序从题材和政治角度两个方面来解释风雅颂的含义,前者大体是符合诗的实 际的,而后者显然有牵强附会之嫌,正反映了大序的局限。而赋、比、兴作为三种 表现

11、手法,虽然提到,但没有具体展开论述。但是提出赋、比、兴,说明了作者对形象 思维已有初步结识。 三、几个概念的释解 1.“主文而谲谏” 主文,指诗歌创作;谲谏,用委婉的言词劝谏而不直言过失。从思想上看,取消和削弱 了文学的抗争精神,具有局限性;但从艺术上讲,强调了诗歌的含蓄和谐和,具有可取 之处。 礼称五谏,直谏为下。唐杜牧与人论谏书曾举例说:汉成帝欲御船过渭水,御 史大夫薛广德谏曰: “宜从桥。陛下不听,臣自刎以血污车轮,陛下不如庙矣。 上不悦。 ” 张猛曰: “臣闻主圣臣直。乘车危,就桥安,圣主不乘危,御史大夫之言可听。 ”上曰: “晓人不妥如是耶?”乃从桥。近者宝历中,敬宗皇帝欲幸骊山,时

12、谏者至多,上意不 决。拾遗张权舆伏紫宸殿下叩头谏曰: “昔周幽王幸骊山,为犬戎所杀;秦始皇葬骊山, 国亡;玄宗皇帝幸骊山,而禄山乱,先皇帝(穆宗)幸骊山,而享年不长。 ”帝曰: “骊 山若此之凶耶?我宜一往,以验彼言。 后数日,自骊山回,语亲幸者曰: ” “叩头者之言, 安足信哉。 ” 2.变风变雅 诗大序将风小雅大雅各分为正、变。 、 、 “正风”“正雅”是西周王朝兴 、 盛时的作品, “变风”“变雅”则是西周王朝衰落之后的作品,所谓“王道衰,礼义废, 、 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郑玄诗谱将十五国风中的周南 、 召南列为“正风” ,其余十三国风均为“变风” (其中豳风情

13、况较特殊,被认为 是西周初年周公避流言时期的作品,其他各国“变风”则都是西周中衰以后及东局时期 的作品) ;将小雅中鹿鸣至菁菁者莪十六篇、 大雅中文王至卷阿 十八篇列为“正雅” ,认为它们都是武王、周公、成王时期的作品,其余则部属“变雅” , 认为是西周中衰之后厉、宣、幽王朝的作品。正变说反映了汉儒将作品与政治、社会历 史紧密联系起来加以考察、阐释的批评方法。 毛诗各篇的小序逐篇指出其诗与政治 的关系,郑玄的笺和诗谱更加详密。它们以史证诗,而牵强附会、生硬穿凿之 处甚多。4.答:儒道释三种文化对唐宋金元文论的影响表现在: 意境说、载道说、妙悟说三大理 论中。 中国哲学的基本特性重要有如下几个方

14、面: 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 和西方哲人分门别 类、比较重视个别事物分析、比较重视微观研究的思维方式不同,我国古代哲学家很早就开 始整体合观天人关系,把自然社会、宇宙人生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看作互相联系、互相 依存、互相作用、和谐平衡的有序运动,把实现“天人合一”当作整合天人关系的最高抱负 境界。哲学始终没有像欧洲中世纪那样变成神学的婢女。在长期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原始宗教、 多神教一直在民间存在; 道教自东汉创建,佛教、基督教自西汉、明末先后传入中国, 都成为了中国宗教的主导力量。但是,神学与反神学、宗教与反宗教、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 之间的斗争与融合,一日也未停止过。作为中国文化的基础与主干,

15、儒家哲学虽经秦火劫难 性打击,以及魏晋隋唐道教、佛教两次高潮的冲击,但都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底以及思想 体系的开放性、包容性,最终创建宋明理学,实现援道入儒,援佛入儒,儒道佛三教合流。 宗教神学,无论是本土的,还是外来的,始终都没有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以伦 理为本位的人道主义。 西方的人道主义以个性自由为本位, 中国的人道主义以社会伦理为本 位。以伦理为本位是儒家哲学最显著的特性,也是中国哲学最显著的特性。黑格尔曾经认为 中国只有伦理学,没有思辨哲学。这是欧洲中心主义的偏见。假如说西方哲学发展所走的是 本体论、 结识论的路线, 中国哲学发展所走的则是伦理学的途径。 正是通过对伦理学的研

16、究, 儒家哲学促进中国思辨哲学达成它的巅峰, 同时形成极具中国特色的以伦理为本位的人道主 义精神。知行统一的结识论。虽然,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具有浓厚的伦理学色彩,古代 哲学家所理解的知和行与现代结识论所讲的结识和实践,还具有本质的区别。但是,绝大多 数古代哲学家都主张知行同一,都是可知论者,很少有西方那样的不可知论者。即使庄子, 也不是绝对的不可知论者。5梁启超的办报在我过新闻历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涉及,一:向读者进行了救亡图 存的爱国主义教育。 维新派通过报刊陈述当前中国列强环伺的危险局势, 愤怒地谴责了列强 的种种恶劣行径,发出了建设一个强盛、独立的新中国的号召,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士大夫和

17、 知识分子抵御侵略,振兴中华的爱国激情。二: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教育。维新 报刊以相称多的篇幅介绍西学和西方情况, 热情宣扬资产阶级新文化, 使广大知识分子的头 脑为之一震,思想得到解放。三: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各地维新派 新团队的报刊活动在社会上导致了巨大的舆论影响, 获得了一大部分具有爱国思想的仁人志 士的支援和支持,对变法起到了很大帮助。其重要奉献有,一: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 二:开了政治家办报的先河;三:发明了报刊新文体,推动了政论写作的发展。 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最有影响的新闻理论家,也是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奠基者之 一, 他的编辑出版思想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 深刻地影响了一代报刊从业人员, 在中国出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梁启超作为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 家,由于时代及个人思想结识的局限,他的出版思想中也有一些悲观、落后的因素,对此, 我们要有清醒的结识。对他的编辑出版思想,我们不能全盘吸取。同时,他的编辑出版思想 中,对编辑出版的内在规律涉及不多,这不能不说是他编辑出版思想的一个缺陷。当然,我 们不能过多地苛求他, 由于梁启超在近代史上扮演的重要是一个思想启蒙家的角色, 他对中 国近代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多方面的奉献, 至于对他编辑出版思想的完善与发展, 则是我等后 辈应做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