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业质量》PPT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6518175 上传时间:2020-10-05 格式:PPT 页数:98 大小:1.07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建筑企业质量》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建筑企业质量》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建筑企业质量》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资源描述:

《《建筑企业质量》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企业质量》PPT课件(9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11章 建筑企业质量管理,11.1 质量管理概述 11.2 质量管理常用统计分析方法 11.3 建筑企业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11.1 质量管理概述,11.1.1 质量、建筑工程质量的概念 11.1.2 质量管理的发展过程 11.1.3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程序和方法 11.1.4 建筑企业质量管理的目的、任务和原则,11.1.1 质量、建筑工程质量的概念 1. 质量的基本概念 2000版ISO9000标准中质量的定义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1)质量不仅是指产品质量,也可以是某项活动或过程的工作质量。 (2)特性是指可区分的性质。特性可以是固有的或赋予的,也可以是定性或定量的。

2、(3)满足要求就是应满足明示的(如合同、规范、图纸中明确规定的)、或隐含的(如一般习惯)或必须履行的(如法律、法规、行业规则)的需要和期望。 (4)顾客和其它相关方对产品、过程或体系的质量要求是动态的、发展和相对的。,11.1.1 质量、建筑工程质量的概念 2. 建筑工程质量的概念 建筑工程质量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狭义的建筑工程质量是指工程符合业主需要而具备的使用功能。这一概念强调的是工程的实体质量,如基础是否坚固、主体结构是否安全以及通风、采光是否合理等。 广义的建筑工程质量不仅包括工程的实体质量,还包括形成实体质量的工作质量。工作质量是指参与工程的建设者,为了保证工程实体质量所从事工作

3、的水平和完善程度,包括社会工作质量,如社会调查、市场预测、质量回访和保修服务等;生产过程工作质量,如管理工作质量、技术工作质量和后勤工作质量等。工作质量直接决定了实体质量,工程实体质量的好坏是决策、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等单位各方面、各环节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11.1.1 质量、建筑工程质量的概念 2. 建筑工程质量的概念 与一般的产品质量相比较,建筑工程质量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1)影响因素多,质量变动大。 (2)隐蔽性强,终检局限性大 。 (3)对社会环境影响大。 (4)工程建设各阶段对质量都存在着影响。 (5)评价方法的特殊性。,11.1.2 质量管理的发展过程 质量管理的产生和发展

4、过程已经走过了漫长的道路,可以说是源远流长。人类历史上自由商品生产以来,就开始了以商品的成品检验为主的质量管理方法。按照质量管理所依据的手段和方式,可以将质量管理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 传统的质量管理阶段 这个阶段从开始出现原始的质量管理方法,一直到19世界末资本主义的工厂逐步取代分散经营的家庭手工业作坊为止。这段时期受家庭生产或手工业作坊式生产经营方式的影响,产品质量主要依靠工人的实际操作经验,靠手摸、眼看等感官估计和简单的度量衡器测量而定。工人既是操作者又是质量检验、质量管理者,且经验是“标准”。因此,有人又称之为“操作者的质量管理”,11.1.2 质量管理的发展过程 2.

5、质量检验阶段 从20世纪初到40年代 ,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及职能的分解,为了保证产品的正确生产,独立的质量部门承担了质量控制职能。检验工作是这一阶段执行质量职能的主要内容。大多数企业都没置专职的检验部门和人员,有人称它为“检验员的质量管理”。 这种检验有其弱点:其一,它属于“事后检验”,无法在生产过程中完全起到预防、控制作用,一经发现废品,就是“既成事实”,一般很难补救;其二,它要求对成品进行百分之百的检验,这样做有时在经济上并不合理(它增加检验费用,延误出厂交货期限),有时从技术上考虑也不可能(例如破坏性检验),在大批量生产的情况下,这个弱点尤为突出。,11.1.2 质量管理的发展过程 3

6、. 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从20世纪40年代初到50年代末,以美国休哈特(W.A.Shewhan)、戴明(Deming)为代表提出抽样检验的概念,最早把数理统计技术应用到质量管理领域,此时运用数理统计方法,从产品的质量波动中找出规律性,采取措施消除产生波动的异常原因,使生产的各个环节控制在正常状态,从而更经济地生产出品质优良的产品。这标志着将事后检验的观念改变为预测质量事故的发生并事先加以预防的观念。 但是这个阶段过分强调质量控制的统计方法,忽视其组织管理工作,专业的数理统计方法理论比较深奥,因此质量工作成了“质量管理专家的事情”,对质量管理产生了一种“高不可攀、望而生畏”的感觉。这在一定程度上限

7、制了质量管理统计方法的普及推广。,11.1.2 质量管理的发展过程 4. 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二战以后,以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质量经理费根堡姆为代表提出执行质量职能是公司全体人员的责任,应该使企业全体人员都具有质量意识和承担质量的责任。戴明、朱兰等美国专家在日本的努力下真正掀起了一场质量革命,使得全面质量管理运动最先在日本蓬勃发展起来。 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逐步被世界各国接受,并在运用时各有所长。198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又在总结各国全面质量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现今,全面质量管理理想仍然对企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11.1.2

8、 质量管理的发展过程 5. 质量管理的国际化 随着国际贸易的迅速扩大,产品和资本的流动日趋国际化,相伴而产生的是国际产品质量保证和产品责任问题。由于许多国家和地方性组织相继发不了一系列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制定质量管理国际标准已成为一项迫切的需要。为此,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79年单独建立质量管理和质量保准技术委员会(TC176),负责制定质量管理国际标准。1987年3月正式发布ISO900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该标准总结了各先进国家的管理经验,将之归纳、规范。发布后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并予以贯彻,适应了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满足了质量方面对国际标准化的需求。,11.1.3 全

9、面质量管理的特点、程序和方法 1. 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及特点 全面质量管理是以组织全员参与为基础的质量管理形式。全面质量管理在早期称为TQC,以后随着进一步发展而演化成为TQM。菲根堡姆于1961年在其全面质量管理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把企业内各部门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体系。” 1994版ISO 9000族标准中对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为: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

10、途径:这一定义反映了全面质量管理概念的最新发展,也得到了质量管理界广泛共识。,11.1.3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程序和方法 1. 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及特点 全面质量管理与一般的质量管理理念相比,表现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从全过程的角度来看,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的整个过程是由多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环节所组成的,每一个环节都或轻或重地影响着最终的质量状况。为了保证和提高质量就必须把影响质量的所有环节和因素都控制起来。为此,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包括了从市场调研、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作业),到销售、服务等全部有关过程的质量管理。 全员的质量管理 产品或服务质量是企业各方面、各部门、

11、各环节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企业中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人的工作质量都会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因此,产品质量人人有责,人人关心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人人做好本职工作。全体参加质量管理,才能生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11.1.3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程序和方法 1. 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及特点 全企业的质量管理 全企业的质量管理可以从纵横两个方面来加以理解。从纵向的组织管理角度来看,质量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企业的上层、中层、基层管理乃至一线员工的通力协作,其中尤以高层管理能否全力以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企业职能间的横向配合来看,要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必须使企业研制,维持和改进质量的

12、所有活动构成为一个有效的整体。全企业的质量管理就是要“以质量为中心,领导重视、组织落实、体系完善。” 多方法的质量管理 影响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因素也越来越复杂:既有物质的因素,又有人的因素;即有技术的因素,又有管理的因素;既有企业内部的因素,又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要求的企业外部的因素。要把这一系列的因素系统地控制起来,全面管好,就必须根据不同情况,区别不同的影响因素,广泛、灵活地运用多种多样的现代化管理办法来解决当代质量问题。,11.1.3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程序和方法 2. 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程序与方法 全面质量管理保证体系运转的基本方式是以计划实

13、施检查控制(Plan,Do,Check,Action,缩写为PDCA)的科学程序进行管理循环。这个循环包括质量保证体系活动必须经历的四个阶段和八个步骤,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它体现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先进思想方法和科学的工作步骤。 (1)PDCA循环的程序和内容 PDCA循环包括的质量保证体系活动必须经历的四个阶段和八个步骤具体如下。,11.1.3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程序和方法 2. 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程序与方法 计划阶段。它包括制定质量方针、目标、措施和管理项目等计划活动。 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步:调查分析质量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 第二步:查出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 第三步:从各种在质

14、量问题原因中找出主要原因; 第四步:针对主要原因制定出明确具体的措施计划(包括实施方案、预计效果、时间进度、负责部门、执行者和完成方法等内容)。,11.1.3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程序和方法 2. 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程序与方法 实施阶段。这是管理循环的第五个步骤,它是按照预定计划和措施具体组织实施和执行的过程。 检查阶段。这是管理循环的第六个步骤。它是把执行的结果与预定的目标对比,检查按预定计划目标的执行情况哪些做了,哪些还没做;哪些做对了,哪些做错了;总结成功经验;找出失败的教训并分析其原因。 处理阶段。它包括第七、第八两个步骤。 第七步:总结经验教训。把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制定成标准,以便

15、再用时有所遵循;把失败的教训进行总结整理,记录在案,作为前车之鉴,防止以后再次发生。 第八步:处理遗留问题,即把没有解决的问题转入下一个管理循环,作为下一个管理循环的第一阶段的计划目标。,11.1.3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程序和方法 2. 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程序与方法 质量保证体系运转的基本方式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即管理循环工作程序的四个阶段、八个步骤,可以分别表示成图11-1的形式和表11-1的内容。,11.1.3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程序和方法 2. 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程序与方法 管理循环工作程序内容表 表11-1,11.1.3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程序和方法 2. 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

16、程序与方法 (2)PDCA循环的特点 质量保证体系按照PDCA管理循环运行时,有以下三个特点: 大环套小环,互相促进。小环是大环的分解,大环是小环的母体,小环保小环,推动大循环。PDCA循环作为企业管理的一种科学方法,适用于企业管理各方面的工作。整个企业是个大PDCA循环系统。各个部门又都是各自成PDCA循环,依次有车间、班组,乃至每个人的更小循环。这些逐级分层的PDCA循环不断地运转,把企业各项工作有机的联系起来,彼此协同,互相促进。如图11-2所示。,11.1.3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程序和方法 2. 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程序与方法,11.1.3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程序和方法 2. 全面质

17、量管理的实施程序与方法 PDCA循环每转动一周就是提高一步。管理循环的四个阶段周而复始的转动,如同一个循环的车轮,每转动一次就前进一步。又像在上楼梯,向上滚动,每旋转一周就上升一个台阶,达到以一个新的目标。不停的转动,不停的提高。如图11-3所示。,11.1.3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程序和方法 2. 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程序与方法 管理循环是综合性循环。把管理过程划为四个阶段是相对的,它们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紧紧衔接存在一定交叉。PDCA的实际工作过程就是,边计划边执行,边执行边检验,边检验边总结,边总结边改进,边改进边制定下个循环的计划的过程。,11.1.4 建筑企业质量管理的目的、任务和

18、原则 1.建筑企业质量管理的目的 建筑企业质量管理的目的,就是在保证工期,降低成本的同时,完成一定数量达到质量标准的工程,也就是说,建造出符合设计和用户满意的工程。所谓用户满意是指工程质量可靠、实用性强、造价合理、美观大方,按工期交工和保修服务良好等。 2.建筑企业质量管理的任务 建筑企业质量管理基本任务,有以下两个方面: (1)确定企业质量目标和方针,制定企业质量规划。 (2)建立和健全质量体系。企业必须要按照ISO9000系列标准建立和健全质量体系,这是质量管理的核心。,11.1.4 建筑企业质量管理的目的、任务和原则 3. 建筑企业质量管理的原则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实施本原则可以使

19、组织了解顾客及其他相关方的需求;可直接与顾客的需求和期望相联系,确保有关的目标和指标;可以提高顾客对组织的忠诚度;能使组织及时抓住市场机遇,作出快速而灵活的反应,从而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加收入,提高经济效益。 实施本原则时一般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全面了解顾客的需求和期望,确保顾客的需求和期望在整个组织中得到沟,确保实现组织的各项目标;有计划地、系统地测量顾客满意程度并针对测量结果采取改进措施;在重点关注顾客的前提下,确保兼顾其他相关方的利益,使组织得到全面、持续的发展。,11.1.4 建筑企业质量管理的目的、任务和原则 3. 建筑企业质量管理的原则 (2)领导作用 领导者建立组织统一的宗旨及方向

20、。他们应当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 实施本原则时一般要采取的措施包括:全面考虑所有相关方的需求,做好发展规划,为组织勾画出一个清晰的远景,设定富有挑战性的目标,并实施为达到目标所需的发展战略;在一定范围内给予员工自主权,激发、鼓励并承认员工的贡献,提倡公开和诚恳的交流和沟通,建立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创造并坚持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形成企业的精神和企业文化。,11.1.4 建筑企业质量管理的目的、任务和原则 3. 建筑企业质量管理的原则 (3)全员参与 实施本原则可使全体员工动员起来,积极参与,努力工作,实现承诺,树立起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为实现组织的方针和战略做出贡献。

21、 实施本原则一般要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对员工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教育员工要识别影响他们工作的制约条件;在本职工作中,让员工有一定的自主权,并承担解决问题的责任;把组织的目标分解到职能部门和层次,激励员工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并评价员工的业绩;启发员工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在组织内部提倡自由地分享知识和经验,使先进的知识和经验成为共同的财富。,11.1.4 建筑企业质量管理的目的、任务和原则 3. 建筑企业质量管理的原则 (4)过程方法 实施本原则可对过程的各个要素进行管理和监理,可以通过有效地使用资源,使组织具有降低成本并缩短周期的能力,可制定更富有挑战性的目标和指标,可建立更经济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

22、 实施本原则时一般要采取的措施包括:识别质量管理体系所需要的过程;确定每个过程的关键活动,并明确其职责和义务;确定对过程的运行实施有效监理的准则和方法,实施对过程的监视和测量,并对其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发现改进的机会并采取措施。,11.1.4 建筑企业质量管理的目的、任务和原则 3. 建筑企业质量管理的原则 (5)管理的系统方法 实施本原则可使各过程彼此协调一致,能最好地取得所期望的结果;可增强把注意力集中于关键过程的能力。由于体系、产品或服务和过程处于受控制状态,组织能向重要的相关方提供对组织的有效性和效率的信任。 实施本原则时一般要采取的措施包括:建立一个以过程方法为主体的质量管理体系;明确

23、质量管理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使这些过程相互协调;监视并协调质量管理体系各过程的运行,并规定其运行的方法和程序;通过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测量和评审,采取措施以持续改进体系,提高组织的业绩。,11.1.4 建筑企业质量管理的目的、任务和原则 3. 建筑企业质量管理的原则 (6)持续改进 坚持持续改进,可提高组织对改进机会快速而灵活的反应能力,增强组织的竞争优势;可通过战略和业务规划,把各项改进集中起来,形成更有竞争力的业务计划。 实施本原则时一般要采取的措施包括:使持续改进成为一种制度;对员工提供关于持续改进的方法和工具的培训,使产品或服务、过程和体系的持续改进成为组织内每个员工的目标;为跟踪持续改

24、进规定指导和测量的目标,承认改进的结果。,11.1.4 建筑企业质量管理的目的、任务和原则 3. 建筑企业质量管理的原则 (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实施本原则可增强通过实际来验证过去决策的正确性的能力,可增强对各种意见和决策进行评审、质疑和更改的能力,发扬民主决策的作风,使决策更切合实际。 实施本原则时一般要采取的措施包括:收集与目标有关的数据和信息,并规定收集信息的种类、渠道和职责;通过鉴别,确保数据和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采取各种有效方法,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确保数据和信息能被使用者得到和利用;根据对事实的分析、过去的经验和直觉判断做出决策并采取行动。,11.1.4 建筑企业质量管理的目

25、的、任务和原则 3. 建筑企业质量管理的原则 (8)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实施本原则可增强供需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通过与供方建立合作关系可以降低成本,使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优化,并通过与供方的合作增强对市场变化联合做出灵活和快速反应的能力,创造竞争优势。 实施本原则时一般要采取的措施包括:识别并选择重要供方,考虑眼前和长远的利益;创造一个通畅和公开的沟通渠道,及时解决问题,联合改进活动;与重要供方共享专门技术、信息和资源,激发、鼓励和承认供方的改进及成果,11.2 质量管理常用统计分析方法,11.2.1 质量统计数据 11.2.2 质量控制常用统计分析方法,11.2.1 质量统计数据 1. 质量数据的

26、收集 数据是进行质量控制的基础,是工程项目质量监控的基本出发点。质量统计数据的收集有全数检验和抽样检验,但实际应用中,数据的产生依赖于抽样检验。 (1)抽样检验的目的 抽样检验的目的,就是根据样本的质量特征分析判断已经制造出来全部成品或半成品(包括原材料)的质量是否符合技术标准。,11.2.1 质量统计数据 1. 质量数据的收集 (2)抽样检验的方法 单纯随机法 这种方法是用随机数表、随机数生成器或随机数色子来进行抽样,广泛应用于原材料、购配件的进货检验和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竣工后的检验。 系统抽样 是每隔一定的时间或空间抽取一个样本的方法,其第一个样本是随机的,所以,又称为机械随机抽

27、样法。此方法主要用于工序间的检验。如混凝土的塌落度检验。,11.2.1 质量统计数据 1. 质量数据的收集 (2)抽样检验的方法 二次抽样 又称二次随机抽样,当总体很大时,将总体分为若干批,先从这些批中随机地抽几批,再随机地从抽中的几批中抽取所需的样品。如对批量很大的砖的抽样就可按二次抽样的方法进行。 分层抽样 它是先将批分为若干层,然后从每层中抽取样本的方法,这种方法是为了使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如砂、石、水泥等散料的检验和分层堆放整齐的构配件的检验,都可用这种方法抽取样品。,11.2.1 质量统计数据 1. 质量数据的收集 (3)抽样检验中的两类风险 供方风险:供方风险也称生产者风险,指将

28、合格品判为不合格品,而错误地拒收的概率,用表示。对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均应控制在5%以内。 需方风险:也称消费者风险,指将不合格品判为合格品,而错误地接收的概率,用表示。对主控项目应控制在5%以内,一般项目应控制在10%以内。,11.2.1 质量统计数据 2. 质量样本数据的特征值 (1)均值:样本的均值又称为样本的算术平均值。它表示数据集中的位置。 (2)中位数:先将样本中的数据按大小排列,样本为奇数时,中间的一个数即为中位数;样本为偶数时,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即为中位数。 (3)极值:一个样本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称为极值,第i个样本的最大值用表示;策i个样本的最小值用表示。 (4)极差值:样本中

29、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称为极差,第i个样本的极值用Ri来表示。 它表示数据的分散程度。,11.2.1 质量统计数据 2. 质量样本数据的特征值 (5)标准偏差:总体的标准偏差用表示: 式中:N总体大小;总体均值;样本的标准偏差用S表示: 式中:xi第i个样品的数值;n样本大小。 S也叫标准偏差的无偏估计。它的大小反映了数据的波动情况,即分散程度。,11.2.1 质量统计数据 2. 质量样本数据的特征值 (6)变异系数:变异系数表示数据的相对波动大小,即相对的分散程度,用CV表示 CV (样本) 或CV (总体),11.2.1 质量统计数据 3. 质量数据的特性和质量波动原因分析 (1)质量数据的特

30、性 质量数据具有个体数值的波动性,样本或总体数据的规律性。即在实际质量检测中,个体产品质量特性数值具有互不相同性、随机性。但样本或总体数据呈现出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性。 (2)质量波动原因 质量波动也称质量变异,其影响因素分为偶然性因素和系统性因素两大类。 偶然性因素。偶然性因素又称随机性因素,经常是随机发生的、不可避免的、难以控制和难以消除的因素,或者是在经济上不值得消除的因素。 系统性因素。系统性因素是可控制的、易消除的因素。这类因素不经常发生,但对工程质量的影响较大。质量的波动属于非正常波动,即非正常变异。,11.2.2 质量控制常用统计分析方法 1.分层法(分类法,分组法) 解释:是将收

31、集来的数据,按不同情况和不同条件分组,每组叫作一层。所以,分层法又称为分类法或分组法。 分层的方法: (1)按班次、日期分类; (2)按操作者、操作方法、检测方法分类; (3)可按设备型号、施工方法分类; (4)按使用的材料规格、型号、供料单位分类等。 举例:某批钢筋的焊接由三个师傅操作,而焊条是两个厂家提供的产品,对钢筋焊接质量调查了50个焊接点,其中不合格的19个,不合格率为38%。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用分层法分析质量问题的原因。,11.2.2 质量控制常用统计分析方法 1.分层法(分类法,分组法) A.按操作者分类:,11.2.2 质量控制常用统计分析方法 1.分层法(分类法,分组法)

32、B.按供应焊条工厂分层:,11.2.2 质量控制常用统计分析方法 1.分层法(分类法,分组法) C.综合分层分析焊接质量 :,11.2.2 质量控制常用统计分析方法 1.分层法(分类法,分组法) 结论: (1)按操作者分层,焊接质量最好的B师傅。 (2)按供应焊条的厂家分层:发现不论是采用甲厂还是乙厂的焊条,不合格率都很高而且相差不多。 (3)综合分层:将操作者与供应焊条的厂家接合起来分层,在使用甲厂的焊条时,应使用B师傅的操作方法为好;在使用乙厂的焊条时,应采用A师傅的操作方法为好,这样会使合格率大大提高。,11.2.2 质量控制常用统计分析方法 2.调查表法(调查分析法,检查表法) 解释:

33、调查表法又称调查分析法、检查表法,是收集和整理数据用的统计表,利用这些统计表对数据进行整理,并可粗略地进行原因分析。 分类:(1)工序分布检查表;(2)缺陷位置检查表;(3)不良项目检查表;(4)不良原因检查表等。,11.2.2 质量控制常用统计分析方法 2.调查表法(调查分析法,检查表法) 举例:混凝土预制板不合格项目调查表,11.2.2 质量控制常用统计分析方法 3.排列图法(主次因素分析图,巴雷特图) 解释:排列图法又叫主次因素分析图或巴雷特图,是用来寻找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的一种有效工具。 构成:排列图由两个纵坐标,一个横坐标,若干个直方形和一条曲线组成。 左边的纵坐标频数;右边的纵

34、坐标频率;横坐标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若干个直方形质量影响因素的项目;直方形的高度影响因素的大小程度,按大小由左向右排列。曲线各影响因素出现的累计频率百分数,这条曲线叫巴雷特曲线。 判断:影响因素分为三类,累计频率在080范围的因素A类因素,是主要因素,以便集中力量加以重点解决;在8090范围内的因素为B类因素,是次要因素;在90100范围内的因素为C类因素,是一般因素。,11.2.2 质量控制常用统计分析方法 3.排列图法(主次因素分析图,巴雷特图),一般形式排列图,11.2.2 质量控制常用统计分析方法 3.排列图法(主次因素分析图,巴雷特图) 举例:某工程施工监理中,监理工程师对承建商在施

35、工现场制作的水泥预制板进行质量检查,抽查了500块,发现其中存在如下表所示的质量问题。问题:产品的主要质量问题是什么? 预 制 板 质 量 问 题,11.2.2 质量控制常用统计分析方法 3.排列图法(主次因素分析图,巴雷特图) 做图步骤: (1)根据各个项目的频数大小,排序,算出各个项目的累计频率,做排列表。 (2)绘制排列图。 (3)排列图的观察和分析。 (4)分析。 本题中有排列图可见:主要的质量问题是蜂窝麻面和局部露筋,次要问题是强度不足,一般问题是横向和纵向裂缝。,11.2.2 质量控制常用统计分析方法 3.排列图法(主次因素分析图,巴雷特图) 预制板质量问题排列表:,11.2.2

36、质量控制常用统计分析方法 3.排列图法(主次因素分析图,巴雷特图),预制板质量问题排列图,11.2.2 质量控制常用统计分析方法 3.排列图法(主次因素分析图,巴雷特图) 注意事项: (1)排列图的横轴上一个质量问题或影响因素占一个区间,不是一个点。以各因素所占区间为底,该因素频数为高,做矩形,所以排列图中各个矩形高度应该是逐次降低的。 (2)为避免横轴过长,将肯定不是主要和次要因素的项目可以合并为“其他”项, “其他”项放在横轴最后。 “其他”项总的频数可能比前一个因素的高度高。 (3)以各因素累计频率和该因素对应矩形的右边的交点作为该因素的累计频率的点,连接各个累计频率的点得到巴氏曲线。

37、(4)左右两个纵轴可以是相关的,也可以是不相关的。相关的情况下总频数的点与累计频率100%的点应该是平齐的。,11.2.2 质量控制常用统计分析方法 4.因果分析图法(特性要因图,树枝图,鱼刺图,鱼骨图) 解释:又称特性要因图,用来寻找质量问题产生原因的有效工具。 作法:首先明确质量特性结果,绘出质量特性的主干线。也就是明确制作什么质量的因果图,把它写在右边,从左向右画上带箭头的框线。然后分析确定可以影响质量特性的大原因(大枝),一般有人、机械、材料、方法和环境五个方面。再进一步分析确定影响质量的中、小和更小原因,即画出中小细枝。 注意事项: (1)找准质量特性结果,以便查找原因。 (2)广泛

38、正确征求意见,特别是现场有实践经验人员的意见,并集中有关人员,共同分析,确定主要原因。 (3)分析原因要深人细致,从大到小,从粗到细,抓住真正的原因。 (4)分清因果,因果不能颠倒,箭头指向结果,箭杆或箭尾所在为原因。,11.2.2 质量控制常用统计分析方法 4.因果分析图法(特性要因图,树枝图,鱼刺图,鱼骨图),混凝土强度不足因果分析图,11.2.2 质量控制常用统计分析方法 5.相关图法(散点图法) 解释:它是将两个变量(两个质量特性)间的相互关系用一个直角坐标表示出来,从相关图中点子的分布状况就可以看出两个质量特性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关系的密切程度。 分类: (1)正相关:因素X增加,结果

39、Y也明显增加,如图 (a)。 (2)弱正相关:因素X增加,结果Y略有增加,如图 (b)。 (3)不相关:因素X与结果Y没有关系,如图 (c)。 (4)弱负相关:因素X增加,结果Y略有减小,如图 (d)。 (5)负相关:因素X增加,结果Y明显减小,如图 (e)。 (6)非线性相关:因素X增加到某一范围时,结果Y也增加,但超过一定范围后Y反而减小,如图 (f)。,11.2.2 质量控制常用统计分析方法 5.相关图法(散点图法),相关图基本类型,11.2.2 质量控制常用统计分析方法 6.直方图法(质量分布图) 解释:直方图又称为质量分布图,利用直方图可分析产品质量的波动情况,了解产品质量特征的分布

40、规律,以及判断生产过程是否正常的有效方法。直方图还可用来估计工序不合格品率的高低、制订质量标准、确定公差范围、评价施工管理水平等。 直方图分析: (1)分布状态的分析。对直方图分布状态进行分析,可判断生产过程是否正常,常见的直方图分析如下:,11.2.2 质量控制常用统计分析方法 6.直方图法(质量分布图) (1)正态分布,见图(a)。说明生产过程正常、质量稳定。 (2)偏态分布,见图(b)、(c)。由于技术或习惯上原因,或由于上(下)限控制过严造成的。 (3)锯齿分布,见图(d)。由于组数或组距不当,或测试所用方法和读数有问题所致。 (4)孤岛分布,见图(e)。由于原材料变化如少量材料不合格

41、,或工人临时替班所致。 (5)陡壁分布,见图(f)。往往是剔除不合格品、等外品或超差返修后造成的。 (6)双蜂分布,见图(g)。把两种不同方法、设备生产的产品数据混淆在一起所致。 (7)平峰分布,见图(h)。生产过程中有缓慢变化的因素起主导作用的结果。,11.2.2 质量控制常用统计分析方法 6.直方图法(质量分布图),常见直方图分析,11.2.2 质量控制常用统计分析方法 6.直方图法(质量分布图) 直方图分析: 实际分布与标准分布的比较。将正常型直方图与质量标准进行比较,判断实际施工能力。如图所示,T表示质量标准要求的界限,B代表实际质量特性值分布范围。比较结果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

42、B在T中间,两边各有一定余地,这是理想的情况,如图 (a)。 (2)B虽在T之内,但偏向一边,有超差的可能,需要采取纠偏措施,如图(b)。 (3)B与T相重合,实际分布太宽,易超差,要减少数据的分散,如图(c)。 (4)B过分小于T,说明加工过于精确,不经济,如图(d)。 (5)由于B过分偏离T的中心,造成很多废品,需要调整,如图(e)。 (6)实际分布范围B过大,产生大量废品,说明不能满足技术要求,如图(f)。,11.2.2 质量控制常用统计分析方法 6.直方图法(质量分布图),实际质量分布与标准质量分布比较,11.2.2 质量控制常用统计分析方法 7.控制图法(管理图法) 解释:它可动态地

43、反映质量特性随时间的变化,可以动态掌握质量状态,判断其生产过程的稳定性,从而实现其对工序质量的动态控制。 基本形式:纵坐标为质量特性值,横坐标为子样编号或取样时间。图中有三条线,中间的一条细实线为中心线,是数据的均值,用CL表示,上下两条虚线为上控制界限UCL和下控制界限LCL。在生产过程中,按时间抽取子样,测量其特征值,将其统计量作为一个点画在控制图上,然后连接各点成为一条折线,即表示质量波动情况。,11.2.2 质量控制常用统计分析方法 7.控制图法(管理图法) 控制图分类: 计量值控制图和计数值控制图。 (1)计量值控制图:平均值极差值控制图;中位数极差值控制图等。 (2)计数值控制图:

44、不良品数控制图;不良品率控制图;样本缺陷数控制图;单位产品缺陷数控制图等。 控制图的观察分析: (1)控制图的点子应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A.点子没有跳出控制界限。 B.点子随机排列且没有缺陷。 我们就认为生产过程基本上处于控制状态,即生产正常。,11.2.2 质量控制常用统计分析方法 7.控制图法(管理图法) 点子在控制界限内排列有缺陷,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点子连续在中心线一侧出现7个以上,如图(a)。 (2)连续7个以上点子上升或下降,如图(b)。 (3)点子在中心线一侧多次出现。如连续11个点中至少有10个点在同一侧,如图(c);或连续14点中至少有12点、或连续17点中至少有14点

45、、或连续20点中至少有16点出现在同一侧。 (4)点子接近控制界限。如连续3个点中至少有2点在中心线上或下二倍标准偏差横线以外出现,如图(d);或连续7点中至少有3点、或连续10点中至少有4点在该横线外出现。 (5)点子出现周期性波动,如图(e)。,11.2.2 质量控制常用统计分析方法 7.控制图法(管理图法) 控制图的观察分析,11.2.2 质量控制常用统计分析方法 7.控制图法(管理图法) 控制图的观察分析: (2)下列几种情况也应引起重视: A.数据点出现上、下循环移动的情形。可能是季节性的环境影响,操作人员的轮换或操作人员的疲劳造成的。 B.数据点出现朝单一方向变化的趋势。其原因可能

46、是工具磨损,设备未按期进行检验,或原材料的均匀性变质。 C.连续若干点集中出现在某些不同的数值上。其原因可能是工具磨损,设备未按期进行检验。 D.太多的数据点接近中心线。若连续13点以上落在中心线o的带型区域内,此为小概率事件,该情况也应判为异常。出现的原因可能是控制图使用太久没有加以修改而失去了控制作用,或者数据不真实。,11.3 建筑企业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11.3.1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概况 11.3.2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概况 11.3.3 OHSMS18000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概况 11.3.4 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11.3.1 ISO9000质量管理

47、体系标准概况 国际化标准组织(ISO)于1987年发布了ISO9000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系列标准,2000年对该标准进行了第二次修订(第一次是在1994年),发布了2000版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2000版标准采用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模型,取代了1994版标准20个质量要素的结构,强调质量管理体系过程内在的统一联系,强化了建立和实施体系中的系统性思想。 2000版标准更加突出地体现了现代科学管理的理念,该标准提出了“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和“十二项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其内容大多涉及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决策科学、统计技术等现代科学管理的理念,为深化质量管理理论,引导各类组织

48、建立、实施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提供了科学依据。2000版标准更加强调了顾客满意及监视和测量的重要性,促进了质量管理原则在各类组织中的应用,满足了使用者对标准应更加通俗易懂的要求,降低了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系统的强制性,使文件的灵活性和适用性得到加强。,11.3.1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概况 1. 实施ISO9000系列标准的意义 从国内、国际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企业认真贯彻实施ISO9000系列标准,有着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企业质量管理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和走上法制的轨道 (2)有利于满足用户对质量的要求,取得用户的信任,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求得质量效益 (

49、3)有利于提高建筑市场的竞争能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市场占有率,11.3.1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概况 2. ISO9000系列标准的文件结构 ISO9000系列标准文件结构 表11- 10,11.3.1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概况 2. ISO9000系列标准的文件结构 ISO9000系列标准文件结构 表11- 10,11.3.2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概况 近代工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过度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忽略环境的重要性,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全球气候反常、臭氧层耗竭、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的重要因

50、素。各国政府非常重视环境问题,纷纷制订环境标准,各项标准日趋严格,出口商品因不符合标准而蒙受巨大经济损失。环境问题已成为绿色贸易壁垒,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必须关注的问题。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汲取世界发达国家多年环境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并颁布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ISO14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环境管理体系国际标准。ISO14000认证已经成为打破国际绿色壁垒、进入欧美市场的准入证,通过ISO14000认证的企业可以节能降耗、优化成本、满足政府法律要求,改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竞争力。,11.3.2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概况 1. 企业实施ISO14000

51、系列标准的意义 ISO14001标准由环境方针、策划、实施与运行、检查和纠正、管理评审等5个部分的17个要素构成。各要素之间有机结合,紧密联系,形成PDCA循环的管理体系,并确保组织的环境行为持续改进。 (1)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 (2)有利于提高人们的遵法、守法意识,促进环境法规的贯彻实施 (3)促进组织提高建立自律机制,制定并实施以预防为主、从源头抓起、全过程控制的管理措施 (4)ISO14000系列标准对环境污染和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同时并重,从而能有力促进组织对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 (5)ISO14000系列标准意在保护环境 ,有利于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统

52、一,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6)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由消耗高、浪费大、效率低、效益差的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11.3.2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概况 2. ISO14000系列标准的分类 (1) ISO14000系列标准按性质分类 基础标准术语标准; 基本标准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原理、应用指南; 支持技术类标准(工具)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环境行为评价和生命周期评估。 (2) 按功能分类 ISO14000系列标准按功能分为: 评价组织:包括环境管理体系、环境行为评价和环境评审; 评价产品:包括生命周期评估、环境标志和产品标准中的环境指标。,11.3.2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

53、标准概况 3. 目前已颁布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目前已颁布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表11-11,11.3.2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概况 3. 目前已颁布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目前已颁布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表11-11,11.3.2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概况 3. 目前已颁布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目前已颁布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表11-11,11.3.2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概况 4. ISO14000与ISO9000的异同 (1)共同点 两套标准都是ISO组织制订的针对管理方面的标准,都是国际贸易中消除贸易壁垒的有效手段。 两套标准的要素有相同或相似之处。 (见表11-

54、12) (2)不同点 两套标准最大的区别在于承诺的对象不同。 两套标准最大的区别在于承诺的内容也不同。 对审核人员的资格要求不同,ISO14000标准涉及的是环境问题,面对的是如何按照本国的环境法规、标准等要求保护生态环境、防治和处理污染环境问题,故环境管理体系对组织有目标、指标的要求。因此,从事ISO14000认证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环境知识和环境管理经验,否则,难以对现场存在的环境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11.3.2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概况 4. ISO14000与ISO9000的异同 ISO14000与ISO9000要素对比表 表11-12,11.3.3 OHSMS180

55、00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概况 1999年英国标准协会(BSI)等13个国家的相关组织提出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Occupational Healh and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s,OHSMS18001)标准。 OHSMS18001标准承秉了ISO14001标准成功的思维及管理(PDCA)模式,且由于职业健康与安全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的密切联系和共同之处,其标准条款及相应要求也具备许多共同特点。 为了有效推动我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工作,提高企业职业安全卫生管理水平,降低安全卫生风险因素及相关费用,降低生产成本,并使企业管理模式符合国际通行的惯例,促进国际贸易及提高我国企

56、业的综合形象以此加强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我国已经开始全面推广实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工作。,11.3.3 OHSMS18000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概况 1. 实施OHSMS180000标准的意义 (1)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使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由被动行为变为主动行为 (3)促进我国建筑企业职业安全卫生管理标准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消除贸易壁垒 (4)有利于提高全员安全意识 2. 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特征 (1)系统性。 (2)先进性。 (3)动态性。 (4)预防性。 (5)全员性和全过程控制。,11.3.4 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 1. 三大标准体系的异同 (1)不同之处

57、目的、对象和适用范围不完全相同 ISO9000标准是指导组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对影响质量的过程和要素控制,旨在增强顾客满意度;ISO14000标准是用于组织建立环境管理体系,规范组织的环境管理,通过体系运行和持续改进,达到改善环境绩效,是社会及众多相关方满意;OHSMS18000标准是知道组织建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通过体系运行和持续改进,达到改善组织企业安全卫生绩效,满足员工及组织内相关方的要求。 要素名称虽然相同或相近,但内容差别较大 例如三大标准体系中都有“方针”、“目标”要素,虽然目标管理都要求在“组织的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建立并形成文件,但质量目标、环境目标和职业安全卫生目标的内

58、容却不同。,11.3.4 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 1. 三大标准体系的异同 满足不同相关方的要求 ISO9000标准的目的是满足顾客要求,落脚点是产品,强制性要求较少,只有提高产品质量,才能达到顾客满意。 ISO14000标准的目的是满足社会等众多相关方的要求,落脚点是生产过程,强制性要求叫多,企业在多有生产过程中,只有减少污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才能增强其对社会的责任感,提高企业的社会信誉度。 OHSMS18000标准的目的是满足员工及组织内部相关方的要求,落脚点是所有的生产活动,强制性要求叫多,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其目的是提高员工满意度,为员工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这样有利于调动全体

59、员工的积极性,为企业创造价值。,11.3.4 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 1. 三大标准体系的异同 这三个方面的优先顺序是先解决企业生存或者说企业吃饭问题,必须有市场,有顾客企业才能生存,第二步是解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即员工和社会环境的问题。其关系如图11-15所示。,11.3.4 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 1. 三大标准体系的异同 各个管理体系都有其区别于其他体系的专用性要素,如图11-16 所示。,11.3.4 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 1. 三大标准体系的异同 (2)共同点 三大标准体系的核心内容 三大标准体系的核心内容都是根据管理学原理,为组织建立了一个动态循环的管理过程框架,以持续改进的思想

60、指导组织系统地实现其既定目标,如图11-17所示。 三大标准体系的基本结构十分接近 三大标准体系在结构章节上尽管不是一一对应的,但其基本结构是一致的。如表11-13所示。,11.3.4 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 1. 三大标准体系的异同 (2)共同点,11.3.4 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 1. 三大标准体系的异同 (2)共同点 三大标准体系结构比较 表11-13,11.3.4 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 1. 三大标准体系的异同 (2)共同点 三大标准体系的管理性内容要求相同 管理性内容共同的部分包括: a.组织结构和职责;b.方针目标;c.培训、意识和能力; d.交流与沟通;e.资源管理;f.法律法规要

61、求; g.文件控制;h.记录控制;i.实施与运行j.监视和测量; k.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l.内部审核;m.管理评审,11.3.4 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 1. 三大标准体系的异同 (2)共同点 三大标准体系对管理体系建立的原则和实施的方法要求一致 a.都是自愿采用的管理型标准。 b.都要求采用系统的方法,通过实施完善的管理体系,在组织内建立起一个完整、有效的文件化管理体系。 c.都通过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与改进,采用过程的方法,对组织的活动过程进行控制和优化,实现方针、承诺,并达到预期的目的。 d.都按PDCA的循环思想,通过识别影响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卫生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制订计划和管理方案

62、,实施运行控制,并采取必要的监视和测量,发现问题,实施改进,实现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11.3.4 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 2. 全面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 (1)全面一体化管理(Total Integrated Management,TIM)的概念 全面一体化是指组织在所有领域内以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卫生为核心,以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理论为基础,依据国际管理性标准框架,融合其他管理要求,优化整合协调一致管理,其目的在于让顾客满意及员工、相关方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其中: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现代的质量管理。他包括质量文化、质量方针、质量目

63、标、质量体系、质量改进、质量策划、质量成本和质量审核8个组成部分。,11.3.4 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 2. 全面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 国际管理性标准框架有3层含义: a.要同时满足ISO9000、ISO14000、OHSMS18000标准各自管理体系的需求和适用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b.管理体系要容纳并结合组织是要求,核心思想是坚持持续改进,提高组织绩效; c.管理体系均以体系文件为载体,从方针目标、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性文件及记录5个层次予以表述和证实。 所有领域是指一个组织中的所有部门和产品、过程及活动所涉及的范围,包括组织所有层次和不同系统都融合在一个有机体之内,统一策划及设计,

64、统一运作,统一形成自我完善的一体化管理体系。,11.3.4 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 2. 全面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 (2)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含义 一体化管理体系是指在一体化管理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建立方针及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体系。有人将其分为:狭义的一体化管理体系和广义的一体化管理体系两种。 狭义的一体化管理体系,又称为“三标一体化管理体系”。它是组织依据三大标准体系建立的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卫生的一体化管理体系,其目的是满足顾客、社会、员工及组织的相关方要求,用于第二方评价认定或第三方审核认证注册,这是对组织管理体系的最基本要求。 广义的一体化管理,亦称全面一体化管理体系。它是在狭义一体化管理

65、体系基础上的发展,其目的在于组织业绩(绩效)改进,最求卓越,满足顾客、社会、员工及组织相关方的期望。全面一体化管理体系是对组织一体化管理的较高要求。,11.3.4 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 2. 全面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 (3)建立全面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意义 简化工作程序。 避免交叉重叠。 明确管理职责。 精简程序文件。 理顺管理接口。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工作效率。,11.3.4 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 3. 建立一体化管理体系需要注意的问题 (1)一体化管理体系策划和设计的若干统一点 统一3个定位供应链及相关方、产品及相关方活动、部门及其区域; 统一4种要求顾客、社会、员工及相关方、法律法规及其他; 统一5项确定目标、过程、准则、能力、资源; 统一3种关键过程识别确定、环境评价判定、危害识别评价。 (2)建立一体化管理体系需要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 正确处理好一体化体系与“自在”管理体系的关系 任何组织在客观上都存在着质量、环境、职业暗区卫生的“自在”管理体系,而这个体系是不完整、不规范的。按照三大标准体系建立的一体化管理体系,不是对原有“自在”管理体系的全盘否定,而是依据3个标准加以改进,使之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11.3.4 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建立 3. 建立一体化管理体系需要注意的问题 正确处理好一体化管理体系与企业标准化管理的关系 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是企业标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