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朝花夕拾》的文外之旨

上传人:wuxin****2020 文档编号:166674136 上传时间:2022-11-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0.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探寻《朝花夕拾》的文外之旨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探寻《朝花夕拾》的文外之旨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探寻《朝花夕拾》的文外之旨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探寻《朝花夕拾》的文外之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寻《朝花夕拾》的文外之旨(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探寻朝花夕拾的文外之旨朝花夕拾是鲁迅惟一一本散文集,是鲁迅先生回忆早年生活的文字。然而,“作家的生活与作品的关系,不是一种简单的因果关系”,无论是从作品的内容、情感上来看,还是从创作背景,以及创作手法上来分析,这个作品都具有更深广的意义。因此,本文试图从作者创作的视角,来探寻朝花夕拾的文外之旨。满溢乐趣的百草园,质朴严谨的书塾,善良仁慈的阿长,乃至正直热情的异国老师这些儿时记忆,曾时时“蛊惑”着作者,也使每一个读者,对朝花夕拾产生了一个基本的认识温馨的回忆。这固然没错,然而,作者自己却又说,这些回忆,“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王得后先生在名著导读中,也分明告诉我们:朝花夕拾不是为少年儿童写的,但

2、写了许多关乎少年儿童的事,只有深入阅读,才能获得新的理解和感悟。“一部文学作品的最明显的起因,就是它的创造者,即作者。因此,从作者的个性和生平方面来解释作品,是一种最古老和最有基础的文学研究方法。”结合到朝花夕拾这个具体的作品,至少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探讨。一、罹陷纷扰:现实很“离奇”文学是一种社会性实践,它首先“取决于或依赖于社会背景、社会变革和发展等方面的因素”。鲁迅先生自己也有过相关的阐述,认为倘要论文,必须顾及作者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据此,我们首先谈谈作品的创作背景。朝花夕拾共十篇,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后记,创作时间从1926年2月起,至11月止,时间跨度不足一年(小引和后记分别作

3、于1927年5月和7月)。“自一九二五至一九二六的八月底,到他四十五岁,时代背景是五卅,三一八,北方的军阀段祺瑞在北京还支持着残局,广州国民政府已经成立,鲁迅于一九二六年八月离开北京,把攻击“现代评论派”的工作,告一段落。这时期的开始,是女师大的校长事件。自一九二六的九月至一九二七的九月,是他生活上感受了异常不安定与压迫的时期,他赴厦门,又赴广东,这种变动使他对人生的体验更深刻了” 这是李长之对鲁迅生活和思想的发展,所划分的一个阶段。我们且不论这种划分是否恰当,但他所列举的这一段的重大事件,却涵盖了鲁迅当时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生活遭遇,构成了这一时段鲁迅创作的背景和主要内容。他的华盖集、华盖集续篇

4、就是最好的例证。问题是,这一背景对朝花夕拾这样一部回忆性作品,有没有产生影响呢?回答是肯定的!大家可以看到,在朝花夕拾小引中,作者就创作过程专门谈到:“环境也不一: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这话看上去说得十分平静,但这种强调的本身,就透露着作者难以自抑的愤激之情。难以想象,身处“纷扰”,面对迫害,作者还能沉浸到温韾的回忆中,去创作一些所谓的“性灵”文章。就拿与“现代评论派”的论战来说吧。在这一事件的背景下,鲁迅写了大量的杂文。如杂文无花的蔷薇(1926年2月27),文章辛辣地嘲讽了现代评

5、论派人物相互吹捧的行为,剖析了他们的惯用伎俩:“为要显示他伤害你的时候的公正,在不相干的地方就称赞你几句,似乎有赏有罚,使别人看去,很象无私”而在朝花夕拾首篇狗猫 鼠(1926年2月21日)中,作者则巧妙地借“没眼力”的狗、幸灾乐祸而又媚态的猫,来讽刺现实生活中这类人物;尤其在述说自己仇猫的远故近因时,历数了猫“配合时候的嗥叫”,“闹得别人心烦”等种种罪行,揭露那些“正人君子”们竖着“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的虚伪面目。阎昌明先生在鲁迅与陈西滢一书中指出:“鲁迅与陈西滢论战中的一些关键词大都出自陈西滢的文章,反被鲁迅引用,以为还击的武器。” 据

6、统计,在华盖集和华盖集续篇中,“流言”、“公理”、“学者”、“正人君子”等词,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如“正人君子”这一概念,共出现过59次。同样,这些词在朝花夕拾中也并不鲜见,出现的次数依次为:“流言”8次,“公理”6次,“学者”7次,“正人君子”4次。而在无常一文中,引用更是频繁,除了上述词语外,另有:“模范县”、“绍兴师爷”、“下等人”、“碰壁”、“跳到半天空”、“放冷箭”等等,不胜枚举。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这些文章与他的杂文如出一辙。二、藏颖词间:内心很“芜杂”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从

7、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书塾中小孩读书的这一个场景,读者一定不会陌生。读着这样佶屈聱牙的文字,我们似乎很容易认同:它表现了封建教育的陈腐。但是,如果我们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这些句子的本义,包含着“求仁得仁”的从容,发愤有为的自励。这是鲁迅初到厦大写成的回忆,而在他稍后写成的藤野先生一文中,却一开头便是一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间又写道,“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失望之情溢于言表。当然,这些文章所叙写的,事件本身并没有关联,但从文章所传达出的感情来看,隐隐地构成了一条线索。如前所述,当时鲁迅的生活,正经历着重大的改变。这时,他与“现代评论派”的论战虽然尚未

8、完全结束,北洋政府的迫害也让他极为愤慨,但他的所有工作并未中断,而且,通过抗争,原先担任的佥事的职务得以了恢复;与此同时,由朋友介绍,厦大向他发出了邀请,或许出于多种原因,鲁迅欣然应允。按他的说法,此行的目的,至少可以使自己“少问别事”,避开纷扰,一则可以“专门讲书”,同时写点文章,“印点关于文学的书”;二则也是为生活计。可是赴任不久,种种不如意的事情接踵而至,于是,他很快就萌生了离开的念头,而且,这种想法越来越强烈。终于到厦大不到一个学期,就辗转去了广州。如果把他的这段生活经历与相关文章所反映的感情变化相比对,显然,两者之间与其说是某种巧合,还不如说是作者真实内心的折射。“鲁迅先生的写作,总

9、是由于当时相当事实引起了感想的。” 用作者自己的话说,他所写的,“大抵仅仅是随时的小感想”。心由境生。“离奇”的处境,使作者的内心十分“芜杂”,有时甚至相当的矛盾:譬如他在谈到野草时,说“心情太颓唐了,因为那是我碰了许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在两地书中,也曾有过“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的感慨;但在后来给朋友的信中,却呈现出积极昂扬的一面,他说“我自憾我没有什么话可以寄赠你,但以为使精神堕落下去,是不好的”。反映到朝花夕拾的整个作品中,我们就可看到,有时他直抒胸臆:“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

10、,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有时甚至痛斥诅咒,如二十四孝图;有时则充满了深深的怀念,如对阿长。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三、为情造文:内容很“蛊惑”尽管朝花夕拾是作者惟一一本散文集,而且其中作品的抒情性也不尽相同,但它们的文学成就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不少成为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有研究者这样评价:“因为是回忆,因为是说个人的事情,所以我们感觉到亲切,像是当着春秋的佳日吧,在森林里被轻风吹拂着一般,我们所见的便是安详、平和。”“与其强调朝花夕拾属于一般的自传,毋宁说它更象真正的作品。”鲁迅自己也把它称为“回忆的记事”,大概在于区别其他的杂文。古人论文,推崇为情造文。依照鲁迅当时的情形,

11、可谓是“志思蓄愤”。事实上,抒情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可以是直接宣泄现实的苦闷,也可以转向记忆和幻想,用另一个充满诗意的境界,把自己从这苦闷中吸引出来。显然,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较多地采用了后一种方法(当然也不乏杂文式的议论)。这种选择或许是不经意的,但却是必然的。对此,韦勒克有过相关的论述。他认为,“与其说文学作品体现一个作家的实际生活,不如说它体现作家的梦;或者说,艺术作品可以算是隐藏着作家真实面目的面具或反自我;还可以说,是一幅生活的图画,而画中的生活正是作家所要逃避的。此外,我们还不要忘记艺术家借其艺术去体验生活,与人们实际生活经验有所不同;实际生活经验在作家心目中究竟是什么样子,取决于

12、它们在文学上的可取程度,由于受到艺术传统和先验观念的左右,它们都发生了局部的变形。”拿这个观点来分析朝花夕拾,也同样适用。作者曾经说过,自己有一时屡屡受了记忆的蛊惑,进而时时反顾。不错,每个人都有蛊惑他,使他时时反顾的记忆,但他在什么时候回头过去,却多半取决于他此时此刻的具体心境。当现实中在某一方面情感极盛时,作者就不自觉地转向过去。所不同的是,他所作的回忆,并非单纯地为淘取慰藉,更主要的是,在于通过对往昔印象的重新描绘,艺术地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感情,或者更具体一点,那就是与“正人君子”之流所笼罩的黑暗相抗争。所以,李长之十分肯定地认为:“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只有这一句才是这些散文

13、背后的一字一句的骨髓。”四、笔区云谲:表现很“闪烁”还是上面引用的那句,也可以用来讨论他的创作方法。在小引中,作者说:“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这里的“离奇和芜杂”,所指的不仅是现实,也是一种心情,而且,惟其因为“离奇和芜杂”,所以作品的表现手法也就显得“闪烁”起来“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时措辞就很含糊了。”当然,这种创作的特点,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的“情性”。对此,在两地书中,鲁迅坦言:“自己爱作短文,爱用反语,我的东西却常招误解,有时竟出于意料之外,可见意在简练,稍一不慎,即易流于晦涩,而其弊

14、有至于不可究诘者焉。(不可究诘四字颇有语病,但一时想不出适当之字,姑仍之。意但云其弊颇大耳。) ”“自己呢,又做惯了晦涩的文章,一时改不过来,初做时立志要显豁,而后来往往仍以晦涩结尾,实在可气之至! ”这话说的是实情,也是自谦。畅达自有畅达的好处,使读者览之了然,无所疑惑;同样,简练、含蓄,不同于晦涩、雕削,当可使文章言近意远,辞约旨丰。其实,鲁迅对自己的这种作文方法是并不排斥的,在谈到野草一书时,他就自认为“技术并不算坏”。所以,在创作于同一时期的朝花夕拾中,作者也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其中,而且得心应手。如五猖会中,作者一方面叙写“我”对五猖会的渴盼,但另一方面,却又奇怪五猖神的与“礼教”有妨

15、;无常中,作者竟把无常刻划成一个“鬼而人”、“理而情”的形象,认为它与人最为稔熟;即便如阿长与,作者描写阿长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或者也可让人联想到他所憎恨的“流言”可见,这样的“闪烁”之间,作者为我们留下了深长的意味。参考文献:1鲁迅.朝花夕拾?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2美雷韦勒克,奥沃伦著,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4.3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a,鲁迅全集(第六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李长之.鲁迅批判m.北京出版社,2009.5阎昌明.鲁迅与陈西滢”关键词”的出处与反证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6鲁迅.致李秉中a,鲁迅全集(第十一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7许钦文.鲁迅小说助读小引m.上海:北新书局,1953.8鲁迅.致萧军a,鲁迅全集(第十三卷)c.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9鲁迅.两地书a,鲁迅全集(第十一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0日竹内好著,李心峰译.鲁迅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8.11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12鲁迅.野草英文译本序a,鲁迅全集(第四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