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性mof中文文献1

上传人:daj****de 文档编号:165650926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0.2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手性mof中文文献1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手性mof中文文献1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手性mof中文文献1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手性mof中文文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手性mof中文文献1(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手性催化研究的新进展与展望手性催化研究的新进展与展望丁奎岭1,* 范青华 21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上海 2000322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北京 100190手性是自然界的基本属性之一,与生命休戚相关。近年来,人们对单一手性化合物(如手性医药和农药等) 及手性功能材料的需求推动了手性科学的蓬勃发展。手性物质的获得,除了来自天然以外,人工合成是主 要的途径。外消旋体拆分、底物诱导的手性合成和手性催化合成是获得手性物质的三种方法,其中,手性 催化是最有效的方法,因为他能够实现手性增殖。一个高效的手性催化剂分子可以诱导产生成千上万乃至 上百万个手性产物分子,达到甚至超过了酶催化的水平。20

2、01 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三位从事手性催化 研究的科学家Knowles、Noyori和Sharpless,以表彰他们在手性催化氢化和氧化方面做出的开拓性贡献, 同时也彰显了这个领域的重要性以及对相关领域如药物、新材料等产生的深远影响。我国对于手性催化合成的研究始于上世纪 80年代,从 90年代逐渐引起重视。1995年戴立信、陆熙炎和朱 光美先生曾撰文呼吁我国应对手性技术特别是手性催化技术的研究给予重视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九五和十五期间分别组织了“手性药物的化学与生物学研究”(戴立信院士和黄量院士主持)2、“手性 与手性药物研究中的若干科学问题研究”(林国强院士主持)3重大研究项目,同

3、时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 等也对手性科学与技术的研究给予了重点支持,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手性科学和技术领域特别是在手性催化 领域的发展,取得了一批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并培养了一支优秀的研究队伍,在手性催化研 究领域开始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本文结合国际上手性催化研究的最新进展,主要回顾了我国科学家近年来在新型手性配体、金属配合物手 性催化、生物手性催化、有机小分子手性催化、负载手性催化剂、以及新概念与新方法等方面取得的重要 研究进展4,并展望了手性催化的未来发展趋势。一、新型手性配体的设计合成手性配体和手性催化剂是手性催化合成领域的核心,事实上手性催化合成的每一次突破性进展总是与新型 手性配

4、体及其催化剂的出现密切相关。2003年,美国哈佛大学Jacobsen在美国Science杂志的视点栏 目上发表论文,对2002年以前发展的为数众多的手性配体及催化剂进行了评述,共归纳出八种类型的“优 势手性配体和催化剂(Privileged chiral ligands and catalysts)囚。例如:2001年诺贝尔奖获得者 Noyori 发展的 BINAP 系列手性催化剂就是其中一例。 BINAP 与金属铑和钌形成的配合物已被证明是许多前 手性烯烃和酮的高效催化剂,其中,BINAP的钉-双膦/双胺催化剂成功地解决了简单芳基酮的高效、高选 择性氢化,催化剂的TOF高达60次/秒(即一个

5、催化剂分子每秒可以催化转化60个底物分子),TON高达 230万(即一个催化剂分子总共可以催化转化230万个底物分子),是目前最高效的手性催化剂体系6。尽管已经有成百上千的优秀手性配体被合成出来,但没有任何一种配体或催化剂是通用的,因此新型手性 配体的设计合成是手性催化研究中的永恒主题。近年来,在膦配体、氮膦配体、含氮配体、含硫配体、卡 宾配体、以及二烯烃配体等的设计合成方面又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例如:Pfaltz等人在Crabtree催化 剂的基础上,将手性膦配体和手性氮配体结合起来,发展了一类新型的手性膦氮配体(如PHOXm),其铱 配合物是目前唯一的能够高对映选择性催化氢化非官能化烯烃的

6、手性金属催化剂体系。最近,他们利用这 类手性铱催化剂成功实现了全烷基取代的非官能化烯烃的不对称氢化反应,并将其应用到维他命E主要成 分的手性全合成上冏。又如张绪穆等基于Toolbox策略,发展了系列新型手性膦配体,并成功应用于多类 底物的不对称氢化反应9。近十年来,我国科学家在手性配体的设计与合成研究中也取得了十分出色的成绩,这里仅简要介绍一些代 表性的例子。1997年,陈新滋和蒋耀忠等报道了基于螺环骨架的手性双亚膦酸酯配体(SpirOP) a,并成 功应用于铑催化的脱氢氨基酸衍生物的不对称氢化,这是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手性配体及催化 剂。陈新滋等还发展了含有联吡啶骨架的手性双膦配体(

7、P-Phos),在催化氢化中P-Phos显示了与BINAP 相媲美的催化性能,而且具有良好的空气稳定性,因此更适用于工业化生产11。周其林等基于螺二氢茚骨 架设计合成了包括手性膦、氮膦和噁唑啉等在内的系列新型手性配体(如SDP) 12,并成功应用于多种过 渡金属催化的不对称反应,该类螺环手性配体也逐渐形成一类“优势手性配体” 13。戴立信和侯雪龙等报 道的系列二茂铁手性配体SiocPhos在不对称烯丙基取代及Heck等反应中取得了优异的区域选择性、非对 映和对映选择性14。丁奎岭等发展了一系列具有C2对称性骨架的手性单磷配体(如DpenPhos),并在铑 催化的烯烃氢化反应中取得了很好的结果1

8、5。最近,他们还发展了基于新型螺环骨架的手性膦氮配体(SpinPHOX),其在前手性亚胺,尤其是烷基亚胺的催化氢化中显示了十分优异的对映选择性16。郑卓等 设计合成了系列非对称性手性膦-亚磷酰胺酯配体,发现其在铑催化的a-烯醇酯磷酸酯的氢化反应中显示 优异的对映选择性17。唐勇等设计合成了假C3对称的三噁唑啉配体(如TOX),在多类催化反应中,该类 配体表现出优于双噁唑啉配体的催化性能,他们并提出了用“边臂效应”来指导进一步的催化剂设计与合 成18。最近,林国强和徐明华等报道的新型双烯配体在铑催化的硼酸酯对磺酰亚胺的加成反应取得了很好 的结果19,该配体合成方便,具有潜在的工业应用价值。Spi

9、rOPTHNAPhosrO厂J嘶SOPLJSpinPHOXPhrrl图 1. 我国科学家发展的一些代表性新型手性配体二、金属配合物手性催化反应的新发展迄今为止,已经实现的手性催化反应只占到全部发现的有机反应中的绝少一部分,即使对于比较成熟的手 性催化氢化和氧化反应来说,仍然还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而对于手性催化碳-碳键形成反应,缺乏高 效的手性催化剂或催化剂的效率低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近年来,各国科学家通过新型配体的设计,发展 了新的手性催化体系,在金属配合物手性催化反应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例如:Yamamoto等人以金属 配合物作为路易斯酸催化剂在手性催化反应中取得了很好的结果,并提出

10、组合酸催化剂的概念2。0 Shibasaki等人发展了手性联二萘酚及其衍生物的杂双金属配合物、或含有稀土金属的多金属中心配合物 催化剂,在多类手性催化反应中取得了十分优异的对映选择性,其中在一些体系中催化剂的用量可以降低 至0.1 mol%,并以优良的收率获得公斤级的手性产物21。最近,史一安等人基于N-N键活化策略,发展了 全新的双氨化方法,成功地实现了 Pd(O)、Cu(I)催化的烯烃的高区域、高立体、高对映选择性双氨化反应, 如利用BINOL衍生的手性亚磷酰胺配体,发展了第一个过渡金属催化的不对称双氨化体系,结合C-H键活 化实现了末端烯烃的不对称C-H双氨化反应22。近年来,我国科学家

11、通过设计合成多种金属配合物手性催化剂,也发展了一系列新的手性催化反应,同时 在一些以往还没有取得很好结果的催化反应中实现了突破。如 2000年陆熙炎等报道了一类新的二价钯催化 的分子内烯-炔不对称偶联反应,发展了合成手性g-丁内酯环状化合物的新方法23。最近,冯小明等设计 和合成了多个系列的手性金属配合物催化剂,在醛、酮和亚胺的腈化反应、Henry反应、傅克反应、杂 Diels-Alder反应、Michael加成和烯丙基加成等多类反应中获得了高的催化活性和对映选择性,并成功应 用于一些天然产物和重要医药中间体的合成24。他们还进一步通过分子模拟和谱学等手段,提出了催化循 环机理,阐释了手性产物

12、生成的机制,为设计合成新的催化剂提供了信息和理论指导。丁奎岭等基于手性 活化与毒化概念进行手性催化剂设计,运用组合化学方法发展了一系列新型、高效和有应用前景的手性催 化剂体系25,如基于手性活化概念发展的用于不对称杂Diels-Alder反应和羰基-烯反应的超高活性催化剂, 使得催化剂用量比文献报道降低了 1-3个数量级,同时保持优秀的对映选择性24a, 24b,发现并阐明了羧酸添 加物对希夫碱钛配合物催化的杂Diels-Alder反应的活化作用和催化体系中的不对称放大机制际価仏陈新 滋等以手性醇、磺酰胺基醇与钛形成的自组装配合物为催化剂,发展了炔基锌对芳基醛的不对称加成反应 26。王锐等报道

13、了手性磺酰胺基醇-钛催化的芳基醛的不对称炔基化反应27a,随后,他们还成功将底物从 醛拓展至芳基酮27b。杜大明等在设计合成C对称的三齿手性双噁唑啉配体的基础上,发展了锌配合物催化2的硝基烷烃对0-硝基烯烃的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为从简单原料一步高选择性获得手性1,3-二硝基 化合物提供了新的方法28。朱成建等以稀土金属镱与六齿含氮配体形成的配合物为催化剂,实现了不对称 多组分Biginelli反应29。王梅祥和祝介平等采用单配位的手性Salen催化剂,发展了异腈对醛的不对称 a-加成,并在此基础上成功实现了手性Lewis酸催化下的三组分Passerini不对称反应。胡文浩等利用 手性

14、锆Lewis酸催化剂对羰基化合物的活化,成功实现了对羟鎓叶立德的捕捉,发展了高对映选择性的铑 /锆共催化的不对称多组分反应31。此外,在手性催化氢化反应中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周其林32a和丁奎岭17 等分别以他们自己发展的具有手性螺环骨架的铱配合物为催化剂,实现了温和条件下亚胺的高效不对称氢 化;周其林32b等以手性螺环骨架的双噁唑啉配体与铜形成的络合物为催化剂,成功地实现了卡宾对N-H、 O-H以及Si-H键不对称插入反应的高选择性;周永贵33和范青华34等分别发展了铱和钉催化芳香杂环化合 物的不对称氢化,在取代喹啉和异喹啉的不对称氢化反应中获得了优秀的对映选择性。三、生物手性催化反应的新发展

15、生物催化是利用生物催化体系(如细胞或酶)催化的反应过程,他是迄今为止人们所知的最高效和最具有 选择性的温和催化反应体系,也是一个环境友好的体系。这一方法不仅可以得到纯度高、量大的产物,而 且可以获得很多常规方法难于合成的包括手性医药、农药及其中间体在内的手性化合物,从而克服化学合 成中的困难和弥补化学合成的不足。近十几年来,各国科学家在生物催化的氧化还原、环氧化合物的开环、 羰基化合物的氰醇化、以及腈的水解等反应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同时在工业应用上也获得了很大的成 功35。1997年,Reetz等发展了利用定向进化方法制备和筛选高效、高选择性生物催化剂的新方法说。最 近,Reetz37 和W

16、arde 等通过将具有催化活性的金属催化剂植入到宿主蛋白,发展了人造金属酶(artificial metalloenzyme )催化体系。这种酶与金属催化剂体系的融合与组合综合了酶和金属催化的优点。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在具有独特立体选择性的生物催化羰基还原反应、氰醇化反应和环氧化合物的水解反 应,以及在国际上尚未大量研究的细胞催化的腈和酰胺的高立体选择性反应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具有特色的 研究结果。如林国强等发现和建立了一种适合粗制羟氰化酶作用的微水相工作体系,并用微水相体系合成 了一系列从含氮、氧、硫杂原子和含氟苯甲醛(酮)出发的手性氰醇化合物,获得了令人满意的产率和对映 选择性,并实现了连续流动

17、相反应体系,能用于公斤级产物的制备39。李祖义和林国强等利用筛选出的氧 化还原酶(白地霉G38)对取代芳基酮以及含杂原子的酮进行了生物催化还原反应研究,合成了一系列手 性药物及其中间体40。许建和等利用红酵母催化还原芳基酮衍生物制得了光学活性的二级醇41。李祖义等 研究了黑曲霉菌株A.niger CGMCC0496对芳基环氧丙烷的动力学拆分,结合化学转化反应合成了 (S)-Atenolol和(R)-Atenolol42。王梅祥等系统研究了微生物细胞Rhodococcus sp. AJ270催化的a-氨 基腈和酰胺、取代的环丙烷腈和酰胺、环氧腈和酰胺、氮杂环丙腈和酰胺以及含b-位手性中心的腈和酰

18、胺 等化合物的立体选择性生物转化反应43a,初步揭示了腈水合酶和酰胺水解酶对底物的作用规律,提出了腈 和酰胺的生物转化反应的预测模型,并经腈水合酶的晶体结构得到了验证43b;建立和发展了由腈和酰胺的 生物催化和生物转化合成光学活性的非天然a-氨基酸、b-氨基酸、b-羟基酸以及g-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的方 法,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化学一酶(chemo-enzymatic)方法,合成了黄皮酰胺类生物碱及其类似物眼。四、有机小分子手性催化反应进展有机小分子手性催化作为继酶催化和金属催化之后的第三类手性催化反应,近年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成 为手性催化研究的一个新热点,有学者称现在是“手性有机小分子催化的黄金

19、时代”44。手性酮催化烯烃 的环氧化反应是早期有机小分子催化反应的代表之一,杨丹和史一安等分别作出了出色的工作45,特别是 史一安发展的以天然糖为原料的手性酮催化剂,是目前最成功的具有广普底物适用性的有机小分子催化体 系,被称史环氧化反应(Shi Epoxidation)。2000年,自List和Barbas等报道了脯氨酸催化的分 子间不对称aldol反应丽、MacMillan等报道了手性咪唑啉酮催化的不对称Diels-Alder反应以后虻,有 机小分子手性催化在国际上得到迅速的发展48。目前,在设计合成新型有机小分子催化剂的基础上,已成 功实现了包括 adol、 Diels-Alder、 F

20、riedel-Crafts、 Baylis-Hillman、 Mannich、 Michael 加成、硅氰化、 卤化、胺化、胺氧化、环氧化、 Biginelli 反应、以及膦氢化等反应在内的多种类型的手性催化反应。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在有机小分子手性催化研究领域也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比如在手性胺催化的有机反 应中,龚流柱等设计合成了手性脯氨酸酰胺及类似物催化剂,在不对称直接aldol反应中取得了非常好的 对映选择性49;陈应春等以天然生物碱衍生物为催化剂,发展了多类手性催化反应50;程津培和罗三中等 将咪唑离子与有机小分子催化剂相结合发展了新型的离子液型催化剂,实现了有机小分子催化的高效 Mic

21、hael加成反应以及催化剂的方便分离与回收51a;随后他们还开发了新一代手性伯胺催化剂,在一系列 重要的 aldol 反应底物中都获得了优异的非对映及对映选择性,模拟了生物体内相应的羟醛缩合酶的催化过程5ib。冯小明等以手性氨基酸盐或手性氮氧化合物为催化剂,发展了高效的腈化反应和Michael加成等 不对称反应52。在手性磷酸作为布朗斯特酸催化的反应中53,龚流柱等实现了手性磷酸催化的不对称 Biginelli反应和直接Mannich加成等反应崗,最近他们还在设计合成新型的桥联手性双磷酸的基础上, 发展了醛、氨基酯和缺电子烯烃的不对称三组分1,3-偶极环加成反应,从而为合成多取代的手性四氢吡咯

22、 衍生物库提供了高效、快捷的新方法55;游书力等在布朗斯特酸催化吲哚的不对称傅克反应中获得了优良 的区域选择性和对映选择性56;丁奎岭等以 30%双氧水为氧化剂,首次实现了手性磷酸催化的不对称 Baeyer-Villiger氧化反应,为合成手性g-内酯提供了一条绿色的新途径閃;杜大明等设计合成了一类新 型双轴手性有机磷酸小分子催化剂,并用于催化喹啉衍生物的不对称转移氢化反应,高效和高对映选择性 地获得了四氢喹啉衍生物58。最近,胡文浩和龚流柱等采用金属配合物与有机小分子共催化的策略,通过 寻找匹配的手性质子酸催化剂活化亚胺,成功地对羟鎓叶立德实现了高对映选择捕捉,发展了高效、高选 择性的三组分

23、和四组分不对称反应59。此外,在其他有机小分子催化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有特色的结果,如 在氢键催化的有机反应中60, 丁奎岭等报道了 TADDOL催化的Brassard二烯与醛的不对称杂Diels-Alder 反应,并成功应用于合成天然产物(S)-(+)-二氢醉椒素的全合成中61;陈应春等发展了手性硫脲催化的 Mannich加成等反应閃;施敏等发展了手性双功能有机小分子催化剂,在不对称Baylis-Hillman反应中显 示了优异的对映选择性能63。最近,叶松等利用氮杂环卡宾的亲核性质,实现了手性氮杂环卡宾催化的基 于烯酮的一些高选择性反应64。图 2. 我国科学家发展的一些代表性有机小分子手性催

24、化剂五、负载均相手性催化剂 均相手性催化具有高效、高对映选择性和反应条件温和等特点,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催化剂的用量都在1% 10%(摩尔分数),因此要实现这些催化反应在工业上的应用,必须解决昂贵催化剂的回收与再利用问题。 此外,对于医药等化工产品来说,绝少量的有害金属(催化剂)残留也是不允许的。因此,围绕解决手性 催化剂的稳定性、催化效率以及实用性等问题,均相催化剂的负载化是一个有待解决的核心科学问题。针 对传统负载催化剂的不足,以及随着组合化学、绿色化学、超分子化学等新兴学科的迅速发展,负载均相 催化剂的研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65。目前,已建立和发展了多种均相催化剂的负载与分离新方法、新概念,

25、 如纳米孔中的催化反应、有机-无机组装体催化体系、金属有机骨架(MOF)催化体系、负载液膜催化体系、 自负载催化剂、树状大分子催化剂、以及温控相变催化体系等。最近,包括美国化学综述杂志在内的 多种国际知名期刊均以专辑的形式介绍了该研究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66。近年来,我国科学家通过概念与方法的创新,在负载手性催化剂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比如李灿和 杨启华等发展了在纳米笼中封装手性催化剂的新方法,并实现了固体材料上的协同手性催化,这是微、纳 米尺度多相手性催化的一个重要进展67。另外,他们还成功合成了新型手性纳米孔材料,发现纳米孔的“限 域效应”可以显著影响反应的手性识别与传递过程,获得比相应

26、的均相催化更好的结果斷。手性微环境在 光促进的手性转化中也存在类似的效应68,佟振合和吴骊珠等以分子聚集体为微反应器,成功地控制了多 个光化学反应的方向、提高了反应的化学选择性、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69。最近,陈华等发展了一种 新型的基于纳米金属簇的异相手性催化剂,他们以非手性膦配体为稳定剂、手性二胺为修饰剂,实现了负 载型铱纳米金属簇催化的简单芳基酮的高对映选择性氢化反应70。陈新滋和范青华等发展了可溶性线型手 性聚合物催化剂,实现了“一相催化,两相分离”,获得了比均相催化更好的催化性能71。范青华等以可 溶性树状大分子为载体,发展了三维有序、结构精确可控的负载催化剂,克服了传统负载手性催

27、化剂结构 不明确、传质困难等缺点,通过对树状分子微环境的调控,观察到显著的正的“树状分子效应”,如在铱 催化喹啉的不对称氢化中显示出极高的活性和优秀的对映选择性,催化剂可以方便的回收和循环使用72。邓金根等合成了系列新型的树状分子手性二胺配体,在手性催化的转移氢化反应中取得了优异的对映选择 性,以及催化剂的方便分离与循环使用73。赵刚等发展了末端含有手性脯胺醇基元的树状分子催化剂,在 多类碳-碳键不对称形成反应中取得了优异的结果74。丁奎岭等突破传统思路,提出了手性催化剂“自负载” 的概念75,利用手性有机-金属组装体的手性环境、催化活性以及在有机溶剂中的难溶性,实现了包括羰基 -烯、氧化和不

28、对称氢化等在内的多个非均相手性催化反应的高选择性、高活性,为手性催化剂的负载化开 辟了一个新的思路。六、手性催化中的新概念与新方法随着对手性催化研究的逐步深入,化学家在不断地总结和发展一些新概念和新方法5b, 一方面可以进一步 提高手性催化的效率,另一方面,也为认识手性起源和手性催化的规律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思路,为新型手 性催化剂和新的手性催化反应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比如Kagan等提出的非线性效应、Noyori等提出的 不对称放大、Yamamoto与Faller提出的“不对称毒化”、以及Mikami提出的“不对称活化”等概念曾为 设计手性催化剂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此外,还包括Soai等提出的“

29、不对称自催化”和Sharpless等提出的“配体加速的催化反应”等。这些概念和最近提出的“组合不对称催化”76、“超分子手性催化”77等成 为了国内外手性催化研究的热点。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在新概念和新方法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例如:丁奎岭等运用组合化学方 法,基于不对称活化、毒化、手性传递、非线性效应等概念,发展了一系列新型、高效和有应用前景的手 性催化剂体系78。该方法的主要内容就是选用两个(或多个)配体和一个金属离子配位,以平行方式来构 建自组装的手性催化剂库。他们依据这种组合策略,详细研究了醛与双烯的不对称杂 Diels-Alder 反应以 及羰基-烯反应,获得了超高活性的手性催

30、化剂体系24a, 24b。用单一催化剂同时催化两个不同的反应进而实 现串联反应是手性催化研究新近发展的另一新方法,被形象的称为“一石二鸟”79,丁奎岭等利用非手性 亚胺活化手性催化剂的策略,成功实现了单一催化剂在一锅中、相同反应条件下催化两个不同的不对称反 应,并获得了优异的非对映和对映选择性80。他们还基于不对称活化策略,发展了第一例采用外消旋配体 在光学纯手性添加剂存在下进行的不对称烷基化反应81。最近,他们还将这种“组合手性催化剂”进一步 拓展到手性桥联配体与金属的“组装手性催化剂”,首次提出了手性催化剂的“自负载”概念75。七、手性催化研究的发展趋势综上所述,手性催化研究在过去几十年中

31、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是目前化学学科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 一。近年来,包括我国研究人员在内的科学家又在制备新型手性催化剂、发展新的高效的手性催化反应、 以及相关新概念和新方法等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但总体而言,实用和高效的手性催化合成方法 依然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真正在手性工业合成中得到应用的技术还十分有限82。 2001 年诺贝尔奖获得者 Noyori 教授指出:“未来的合成化学必须是经济的、安全的、环境友好的以及节省资源和能源的化学,化 学家需要为实现完美的反应化学而努力,即以100%的选择性和 100%的收率只生成需要的产物而没有废 物产生”83。手性催化合成作为实现“完美合成化学

32、”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还有许多科学问题有待解决, 比如:1)手性催化剂的立体选择性及催化效率问题;2)手性催化剂结构的创新性问题,也就是具有自主 知识产权的、新型高效的手性催化剂的创制问题;3)受限环境中手性诱导的规律性问题;4)手性诱导过 程中多因素控制的复杂性问题等。当然还包括关于生命起源中手性的起源和均一性等重大基本科学问题。 其中,手性催化剂是手性催化研究中的最核心科学问题。目前对于手性催化剂的研究,还缺乏系统的理性 指导以及规律性可循,手性催化剂及高效催化反应的开发大都凭借经验、运气和坚持不懈努力。因此,要 实现手性催化反应的高选择性、高效率,需要从基础研究入手,通过理论、概念和方法

33、的创新,解决这一 挑战性问题。实现催化剂的高效率、高选择性是手性催化反应工业应用的关键,在未来的研究中,只有更多的手性催化 技术得到真正应用,才能使得学科发展更具有活力。进一步加强学术界与企业界的合作,无疑将会进一步 促进学术界更深入的研究工作。因此,从基础和应用两个方面考虑,手性催化研究领域应该重视的发展方 向包括如下几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中心研究课题:1)新型配体与手性催化剂体系设计:发展具有原始创新性骨架的新型手性配体和催化剂,研究配体和催化 剂的刚性、电性和立体效应对催化反应影响的规律性,发展高效的手性催化合成方法;2)金属络合物手性催化:利用手性活化、分子识别与组装原理,采用组合方法,

34、发展手性双功能金属络合 物以及多组分配体金属络合物催化剂新体系,在此基础上发展全新的高效、高选择性不对称碳-碳和碳-杂 原子键形成反应,并应用到生物活性分子和天然产物合成中,为生物活性分子和天然产物合成发展高效、 原子经济和绿色的合成方法;2)生物酶手性催化:利用细胞催化系统,建立和发展新型生物催化反应,揭示反应的机理;研究组合生物 催化、生物催化与金属催化的结合,发展化学和生物催化相结合的方法,并应用于一些重要手性分子的合 成;3)有机小分子手性催化:发展新型的有机小分子手性催化剂,研究有机小分子催化反应机制,通过揭示有 机小分子手性催化过程中手性传递、诱导和放大的本质,提高催化效率和拓展新

35、的催化反应类型;4)微、纳米尺度多相手性催化:设计合成新型的微、纳尺度固体手性催化材料,研究受限环境中手性诱导 的规律性,发展包括手性光化学反应在内的高效手性催化反应,为均相手性催化剂的负载和实用化提供新 的途径,这也是实现手性技术工业应用的重要途径;5)手性催化中的新概念、新方法:突破传统思路,运用分子识别与组装以及模拟酶催化的原理,综合考虑 催化过程中的多中心活化、多手征因素控制以及微环境效应,进行新型手性催化剂的设计,实现从非手性 分子到手性合成,提出和发展手性催化的一些新概念和新方法,为手性催化研究提供理论指导。七、结束语手性催化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逐步从实验室的科学研究走向工业应用

36、,在基础与应用两方面都取得了 巨大的成功。我国在手性催化研究方面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十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一些研究方面 已经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并占有一席之地。但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在手性催化研究方面与国际上最一流水平 还有一定差距,还缺乏真正有国际竞争力的、有原始创新性的手性催化合成核心技术,与工业界特别是药 物合成工业的合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随着我国对手性催化研究领域的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强,以及科研人 员的不断创新,可以相信,我国的手性催化研究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取得新的突破,从而提升我国在手性催 化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为我国手性医药、农药和手性功能材料等方面的发展提供科学基础和技术支撑。致谢:衷心感谢戴立信院士、林国强院士对本文提出的宝贵意见,感谢 973 项目“手性催化的重要科 学基础”课题组成员对相关材料收集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