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畏同源试证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65138868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39.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鬼畏同源试证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鬼畏同源试证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鬼畏同源试证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鬼畏同源试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鬼畏同源试证(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鬼”、“畏”同源试证(首发)曹银晶北京大学中文系一、引言同源词的研究是汉语历史词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凡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字,叫做同源字”,“同源字,常常以某一概念为中心,而以语音的细微差别(或同音),表示相近或相关的几个概念。” 参看王力同源字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3页。蒋绍愚先生也指出过,同源词是“同一语原的词,这些词的读音相同或相近,词义相同或相关。”参看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商务印书馆,2005年,172页。 蒋礼鸿先生对王先生所用的同源字一名有所批评,说:“讲训诂,探求语源,如若不严格区分词和字的概念,就会在实践上产生若干难于解释的麻烦,或

2、自陷于矛盾。” 参看王蕴智同源字、同源词说辨,载古汉语研究,1993年 第2期,29页。(原注:蒋礼鸿读后记,载怀任斋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王蕴智先生在同意蒋礼鸿先生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给同源词和同源字这两个概念下定义,说:“凡语音相同相近,具有同一语义来源的词叫同源词”,“凡读音相同或相近,具有同一形体来源的字叫同源字。” 参看王蕴智同源字、同源词说辨,载古汉语研究,1993年 第2期,29页。 本文同意王蕴智先生的定义,认为“鬼”、“畏”二字当为同源字。下面试图证明此二字的同源关系。为了说解方便,先从“鬼”字的本义谈起。二、关于“鬼”字本义对“鬼”字造字本义,有两种不同看法

3、:第一种看法认为是人死后之灵魂。这一说法,传世文献多有论述。如说文鬼部:“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头。”玉篇鬼部:“天曰神,地曰祗,人曰鬼。”正字通鬼部:“鬼,人死魂魄为鬼。”吕氏春秋顺民:“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高诱注:“天神曰神,人神曰鬼。”礼记祭法:“人死曰鬼。”近人李孝定先生也主此说。他说:“鬼字古文作,当是全体象形,鬼神之为物,虽曰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然人死为鬼,盖先民既有之观念,其制字也,遂仿人字为之,人字古作,其上圆者颅也,鬼字仿人,又必欲有以别之,则惟变异其头部之形状,于是就字而变化之,遂作耳,非谓先民果见鬼之作此形也。” 参见张世超等着金文形义通解中文出版社,1996年,2

4、295页。第二种看法则认为是类人之怪兽。论衡订鬼:“鬼者,物也,与人无异。天地之间有鬼之物,常在四边之外,往来中国,与人杂,则凶恶之类也。故人病且死者乃见之。天地生物也,有人如鸟兽,及其生凶物,亦有似人象鸟兽者,或谓之鬼,或谓之凶,或谓之魅,或谓之魑,皆生存实有,非虚无象类之也。” 转引自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载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188页。 章太炎先生认为说文训“鬼头”的“”本“兽头之通称”,“鬼疑亦是怪兽”, 参看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360页。“鬼宜即夔”。 章炳麟先生此说见于小学答问“夔神魖也”条。他说:“古言鬼者,其初非死人神灵之称。鬼宜即夔。说

5、文言鬼头为甶,禺头与鬼头同。禺是母猴,何由象鬼,且鬼头何因可见,明鬼即是夔。魖为秏鬼,亦是兽属,非神灵也。韦昭说夔为山缫,后世变作山魈,魈亦兽属,非神灵。故鬼即夔字,引申为死人灵魂之称。然古文鬼作,从古文示,则鬼神之字或当别作耳。”章炳麟又在文始阴声对不甲初文甶下云:“说文,甶,鬼头也,象形。广韵作敷勿切,声与鬽近。鬽,老精物也。然禺及中猛兽头悉作甶,疑本兽头之通名。鬼疑亦是怪兽。甶声入喉,即孳乳为鬼,鬼夔同音,当本一物,夔即魖也。(古怪兽与人鬼不甚分别,故离鬽蝄蜽,则鬼神禽兽通言之矣。)鬼又孳乳为畏,恶也,鬼头而虎爪,可畏也,为傀,伟也,变易为怪,异也,为,大也,近转脂为伟,奇也。鬼又转脂孳

6、乳为魕,鬼俗也。”(转引自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载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188-9页。) 沈兼士先生认为“鬼”本是个似“禺”之动物,“禺为人形之兽之通名”。 参看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190-1页。 “禺”,说文甶部:“母猴属,头似鬼。”尔雅释兽就有属于“禺属” 尔雅释兽此“禺属”就作“寓属”。但在周礼注疏引尔雅皆写作“禺属”。“寓”,从禺声。“寓”、“禺”上古可以通用。 之动物,如甝、虪、貀、鼳、貔等,这些动物要么身长,要么没有前足,都有异乎寻常的形状特征。 对沈兼士先生的文章前人已有很好的评价。如郭沫若评价“新颖翔实,可为定论”。陈寅恪读

7、后复函说“欢喜敬佩之至”,并道出了流传至今的名言:“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接着推许道:“中国近日著作能适合此定义者以寅恪所见,惟公此文足以当之无愧也。”(转引自宋亦箫鬼方种族考,载晋阳学刊2008年第4期,31页。)对人死后之灵魂这一意思,章、沈二位先生都认为“鬼”之引申义。章太炎先生说:“鬼即夔字,引申为死人灵魂之称。” 同注7。 沈兼士先生说:“鬼与禺同为类人异兽之称”,“由实物之名借以形容人死后所想象之灵魂”,“由具体的鬼,引申为抽象的畏,及其他奇伟谲怪诸形容词”。 他在文章结尾归纳出其引申关系,说:鬼字由A:“禺属之兽”之本义,如鬼、夔、魌、魕;引申为B:

8、异种之人,如鬼方、媿(隗)等;C:偶相之名,如傀儡(魁);D:鬼神之义,如鬼();E:奇伟之形,如畸鬼(倚魁)、傀、傀伟(魁梧)、嵬(隗、巍)、崔嵬(陮隗、畏垒)、瘣()、魁;F:畏惧之情,如畏、愧(媿)、威、惧;G:诡黠之性,如鬼、诡、恢诡、诡(诡随)、谲、怪、黠、儇、慧。参看沈兼士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载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199-201页。笔者同意沈兼士先生的观点,认为“鬼”引申为表示奇伟谲怪的诸如形容词和抽象的“畏”。沈先生说:“鬼本为禺属之兽,猕猴猩猩,性灵敏,善效人动作,故其后用为凡便捷之称。盖自其形状之奇特引申之,则为傀,为伟。” 参看沈兼士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载

9、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196页。 他举“傀”云:“说文,伟也,亦借魁为之。说文,魁,羹枓也,广雅,大也。大戴礼官人篇,畸鬼者不仁,按畸鬼即荀子修身篇之倚魁,杨注,倚,奇也,魁,大也,谓偏僻狂怪。傀伟、魁梧并其连语也。”其说甚确。从“鬼”的一些字确实含有奇伟谲怪的意思。本文认为从其形状之奇特引申为“傀”、“隗”、“磈”、“魁”、“巍”。“傀”,广韵灰韵:“大貌。”庄子列御寇:“达生之情者傀,达于知者肖。”郭象注:“傀然,大恬解之貌也。”;“隗”,说文阜部:“陮隗也。”玉篇阜部:“高也。”;“磈”,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陵别岛,崴磈瘣嵔。”张守节正义:“皆高峻貌。”;“魁”,广雅释诂

10、一:“大也。”吕氏春秋劝学:“不急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常有也。”高诱注:“魁大之士,名德之人。”;“巍”,说文嵬部:“高也。”史记晋世家:“万,盈数也;魏,大名也。”裴骃集解引服虔曰:“魏喻巍。巍,高大也。”可见,从“鬼”的“傀”、“隗”、“磈”、“魁”、“巍”等字皆隐含着“高大”义, 蒋绍愚先生曾经提出“隐含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这个概念。一个词一般“反映事物的非本质属性。如水,它是无味的,流动的,凉的。”这些属性是它的隐含意义。“隐含意义如果经常被使用,也会发展成一个新的词或义位。如飞的隐含意义是迅速,到后来由这个隐含意义发展出一个副词飞,如飞跑、飞快等。”参

11、看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商务印书馆,2005年,35-6页。 这些事实足以证明沈兼士先生的意见值得我们参考。三、“鬼”、“畏”二字的关系上边说过,同源字是音义相同或相近的、具有同一形体来源的字。这些同源字从意义上看有引申关系。蒋绍愚先生曾经举例说过,当“长短”讲的“长”会影响到“张、胀、帐、韔、涨”等字的词义引申。这种由相同词根派生,也由引申关系而形成的,都是同一语源,就是同源字。 蒋绍愚先生说:“长(长短)、长(生长)、张、胀、帐、韔、涨、掌、丈,是一组同源词。”他说:“长(长短)和长(生长)虽然写作一个汉字,但读音和意义都不同,是两个词。可是这两个词是同源词。它们语音上由联系:上古都是阳部

12、,声母一为定母,一为端母。意义也相关:生长的结果就变长。张的本义是施弓弦(见说文),施弓弦要把弓弦拉长,所以意义和长有关。引申为张挂。张挂起来的帷幕叫帐,张挂于弓外的套子叫韔。水满叫涨,肚子涨满叫胀。掌是手掌。说文:掌,手中也。朱骏声曰:张之为掌,卷之为拳。丈为年长者。大戴礼记本命:丈者,长也。从语音上看,这些词上古都是阳部,长(长短)、丈是定母,韔是透母,掌是章母,其余都是端母,语音也是相近的。所以,这一组词尽管从字形上看有的是一个字,有的同一声旁,有的不同字形,但它们都是同源词。”参看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商务印书馆,2005年,172-3页。 下面从字形、字音、字义三个方面着手,试证“鬼

13、”、“畏”二字之间的同源关系。首先,从字形方面看,“鬼”甲骨文作、等形, 姚孝遂主编殷墟甲骨刻辞类纂中华书局,1989年, 316、318、322页。形增从示,为鬼神义之专字,战国时期仍然使用此形。 金文作(鬼壶)(陈簋)等形; 容更主编金文编中华书局,1985年, 653页。其形似人形而头部殊异于一般表示人形的(天)、(元)、(子)诸形之头象。“畏”字甲骨文作等形,金文作(盂鼎) (王孙钟)等形,从“鬼”从“卜”(或从“攴”)。梁伯戈:“畏方”的“畏”作“”,是从“攴”;毛公鼎:“旻天疾畏”的“畏”形就从“卜”。从字形上看“畏”确实是从“鬼”形。 战国文字里,“鬼神”的“鬼”字,多从“示”作

14、(上博(四)柬大王泊旱6号简)、(上博(五)鬼神之明1号简)等形;“畏” 字上乘甲骨、金文作(郭店五行36号简,“严而畏之”的“畏”)、(上博(六)用曰15号简,“名则可畏”的“畏”),多从“止”,只不过其“卜”类东西讹变为从“止”而已。其次,从字音方面看,“鬼”与“畏”也有着密切的关系。“鬼”字,见母微部;“畏”字,影母微部。影母属喉音,见母属牙音,喉牙声转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所谓喉牙声转,就是喉音影、晓、匣和牙音(即今之舌根音)见、溪、群、疑之间的互转。由于它们发音部位靠近,关系极为密切,因而常常互谐。 参看朱声琦从汉字的谐声系统看喉牙声转兼评“上古音晓匣归见溪群”说,载南京师大学报,199

15、8年第二期。 对于影见二母上古通用,已有学者举过不少例子。如董同和先生举了影母的“肙”和见母的“绢”上古通用。 参看董同和上古音韵表稿,(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44年,38页。此例由我同学刘莉提供。 朱声琦先生也曾举大量谐声材料证明影、见两母古通之例。如:从“甲”得声的“鸭”、“押”、“闸”属影母,“胛”、“钾”属见母;从“圭”得声的“蛙”、“娃”、“洼”属影母,“挂”、“卦”、“桂”、“街”属见母;从“景”得声的“影”属影母,“景”属见母等。 参看朱声琦从汉字的谐声系统看喉牙声转兼评“上古音晓匣归见溪群”说,载南京师大学报,1998年第二期。 可见,影母微部的“畏”字和见母微部的

16、“鬼”字,音近可通是没有问题的。再次,从字义方面看,“鬼”、“畏” 说文甶部:“畏,恶也。从甶虎省。鬼头而虎爪,可畏也。”说文对字形本义的解释,有的时候是不可靠的。它对“畏”字本义的解释就是属此。二字确实有同源关系。上面说过,沈兼士先生认为“畏”是从“鬼”引申出来的。本文同意此意见,认为当畏惧讲的“畏”是从“鬼”分化出来的一个字。裘锡圭先生曾经指出,某一个母字可以通过加注意符分化出新字来表示引申义,如“解”与“懈”、“ 奉”与“俸”等。 裘锡圭先生讲文字的分化时说:“分散多义字职务的主要方法,是把一个字分化成两个或几个字,使原来由一个字承担的职务,由两个或几个字来分担。我们把用来分担职务的新造

17、字称为分化字,把分化字所从出的字称为母字”,“具体地说,文字分化的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A,异体字分工。B,造跟母字仅有笔画上的细微差别的分化字。C,通过加注或改换偏旁造分化字。D,造跟母字载字形上没有联系的分化字。”其中C还可以分为“加注意符”、“改换意符”、“加注或改换音符”三种情况。“加注意符”的情况还可以细分为“通过加注意符分化出一个字来表示它们的本义(如:它与蛇、莫与暮、止与趾等)”、“通过加注意符分化出新字来表示引申义(如:解与懈、奉与俸等)”、“通过加注意符分化出新字来表示假借义(如:养与氧、说与悦等)”三种。参看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223-236页。“鬼

18、”、“畏”的关系就属此类,即母字“鬼”字通过加注意符“卜”等造出分化字“畏”来表示其引申义。上边说过,“畏”字从“鬼”从“卜”(或从“攴”),表示“象鬼执仗之形,可畏之象”之义。 参看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4年,292页。 此字在古文献经常当畏惧讲。如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不畏寇盗。”诗大雅烝民:“不侮矜寡,不畏彊禦。”韩诗外传卷九:“吾聞忠不畔上,勇不畏死。”此“畏”字出土文献里或从“心”作(陳簋蓋,“畏忌”的“畏”)、(郭店老子丙1號簡,“其次畏之”的“畏”)等,疑是专为畏惧义造的另外一个分化字。可见,从字义上看,“鬼”、“畏”确实有引申关系,而有引申关系

19、的两个字为同源字是没有问题的。 “鬼”、“畏”二字在古文字材料里或可通用。如沈先生认为甲骨文所见的“贞亚多鬼梦,亡疾”的“鬼梦”应从郭沫若先生意见,释为“畏梦”,即周礼所见之“惧梦”。(参看沈兼士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载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198-201页。)丁山、郑宁先生从之。(丁山先生在其释梦一文中认为这里的“鬼梦”应释为“畏梦”。郑宁先生认为“多鬼梦”之“鬼”应该读为“畏”,是假借用法。参看郑宁释“鬼”,载晋中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战国文字也有“畏”用作“鬼”的情况。如上博(三)亘先的“畏生畏”的“畏”各作、,皆从“鬼”形。)本文收稿日期为2009年12月13日本文发

20、布日期为2009年12月13日 四、小结本文同意沈兼士先生的意见,认为当畏惧讲的“畏”是从“鬼”引申出来。“鬼”、“畏”二字同源,本文从三个方面试图证明:第一,从字形上,“畏”字从“鬼”形,“象鬼执仗之形”。第二,从字音上,“鬼”为见母微部、“畏”为影母微部,见影二母喉牙声转,上古可通。第三,从字义上,母字“鬼”引申出“畏惧”义,而此义由分化字“畏”来承担。母字与分化字本来有引申关系,把它们俩看作有同源关系的同源字,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主要参考文献 】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

21、),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姚孝遂主编殷墟甲骨刻辞类纂,中华书局,1989年。容 庚主编金文编,中华书局,1985年。张世超等着金文形义通解,中文出版社,1996年。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王 力同源字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商务印书馆,2005年。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沈兼士沈兼士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王蕴智同源字、同源词说辨,载古汉语研究,1993年 第2期。朱声琦从汉字的谐声系统看喉牙声转兼评“上古音晓匣归见溪群”说,载南京师大学报,1998年第二期。郑 宁释“鬼”,载晋中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宋亦箫鬼方种族考,载晋阳学刊2008年第4期。附记:此文曾在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南京大学文学院主办的“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博士论坛”(2009年5月,南京)上宣读。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