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香教师编-简答-教育学

上传人:pia****nwu 文档编号:166661167 上传时间:2022-11-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0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山香教师编-简答-教育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山香教师编-简答-教育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山香教师编-简答-教育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资源描述:

《山香教师编-简答-教育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香教师编-简答-教育学(1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一、 教育的属性1、 教育的本质属性(1)本质属性是育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是: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的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3)继承性 4)阶级性5)长期性6)相对独立7)生产性8)民族性二、 教育的功能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

2、能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三、近代社会教育的表现(公立十一)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德国是世界上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3、教育的世俗化。4、教育的法制化。四、现代社会教育的特点生产性、公共性、国际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终身性五、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各国全民多现身)教育的民主化。(1)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2)师生关系的民主化(3)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4)追求教育的自由化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六、教育学的研究价值超越日常教

3、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七、学习教育学的意义1、 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2、 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3、 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4、 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5、 有助于教师塑造专业精神。敬业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6、 培养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7、 有助于了解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八、 实用主义教育学观点实用主义教育学是在批判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的传统教育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1) 教育即生活(2)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不断增长(3)学校是一个雏

4、形社会(4)课程组织以学生经验为中心(5)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6)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独立发现和体验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一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体制 (6)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2、 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的主要途径。(2

5、)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教育在这种矛盾运动中只起加速或延缓作用,而不起决定作用。二、教育与生产力水平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三、教育与科学技术1、

6、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1) 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4)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的科技功能)(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四、教育与文化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1)文化对教育具有价值定向作用 (2)文化发展促进学校课程的发展(3)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4)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5)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7、(1)教育能够传承文化(传递、保存、活化)(2)教育能够改造文化(选择、整理、提升)(3)教育传播、交流、融合文化 (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五、校园文化1、特征(1) 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2、形成(1) 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原有文化的传承与改造的过程(2) 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对文化构成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3) 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学校文化主体积极创造的过程(4) 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良好行为的改造和积累的过程六、教育的相对独立性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2、教育与社会发

8、展的不平衡性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八、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1、遗传(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3)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2、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1)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2)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环境推动和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3)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 (4)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3、教育(学校教育)主导和促进。(1)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1)学校教育是有

9、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2)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学校教育在影响个体发展上的特殊功能)1)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作出社会规范性2)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及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实现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的条件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的实现是有条件的、相对的。4、个体主观能动性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

10、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总而言之,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而教育作为特殊的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个体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因和动力。第三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一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关系1、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联系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具有政策的规定性,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必须贯彻的强制性。2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区别(1)“教育目的”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教育方针”是政治性概念。(2)教育目的着重于对人才培养规格做出规定,教育方针着重于对教

11、育事业发展提出要求。(3)教育目的有时是由社会团体或个人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可以不具约束力;教育方针是由政府或政党提出的,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4)教育方针作为国家教育政策的概括,它对教育工作产生的影响要大于教育目的,教育方针的内容不只限于教育目的的规定,还涉及教育的性质和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二、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作用1、教育目的的意义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同时它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12、(1)就受教育者而言,教育目的对受教育者的成长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控制着年青一代的发展,保证受教育者按照社会的要求健康成长。(2)就教育者而言,教育目的为教育者组织和开展教育活动提供了指导,使教育者的教育行为具有明确的方向。(3)就教育活动而言,教育目的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能保证教育活动的连贯性和科学性。2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导向、激励、调控、评价三、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3、人们的理想教育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人的全面发展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机器大工业

13、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与可能(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四、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基本内涵或者基本精神是,一个总的精神,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未来国家、社会发展的主人。其基本点主要表现在:(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2)坚持全面发展(3)培养独立个性(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5)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2、其体现的精神实质是:(1)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2)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教育质量标准(3)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和特点(4)坚

14、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途径3、这也体现了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1)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2)具有鲜明的政治方向(3)坚持全面发展也个性发展的统一五、 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1、“五育”在全面发展中的低位存在不平衡性2、“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是“五育”的灵魂;智育则为其他各育的实施提供了认识基础;体育则是实施各育的物质保证;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的具体运用和实施。3、“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七、 素质教育的内涵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

15、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八、 素质教育的意义1、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2、素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3、素质教育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九、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1、改变教育观念 2、转变学生观 3、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4、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5、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6、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十、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16、 5、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6、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7、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十一、我国当前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1、 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 2、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3、 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 4、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十二、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关系 两者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1) 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2)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具体落实和深化。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一 教师职业1、性质(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2、作用(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

17、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和纽带作用(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3)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4)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3、教师职业的特点(1)“传道者”角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2)“授业、解惑者”角色(知识传授者、人类文化的传递者)(3)示范者角色(榜样)(4)“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5)“家长代理、父母”和“朋友、知己”的角色(6)“研究者”角色和“学习者”“学者”角色二、教师劳动的特点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教师劳动性质、任务、过程、对象、手

18、段的复杂性(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教育机智”。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1)教师劳动的长期性: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师对学生所施加的影响,往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见效果。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5、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四、教师的职业素养(身心能知道)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1)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3)对待集体:团结协作 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弘扬正气,摒弃陋习 (4)对待自己:为人师表(良好的道德修养)(高度自觉,自我监控;身教重于言教)2、教师的知识素养

19、(1)政治理论修养 (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5)丰富的实践知识3、教师的能力素养(1)语言表达能力 准确、简练,具有科学性;清晰、流畅,具有逻辑性;生动、形象,具有启发性;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巧妙结合(2) 组织管理能力 (3)组织教育和教学能力(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4、职业心理健康(1)高尚的师德 (2)愉悦的情感(3)良好的人际关系 (4)健康的人格五、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1、专业理想的建立 2、专业自我的形成3、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 4、专业能力的提高5、教师的专业人格 6、专业态度和动机

20、的完善六、 教师专业化的实现1、 国家和政府对教师专业化的促进与保障(1) 加强教师教育 (2)制定法律法规 (3)提供经济保障2、 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的主观努力 善于学习、恒于研究、勤于反思、勇于实践七、 学生的特点1、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从学生自身特点来看,学会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2、 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表现在: 1)自觉性,也称主动性,是学生主观能动性最基本的表现。 2)独立性,也称自主性,是自觉性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3)创造性,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1)学生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 (2)学生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3)学

21、生有发展的需要 (4)学生具有获得成人关怀的需要八、 现代学生观1、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2、学生是独特的人(1)学生是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3、学会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是责权主体九、 师生关系的作用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3、良好的师生关系是

22、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4、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十、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1、 教师方面(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取决于教师)(1) 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5)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6)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7)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8)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9)发扬教育民主(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2、 学生方面(1) 正确认识自己 (2)正确认识老师3、 环境方面(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2)加强学风教育十一、理想师生关系(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1、 人际关

23、系:尊师爱生(爱生是尊师的重要前提,尊师是爱生的必然结果)2、 社会关系:民主平等3、 教育关系:教学相长(1)教师的教可以促进学生的学(2)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3)学生可以超越教师4、 心理关系:心理相容十二、 教师的人际关系包括哪些方面?1、 从对象上看,包括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同事领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2、 从形式上看,包括认知的、情感的和行为的,认知方面,表现为相互认识和理解的程度,它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情感方面表现为,彼此之间融洽的各种状态,行为方面,各种共同活动中是否协调一致,这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结果。十三、 为什么说教师热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

24、师爱是教师接纳、认可学生的心理基础,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2、 师爱是激励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精神动力;3、 师爱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4、 师爱有助于培养学生友好待人的社会情感和开朗乐观的个性。第五章 课程一、 课程的意义1、 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 2、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3、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4、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5、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二、 制约课程的因素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社会需求)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学科知识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其可接受性(学习者身

25、心发展的要求)三、 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制定课程目标的直接依据应来自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但课程目标不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简单推演。1、 学习者的需要(对学生的研究) 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对社会的研究)3、学科知识及其发展(对学科的研究)四、课程标准的意义1、在国家层面,它标志着公民素养有了明确的质量标准。2、在学校教育层面上,它标志着素质教育的落实有了根本依托。3、在教材层面上,它标志着教科书走向多元化有了可能。4、在教学层面上,它标志着教学方式的革新有了新标准。5、在教师层面上,它标志着教师专业自主权的确立有了保障。6、在学生层面上,它标志着减轻学生心理负担有了希望。六、新课程结构的内容

26、(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构想)1、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七、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1、 “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2、“决策分享”的民主概念3、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 4、“全员参与”的合作精神5、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善于利用现场课程资源 6、个性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7、校本课程开发的性质:国家课程的补充 8、校本课程开发的运作:同一目标的追求八、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1、 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提升 2、促进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提升3、

27、促进教师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4、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5、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九、课程设计的主要模式1、 泰勒的目标模式:1949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则(1)学校应当追求哪些目标?(教育应该实现什么目标)(2)怎样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组织什么经验实现这一目标)(3)怎样有效的组织学习经验(4)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评价课程/评价结果)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确定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经验)、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经验)、根据目标评价课程。2、 斯腾豪斯(英)的过程模式:教师是整个过程的核心人物过程模式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卢梭及以后兴起的进步主

28、义教育运动。十、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1、 目标评价模式:“课程评价之父”美誉的泰勒。2、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的。他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评价除了要关注预期的结果之外,还应关注非预期的结果。3、 GIPP评价模式(背书过程):斯塔弗尔比姆(美) 背景模式、输入模式、过程模式、成果评价4、 CSE评价模式:斯太克提出,古巴、林肯等进一步发展 需要评定、方案计划、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十一、 教科书编写遵循原则与要求1、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2、理论与实践统一3、 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

29、统一 4、内容的基础性与实用性5、 编排形式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6、注意与其它学科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十二、 新课程三维目标间的关系1、 “知识与技能”目标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获得,相当于传统的“双基”;“过程与方法”目标强调让学生“学会学习”,使获取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强调,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2、 三维课程目标是一个整体,相互联系,融为一体。第六章 教学一、教学的特点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3、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

30、分4、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二、教学工作的意义教学在传承文化、促进青少年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价值,在学校工作中居于主要地位。教学使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1、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势,是社会经验的再生产、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育为主三、教学的一般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3、发展

31、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5、培养学生能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四、教学过程的本质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活动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认识对象的间接性与概括性 (2)认识方式的简捷性与高效性(3)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与传授性(有领导的认识)(4)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 (5)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3、教学过程以认识活动为基础,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五、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1)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3)贯彻间

32、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导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的)(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3)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4)贯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1)知识和智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2)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二者是相互统一和相互促进的(联系)1)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这两个教学任务统一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之中,统一在同一个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之中。2)

33、 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3)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要使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有条件的1)从传授知识的内容看,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是规律性的知识。2)从传授知识的量来看,一定时间范围内所学知识的量要适当,不能过多。3)采用启发式教学。4)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注重因材施教。(4)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形势教育论:“智力”,洛克、裴斯泰洛奇实质教育论:“知识”,赫尔巴特,斯宾塞4、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赫尔巴特说的“我想不到任何无教育的教学”(2)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地学

34、习知识提供动力。(3)贯彻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时,必须注意的问题六、我国目前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直启巩寻找一英里外的狐狸当粮食)直观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量力性原则、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七、常用的教学方法1、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2、 以直接感官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3、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社会实践法4、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发现法5、 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八、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35、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教学时间、设备、条件3、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4、课程性质和特点5、每节课的重点、难点 6、学生年龄特征九、班级授课制的优点与不足1、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1) 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提高教学效率(2) 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4)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多方面的发展 (5)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6)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 班级授课制的不足(1) 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2)不利于因材施教(3)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4)不利于学生之间真正的交流和启发(5)不能很好地

36、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6)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十、教师应如何备课(备课的要求)1、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也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2、 写好三种计划,即学年(或学期)教学计划、课题(或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十一、上好课的基本要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准确、教学结构合理、教学方法适当、讲究教学艺术、板书有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十二、学业成绩检查的基本要求1、 坚持科学性、有效性和可靠性2、 内容应力求全面,使其既能反映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反映出学生认知结构的情况3、 方法要灵活多样十三、学业成绩评定的

37、基本要求1、 客观公正,必须严格遵循评定标准2、 方向明确,要向学生指出学习上的优缺点和努力的方向,这是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目的3、 鼓励学生创造,在评定中,不仅要看答案,而且要看思路,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十四、常见的教学模式(一)当代国外主要的教学模式1、 探究式教学:问题假设推理验证总结提高2、 抛锚式教学: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3、 范例式教学模式。特点:1) 体现基本性,体现基础性,体现范例性,2) 体现四个统一,知识教学与德育的统一、问题教学与系统学习的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二) 当代我国主要的教学模式 自学指导式、目标导控式、传递

38、接受式、问题探究式十五、教学评价的功能 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调控教学方向、检验教学效果十七、现代教育评价 现代教育评价的理念是发展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的特征有:以被评价者的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为了更有利于被评价者后继发展、注重过程评价、关注个体差异、评价主体多元化第七章 德育一、德育的功能1、 德育的社会功能主要指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在理解德育社会性功能时,要充分注意德育社会性功能实现的间接性。2、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3、 德育的教育性功

39、能一是指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二、确立德育目标的依据1、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4、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三、德育的意义1、 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 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 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四、德育内容的选择依据1、德育目标,它决定德育内容 2、考虑文化传统的作用3、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决定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4、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决定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五、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1、德育过程与

40、品德形成过程的联系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德育过程的最终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品德形成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德育过程是对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调节与控制。2、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品德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影响这一过程的有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等因素。六、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过程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相结合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

41、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七、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陶行知疏导一连的个别学生,积极遵守纪律,才能有尊严)知行统一原则、 疏导原则、 导向性原则、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九、常用的德育方法说服教育法:语言文字或事实(参观、访问、调查)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实际锻炼法、角色扮演法、合作学习法品德修养指导法:包括学习、自我批评、座右铭、自我实践体验与锻炼等。品德评价法:包括奖

42、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等。十、 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第八章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一、班级的功能1、社会化功能(1)传递社会价值,指导生活目标(2)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进技能(3)教导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4)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2、个体化功能:促进发展功能、满足需求的功能、诊断功能、矫正功能二、班级管理的功能和目的1、班级管理的功能(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主要功能(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基本功能(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重要功能2、班级管理的目的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的

43、,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班级管理的主要手段有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三、当前我国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1、存在的问题(1)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型(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低2、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学生的发展是班级管理的核心(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学校管理的宗旨。(3)有目的的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把班集体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四、班集体必须具备以下五个基本特征:1、明确的目标。这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2、一定的组织结构,有力的领导集体。3、共同生活的准则,健全的规章制度

44、。4、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5、宽松的个性发展空间共同目标是导向,集体舆论和人际关系是基础,组织结构是核心,规章制度是保证。五、班集体的教育作用1、 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与适应能力3、 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六、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1、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程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七、班主任的作用1、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2、 班主任是实现教育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骨干力量3、 班主任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桥梁,是形成教育合力的重要中

45、介八、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1、 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2、 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职权影响力、个性影响力3、 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艺术家)九、 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1、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2、班主任是班级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3、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为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提供了保障。4、班主任是联系各科任课教师的纽带、是学校班级间互相联系的纽带,同时也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各方面教育力量的桥梁。第九章 校外、课外教育一、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堂教学1、联系它们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完成学校的教育任务;二者都是

46、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1、 区别:课外、校外教育又区别于课堂教学,它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二、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1、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知识 2、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3、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4、是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三、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自愿领饭食) 自主性、自愿性、灵活性、广泛性、实践性四、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要求1、 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2、 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化,要富有吸引力3、 注意发挥学生集体和个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并与教师指导相结合4、 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5、 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互相配合、互相促进6、 因地、因校制宜第十章 教育研究及其方法一、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伦理原则二、教育研究的特色:客观性、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可验证性三、一个好的课题必须具备的特点1、选题必须有价值 2、选题必须有科学的现实性3、选题必须明确具体 4、选题必须新颖,有独创性5、选题必须有可行性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