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阅读答案

上传人:jin****ng 文档编号:166111152 上传时间:2022-10-3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5.4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阅读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阅读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阅读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阅读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阅读答案(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柳青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e)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读音。有人请 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e),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 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家恨 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清华国学研究院。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中,三位是当时大名鼎鼎的人物, 其一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另有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梁启超,以及哈佛大学 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四人中陈寅恪最晚到校,且尚未出名,他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 博士学位。只因梁启超一句,我的著

2、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远在德国游 学的陈寅恪便接到了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36岁。离开故国时,他一心向西学,当他重回故土,带回来的却是东方学。游历西方的岁月里,陈 寅恪意识到中学必要介入世界学术大潮流,否则将无法和西学对话,甚至不能解释自我,他 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1937 年抗战爆发,陈寅恪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女儿回忆,父亲放 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沦陷区。离开北平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当书到长沙,就悉数被毁于战火。藏书 被毁,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

3、,大量被盗。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将 主要依靠记忆了。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隋唐 制度渊源略论稿 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在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地板,你就马 上跑去。每次邓广铭跑上楼看,陈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说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快坚持 不住了,但是他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1944年12月12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就在这天早 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他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手术没有 成功。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

4、,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是没能复明。57 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没有人可以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内心的痛楚。 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 眼睛讲课,目光如炬。1953 年,病中的陈寅恪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听后大受震动。尚未 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 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起首便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

5、的王国维纪念 碑的碑文中。这篇广为流传的碑文里,陈寅恪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 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他提出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在那 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1958 年,陈寅恪已成学术界拔白旗的对象。他不再教课。他说:他们不要我的东西,不是我 不教。他依然坚持用文言文写作,坚持用繁体字竖排出版自己的著作。1961年 8月,阔别12年的挚友吴宓来访。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送给吴宓, 还透露了自己正在撰写的一部宏伟著作的大纲,这就是后来的柳如是别传。书写得很艰难。为了这部85 万言的百科全书,陈寅恪用去整整10 年。柳如是的遭际,触动 了他对经历了

6、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抗日战争的家族以及自己身世的感怀。这部痛哭古人, 留赠来者的书,忽庄忽谐,亦文亦史,极其丰富的史料与穿插其间的陈寅恪的感悟融为一体, 浓缩了他一生的学养和志趣。也许,晚年的陈寅恪是以这种智力较量来安慰他那寂寞的心境。书稿完成于1964年,陈寅恪74岁。五年后,1969年 10月 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 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 他提出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在那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这需要一个学者的高度,更需要一种勇气,这体现了他的毫不妥协

7、的文人精神。B. 他们不要我的东西,不是我不教。此乃1961年陈寅恪已成学术界拔白旗的对象时说的。他不再教课可依然坚持用文言文写作,坚持用繁体字竖排出版自己的著作。C. 柳如是传将极其丰富的史料与穿插其间的陈寅恪的感悟融为一体,浓缩了他一生的学 养和志趣。晚年的陈寅恪就是以这种智力较量来安慰他那寂寞的心境。D. 陈寅恪认为: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这展示了陈寅 恪独立坚持的一面,要想让真理得以发扬,必须摆脱包括意识形态等在内的观念。E. 纵观全文,传主的精神可以概括为:追求真理,实事求是;不慕名利,坚守独立的人格和 学术操守:潜心治学,死而后已。(2)文章题目说陈

8、寅恪:为学术的一生,联系全文,说说他的一生是怎样奉献于学术的?请 分点作答。(6 分)(3)作为一篇传记,本文在表现人物上有哪些特点?(6 分)(4)请联系当今实际谈谈对陈寅恪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这一主张的理 解。(8 分)参考答案:12.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D给1分,答B、C不给分。解析:D项,必须摆脱包括意识形态等在内的观念不太准确。B不是1961年,是1958年。C 就是有悖原文,原意是作者的揣度,由也许可见。(2)不关心姓名,关心学术。 几乎没有参考书籍,却能完成两部中古史论。 流亡途中坚持写作。 失明后睁着眼讲课,目光如炬。 病重探讨学术新领域。 (或病未愈,

9、口述撰写论再生缘,开始探索明清历史文化。 ) 成为拔白旗的对象时,他坚持信念,不肯屈志从俗。 用十年时间创作柳如是传解析: 6分。每点1 分,答出任意 6点即可,意思接近即可。(3)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将传主的各个人生阶段的经历依次连缀成文,思路非常清晰,充分 表现了传主一生为学、追求真理、死而后已的特点: 本文围绕反映传主一生为学、追求真理、死而后已的主题,选取了传主各个人生阶段的典 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真切传神; 本文首尾遥相呼应,突出表现了传主一生为学、追求真理、死而后已的特点,全文浑然一 体; 本文运用了侧面描写、衬托等艺术手法,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特点。解析: 6 分。每点 2 分,答出任意

10、三点即可,意思接近即可。(4) 陈寅恪的这一主张深刻地警示我们:我们既要善于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努力使中华文化 融入世界文化发展的大潮流,又要坚定地继承和发扬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然而当今时代,不少青少年甚至不少专业学者开口闭口都是国际潮流,对我们的优秀传统道 德、民族节日、古典文学等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却是知之甚少甚至是嗤之以鼻。这不利于对我 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长此以往,本来民族之地位将岌岌可危。解析:对陈寅恪主张的观点态度理解4 分,联系实际阐释4 分。学生言之有理即可给分。(1) 结合原文,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A.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按时间顺

11、序将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展现在读者眼前,评传结合, 集中体现了陈寅恪是一个将生命和学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学者。B 文中用大量笔墨渲染了其个人不幸,衬托出陈寅恪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对病痛顽强坚韧的 意志,突出了其为学问付出一生的主题。C 陈寅恪主张中国学术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这体现了他以本民族学 问为基础的治学宗旨。D 文中作者多次对双眼的肖像描写,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个学者形象:治学专注,不畏病痛, 离别之际对学术与生命充满留恋。E 病中的陈寅恪亲自撰写论再生缘,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说明陈寅恪在治学上孜孜 以求不畏病痛的勤勉精神,他的生命与学术密不可分。(2) 在本文第二段中,

12、作者记述的梁启超的话,有什么作用?(6 分)(3) 文章题目是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请结合全文用简洁凝练的语言概述哪几件事写出了陈 寅恪为学术的一生?(6 分)(4) 陈寅恪身为清华四大导师之一,在国学上的成就不可谓不高。傅斯年曾对他进行这样的评 价: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请结合文本谈谈陈寅恪能在学问上取得如此高的成 就的原因有哪些?并选择其中一点,结合现实谈谈对你的启示。(8 分)参考答案:12( 1)选B给3分,选D给2分,选E给1分,选A、C不给分(E文中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 方式,撰写论再生缘不是亲自撰写A评传结合不妥。本文以传为主,未有评传结合;C以 本民族学问为基础的治

13、学宗旨错)(2) 交代了留学归来却没有学位和著作的陈寅恪如何得以执教名校清华,并列国学四大导师 的原委;学术大师梁启超对初出茅庐的陈寅恪的极力推荐,从侧面突出了陈寅恪的卓越才华;引用名家硕儒的原话,立体展现了陈寅恪一生为学,使形象更为饱满,传记具有更为真实 感人的力量。(每点2 分)(3) 不在乎名字读音,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主张中国学术要吸收外来学说; 在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带病坚持完成两部中古史名著;元白诗笺证稿完成后左眼完 全失明;病中口述撰写论再生缘;拒绝中国科学院的邀请;双目失明情况下75岁完 成柳如是别传。(每点一分,答对六点即可得满分)(4) 原因:在学问上有远见卓识

14、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 位。在国难与个人不幸双重打击下,用坚忍不拔的毅力与对学术执着的信念完成了多部国 学巨著。拒绝中科院的邀请,不慕名利,将精力全部放在学术研究上。(每点1分)启示例举:(1) 具有远见卓识,是人生成功的前提条件。陈寅恪意识到中学必须介入世界学术大潮流,这样的高瞻远瞩是其学术成就的基础。现实生 活中鼠目寸光的人难成大器,而有远见卓识的人则多能把握成功。长远的目光会带领人们克 服重重困难,具有远见卓识更指引我们走向成功的捷径。(2) 要想成就大事业,必须有坚韧的毅力与执着的信念。陈寅恪一生屡遭不幸,却始终没有放弃对学术的追求,终成一代大师。人生必然充满曲折与 艰辛,唯有具备坚强的意志,与执着的信念,方能在不幸与挫折中完善自我,走向成功。我 们青年人更应以坚韧与执着的精神,在人生的不幸中陶冶品格,丰富人生的阅历,创造属于 自己的人生的辉煌。(3) 为人治学应当挣脱世俗概念的桎梏,坚守宁静淡定的内心。陈寅恪这种甘坐冷板凳、不羡功名的心境,对当今学术界学者内心浮躁、急于求成的现象是 一种教育,一种启发,我们只有挣脱世俗对成功的功利定位,才会找到真理。志存高远,学 求博深,我们应继承并光大中国的文化传统,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原因每点1分;观点明确2分,结合文本、分析正确、言之成理即可3分)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