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资源学派与能力学派的回顾与比较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65579314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30.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企业资源学派与能力学派的回顾与比较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企业资源学派与能力学派的回顾与比较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企业资源学派与能力学派的回顾与比较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企业资源学派与能力学派的回顾与比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资源学派与能力学派的回顾与比较(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企业资源学派与能力学派的回顾与比较2002-7-18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许可 徐二明 来源:经济管理2002年第2期内容提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重点从市场定位逐步转移到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得和保持上来,并由此产生了企业的能力理论。它逐渐演化为两个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的学派,即资源学派和能力学派。本文对这两个学派的发展演变进行了分析,并对二者之间的理论观点进行了比较,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两大学派的异同和本质。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战略管理理论和企业经营实践的发展,尤其是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重点逐步转移到企业竞争方面,

2、特别是企业如何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研究上,这样就为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同时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交叉融合也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发展并产生了企业能力理论。回顾近20年来竞争战略理论尤其是能力理论的发展历程,主要演化为资源学派和能力学派两大理论派别。它们既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以下是对它们的具体分析和比较。一、能力理论的产生能力学派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20年和1925年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Marshall)在其著作经济学原理中所提倡的企业内部成长论。马歇尔认为由于专业化分工导致技能、知识和协调不断增加从而推动企业不断进化,同时他认为每个行业是由一系列生产规模

3、、企业寿命、专业知识、组织结构、生产成本、市场份额都不同的异质企业组成的,单个企业的成长、衰落是经常性的,但一个行业则可以经受长期的波动,甚至出现长期平稳向前发展的态势。其后他的门人艾迪斯彭罗斯(Edith Penrose)于 1959年出版了企业成长论,在这本书中她进一步深入研究企业成长问题并提出了企业内在成长论的思想。她认为被新古典企业理论视作“黑箱”的企业资源和能力是构成企业经济效益的稳固基础。企业不仅仅是一个管理单位,而且是一个具有不同用途、且随着时间推移由管理决策决定的生产性资源的集合体 (杨浩、戴明月,2001)。企业的内部存在着通过知识积累以拓展生产领域的机制,而且这种知识的积累

4、是一种内部化的结果,这一过程节约了企业稀缺的决策能力资源,从而新的管理者才能释放出可以用来解决新问题、促进企业成长的能量。马歇尔的另一位传人乔治理查德森(George BRichardson)则在20世纪6070年代从企业与市场间的协调制度入手提出了组织经济活动的企业知识基础论,进一步发展了企业成长论。值得一提的是1957年塞尔兹尼克(Philip Selznick)在行政管理中的领导行为一书中提出的通过“自我构造”、“自我建立”而积累起来的“特殊能力”的这样一种“特殊的自我创造积累论”是当代企业能力理论的另一支重要先驱。此后对企业能力的研究不断深入,1982年纳尔逊(Richard Nels

5、on)和温特(Sidney Winter)在经济变迁中的演化理论中,借鉴企业的能力理论,以企业拥有的智力资本对企业进行分类。同年,里普曼(Stephen Lippman)和罗曼尔特(Richard Rumelt)在“不确定模仿力:竞争条件下企业运行效率的差异分析”一文中,他们推断,如果企业无法有效仿制或复制优势企业产生核心能力的资源,那么企业间业已存在的效率差异将无法消除。1984年随着沃纳菲尔特(Birger Wernerfelt)在美国的战略管理杂志上发表了企业资源学说(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一文,企业能力理论开始分化为两个相对独立又互为补充的

6、流派,这两个流派都建立在企业内在成长论的基础上并为企业内在成长论的深入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中一派是资源基础论,它以沃纳菲尔特及其发表的企业资源学说为起始标志,经过罗曼尔特、里普曼、温特、巴尼(Jay BBarney)、申德尔(Dan ESchendel)、库尔(Karel cool)、迪瑞克斯(Ingemar Dierickx)、德姆塞茨(Harold Demsetz)、库勒(Kathleen RConner)、皮特瑞夫(Margaret A Peteraf)、柯利斯(David JCollis)、蒙哥马利(Cynthia AMontgomery)等人的发展,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另

7、一派则延续能力理论对于企业能力的关注,提出了核心能力和动态能力学说,我们继续称之为能力学派。这一派以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1990年56月号的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企业核心能力一文为标志,经过斯多克、伊万斯、舒尔曼、提斯、匹萨诺(GPisano)、苏安(A Shuen)、福斯(NJFoss)、兰格路易斯(RNLanglois)、贺尼(AHeene)等人的发展,成为另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整个演进见图1。二、能力学派的演进和主要理论观点从80年代后期开始,为克服波特战略思想的局限,同时在研究多元化公司选择相关性或非相关性多元化战略以获得新的经营领域的竞争优势等问题的过程中,以普拉哈拉德(CKPrah

8、alad)、哈默(Gary Hamel)、斯多克(George Stalk)、伊万斯(Philip Evans)、舒尔曼(Lawrence E.Shulman),提斯(DavidJTeece)等人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提出的企业核心能力理论逐渐兴起,并取代定位学派而成为战略管理领域的主流理论之一,同时也意味着对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的研究从企业外部的行业结构与定位观向企业内部的能力观转变。能力学派的演进见表1。1能力学派的主要观点能力学派是一种强调以企业生产经营,经营能力和过程中的特有能力为出发点,来制定和实施企业竞争战略的理论思想。该学派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以普拉哈拉德和哈默为代表的核心能力观。二

9、是以斯多克、伊万斯、舒尔曼为代表的“整体能力观”。普拉哈拉德和哈默他们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如何协调各种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整合各种技术流”。因此这种“核心能力”是指蕴含于一个企业生产、经营环节之中的具有明显优势的个别技术和生产技能的组合;而后一种观点主要表现为组织成员的集体技能和知识以及员工相互交往方式的组织程序。换言之,两种“能力观”虽然都强调企业内部行为和过程所体现的特有能力,但前者注重企业价值链中的个别关键优势,而后者则强调价值链中的整体优势(叶克林,1998)。能力学派的主要观点有: 能力是企业拥有的关键技能和隐性知识,是企业拥有的一种智力资本,它是企业决策和创新

10、的源泉。 能力是分析企业的恰当切入点。就本质而言,企业是一个能力体系或能力的集合。 能力决定了企业的规模和边界,也决定了企业多元化战略和跨国经营战略的广度和深度。 现代市场竞争是基于能力的竞争。企业战略的核心不在于产品、市场的结构,而在于行动反应能力。战略的目标是识别和开发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核心能力,在顾客眼中,这种能力是将一个企业与其竞争对手区别开来的标志。 企业能力最终决定企业的竞争优势和经营绩效。积累、开发和运用能力以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决定了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企业要想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在核心能力、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三个层面上参与竞争。核心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最终产品是核心

11、能力的市场表现,核心产品是核心能力的物质载体,也是联结核心能力与最终产品的根本途径。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大树的树根(核心能力)、树干和主树枝(核心产品)、树叶、花和果实(最终产品)来形象比喻(见图2)。在核心能力层面上,企业的目标应是在产品性能的特殊设计与开发方面建立起领导地位,以保证企业在产品制造、销售和服务方面的独特优势。与此相应,企业必须进一步使其在核心产品制造和销售方面所占份额最大化,否则核心能力的提高和延伸将受到限制。 核心能力来自于组织内的集体学习,来自于经验规范和价值观的传递,来自于组织成员的相互交流和共同参与。 企业能力呈现出一种动态的非均衡状态。随着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企业目标

12、的变化,能力持续不断地积累、培养、开发、运用、维护和扬弃,如此循环往复,永无止境,形成正反馈的增强回路。 在如何制定和实施企业竞争战略的政策主张上,能力学派强调应该使企业成为一个以能力为基础的竞争者。并建议企业的高层管理者特别是CEO应用大量时间围绕培育和增强核心能力来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1)以企业核心能力为基础制定进攻性的战略目标;(2)围绕设定的核心能力进行组织变革并确保每个员工都拥有达到战略目标所要求的专门技能和资源;(3)监测竞争战略实施效果,并将测评效果与员工报酬结合起来;(4)企业行政总裁(CEO)必须亲自领导竞争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并让一线经理积极介入。 能力理论是一种战略管理方

13、法,是对传统计划方法和定位方法的替代。表1 企业能力学派的演进时间代表人物主要著作理论学说1920、1925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企业内部差异与企业间专业化分工1957塞尔兹尼克行政管理中的领导行为特殊的自我创造积累论1959彭罗斯企业成长论企业内在成长论1960理查德森信息与投资企业间的专门化企业知识基础替代论1972产业组织1982纳尔逊、温特经济变迁中的演化理论用企业拥有的智力资本对企业进行分类1982里普曼、罗曼尔特不确定模仿力:竞争条件下企业运行效率的差异分析无法有效仿制或复制的资源导致企业间效率差异的存在1984沃纳菲尔特企业资源学说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原因是企业拥有的独特资源1988

14、德姆塞茨企业理论的再思考企业知识基础论1990普拉哈拉德、哈默企业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产生竞争优势的源泉1991巴尼企业资源与持续竞争优势拥有有价值的、异质的、不可模仿、不可替代的资源才能给企业产生持续竞争优势1992兰格路易斯交易成本经济学企业能力论斯多克、伊万斯、舒尔曼基于能力的竞争:公司战略新规则企业整体核心能力产生竞争优势1993福斯企业理论:契约和能力观企业横心能力论1994哈默、贺尼核心能力概念:在能力基础的竞争中企业能力基础竞争论1997提斯、匹萨诺、苏安动态能力和战略管理企业动态核心能力论2能力学派的战略管理思想能力学派的战略管理思想可以归结为:内部环境分析了解能力结构制定竞争战

15、略实施战略建立和保持核心能力赢得竞争优势获得业绩。三、资源学派的演进与主要理论观点资源学派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提出,经过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长足发展,现已成为战略管理理论中的另一支重要流派。1984年,沃纳菲尔特在美国的战略管理杂志上发表了公司资源学说(Are- 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提出了公司内部资源对公司获利并维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意义。他认为,公司内部环境同外部环境相比,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对企业创造市场优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内部的组织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收益、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他的观点对整个90年代的战略理论研究产生非

16、常重要的影响,他的研究以及后来的罗曼尔特、里普曼、温特、巴尼、申德尔、库尔、迪瑞克斯、德姆塞茨、库勒、皮特瑞夫、柯利斯、蒙哥马利等人的研究共同形成了所谓的资源学派。正因为这样,沃纳菲尔特于1993年获得了美国战略管理协会授予的年度奖,他的这篇论文也被战略管理杂志评为“所刊出的最优秀的论文”。1资源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著作及理论观点资源学派的代表人物以及主要观点,见表2。表2 资源学派的代表人物、相关著作及主要理论观点时间代表人物相关著作主要理论观点1984年沃纳菲尔特企业资源学说企业内部的组织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解释企业1989年从关键资源到企业战略获得超额收益、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1984

17、年罗曼尔特企业战略理论企业间存在效率差异,绩优企业的超额利润源泉来自1987年战略、经济理论和企业家于企业内的不确定的特殊资源以及由此形成的一种“隔离机制”1986年1991年2001年巴尼战略要素市场:期望、运气和企业战略组织文化:是一种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吗?企业是异质的,企业资源具有非完全流动性,在此前提下,只有当资源具备有价值,稀缺的,不可完全模仿和不可完全替代这四个特征时才能创造持续竞争优势?战略理论和竞争的类型:一种整合框架企业资源和持续竞争优势资源观是战略管理研究中一种有用的观点吗?是的资源的不可完全模仿性存在三个基本原因:企业发展的历史因素(路径依赖性)、资源与竞争优势之间的因果

18、模糊性,资源本身的社会复杂性。资源观是一种战略整合观1987年温特知识和能力作为战略资产把知识和能力作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资源1988年德姆塞茨企业理论的再思考企业知识基础论1989年迪瑞克斯和库尔资产集合和持续竞争优势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产生依赖于企业内各种资产的整合1991年库勒资源学说与产业组织经济学内五大流派的历史比较:我们需要一种新的企业理论吗?资源学说既考虑企业外部的产业环境分析又考虑内部的资源分析,是一种新的全面的企业理论1991年罗曼尔特、申德尔、提斯战略管理和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对于战略管理突破新古典企业理论的限制(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型,企业是同质的,企业间超额利润为零)并建

19、立一种资源观的企业理论(企业是异质的,企业间存在效率差异)具有重要的作用。1993年皮特瑞夫竞争优势的奠基石:一种资源观竞争战略是静态战略资源的流量化形式。与战略资源的四种特性相对应,存在四种竞争战略:异质性战略,不完全流动性战略、事前限制性战略、事后限制性战略,这四种竞争战略的组合才是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充要条件。1995年柯利斯基于资源的竞争:90年代的战略企业资源价值的评估不能局限于企业自身,而应放在产业环境中并与竞争对手相比较才能判断出其优劣。企业资源评估在模仿性、持久性、可获得性、替代性和竞争优势方面有五项标准。公司及其竞争优势是建立在公司所拥有的独特资源及它在特定的竞争环境中配置这些

20、资源的方式的基础之上的。公司的边界由其面临的环境机会及其所拥有的资源决定。公司战略三角形是实施以资源观为基础的战略管理的基本框架。它是一个完整的整合系统。1997年蒙哥马利公司战略:企业的资源与范围1997年福克纳、鲍曼竞争战略资源观导向的竞争战略租战略管理体系,分析模式。提出“生产者矩阵”、“顾客矩阵”分析工具鲍曼战略管理2资源学派的战略管理思想资源学派认为,每个组织都是独特的资源和能力的结合体,这一结合体形成了企业竞争战略的基础。因此企业战略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培育和发展企业独特的战略资源以及优化配置这种战略资源的独特能力,即核心能力。核心能力的形成需要企业不断地积累战略制订所

21、需的各种资源,需要企业不断地学习、超越和创新。只有核心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企业才能通过一系列组合和整合形成自己独特的,不易被模仿、替代和占有的战略资源,才能获得和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同时资源学派也承认产业分析的重要性,认为企业能力只有在产业竞争环境中才能体现出重要性。因此资源学派的战略管理思想可以概括为:产业环境分析、企业内部资源分析制订竞争战略一实施战略积累战略资源并建立与产业环境相匹配的核心能力赢得竞争优势获得绩效。四、能力学派与资源学派的区别和联系资源学派和能力学派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主流思想,它们源自一个理论基础,即早期的企业能力理论,从80年代中期开始,因为研

22、究侧重点不同而逐渐分化为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的两派。1能力学派与资源学派的共同点第一,产生的理论基础相同,都是从企业能力理论演化而来。第二,假设企业是异质的,两派都认为企业是资源和能力的集合体,由于每个企业拥有的资源和能力是不同的,因此企业与企业之间不相同,假设资源是粘质的(不能完全流动),有些资源不能从市场上获得。第三,从企业内部和内在发展出发来分析企业和市场。持续竞争优势是两派的共同研究主题。第四,企业间存在效率差异并且有的企业存在持续竞争优势。差异产生的原因在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组织能力在本质上存在差异。因此,有些企业可以依靠特殊的资源和能力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获得稳定的超额收益,从而建立和维

23、持公司持久的竞争优势。因此,积累和利用这种具有差异性的资源和组织能力来开拓市场是公司长期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第五,从本质上来说,公司资源和组织能力的建立是一种动态性机制。公司竞争优势的形成、巩固、创新、变革同公司资源和组织能力的形成、积累、维持和淘汰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第六,公司资源和组织能力最终决定公司的企业边界。也就是说,公司经营的纵深程度和横向多角化程度是由公司的能力和资源来决定的。第七,已经形成基于资源和能力的新的战略管理分析、实施框架。2资源学派与能力学派的不同点第一,研究重点不同。在解释企业存在的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源时能力学派侧重于对核心能力的研究,目前虽然对于能力的认识不统一,但

24、基本趋于一致,资源学派则侧重于对战略资源的研究,但是目前该学派对资源的定义不够清晰,对资源所涵盖的范围和具体内容比较模糊,有的学者将任何对研究结果有支持作用的因素都纳入资源的范畴从而引起一些学者的质疑。第二,两派都试图打开企业这个“黑箱”,但在资源和能力对于竞争优势的作用机制上二者却有着不同的解释:资源学派强调有价值、稀缺、不可完全模仿、不可完全替代的战略资源是持续竞争优势之源,而能力学派则认为企业的核心能力是竞争优势的源泉,但是它们对资源或能力的作用机制的研究都需要进一步深入。第三,资源学派将核心能力作为企业资源的一部分而能力学派则强调对资源的配置和整合能力是核心能力的一部分。第四,能力学派

25、主要从企业的角度和层面研究竞争优势问题,而且以企业内部的能力分析为主;而资源学派则承认产业分析的重要性,认为企业能力只有在产业竞争环境中才能体现出重要性。所以比能力学派更充分地应用产业经济学尤其是产业组织理论的有关知识并从产业环境和企业内部相结合的角度来研究资源和持续竞争优势的问题,弥补了能力学派的一些不足,因此可以将资源学派看作是对能力学派观点的一种综合,或者说是为企业架起了一座接通结构(定位)观和能力观两种迥然不同的研究方法之间的“桥梁”,完善了安德鲁斯早年建立起来的SWOT理论框架。但是资源学派还存在其他一些不足,如由于研究思路的不同尚无统一的理论分析范式。第五,在战略的制订和实施上,能

26、力学派强调使企业成为一个能力基础竞争者,而资源学派则强调基于资源的竞争战略。从企业能力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来看,战略管理研究的焦点和核心从研究企业外部环境中的行业结构对公司竞争行为和竞争战略的影响逐渐转移到研究组织内部的资源、能力对企业建立和维持竞争优势的作用上来。这种转变是有其深刻背景的,即竞争环境的变化使得竞争优势的创造和维持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必须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研究竞争优势的产生和维持。以沃纳菲尔特、巴尼、柯利斯、蒙哥马利、普拉哈拉德、哈默和提斯等人为代表的资源学派和能力学派在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探求上以一种比较深入透彻的思路从公司内部资源和能力的角度对公司竞争优势的产生和维持进行了

27、阐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而为战略管理理论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参考文献:杨浩、戴明月著:企业核心专长论战略重塑的全新方法,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P36- 42。尼古莱J 福斯、克里斯第安克努森编,李东红译:企业万能:面向企业能力理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8年5月第1版,P1-55。项保华:战略管理艺术与实务,华夏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附录A,P279-287。叶克林:“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发展与创新综论80年代以来的三大主要理论流派”,江海学刊1998年第6期,P28-32。倪义芳、吴晓波:“论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的演变”,经济管理2001年第6期,P4-11。马昀:“

28、资源基础理论的回顾与思考”,经济管理2001年第12期,P23-27。徐二明,王智慧:“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流派”,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George stalk Wtalk,Philip Evans,and Lawrence EShulman:Competing on Capabilities:The New Rules of Corporate Strategy,Havard Business Review,March-April 1992,P57-69CKPrahalad and Gary 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

29、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May- June 1990,P81BWernerfelt,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5,1984,P171-180Richard LPriem and John EBulter,IS the resource-based“view” a useful Perspeetive for strategic management research?,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Jan 2001,P22-40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