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164642445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儿童心理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儿童心理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儿童心理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儿童心理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心理学(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陈会昌追踪研究成果7号:儿童第二颗种子主动性的表现一、概念主动性 (initiative) 指个体因好奇心、内在兴趣和内在动机驱动,而积极接近和探索物理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行为特征,对于人类,主动性是随年龄增长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在陈会昌追踪研究成果发布1号里,曾提到儿童身上有两颗种子,第一颗种子是自我控制力,第二颗种子是主动性,这是我对这两种心理成分的比喻。用“种子”来形容,表明它们是与生俱来的东西,每个孩子天生都具有这两种心理成分的基质。说它们是“两颗”种子,是因为自控力和主动性是不同的东西,用心理学术语来说,二者是不相关的;用统计学术语来说,二者为正交;从数学角度,二者可用两条垂直的直线表示

2、,两条直线分别代表两个维度。二、在我们追踪研究中儿童主动性的表现我们的追踪研究,在儿童2岁、4岁、7岁、11岁、14岁的实验室结构观察中发现,儿童的主动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对物,另一方面是对人。物,即周围的物理环境,具体如陌生的实验室房间,房间内的设施,尤其是玩具。人,即社会环境,具体指陌生的实验员,陌生的同龄伙伴。1. 儿童2岁时的主动性表现2岁时的实验室观察,前10分钟是自由活动时间,妈妈带孩子进入实验室,给妈妈一些问卷,让她坐在角落里填写。房间地毯上摆放着几十种玩具,供儿童玩耍。儿童表现:主动性(对物)强的少数儿童,进入房间后很快就能离开妈妈,自己去玩地毯上的玩具,边玩边和妈妈互动。

3、多数儿童先在妈妈身边呆一会儿,在妈妈鼓励下才过去玩玩具。少数儿童在10分钟时间里始终没有离开妈妈去玩玩具。第二个主动性情境是,一个陌生人(女实验员1)带着一部玩具翻斗车进来,翻斗车内放着各色积木;实验员进来后,一言不发地坐在与妈妈相对的另一个角落,低下头,面无表情,时间长达2分钟。这种情境对所有儿童来说,都是一个奇怪而陌生的情境。所有儿童都会跑回妈妈身边,目光紧盯实验员,表现出陌生人恐惧。实验员在沉默2分钟后,开始自己玩翻斗车和积木,时间1分钟。然后,实验员抬起头,看着儿童,一边叫孩子的名字,一边招呼孩子过来一起玩翻斗车和积木,时间1分钟。儿童表现:少数主动性最强(对人兼对物)的儿童未等到陌生

4、人邀请,就走过来和她一起玩。多数儿童在实验员反复邀请及妈妈鼓励下能走到实验员身边和她一起玩。还有不少儿童始终不敢接近实验员。第三和第四个主动性情境,女实验员1走出实验室,带着一个可行走、发光、发声的玩具机器人进来。她再次沉默30秒后,邀请儿童来玩机器人(30秒)。过一会儿,女实验员1又拿进一个长1.5米、高1米的充气塑料隧道进来,邀请儿童玩钻隧道游戏(1分钟)。儿童表现:由于翻斗车、机器人和隧道这三个情境都由女实验员1执行,因此,在机器人和隧道情境中,儿童对女实验员已不太生疏,因此这两个情境主要考察儿童对新奇事物的反应,即探索陌生事物的主动性。第五个主动性情境:第二个陌生人(女实验员2)脸上戴

5、着老虎面具、身上披着一块花布走进房间。她站在门口,沉默30秒后,边叫孩子的名字,边招呼儿童过来玩(1分钟)。儿童表现:这个情境对2岁儿童显得有些恐怖,多数儿童感到害怕,不少儿童被吓哭了(注:研究前已向妈妈详细说明观察程序并签有协议)。但是有个别儿童表现出很强的主动性和情境理解力,他们在最初的恐惧感过后,敢于走过去,接近实验员,有的儿童在实验员摘下面具后,对实验员露出笑容,甚至有儿童在实验员未摘下面具之前,就主动把实验员头上的老虎面具摘下来,戴到自己头上。2岁的观察结束后,我们根据儿童在五个情境中的行为,做了详细的编码记分,以10秒钟为一个计时单位,看儿童呆在妈妈身边(儿童一臂距离内)的次数,接

6、近玩具和陌生人的次数,儿童的情绪反应,与妈妈的互动次数等,最后计算出儿童在各指标上的分数,并对其做出评价。2. 儿童4岁和7岁时的主动性观察儿童4岁和7岁时,都是4人一组来参加实验室观察的,两次编组的儿童不同,因此两次观察,对每个儿童来说,其他3人都是陌生同伴。在此只简单介绍儿童主动性的典型表现。对人的主动性,主要评价指标是:首先接近其他儿童的次数,首先发起谈话的次数,发起谈话后说话的多少,和其他儿童互动的方式(争吵、命令,建议,请求,友好地对话、微笑,大笑等)。对物的主动性,4岁和7岁时,都有一个“新奇玩具”环节。4岁时,实验员拿来一个宇宙飞船(从加拿大买来,在中国玩具市场尚未见过)。实验员

7、在讲解玩具的玩法之后,让4个孩子排成一排,然后走出房间,让儿童自己玩。7岁时,“新奇玩具”换成一个只有一个遥控器的航天飞机,其他步骤与4岁时相同。这一新奇玩具环节,既可考察儿童的主动性,又可以考察其自控力。根据儿童是否先过去抢玩具,在三个陌生同伴争抢下,能否拿住玩具继续玩,玩的时间长短,计算其主动性得分;同时,根据儿童能否在陌生同伴要求下,在自己玩一段时间后,把玩具让给别人玩,计算其自控力分数。研究结果表明,在2岁、4岁和7岁的实验室观察中,一直表现出较强的主动性和自控力的儿童,在高中毕业之后,大多考入全国重点大学。其中一个典型例子是吴某某,他在2岁的自控力情境中,表现出很强的自控力:等待画画

8、情境中过50秒后(要求等待1分钟),他拿起蜡笔刚要画,又把蜡笔放了回去。在4岁的宇宙飞船情境中,他第一个抢到玩具,并一直自己玩了5分钟,没有让给别人。在7岁的航天飞机情境中,他再次最先抢到玩具,表明他探索玩具的主动性在3年内保持稳定。在玩了25秒后,他把遥控器让给了别人,表明在经过三年幼儿园和半年小学教育之后,他对同伴的自控力有了明显改进。吴某某初中和高中都在人大附中(北京最好的中学之一)读书,现已考入清华大学。三、儿童主动性的一般表现以下内容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和我本人多年来的研究与观察整理而成。1. 婴儿期新生儿在经过大约一个月的反射练习、即由遗传带来的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行为之后,逐渐开

9、始形成由遗传和后天学习相互作用而带来的适应行为。一个多月的婴儿不是因为手、嘴偶然相碰,而是手嘴协调地、规律性地吮吸手指动作,也许可以看作人类主动性的最早萌芽。也许有人会质疑:这么简单的动作,也和主动性有关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只须注意观察:有些婴儿很早就会这么做,他们吮吸手指动作力度的大小、吮吸时间的长短、吮吸手指时的表情都比别的婴儿更富于变化和规律性。比如,在刚吃饱时轻轻吮吸,露出满足感;在饥饿时用力吮吸,表现出不满足感。研究证实,在足月婴儿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之间,已经发现了这种差异。我假设,像有规律地吮吸手指动作、对奶嘴和对勺子的口型变化动作、从吮吸手指向吮吸毛巾及其他东西的泛化、有规律

10、的手指张握动作(俗称“抓挠挠”)等等,即皮亚杰所称的“初级循环反应”,是人类主动性的最早表现。由于这些动作主要指向自身,所以我称之为“前主动性”。如果把很多婴儿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有些婴儿很早就出现这些动作,有些则较晚出现。这意味着,在人一生的“主动性赛跑”中,早在一两个月时,就开始拉开距离了。婴儿最早的对人的主动性(社交主动性),开始于对妈妈气味、声音和面孔的识别,以及对养育者和其他人的社交微笑。以社交微笑为例,婴儿出现早晚可相差几周甚至几个月,有的婴儿五六周出现,有的则三个月后出现。婴儿的“社交参照”也有这种个体差异。在对物的主动性方面,婴儿在出生以后很快对光、声刺激表现出注意和兴趣,3个

11、多月最早出现对周围物体的够拿、抓握动作,以及对熟悉事物的习惯化和对陌生事物的去习惯化,除此以外,最突出的表现,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未受外力作用时始终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萌芽式理解。举一个人们熟悉的例子。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婴儿在四个月到七八个月之间,开始出现对牛顿第一定律因果关系的萌芽式理解。把一个玩具挂在婴儿头上,婴儿偶然用手碰到玩具,玩具摆动起来,若干次之后,婴儿发现,只要用手碰玩具,它就会摆动,于是就反复地碰那个玩具。这完全符合牛顿第一定律:玩具未受力时保持静止,受力才会摆动。这标志着,婴儿开始理解,他凭自己的力量,可以使外界事物发生变化并给自己带来快乐。同样的例子还有

12、,当婴儿把一个摇铃扔到地上后,听见摇铃的响声,马上表现出兴趣,如果把摇铃捡起来交给他,他会再次扔到地上。有些婴儿在3个月左右已经表现出这类动作,有些婴儿在七八个月(甚至更晚)才能表现出来。这表明,在人生“主动性赛跑”中的个体差距再次拉大。再举一个人们不熟悉的例子。20世纪80-90年代,美国几位发展心理学者发明了一个“脚踢木架”:一个十字形木架,四个顶点处用细绳悬挂积木块,木架中间安装一个变向滑轮,再用细绳系在婴儿脚腕上与滑轮连接,当婴儿踢脚时,木架会转动。研究者发现,婴儿在没有成人的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几分钟到几十分钟)的自发学习后,就“发现”了其中的牛顿第一定律,于是开始连续、快速地踢腿

13、,让木架转动。主动性最强的婴儿,能够在3个月左右完成这种学习,而主动性最差的婴儿,则要在几个月后才能学会,个别婴儿甚至始终不能学会。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婴儿熟悉了悬挂积木上写的字母A之后,当研究者把字母A换成数字2时,婴儿不再踢腿,而是盯着积木看。这种被皮亚杰称为“分类”的能力曾被认为在2岁后才能出现,现在却被大幅提前到3个月!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研究,颠覆了过去人们对婴儿学习的观念:过去人们认为,婴儿的学习,外因是决定性的,婴儿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其内因是次要的。现在,我们必须对婴儿刮目相看,必须承认他们巨大的内在吸收力(蒙台梭利语),必须考虑,不要再过分强调成人的教育训练影响。婴儿期的其他主动性

14、表现还有:两三个月时对复杂图形的辨别,4-6个月形成对陌生人面孔+声音的配对知觉(联合知觉),8-12个月时完成皮亚杰的“找东西”任务,1岁以后完成各种“三级循环反应”任务(A-B寻找,实验性地探索玩具,搭积木,涂鸦画,扮鬼脸等),以及一岁半以后的延迟模仿和假装游戏,等等。(可参考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2. 幼儿期(2-3岁到6岁)进入幼儿期,儿童“主动性赛跑”的范围更加广泛,学步儿和幼儿像是登上了一个显示自己的想象力、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大舞台,他们抓住一切机会充分展示自己,在主动性方面的个体差异也拉得更大。除了前述在我们实验室研究中观察到的儿童主动性表现之外,对幼儿期主动性的表现,可以做以下概括

15、:在对人方面,主动性和自控力较强的儿童,其分离焦虑和陌生人焦虑的程度较弱,能较早地接纳陌生人,让别人抱,朝他们微笑,回答他们的问题,和他们谈话。在进入亲子园、小托班和幼儿园后,他们能较快地适应新环境,停止哭泣,接受别人安慰,发起同伴游戏。在幼儿园,他们善于亲近老师、敢于向陌生老师问好,也能主动发起合作游戏和同伴互动。在家庭和其他社会环境中,他们显得大胆而有礼貌,敢于接近陌生的亲戚和父母的朋友同事。主动性强但自控力弱的儿童,也可能很大胆,但是没有礼貌,例如从1岁多就抓、打、推别的孩子,在幼儿园欺负别的孩子,反抗老师等等。他们究竟变得有礼貌还是没礼貌、受欢迎还是被拒斥、被喜欢还是被讨厌,取决于他们

16、的攻击性天性强弱和从一岁左右开始的自控力培养。在对物方面,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和幻想、内在兴趣、内在动机、主动发起性、自主性、对成人压抑个人兴趣的反抗、目标方向感、创造性、萌芽的个人职业理想等体现主动性的心理特征,表现得越来越显著,并出现巨大的个体差异。主动性强的儿童对新奇玩具和物品怀有较强的好奇心,为此他们可能会拆坏一个玩具,看看里面有什么。我的另一项追踪研究表明,主动性强的幼儿更喜欢构造玩具(如积木、插塑和其他须自己拼装的结构玩具)。在幼儿期,儿童的想象和幻想达到一生中的高峰。在没有成人指导的情况下,他们能把个人经验过的东西加以改造和重组,在他们的绘画、手工作品中表现出来,有些幼儿的

17、作品达到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我们的一项研究证明,幼儿期善于发起假装游戏、且游戏内容丰富和充满想象力的儿童,通常在社会性和智力发展方面,比其他儿童更成熟。多年来,我在幼儿园听课过程中发现,幼儿在上课和集体游戏活动中,主动性的表现非常突出,差异也非常明显。在听老师讲新知识时,主动性较强的儿童喜欢坐在前面,注意力集中,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在集体游戏时,他们喜欢当“头儿”,喜欢自己制订和修改游戏规则,喜欢给其他同伴分配任务。而主动性较差的幼儿,上课时喜欢靠后坐,注意力不够集中,老师提问题时低下头,在游戏活动中不当“头儿”,而是被动跟随。3. 小学以后在我国,儿童在结束了天真烂漫的幼儿期之后,

18、将进入小学,在长达12年的时间里,投入激烈的中国式学习竞争,这种环境会彻底改变幼儿期那种压力较小的生活方式。社交主动性方面,主动性和自控力都较强的小学生和中学生,会延续他们在幼儿期形成的行为方式,善于亲近老师,对老师同学有礼貌,在同学中有亲和力,通常被选为班干部,在学习和班集体活动中当“头儿”,善于解决同学间的矛盾冲突,受到老师和同学的一致欢迎,拥有较高威信。这将保证他们能平稳度过急风暴雨般的青少年期,减少青春期发育带来的烦恼,为解决“同一性形成”与“同一性混乱”的矛盾打下基础。相反,主动性强但自控力差的小学生和中学生,则因为个人有主见但缺乏自控力,而变得更自由散漫和更具攻击性。他们经常违反班

19、级、学校和社会规则,违抗父母和老师,欺负同学,经常被父母教师批评和惩罚,被同学拒斥或“怕而远之”,最终成为学习、品德“双差生”。对物的主动性方面,主动性和自控力都较强的小学生和中学生,会把他们在幼儿期对玩具、游戏、绘画、手工等方面的兴趣和动机,迁移到学习上来。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科目的学习积极性甚高,上课时能全神贯注地听讲,活跃地提出问题,发表意见,参加讨论;有不懂的问题会主动接近老师,寻求帮助;课后认真完成作业,认真预习第二天要讲的内容;作业中有错误,他们会认真反思原因,及时填缺补漏(元认知能力强);考试之前,他们会认真复习准备,而无须教师父母提醒。对这些学生来说,掌握知识、教材和技能,增强自己

20、认识与掌控世界的能力,是学习的主要目的,考试分数则相对次要。当然,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往往是班里最优秀的。对自己不感兴趣的科目,他们不会付出这样大的努力,但是因为他们形成了良好的自我控制力,因此在这些科目上,他们能把在感兴趣科目上的学习方法和经验迁移过来,因此成绩也会很好。主动性极为突出的少数中小学生,会因为个人兴趣,在几天时间内把一本语文教材读完,或在几周内把本学期的数学或物理或化学或外语教材全部自学掌握,或自己上网查找与课程有关的大量参考材料,或买来相关的参考书籍阅读,或自己购买感兴趣的科普书籍、人物传记阅读,或出于个人兴趣报名参加某种特长班,或很早地形成职业兴趣和职业理想,或因为个人兴趣

21、和努力,很早就掌握连成人都望尘莫及的某种专长,如书法、绘画、声乐、器乐、作曲、文学创作、科学小发明、棋类、竞技体育等等。相反,主动性强但自控力差的小学生和中学生,可能在自己感兴趣的科目上有积极性,他们会积极思考,较快地理解教材,表现出有能力的一面。如果他们的这种表现经常获得教师家长鼓励,教师又能正确处理他们违反纪律、不交作业等问题,他们仍能获得较好成绩。一旦教师和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他们很快就会失去对原来感兴趣科目的学习兴趣,把兴趣转向与气味相投的同学交往,或上网打游戏,或在别人影响下参与一些反社会活动,如欺负同学,抢小同学钱财,甚至违法犯罪活动。进入大学和成人期之后,人的主动性表现更加成熟和丰富多样,很多诺贝尔奖得主、科学家、企业家、宗教与政治领袖等,在这方面都有突出表现。但是研究发现,这些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多起源于他们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提示:看完这篇文章,再结合阅读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会对该书中的很多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读完本文后,读者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我的孩子主动性差怎么办?儿童的主动性可以像自控力那样培养训练吗?主动性可以养成习惯吗?对这些问题,我将在后面的成果发布中尝试探讨。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