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区土壤总介

上传人:d**** 文档编号:165404252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6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大足区土壤总介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大足区土壤总介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大足区土壤总介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大足区土壤总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足区土壤总介(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大足区耕地土壤情况和配方施肥发布时间:2012-02-23 12:45:48 作者:来源:点击:15661大足区耕地土壤情况土肥站2010年利用2007年开始实施的国家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对全区耕地进行 了综合评价,查清了我区114.35万亩耕地养分丰缺状况、障碍因子、土壤基础地力与农作 物产量、肥料施用量与产量的关系、土壤理化性状、立地条件、土壤属性、剖面结构与障碍 层次和不同地力等级土壤的分布规律。自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土地利用现状的变化。本次耕 地地力评价结合大足农业生产特点和耕地分布、利用类型、土壤类型等实际情况,选取了 2452个土壤样点的分析测试和调查数据,涉及63个土种(其中水田3

2、7个,旱地26个)。1.1耕地养分情况按照大足第二次土壤普查形成的县土壤分类系统,4个土类,6个亚类,14个土属, 63个土种(其中水田37个,旱土 26个)。通过对化验分析数据进行汇总整理,摸清了我 区耕地土壤的养分现状: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9.3 g/kg,其中水田平均含量为 22.3 g/kg,旱地15.2 g/kg,水田比旱地高46.7%; 土壤pH平均为7.1,其中水田pH平 均为7.0,旱地为7.4,旱地比水田略高。根据414个分布均匀的骨干土样的化验结果,土 壤全氮平均含量为1.3g/kg,其中水田全氮平均为1.37g/kg,旱地为1.14g/kg ;土壤碱解 氮平均含量为

3、97.4mg/kg,其中水田碱解氮平均为102.6 mg/kg,旱地为85.0mg/kg; 土壤 有效磷含量平均为9.2mg/kg,其中水田8. 4mg/kg,旱地9.9mg/kg,旱地较水田高;土壤速 效钾含量平均为95mg/kg,其中水田101 mg/kg,旱地86mg/kg; 土壤有效铜含量平均为 1.82 mg/kg,其中水田1.97 mg/kg,旱地1.46mg/kg; 土壤有效锌含量平均为1.971mg/kg, 其中水田 1.74mg/kg,旱地1.65mg/kg;土壤有效铁含量平均为83.8mg/kg,其中水田 96.9 mg/kg,旱地52.3mg/kg; 土壤有效锰含量平均为

4、33.2 mg/kg,其中水田35.4mg/kg, 旱地28.1mg/kg,土壤有效硫含量平均为68.6 mg/kg,其中水田84.3mg/kg,旱地31.1mg/kg, 土壤有效硼含量平均为0.377mg/kg,其中水田0.400mg/kg,旱地0.340mg/kg。1.2不同等级耕地分布情况一级地和二级地集中分布在大足东部和南部的平坝、沿河阶地、缓丘坳谷、浅丘宽 谷下部地区(海拔在350米以下),由紫色冲积土发育来的半砂半泥田(土),沙溪庙组灰 棕紫色砂、泥岩风化物发育成的大眼泥田(土)、半砂半泥田(土),遂宁组紫色泥(页) 岩风化物发育成的大眼泥田(土)为主;该区属我区气候温热区,日平均

5、气温17.8C,年 积温6600C,年降雨1100毫米,海拔低,地势平缓,土层深厚,质地以重壤、中壤为主, 灌溉条件好,土壤酸碱度适中、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含量较丰富,土壤类型以水稻土为 主,典型种植制度为稻-再生稻、稻-菜和油-玉-薯。三级地面积分布最广,分布较为分散, 一部分分布在境内浅缓丘中、上部(海拔在280-350米),该区耕地成土母质主要是由沙溪庙组灰棕紫色砂、泥岩风化物和遂宁组紫色泥(页)岩风化物发育成的深脚烂泥田、黄紫泥 田(土)为主;主要位于我县气候温暖区,年平均日气温17.2C,年积温6400C,年降雨 1050毫米,海拔较低,地势起伏不大,多为浅丘宽谷或中谷,土层较厚,

6、质地以重壤和轻 黏土为主,灌溉条件受一定限制,土壤中性偏碱、有机质、速效钾含量较丰富,有效磷中等 偏上,部分土壤略缺锌,土壤类型以水稻土为主,典型种植制度为一季中稻和油-玉-薯;另 一部分分布在境内坪状高丘(海拔在350-450米),由蓬莱镇组母质发育的大眼泥田(土) 为主,这个区域属我区气候温凉区,年平均日气温16.8C,年积温6100C,年降雨1000 毫米,海拔相对较高,地势起伏大,多为坪状高丘,土层较薄(位于丘陵下部的大眼泥田和 土土种土层厚),质地以中壤为主,灌溉条件差(位于丘陵下部的大眼泥田和土土种灌溉条 件较好),土壤中性,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相对较差,土壤类型以紫色土为主

7、,典 型种植制度为一季中稻和油-玉-薯。四级地分布在境内浅丘、缓丘中上部(海拔在300-350 米),成土母质主要是由沙溪庙组灰棕紫色砂岩风化物形成的沙(土)、丘陵中部泥岩风化 物形成的沙骨子土和遂宁组丘陵中部紫色泥(页)岩风化物发育成的红石骨子土为主,属于 我县气候温暖区;五级地一部分由沙溪庙组丘陵顶部灰棕紫色泥岩风化物形成的沙骨子土、 遂宁组丘陵顶部紫色泥(页)岩风化物发育成的红石骨子土为主,属于我县气候温暖区,另 一部分由坪状高丘中上部蓬莱镇组母质发育的石骨子土为主,属于我县气候温凉区,坡耕地 比重大,土层浅薄,质地偏砂,灌溉条件较差,沙骨子土土壤偏酸,红石骨子土和石骨子土 土壤偏碱,有

8、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比较缺乏,典型的种植制度为玉薯或芋-玉;利用 类型主要以旱地为主。从不同等级耕地的地域分布特征可以看出,耕地的地力等级与地貌类型、成土母质、海拔高 度及坡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随着地貌类型由平坝向丘陵、山地的变化,海拔逐渐升 高,坡度不断增大,耕地地力等级也随之由高向低转变,由此进一步证明立地条件对于耕地 的地力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2针对大足区不同分区土壤配方施肥我区地处川中丘陵与川东平等岭谷的过度地带,地形地貌复杂,气侯多样,土壤各 异,导致在农业生产中,无论是土地利用与农作物生产布局,或是种植制度与耕种技术,以 及农田水利与土壤改良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9、。参照本次耕地评价结果,进一步说明, 我区耕地地力情况与地形地貌、灌溉条件、土壤类型、气候等存在密切的关系。因比,发展 我县现代农业生产必须根据不同区域的天地变化特点,因地制宜,采取适宜作物和相应的耕 作栽培措施,才能达到高产,高效,增收的目的。为了更明确我区耕地具体区域改良措施, 特根据地力评价结果,结合地貌类型、母质及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和区域生产问题的相 似性,将我区耕地分为三大区域,通过对各区耕地属性、肥力、种植情况等分析,提出一一 对应土壤改良和配方施肥措施。2.1沿河阶地及东、南部缓丘平坝区本区是土壤肥力和温光资源最好的地区,也是我区粮油生产基地,分布于境内濑溪 河、怀远河下游及

10、溪河沿岸,主要是国梁镇、雍溪镇、万古镇、金山镇、拾万镇、玉龙镇以 及龙水镇、邮亭镇、珠溪镇偏东地区。总体地势平坦,光、热、水条件优越,冬暖夏热,秋 冬多雾,空气湿度大。土壤以冲积土潮砂泥田、沙溪庙大眼泥(田)土、半沙半泥田(土 ) 为主(约占我县耕地面积31%),主要分布在溪河沿岸的二、三级阶地上,土体深厚,质地 黏土砂适中,微酸性土壤比例大,矿物养分丰寓,土质肥沃,生产水平高。海拔在300米以 内。与评价结果重叠对比分析显示,该区内耕地主要以一、二等地为主导,三、四、五 等地、穿插其中,这一区域耕地地力差异主要由地形地貌、水纹及灌溉条件的差异决定。本 区土壤肥沃,多沙田沙土,易耕作,利用系数

11、较高,出产丰富,盛产粮、油、豆和花生、芝 麻、甘蔗等各种农产品和蔬菜。为我县土壤肥力及生产水平均高的粮油产区,但农作物产量 仍属稳而不高,主要是施肥比例欠妥,对比其它区域土壤中氮磷含量丰富但钾含量较低,特 别是创高产,尤其应在高密度栽培下补充钾肥。依据该区耕地土壤类型、地理条件、地形地貌以及气候等特征,综合耕地地力现状, 提出以下三方面利用改良意见:(1)抓好农田基础设施完善,发挥区域优势,建成我县商品粮基地和无公害蔬菜 基地本区地处溪河沿岸和下游,地势平坦,光、热、水条件优越,是我县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 治等重点区域,据国土局和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统计,经过近二十年的农田改造,估计这一 区域已

12、完成7333公顷中低产田改造和土地整治规模,约占该区域耕地面积34%,特别是雍 溪镇、万古镇、国梁镇和拾万镇中低产田改造和土地整治规模占该区域耕地面积50%,年生 产商品粮3万吨,约占我县商品粮总量的28.6%,龙水镇横店村是我县唯一的无公害蔬菜生 产基地,也是我县最大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该区域应继续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 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灌溉保证率。(2)注意土壤的用养结合,合理轮作,提高耕地质量本区因土壤肥沃、水源和光照条件好,土地利用有过度现象,特别是沿河阶地的蔬 菜地,农户只重视产出,大量使用见效快的化肥,轻视有机肥的施用,使土壤有黏土重板结 的趋向,另外,农民从经济效益出发

13、,一年种植多季蔬菜,高产出、高索取,土地从来没有 得到休养。因此应推广稻菜、稻-油等轮作,加大养地、培肥地力的技术措施应用。大力推 广作物秸秆还田(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稻田应适时 水旱交替耕作,加速土壤熟化培肥。三级地上的黏土重的深脚烂泥田、白鳝泥田和白散泥田,除应重视用地养地结合,适施微肥(Zn、Mo、Mn、Fe等),注意营养配比协调外,应深沟排水,除湿增温,水旱轮 作(或半旱式栽培)改善土壤营养环境,促进土壤养分活化。位于沙溪庙砂(页)岩覆顶的缓丘中上部的沙土、沙田和沙溪庙泥(页)岩覆顶的 缓丘顶部的石骨子土属于四、五级地,这一区域应在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土

14、)基础上,充分 利用当地光热资源,发掘耕地生产潜力,发挥沙土、沙田土壤特性,着力发展双季地膜花生 等效益好,养地作用明显的豆科产业。(3)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科学施肥水平针对本区域土壤缺钾的现状,在合理密植的基础上施肥中应增加钾肥的施用。本 区域农民在生产中长期忽视钾肥的施用,以水稻+再生稻生产模式为例,亩栽0.7万窝,平 均投入纯氮6.5kg,五氧化二磷3kg,平均产出一季中稻450kg,再生稻100kg,而县农技站 从在该区域多年高产创建经验来看,亩栽1.1万窝,平均投入纯氮10kg,五氧化二磷5kg, 氧化钾9kg,平均产出一季中稻650kg,再生稻150kg,多投入纯氮3.5kg

15、,五氧化二磷2kg, 氧化钾9kg,产出增加3750kg/ha,效益非常突出。2.2中部浅丘宽(中)谷区本区广布于大足境内中部广大浅丘宽(中)谷区,是全区最大的农业生产区。海拔 500米以内,三条主要的河流蜿蜒流经此区域,小型水库和塘堰也集中分布于此,但作用有 限,本区域丘陵起伏,中丘中谷全县广布。本区气候属亚热带气候温暖区,年平均气温 17.4-17.6,年积温6350-6420度,年降雨量950毫米以上,无霜期320天以上,全年日 照时数1318小时,光照和热量比较充足,但伏旱频率较高,达80%左右,易受干旱威胁。 本区土壤为遂宁组泥页岩母质发育(面积占全区土壤48%),旱地土多薄而瘦,坡

16、度大,水 土流失严重,田则每多黏土重板结难耕,土壤胶体品质差,抗旱能力甚弱,且普遍具碳酸盐 反应。本区耕地以二等地和三等地为主,总体耕地质量为中等水平。区域土生产问题: 低产田较多,旱地土坡度大,土层薄土质瘦,片蚀沟蚀严重,水田多排灌不利, 镜子田多,每发生水稻缺素(P、K、Zn、B)或冷浸坐蔸,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2)本区垦殖系数较高,达60%以上,植被稀少,加之为抗风化力弱的厚泥岩发 育和雨量集中,受水土流失威胁,土壤冲刷严重。(3)水源缺乏,水利工程配套不完善,伏旱频繁,土壤抗旱力弱,常受干旱威胁 而左右农作物布局和产量。为要解决稻田水源,关冬蓄水,故冬水田面积大,常为田面积的 70%

17、以上。(4)农作物布局欠当,重粮轻肥,重粮轻油,重用轻养,导致土壤结构板结,胃 口增大,肥力下降。(5)肥料施用不合理,无机和有机肥料配合比例欠妥,有机肥料供不应求,无机肥中重氮肥轻磷、钾,氮、磷、钾比例失调。施肥技术方面,鉴于条件限制重面肥,轻深施, 重追肥轻底肥,重直接施肥,轻根外追肥,致使成本增高、增产而不能增收。(6)农业内部经济结构不够合理,未能充分利用本区土地资源,重粮食发展而轻 视多种经营,经济收入较少。改良利用意见:(1)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将不宜农耕的土壤和荒土退耕还林,或种植经济林木和 绿肥以保持水土,并利用本区有利条件采取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办法,发展田边经 济林,种

18、植枇杷、葡萄等发展经济,以经促农,发展生产。(2)兴办水利,完善工程配套,搞好塘堰建设,有计划地进行冬水田囤水田的蓄 水保水,保证水源,并注意有计划地因地施治,排灌结合,逐步实行水早轮作,改造冬水田 和低产田。(3)改坡土为梯土,传厢监土,增厚土层,增施有机肥料,改进施肥办法,提高 施肥技术,调整作物布局,如小麦套短期绿肥、玉米,玉米间黄豆,玉米套红苕,红苕间芝 麻、绿豆,注意发展豆料或绿肥作物,养用结合,增加土地复盖,减少水分蒸发,同时注意 精耕细作,加厚活土层,培肥地力,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改造低产土。(4)广辟肥源,大力发展短期绿肥,水生绿肥和木本绿肥。利用本区田多的特点 发展红萍、细绿萍

19、,利用小春预留行发展冬季或短期绿肥,如紫云英、葫豆青等,利用丘坡 发展马桑、黄荆、紫穗槐、葛藤等木本绿肥。(5)施肥技术方面,应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深施,重施底肥,注意有机 肥和无机肥互相配合和氮磷钾施用比例(2: 1: 0.5),并根据本区土壤碳酸盐反应强烈的 特点,注意施用微酸性肥料或中性肥料(如用过磷酸钙、尿素),并注意采用磷肥同有机肥 料堆沤后使用。深脚冷浸田不宜用含硫质太多的肥料,和未腐熟、堆沤的农家肥、绿肥。水 田应少施硝酸铵之类的硝态氮肥,以防损失和被土壤固定。针对土壤缺少微量元素锌的毛病, 在种植玉米红苕、水稻时,可酌施少量硫酸锌等肥料,对油菜可慎施少量硼肥,以防治水稻

20、缺锌坐蔸和玉米缺锌引起的黄、白苗等生理障害,对该区种植的果树亦可根据其营养特性和 生理要求,施用不同的微量元素,以防治土壤因缺素而产生的问题。2.3 北西部坪状高丘区本区处于巴岳山背斜西北翼的向斜轴部地带,系由呈水平产状的厚沙、厚泥岩等厚 互层并由沙岩盖顶发育而成的坪状高丘,坪上宽缓而多园状沙丘,坪丘间有窄谷相间,谷丘 分明,逶迤连绵,成片置于我县西北部。海拔400-550米,相对高差100-150米,谷宽20-50 米,坪上除极少数残存林地外,大部为农耕地及荒地。农耕地中旱地常以麦、苕或麦、玉、 苕为主,水田多以一季中稻为主和少量-稻麦两熟,农作物产量不稳不高。本区气温偏凉, 年平均气温16

21、.7-17C,年积温6090-6340度,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无霜期300天上下,全年日照时数1100小时,伏旱频率50-60%。本区主要有宝顶镇、高坪镇、中敖镇以及 铁山镇、季家镇、咼升镇偏西的地区。以四、五级地分布最多。区域生产问题: 林地破坏较大,残存林极少,荒石荒坡多,水土流失严重。 旱地土(如石骨子土)多瘠薄,抗旱能力弱,部分土壤(如冷沙田、冷沙土)土 温低,土性酸,土质瘦,往往不利农作物(如小麦、红苕、水稻等)生长,产量亦较低,水 田多因处陡坡窄谷之中,水稻往往发生冷浸坐蔸。因此,无论坡土旱地产量都很低,以致造 成粮食产量不稳不高的局面。 坪上水源缺乏,水利设施差,区域抗旱力

22、弱,易受干旱威胁。例如麻杨柿花大队, 地处深丘窄谷之中,相对高差100-150米,主要靠一些处于坡上的山平塘灌田,用水十分困 难。改良利用建议: 旱地应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作物。在大力植树造林,绿化荒坡荒丘的基础上,利 用瘠薄旱地种植豆类、绿肥等养地作物,大力推广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坡顶冷沙土可开垦茶 园,增加农民收益,在生产中增施农家肥,并注意改进施肥技术,改良土壤胶体品质结构, 不断培肥地力提高土壤利用率。 搞好水利工程和提灌系统建设,充分发挥现有工程效益,并可因地制宜开堰平塘, 或采用有计划地插花囤水,以保证坪区水源。 宜农旱地应改坡为梯,传厢并土,增厚土层,扩大复种,水田应深沟排水,创造 条件,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稻麦(油)二熟,实行水旱轮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