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docx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6651558 上传时间:2020-10-2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1.8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资源描述: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docx(1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特点: 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第二节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一、 社会传播的系

2、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1. 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2. 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3. 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4. 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5. 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二、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三、 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结构与功

3、能障碍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第三节 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一、 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二、 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三、 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

4、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前提)包含以下几个要点:(1) 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2) 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3) 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传播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入中国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播学几项原则:1. 正确处理“批判”和“借鉴”的关系2. 实现传播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3. 研究传播学,要从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服务这一基本宗旨出发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一、 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动物社会传递

5、信息的常见信号有以下几种:气味、发光、超声波、动作、声音二、 动物传播的局限性 动物的信息传播行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其能力更多地取决于体内的信息功能和遗传基因,而不是后天的系统学习 动物传递和接受信息的过程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的过程,而不伴随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 动物传播只是对自然界的一种被动的适应,而不能成为对自然界和自身进行能动的、创造性改造的因素三、 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1.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2. 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四、 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语言的特性:1. 人类语言具有超越历史时

6、间和空间的能力2. 人类语言具有无限的灵活性3. 人类语言具有发音的经济性4. 人类语言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第二节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1. 人类传播活动的几个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 (这个历史进程并不是各种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而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进程)口语依然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手段。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电子传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2. 电子媒介为人类传播带来的变革:(1) 空间和速度上的突破(2) 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响信息系统(3) 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人类传播媒介大

7、融合的时代第三节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信息社会定义: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第一节 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一、 符号的定义(索绪尔)能指(意符)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们对特定对象事物的概念联想所指意符所指代或表述的对象事物的概念(意义)(霍克斯)任何事物只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符号形式媒介关联物对象指称对象关联物解释意义解释关联物1. 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是事物表述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2. 其

8、功能,便是携带和传达意义第二节 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一、 什么是意义?所谓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对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达和交流的精神内容。符号是意义的载体和表现形态。五、 传播过程中的意义(1) 传播者意义传播者的意义并不总是能够得到正确的传达,作为符号化过程的结果而形成的符号系统(文本)未必能完全表达传播者的本意。(2) 受传者意义符号本身的意义会随时代的发展而产生变化,每个受传者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经历以及与对象事物的利益关系等社会背景来理解和解释符号的意义的(3) 情境意义传播情境指的是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

9、传播情境会形成符号文本自身所不具有的新意义,并对符号文本的意义产生制约。第三节 象征性社会互动一、 人类的象征性行为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通过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实现。1. 字面意义向类比或联想意义转变(特点)2. 在事物之间建立联想关系(具有智慧性)3. 象征能力是人类特有的基本能力象征性互动理论1. 创始人:米德2. 内容:把人看作是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类的象征活动看做是一个积极的,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研究象征行为不仅对揭示人的本质,而且对理解现实的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3. 核心问题:考察以象征符(尤

10、其是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它有三个基本前提:(1)人是根据“意义”来从事行动的 (2)意义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 (3)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二、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象征性社会互动:定义: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功能:赋予行为动机和确定行为取向的功能意义的交换前提:共通意义的空间(1.对传播中符号的共同理解;2.大体接近的生活经验和背景)(作为社会互动过程的传播,其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扩大传播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加深双方的相互理解)意义交换作为互动性传播活动,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人的“自我”意识就是伴随着

11、意义的传播活动而形成的。自我是“主我”和“客我”的统一。主我是个人的主体意识;客我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 客我意识只有通过与他人的意义交换(即传播)才能得到,客我和主我的对话和互动形成统一的社会自我。 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即个人适应社会的过程,但形成后的自我反过来也会积极地作用于社会。意义交换作为互动传播的作用:库利人与人之间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 米德: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纽带,人的自我意识形成(主我与客我)四、 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文化: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向政府行使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现代人正在吧

12、各种各样的事物作为符号加以利用,为其赋予某种象征意义,与他人交换这种意义,并通过意义的交换来实现自己的目的。我们的生活空间正在成为一个符号空间或意义空间。消费文化:(鲍德里亚)现代社会的消费实际上已经超出实际需求的满足,变成符号化的物品、符号化的服务中所蕴含的“意义”的消费精神消费由于消费的符号化,差异化,风格传播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1)传播者,又称信源(2)受传者,又称信宿(3)讯息,指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4)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5)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一)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1.拉斯韦尔模

13、式(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人:拉斯韦尔)5W: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意义:五大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不足:没有提供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2.香农韦弗模式信源(讯息)发射器(信号)噪音(信号)接收器(讯息)信宿导入了噪音的概念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的环节香农理论的重要特征是熵的概念,他证明熵与信息内容的不确定程度有等价关系;对信息的理解:信息是用来减少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1.奥斯古德和施拉姆循环模式(书P52)编码者、释码者、译码者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

14、动性,并把传播双方都看做是传播行为的主体但它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与社会传播的现实情况有不符之处。只体现了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却不能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3. 施拉姆大众传播过程模式(书P53)这个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4.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书P53)克服了单向直线传播模式的缺点补充了反馈的要素,拓展了噪音的概念,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但没有超出从过程本身或从过程内部来说明过程的范畴三、 传播过程的特点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第二节 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一)赖利夫

15、妇的传播系统模式(书P55)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1) 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看做是一个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己的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2) 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3) 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4) 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关系。(每个系统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又与其他系统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二)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马莱兹克把大众传播看作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

16、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的“场”(1) 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传播者的自我印象、传播者的人格结构、传播者的人员群体、传播者的社会环境、传播者所处的组织、媒介内容的公共性所产生的约束力、受众的自发反馈所产生的约束力、来自讯息本身以及媒介性质的压力或约束力等(2) 影响和制约受传者的因素受传者的自我印象、受传者的人格结构、作为群体一员的受传者、受传者所处的社会环境、讯息内容的效果或影响、来自媒介的约束力等(3) 影响和制约媒介与讯息的因素传播者对讯息内容的选择和加工;受传者对媒介内容的接触选择;(重要因素)受传者对媒介的印象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第一节 人内传播三、 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17、 (一)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1.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表现出来;2.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及社会期待之所代表的“客我”是自我意识和社会关系的体现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主我”是形式(由行为反应表现出来),“客我”是内容(体现了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的影响)“客我”可以促使“主我”发生新的变化,而“主我”反过来也可以改变“客我”,两者的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人内传播(社会性、互动性、双向性)“有意义的象征符”可以是音声的,也可以是形象的。米德

18、认为,“有意义的象征符”不但能够引起他人的反应,而且能够引起使用者自己的反应,作为人内传播的思考活动,就是通过“有意义的象征符”来进行的。(二)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1.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自我互动2.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3.“自我互动”在本质上来说是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也就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4.自我传播对个人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自我传播,人能够在与社会、他人的联系上认识自己、改造自己,不断实现自我的发展和完善。(三)内省式思考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1.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

19、思活动2.在一个人遇到困难、障碍等新的问题状况,既有的行为方式是否适用难以做出判断之际,才会活跃起来3.横向的社会过程+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人内传播在本质上是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的反映)四、 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一) 基模的概念及其特点1.所谓基模,指的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信息或新事物、遇到一个新事件或者进入一个新的场所的时候,我们过去相关的经验和知识会导引我们迅速地对新的状况做出认识、推理和判断,并及时地做出态度或行为反应。)2.特点:基模是人与生俱来的行为模式之一,但是随着人的成长可以发展和改造;基模是一种知识分类体系,呈层化结构,类似于一个树形图;基模是

20、知识的集束或有机的联合;基模具有预测和决策控制功能 (二) 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基于基模理论的信息处理过程模式1. 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的事件或信息时,我们头脑中的相关基模就会被激活,参与到信息处理的每个环节当中;2. 当新信息的各项特征与我们认知基模相吻合的时候,我们倾向于按照原有的解释和态度来对它;3. 当信息系与我们的认知基模有不吻合之处时,我们会对新旧信息的各特征进行比较,补足新的信息,确定新的解释和态度;4. 新信息的处理结果对认知基模会产生两种影响:如果处理结果与原有基模相吻合,会起到强化原有基模的作用;如果有矛盾之处,则会修改原有基模,形成新的认知基模。5. 作为每次信息处理的结果,

21、无论是被强化的原有基模,还是被改变形成的新基模,都会作为分析、推理或判断的依据参与到下一个信息处理过程中。(2)“详尽分析可能性”的理论理查德佩蒂 核心路径以详尽的方式,用严谨的思考来处理信息 边缘路径以较为粗略的方式来处理信息(详尽分析发生的概率与当事人的动机和能力相关,也就是说,当个人与信息涉及的问题关系密切,有较强烈的认知需求、或较强的责任感,并且具备相应认知能力之际,人们会沿“核心路径”对该信息进行详尽处理。)第二节 人际传播一、 人际传播的动机人际传播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1. 获得信息;2.建立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客观的自我认知是使

22、个人能力得到恰当发挥的前提) 库利“镜中我”概念: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 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 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 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库利认为“镜中我”也是“社会我”,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一般来说,这种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识状况取决于与他人的传播程度,传播活动越活跃,个人的“镜中我”就越清晰,

23、对自我把握越准确。相互认知也是确立有效的社会协作关系的重要条件;调节个人的心理状态是人际传播的一个重要功能。二、 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特点: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三、 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2)姿态的传播功能1.强调语言;2.补充语言;3.代替语言;4.控制语言;5.表达超语言的意义。第六章 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第一节 群体传播一、 群体的概念及其类型(一) 概念:日本社会学家岩原勉:所谓群体,指的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

24、的集合体”。(二) 群体的本质特征:目标取向具有共同性;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同性四 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1. 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群体规范2. 群体规范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3. 群体规范的作用:排除偏离性的意见,将群体内的意见分歧和争论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以保证群体决策和群体活动的效率。4. 群体规范不仅对群体内的传播活动起着制约作用,而且对来自群体外的信息或宣传活动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1) 群体归属意识强弱与“反规范”说服效果1. 说服观点与群体规范一致;群体规范可以推动成员对观点的接受,起

25、到加强和扩大说服效果的作用。2. 不一致;群体规范阻碍成员接受对立观点,是说服效果发生衰减,唤起“自卫”行为。五 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群体压力也会带来错误判断,形成对多数意见的盲目服从)原因:1. 信息压力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会认为多数人提供的信息,其正确性概率要大于少数人,基于这种信念,个人对多数意见会持较信任的态度。2. 趋同心理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到群体制裁的心理。(多数意见的支配低配并非在任何场合都是绝对的,群体中少数意见的中坚人物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第二节 集合行为及其传播机制一、 集合行为的定义和发生条件1.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

26、社会聚集现象。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2. 集合现象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结构性压力(自然灾害、经济萧条、失业、政治动荡) 触发性事件 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二、集合行为中的特殊传播机制1.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群体暗示即不是通过直接的说服或强制,而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群体感染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集合行为中的信息和情绪的传播,主要受到暗示和感染机制的制约。在这种机制下形成的集合行为,往往会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破坏性的后

27、果。)2,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集合行为中的模仿更多地表现为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性的模仿。这是因为,在人们面临突然或灾难性事件时,反应一般基于本能进行,而最简单省力的反应莫过于直接模仿周围人的行为。 集合行为使个人淹没在人群中,没有人能够知道他的姓名和身份,处于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中,这种状态使他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在一种“法不责众”心理的支配下,做出种种宣泄原始的本能冲动的行为。三,流言传播与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1, 流言的定义和特点(1) 定义:所谓流言,是“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人们信念而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一种特殊的陈述或话题”。(2) 特点:流

28、言总是以“传播真相”的形式出现 流言传播的渠道主要是人际的口头传播 流言的内容往往涉及一些特殊的事件或敏感的话题 流言是一些没有确切证据的信息随着媒体变化及传播技术发展,流言也出现了新的形态。 网络言论主体多样化以及匿名性特点,使人们更难判断信息的可靠性; 数字化电子传播使得流言传播速度达到实时程度; 同时,网络论坛、博客、跟帖等发布平台的媒介性,也改变了过去的主要经由人际渠道传播的特点,使流言有了同时大面积传播的可能。2, 流言发生和传播的条件(1) R=IA(流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涉及的问题越重要,真相越是含糊不清,流言传播活跃的几率越大。】(2) R=IAU(流言流通量

29、=与问题的关联度社会成员的不安感环境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既是指环境的不稳定状态,也是指由于权威信息渠道不畅通或公信力缺失所导致的信息紊乱】3, 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1) 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有如下几个特点: 流言信息的快速增值 流言信息的变形和奇异回流现象 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谣言不同于流言。流言有自然发生的,也有人为制造的,但大多与一定的事实背景相联系;而谣言则是有意凭空捏造的消息或信息。散布谣言则是操纵人群的有效方法,因为在集合状态下,人们不再具备识别谣言的能力,而谣言则能随着流言快速扩散,不断把人群的行为引向极端,直至造成破坏性的后果。)第七章 大众传播第一节 大众传播的

30、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一、 大众传播的定义1. 大众传播是一个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2. 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就是大众传播3. 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二、 大众传播的特点 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 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特别是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

31、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三、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一)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环境监视功能 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 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二) 赖特的“四功能说” 环境监视:大众传播在特定社会的内部和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这里包括两个方面:警戒外来威胁;满足社会的常规性活动的信息需要) 解释和规定:它所传达的信息中通常伴随着对事件的解释,并提示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反应 社会化功能:大众传播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方面具有的作用 提供娱乐:大众传播相当一部分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尤其在电视媒体中,娱乐性内容占起传播的信息总量的一半以上。(

32、三) 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 政治功能:监视【收集情报】;协调【解释情报;制定、传播和执行政策】社会遗产、法律和习俗的传递 经济功能:关于资源以及买和卖的机会的信息;解释这种信息;制定经济政策;活跃和管理市场;开创经济行为 一般社会功能:关于社会规范、作用等的信息;接受或拒绝它们;协调公众的了解和意愿;行驶社会控制;向社会的新成员传递社会规范和作用的规定;娱乐(消遣活动、摆脱工作和现实问题,附带地学习和社会化)(四)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社会规范强制功能 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功能”第三节 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一、 大众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1. 现代人生活在一个大众

33、媒介环境之中,接触大众传媒,是现代人的重要生活内容2. 施拉姆在传播学概论中曾经这样介绍美国人的生活与大众媒介的关系:美国人平均把醒着的几乎四分之一的时间用在这些媒介上,而且这个数字还在继续增长;3. 大众传播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大众传播为我们提供新闻、信息和知识,帮助我们了解外部世界的动向和变化 大众传播为我们提供关于生活的有用信息,帮助我们安排日常生活 大众传播为我们提供文化享受,能够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大众传播为我们提供娱乐,使我们能够从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紧张压力下解放出来,获得轻松和休息。二、 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一)“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1.早期的乐

34、观主义观点以美国政治学家J.布莱士为代表2.舆论是民主政治的基础,舆论的发展和形成可以分为历史和现实两个过程。3.从历史过程来看,舆论经过了被动地忍受权威支配和统治的阶段,正在迎来舆论自身成为统治力量的时代。4,从现实过程来看,围绕社会公共事件的舆论的形成,大体要经历四个阶段: 基于情绪和期待的印象形成阶段 单纯的交换或获取信息的消极传播阶段 通过讨论和争论使舆论得到组织化的积极传播阶段 形成最终合意和付诸行动的阶段布莱士认为,报刊的三种重要功能,使它成为合理的、理性的舆论形成的最重要推动力: 作为事件的报道者和讲解员的功能 作为政治主张的代言人的功能 反映社会上读者一般意见的“测风标”功能法

35、国学者塔尔德同样注意到了报刊的社会和政治功能塔尔德认为报刊对社会的一个最主要的贡献,就是早就了现代舆论的主题公众塔尔德认为,唯有作为公众意见的舆论才具有政治上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报刊则是将分散的公众连成一个有机整体的纽带;公众的规模将随着报刊的普及而无限扩大,而社会也将会由受“习惯和传统”支配的时代前进到以“流行和革新”为主流的时代。美国社会学家C,H,库利也对大众传播寄予了厚望。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写道,“印刷意味着民主”,而民主只有在舆论获得某种组织性之际才能够成为现实。库利认为,这些近代传播媒介的发达不仅扩大了人类的交流与沟通,而且促进了“各国、各民族和阶层见的共通的人性和

36、道德的发展”。(二)“怀疑主义”的忧虑态度1.进入20世纪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众传播事业集中和垄断的加剧,使得大众传播不但没有成为一般公众参与政治的手段,反而越来越成为垄断资本和少数特权人物操作舆论的工具。2.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大众传播成了帝国主义列强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战和心理战的新型武器,使人们认识到大众传播给社会带来的并不仅仅是光明,在某种意义上,它还是一种破坏性的、可怕的力量。3.拉扎斯菲尔德与默顿提出大众传播使现代人满足于肤浅的表层信息、具有“麻醉神经”的负功能的观点4.日本学者清水几太郎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由“信息的大量复制”所支配的社会,将广大受众淹没在表层信息的“洪水”中,使他们

37、丧失了对重要的公共事务的理性思考和判断能力;大众传播对现代人来说类似于一种“心理暴力”。5,美国精神医学家E,D,格林在电视与美国人的性格一文中认为,电视的煽情性和刺激性,使许多美国人退化到了只会”边看电视边吮吸手指”的地步三、 大众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二),大众传播与现代信息环境 信息环境: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因此,信息环境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是制约人的行为的重要因素)1.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是信息环境的主要营造者2. 大众传播在形成信息环境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大众传播通过信息的大量生产、复制和大面积传播,能够在短时间内将

38、同类信息传遍整个社会,造成普遍的信息声势 与它所传达的信息的公开性、权威性、显著性和直达性密切相关(三) 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1. 20世纪20年代,李普曼提出“与客观信息的隔绝”问题2. 他认为,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和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物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在超出自己亲身感知意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这样,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极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3. 所谓“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4. “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

39、,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5. 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第八章 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二、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1)媒介即讯息1. 正是媒介塑造和控制着人类交往和行为的尺度和形式2. 社会的形成在更大的程度上总是决定于人们相互交流所使用的传播媒介的性质而不是传播的内容含义: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2) 媒介:人的延伸1, 含义: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说明媒介对人类的感觉中枢的影响。2,

40、认为媒介和社会发展史也是人的感觉能力统合一一分化一一再统合的历史3, 这一观点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3)“热媒介”与“冷”媒介1.冷媒介与热媒介没有一贯的区分标准,甚至存在逻辑上的矛盾。科学价值不大。2.启示:不同媒介作用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也各有特点。(四)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积极意义: 从媒介技术角度观察社会发展,开阔研究视角 对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的理解有启迪 “地球村”的预言符合时代趋势局限:1. 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确定因素;没有看到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对媒介的制约2. 忽略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3. 用媒介对中枢感觉的影响来解释人类的全部影响。强调媒介

41、是人的生物学的延伸而不是人的社会性延伸。大众传媒特点: 地位稳固 大众传媒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自身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 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大众传媒的优势: 大众传媒是专业媒介组织,收集、加工、生产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和效率高 大众传媒具有公开可靠的信源,其信息的可信性和可确认性高 拥有一整套为社会所广泛承认的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并形成了一套吸引和联系受众的有效机制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二、“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论”1.20世纪40年代开始,传播效果研究进入第二个时期传播流研究 说服性的效果研究 使用与满足研究(一)人民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

42、国总统大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所做的一项实证调查的研究报告。理论假说:1.“政治既有倾向”假说2.“选择性接触”假说3.“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4.对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无变化,小变化,强化,结晶,改变)(二)个人影响和创新与普及1.个人影响个人影响(1955)是卡茨和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的后续研究,“中介因素”概念:选择性接触机制 媒介本身的特性 讯息内容 受众本身的性质2.创新与普及1962年,美国农村社会学家罗杰斯在对农村中新事物的采纳和普及过程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发表了他的研究报告创新与普及把“两级传播”模式发展为多级或N级传播模式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

43、和创新与普及,可以说是“传播流”研究的三部曲。这些结论,从正面否定了强调简单的“刺激反应”关系的“子弹论”观点但另一方面,正因为“传播流”研究的焦点集中于揭示效果产生的制约因素,其结论强调了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无力性,人们把它称为“无力的大众传播观”(三)大众传播效果与“有限效果论”1960年,克拉帕在大众传播效果一书中总结,提出:(1) 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它只不过是众多的中介因素之一。(2) 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他们既有态度的强化(3) 大众传播对人们的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其他中介因素不再起作用;二是其他中介因素本身也在促

44、进人们态度的改变(4) 传播效果的产生,受某些心理生理因素制约(5) 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媒介本身的条件以及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大众传播影响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因而被称为“有限效果论”第十二章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第一节 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理论一、“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1.“沉默的螺旋”概念最早由德国女社会学家诺依曼于1974年提出2,1980年出版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4. 三命题: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5. 要点总结:(1) 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

45、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2) 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做“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3) 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及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二、“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一)舆论观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只有那些“被认为是多数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成为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的是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它是个人感知社会“意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皮肤”;

46、它又在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三) 效果观“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传播媒介提示的“意见环境”未必是社会上意见分布状况的如实反映,而一般社会成员对这种分布又处于“多元无知”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传媒提示和强调的即便是少数人的意见也会被人们当做“多数意见”来认知其结果也会引起社会传播的螺旋化过程传播媒介具有“创造社会现实”的巨大力量四、 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和评价问题: 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优势意见的趋同行为并非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在说明舆论的形成过程之际吉利强调多数或优势意见的压力,以至

47、于忽略了舆论变化过程和少数派的作用意义: 它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 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地支出了这种影响来自于大众传播营造“意见环境”的巨大能力 网络空间社会孤立的动机并没有消失;从众心理动因依旧存在,从中现象依然普遍;尽管表现形式有所变化,但“沉默的螺旋”并没有从网际消失十四章 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一、 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一) 欧洲源流1.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和他的模仿理论 一切社会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 模仿是通过人与人的接触和传播产生的 传播是最基本的渠道1901年舆论与群集舆论

48、的结构及其形成、运动过程做了详细的分析舆论主题的“公众”的概念作出了严格界定报刊在“理性的舆论”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 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和他的网络理论(1) 社会上的个人都是由特定的信息渠道相互连接的,要解释人的行为,最根本的就是要搞清个人在这个传播链中的位置,也就是与谁有着信息传播的关系(2) 齐美尔把这个传播网络描述为“舆论的厨房”(二) 美国源流1. 杜威(1) 强调教育在社会改造中的作用,认为大众传播是变革社会的重要工具2. 库利(最早系统研究传播现象并最早进行理论化尝试的一位重要学者)(1) 初级群体、“镜中我”3. 帕克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1) 在关于人的行为问题上反对本能

49、论观点,提倡社会互动理论(2) 帕克是最早研究报纸的理论家移民报刊及其控制(3) 传播对社会的功能:传播是人类社会关系的本质所在,它创造和维持着社会;传播与舆论如何互相影响,媒体如何促进社会变迁4. 米德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1)“主我”与“客我”理论(2)社会互动理论创始人之一 心灵、自我与社会5.李普曼(1)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刻板成见: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二、 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一) 拉斯韦尔的宣传与传播研究(1)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2)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3)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

50、、文化传承(4)5W理论和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效果研究、受众研究、媒介研究(二)卢因与“把关人”研究(1)卢因,主要专业领域是群体力学(2)“把关人”概念是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机制的一种重要理论(三)霍夫兰与说服效果实验霍夫兰对传播学的贡献: 把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 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下和复杂性,为否认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四)拉扎斯菲尔德与经验性传播学研究1. 在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中,拉扎斯菲尔德是对后来的传播学发展影响最大的一位2. “两级传播”理论,“意见领袖”3. 经验主义和数据主义(五)施拉姆与传播学科的创立1.1947年,创办第一个传播学研究所2.主编了最早的一批传播学教材3.最早向中国介绍传播学的外国学者之一三、 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一) 香农的信息论与传播学 1949年发表的传播的数学理论 从通信的角度定义传播:通讯的基本问题是通信的一段精确地或近似地复现另一端所挑选的信息 从通信的角度定义了信息:信息就是能够用来消除或减少不确定性的东西 香农-韦弗传播模式(噪音)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