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语法》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64661490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8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古汉语语法》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古汉语语法》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古汉语语法》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资源描述:

《《古汉语语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汉语语法》(2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第二章 语法基础 本章首先介绍与句子、短语、词有关的一些基础概念,然后再由这些基础概念出发来介绍与句子、短语和词有关的基础分类。由于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与词的构成有关的问题,在词的后面作些简要的说明。 第一节 语法的基本单位 这一节我们先简要说明句子、短语、词及它们最基础的分类。一、句子、短语和词 句子是前后都有停顿,并且带有一定的语调、表示相对完整意义的语言形式。古代汉语是书面语言,句子前后的停顿是通过后人所加的标点符号中的句号、问号、感叹号等来表示的。如: ()齐师大败。(公羊传成公元年) ()子见夫子乎?(论语微子) ()子玉无礼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以上三例都是句子,例()句

2、子的停顿用句号表示,后两例是用问号和感叹号来表示。至于这些句子的语调,今人只能根据现代汉语的语调比照地来认识,很难确切地知道古人当时到底用一种什么样的语调来说这些句子。以上三个句子全都表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一个句子常由主语和谓语这样两个句子成分构成,在以上四个句子中,用点和标示的不同部分,分别是主语和谓语。主语表示一句话的话题,通常是说话者和听话者已知的信息,所以主语趋向于有定。谓语则是对主语的陈说,对于听话者来说,谓语对主语的陈说常是未知的信息。主语、谓语可以由词直接充当,也常由短语来充当。短语又叫词组,它有时可以直接成句,但更常见的形式是,在它用做主语或谓语之后,再构成句子。以上例()

3、中的主语“齐师”和谓语“大败”,就都是短语。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以上例()中的“齐”、师”等就都是词。词是由语素构成的。 短语、词与句子是不同的语法单位,句子是使用单位,人们用句子来进行言语活动;而短语、词则是备用单位,它们并不在言语活动中直接使用。从大的方面看,一个句子在使用时,可以有两种不同的作用。一种作用是关于客观世界说了些什么,逻辑学上称之为表述了一个命题;另一种作用则并未直接表述命题,即关于客观世界没有直接说些什么。以上三个例句中,例()直接表述了命题:说了一件事实。后两个例句与例()不同。例()是提出问题,关于客观世界没有说出什么。例()是感叹,这样的句子主要是表

4、示说话人的感情,它间接地表述了命题,但不直接表述命题。短语和词不是使用单位,它们没有语调,也不存在句末停顿的问题。短语和词既不表述命题,也不提出问题和表示感情,而是表示概念。概念是反映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通常是存在于使用语言者的头脑中的。词表示的是比较单纯的概念,而短语则表示由词组合成的比较复杂的概念。 在短语中,词和词的地位并不完全一样,有的词在短语中是“中心词”,有的不是;有的短语有中心词,有的短语没有中心词。中心词是指与短语的整体功能相同的一个或几个词,这一个或几个词能够决定该短语的功能。中心词之外的其他词是非中心词。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再来看两个句子: ()段入于鄢。(左

5、传隐公元年) ()晋侯、秦伯围郑。(左传僖公三十年)例()中,“入于鄢”是短语。在“入于鄢”中,“入”是词,而且是中心词,因为“入”与“入于鄢”的功能相同:都可以做谓语。“于鄢”又是短语,“于”、“鄢”都是词,由于“于”和“鄢”与“于鄢”的功能都不相同,所以这个短语中没有中心词。例()的“晋侯、秦伯”是短语,在这个短语中,“晋侯”、“秦伯”都是中心词,因为这两个词与这个短语的功能都相同。 词是由语素构成的,语素又叫“词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所谓“最小”是说语素已经不可能再进一步切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口语中的一个音节,或书面上的一个字就是一个语素。只有一个音节的词一般不可能切分,比如

6、“齐”、“大”这些词就都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复音词要复杂些,比如“百姓”、“沛然”(雨下得很大的样子)、“匍匐”是三个词。“百姓”这个词我们可以切分出“百”和“姓”这样两个语素,“沛然”也可以切分出“沛”和“然”这样两个语素。与“百姓”不同的是:在“沛”“然”这两个语素中,“沛”的意义比较实在,而“然”的意义则比较虚。“匍匐”和以上两个词又不同。从语音上看,虽然我们可以切分为“匍”和“匐”这样两个音;可是从意义上看,我们却不能这样切分,这是因为“匍”和“匐”独立时都没有意义。所以“匍匐”尽管是双音节的,可它却只是一个语素。语素大多是单音节的,但也有少数是多音节的。 与语素有关的另外两个概念是“

7、词根”和“词缀”。词根是指在一个词中表示基本词汇意义的那个语素。对于单音节词来说,词根当然就是构成该词的语素。复音词中有的词不止一个词根,比如“百姓”中就有两个词根:“百”和“姓”。有的多音节词中只有一个词根,另外还有一部分是词缀。词缀是附着在词根上的、位置比较固定、意义比较虚的那个语素。在“沛然”中,“沛”是词根,“然”是词缀。二、句子、短语和词的基础分类 有了语法的基本单位,也有了主语和谓语,就可以对句子、短语和词作出最基础的分类。(一)句子 根据句子中谓语的数量,可以把句子分为单句、复句两类,另外还有一类特殊的句子:非主谓句。单句,主谓句和无主句 只有一个谓语的句子是单句,常见的单句有两

8、种不同的类型:主谓句和无主句。 在一个单句中,既有主语,又有谓语,这样的句子是主谓句。在第一章第四节中,我们曾指出:主语表示的是话题。我们这里所说的话题,意义比较宽。施事、当事、受事、论断的对象是话题,时间、处所等也是话题,而表示这个话题的句子成分就是主语,如: ()张仪逐惠施於魏。(战国策楚策三)()齐大饑。(礼记檀弓下)()吾长见笑於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父慈,子孝,夫信,妇贞,家之福也。(战国策秦策三) ()冬,晋文公卒。(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口中有珠。(庄子外物)以上前四个例句的主语分别是施事、当事、受事和论断的对象,例()、()的主语表示的是时间和处所。主语之后的部分都是谓

9、语。这六个句子都是单句,而且是主语、谓语齐全的主谓句。 无主句是只有谓语,没有主语的句子。古汉语中没有第三人称代词,在今天看来可以用第三人称代词做主语的句子,古汉语通常取无主句的形式。在无主句中,这样的句子最为常见。如: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 )遂伐楚。(左传僖公四年) ()初,郑武公娶于申,( )曰武姜,( )生庄公及共叔段。(左传隐公元年)例()中“遂伐楚”前没有主语,伐楚的应该是齐侯,这里不用代词指代他,构成无主句。例()中的“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的陈述对象都应是武公从申国娶来的那位妻子,即姜氏,可是这里都不用主语,构成无主句。除了这种无主句之外,在主语泛指时

10、,也能构成无主句。所谓主语泛指,是说主语所表示的是一般的人,不能也不必确指是哪一个人。如: ()食不语,寝不言。(论语乡党) ()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荀子议兵)以上二例的主语泛指一般人,所以没有主语。有的句子从逻辑上看没有陈述的对象,也只能构成无主句,如: ()有人不难以死安利其国。(国语晋语八)例()从逻辑上看没有陈述对象,也是无主句。 无主句不同于主语省略。无主句是说这种句子通常根本就不用主语,根据古汉语的语法规律,也很难补出主语。在对话中,有时可以省略主语,这种句子并不是无主句。如: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 )甚急。”(史记项羽本纪) ()“追我者谁也?”其仆曰:

11、“( )东郭顺子。”(庄子田子方)例()中“甚急”的主语是“今日之事”,由于有前面的问话,在这里省略了主语。例()的答话中省略了“追我者”。以上这两例不用主语的地方,根据古汉语的语法规律,都可以有主语,不同于前边说的无主句。复句、分句 有的句子比单句要复杂,句子中有不止一个谓语。一个句子中如果有不止一个谓语,而这些谓语彼此又不互相包含对方,这样的句子是复句。我们知道,一个句子总是表达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所以复句中所存在的那几个谓语,也必然在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复句中的谓语,前边出现主语或没有出现主语,都称之为分句。如: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墨子公输) ()卢绾者,丰人也

12、,与高祖同里。(史记韩信卢绾列传)以上两个例句都是复句。例()有两个分句,前边都出现了主语;例()也有两个分句,只是在第一个分句中出现了主语,后边没有出现。非主谓句 复句的构造比单句复杂,另外还有少量句子比单句要简单,它们常由单个词语构成,根本分不出主语和谓语。这样的句子,称为非主谓句。如: ()老聃曰:“丘!”(礼记曾子问子) ()孟尝君曰:“善。”(战国策齐策三)例()中的“丘”是称呼对方,例()是称赞,都无法分析主语和谓语,它们是非主谓句。(二)短语 根据在充当主语或谓语时表现出的不同功能,短语首先可以分为谓词性短语和体词性短语两大类,另外还有一类比较特殊的短语是主谓短语。谓词性短语、体

13、词性短语 谓词性短语是经常充当谓语的短语,而且在用做谓语时,不必附加什么条件。这种短语具有陈述主语的能力,经常表述行为、变化、性质等,是陈述性的。如: ()子退朝。(论语乡党) ()洧水甚大。(吕氏春秋离谓)以上加号的都是谓词性短语。谓词性短语除了经常用做谓语之外,也可以在某些句子中用做主语。如: ()伐鲁,齐之大过也。(墨子鲁问)“伐鲁”是谓词性词语用做主语。 体词性短语主要表示人、物,是指称性的,经常用做主语,如: ()大国朝夕释憾於敝邑之地。(左传成公二年)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左传隐公三年)以上两个例句中的主语都是体词性短语。在附加一定条件的情况下,体词性短语也可以做谓语。如

14、 ()蔡叔,康叔之兄也。(左传定公四年)以上例句中,体词性短语加“也”之后做谓语;如果不加“也”之类的词,体词性短语一般不能做谓语。主谓短语 主谓短语是由主语和谓语构成的短语,主要表述事实,是一种特殊的短语。这种短语跟句子和一般的短语相比,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首先这种短语有主语和谓语两个部分,所以它可以像句子一样表述命题;但是它所表述的这个命题并不独立,而是从属于一个句子,也就是从属于一个大的命题。在可以表述命题这一点上,它与句子相同,而不同于一般的短语;但在不是使用单位,只是个备用单位这一点上,它又与一般的短语相同。主谓短语一般是谓词性的,所以它可以用做谓语,此外还可以做宾语、主语和

15、定语。如: ()爱人者,人恒爱之。(孟子离娄下) ()人又益喜,惟恐沛公不为秦王。(汉书高祖本纪) ()国无九年之畜曰不足。(谷梁传庄公二十八年)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史记项羽本纪)以上四例中,例()是主谓短语做谓语,例()、()、()是主谓短语分别做宾语、主语和定语。有的主谓短语是体词性的,一般不做谓语。这样的主谓短语远不及谓词性的主谓短语常见。如: ()吾闻鲁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战国策赵策三)以上例句中的主谓短语是体词性的。由于体词性的主谓短语比较少见,所以我们以后所谈的主谓短语,主要是指谓词性的。 常见的主谓短语有三种,一种是单句形式的主谓短语,另一种是复句形式的主

16、谓短语,还有一种是无主句形式的主谓短语。如:()是时,萧何为相国。(史记张丞相列传) ()嘉耦曰妃,怨耦曰仇,古之命也。(左传桓公二年) ()晋侯嬖程郑,使佐下军。(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例()中的主谓短语都是单句形式的,例()中的短语是复句形式的,例()中的“佐下军”之前没有主语,通常也并不用主语,实际指“程郑”,是无主句形式的主谓短语。 当主谓短语用做以上各种句法成分时,在一个句子中就会包含不止一个“主语”或“谓语”,为了便于称说,我们管全句的主语、谓语叫作“大主语”、“大谓语”,而管主谓短语中的主语、谓语叫作“小主语”、“小谓语”。(三)词类 词首先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类,实词又可以分为谓词

17、和体词两类,虚词又可以分为辅词和助词两类。实词和虚词 实词和虚词是古汉语中两种最基本的词类,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能做主语或谓语。()实词 可以在句子中做主语或谓语的词是实词。这里所说的是否能充当主语、谓语包含两个意思。首先,是指一个词可以单独充当主语或谓语。如: ()寇退。(孟子离娄下)()项王怒。(史记项羽本纪)以上两个例句中的“寇”、“项王”和“退”、“怒”都能单独充当主语或谓语,都是实词。其次,是指以该词为中心词组合而成的各种短语,可以充当主语或谓语。如: ()山有木。(左传隐公十一年) ()晋人弗许。(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以上例句中加的词分别在述宾、状中短语中充当中心词,它们都是实词

18、。 从语义方面看,实词具有称述意义。“称述”包含两个意思,一是指称,二是陈述。指称是说:实词可以指称人、物等,比如例()、()中的 “寇”、“山”等;陈述是说:实词可以陈述人、物,比如例()、()中的“退”、“许”等。 有些实词不可以直接称述人、物,但可以间接地称述人、物。这是一种特殊的实词,即代词。代词称述人、物时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指代,另一种是求代。在指代时,代词指代上下文中某个确定的语言单位。如: ()吴人曰:“於周室,我为长。”(左传哀公十年) ()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天论)例()、()中的“我”、“是”做主语,它们并不直接指称现实中的人、物,但可以分别指代“吴人

19、”和“日月星辰瑞历”,是间接指称人、物。所以“我”、“是”也都是实词。在这种类型的实词中,有两个比较特殊的代词:之、其。这两个代词通常既不做主语,又不做谓语;“之”常做宾语,“其”常做定语。这两个代词应该说是介于实词和虚词之间的实词。如: ()丑父寝于轏中,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左传成公二年) ()管仲以其君霸。(孟子公孙丑上)在以上二例中,“之”、“其”分别做宾语和定语,指代上文的“蛇”和“管仲”;考虑到它们的指代作用,还是把它们与其他代词一起归入实词。 求代是说,这种代词可以提出与人、物、事有关的问题,然后在下文用某个确定的语言单位针对这个提问作出回答。如: ()然则孰为贵?孰为知?曰:

20、“天为贵,天为知而已矣。”(墨子天志中)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公羊传隐公元年)例()中的“孰”做主语,例()中的“何”做谓语,下文都有作出回答的语言单位,这是求代。有时,使用这种代词的目的并不是提出问题,而是表示反问。如: ()谁能出不由户?(论语雍也)如果把以上这个反问句理解为肯定句,“谁”实际是说“任何人都不”,这个句子中的代词不是提出问题。()虚词 虚词是一种辅助性的词,在句子中一般不能用做主语或谓语。如: ()大伯不从。(左传僖公五年) ()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战国策赵策三)以上例句中加的词都是虚词。从意义方面看,虚词没有称述意义,它们主要是起一种语法作用。比如例()中的“

21、不”是修饰性虚词,它修饰“从”;例()中的“而”连接两个分句。 除了实词和虚词之外,古汉语中还有一种特殊的词类:叹词。关于这类词我们到后边再说明。谓词和体词 主要根据用做谓语时表现出的不同特点,实词可以分为谓词和体词两类。()谓词 谓词具有陈述性,时常表述行为、活动、状态、变化、性质、特征及某种关系。为了便于称说,在下边我们把谓词所表述的这种种语义内容统称为“属性”。谓词所具有的陈述性本来就是陈述人、物、事的,所以它们经常用做谓语,而不要附加什么条件。如:()平王崩。(左传隐公三年) ()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荀子议兵)以上诸例中的“崩”、“强”、“弱”等都是谓词,陈述主语所表示的人。()体

22、词 体词具有指称性,表示人、物等,为了称说方便,下边我们把体词性词语所表示的人、物等统称为“事体”。体词常是谓词性词语说明的对象,所以经常做主语、宾语。如:()子产归。(左传昭公十三年) ()子击磬于卫。(论语宪问)前两例中做主语的“子产”、“子”表示人,例()的宾语“磬”表示物,它们都是体词。 体词极少独自充当谓语,如果充当谓语,一般是有条件的。体词通常可以在以下三种情况下可以充当谓语。)体词之后加有对句型起定性作用的虚词。在这种虚词中,最常用的是“也”。如: ()周公,弟也。(孟子公孙丑下) ()臣之所好者,道也。(庄子养生主)例()中的“弟”是体词,其后加“也”用做谓语,例()与此类似。

23、在个别情况下,体词用做谓语时也可以不用“也”等虚词。如: ()农,天下之本。(史记孝文本纪)在体词之前使用某些谓词、代词做定语,体词也能做谓语。这种形式的谓语远不及前一种形式常见。如: ()人之身三百六十节。(韩非子解老) ()当其时不能治也,後之人何罪?(左传宣公十八年)“三百六十”是谓词性词语,“何”是疑问代词,体词“节”、“罪”加有定语后,用做谓语。)在少许描写性的句子中,主语和谓语之间存在某种领属关系,体词性短语也可以做谓语,这种句子更少见。如: ()人者,厚貌深情。(庄子列御寇)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史记高祖本纪)以上例句中加的词都是体词,构成体词性短语后用做谓语。辅

24、词和助词 主要是根据对词语或句子是否有定性作用,虚词可以分为两大类:辅词和助词。我们这里所说的定性作用,主要是指一个虚词能改变、确定词语或句子性质的作用。辅词一般没有定性作用,主要起修饰或连接的作用,不改变有关词语的性质。如: ()楚军不出。(史记高祖本纪)()项王按剑而跽。(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以上例句中加的词都是辅词,例()起修饰作用,例()“而”起连接作用。这些辅词在修饰或连接了有关的词语后,并不改变这些词语的性质。 助词则有定性作用,即能改变、确定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如: ()雹,大者尺八寸。(史记孝景本纪) ()食粥,天下之达礼也。(礼记檀弓下)以上例句中的虚词“者”、“也”都是助词。例

25、()中的“大”是谓词,加“者”之后,构成体词性短语,在这里,“者”有改变并确认词语性质的作用,所以它们是助词。例()中“天下之达礼”是体词性的短语,通常不能做谓语,其后加“也”,则可以做谓语,并使全句成为论断句,“也”同样有改变词语性质的作用,并确定了句子的性质。 在辅词中,副词是很常用的一类虚词,大多数副词都是辅词,前面例句中的“不”就是个常用辅词。但副词中也有些属于助词,关于这些有助词作用的副词,我们将在第四章第一节副词中介绍,这里暂不讨论。 在我们区分辅词与助词时,同时还要指出:助词能改变词语或句子的性质,但不是说,词语或句子性质的改变一定要使用助词;有时某些词语或句子性质的改变,并不必

26、使用助词。这里既有范式有变式、常态与变例的问题,也有与转称、活用有关的问题,在后边的有关章节将作说明。 第二节 句类和句型 一个句子(这里主要指单句),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它的类别。一方面可以从语用上来考察它们的作用,另一方面则可以考察它的内部结构。根据前一方面考察出的结果,我们称之为句类;而根据后一方面考察出的结果,我们称之为句型 与句类、句型有关的内容,曾得到王洪君、宋绍年、何莫邪先生的帮助,在此致谢。句类和句型之间存在一种并不完全整齐的对应关系。以下先分别介绍句类、句型,然后简单说明句类与句型之间的关系。一、句类 根据使用时在表述命题上表现出的不同特点,句子首先可以分为两类:命题句和

27、非命题句。命题句通常又叫陈述句,非命题句则可以分为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三类。这四类不同的句子,常表现出说话人在言语活动中的不同态度,所以也就常表现出不同的语气。在言语活动中,陈述句出现最多,其次是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出现的数量比较少。(一)陈述句 陈述句是直接表述命题的句子,它可以判断是真还是假,这种句子,一般不用与疑问、祈使、感叹有关的虚词。常见的陈述句有两类:记实句和论述句。记实句主要用来陈述客观事实。如: ()大叔出奔共。(左传隐公元年)()孔子见齐景公。(吕氏春秋高义)以上二例都是记实句,都是客观地叙述事实。如果在现实中太叔确实出奔到共国,那么例()这句话是真的;如果太叔并没有到共

28、国去,这句话就是假的:所以这句话能判断是真,还是假,是陈述句。例()与此类似。 论述句则不是全然客观地陈述事实,而是在句子中包含有与说话人的认识有关的某种主观性的内容。这种句子最常用来作出主观论断,或用来说明见解、介绍情况。如果打个比喻,记实句很像是个没有旁白的舞台,一切内容都由演员在那里表演;而论述句则更像是舞台上的旁白或是舞台上的人物在那里讲舞台上观众所看不到的内容。如: ()赵盾,古之良大夫也。(左传宣公二年) ()范睢至秦,王庭迎,谓范睢曰:“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战国策秦策三)例()不是叙事客观事实,而是主观论断;但是也可判断真假。如果赵盾真的是“古之良大夫”,这句话为真;如果不是

29、,这句话为假。例()不是判断,而是秦王在介绍自己的想法,但也可以判断真假。(二)疑问句 疑问句是用来提问,并要求对方回答的句子,它本身无所肯定或否定,所以没有真或假的问题,也就不用来表述命题。常见的疑问句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有疑而问的询问句,另一类是无疑而问的反问句,第三类是半疑半问的测问句。 询问句是最常见的疑问句,又可以分为三类:是非问、选择问和特指问。如: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论语微子)()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子乎?”(孟子告子上) ()子之师谁邪?(庄子田子方)以上三个例句都是疑问句。例()属是非问句,例()是选择问句,例()是特指问句。由于以上这些句子中的答案,即命题

30、的内容要回答的一方来确定,所以这样的句子不存在真或假的问题。 反问句是一种特殊的问句,它用问句的形式来表述命题,如: ()以此为治,岂不难哉?(吕氏春秋察今)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学而)这两个例句实际都表述了命题,分别是“以此为治”“难”和“学而时习之”“悦”,但这两个命题是用疑问句的形式来表述,而不是像陈述句那样直接表述,所以也归入疑问句。 测问句是一种介于陈述句和疑问句之间的句子,说话人对于所说的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看法,只是还不能十分确定,要求对方加以确认、证实。如: ()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论语子罕) ()臣窃意诸侯之不服者,其惟莒乎?(吕氏春秋重言)孔子在说出例()这

31、句话时,其实心中已经有了初步的看法,这里只是要求对方加以确认,并不是完全要从对方那里得到自己全然不知的答案;例()与此类似。(三)祈使句 祈使句是希望、要求听话者去做某事,或劝阻、禁止听话者去做某事。这种句子是要求听话的人,或采取或不采取某种行动,所以也不是在表述命题。如: ()王请度之!(孟子梁惠王上) ()子必无往!(左传昭公二十七年)例()是希望对方“度之”,例()是要求对方不要“往”,都是祈使句。(四)感叹句 感叹句的主要作用是表达情感,在表达感情的同时,也间接地表述了命题。如: ()孺子善哉!(左传昭公十六年)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礼记中庸)以上两个感叹句都主要表达情感,但

32、也间接地表达了“孺子善”和“道不行”这样的命题。二、句型 目前古汉语通行的划分句型的标准,主要是根据句子中谓语的类型。按照这个标准,常见句型可以分为三类:叙述句、描写句和判断句。这三类句子,主要分别用动词性词语、形容词性词语和名词性词语做谓语。赵元任先生对此曾含蓄地表示了不同的意见 请参看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译 商务印书馆,年)第页。我们认为:句型研究的是句子的内部结构,而句子是由主语和谓语这两部分构成的。所以句子的内部结构反映的是主语和谓语之间的结构关系,这种结构关系表现在句法和语义两个方面。如果谓语的类型的确能够反映主语和谓语之间的结构关系,那么根据上述三种谓语的类型来区分句型自无不

33、可;可是在古汉语中,动词性词语、形容词性词语和名词性词语只是几种不同的短语类型,它们并不是句子的类型。要考察句子的类型,不能只考虑谓语的性质;除了要考察谓词的性质,还要考察主语的性质,在此基础上,再来认识主语和谓语之间的结构关系。在古汉语中,用做主语的,可以是体词性词语,也可以是谓词性词语或主谓短语。在主语是不同性质的词语的情况下,尽管谓语是相同性质的词语,结果主语和谓语之间的结构关系可能会很不相同。比如同样是动词性词语做谓语,如果主语是体词性词语,这样的句子可能是在叙述事实;可是如果主语是动词性词语或主谓短语,这样句子往往并不是叙述事实,而是在表示某种认识。一个句子是在叙述事实,还是在表示主

34、观认识,在古汉语中是两种很不相同的句型。在下边的讨论中我们就会看到,在谓语同样是动词性词语的情况下,由于主语性质不同,它们会是完全不同的句型。换句话说,仅仅考虑谓语的性质,并不足以反映主语和谓语之间的结构关系。所以本书不采用通行的划分句型的方法,而是根据主语和谓语之间的结构关系,把古汉语的句型分为三类:叙事句、论断句和说明句。在这三种句型中,叙事句和论断句对立鲜明,数量最多,也最复杂;而说明句则表现出过渡的特点。这三种句型是我们认识古汉语句型乃至于一些基础词类的基础,换句话说,对古汉语中一些重要的实词或虚词的认识正是以这三种句型为基础展开的。除了以上三类句子之外,还有三类比较特殊的句型,这就是

35、有无句、背景句和分类句。有无句和背景句属于叙事句,分类句属于论断句。以下我们先来简要地介绍这几类句型。(一)叙事句 叙事句主要用来叙述人、物的行为、变化,性质等。这种句子直接反映客观现实。我们在前边曾指出,陈述句表述命题,而叙事句所表述的这种命题,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以后我们简称叙事句所表述的内容为“事实”。这种句子有五个特点,前四个特点主要表现在词语的类别上。 )主语是指称性的,常表示人、物等事体,这些事体经常是施事,也可以表示当事和受事等,一般由体词性词语充当。)谓语是陈述性的,经常表示行为、变化、特征等属性,一般由谓词性词语充当。)这种句子的句末、句首一般不使用助词。如: ()齐侯归。(公

36、羊传成公八年) ()齐师大败。(公羊传成公二年) ()妻子为戮。(左传文公十三年)以上三个例句中的主语都是体词性词语,谓语都是谓词性词语。例()的主语是施事,谓语是行为;例()的主语是当事,谓语表示变化,例()的主语是受事,谓语也是行为。这三例的句末和句首都没有助词。)否定性的叙事句最常使用副词“不”,也可以用副词“未”。如: ()楚王不说。(战国策楚策三)说:同“悦”。()子产归,未至,闻子皮卒。(左传昭公十三年)以上两例都是否定句,分别用副词“不”和“未”。)最后一个特点表现在节律上。在这种句子中,如果有主语,那么主语和谓语之间通常没有停顿。以上举的例()()已经表现这些特点,下边再看两个

37、例句: ()子贡问政。(论语颜渊) ()木正。(墨子经说下)以上二例的主语和谓语之间都没有停顿,这些句子陈述的都是事实。(二)论断句 论断句是古汉语中另一种常见句型,这种句子常用来表示论断。我们这里所说的论断,主要是指在归类、原因、评价等方面作出论断。这些论断主要不是在陈述事实,而主要是在表述一种认识的结果。论断句在类别和节律两个方面与叙事句具有五个不同的特点。 从词语类别上看,论断句有四个特点。)论断句的主语,并不是行为、变化等陈述的对象,而是论断的对象,即是一种认识的对象。这种认识的对象既可以是人、物等事体,也可以是行为、事实等,所以句子的主语既可以是体词性词语,也可以是谓词性词语、主谓短

38、语等。)论断句的谓语是论断的结果,即认识的结论。这个结论既可以用体词性词语来表述,也可以用谓词性词语来表述,所以论断句的谓语同样既可以是体词性词语,也可以是谓词性词语、主谓短语等。)为了表示是论断,而不是客观的叙述,这种句子最常在句末使用助词“也” 马建忠曾指出“也”有论断的作用。,有时可以使用“矣”、“焉”等助词 吕叔湘先生曾指出“矣”有论断的作用,请参看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年)第页,有时还可以在句首使用“夫”等助词。如: ()安平君,小人也。(战国策齐策六) ()使者目动而言肆,惧我也。(左传文公十二年) ()昔岁入陈,今兹入郑,民不罢劳,君无怨讟,政有经矣。(左传宣公十二年) ()

39、不正其名,不分其职,而数用刑罚,乱莫大焉。(吕氏春秋审分) ()夫珠玉,人主之所急也。(韩非子和氏)以上五例都是论断句,这些句子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示了说话者的某种主观认识,而不纯然是陈述事实。例()、()的主语是体词性词语,例()、()的主语是主谓短语,例()的主语是谓词性词语;例()、()的谓语是体词性词语,例()的谓语是谓词性词语,例()、()的谓语是主谓短语。以上五例的句未分别用“也”、“矣”、“焉”,最后一例的句首用“夫”。)否定性的论断句中常用副词“非”,肯定性的论断句中,有时可以用“必”等副词。如: ()国燥於秦,兵分於齐,非赵之利也。(战国策赵策四)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40、史记项羽本纪)以上两个论断句,前一个表示否定使用“非”,后一个肯定,用“必”。 )论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有停顿。以上例()()已经表现出这些特点,再看下面的例句: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杂记下)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庄子养生主)以上两个例句都是论断句,在主语和谓语之间都有停顿。 (三)说明句 说明句主要用来说明见解、评议可否、介绍情况,有时表示确认,是一种介于论断句和叙事句之间的句子。说明见解主要是指说明个人的看法、心情、意图等,评议可否主要是指说明行为是否可行,及实行时的难易等。介绍情况主要是指说明某种持续存在或出现变化的情况,表示确认主要是强调或提醒别人注意某

41、种情况的存在等。在说明见解和评议可否时,说明句比较接近论断句;而在介绍情况和表示确认时,则更接近叙事句。说明句主要有四个特点。在这四个特点中,前两个特点与论断句相同。 )句末常使用“也”、“矣”、“焉”等助词,有时还可以在句中使用“也”。)可以使用在论断句中出现的“必”等副词。如: ()能知贤与不肖者寡矣。(史记日者列传) ()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列御寇) ()公曰:“吾将略地焉。”(左传隐公五年) ()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左传僖公二年)()公孙夏曰:“二子必死。”(左传哀公十一年)以上五个例句都是说明见解:例()是说明看法,例()是说明心情,例()说明意图,句末分

42、别使用“矣”、“也”、“焉”。例()说明看法,句中用“也”,例()也是说明看法,句中用“必”。以下例句用来评议可否、介绍情况及表示确认: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夫君臣习礼乐而以流亡者,未之有也。(礼记射义) ()(公子)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後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重耳准备到齐国去,对季隗说:“等我二十五年,如果我不回来,你再出嫁。”季隗回答说:“我都已经二十五岁了!再过上这样多的年头去出嫁,也就进棺材了,您还是让我等着您吧。”例()是评议可否,句末用“矣”,例()是介绍持续存在的情况,

43、句末用“也”,例()是强调已存在的某种情况,表示确认。句末用“矣”。 说明句与与叙事句相同的特点也有两个。)谓语是要说明的内容,这种内容通常是行为、变化、性质等属性,一般由谓词性词语充当。)否定性的说明句一般用“未”、“不”,例()()已经表现出这两个特点,以下再看几个例句。如: ()申无宇曰:“楚祸之首将在此矣。”(左传昭公四年) ()赵王再拜曰“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卞随曰:“吾不知也。”(吕氏春秋离俗)例()主要是说明见解,例()是介绍情况,例()表示确认,是在强调。以上诸例的谓语都是由谓词性词语充当的,后两例否定时,分别作“未”和“不”。 (四)有无句、背景

44、句和分类句 除了以上三类常见的基本句型之外,另外还有三类比较特殊的句型,它们是:有无句、背景句和分类句。有无句和背景句同样是在叙述事实,可以与叙事句归入同一类;分类句主要是在表述认识的结果,可以与论断句归入同一类。由于有无句、背景句和分类句与前面介绍的叙事句和论断句有些不同的特点,所以把它们另列出来加以介绍。有无句 有无句是由“有”、“无”构成的叙事句,主要表示与存在、出现或领有等有关的事实。有无句的特点是:谓语的中心词一般由“有”“无”这两个动词充当,句末通常不用助词。如: ()天下有变。(战国策秦策三) ()行者无粮,居者无食。(吕氏春秋先识)例()的“有”表示出现,例()的“无”表示领有

45、。有无句所表示的存在、出现和领有,是一种广义的空间关系:主语表示广义的空间,而宾语则表示空间中所存现的人、物等。背景句 背景句是由主谓短语充当谓语构成的叙事句,特点是:大主语一般是体词性短语,通常表示时间、处所等背景。谓语则是个主谓短语,充当谓语的这个主谓短语通常与叙事句具有相同的特点,全句的句末一般不用“也”、“矣”、“焉”等助词。这个主谓性谓语表示处在主语所表示的环境之中的事实。在大主语和谓语之间,有的有停顿,有的没停顿。如: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左传僖公四年) ()公子颜色愈和。(史记魏公子列传)例()的主语表示时间,是后边主谓短语所述事实的环境,例()的“公子”,是“颜色

46、”的所有者,也可以认为是“颜色”的大环境。以上两个例句的句末都不用“也”、“矣”、“焉”等助词。分类句 分类句主要表示归类、类比、解说等,与论断句表述基本相同的语义内容,所以可以与论断句归为一类,分类句主要有两个特点。)主语可以是体词性词语,但经常是主谓短语、谓词性词语。)谓语通常由谓词性词语充当,只不过这些谓词性词语的中心词,主要是些比较特殊的分类动词,比如像“为”、“若”(像)、“曰”等(关于分类动词,在第三章第一节中具体介绍)。如: ()周公旦为天下之圣人。(墨子公孟) ()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孟子梁惠王下) ()幼而无父曰孤。(孟子梁惠王下)以上三个例句,依次表示是归类、类比和

47、解说,谓语中的中心词分别是“为”、“若”、“曰”;例()的主语是体词性词语,例()的主语是主谓短语,例()的主语是谓词性词语。 三、句型与句类的关系 句型是根据主语和谓语之间的语法关系分出的类,而句类则是根据句子在使用中的不同特点分出的类,即根据语用特点分出的类。句型和句类是按照两种不同的标准分出的类,但这二者之间是有联系的。这种联系,在陈述句中表现得比较明显,而在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中则不够鲜明。 当我们按照主语和谓语之间的语法关系区分出句型时,其中所包含的语法意义其实反映的是不同性质的命题:叙事句及有无句、背景句表述的是比较客观地反映现实世界的命题,而论断句、说明句和分类句则在命题中不同

48、程度地反映了说话人对现实世界的某种主观认识。由于这四种句型都与命题有关,所以它们与表现了命题的陈述句之间的关系比较直接。总的来说,在陈述句中,句型和句类大体上构成一种对应关系:句型中的叙事句及有无句、背景句跟句类中的记实句基本一致,而句型中的论断句、说明句和分类句则跟句类中的论述句基本一致。具体地说,陈述句中的记实句主要是陈述客观事实,而句型中的叙事句及有无句、背景句所表述的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由于它们都是在客观地表述事实,所以这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句类中的论述句不是全然客观地陈述事实,而是在句子中包含有与说话人的认识有关的某种主观性的内容。而句型中的论断句、说明句和分类句,一般也不是全然客观

49、地陈述事实,在这些句子中也或多或少地包含了与说话人的认识有关的主观内容。所以论断句、说明句、分类句与论述句基本一致。在以后的讨论中,为了方便起见,我们也把论断句和说明句合在一起统称为“论说句”。 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并不直接表述命题,所以它们与句型的关系比较间接。疑问句或要求对方叙事,或要求对方论断,所以疑问句大致也可以分为叙事和论断两类。关于疑问句与叙事句和论断句的关系,我们到第七章句类第一节疑问句中再具体介绍。祈使句是要求对方做或不做什么,这种句子与说明句更接近,一般可以归入说明句。感叹句主要表现感情,同时间接地表述命题。它既然可以间接地表述命题,根据它间接表述出的这个命题的特点,也可以

50、分别归入叙事句、论断句、说明句等各种句型。 第三节 短语 在第一节中我们曾说,短语有谓词性和体词性两个大类,根据短语里面中心词的数量,这两类短语又都可以再分为两类。一类是单中心短语,在这类短语中只有一个中心词;另一类是多中心短语,在这类短语中有不只一个中心词。单中心短语和多中心短语这两类短语又可以根据短语的内部结构进一步划分。单中心的谓词性短语可以分为四类:)述宾短语、)述补短语、)状中短语、)数量短语;多中心的谓词性短语有一类:)连谓短语。单中心的体词性短语也只有一类:)定中短语;多中心的体词性短语可以分为两类:)同位短语、)连体短语。除了以上八种短语之外,另外还有两类多中心短语是谓词性短语

51、和体词性短语所共有的,这就是:)联合短语、)计数短语。除了以上类短语之外还有两类没有中心词的特殊短语:介宾短语和助词短语。这里的十二类短语再加上前边介绍过的主谓短语,总计一下,短语共类。在这一节,除去前边已经介绍过的主谓短语之外,我们主要介绍有中心词的类短语,至于介宾、助词两类短语,将在下一节中与虚词一起说明。一、谓词性短语 在谓词性短语中,述宾、述补短语都是前中心短语,状中、数量短语都是后中心短语;连谓短语则是多中心短语。(一)述宾短语 述宾短语是中心词在前的谓词性短语。处在前边的中心词称为述语,其后的词语是宾语。述语主要表述行为、活动等属性,宾语则表示与行为、活动有某种联系的事体、活动等。

52、如: ()齐人伐燕。(孟子梁惠王下) ()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孟子梁惠王下)以上例句中加的是述语,加点的是宾语。另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宾语,主要用来表示长度和时段(一段时间)等。这样的宾语,我们称之为准宾语。准宾语可以直接用在述语的后面,也可以用在述宾短语的后面。如: ()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战国策魏策三)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史记商君列传)例()表示距离的“数千里”给“行”作准宾语,例()准宾语“十年”用在“行之”的后面表示时段。(二)述补短语 述补短语也是中心词在前的谓词性短语(关于宾语和补语的具体内容,我们到第五章第一、二节中介绍)。处在前边的中心词也称为述

53、语,其后的词语是补语。述语表述行为、活动等属性,补语则表示处所、对象等。如: ()初,宣子田於首山。(左传宣公二年) ()子贡问於子禽。(论语学而)以上例句中,加的是述语,加点的是补语,例()的补语表示处所,例()表示对象。(三)状中短语 状中短语是中心词在后的谓词性短语。后边的中心词叫中心语,其前的词语叫状语。中心语表述行为、变化、性质等属性,状语用来限定、修饰、说明其后的中心语。状中短语最常见的形式是状语直接用在中心语之前,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一般没有停顿。如: ()周不纳客。(韩非子说林上) ()其乐甚美。(吕氏春秋长攻)以上句子中的加点的是状语,加点的是中心语。(四)数量短语 数量短语是

54、一种特殊的谓词性短语。这种短语也是中心词在后面,但它与状中短语不同。在数量短语中,中心语是粘着的,这就是说,在这个短语中,中心词的前边一般要有数词,在没有数词的情况下,这个中心词通常不单用。数量短语可以充当谓语,所以它是谓词性的。在它充当谓语时,一般不带宾语、补语。如: ()马食菽粟者数百匹。(墨子贵义) ()贰车者,诸侯千乘。(礼记少仪)以上例句中的数量短语都是做谓语。数量短语虽然是谓词性的,可是在分析它们时,我们还是按照传统的称呼,把前边的修饰语称为定语,后边的称为中心语。(五)连谓短语 连谓短语又叫“连动短语”,是有序的多中心谓词性短语。这里的“有序”是说:短语中心词的位置不可以调换;如

55、果调换了位置,原短语的意思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 ()子路闻之喜。(论语公冶长) ()卫公叔文子朝而请享灵公。(左传定公十三年)例()有两个中心词“闻”和“喜”,这两个中心词不可以调换位置,例()与此类似。二、体词性短语 体词性短语中的单中心短语只有一种,这就是定中短语;而多中心短语则有两种:同位短语和连体短语。(一)定中短语 定中短语是中心词在后的体词性短语,其前的部分称为定语,其后的部分称为中心语。定语对中心有修饰、限制的作用。如: ()小国受命於大国,敢不慎仪?(左传文公三年) ()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逍遥游)以上例句中加点的是定语,其后是中心语。(二)同位短语 同位短语是几个词语指

56、同一个人、物的多中心体词性短语。在同位语中,被解释的部分称为本位语,解释性的词语称为同位语。如: ()二十一年,晋文公重耳伐曹。(史记管蔡世家) ()先王之明德,犹无不难也,无不惧也,况我小国乎?(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以上例句中加点的是本位语,其后是同位语。(三)连体短语 连体短语是有序的多中心体词性短语。这里的“有序”是说:在这种短语中,中心词的位置不可以调换。如果调换了位置,原句的意思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 ()黄帝、尧、舜诛而不怒。(战国策赵策二) ()天子乃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亲往视之。(礼记月令)例()词语的顺序表现了人物在历史上时间的先后,例()表现了地位的尊卑:以上短语中的体

57、词性词语一般不可以调换位置。三、联合短语、计数短语(一)联合短语 联合短语是无序的多中心短语,有谓词性和体词性两种。这里的“无序”是说:在这种短语中,中心词可以调换位置;如果中心词调换了位置,于原文的基本意思没有显著的影响。如: ()吴强而富。(韩非子说林上) ()鼋、鼍、蛟龙、鱼、鳖生焉。(礼记中庸)例()是谓词性联合短语,例()的“强”、“富”如果调换了位置,于原句的意思并没有根本的影响。例()是体词性的,其中的“鼋”、“鼍”、“蛟龙”、“鱼”、“鳖”如果调换了位置,于原句的意思也没有根本的影响。(二)计数短语 计数短语也是一种多中心词的有序短语,也有谓词性和体词性的两种。它与连谓、连体短语的不同之处是,在中心词之间具有一种数量上的计算关系;而在连谓、连体短语中,并没有这种数量上的关系。如下边的短语: ()八州,州二百一十国。(礼记王制) ()二十三年,王将铸无射。(国语周语下)以上例句中表示数量的词语是计数短语,例()中的基数“二百一十”中的“二百”与“一十”之间构成相加的有序关系,它们之间的位置不可以调换,是谓词性的。例()中的序数“二十三”也是有相加关系的计数短语,它们之间的位置也不可以调换,表示序数,是体词性的。 第四节 词类 主要是根据功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