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劳定义(劳动卫生学)

上传人:xu****iu 文档编号:166715738 上传时间:2022-11-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疲劳定义(劳动卫生学)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疲劳定义(劳动卫生学)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疲劳定义(劳动卫生学)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疲劳定义(劳动卫生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疲劳定义(劳动卫生学)(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疲劳在劳动卫生学中,疲劳一般是指因过度劳累 (体力或脑力劳动) 而引起的一种劳动能力下降现象,具体表现为: 反应迟钝、动作灵活性和协调性降低、工作差错率增多,并伴有主观感觉疲乏、无力等。换言之,疲劳是机体处于警觉和睡眠两个极端情况之间的一个中间机能状态,是许多生理变化的最后结果。严重疲劳可出现生理功能失调或紊乱。但是,要给疲劳下一个准确而完整的定义,目前仍有困难,因为对疲劳产生的机理至今尚无统一的认识。关于疲劳产生的机理,学说很多。认为是由于体力活动时能量代谢产物乳酸和二氧化碳的蓄积使肌肉发生疲劳。认为疲劳对工作能力的减弱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过程发展的结果,而抑制和疲劳都能降低某些器官系统的

2、活动水平。认为疲劳的发生取决于机体物质消耗、恢复、抑制三个过程消长的结果,如消耗过程增长至一定程度,而得不到相应的恢复,代谢平衡失调,即产生疲劳。把疲劳分成肌肉疲劳和精神疲劳两方面来进行探讨,认为肌肉疲劳主要由两个因素造成,一个是营养物质的消耗和废物的蓄积,另一个是中枢神经系统内传入神经冲动抑制了主管运动的大脑中枢,而精神疲劳则被看作是机体生理功能状态的改变,这涉及到复杂的神经生理学范畴,比如网状激活系统的机能状况,反馈控制、传入感觉系统、边缘系统的活动水平,抑制系统的功能,自主神经的参与以及激素的影响,等等。无论哪一种学说都有其一定的根据,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疲劳的发生既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改

3、变,也有整体或局部组织器官的物质代谢的改变。疲劳是一种暂时性的保护性生理反应,它警告机体(或器官)需要休息。休息是消除疲劳恢复工作能力的一种积极过程,如疲劳得不到及时消除,发展下去可造成疲劳蓄积,对健康和劳动能力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和损害。产生疲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劳动强度过大,持续工作时间过长,劳动休息制度不合理,工作体位不正,操作频率过快,精神过度紧张,技术不熟练,工作单调,睡眠不足,消极的工作情绪,年少或年老,病后体力衰弱,以及环境中的不良气象条件、噪声、振动、有毒有害物质的存在,采光照明不当等都是疲劳产生的原因。疲劳时工作能力明显下降,生产质量降低,操作不准确,易发生错误和生产事

4、故。主观感觉有劳累、无力、倦怠、头晕、头重、肩腿酸懒、精神不振、沉默寡言、对事务不热心、心烦、记忆差、缺乏自信、眼睛发涩发干、视力模糊、耳鸣等。疲劳长期得不到消除,可造成疲劳蓄积,严重时可成为许多疾病 (如肺结核、心脏病、贫血、眼病、消化系统疾病等)的诱发因素。还有一种现象,有人称之为过劳。过劳有别于一般疲劳,多发生在企业主管和生产监督人员和领导者以及负有责任重大、工作繁忙的人中。长期工作紧张和过于繁忙是产生过劳的主要因素; 休息不足、饮酒、用药过多也是促使发生过劳的原因之一。过劳的主要表现是不能安静下来,且常是慢性的积累而又难于消除的。这是一种下意识的疲劳感,它既不易被迅速消除,也不易用抽烟

5、或喝咖啡等刺激品使之得到缓解。过劳往往是疾病的前奏,此时可以查出构成病因的某些功能和器质上的早期改变。有资料证明在过劳的患者中,一部分人(约为1/6)易发生心血管系统疾病,其余的人主要表现为操劳过度综合征,即精神上经常处于活动和紧张状态,并感到在工作上有压力,长期持续下去能导致食欲不振、便秘、神经过敏、有时伴有内脏器官和心脏功能的异常、消化功能减弱、胃炎、失眠等。过劳不象一般疲劳,只要经过一定的休息和睡眠就可以得到充分消除,而是不易消除的。消除过劳需要改变环境,需要消除导致工作紧张和过于繁忙的因素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适当地参加文体活动,保证充分休息,使心情舒畅和生活安定等都是有效措施。疲

6、劳的检查方法和测定指标很多,但多数是非特异性的或是不十分灵敏的。如测量肌力、握力或负荷实验;测量工作频度及准确性、心算等的变化; 测定心率、血糖、血液中乳酸、凝血时间、血清折光率、血清蛋白及其分类等,以及血中肾上腺皮质激素,血、尿中电解质浓度、Na/K比等都是较为常用的指标。但比较多用的是闪光融合临界频率和视觉运动反应时。闪光融合临界频率(闪烁效应,FFF)主要是使受试者辨别断续光的闪烁发生融合的最小频率。人体出现疲劳时可分辨的断续光频率降低,其降低程度与疲劳程度有一致关系。判定方法多采用自身比较,既可比较1周之间的变化,也可比较日间的改变。有资料认为体力劳动者一日的正常变动,工后较工前降低不

7、大于10%; 脑力劳动和精神紧张性劳动者工后较工前降低不大于5%,1周间的变动降低不超过3%为正常。视觉运动反应时是由实验者发出光信号,受试者感到光后立即按动一个开关,将光熄灭,这时由仪器上百分之一秒的计时器记录反应的潜伏时间,即视觉运动反应时。这一指标个体差异较大,故也多用于劳动前后自身比较。一般地说,视觉运动反应潜伏时间的延长,是机体出现疲劳的反映。国内有关资料表明,视觉运动反应时平均值男性约为215毫秒,女性为235毫秒,一日内的变动范围平均为11%。预防疲劳的主要措施是减轻劳动强度 (体力的和脑力的),规定符合卫生要求的劳动休息制度; 使工作体位、活动频度和劳动负荷量等等符合人类工效学

8、的要求; 脑力活动时间过长的工种,可穿插一定的轻度体力活动,体力劳动时间过长的工种,可穿插一定的脑力活动,这样的休息方式又称为积极休息; 改善劳动环境,如使劳动环境气象条件尽量作到符合卫生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各种有害因素; 工后沐浴如普通温水浴、蒸汽浴、冷水浴(水温2050),尤其在湿冷环境中作业后施行温水浴对消除疲劳有明显效果。保证充分睡眠也至关重要。许多研究工作证明,适当补充维生素和氨基酸对消除疲劳和增强肌力均有裨益,高温作业时补充含盐清凉饮料并给予一定的钙、铁、磷等无机盐,既能补充劳动中的损失,也能提高工作效能。对井下矿工适当补充磷酸盐,能提高生产效率; 茶、咖啡和适当的酒精饮料均

9、有提高人体兴奋性,解除疲劳和维持工作能力的效用。作者:于永中知识来源: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 编;刘世杰 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七 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第181-182页.人在连续劳动或在从事其他体力活动一定时间以 后,自然地发生劳动机能衰退现象。此时,人.包括全身疲劳和局部疲劳,急性疲劳和慢性疲劳,静态作业疲劳和动态作业疲劳,以及姿势疲劳。全身疲劳:由于全身承受繁重的体力劳动而引起。表.字数:852来源:职业安全卫生词典阅读全文人们由于连续不断地学习或工作所造成的学习或工作效率下降的一种身心状态。它是体力或智.疲劳可分为轻度疲劳和极度疲劳、暂时疲劳和慢

10、性疲劳。轻度疲劳和暂时疲劳经过适当的休息就会得到解除。而由于人体长期处于疲劳状态或因极度.字数:549来源: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阅读全文指持久的或过度的活动所造成的工作效率下降的一种状态。如在长时间高度紧张校对书面材料.疲劳除有轻微疲劳和极度疲劳外,还有暂时疲劳和慢性疲劳之分。暂时疲劳经过适当休息能较快恢复;而慢性疲劳则不易恢复,且有可能导致病变,如神经.字数:494来源:社会科学大词典阅读全文因持续工作造成体力及工作效率下降并伴随有疲怠感的现象。疲劳是一过性现象,除过.生理疲劳又称肌肉疲劳或体力疲劳;心理疲劳又称主观疲劳或精神疲劳。由于疲劳对工作有明显影响,如工作效率下降、工作差错和工伤事故增

11、多等,.字数:938来源: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 阅读全文 1李云波;李颉;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出版.化工劳动保护(工业卫生与职业病分册),1989,(05)2沈国安;中日劳动卫生学专题讨论会简况.预防医学情报杂志,1991,(03)3科文中华预防医学会广东分会劳动卫生学会成立.职业医学,1990,(01)4殳家豪 ,杭世平 ,引林建国四十年劳动卫生监测的进展.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1989,(05)5吴振球,王簃兰劳动卫生学进展(一).劳动医学,1989,(01)6胡俊峰 ,刘骏医学模式的转变与劳动卫生学.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02)7夏卫;实现铁路现代化展望铁路劳动卫生.铁道劳动卫生通讯,1979,(03)8段仁勤;王民生;杨邦焕;长年为劳动者健康奔忙的人记同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炎磐教授.职业与健康,1989,(01)9李昌吉;苏联劳动卫生与职业病教学和科研概况.职业卫生与病伤,1990,(02)10李国宏;湖南省召开劳动卫生论文评优评奖会.职业与健康,1992,(01)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