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哲学与现代人生

上传人:wuli****0220 文档编号:165329786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医哲学与现代人生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医哲学与现代人生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医哲学与现代人生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资源描述:

《中医哲学与现代人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哲学与现代人生(1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医哲学与现代人生 摘要 中医源远流长,是一门具逻辑和富饶哲理的医学。其主要理论有“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及“天人相应”,而中国社会与中医理论无不与“天-地-人”三才模式相呼应。现今备受关注的应激学说、生物全息论和亚健康,均与中医提倡的养生相吻合。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中医强调情志因素,治病先治心,强调心理与身体、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这正是健康人生的明证。关键词 中医;哲学;生物全息论;亚健康 Philosophy of TCM and modern life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has been well e

2、stablished of long standing.It is a logical medical science full of philosophy.The main theories include “yin-yang theory”,“the theory of five elements” and “relevant adaptation of the human body to natural environment”.Both the Chinese society and TCM theories are invariably echoing to the three-ta

3、lents model of “heaven - earth - man”.The current emphatic stress theory,as well as the theory of biology holograph and subhealth are all coincident with health preservation promoted by TCM.Internal classic states:“vitality complies with nonchalant and nihility.”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man and t

4、he nature that always emphasized by TCM is actually a beacon lighting up the way forward to healthy life.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philosophy;theory of biology holograph;subhealth祖国医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始有神农尝百草为民创药方;扁鹊辨脉能预知生死;华佗刮骨疗疾。早期孕育于人类生活上获得的经验,发展成中药学、针灸、推拿等;其后更融入了不少古代哲理于一身,共冶一炉。中医认为天与地、阴与阳、人

5、与自然界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学说更为中医注入生命力,使其成为更合乎逻辑而且具有饶富哲理的一门医学。 中国人与中医理论息息相关。不少人每天饮用的汤水,乃至一些补品和中成药,均或多或少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其个中蕴含了不少人生的道理。1 整体观与三才模式先秦时的中国,百家争鸣,不少重要的思想在那时萌芽,而中医学亦茁壮成长。中国的哲学对中医影响甚为深远。可以说,中医不少理论,融会了中国的思想与哲学于一体中国人的心灵或多或少游刃于儒、释、道之间:儒家的忠孝仁义、礼义廉耻;佛家的慈悲为怀、普渡众生;乃至道家的清静无为、洒脱自在。中国人温柔敦厚,以客为大之心,在不少中药方剂中反映出来

6、。中药方剂上的“君、臣、佐、使”,共冶一炉,发挥所长,互补不足,有“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的美德。文化历史,往往能反映民族个性,而中医中药正是活生生的例子。另一方面,中医理论亦包括阐释宇宙万物的现象发生、发展及变化的“阴阳学说”和了解万物运动变化关系的“五行学说”。当中亦有强调人与自然永恒呼应合一的“天人相应”,主张人和大自然息息相关,人体生理、心理、病理皆受自然界影响。其中的理论,若细细体会,亦含哲理: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之间、脏腑与体表组织之间既具协调作用,又互为影响;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心理活动无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心理活动和生理功能势必相互关联。从生理上来说,人体由

7、脏腑、组织、器官组成,各具不同功能,互相资助制约。相当于人于社会中,局部功能乃全体活动的一部分,生理上又紧密联系,在病理上更互为影响。整体观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特征。中医强调人的身心统一,黄帝内经曰:“形与神俱,乃成为人;如形与神离,则形骸独居而终。”内经成书在公元前475前221年,距今已2000余年,它提出了“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认为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认为每位医者均应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天文”、“地理”概指自然环境种种影响因素,“人事”泛指社会人际之事,小至于病人的政治、经济地位、家境遭遇及个人经历等;大至于社会政治、经济、

8、文化、民风习俗等,这些内容均与人体身心健康有着密切关系。细菌、病毒等的邪气,心理、情志等的压力,无不都是在整体层次上的机体反应状态及其运动、变化。中医的整体观、和谐观,诚然是中国文化上的瑰宝。反观自然界,存在着生物生存繁衍的条件,如阳光、空气、水、温度、磁场、引力场、生物圈、食物链等,其中出现任何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的生活活动。故社会环境变迁,政治、经济地位有异,在物质和身心功能上必有差异。生活紧张、人事繁琐、情绪波动,将导致疾病丛生。中医重视社会环境调整,改善生理、心理和病理,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标。其实,中医自古强调全人疗护的医学模式,这是十分科学而前瞻的,远较西方“身、心一元论”领先

9、提出。医学模式渐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健康”概念从单纯的“无病状态”,转为“身心健康与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这些无不和人与天地相应的天-地-人三才模式相呼应。中国哲学思想的“三才”:天、地、人是一个循环,人类在地球生活,与天和地有相互的对应和关联。“天人合一”高度概括了中医学的整体观。人类生存的完整性应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与协调,许多疾病的产生,除了生物因素外,还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密切相关的联系。有谓“七情致病”,既可直接伤及内脏,也可影响到相关脏腑气机,最后影响病情变化。天人相应,不是空洞的说教,它在中医上有其特定的内涵。“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10、,这里的“大纪”是自然界的大规律,即天地之道。故天人相应,即天地之大道与人的生存之道的相应。又因“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保命全形论),故人的生存之道必须主动地顺应自然之大道,这两点是天人相应的基本前提。自然界之道,有常亦有变。比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说的是其常。“夫人秉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金匮要略第一),这里的“害”和“覆”则是其变,即异常。自然界之道的异常,又包括太过和不及两端。如果进一步讨论,则“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金匮要略第一)之说。这是张仲景

11、以四时节气为依据,对气候变化太过、不及的具体分析。可见人生于天地自然之中,不仅在正常情况下要与自然界四时气候相应,更要在四时气候出现异常的情况下也能够做到相应。这就要求人必须掌握两方面知识:既懂得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常、太过和不及之变,也要注意自身变化中的常、太过和不及之变。对于认识和防治外感病来说,人与自然双方的这六个方面是至为重要的。“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素问生气通天论);“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素问上古天真论),均显示了中医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与自然界之间是共生的,

12、而不是对抗的关系。中医的一把草、一根针以及一套至今魅力不减的理论体系,济世救民,普渡众生。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医是一种文化、一种思想,更是一种主义,“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取之有道”等这些理念的推行,是中华文明得以长寿的根本秘籍。“辨证施治”则是中医数千年锤炼出最亮丽、最辉煌的一章,“八纲辨证”为其详实的内容:就事物的类别,可分为阴证与阳证;就事物的定位,可分为表证与里证;就事物的性质,可分为寒证与热证;就事物的正邪,可分为虚证与实证,其中,阴阳两纲又可以概括其他六纲。于是,错综复杂的事物在中医手中变得有条不紊,纲目分明。以临床的“见效”为基础,伤寒论及内经等中医巨著不仅是医学史上的经典,

13、至今仍属科学著作。与早已不具临床指导意义的希波克拉底的著作不同,它们依然是临床实践的有效指导者。张仲景上继内经、难经等先贤理论和经验,内迫于伤寒时疫流行,外因于两汉天文学之启发,而后补既往古典外感理论之未密,他高于希波克拉底就在这地方。这一点,只有印度医学的罗迦集堪与其比肩。2 从全息论到亚健康传统中医学从宏观看事情,着重整体观,辨证论治,标本兼顾,强调内外环境平衡和“扶正袪邪”,侧重唯心和唯物辩证法。在外感病的发病和预防上,中医与西医的观念相去甚远;主要是中医强调多因素的相关性,西医则强调外来致病因素的决定性。对于外感病,中医固然关注外因,但更重视内因。尽管中医无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之说

14、,但保持人体阴阳、气血、五脏、六腑的“阴平阳秘”、“正气存内”,又岂是西医免疫之说所能涵盖。大量身心疾病临床资料证明,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加拿大生物学家Selye在20世纪30年代便提出了应激学说1:个体在客观条件的刺激下,将会产生一系列的应激反应,可使人体内稳态发生改变。生物全息论的演绎,说明从人体部分投射全身的崭新理论,例如舌头、耳朵、足底乃至眼目,均能反映全身各重要脏腑的功能状况,故舌针、耳针、足底按摩相继发展,既微妙亦难以想象2。从一部分看全部,正是见微知著,处身于变化万千、信息爆炸的时代,国际局势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2003年人类基因图谱的完成,树立了人类医学新

15、的里程碑。接着干细胞和克隆技术,器官乃至生命可以再创造,令人叹为观止3。无疑,现代医学趋于精微,中西医学各放异彩,互补不足。笔者相信未来医学领域,会是“个体医疗”的新世界:从基因乃至全人,动态地、有机地配合先进诊断,度身订做地治疗4。现代全息论带给人类新的启示,从一粒沙子看世界,从微观到宏观。所以先贤强调自然,他们2000多年前,以哲学家的睿智、颖悟,揭示天人、物我,尤其人与人之间的相依统一。本来万事万物,尤其人事,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如果你不存在,我也就失去依赖生存发展的条件。曾国藩云:“经以明理,史以明事。”在国际风云起迭之际,处旦夕阴霾的时代,从非典型肺炎,乃至禽流感,现代人面对无

16、数考验;从国际上、社会上、家庭上,乃至个人上,活在一个步伐如飞、分秒必争的时代,人们浸淫在物质上的丰裕,容易忽略精神上的需要和滋养。每当有问题出现时,很少人能冷静和理性地解决。先贤圣哲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吾日三省吾身”。若我们能将面对的问题,用“深层思考法”,把可能发生的情景在脑海中预览,亲历其境,个中可能会经历一幕幕惊涛骇浪,随后再抽身出来,返回现实,像古代武侠小说般,灵魂出窍地站在旁观者的立场分析剧情,或许我们更能领略个中关键,像去洋葱衣一样,一层一层地剖析,这样我们更能了解事情的真相。“亚健康”虽然不是疾病,却是现代人身心不健康的一种表现。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人体免疫功能下降,容

17、易罹患疾病5。为了提醒人们应尽早预防及消除“亚健康”,“亚健康”亦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在21世纪定位为一项预防性的健康策略。“都市病”是生活在大都市及现代城市中所激发及衍生的城市病症,如冠心病、失眠、偏头痛、高血脂及胆固醇等病疾;其他“亚健康”状态如容易疲劳、易患感冒、头痛虚汗、食欲不振、失眠焦虑、人际关系不协调、家庭关系不和睦、性功能障碍等。归纳起来为:慢性疲劳综合征、信息过剩综合征、神经衰弱、肥胖症等。3 保持和发扬传统特色,走现代化的路早在内经中就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先贤们已认识到对疾病“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的重要。

18、从方法上,预防“亚健康”首先应从纠正病因开始,“审因论治”,从平时的生活抓起,要从思想上重视自身健康,做到科学地健身、修养,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主动调适生活起居,不断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才能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养生之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中医强调情志因素,治病先治心,强调心理与身体、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这也正是未来医学所竭力主张的。中医哲学,温柔敦厚,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劳逸互结,顺其自然,应其养生之道。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人或许过分热衷于营营役役的生活,缺乏适当生活调节。当人们过分沉醉于物质世界时,对事物或多或少存在些偏见,而忽略了整全的看法。我们不妨以经济学名词“宏观调

19、控”看世事与人生,则对整个生命的看法将更为全面。参考文献1 Selye H.A syndrome produced by diverse nocuous agents.Nature,1936,138:32.2 张颖清.生物体结构的三定律.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8,341.3 Vats A,Bielby RC,Tolley NS,et al.Stem cells.Lancet,2005,366(9485):592-602.4 曹志成.医疗新趋势个体医疗.大众医学,2004,10:74-75.5 Wang LD.Chronic disease and subhealth in China:the effect and the guideline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Zhonghua Yi Xue Za Zhi,2003,83(12):1031-1034.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