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O在三维采集观测系统设计中的应用-何宝庆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6507059 上传时间:2020-10-04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4.44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DMO在三维采集观测系统设计中的应用-何宝庆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DMO在三维采集观测系统设计中的应用-何宝庆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DMO在三维采集观测系统设计中的应用-何宝庆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资源描述:

《DMO在三维采集观测系统设计中的应用-何宝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MO在三维采集观测系统设计中的应用-何宝庆(4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DMO分析在三维采集设计中的应用,采集技术支持部 2009年3月河南洛阳,汇报人:何宝庆,一.基本概况 二.DMO加权覆盖次数分析原理 三.DMO脉冲响应分析原理 四.DMO分析实例应用 五.结论及建议,DMO分析在三维采集设计中的应用,DMO是一种将非零偏移距地震资料到转换为零偏移距的数据处理方法,它可以解决共反射点发散,提高信噪比,消除很陡的相干噪音,使具有多个倾角的同相轴能够正确叠加,为叠加和偏移提供合适的速度,与常规的基于正常时差校正的CMP叠加相比,DMO校正可以得到更逼近零偏移距,成像更好的叠加剖面,为偏移做好准备。,基本概况,NMO,共中心点 道集,零炮检距 道集,DMO,V2,

2、经过一步完成叠前时间偏移 ( Kirchoff ),偏移后 道集,经过三步 完成叠后 时间偏移,ZO Migration,DMO使用流程,引自伊尔马兹,基本概况,由于DMO应用于叠前数据,将数据偏移零偏移距道上而不是偏移到真正的共反射点,所以实质上它是一种叠前部分偏移。,三维观测系统设计的不合理会造成DMO校正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这种由观测系统引起的影响就是所谓的观测系统的采集脚印。为了减少此种采集脚印对最终处理结果的影响,就需要在采集施工设计初期进行包括观测系统的DMO分析的各种分析,通过相关对比,选择合理的观测系统来压制采集脚印对地震资料的影响。,基本概况,针对观测系统的DMO分析,主要包

3、括DMO加权覆盖次数和影响资料分辨率的DMO脉冲响应分析。,由于DMO是应用在叠前数据,而此时没有采集数据体,所以需要脱离对叠前数据体的依赖。有两种方法可以摆脱依赖叠前数据体:一种是根据地质结构合理地建立地球物理模型,使用不同观测系统对其进行正演模拟,得到正演记录,对其进行DMO分析,这种结果较好,但比较耗费机时,不适合对观测系统快速分析。另一种就是简化一些条件直接对观测系统进行分析,其主要优点是计算速度快,适合野外观测系统设计时使用。,基本概况,一.基本概况 二.DMO加权覆盖次数分析原理 三.DMO脉冲响应分析原理 四.DMO分析实例应用 五.结论及认识,DMO分析在三维采集设计中的应用,

4、介质速度为V,视倾角为,S与G间距离为2h ,d是共中心点M到倾斜地层的距离 ,M处的零偏移距双程反射时间为t0,DMO加权覆盖次数分析原理,三维观测系统不同方位角的影响,DMO加权覆盖次数分析原理,p,三维等时反射椭球面,上图沿SR方向的切面,左图在地面的投影,DMO加权覆盖次数分析原理,DMO加权覆盖次数分析原理,A,B,C,D,例如,当V=4000米/秒, h=1000米,t0=1.0秒时,DMO半径的大小为500米。如果面元尺寸为50米,那么DMO的影响半径将是10个面元。也就是说,所有具有2000米偏移距(2h)的炮检对的中点如果落在DMO半径以内,就会对中心面元产生影响;若h=85

5、0米,则半径为361米,大小为7个面元。由此可见,偏移距越大,DMO半径越大。,将逐渐增大,DMO加权覆盖次数分析原理,DMO影响范围:,上图为不同偏移距炮检对对DMO中心面元贡献的示意图,空心黑色圆圈为各个炮检对的中点,它到中心面元的距离是随着偏移距,地层深度,地层倾角变化的,通过分倾角,分偏移距计算其对中心面元贡献能量的大小作为计算中心面元覆盖次数的加权因子,然后分偏移距,分倾角叠加,就得到了DMO加权覆盖次数,并且加权因子使其变成小数。,DMO加权覆盖次数分析原理,w,一.基本概况 二.DMO加权覆盖次数分析原理 三.DMO脉冲响应分析原理 四.DMO分析实例应用 五.结论及认识,DMO

6、分析在三维采集设计中的应用,基于三维观测系统的DMO脉冲响应分析的原理和DMO加权覆盖次数的原理基本一致,是从道处理角度实现的,是一个部分DMO处理(不是对整个剖面做DMO,而是对某一深度段做DMO),对于一个固定深度,具有固定倾角的反射层,可以根据深度和介质速度,在共偏移剖面每道的某一深度放一子波(例如Ricker子波或GUASS子波),然后按DMO原理对其校正,就得到了该反射层的DMO脉冲响应。,DMO脉冲响应分析原理,是偏移距为offset的共偏移距剖面中i道周围某道某一时刻的振幅,幅值大小与向界面上倾方向移动的距离有关,经过DMO校正后Ai会归位到i道t时刻,根据偏移距、地层倾角和界面

7、埋深等参数可以确定的具体时刻与中心面元i道之间的距离。经过对特定倾斜地层DMO校正,就形成了一个零偏移距剖面内的DMO脉冲响应。,根据DMO原理,任意地震零偏移距道集第i个CMP道某一时刻的振幅,可以由不同偏移距道集中DMO半径内面元能量贡献计算得出:,A为零偏剖面i道t时刻振幅,DMO脉冲响应分析原理,这种思路也被称为倾角分解,RDMO=500米,RDMO=361米,Offset=2000m,Offset=1700m,DMO脉冲响应分析原理,面元尺寸,DMO脉冲响应分析原理,一.基本概况 二.DMO加权覆盖次数分析原理 三.DMO脉冲响应分析原理 四.DMO分析实例应用 五.结论及认识,DM

8、O分析在三维采集设计中的应用,5炮8线60道-道距=50m-线距=250m,正常情况,存在炮点和检波点缺失,DMO分析实例应用,实例一,CMP覆盖次数,DMO分析实例应用,V=3000m/s, t0=1s,DMO分析实例应用,DMO加权覆盖次数(0度),V=3000m/s, t0=1s,DMO加权覆盖次数(所有倾角),DMO分析实例应用,V=3000m/s, t0=1s,由于炮检点缺失造成DMO响应一致性不好,DMO分析实例应用,V=3000m/s, t0=1s,角度45度,DMO加权覆盖次数,原有观测系统,加密炮检点后观测系统,V=3000m/s, t0=1s,DMO分析实例应用,DMO加权

9、覆盖次数,0度,25度,45度,V=3000m/s, t0=1s,DMO分析实例应用,5度,25度,45度,5度,25度,45度,DMO分析实例应用,inline,V=3000m/s, t0=1s,5度,25度,45度,5度,25度,45度,DMO分析实例应用,V=3000m/s, t0=1s,xline,DMO脉冲响应,V=3000m/s, t0=1s,inline,xline,DMO分析实例应用,DMO分析实例应用,实例二:,常规观测系统,高密度观测系统,DMO分析实例应用,常规观测系统,高密度观测系统,速度2929ms,频率35Hz,深度1971m,时间 l.8s,inline,DMO分

10、析实例应用,常规观测系统,高密度观测系统,局部放大,DMO分析实例应用,速度2929ms,频率35Hz,深度1971m,时间 l.8s,常规观测系统,高密度观测系统,In-line,DMO分析实例应用,常规观测系统,高密度观测系统,X-line,DMO分析实例应用,常规观测系统,高密度观测系统,对角线,DMO分析实例应用,DMO分析实例应用,常规观测系统,高密度观测系统,一.基本概况 二.DMO加权覆盖次数分析原理 三.DMO脉冲响应分析原理 四.DMO分析实例应用 五.结论及认识,DMO分析在三维采集设计中的应用,DMO校正作为部分叠前偏移,能够解决两种地质结构成像问题,一种是陡倾角断层面与

11、较缓地层反射波同相轴交叉,另一种是盐丘边缘反射与较缓地层同相轴交叉。同时DMO分析在衡量观测系统采集脚印和叠前数据规则化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与叠前偏移基于同样成像原理和类似算法(DMO椭圆=偏移椭圆),也就是说:如果DMO分析观测系统存在较严重的采集脚印影响,那么使用叠前偏移算子也会遇到采集脚印的影响。,结论及认识,(1)DMO加权覆盖次数不同于常规面元覆盖次数,加权因子的存在使得DMO加权覆盖次数为小数,其相对大小可以反应不同观测系统对应的射线覆盖强弱,为了尽量消除三维观测系统的采集脚印影响,不同面元DMO覆盖次数应该尽量均匀 。,(2)对三维观测系统进行DMO脉冲响应分析可以得到不同观测系统同一深度、相同倾角面元对应的不同的DMO脉冲响应,要使观测系统的采集脚印最小,就需要DMO脉冲响应的一致性较好,不能出现周期性震荡,并且要有较小的旁瓣能量。,结论及认识,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